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六期
  • (盟市园地)『阿拉善』地名由来说
  •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蒙古国相邻。阿拉善盟下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也称内蒙古自治区“西三旗”。成立盟时,以“阿拉善”取名。盟府巴彦浩特镇位于贺兰山西麓,1952年前称定远营。定远营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曾是塞外重镇,由于其城内民居等建筑仿照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的样式与风格,故有塞外“小北京”的美称。“阿拉善”所指的空间地理区域,只包括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一带,即原阿拉善和硕特旗(1961年划分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的区域。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蒙古和硕特部被准噶尔部噶尔丹击败,后游牧于阿拉善地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赐居”阿拉善地区,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和硕特部为四额鲁特部之一,阿拉善和硕特部也称阿拉善厄(额)鲁特,其统治者为元太祖索尔只斤铁木真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其所居之地位于河套以西,东邻宁夏,北接漠北喀尔喀蒙古,西近漠西准噶尔部蒙古,西南邻河西走廊,历来“为宁夏边外要地”,(张穆《蒙古游牧记》)“至宁夏险要无过阿拉善”(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在清朝、民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今日之阿拉善已逐步被人们所熟知,人们了解阿拉善是通过“神舟”号飞船、沙尘暴、“骆驼之乡”等名词而知道和了解了神奇的阿拉善。

    “阿拉善”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出现的时间比较晚,至少在清代以前,还没有在史书记载中发现“阿拉善”这一地理概念。阿拉善地区汉代属北地郡:后归前凉、后凉、北凉至唐;唐属于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归河西节度使管辖;宋代属西夏版图;元代属行中书省;明代“为边外地”,东西蒙古诸部落曾先后雄踞此地。

    “阿拉善”这一名称由来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拉善是源于“贺兰山”的发音;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拉善源于“龙头山” (“龙头山”即龙首山,位于今阿拉善右旗南界、甘肃省东北部),蒙古语称“阿拉克鄂拉”也称“阿喇克山”,“阿拉善”为“阿喇克山”的变音。

    第一种观点较为普遍。其依据主要为《大清一统志》中记载,“贺兰山在(阿拉善)旗东,与宁夏边接界,土人名阿拉善山。”魏源在《圣武记》中沿用此说法:“贺兰山厄鲁特者,俗所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讹阿拉善,皆语音之转”。依据二是《蒙古秘史》第265节,在关于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一段记载中出现过“贺兰山”这一名称,书中的“贺兰山”是原汉字标音“阿喇筛”的旁译,通过对“阿喇筛”进行语音上的复原,考证了“阿拉筛”最初指的是“贺兰山”,而“阿拉善”即如“阿喇筛”一样,指贺兰山的另一种标音方法。此观点为大多数学者认同,并被广泛采用于有关阿拉善的各种史料和志书记载中。

    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拉善”这一名称来源于“阿喇山”(或阿拉山,阿喇筛),即为“阿喇山”的谐音,这是没有异议的。但“阿喇山”最初所指的并非是宁夏边外的贺兰山,而是甘州北部的“龙头山”。此观点是近两年新提出的,最早为阿拉善左旗的杨永忠先生。20061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阿拉善蒙古研究》一书也提出此观点,并且所依据的历史事实与杨永忠先生相同。《阿拉善蒙古研究》作者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法学博士梁丽霞女士。

    他们认为,龙头山位居甘州北部山丹城附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时居于甘、凉一带边外的和硕特部民众(即阿拉善和硕特之前身)向清政府提出“赐居”的请求,鄂齐尔图(号车臣汗)之孙罗卜藏衮布阿喇布坦希望清政府允许他“率所部,居龙头山之地”。对此清政府派理藩院侍郎拉笃祜对龙头山的位置进行了详细勘察。拉笃祜覆奏:“蒙古称龙头山谓之‘阿喇克鄂拉’,乃甘州城北东大山之脉络,绵衍边境。山之观音山口,即边关也。距甘州城三十里,距山丹城三里。其夏口城距山口而建,自夏口城至马功劳滍川堡,相去五里。山尽为宁远堡,此堡在边外。龙头山,与宁远堡相去里许,其间有长()宁湖界之。内地兵民耕牧已久,不宜令新附蒙古居。”康熙准其奏,“赐居”未果。其后不久,和硕特部首须和罗理再次向清政府提出了居龙头山一带的请求:“欲居阿喇克山之阴,以遏寇盗,不使纷扰边疆”。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正式为和罗理等人划定的游牧地,即是在以和罗理请求的“阿喇克山之阴”的基础上形成的,大致位置为龙头山以北,贺兰山以西,额济纳河的东、喀尔喀蒙古以南的区域。这一固定游牧区域的划定,即标志着阿拉善和硕特蒙古部落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阿拉善”这一地域名称的出现。认为由“阿喇山”语音转变而来的“阿拉善”一名,其最初来源自然应追溯至“龙头山”,而非“贺兰山”。同时认为阿拉善地名形成早于阿拉善和硕特旗的设立。

    对于龙头山、贺兰山与阿喇山(阿拉善)之间的关系,在阿拉善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也找到一些线索。乾隆六年(1741年),阿拉善蒙旗之蒙古民众与内地汉人因边界问题引起纠纷,在阿拉善王府与内地相关地方官府之间的诉讼案中,对“贺兰山”与“阿喇山”有明确的位置说明。“贺兰山”乃宁郡之屏瀚”(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馆藏档案:101-3-4560页),即指宁夏府外之山脉,当时阿拉善王阿宝“在贺兰山后之定远堡(营)居住”(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馆藏:101-3-4542页)。而阿喇善山则在“甘州边外”,其附近为宁远堡、昌宁湖、镇番等地(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馆藏档案:101-3-4561页),“阿喇善山”即为“龙头山”。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当地蒙古人,还是与他们相邻的内地人,都将“阿喇(善)山”作为龙头山的指称,而不是指代贺兰山。“阿喇(善)山”与“贺兰山”不存在语言转变的关系,由“阿喇山”语言转变而来的“阿拉善”一名,其最初的来源自然应追溯至“龙头山”而非“贺兰山”。

    贺兰山与“龙头山”(阿喇善山)分别位于阿拉善这一地理区域东、西南边界,与阿拉善这一区域形有着密切联系,共同与“阿拉善”有着相似的谐音。 “阿拉善”地名来源于“龙头山”之说的提出,对清咸丰年间成书的《圣武记》记载的“阿兰山,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语音之转”提出了异议,对“阿拉善”来源于“贺兰山”这一已被人们普遍采用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使“阿拉善”这一地名由来显得扑朔迷离。但是,这一研究成果的提出,为研究“阿拉善”地名之由来打开了新的视角,对最终搞清楚“阿拉善”这一地名真正由来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阿拉善”地名由来的两种观点各有依据,是“贺兰山”还是“阿喇山”(龙头山)的语音转变而来,还需专家学者和地名工作者对“阿拉善”这一地名的形成过程作进一步的考证和探究,揭开“阿拉善”地名由来的谜底。

    (作者: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左旗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盟市园地)『阿拉善』地名由来说
  •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蒙古国相邻。阿拉善盟下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也称内蒙古自治区“西三旗”。成立盟时,以“阿拉善”取名。盟府巴彦浩特镇位于贺兰山西麓,1952年前称定远营。定远营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曾是塞外重镇,由于其城内民居等建筑仿照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的样式与风格,故有塞外“小北京”的美称。“阿拉善”所指的空间地理区域,只包括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一带,即原阿拉善和硕特旗(1961年划分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的区域。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蒙古和硕特部被准噶尔部噶尔丹击败,后游牧于阿拉善地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赐居”阿拉善地区,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和硕特部为四额鲁特部之一,阿拉善和硕特部也称阿拉善厄(额)鲁特,其统治者为元太祖索尔只斤铁木真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其所居之地位于河套以西,东邻宁夏,北接漠北喀尔喀蒙古,西近漠西准噶尔部蒙古,西南邻河西走廊,历来“为宁夏边外要地”,(张穆《蒙古游牧记》)“至宁夏险要无过阿拉善”(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在清朝、民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今日之阿拉善已逐步被人们所熟知,人们了解阿拉善是通过“神舟”号飞船、沙尘暴、“骆驼之乡”等名词而知道和了解了神奇的阿拉善。

    “阿拉善”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出现的时间比较晚,至少在清代以前,还没有在史书记载中发现“阿拉善”这一地理概念。阿拉善地区汉代属北地郡:后归前凉、后凉、北凉至唐;唐属于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归河西节度使管辖;宋代属西夏版图;元代属行中书省;明代“为边外地”,东西蒙古诸部落曾先后雄踞此地。

    “阿拉善”这一名称由来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拉善是源于“贺兰山”的发音;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拉善源于“龙头山” (“龙头山”即龙首山,位于今阿拉善右旗南界、甘肃省东北部),蒙古语称“阿拉克鄂拉”也称“阿喇克山”,“阿拉善”为“阿喇克山”的变音。

    第一种观点较为普遍。其依据主要为《大清一统志》中记载,“贺兰山在(阿拉善)旗东,与宁夏边接界,土人名阿拉善山。”魏源在《圣武记》中沿用此说法:“贺兰山厄鲁特者,俗所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讹阿拉善,皆语音之转”。依据二是《蒙古秘史》第265节,在关于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一段记载中出现过“贺兰山”这一名称,书中的“贺兰山”是原汉字标音“阿喇筛”的旁译,通过对“阿喇筛”进行语音上的复原,考证了“阿拉筛”最初指的是“贺兰山”,而“阿拉善”即如“阿喇筛”一样,指贺兰山的另一种标音方法。此观点为大多数学者认同,并被广泛采用于有关阿拉善的各种史料和志书记载中。

    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拉善”这一名称来源于“阿喇山”(或阿拉山,阿喇筛),即为“阿喇山”的谐音,这是没有异议的。但“阿喇山”最初所指的并非是宁夏边外的贺兰山,而是甘州北部的“龙头山”。此观点是近两年新提出的,最早为阿拉善左旗的杨永忠先生。20061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阿拉善蒙古研究》一书也提出此观点,并且所依据的历史事实与杨永忠先生相同。《阿拉善蒙古研究》作者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法学博士梁丽霞女士。

    他们认为,龙头山位居甘州北部山丹城附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时居于甘、凉一带边外的和硕特部民众(即阿拉善和硕特之前身)向清政府提出“赐居”的请求,鄂齐尔图(号车臣汗)之孙罗卜藏衮布阿喇布坦希望清政府允许他“率所部,居龙头山之地”。对此清政府派理藩院侍郎拉笃祜对龙头山的位置进行了详细勘察。拉笃祜覆奏:“蒙古称龙头山谓之‘阿喇克鄂拉’,乃甘州城北东大山之脉络,绵衍边境。山之观音山口,即边关也。距甘州城三十里,距山丹城三里。其夏口城距山口而建,自夏口城至马功劳滍川堡,相去五里。山尽为宁远堡,此堡在边外。龙头山,与宁远堡相去里许,其间有长()宁湖界之。内地兵民耕牧已久,不宜令新附蒙古居。”康熙准其奏,“赐居”未果。其后不久,和硕特部首须和罗理再次向清政府提出了居龙头山一带的请求:“欲居阿喇克山之阴,以遏寇盗,不使纷扰边疆”。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正式为和罗理等人划定的游牧地,即是在以和罗理请求的“阿喇克山之阴”的基础上形成的,大致位置为龙头山以北,贺兰山以西,额济纳河的东、喀尔喀蒙古以南的区域。这一固定游牧区域的划定,即标志着阿拉善和硕特蒙古部落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阿拉善”这一地域名称的出现。认为由“阿喇山”语音转变而来的“阿拉善”一名,其最初来源自然应追溯至“龙头山”,而非“贺兰山”。同时认为阿拉善地名形成早于阿拉善和硕特旗的设立。

    对于龙头山、贺兰山与阿喇山(阿拉善)之间的关系,在阿拉善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也找到一些线索。乾隆六年(1741年),阿拉善蒙旗之蒙古民众与内地汉人因边界问题引起纠纷,在阿拉善王府与内地相关地方官府之间的诉讼案中,对“贺兰山”与“阿喇山”有明确的位置说明。“贺兰山”乃宁郡之屏瀚”(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馆藏档案:101-3-4560页),即指宁夏府外之山脉,当时阿拉善王阿宝“在贺兰山后之定远堡(营)居住”(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馆藏:101-3-4542页)。而阿喇善山则在“甘州边外”,其附近为宁远堡、昌宁湖、镇番等地(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馆藏档案:101-3-4561页),“阿喇善山”即为“龙头山”。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当地蒙古人,还是与他们相邻的内地人,都将“阿喇(善)山”作为龙头山的指称,而不是指代贺兰山。“阿喇(善)山”与“贺兰山”不存在语言转变的关系,由“阿喇山”语言转变而来的“阿拉善”一名,其最初的来源自然应追溯至“龙头山”而非“贺兰山”。

    贺兰山与“龙头山”(阿喇善山)分别位于阿拉善这一地理区域东、西南边界,与阿拉善这一区域形有着密切联系,共同与“阿拉善”有着相似的谐音。 “阿拉善”地名来源于“龙头山”之说的提出,对清咸丰年间成书的《圣武记》记载的“阿兰山,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语音之转”提出了异议,对“阿拉善”来源于“贺兰山”这一已被人们普遍采用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使“阿拉善”这一地名由来显得扑朔迷离。但是,这一研究成果的提出,为研究“阿拉善”地名之由来打开了新的视角,对最终搞清楚“阿拉善”这一地名真正由来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阿拉善”地名由来的两种观点各有依据,是“贺兰山”还是“阿喇山”(龙头山)的语音转变而来,还需专家学者和地名工作者对“阿拉善”这一地名的形成过程作进一步的考证和探究,揭开“阿拉善”地名由来的谜底。

    (作者: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左旗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