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六期
  • (史海钩沉)中央红军长征在定边(连载)
  • 四、1019日中午,党中央红军左路同当地红色政权和武装力量接上头,下午离开定边县境,向赤安县吴起镇进发

    1019上午,毛泽东等从张湾子村出发,沿头道川而下。这一带的山川地貌,与此前有明显不同。发源于子午岭山脉两侧的河流较多,东麓多由西、西南,向东而流,在吴起镇前后汇入洛河。由于河流之间距离较近,往往是一道山,一道川,山水相间,故有“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之美称。当然,由于处在高原腹地,也有一部分黄土塬和高山浑然屹立。从这里至今新寨乡以东靠近吴起镇1020里的地方及其以北的乱石头川流域,其时都属定边县所辖。其南的二道川一带,也属定边县。三道川一带,则属甘肃省庆阳县辖。早在1930年夏,谢子

    长、刘志丹等就在三道川一带拉起一支部队,后被敌军和内部不坚定分子勾结打散,史称“三道川事件”。1942年,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等地,划入新设立的吴旗县。

    这天下午,党中央红军两路开始在头道川王畔予以下的新寨、马邢庄一线汇合。由于人多路窄,通过较慢。部队按照顺序,先由左路通过,之后右路跟进。此时,敌军发现目标,令骑兵突然袭击。红军利用地形、地物,组织节节抗击,继续东进。

    下午5时左右,左路的先头部队,首先进入吴起镇。傍晚,右路的后部,被敌军截断,干部团奉命掩护和反击,直至夜色中这些人才脱险,但仍有四五十名红军伤病员和战士,被敌军抓走或残杀,令大家非常气愤,觉得必须狠狠教训猖狂的敌人。

    当晚,左路进入吴起镇及其附近宿营;右路在距吴起镇以西1020里的地域宿营。10时左右,为防止敌军次晨再次追杀,右路又接到命令,连夜赶往吴起镇附近地域宿营。大家虽异常疲惫,但感到终于到“家”了,故其喜悦之情也都溢于言表。

    此日,杨成武部从“元城”出发,行90里,晚间至吴起镇,具体经过村庄不详。据与杨部同到元城宿营的肖锋在日记中记述,是经戈沟门、榆树台等地,沿头道川,抵达该镇的。

    这天,党中央红军两路在行动中,最重要的是左路于中午在头道川王畔子村附近,同西北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和武装力量人员接上了头。王畔子村距吴起镇60里。这天,恰好有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保卫队队长白凤清在此巡查,因为头道川一带也属定边县红色政权管辖。白凤清穿着老百姓的服装,带着武器,听到枪声,立即警觉起来。不久,即从隐蔽处看到大路上过来一支身份不明的军队。当时,党中央红军虽然衣着褴褛,神态疲惫,但帽子上的红五角星还是可以看得很分明。白凤清觉得这可能是红军。因为这样的服装和帽徽,只有红军才有。再者,自从西北红军解放吴起镇一带后,这里已无敌军活动,因此他判断这些军队肯定不是国民党军队。至于他们是从哪里来到这里的?当时无从知道。但是,他作为保卫队长,觉得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搞清楚。于是,便大胆地走出询问。党中央红军看他是农民装束,便上前答话。经过一番交谈,终于弄明白双方的身份,彼此脸上都露出笑容。

    党中央红军与白凤清接头的情况,现已无法具体了解。但是,从党中央红军当日下午在进入吴起镇前于枣树湾和进镇后在后街与庙院戏台附近同别的人接头情况看,彼此相当谨慎。当时,走在前边的人都身着便衣,有穿长袍的、有戴礼帽的、有戴工人帽的,以便以不同方式出面接触和联系。因此,与赤安县游击支队副队长戴通孝等的联系,就先后接触达三次,彼此才取得信任,接上头。可见,接头和联系的事很不易。因当时正处残酷的阶级斗争时期,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问题。

    白凤清与党中央红军接上头后,当时立刻感到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迟延和耽搁,需立即报告给县领导人。此时,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王玉海正在吴起镇以北一带。于是,当即对党中央红军的有关人员说,他要先行一步,去通知负责人,这样党中央红军在下午到达吴起镇后,许多事情就好办。当日下午他奔波70余里,在吴起镇北10多里的沙集寨子找到王玉海,告知上述重要情况。由此,白凤清就成为党中央红军进入这里后接触到的根据地和红色武装力量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把党中央红军到达这里的重要信息最快传递到根据地地方县级领导机构的第一人。时隔不久,白凤清在11月间被敌三边民团司令王子元杀害。因此,他的这一功绩就更值得人们缅怀。

    与此同时,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他们从哈达铺出发,走了1 5002 000里的路,今天终于见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武装力量的人,自然异常高兴。于是有关人员把与当地红色政权和武装力量人员接上头的事,迅速报告红军政治部负责人。负责人一听,喜出望外,随即报告正在前往吴起镇途中的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

    王玉海在听到白凤清告诉的情况之后,立刻想起他在7月间去下寺湾开会时获知的消息。当时,主持会议的陕北苏维埃政府主席 **方告诉大家,党中央红军有可能来陕北,要大家有精神准备。现在看来,事情果然如此,这可是天大的一件事。于是王玉海不顾天色已晚,当即从沙集寨子赶到吴起镇,来见党中央红军政治部的人。政治部的人刚住进彭沟门,那里的有关人员对他都非常热情,很尊重这位“县主席”,并询问一些简要情况,让他做好准备,说明天住在吴起镇的领导人要同他谈一谈。当晚,他根据看到的党中央红军粮食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状况,觉得从自己的职责上讲,首先应当设法帮助解决。于是,他通知革命委员会的其他负责人和白凤清等人,召开紧急会议,一起商议。之后,又布置人连夜通知所属各区、乡政权和游击队与赤卫队,立即分头准备,以实际行动迎接党中央红军。

    当日,党中央红军在到达吴起镇前和进入该镇后,还与戴通孝等接上头。与此同时,张派出的秘密联络员刘兴汉,也在吴起镇同党中央红军接上头,通知张。在吴起镇,党中央红军还与六区一乡支部书记刘景瑞取得联系,刘又告诉乡苏维埃主席刘景权。当晚,王玉海在吴起镇见到政治部的人。这样,便同根据地和红色武装的地方政府、军队与党组织,都陆续取得了联系。

    五、1020日,毛泽东在吴起镇接见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王玉海

    党中央红军于19日下午45时,离开定边县境,进入赤安县吴起镇及其周围地带。按照通常“地理”或行政上的划分,关于党中央红军在定边一事,就应该以此时为止。但是,如上所述,党中央红军在19日与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保卫队长白凤清接上头之后,白答应报告县主席王玉海,而王布置后,事情具体进行得如何,尚不知晓;另外,毛泽东进驻吴起镇后安排要见的第一个县级领导人,就是王玉海,也表明此事绝不可一笔带过。所以,在此还需把上述内容包括进来,人们才能从地域、人物、事件等的统一中,对党中央红军在定边的情况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党中央红军在进入吴起镇之后,与定边县发生的相关事情很多,并且占有突出位置。

    1020一大早,王玉海赶往吴起镇。没想到,在半路上便碰到有人来接他,说是有关领导人在等他。这个人,王玉海后来知道就是负责保卫工作的周兴。周还向他说:“是毛泽东找你谈话,这是秘密的,不能给别人讲”。随后,王玉海就被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和贾拓夫领到毛泽东住的窑洞。贾是陕北神木县人,此前曾任处于地下工作状态的陕西省委秘书长。1934年省委遭到敌人破坏后,他去江西党中央根据地汇报工作,后来就留在那里。长征中在党中央红军政治部工作。此时因他既会“陕北话”,又懂“南方话”,便担任毛泽东与王玉海交谈的“翻译”。

    王玉海在游击队打过仗,见到毛主席首先敬了一个军礼。毛泽东很高兴地招呼他坐下,随即开始交谈。毛泽东向他询问陕北红军、游击队、地方政权以及山川地貌等情况。王玉海是吴起镇以西10多里的杨城子村人,19343月参加保安游击队,19355月担任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当时的定边县“红色区域”不完全以原行政区划为准,而是跨地域的,故吴起镇以北20里地的北边和东边,包括原靖边县管辖的一大片地方,也属定边县红色政权管辖。头道川一带,则几乎都属定边县革命委员会管辖。其时的靖边县有两个苏维埃政府(东靖边、西靖边),且县城也被刘志丹率领的西北红军攻占过,但距此都较远,唯有长城区等一些地方距吴起镇较近。吴起镇在清光绪年间,属靖边县管辖。此时属赤安县辖。赤安县是以原保安县为基础而建立的红色政权,县领导机关在距此100余里的王家峁。这里平常由六区一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刘景权、支部书记刘景汉负责。所以,这一带的许多事,定边县革命委员会过问得不少,与各县的联系也多。对这些情况,王玉海都很了解,于是就所知作了简要回答。

    至于其他情况,王玉海有的了解,有的不了解,有的因当时大搞“肃反”,一时也不好说,所以只能大略作答。其中,王玉海谈到,“红二十五军到陕北一个月了”。接下来,便直言不讳地谈道:“刘志丹和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大都被关押、杀害。”当时在座的各位领导人对此都感到惊呀,不知是怎么回事。毛泽东在922日于哈达铺镇决定前往陕北之前,曾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动员,他对大家说:“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可是来到陕北后,却听说刘志丹已被关押,这真是出人意料!在场的周恩来立即问:“关押在哪

    ?”王玉海说:“听说在瓦窑堡。”再问别的情况,王玉海说,他也不知道。因为情况不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一时默然,他们似乎不敢相信王玉海所说的这一情况。之后,在这天上午,毛泽东等还与赤安县游击支队队长兼政委张明科谈话,证实王玉海所说属实。1022日,又召见西北红军二路游击队政委龚逢春(当时在安边一带游击,距此200余里)进一步了解,也得到证实,从而引起极大重视。

    这时,有人报告,说彭德怀到了。毛泽东等人知道马上要开会讨论作战的事,因近两天来,敌军非常猖狂,红军本不想打此仗,但觉得这条讨厌的“尾巴”老是跟着,带进根据地来,也是个问题,所以不得不考虑予以反击。此时,因为刚进到吴起镇,还有许多急事要解决。于是毛泽东便对王玉海说:“你是县主席,设法给红军准备7天的口粮,派一些游击队和赤卫队员给我们当向导,另外找20个游击队员帮我们送电台到下寺湾,行吗?”王玉海说:“行。”随即告辞。

    王玉海回到驻地后,立即召开会议,布置工作。他很快在所属各区、乡筹集到不少粮食。20日天刚亮,定边县乱石头川区的游击队员和许多群众,便赶着几十头毛驴,驮着粮食,往吴起镇送,解决党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这真是最快的速度。接着,在21日,凤凰区的游击队员和赤卫队员共约700名,组织300400头牲畜,浩浩荡荡,驮着4万斤粮食向吴起镇进发。其情景闻所未闻,真是十分感人。定边县所属各区累计,共筹集到粮食7万余斤。这在当时群众粮食也不多的情况下,可谓是一大奇迹。人民群众同党中央红军的鱼水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赤安县六区的三个乡也筹集到粮食28 000斤,并有黑猪50头、羊270余只,绒毛3 000斤。赤安县游击支队也筹集到300只羊。这样,党中央红军最为需要的粮食、肉类及部分物资等很快得到解决。党中央红军在感激群众倾力支援的同时,也给他们付了款,这也是出乎群众所料的,感到他们对待群众真好,不白拿群众的东西。

    21日,党中央红军发动“吴起反击战”,获得大捷,国民党军队骑兵一整团被整歼,另一团被击溃,其余两团也死伤甚众,纷纷逃窜,部分人当了俘虏,溃不成军,于是退出苏区,逃往甘肃、宁夏一带。此战,仅俘虏的敌军就有1 000人,故使刚刚到达陕北的党中央红军旗开得胜,一时声威大震,令敌人闻风丧胆。

    之前,王玉海派来的定边县30多名熟悉道路的游击队员,为各支部队带路,使指战员们顺利进入阵地,及时投入战斗。战斗中,还提供了许多担架,使红军伤员及时被运送下来。战后,他又于22日动员一批群众,在前线掩埋了几十名牺牲的红军指战员遗体。

    此时天气已冷,吴起镇已下了初雪,河水开始结冰,党中央红军本来衣服单薄,这时又增添了一重困难,许多人被冻得瑟瑟发抖。当时,部队没收了一家地主的几千斤羊毛和一部分羊皮,加上收购的一些羊毛,拟想办法加工成合适的东西穿用。于是,王玉海等有关领导,便发动大家想办法,最后决定给红军指战员制作颇为奇特的“毡衣”来解决。这在当地也是很少用的。为此,他们从各处紧急动员来100名毡匠,不分昼夜加工,在几天时间即赶制出一批毡衣,解决了急需。此外,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阴云山,也安排人赶制皮袄200件,帮助党中央红军度过严寒的冬天。

    当然,党中央领导人和党中央红军也很关心王玉海这位县主席、定边县的武装力量和整个工作以及其它县的情况。其中,吴起反击战获胜后,立即给定边县游击队和赤卫队员补充30支步枪和2支手枪,加强他们的武装。接着,又派出以刘悠安为首的工作组,协助定边县红色政权工作。为表示感激之情,党中央红军离开吴起镇时,定边县又设法搞到老布3大卷,黑市布和红洋布三匹,供红军缝制衣服和制作旗帜之用。

    到此,党中央红军与定边县的关系,方告一段落,王玉海在吴起镇的任务也出色完成。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党中央红军与王玉海取得联系,果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且起到了重大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是有组织的,通过组织渠道,才能保证天南海北各地之间的联系,才能把大家动员和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劲,共同进行伟大的斗争。其中,对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党中央红军在与王玉海取得联系,特别是毛泽东等领导人接见他和布置任务之后,王玉海忠心耿耿,尽职守责,不辞辛苦,精明干练,很快帮助党中央红军解决了许多极为迫切和异常困难的问题,同时也显示出这位县主席在当地的很高威望和出色才干。王玉海后

    来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巡视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吴旗县政协委员。

    在吴起镇期间,党中央红军得到了定边县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援,同时也显示出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和做出的宝贵贡献。前已述及,在党中央红军于16日、17日、18日以及19日大半天在定边县的行军中,就得到当地群众在宿营、吃饭、收养伤病人员等方面给予的关照和热诚帮助,并且还有人参军,以便给红军增加一份力量。而在他们到达吴起镇后,经过王玉海等干部的积极努力,又得到定边县各区、乡、村广大群众更多、更大和更广泛的支援。经查阅各种资料,可知党中央红军在吴起镇期间,时属定边县的人民群众所给予党中央红军的各种支援和帮助,都是极为突出的,故值得载入史册,铭记不忘。

    总之,无论是王玉海,还是定边县的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当时都付出了极大努力。实际上,党中央红军之所以急于同根据地取得联系,要见到定边县主席等,其意义也正在于此。这样,他们才算真正到“家”了,即来到革命之“家”,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之“家”,天下红军是一家之“家”,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家”。进而,重整旗鼓,中国革命便大有希望了。

    对此,著名记者范长江在193511月初于庆阳附近采访后,曾在《大公报》上发表《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刘志丹与民心之背向》等文章,内中对根据地人民的“背向”和组织的能力及其原因,都有很好介绍和高度评价。他写道:经过共产党的宣传和影响,特别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之后,陕甘一带的民众其“背向”确实与别的地方区别很大。如国民党“某县长曾在合水以东召集民众讲话,数次传申,到者寥寥;而某苏维埃开会,则24小时内,可以立刻齐集百里以内之民众。”又写道:国民党“政府军追过环县以北后,此地寥若星辰之民众,均避不见面,使政府军之饮水粮秣,皆无法解决,道路亦无人引导,陷于进退失据之苦境中。彭德怀于洞悉此种情况后,乃集结其饥疲的红军约五千之众,于边境上作猛烈反攻,追击军乃不得不相继退下,不敢再深入。此种反攻之动作,或为‘老毛不弱’的表示,而其反攻之可能,不能不归功于刘志丹之民众组织基础。”事情正是如此,这里的民众指的就是上述定边县的民众以及根据地的其它县的民众。

     

    六、毋忘定边

    定边县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当年尽管如此热情、如此为党中央红军的行动和作战做出巨大贡献,可是长期以来其感人事迹却在外界鲜为人知。这可能与人们对该县的历史、现状以及对红军长征经过该县一事不够了解有关。为此,对定边县的总体情况也略作介绍。

    定边县是陕北富有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一个县。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献忠,就是该县柳树涧村人。他由于不堪忍受压迫和剥削,起而斗争,并使农民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国,故而影响很大。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定边县早在1926年就有了共产党员,他们以先进思想为指导,前仆后继,不懈地开展斗争。刘志丹、谢子长等陕北著名共产党人,都曾在该县留下许多足迹。当地的共产党人牛化东等,也颇为有名。

    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岁月里,这里的白马崾崄、王塬畔、左崾崄,在19344月已建立有乡、村红色政权,属陕甘边根据地管辖。19351月,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统一为西北革命根据地之后,这里的革命斗争更是获得很大发展。2月,乱石头川、颗颗川以及宁塞川,开辟为红色区域。3月,定边县游击队成立,与环县游击队、镇原游击队一起活动于陕甘地区。421日,红二十六军第二团来到根据地西部,在保安县的杨青川歼灭国民党井岳秀部骑兵一个连,缴获战马后编为一个排。520日,又在吴起镇东五谷城镇全歼敌民团100人。接着北上定边县,在韩家集摧毁敌军一个大的修械所,缴获甚多,并扫荡了敌保甲政权,迫使敌人缩回县城和安边等地。随即,挥师南下,奔袭驻守在吴起镇之敌民团,解放了吴起镇。红二团在两个多月的战斗中,巩固了保安县苏区,开辟了定边县城以东、靖边县城以西和以北的大片游击根据地。

    在大好形势下,516日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于吴起镇北20里的凤凰寺成立,辖有凤凰、毛砭、乱石头川三个区和一大批乡村。此时,“苏维埃张崾睑乡政府”也已成立。6月间,革命力量迅速扩大到头道川、二道川、颗颗川、新安边、阳山涧、火草涧、鹰窝山涧等六个区和三十二个乡。当时,定边县境内,除县城、安边镇等几个大的城镇有敌军和民团外,全县大多数地方已成为红色区域、游击区和边缘区。  

    此期间,由于西北红军主力北上陕北安定(今子长)、清涧、绥德、横山、吴堡、延长一带作战,国民党军队趁机大举进攻原陕甘边根据地的甘肃部分,因而庆阳、华池及环县等地的革命力量遭到较大损失,仅留少数人坚持斗争;合水、宁县、正宁等地则基本保留下来,继续与敌斗争。其中,原驻华池县南梁的陕甘边苏区政府,在习仲勋主席带领下,顽强抵御,最后翻越子午岭,撤往陕西下寺湾一带。之后,大力拓展那里的工作,遂形成洛河川的“百里大区”,成为根据地南部新的中心。此时,与庆阳、环县、华池等县相邻的陕西定边、赤安等县,也加强工作,严阵以待,使敌军一直未敢进入赤安、定边等地,且随着西北红军攻克陕北安定、延长、延川、靖边、安塞、保安等六座县城及其它许多乡镇和广大农村,并把两个根据地彻底连成一片的胜利,根据地和红军的声威更是大震,令阎锡山等惊呼今日陕北已与此前的江西“相仿佛”。此时,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整体上说,进入最为辉煌的时期。

    1936年夏,彭德怀率军西征,由原红二十六军改编的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一举解放定边县城。这样定边县的作用就更加突出起来。同年12月底,西征军在定边县五股掌西30里的地方,发动著名的“山城堡战役”,获得胜利,成为第二次国内战争的最后一战。战后,部分队伍即驻扎在定边县刘峁塬乡一些村庄,休整月余。其后,党中央少数民族工委、蒙古工委、党中央党校、民族学院等都先后在定边县城设立和办学,党中央军委骑兵团、警备三旅也在这里驻扎和活动,以开辟内蒙古和宁夏的工作。李维汉、董必武、贾拓夫、毛泽民、高岗、乌兰夫、王震、贺晋年等,都先后在这一带工作和战斗。

    定边县在陕甘宁边区时,属“三边分区”,辖有陕西定边、靖边、吴旗和宁夏盐池四县,公署驻地定边县城,享有陕甘宁边区“北大门”之称。定边县盛产池盐,质地上乘,边区政府实行“官督民运”政策,大运其盐,使之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上最大的收入来源。定边县北部盛产滩羊,所产皮张毛色洁白,毛丝独特,享有盛名,当时“出口”,很受欢迎。定边县的马、骆驼等,当时也有相当数量,为解决部队骑乘和交通运输贡献不小。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从陕西省定边、靖边、志丹三县和相邻的甘肃省华池县,各划出一部分,新设吴旗县(近年改称吴起县)。此后,全县的面积有所减少,但依然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三个县之一。

    定边县的文化原来很落后。诗人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首先刊登在《三边报》上,影响很大,对发展当地和边区的文化艺术事业起到重要作用。卜掌村崔岳瑞破除迷信,提倡科学,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在当地影响很大,其事迹在《解放日报》报道后,对推动当地和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陕北,黑云压城,定边县城被马鸿逵军队占据。此时,定边县委、县政府,靖边县委、县政府,环县委、县政府,吴旗县委、县政府,还有乌审旗工委、蒙汉支队等,都撤退到定边县张崾崄区和吴旗县北部一带地方,保存力量,坚持斗争,整顿队伍,度过难关,成为巍然不动的坚强堡垒。尔后,陆续返回各地,赢得了当地的解放。

    所以,定边县在昔日的陕北革命斗争中和边区的各项工作中,占有很突出和光荣的位置。

    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定边县划归榆林地区管辖,近年属榆林市所辖。定边县原来风沙大,气候寒冷,植被破坏严重,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过去认为这里没有什么资源,也很少有投入。所以,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县域和相邻的靖边县以及宁夏、内蒙古等地带地下储藏的富集天然气之发现,定边县开始迅速崛起。据勘探,“陕甘宁蒙气田”现属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此后,以靖边为中心,由国家实施大规模开发,将所产天然气源源不绝地输往西安、银川、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天津以及首都北京等地。以后又西接新疆,东达上海,建立“西气东输”大通道,故使当地的天然气开采达到巨大规模。这样,就带动了定边县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定边县的南部山区,还发现地下储藏有相当丰富的石油资源。而这些地方正是当年党中央红军所经过之地。如刘峁塬乡、白马崾崄乡等。最近,在姬塬一带,又探明石油储量达3亿吨。在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方面,定边县在荞麦、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和发展现代农业上,也取得长足进展。

    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对治理沙漠、草原、荒山等,也引起重视,在开发与建设等方面投入不少资金,使全县生态环境已有一定改善。与此同时,交通、文化、医疗等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在此情况下,定边县南部山区这片昔日的“红土地”,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此而言,党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经过定边县一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党中央红军长征中于定边县的行军、作战和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是伟大长征中不可或缺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必将载入伟大的长征史册,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并闻名于世。

    第二,确认党中央红军于19351016日已入陕,就使定边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党中央红军入陕第一县”。蒋介石处心积虑地妄图在甘肃省消灭红军,可是党中央红军顺利进入陕西省,则标志着他的这一图谋遭到彻底的失败。

    第三,这也将改变人们过去关于红军进入“陕北”的时间和地点的一些不当说法,而还历史以本来面貌。其时的陕北,辖有定边等23县,公署驻地在榆林。所以,定边县也是党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地区(包括今延安市、今榆林市所属各县和今铜川市宜君县)的第一县。

    第四,尤其重要的是,党中央红军于19351016日进入定边县,表明他们已进入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所属范围和其边缘地区。这从党中央红军的目的地是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当然,他们在其后到达吴起镇,也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这二者互相承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第五,它也有助于确立榆林市在长征史研究和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过去若干年,由于许多人不了解这一段十分重要而确凿的历史,甚至国内召开纪念长征的大型会议,都不通知榆林市参加。现在,确认上述各点,将使榆林市和定边县在研究、纪念长征的活动中居于应有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如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两路红军都经过(未会合)的白马崾崄乡附近设立“党中央红军长征入陕第一县”标志,建立“党中央红军长征在定边纪念馆”和改善其附近的交通状况(目前这一带的交通仍很困难,可修建耿湾——木瓜城——白马崾崄乡——牛圈圪坨——田百户,铁角城——阎崾崄——王畔子两段公路,促进定边县南部经济发展,同时也方便人们来此参观、旅游和观光,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等。

    总之,党中央红军长征中在定边县的历程,既是英勇无畏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辉煌篇章,也是定边人民的无上光荣;党中央红军走过的路,既是一条充满艰险和困难之路,也是一条充满希望和获得胜利之路。我们应当承继历史遗留给大家的这一宝贵遗产,让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继续鼓舞和召唤人们奋勇前进!(全文完)

    (作者:原内蒙古《实践》杂志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中央红军长征在定边(连载)
  • 四、1019日中午,党中央红军左路同当地红色政权和武装力量接上头,下午离开定边县境,向赤安县吴起镇进发

    1019上午,毛泽东等从张湾子村出发,沿头道川而下。这一带的山川地貌,与此前有明显不同。发源于子午岭山脉两侧的河流较多,东麓多由西、西南,向东而流,在吴起镇前后汇入洛河。由于河流之间距离较近,往往是一道山,一道川,山水相间,故有“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之美称。当然,由于处在高原腹地,也有一部分黄土塬和高山浑然屹立。从这里至今新寨乡以东靠近吴起镇1020里的地方及其以北的乱石头川流域,其时都属定边县所辖。其南的二道川一带,也属定边县。三道川一带,则属甘肃省庆阳县辖。早在1930年夏,谢子

    长、刘志丹等就在三道川一带拉起一支部队,后被敌军和内部不坚定分子勾结打散,史称“三道川事件”。1942年,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等地,划入新设立的吴旗县。

    这天下午,党中央红军两路开始在头道川王畔予以下的新寨、马邢庄一线汇合。由于人多路窄,通过较慢。部队按照顺序,先由左路通过,之后右路跟进。此时,敌军发现目标,令骑兵突然袭击。红军利用地形、地物,组织节节抗击,继续东进。

    下午5时左右,左路的先头部队,首先进入吴起镇。傍晚,右路的后部,被敌军截断,干部团奉命掩护和反击,直至夜色中这些人才脱险,但仍有四五十名红军伤病员和战士,被敌军抓走或残杀,令大家非常气愤,觉得必须狠狠教训猖狂的敌人。

    当晚,左路进入吴起镇及其附近宿营;右路在距吴起镇以西1020里的地域宿营。10时左右,为防止敌军次晨再次追杀,右路又接到命令,连夜赶往吴起镇附近地域宿营。大家虽异常疲惫,但感到终于到“家”了,故其喜悦之情也都溢于言表。

    此日,杨成武部从“元城”出发,行90里,晚间至吴起镇,具体经过村庄不详。据与杨部同到元城宿营的肖锋在日记中记述,是经戈沟门、榆树台等地,沿头道川,抵达该镇的。

    这天,党中央红军两路在行动中,最重要的是左路于中午在头道川王畔子村附近,同西北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和武装力量人员接上了头。王畔子村距吴起镇60里。这天,恰好有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保卫队队长白凤清在此巡查,因为头道川一带也属定边县红色政权管辖。白凤清穿着老百姓的服装,带着武器,听到枪声,立即警觉起来。不久,即从隐蔽处看到大路上过来一支身份不明的军队。当时,党中央红军虽然衣着褴褛,神态疲惫,但帽子上的红五角星还是可以看得很分明。白凤清觉得这可能是红军。因为这样的服装和帽徽,只有红军才有。再者,自从西北红军解放吴起镇一带后,这里已无敌军活动,因此他判断这些军队肯定不是国民党军队。至于他们是从哪里来到这里的?当时无从知道。但是,他作为保卫队长,觉得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搞清楚。于是,便大胆地走出询问。党中央红军看他是农民装束,便上前答话。经过一番交谈,终于弄明白双方的身份,彼此脸上都露出笑容。

    党中央红军与白凤清接头的情况,现已无法具体了解。但是,从党中央红军当日下午在进入吴起镇前于枣树湾和进镇后在后街与庙院戏台附近同别的人接头情况看,彼此相当谨慎。当时,走在前边的人都身着便衣,有穿长袍的、有戴礼帽的、有戴工人帽的,以便以不同方式出面接触和联系。因此,与赤安县游击支队副队长戴通孝等的联系,就先后接触达三次,彼此才取得信任,接上头。可见,接头和联系的事很不易。因当时正处残酷的阶级斗争时期,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问题。

    白凤清与党中央红军接上头后,当时立刻感到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迟延和耽搁,需立即报告给县领导人。此时,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王玉海正在吴起镇以北一带。于是,当即对党中央红军的有关人员说,他要先行一步,去通知负责人,这样党中央红军在下午到达吴起镇后,许多事情就好办。当日下午他奔波70余里,在吴起镇北10多里的沙集寨子找到王玉海,告知上述重要情况。由此,白凤清就成为党中央红军进入这里后接触到的根据地和红色武装力量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把党中央红军到达这里的重要信息最快传递到根据地地方县级领导机构的第一人。时隔不久,白凤清在11月间被敌三边民团司令王子元杀害。因此,他的这一功绩就更值得人们缅怀。

    与此同时,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他们从哈达铺出发,走了1 5002 000里的路,今天终于见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武装力量的人,自然异常高兴。于是有关人员把与当地红色政权和武装力量人员接上头的事,迅速报告红军政治部负责人。负责人一听,喜出望外,随即报告正在前往吴起镇途中的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

    王玉海在听到白凤清告诉的情况之后,立刻想起他在7月间去下寺湾开会时获知的消息。当时,主持会议的陕北苏维埃政府主席 **方告诉大家,党中央红军有可能来陕北,要大家有精神准备。现在看来,事情果然如此,这可是天大的一件事。于是王玉海不顾天色已晚,当即从沙集寨子赶到吴起镇,来见党中央红军政治部的人。政治部的人刚住进彭沟门,那里的有关人员对他都非常热情,很尊重这位“县主席”,并询问一些简要情况,让他做好准备,说明天住在吴起镇的领导人要同他谈一谈。当晚,他根据看到的党中央红军粮食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状况,觉得从自己的职责上讲,首先应当设法帮助解决。于是,他通知革命委员会的其他负责人和白凤清等人,召开紧急会议,一起商议。之后,又布置人连夜通知所属各区、乡政权和游击队与赤卫队,立即分头准备,以实际行动迎接党中央红军。

    当日,党中央红军在到达吴起镇前和进入该镇后,还与戴通孝等接上头。与此同时,张派出的秘密联络员刘兴汉,也在吴起镇同党中央红军接上头,通知张。在吴起镇,党中央红军还与六区一乡支部书记刘景瑞取得联系,刘又告诉乡苏维埃主席刘景权。当晚,王玉海在吴起镇见到政治部的人。这样,便同根据地和红色武装的地方政府、军队与党组织,都陆续取得了联系。

    五、1020日,毛泽东在吴起镇接见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王玉海

    党中央红军于19日下午45时,离开定边县境,进入赤安县吴起镇及其周围地带。按照通常“地理”或行政上的划分,关于党中央红军在定边一事,就应该以此时为止。但是,如上所述,党中央红军在19日与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保卫队长白凤清接上头之后,白答应报告县主席王玉海,而王布置后,事情具体进行得如何,尚不知晓;另外,毛泽东进驻吴起镇后安排要见的第一个县级领导人,就是王玉海,也表明此事绝不可一笔带过。所以,在此还需把上述内容包括进来,人们才能从地域、人物、事件等的统一中,对党中央红军在定边的情况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党中央红军在进入吴起镇之后,与定边县发生的相关事情很多,并且占有突出位置。

    1020一大早,王玉海赶往吴起镇。没想到,在半路上便碰到有人来接他,说是有关领导人在等他。这个人,王玉海后来知道就是负责保卫工作的周兴。周还向他说:“是毛泽东找你谈话,这是秘密的,不能给别人讲”。随后,王玉海就被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和贾拓夫领到毛泽东住的窑洞。贾是陕北神木县人,此前曾任处于地下工作状态的陕西省委秘书长。1934年省委遭到敌人破坏后,他去江西党中央根据地汇报工作,后来就留在那里。长征中在党中央红军政治部工作。此时因他既会“陕北话”,又懂“南方话”,便担任毛泽东与王玉海交谈的“翻译”。

    王玉海在游击队打过仗,见到毛主席首先敬了一个军礼。毛泽东很高兴地招呼他坐下,随即开始交谈。毛泽东向他询问陕北红军、游击队、地方政权以及山川地貌等情况。王玉海是吴起镇以西10多里的杨城子村人,19343月参加保安游击队,19355月担任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当时的定边县“红色区域”不完全以原行政区划为准,而是跨地域的,故吴起镇以北20里地的北边和东边,包括原靖边县管辖的一大片地方,也属定边县红色政权管辖。头道川一带,则几乎都属定边县革命委员会管辖。其时的靖边县有两个苏维埃政府(东靖边、西靖边),且县城也被刘志丹率领的西北红军攻占过,但距此都较远,唯有长城区等一些地方距吴起镇较近。吴起镇在清光绪年间,属靖边县管辖。此时属赤安县辖。赤安县是以原保安县为基础而建立的红色政权,县领导机关在距此100余里的王家峁。这里平常由六区一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刘景权、支部书记刘景汉负责。所以,这一带的许多事,定边县革命委员会过问得不少,与各县的联系也多。对这些情况,王玉海都很了解,于是就所知作了简要回答。

    至于其他情况,王玉海有的了解,有的不了解,有的因当时大搞“肃反”,一时也不好说,所以只能大略作答。其中,王玉海谈到,“红二十五军到陕北一个月了”。接下来,便直言不讳地谈道:“刘志丹和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大都被关押、杀害。”当时在座的各位领导人对此都感到惊呀,不知是怎么回事。毛泽东在922日于哈达铺镇决定前往陕北之前,曾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动员,他对大家说:“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可是来到陕北后,却听说刘志丹已被关押,这真是出人意料!在场的周恩来立即问:“关押在哪

    ?”王玉海说:“听说在瓦窑堡。”再问别的情况,王玉海说,他也不知道。因为情况不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一时默然,他们似乎不敢相信王玉海所说的这一情况。之后,在这天上午,毛泽东等还与赤安县游击支队队长兼政委张明科谈话,证实王玉海所说属实。1022日,又召见西北红军二路游击队政委龚逢春(当时在安边一带游击,距此200余里)进一步了解,也得到证实,从而引起极大重视。

    这时,有人报告,说彭德怀到了。毛泽东等人知道马上要开会讨论作战的事,因近两天来,敌军非常猖狂,红军本不想打此仗,但觉得这条讨厌的“尾巴”老是跟着,带进根据地来,也是个问题,所以不得不考虑予以反击。此时,因为刚进到吴起镇,还有许多急事要解决。于是毛泽东便对王玉海说:“你是县主席,设法给红军准备7天的口粮,派一些游击队和赤卫队员给我们当向导,另外找20个游击队员帮我们送电台到下寺湾,行吗?”王玉海说:“行。”随即告辞。

    王玉海回到驻地后,立即召开会议,布置工作。他很快在所属各区、乡筹集到不少粮食。20日天刚亮,定边县乱石头川区的游击队员和许多群众,便赶着几十头毛驴,驮着粮食,往吴起镇送,解决党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这真是最快的速度。接着,在21日,凤凰区的游击队员和赤卫队员共约700名,组织300400头牲畜,浩浩荡荡,驮着4万斤粮食向吴起镇进发。其情景闻所未闻,真是十分感人。定边县所属各区累计,共筹集到粮食7万余斤。这在当时群众粮食也不多的情况下,可谓是一大奇迹。人民群众同党中央红军的鱼水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赤安县六区的三个乡也筹集到粮食28 000斤,并有黑猪50头、羊270余只,绒毛3 000斤。赤安县游击支队也筹集到300只羊。这样,党中央红军最为需要的粮食、肉类及部分物资等很快得到解决。党中央红军在感激群众倾力支援的同时,也给他们付了款,这也是出乎群众所料的,感到他们对待群众真好,不白拿群众的东西。

    21日,党中央红军发动“吴起反击战”,获得大捷,国民党军队骑兵一整团被整歼,另一团被击溃,其余两团也死伤甚众,纷纷逃窜,部分人当了俘虏,溃不成军,于是退出苏区,逃往甘肃、宁夏一带。此战,仅俘虏的敌军就有1 000人,故使刚刚到达陕北的党中央红军旗开得胜,一时声威大震,令敌人闻风丧胆。

    之前,王玉海派来的定边县30多名熟悉道路的游击队员,为各支部队带路,使指战员们顺利进入阵地,及时投入战斗。战斗中,还提供了许多担架,使红军伤员及时被运送下来。战后,他又于22日动员一批群众,在前线掩埋了几十名牺牲的红军指战员遗体。

    此时天气已冷,吴起镇已下了初雪,河水开始结冰,党中央红军本来衣服单薄,这时又增添了一重困难,许多人被冻得瑟瑟发抖。当时,部队没收了一家地主的几千斤羊毛和一部分羊皮,加上收购的一些羊毛,拟想办法加工成合适的东西穿用。于是,王玉海等有关领导,便发动大家想办法,最后决定给红军指战员制作颇为奇特的“毡衣”来解决。这在当地也是很少用的。为此,他们从各处紧急动员来100名毡匠,不分昼夜加工,在几天时间即赶制出一批毡衣,解决了急需。此外,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阴云山,也安排人赶制皮袄200件,帮助党中央红军度过严寒的冬天。

    当然,党中央领导人和党中央红军也很关心王玉海这位县主席、定边县的武装力量和整个工作以及其它县的情况。其中,吴起反击战获胜后,立即给定边县游击队和赤卫队员补充30支步枪和2支手枪,加强他们的武装。接着,又派出以刘悠安为首的工作组,协助定边县红色政权工作。为表示感激之情,党中央红军离开吴起镇时,定边县又设法搞到老布3大卷,黑市布和红洋布三匹,供红军缝制衣服和制作旗帜之用。

    到此,党中央红军与定边县的关系,方告一段落,王玉海在吴起镇的任务也出色完成。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党中央红军与王玉海取得联系,果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且起到了重大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是有组织的,通过组织渠道,才能保证天南海北各地之间的联系,才能把大家动员和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劲,共同进行伟大的斗争。其中,对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党中央红军在与王玉海取得联系,特别是毛泽东等领导人接见他和布置任务之后,王玉海忠心耿耿,尽职守责,不辞辛苦,精明干练,很快帮助党中央红军解决了许多极为迫切和异常困难的问题,同时也显示出这位县主席在当地的很高威望和出色才干。王玉海后

    来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巡视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吴旗县政协委员。

    在吴起镇期间,党中央红军得到了定边县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援,同时也显示出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和做出的宝贵贡献。前已述及,在党中央红军于16日、17日、18日以及19日大半天在定边县的行军中,就得到当地群众在宿营、吃饭、收养伤病人员等方面给予的关照和热诚帮助,并且还有人参军,以便给红军增加一份力量。而在他们到达吴起镇后,经过王玉海等干部的积极努力,又得到定边县各区、乡、村广大群众更多、更大和更广泛的支援。经查阅各种资料,可知党中央红军在吴起镇期间,时属定边县的人民群众所给予党中央红军的各种支援和帮助,都是极为突出的,故值得载入史册,铭记不忘。

    总之,无论是王玉海,还是定边县的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当时都付出了极大努力。实际上,党中央红军之所以急于同根据地取得联系,要见到定边县主席等,其意义也正在于此。这样,他们才算真正到“家”了,即来到革命之“家”,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之“家”,天下红军是一家之“家”,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家”。进而,重整旗鼓,中国革命便大有希望了。

    对此,著名记者范长江在193511月初于庆阳附近采访后,曾在《大公报》上发表《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刘志丹与民心之背向》等文章,内中对根据地人民的“背向”和组织的能力及其原因,都有很好介绍和高度评价。他写道:经过共产党的宣传和影响,特别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之后,陕甘一带的民众其“背向”确实与别的地方区别很大。如国民党“某县长曾在合水以东召集民众讲话,数次传申,到者寥寥;而某苏维埃开会,则24小时内,可以立刻齐集百里以内之民众。”又写道:国民党“政府军追过环县以北后,此地寥若星辰之民众,均避不见面,使政府军之饮水粮秣,皆无法解决,道路亦无人引导,陷于进退失据之苦境中。彭德怀于洞悉此种情况后,乃集结其饥疲的红军约五千之众,于边境上作猛烈反攻,追击军乃不得不相继退下,不敢再深入。此种反攻之动作,或为‘老毛不弱’的表示,而其反攻之可能,不能不归功于刘志丹之民众组织基础。”事情正是如此,这里的民众指的就是上述定边县的民众以及根据地的其它县的民众。

     

    六、毋忘定边

    定边县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当年尽管如此热情、如此为党中央红军的行动和作战做出巨大贡献,可是长期以来其感人事迹却在外界鲜为人知。这可能与人们对该县的历史、现状以及对红军长征经过该县一事不够了解有关。为此,对定边县的总体情况也略作介绍。

    定边县是陕北富有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一个县。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献忠,就是该县柳树涧村人。他由于不堪忍受压迫和剥削,起而斗争,并使农民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国,故而影响很大。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定边县早在1926年就有了共产党员,他们以先进思想为指导,前仆后继,不懈地开展斗争。刘志丹、谢子长等陕北著名共产党人,都曾在该县留下许多足迹。当地的共产党人牛化东等,也颇为有名。

    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岁月里,这里的白马崾崄、王塬畔、左崾崄,在19344月已建立有乡、村红色政权,属陕甘边根据地管辖。19351月,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统一为西北革命根据地之后,这里的革命斗争更是获得很大发展。2月,乱石头川、颗颗川以及宁塞川,开辟为红色区域。3月,定边县游击队成立,与环县游击队、镇原游击队一起活动于陕甘地区。421日,红二十六军第二团来到根据地西部,在保安县的杨青川歼灭国民党井岳秀部骑兵一个连,缴获战马后编为一个排。520日,又在吴起镇东五谷城镇全歼敌民团100人。接着北上定边县,在韩家集摧毁敌军一个大的修械所,缴获甚多,并扫荡了敌保甲政权,迫使敌人缩回县城和安边等地。随即,挥师南下,奔袭驻守在吴起镇之敌民团,解放了吴起镇。红二团在两个多月的战斗中,巩固了保安县苏区,开辟了定边县城以东、靖边县城以西和以北的大片游击根据地。

    在大好形势下,516日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于吴起镇北20里的凤凰寺成立,辖有凤凰、毛砭、乱石头川三个区和一大批乡村。此时,“苏维埃张崾睑乡政府”也已成立。6月间,革命力量迅速扩大到头道川、二道川、颗颗川、新安边、阳山涧、火草涧、鹰窝山涧等六个区和三十二个乡。当时,定边县境内,除县城、安边镇等几个大的城镇有敌军和民团外,全县大多数地方已成为红色区域、游击区和边缘区。  

    此期间,由于西北红军主力北上陕北安定(今子长)、清涧、绥德、横山、吴堡、延长一带作战,国民党军队趁机大举进攻原陕甘边根据地的甘肃部分,因而庆阳、华池及环县等地的革命力量遭到较大损失,仅留少数人坚持斗争;合水、宁县、正宁等地则基本保留下来,继续与敌斗争。其中,原驻华池县南梁的陕甘边苏区政府,在习仲勋主席带领下,顽强抵御,最后翻越子午岭,撤往陕西下寺湾一带。之后,大力拓展那里的工作,遂形成洛河川的“百里大区”,成为根据地南部新的中心。此时,与庆阳、环县、华池等县相邻的陕西定边、赤安等县,也加强工作,严阵以待,使敌军一直未敢进入赤安、定边等地,且随着西北红军攻克陕北安定、延长、延川、靖边、安塞、保安等六座县城及其它许多乡镇和广大农村,并把两个根据地彻底连成一片的胜利,根据地和红军的声威更是大震,令阎锡山等惊呼今日陕北已与此前的江西“相仿佛”。此时,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整体上说,进入最为辉煌的时期。

    1936年夏,彭德怀率军西征,由原红二十六军改编的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一举解放定边县城。这样定边县的作用就更加突出起来。同年12月底,西征军在定边县五股掌西30里的地方,发动著名的“山城堡战役”,获得胜利,成为第二次国内战争的最后一战。战后,部分队伍即驻扎在定边县刘峁塬乡一些村庄,休整月余。其后,党中央少数民族工委、蒙古工委、党中央党校、民族学院等都先后在定边县城设立和办学,党中央军委骑兵团、警备三旅也在这里驻扎和活动,以开辟内蒙古和宁夏的工作。李维汉、董必武、贾拓夫、毛泽民、高岗、乌兰夫、王震、贺晋年等,都先后在这一带工作和战斗。

    定边县在陕甘宁边区时,属“三边分区”,辖有陕西定边、靖边、吴旗和宁夏盐池四县,公署驻地定边县城,享有陕甘宁边区“北大门”之称。定边县盛产池盐,质地上乘,边区政府实行“官督民运”政策,大运其盐,使之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上最大的收入来源。定边县北部盛产滩羊,所产皮张毛色洁白,毛丝独特,享有盛名,当时“出口”,很受欢迎。定边县的马、骆驼等,当时也有相当数量,为解决部队骑乘和交通运输贡献不小。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从陕西省定边、靖边、志丹三县和相邻的甘肃省华池县,各划出一部分,新设吴旗县(近年改称吴起县)。此后,全县的面积有所减少,但依然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三个县之一。

    定边县的文化原来很落后。诗人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首先刊登在《三边报》上,影响很大,对发展当地和边区的文化艺术事业起到重要作用。卜掌村崔岳瑞破除迷信,提倡科学,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在当地影响很大,其事迹在《解放日报》报道后,对推动当地和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陕北,黑云压城,定边县城被马鸿逵军队占据。此时,定边县委、县政府,靖边县委、县政府,环县委、县政府,吴旗县委、县政府,还有乌审旗工委、蒙汉支队等,都撤退到定边县张崾崄区和吴旗县北部一带地方,保存力量,坚持斗争,整顿队伍,度过难关,成为巍然不动的坚强堡垒。尔后,陆续返回各地,赢得了当地的解放。

    所以,定边县在昔日的陕北革命斗争中和边区的各项工作中,占有很突出和光荣的位置。

    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定边县划归榆林地区管辖,近年属榆林市所辖。定边县原来风沙大,气候寒冷,植被破坏严重,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过去认为这里没有什么资源,也很少有投入。所以,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县域和相邻的靖边县以及宁夏、内蒙古等地带地下储藏的富集天然气之发现,定边县开始迅速崛起。据勘探,“陕甘宁蒙气田”现属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此后,以靖边为中心,由国家实施大规模开发,将所产天然气源源不绝地输往西安、银川、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天津以及首都北京等地。以后又西接新疆,东达上海,建立“西气东输”大通道,故使当地的天然气开采达到巨大规模。这样,就带动了定边县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定边县的南部山区,还发现地下储藏有相当丰富的石油资源。而这些地方正是当年党中央红军所经过之地。如刘峁塬乡、白马崾崄乡等。最近,在姬塬一带,又探明石油储量达3亿吨。在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方面,定边县在荞麦、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和发展现代农业上,也取得长足进展。

    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对治理沙漠、草原、荒山等,也引起重视,在开发与建设等方面投入不少资金,使全县生态环境已有一定改善。与此同时,交通、文化、医疗等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在此情况下,定边县南部山区这片昔日的“红土地”,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此而言,党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经过定边县一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党中央红军长征中于定边县的行军、作战和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是伟大长征中不可或缺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必将载入伟大的长征史册,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并闻名于世。

    第二,确认党中央红军于19351016日已入陕,就使定边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党中央红军入陕第一县”。蒋介石处心积虑地妄图在甘肃省消灭红军,可是党中央红军顺利进入陕西省,则标志着他的这一图谋遭到彻底的失败。

    第三,这也将改变人们过去关于红军进入“陕北”的时间和地点的一些不当说法,而还历史以本来面貌。其时的陕北,辖有定边等23县,公署驻地在榆林。所以,定边县也是党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地区(包括今延安市、今榆林市所属各县和今铜川市宜君县)的第一县。

    第四,尤其重要的是,党中央红军于19351016日进入定边县,表明他们已进入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所属范围和其边缘地区。这从党中央红军的目的地是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当然,他们在其后到达吴起镇,也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这二者互相承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第五,它也有助于确立榆林市在长征史研究和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过去若干年,由于许多人不了解这一段十分重要而确凿的历史,甚至国内召开纪念长征的大型会议,都不通知榆林市参加。现在,确认上述各点,将使榆林市和定边县在研究、纪念长征的活动中居于应有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如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两路红军都经过(未会合)的白马崾崄乡附近设立“党中央红军长征入陕第一县”标志,建立“党中央红军长征在定边纪念馆”和改善其附近的交通状况(目前这一带的交通仍很困难,可修建耿湾——木瓜城——白马崾崄乡——牛圈圪坨——田百户,铁角城——阎崾崄——王畔子两段公路,促进定边县南部经济发展,同时也方便人们来此参观、旅游和观光,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等。

    总之,党中央红军长征中在定边县的历程,既是英勇无畏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辉煌篇章,也是定边人民的无上光荣;党中央红军走过的路,既是一条充满艰险和困难之路,也是一条充满希望和获得胜利之路。我们应当承继历史遗留给大家的这一宝贵遗产,让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继续鼓舞和召唤人们奋勇前进!(全文完)

    (作者:原内蒙古《实践》杂志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