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五期
  • (史海钩沉)滞留台湾的绥远人士之概况
  •     1949年绥远“9•19起义”前夕,国民党绥远一些党、政、军高级官员见大势已去,纷纷离绥,长途南下,设法赴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滞台绥籍人员客居异乡,海阔天高,一别四十余年。时至今日,不少老人客死异乡,墓木已拱。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些异地做客的滞台绥籍人士的生活工作情况如何?海天茫茫,音讯杳然。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日多,人们终于对其略知一二。

      绥籍来台人员大致可分两类:其一为在大陆时职位较高,离绥时年龄约在四五十岁者;其二为随军队来台和迁台学校学生及年轻党政人员,他们随“政府”来台时,年龄约在二十出头。本文重点介绍前者。   
      这一类人按国民党政治身份和职务划分,约可分为四类,其具体人物为:
      (一)立法委员:祁志厚(字定远)、赵允义(字宜斋)、刘汉(字倬云)、牛进禄(字申之)、荣照(土默特旗蒙古族,字光庭)
      (二)监察委员:李正乐(字子韶)
      (三)国大代表:库耆隽、赵炽昌(字正卿)、刘桂(字馥斋)、孙云峰、王虞辅,递补李启元(字迪青)、祁登荃(女)、张德敏
      (四)军、政、党、教宿官:绥远省建设厅厅长潘秀仁(字箴四)、省教育厅厅长阎伟(字致远)、曾任绥远省党部负责人陈国英(字俊卿)、留美学者教授侯蹯(字子奂)、将军李兆兴、财政厅厅长张遐民、将军刘汉兴等人。
      绥籍人员来台甫初,国民党政府仓皇迁台,鞭长莫及,因而来台人员生活颇为窘迫,居无定所,食不裹腹。李正乐夫妇、潘秀仁、刘汉、牛进禄、赵炽昌、张遐民等近十人挤居在台北市罗斯福路的一处日式平房中。此房是台湾地区政府配给绥远同乡李用宾(字敬庭)的宿舍,约60平方米。李用宾由国立党中央政治学校毕业后,抗战时期在福建省任县长。抗战胜利后赴台处理接受工作,任职台湾地区政府,故有住宅。大批绥远老乡来台后,李用宾慷慨为乡亲们提供居所。不久,李正乐夫妇从此房搬出,其余人仍住此处,并共同雇一女工做饭和整理房间。罗斯福路为台北市郊,冷清寂寞,惟有散居他处的绥远老乡前来探望时,才有一些生气。

      现将绥远地区有影响的滞台人物情况作一简略介绍:
      (一)李正乐
      李正乐先生系归绥县南区朝忽闹村人(现呼市土左旗朝忽闹),生于1886年。先生夫妇来台后不久,台湾当局监察院在台北杭州南路给安排一栋日式平房,由是,李正乐先生夫妇从罗斯福路李用宾住所迁此。李正乐先生来台时业63岁,先生曾任归绥女子高等小学校长、绥远第一中学校长。先生呵护学子,培养青年,祁志厚、潘秀仁、赵允义、阎伟、张遐民等辈皆出其门下,因而来台之绥远人士多为其徒子徒孙。先生硕德景行,颇受乡人敬仰。
      台湾曾一度厉行防空,要求人员疏散乡下,李正乐先生夫妇选择在台北县乌来乡山麓建造平房数间居住。先生与村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村民每有喜庆之事,总以能邀到这位白髯飘胸、一身长袍的长者为荣。
      1973年,台湾当局在台北新店兴建党中央新村,李正乐先生由乌来迁入新村,次年病逝,临终喃呼“大陆”而瞑,享年88岁。
      (二)祁志厚  
      祁志厚先生系包头市萨拉齐人,生于1892年。1949年,祁先生夫妇携女祁登荃、子祁登文一并来台。祁先生为立法委员,待遇较优,夫人吴子我任职教育部。赴台后,一家暂住台湾黄朝琴借给的房屋(祁与黄为旧识),后迁铜山街。夫人吴子我出任彰化女中校长后,一家又迁彰化居住,后吴子我调教育部任督学,一家又迁往台北罗斯福路。   
      祁志厚先生来台后,目睹国民党立法院混乱情景,很少出席会议,淡出政坛,常去台北新公园弈园围棋社下棋。1971年病逝于台北,享年79岁。
      (三)潘秀仁
      潘秀仁先生1893年出生于归绥县毕克齐镇,1949年携子潘中平来台后,始寄罗斯福路之李用宾
    寓所,后在台北士林芝山辟地建造平房数间,与儿子一家同住。1951年国民党行政院设计委员会成立,
    潘秀仁先生被聘为设计委员,参加该会边政小组,并担任绥远省重建方案暨察绥蒙区专案小组召集人。潘秀仁于1965年去世,享年72岁。
      (四)赵允义
      赵允义先生1894年生于归绥县毕克齐镇,1949年携妻及子女来台后,居住台中市文化巷。是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实施宪政后转任第一届立法委员。1961年去世,享年67岁。
      (五)阎伟
      阎伟先生1896年生于托克托县河口镇,1949年5月举家七口赴台,寄宿于祁志厚女婿在高雄的新竹石油公司宿舍。8月,阎伟担任农林总公司总务部经理,举家又移至台北居住。台北绥远同乡每年春节团拜及其他大型集会,皆由阎伟先生主持。台湾地区民党党团合并后,阎伟先生任国民党台湾地区党部监察委员。农林公司改归民营后,阎伟先生转任省教育厅专门委员,1965年奉令退休,1985年病逝台湾,享年89岁。
      (六)陈国英
      陈国英先生1896年出生于萨县,1949年携妻及子女来台后,初期借宿台北同安街刘桂的寓所,不久迁到南昌路,后在台北木栅购置平房一栋。陈国英先生从1950年至1966年间,一直担任国民党***调查统计局专门委员及设计委员。退休后仍受聘于该局顾问。夫人丁淑蓉任监察院监察委员。陈国英先生于1976年去世,享年80岁。
      (七)张遐民
      张遐民先生190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东郊,于1949年只身来台,先暂借寓罗斯福路李用宾寓所,后离此陪其师潘秀仁先生住芝山岩。来台后,先生任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后兼任边疆组召集人,移居新店槟榔坑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所属的宿舍。1958年与吴继华女士结婚,住台北仁爱路四段,后又在新店槟榔路购房居住。   
      来台绥籍人员中,惟张遐民先生孜孜研究,潜心著述,著作甚丰。著有《边疆问题与边疆建设》、《边疆经济》、《国父思想要义》、《国父思想发凡与补述》、《国父思想图说》、《海天掠影》(1—5集)、《王同春与绥远河套之开发》、《杨业父子忠勇事迹考》等专著。
      张遐民先生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对大陆边疆方面的专题研究草拟二十余条,对研究大陆边疆极有参考价值。张遐民先生还在国立政治大学及铭传商专兼课,后被辅仁大学校长聘请为专职教授、训导长。1988年因病去世,享年83岁。
      (八)荣照   
      荣照,字光庭,1906年生于土默特左旗沙尔沁村,青少年时期,曾在土默特旗高等小学校、北京蒙藏学校读书,后赴苏联中山大学及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从军担任排、连、营、团长等职,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1946年被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行宪后当选为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直至去世。
      荣照先生于1949年来台后,复又成家,妻孙惠君女士,女儿及婿皆在台湾。先生于1984年去世,享年78岁。
      (九)刘桂
      刘桂,字馥斋,1904年生于托克托县,1949年来台后,任经济部参事、代理商业司司长。1961年带职在国防研究院第三期受训,1964年任中国渔业公司董事长,并赴北美、欧洲各国考察工商业,对台湾工商业的发展,尽心竭力。先后撰写《资本大众化之研究》、《低度开发国家如何有效运用美援》等长篇论文。1979年病逝,享年75岁。去世后,夫人王亚琴女士集其遗作,出版<馥斋遗著选集)一书。
      (十)刘汉兴
      刘汉兴,字子益,1905年生于托克托县黑水泉村。刘汉兴先生于1949年来台后,任国防部高级参谋,后任招商局顾问等职。退休后一直与三弟居住,1987年,夫人由大陆赴台团聚。刘汉兴先生1991年去世,享年86岁。
      (十一)孙云峰
      孙云峰先生1906年生于清水河县,1949年赴台后仍在调查局工作,担任处长。孙云峰先生笔锋犀利,经常著文评论时政,举办时政讲座。晚年在台每逢同乡会活动,先生躬身参加。2004年去世。
      (十二)牛进禄
      牛进禄,字申之,1907年出生于包头。1949年来台,初与潘秀仁、张遐民等暂住罗斯福路李用宾之舍内,后与赵炽昌搬到北投路一栋房内。不久,由乡间迁入台北市大安区立法院委员宿舍内,后又迁入台北市重庆南路口的一家小旅馆内,最后在台北新店购一室一厅小屋栖身。牛进禄先生来台后,孑身一人,形单影只,皈门基督,平日聆听牧师讲道,有时到歌厅唱歌,以消孤寂之苦。每逢旧历除夕,万家团聚之时,先生只身南下高雄,在饭店中度过新春,节后再返台北,其凄苦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先生酷爱旅游,饱览世界许多名胜。
      牛进禄先生在台四十余年,过着清苦平淡的生活,一生节俭,但对公益事业十分慷慨。绥远文献在筹办时,先生捐款十万元台币,占总筹款的四分之一。1992年先生病逝于台北,享年85岁,骨灰由其后人抱回大陆安葬。
      (十三)赵炽昌
      赵炽昌,字正卿,1905年生于绥远省安北县。1949年来台后始住台北罗斯福路,后与牛进禄迁北投平房,最后在台中忠明路购房定居。从1954年起,赵炽昌先生兼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82年病逝于台中,享年77岁。
      (十四)刘汉
      刘汉,字倬云,1899年生于凉城县。1949年来台后,始住台北罗斯福路,后居立法院配给的新店宿舍。立法院凡召开会议刘汉从不缺席,二十余年来始终如一,对教育行政之兴革,颇多建议,撰有《刘知几年谱》一书。1973年病逝台北。
      (十五)杜品山
      杜品山,1907年生于包头,父为绥西名人杜福元。1928年夏,绥远党部选送杜品山到党中央政治学校第一期就读,毕业后先后在国民党中统、军统部门任职,抗战爆发后到平绥铁路特别工作团工作,后到陕西任职。抗战胜利后,出任绥远省社会处处长。
      杜品山于1949年辗转赴台,任***专门委员兼蒙藏委员会主任秘书。后应经济部中国渔业公司董事长刘桂邀请,于1964年离开***,到该公司任助理,不久,公司撤销,杜品山亦离开该公司。
      1984年,杜品山因病去世,享年77岁。
      (十六)李用宾
      李用宾,1903年生于丰镇县,其父李苑林为绥远早期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后,李苑林奉命北返策动革命,行至雁门关被清军杀害。李用宾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党中央党务学校(后改组为党中央政治学校)。1932年毕业后,奉派到浙江、福建工作,历任科长、县长及青年团讲师等职。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1946年奉命赴台接收。1948年受洗礼信仰基督教。
      1949年,绥远老乡甫入台湾,居无定所,李用宾慷慨腾房收留乡人,实为雪中送炭救人之急之义举,深受乡人感激。
      李用宾先生于1980年去世,享年77岁。
      (十七)李启元
      李启元为国民政府国大代表,1909年生于凉城县,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任绥远省教育厅督学。抗战爆发后,李启元投笔从戎,任中校政工官,参战数十次,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腿部受伤,伤愈后参加庐山训练班,结业后奉派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抗战胜利后调立法院工作,1948年任立法院驻台办事处主任,1951年升任秘书处简任秘书,1961年兼任总务组主任,1963年升为法制委员会专门委员并兼任公报委员会总编辑。1981年退休转任党中央党部总干事,并递补为国大代表。
      李启元先生十分热爱家乡,经他竭力倡导成立了绥远同乡会,并于1977年12月创办了《绥远文献》创刊号,坚持每年出版一册,从组稿到编辑、出版、发行,事必躬亲,艰辛备尝,先后担任发行人兼主编19年,到1996年元月《绥远文献》出版至19期后,第20期方转其他同乡经手,先生于是年5月病逝,《绥远文献》伴其几近20年,可谓贡献奇殊。
      《绥远文献》的创办发行,不仅为两岸后人提供了爱国爱乡的详实教材,亦为两岸史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志难得的资料。对此,李启元先生功不可没。
      (十八)祁继先
      祁继先,巴盟临河人,生于民国元年,曾任临河市第二小学校长,后任绥远调查局(中统)训练委员,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赴台后,始住于罗斯福路三段,除偶尔乡人聚会参与外,平日疏于交往,1996年去世,享年84岁。

      上述这些绥远滞台老乡,年青时或为师生关系,如李正乐之于潘秀仁、赵允义等,潘秀仁、赵允义之于张遐民、刘桂等;或为同学关系;或为绥远党部、政府中的同僚;或师生兼同僚、同学兼同僚等,关系错综复杂。在大陆家乡时,有的相处较密,有的较疏,有的政见相左,形如水火,如陈国英曾率曲步霄枪击潘秀仁。但滞台后,大家偏安孤岛,举目无亲,乡情乡谊取代了冲突。每年的同乡会上,乡亲们其乐融融,亲如一家,长者思情绵绵,历数家乡旧事;幼者洗耳恭听,百般相慰。入台很长一段时间,潘秀仁父子生计维艰,在李正乐先生的倡议下,绥籍乡人捐资扶助,陈国英先生亦慷慨出资,前隙尽泯。
      天不假年,若这些绥籍老人活到现在,必然会成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不可小觑的力量。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滞留台湾的绥远人士之概况
  •     1949年绥远“9•19起义”前夕,国民党绥远一些党、政、军高级官员见大势已去,纷纷离绥,长途南下,设法赴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滞台绥籍人员客居异乡,海阔天高,一别四十余年。时至今日,不少老人客死异乡,墓木已拱。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些异地做客的滞台绥籍人士的生活工作情况如何?海天茫茫,音讯杳然。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日多,人们终于对其略知一二。

      绥籍来台人员大致可分两类:其一为在大陆时职位较高,离绥时年龄约在四五十岁者;其二为随军队来台和迁台学校学生及年轻党政人员,他们随“政府”来台时,年龄约在二十出头。本文重点介绍前者。   
      这一类人按国民党政治身份和职务划分,约可分为四类,其具体人物为:
      (一)立法委员:祁志厚(字定远)、赵允义(字宜斋)、刘汉(字倬云)、牛进禄(字申之)、荣照(土默特旗蒙古族,字光庭)
      (二)监察委员:李正乐(字子韶)
      (三)国大代表:库耆隽、赵炽昌(字正卿)、刘桂(字馥斋)、孙云峰、王虞辅,递补李启元(字迪青)、祁登荃(女)、张德敏
      (四)军、政、党、教宿官:绥远省建设厅厅长潘秀仁(字箴四)、省教育厅厅长阎伟(字致远)、曾任绥远省党部负责人陈国英(字俊卿)、留美学者教授侯蹯(字子奂)、将军李兆兴、财政厅厅长张遐民、将军刘汉兴等人。
      绥籍人员来台甫初,国民党政府仓皇迁台,鞭长莫及,因而来台人员生活颇为窘迫,居无定所,食不裹腹。李正乐夫妇、潘秀仁、刘汉、牛进禄、赵炽昌、张遐民等近十人挤居在台北市罗斯福路的一处日式平房中。此房是台湾地区政府配给绥远同乡李用宾(字敬庭)的宿舍,约60平方米。李用宾由国立党中央政治学校毕业后,抗战时期在福建省任县长。抗战胜利后赴台处理接受工作,任职台湾地区政府,故有住宅。大批绥远老乡来台后,李用宾慷慨为乡亲们提供居所。不久,李正乐夫妇从此房搬出,其余人仍住此处,并共同雇一女工做饭和整理房间。罗斯福路为台北市郊,冷清寂寞,惟有散居他处的绥远老乡前来探望时,才有一些生气。

      现将绥远地区有影响的滞台人物情况作一简略介绍:
      (一)李正乐
      李正乐先生系归绥县南区朝忽闹村人(现呼市土左旗朝忽闹),生于1886年。先生夫妇来台后不久,台湾当局监察院在台北杭州南路给安排一栋日式平房,由是,李正乐先生夫妇从罗斯福路李用宾住所迁此。李正乐先生来台时业63岁,先生曾任归绥女子高等小学校长、绥远第一中学校长。先生呵护学子,培养青年,祁志厚、潘秀仁、赵允义、阎伟、张遐民等辈皆出其门下,因而来台之绥远人士多为其徒子徒孙。先生硕德景行,颇受乡人敬仰。
      台湾曾一度厉行防空,要求人员疏散乡下,李正乐先生夫妇选择在台北县乌来乡山麓建造平房数间居住。先生与村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村民每有喜庆之事,总以能邀到这位白髯飘胸、一身长袍的长者为荣。
      1973年,台湾当局在台北新店兴建党中央新村,李正乐先生由乌来迁入新村,次年病逝,临终喃呼“大陆”而瞑,享年88岁。
      (二)祁志厚  
      祁志厚先生系包头市萨拉齐人,生于1892年。1949年,祁先生夫妇携女祁登荃、子祁登文一并来台。祁先生为立法委员,待遇较优,夫人吴子我任职教育部。赴台后,一家暂住台湾黄朝琴借给的房屋(祁与黄为旧识),后迁铜山街。夫人吴子我出任彰化女中校长后,一家又迁彰化居住,后吴子我调教育部任督学,一家又迁往台北罗斯福路。   
      祁志厚先生来台后,目睹国民党立法院混乱情景,很少出席会议,淡出政坛,常去台北新公园弈园围棋社下棋。1971年病逝于台北,享年79岁。
      (三)潘秀仁
      潘秀仁先生1893年出生于归绥县毕克齐镇,1949年携子潘中平来台后,始寄罗斯福路之李用宾
    寓所,后在台北士林芝山辟地建造平房数间,与儿子一家同住。1951年国民党行政院设计委员会成立,
    潘秀仁先生被聘为设计委员,参加该会边政小组,并担任绥远省重建方案暨察绥蒙区专案小组召集人。潘秀仁于1965年去世,享年72岁。
      (四)赵允义
      赵允义先生1894年生于归绥县毕克齐镇,1949年携妻及子女来台后,居住台中市文化巷。是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实施宪政后转任第一届立法委员。1961年去世,享年67岁。
      (五)阎伟
      阎伟先生1896年生于托克托县河口镇,1949年5月举家七口赴台,寄宿于祁志厚女婿在高雄的新竹石油公司宿舍。8月,阎伟担任农林总公司总务部经理,举家又移至台北居住。台北绥远同乡每年春节团拜及其他大型集会,皆由阎伟先生主持。台湾地区民党党团合并后,阎伟先生任国民党台湾地区党部监察委员。农林公司改归民营后,阎伟先生转任省教育厅专门委员,1965年奉令退休,1985年病逝台湾,享年89岁。
      (六)陈国英
      陈国英先生1896年出生于萨县,1949年携妻及子女来台后,初期借宿台北同安街刘桂的寓所,不久迁到南昌路,后在台北木栅购置平房一栋。陈国英先生从1950年至1966年间,一直担任国民党***调查统计局专门委员及设计委员。退休后仍受聘于该局顾问。夫人丁淑蓉任监察院监察委员。陈国英先生于1976年去世,享年80岁。
      (七)张遐民
      张遐民先生190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东郊,于1949年只身来台,先暂借寓罗斯福路李用宾寓所,后离此陪其师潘秀仁先生住芝山岩。来台后,先生任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后兼任边疆组召集人,移居新店槟榔坑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所属的宿舍。1958年与吴继华女士结婚,住台北仁爱路四段,后又在新店槟榔路购房居住。   
      来台绥籍人员中,惟张遐民先生孜孜研究,潜心著述,著作甚丰。著有《边疆问题与边疆建设》、《边疆经济》、《国父思想要义》、《国父思想发凡与补述》、《国父思想图说》、《海天掠影》(1—5集)、《王同春与绥远河套之开发》、《杨业父子忠勇事迹考》等专著。
      张遐民先生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对大陆边疆方面的专题研究草拟二十余条,对研究大陆边疆极有参考价值。张遐民先生还在国立政治大学及铭传商专兼课,后被辅仁大学校长聘请为专职教授、训导长。1988年因病去世,享年83岁。
      (八)荣照   
      荣照,字光庭,1906年生于土默特左旗沙尔沁村,青少年时期,曾在土默特旗高等小学校、北京蒙藏学校读书,后赴苏联中山大学及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从军担任排、连、营、团长等职,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1946年被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行宪后当选为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直至去世。
      荣照先生于1949年来台后,复又成家,妻孙惠君女士,女儿及婿皆在台湾。先生于1984年去世,享年78岁。
      (九)刘桂
      刘桂,字馥斋,1904年生于托克托县,1949年来台后,任经济部参事、代理商业司司长。1961年带职在国防研究院第三期受训,1964年任中国渔业公司董事长,并赴北美、欧洲各国考察工商业,对台湾工商业的发展,尽心竭力。先后撰写《资本大众化之研究》、《低度开发国家如何有效运用美援》等长篇论文。1979年病逝,享年75岁。去世后,夫人王亚琴女士集其遗作,出版<馥斋遗著选集)一书。
      (十)刘汉兴
      刘汉兴,字子益,1905年生于托克托县黑水泉村。刘汉兴先生于1949年来台后,任国防部高级参谋,后任招商局顾问等职。退休后一直与三弟居住,1987年,夫人由大陆赴台团聚。刘汉兴先生1991年去世,享年86岁。
      (十一)孙云峰
      孙云峰先生1906年生于清水河县,1949年赴台后仍在调查局工作,担任处长。孙云峰先生笔锋犀利,经常著文评论时政,举办时政讲座。晚年在台每逢同乡会活动,先生躬身参加。2004年去世。
      (十二)牛进禄
      牛进禄,字申之,1907年出生于包头。1949年来台,初与潘秀仁、张遐民等暂住罗斯福路李用宾之舍内,后与赵炽昌搬到北投路一栋房内。不久,由乡间迁入台北市大安区立法院委员宿舍内,后又迁入台北市重庆南路口的一家小旅馆内,最后在台北新店购一室一厅小屋栖身。牛进禄先生来台后,孑身一人,形单影只,皈门基督,平日聆听牧师讲道,有时到歌厅唱歌,以消孤寂之苦。每逢旧历除夕,万家团聚之时,先生只身南下高雄,在饭店中度过新春,节后再返台北,其凄苦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先生酷爱旅游,饱览世界许多名胜。
      牛进禄先生在台四十余年,过着清苦平淡的生活,一生节俭,但对公益事业十分慷慨。绥远文献在筹办时,先生捐款十万元台币,占总筹款的四分之一。1992年先生病逝于台北,享年85岁,骨灰由其后人抱回大陆安葬。
      (十三)赵炽昌
      赵炽昌,字正卿,1905年生于绥远省安北县。1949年来台后始住台北罗斯福路,后与牛进禄迁北投平房,最后在台中忠明路购房定居。从1954年起,赵炽昌先生兼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82年病逝于台中,享年77岁。
      (十四)刘汉
      刘汉,字倬云,1899年生于凉城县。1949年来台后,始住台北罗斯福路,后居立法院配给的新店宿舍。立法院凡召开会议刘汉从不缺席,二十余年来始终如一,对教育行政之兴革,颇多建议,撰有《刘知几年谱》一书。1973年病逝台北。
      (十五)杜品山
      杜品山,1907年生于包头,父为绥西名人杜福元。1928年夏,绥远党部选送杜品山到党中央政治学校第一期就读,毕业后先后在国民党中统、军统部门任职,抗战爆发后到平绥铁路特别工作团工作,后到陕西任职。抗战胜利后,出任绥远省社会处处长。
      杜品山于1949年辗转赴台,任***专门委员兼蒙藏委员会主任秘书。后应经济部中国渔业公司董事长刘桂邀请,于1964年离开***,到该公司任助理,不久,公司撤销,杜品山亦离开该公司。
      1984年,杜品山因病去世,享年77岁。
      (十六)李用宾
      李用宾,1903年生于丰镇县,其父李苑林为绥远早期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后,李苑林奉命北返策动革命,行至雁门关被清军杀害。李用宾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党中央党务学校(后改组为党中央政治学校)。1932年毕业后,奉派到浙江、福建工作,历任科长、县长及青年团讲师等职。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1946年奉命赴台接收。1948年受洗礼信仰基督教。
      1949年,绥远老乡甫入台湾,居无定所,李用宾慷慨腾房收留乡人,实为雪中送炭救人之急之义举,深受乡人感激。
      李用宾先生于1980年去世,享年77岁。
      (十七)李启元
      李启元为国民政府国大代表,1909年生于凉城县,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任绥远省教育厅督学。抗战爆发后,李启元投笔从戎,任中校政工官,参战数十次,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腿部受伤,伤愈后参加庐山训练班,结业后奉派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抗战胜利后调立法院工作,1948年任立法院驻台办事处主任,1951年升任秘书处简任秘书,1961年兼任总务组主任,1963年升为法制委员会专门委员并兼任公报委员会总编辑。1981年退休转任党中央党部总干事,并递补为国大代表。
      李启元先生十分热爱家乡,经他竭力倡导成立了绥远同乡会,并于1977年12月创办了《绥远文献》创刊号,坚持每年出版一册,从组稿到编辑、出版、发行,事必躬亲,艰辛备尝,先后担任发行人兼主编19年,到1996年元月《绥远文献》出版至19期后,第20期方转其他同乡经手,先生于是年5月病逝,《绥远文献》伴其几近20年,可谓贡献奇殊。
      《绥远文献》的创办发行,不仅为两岸后人提供了爱国爱乡的详实教材,亦为两岸史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志难得的资料。对此,李启元先生功不可没。
      (十八)祁继先
      祁继先,巴盟临河人,生于民国元年,曾任临河市第二小学校长,后任绥远调查局(中统)训练委员,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赴台后,始住于罗斯福路三段,除偶尔乡人聚会参与外,平日疏于交往,1996年去世,享年84岁。

      上述这些绥远滞台老乡,年青时或为师生关系,如李正乐之于潘秀仁、赵允义等,潘秀仁、赵允义之于张遐民、刘桂等;或为同学关系;或为绥远党部、政府中的同僚;或师生兼同僚、同学兼同僚等,关系错综复杂。在大陆家乡时,有的相处较密,有的较疏,有的政见相左,形如水火,如陈国英曾率曲步霄枪击潘秀仁。但滞台后,大家偏安孤岛,举目无亲,乡情乡谊取代了冲突。每年的同乡会上,乡亲们其乐融融,亲如一家,长者思情绵绵,历数家乡旧事;幼者洗耳恭听,百般相慰。入台很长一段时间,潘秀仁父子生计维艰,在李正乐先生的倡议下,绥籍乡人捐资扶助,陈国英先生亦慷慨出资,前隙尽泯。
      天不假年,若这些绥籍老人活到现在,必然会成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不可小觑的力量。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