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六期
  • (专稿)百年『世界心脏』的形象描绘--元朝诗词中的元上都
  • 新华网2011119日电:经国务院批准,内蒙古元上都遗址近日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请2012年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题记

        元上都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1256年,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次子,奉其兄蒙哥汗之命驻帐金莲川。“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忽必烈(12151294),在这里始筑开平城,三年后基本竣工。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汗位,建元“中统”,随即升开平为府,作为临时都城。1263年,将开平府加号上都,并大规模扩建,  同时将燕京(今北京)改为中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上都为夏都,确定了两都制。因上都是位于滦河上游北岸的京城,故又有上京、滦京、滦阳之称。特别是1279年忽必烈攻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起“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强大王朝后,元上都成为元朝的“龙兴之地”,成为元朝重要的政治、军事、商贸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元代有人称其“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八)

    元上都从1256年初建到元末1358年首次被焚毁的百余年间,元朝11位皇帝中,包括忽必烈在内有6位皇帝在这里登基,历代皇帝每年夏天来这里避暑理政,许多足以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曾在上都居住多年,并受忽必烈礼遇和重用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3世纪末在欧洲出版《马可·波罗游记》后,元上都更是誉满全球,被称为“世界的心脏”。

    作为元上都文化和蒙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以吟咏元上都为题材的元代诗词就有五百余首。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上都的壮美风光、雄伟建筑、繁华景象、独特风情,展现了鲜为人知的宫廷礼仪、典章和舞乐、宴会等情况。品读和赏析这些诗词,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领略到这座草原都城的雄浑景观,感受到蒙元文化的独特魅力,触摸到这一“世界心脏”跳动的有力脉搏。

    “势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间”

       ——元上都的山川地势和美丽富饶

    百万貔貅拥御闲,滦江如带绿回还。

    势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间。

    金阙觚稜龙虎气,玉阶阊阖鹭鵷班。

    微臣亦有河汾策,愿叩刚风上帝关。

    这是元初曾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陈孚所写的七律《开平即事》中的一首。全诗气势宏大,高屋建瓴。首联描写了数量众多、勇武强大的禁卫军营,据点环拥城外四周,蜿蜒曲折,犹如银带的滦江水流回还碧绿草原。颔联高度概括了上都城的山川地势和重要地理位置。颈联中的“觚稜”,指宫殿顶上转角处瓦脊,“鹭鵷”指停立飞行很讲次序的两种鸟类,借此颂扬了城内宫殿的龙虎气魄和文武大臣列队上朝的庄重场面。尾联则表达了作者愿将治国良策上达朝廷的强烈心情。

    元上都和元大都均由忽必烈重臣刘秉忠主持修筑,两都直线距离270公里。但令人称奇的是,据前些年专家们用现代仪器测量,元大都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那条著名的中轴线,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逆时针方向偏了1分经度,与元上都恰在一条中轴线上。这一现象是机缘巧合还是专门设计,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元上都北依龙岗山,南临闪电河。龙岗山虽只是一条东西横亘的浅山,但在平坦辽阔的草原上显得格外雄浑壮观。闪电河是滦河的上游,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水量充沛,河道蜿蜒,上都城建成之后又有上都河之称。上都城背山面河,周围则是宽广的金莲川草原。金莲川因这里的草原上夏季盛开金莲花而得名,最早见于金代。《金史·地理志》载:世宗曰“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胡东川更名为金莲川。忽必烈周围来自蒙、汉、藏、维、回等族的谋士集团,也相应被称之为“金莲川幕府”。

    史料介绍,“金莲花,花瓣似莲较制钱稍大,作为黄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基数朵绕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澜然,至秋花干而不落。结子如粟米而黑,其叶绿色瘦尖而长,或五尖或七尖。”此外,金莲花还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药用功能。入夏时节,草原上成了金莲花海,一株株娇巧花枝随风颤动,一缕缕幽淡香气沁人心脾。曾任元朝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承旨等职的刘敏中在《鹊桥仙·上都金莲》词中倾情写道:

    重房自拆,娇黄谁注?烂熳风前无数。

    凌波梦断几番秋,只认得三生月露。

    川平野阔,山遮水护。不似溪塘迟暮。

    年年迎送翠华行,看照耀,恩光满路。

    词的上半阙,描写了金莲花的美丽,花房自然分开,颜色天然娇黄,微风吹拂,草原一派烂漫景色,河流两岸的金莲花更是迷人,美不胜收。下半阙在赞美金莲川草原的勃勃生机后,指出每年金莲花盛开时节,元朝皇帝都要来这里巡幸。至今每年七月,正蓝旗都要举办金莲川赏花节,以花为媒,以花会友,让国内外友人感受草原文化,融入绿色生态。   

    蒙古族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夏季凉爽、冬季严寒的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金莲川草原的气候,对“不耐暑热”的蒙古族来说,实在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曾任元朝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的袁桷《上京杂咏》中“午溽曾持扇,朝寒却衣锦”的诗句,反映了这里的温差;曾任元朝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的马祖常,在《上京翰院书怀》中“门外春桥漾绿波”、“薰风到面无蒸暑”的诗句,反映了这里夏季的清凉;元代诗人范玉壶的《上都》一诗,则通俗而形象地反映了这里初夏雪景:

    上都五月雪飞花,顷刻银装十万家。

    说与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袄不穿纱。

    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在这里形成了特殊的动植物资源和特产。元代后期曾任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等职的许有壬,写有《上京十咏并序》,吟咏了上都的十种土特产:马酒、秋羊、黄羊、黄鼠、糁面(碎米和羹)、芦菔(萝卜)、白菜、沙菌(蘑菇)、地椒(野生香料)、韭花。这组诗形象生动,脍炙人口,如称赞马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描写黄羊“草美秋先腯,沙平夜不藏”,赞美沙菌“斋厨供玉食,毳索出毡车”,颂扬韭花“气较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洋溢着浓郁强烈的草原气息。

    还要说道的是,在元上都遗址西北,有一处铁幡杆渠遗址。这条古渠,是元代著名科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1298年主持修建的,它巧妙地将铁幡杆山(蒙古语称哈登合山)汇集的洪水引入滦河,以保护上都免遭洪涝灾害。这在当时是全世界草原上最大的防洪设施,也是内蒙古草原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当年铁幡杆山上伫立高大苏鲁锭的巨石基座至今仍存,与古渠相依相伴。元代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描写铁幡杆下草原的美景:

    铁幡杆下草如茵,澹澹东风六月春。

    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

    “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楼”

           ——元上都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建筑

    “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楼”这两句诗,是陈孚《开平即事》第二首中的颈联。它夸张而形象地描写了城北的龙岗山绕衬着城内众多街道,城中宫殿香气飘荡在满城楼阁之上,也为我们描绘出了元上都的大致格局。

    元上都的总体布局,从元朝皇帝避暑理政的需求出发,既体现了中原地区都城“君临天下”的威严气势,又符合蒙古族作为“马背民族”的特点和“崇尚自然”的理念,被誉为“古老的草原生态城市”。全城由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组成。外城城垣呈正方形,每边长2 200米。城内东南部是皇城,也呈正方形,每边长1 400米。皇城东南两墙即是外城东墙南段和南墙东段。皇城北面保存着大片天然草地和水泊,是皇家园林区域,称为北苑、御苑或御林苑。皇城西面则是民居、商铺、库房和城内军营等。外城东西两侧城墙外还有广阔的关厢区,分别称为东关和西关,也住有许多居民和商人。

    在皇城正中偏北是宫城,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略呈长方形,为皇帝后妃的居住区域,也是城中最主要的建筑群。宫城四角有角楼,东、西、南三面城墙正中开设城门,分别称东华门、西华门、御天门,北门则直通御苑。宫城内的建筑巍峨华丽,《马可·波罗游记》中对此赞美道:

    上都城“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绘有各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大安阁是宫城内最大的建筑,也是举行忽里勒台(蒙古语意为大朝会)和重大典礼的地方。此外还有设宴的地方水晶殿、学子考试选拔的地方奎章阁等。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诗云:

    大安阁下晚风收,海月团团照上头。

    谁道人间三伏节,水晶宫里十分秋。

    诗下自注:“大安阁,上京大内也。别有水晶殿。

    太平天子重文曹,阁建奎章选俊髦。

    一自六龙天上去,至今黄帕御床高。

    诗下自注:“昔文宗建奎章阁于大内。”

    此外,宫城内还有一片青草地,用栏杆护卫,不准践踏,从忽必烈时开始形成制度,以示游牧民族不忘草原之意。明代笔记《草木子》中载:“元世祖思创业艰难,移沙漠莎草于丹墀,示子孙无忘草地,谓之誓俭草”。元朝蒙古族诗人达不花在《宫词》一诗中写道:

    墨河万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创业难。

    却望阑干护青草,丹墀留与子孙看。

    萨都剌《上京杂咏》中亦有一首描写这片青草地:

    大野连山沙作堆,白沙平处见楼台。

    行人禁地避芳草,尽向曲阑斜路来。

    御天门直对着既是皇城也是外城的南门明德门。从御天门到明德门宽阔的南北向大道,称为御道。以御道为中轴,划分为若干街区,沿街有许多建筑物。包括元廷设在上都城的分衙和下属官署,佛寺、孔庙、道观、清真寺、基督教堂等各种寺庙及商肆酒楼等。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描写了御道两旁的景象:

    偶因试马小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

    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

    并自注:“明德门,午门也”。

    元朝皇帝推崇藏传佛教,尊奉其首领为国师。元上都皇城内乾元寺和华严寺是两处较大的佛教寺院。元代著名蒙古族诗人萨都剌《上京杂咏》中,有一首描写了佛寺诵经情况,并介绍夏天御厨对寺院还有冰块供应:

    院院翻经有咒僧,垂帘日昼点酥灯。

    上京六月凉如水,酒渴天厨更赐冰。

    上都城外还有一个巨大的昔喇斡尔朵(蒙古语意为金帐或黄色宫帐),这是元朝皇帝宴请朝廷重臣和前来觐见的蒙古王公贵族、各行省主要官员的地方,可同时容纳2 000多人。因为防雨而在帐顶上铺设厚厚的棕毛,又俗称棕殿或棕毛殿。《马可·波罗游记》曾对棕毛殿描述道:

    用竹子作梁架,以金漆缠龙绕柱,劈竹涂金作瓦,殿内壁画花草百鸟,外用彩绳牵拉固定,高达百尺,可容纳数千人同时进餐,故也称为“竹宫”。   

    萨都剌在《上京杂咏五首》中描写棕毛殿:

    沙苑棕毛百尺楼,天风摇曳锦绒钩。

    内家宴罢无人问,面面珠帘夜不收。

    同宫城内豪华高大的宫殿相反,城内外的普通百姓、牧民居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和毡房(即蒙古包),甚至还有半地穴式的简陋房子,仅可栖身。马祖常《上京翰苑书怀》中有“土房通火为长炕,毡屋疏凉启小棂”的记述,柳贯《上都诗》中有“雪毳千家帐,冰飘百眼泉”的描写,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滦京九月雪花飞”,“土屋人人愁出户”的感受。

    “时巡岁岁还京乐,别换新声被管弦”

        ——元朝皇帝在上都的活动 

    元代中期曾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学士承旨的张翥,曾写《上京秋月》组诗,其中一首概括了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间的活动:

    水绕云回万里川,乌飞不下草连天。

    歌残敕勒风生帐,猎罢阏氏雪没鞯。

    红颊女儿花作队,紫髯都护酒如泉。

    时巡岁岁还京乐,别换新声被管弦。

    从忽必烈开始,元朝皇帝每年三四月从大都来到上都驻夏,一般到八九月才返回大都。大都与上都之间的驿道就有四条,皇帝及扈从赴上都,是出建德门,经昌平过居庸关,然后北行穿古长城经沽源到达,全程300余公里。曾任秘书监丞的李孝光《送阁学士赴上都》中描写了出行情况:

    从官万骑拥鸾舆,东阁词臣载宝书。

    雨过草肥金络马,月明山转紫驼东。

    皇帝鸾舆到达上都城后,从御天门到下榻宫殿玉阶前有教坊组织的舞女在前面载歌载舞,既表欢迎又作引导。随后皇帝与王公大臣共同赴宴。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对此描写道:

    又是宫车入御天,丽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称贺天颜喜,寿酒诸王次第传。

    诗下自注:“千官至御天门俱下马徒行,独至尊骑马独入。前有教坊舞女引导,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样,至玉阶乃止。内门曰御天之门。”舞女们边行进边歌舞,而且能舞出“天下太平”字样,反映了她们高超的舞蹈艺术水平。

    元朝皇帝在上都半年的时间里,主要精力还是处理军国大事,包括举行朝会,颁布诏书,会见蒙古宗王、行省官员及外国使节、宾客等。杨允孚《滦京杂咏》中“龙驹河北王来觐,直入金门下马行”,反映了蒙古宗王前来觐见的情况;“曙色苍茫阊阖开,相君有奏入蓬莱”,反映了各地官员前来奏报的情况。

    遇有皇帝颁发重大决策诏谕时,在御天门前举行隆重的诏书宣读仪式,然后通往大都传发全国各地。元朝也曾任过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胡助《滦阳杂咏十首》中有一首描写道:

    御天门外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

    九洲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

    此外,元朝皇帝还要进行祭祀、宴请、佛事、狩猎和一些娱乐休闲活动。这些活动既体现和传承着蒙古族的古老习俗,也起着树立权威、广施恩惠、商讨朝政、收服人心的重要作用。

    元朝皇帝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天和祭祖。关于祭天活动,《元史·祭祀志》载:“每岁,驾幸上都,  以六月二十八日祭祀,谓之洒马奶。用马一,羯羊八,彩缎练绢各九匹,以及羊毛缠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觋及蒙古汉人秀才达官领其事,再拜告天”。萨都剌的《上京即事》中的一首,描写了元朝皇帝的祭天活动:

    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

    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

    祭天仪式之后,便要祭祖。“天子与后素服望祭此方陵园,奠马酒,执事者皆世臣子弟”。

    宴会也是元朝皇帝在上都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在前文所讲昔喇斡尔朵举行的宴会,是其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宴会,参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卫、大臣”,一般要连续进行三天。遇有新皇即位,宴会的场面更为盛大而隆重。此外在宫城水晶殿内也举行规模小些的宴会。这类宴会又称为“质孙宴”或“诈马宴”。质孙是蒙古族“颜色”的意译,质孙服即颜色完全一样的衣冠,赴宴者都要统一穿皇帝所赐质孙服,而且三天宴会中每天的质孙服都颜色不同。诈马,蒙古语意为去除毛发的家畜,是一种分食整羊整牛的传统饮食。质孙宴或诈马宴,也是最完整荟萃了蒙元礼仪、美食、音乐、舞蹈、服饰诸方面的宫廷宴会。

    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记述了赴宴的场景:

    千官万骑到山椒,个个金鞍雉尾高。

    下马一齐催入宴,玉阑干外换宫袍。

    并自注:“每年六月三日诈马筵席,所以喻其盛事也。千官以雉尾饰马,入宴”。赴宴者所骑良马要配以镶金的马鞍,并用鸟羽装饰。到了金帐前,换上统一的质孙服,庄重进入宴会场地。

    曾任元朝吏部侍郎、户部尚书的贡师泰,曾有一首《上都诈马大燕》(燕通宴)一诗,描写了宴会的盛大场面和主要过程:

    卿云弄彩日重晖,一色金沙接翠微。

    野韭露肥黄鼠出,地椒风软白翎飞。

    水精殿上开珠扇,云母屏中见衮衣。

    走马何人偏醉甚,锦鞲赐得海青归。

    在祥云缭绕、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水草丰美、鸟兽欢唱的季节,皇帝在豪华的宫殿里宴请群臣,群臣尽兴,略有醉意,离开时还能得到皇帝亲赐的礼物——猎鹰海东青。

    质孙宴或诈马宴的饮食十分丰富精美,其原料来自山南海北不同的产地。袁桷在《伯庸开平书事次韵》诗中写道:

    桂蠹除烦来五岭,冰蚕却暑贡三齐。

    金罂醅重凝花露,翠釜膏浮透杏泥。

    有安神作用的名贵食品桂蠹来自广东五岭一带,身着凉爽的名贵丝品来自山东地区。金杯中的贡酒如同花上的露水一样清香,火锅中的食品如同果酱一样香甜。

    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写道:

    嘉鱼贡自黑龙江,西域蒲萄酒更良。

    南土至奇夸凤髓,北陲异品是黄羊。

    诗下自注:“黑龙江产哈巴尔图鱼。凤髓,茶名。黄羊,北方所产,御膳用。”

    这两首诗一方面反映了统治者的奢华,一方面也说明了元朝疆域的广大和道路的畅通。

    在宴会上,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歌舞表演助兴。君臣宾朋们也往往齐唱颂歌、翩翩起舞。萨都剌在《上京杂咏》中写道:

    其一: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

          诸生舞蹈千官贺,高捧蒲萄寿两宫。

    其二: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华帽宴亲王。

          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

    第一首诗描写了在宫廷音乐声中,参加宴会的人们跳起舞蹈,并高捧葡萄美酒,向皇帝皇后祝福。第二首诗描写了在宴会进行过程中,十六名舞女跳起了婀娜多姿的元代宫廷舞蹈。

    元朝皇帝为宣扬藏传佛教,从1270年起,按照帝师八思巴的旨意,除了每年二月十五日在元大都举行“游皇城”佛事活动外,每年六月十五日也在上都城内举办“游皇城”活动。“游皇城”时,置白伞盖1个,顶用素缎,用纸金书写梵文,称为镇伏邪魔护安国刹,用诸色仪仗导引,  自西华门登上皇城,在鼓乐声中游转皇城一周。

    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记述“游皇城”盛况:

    百戏游城又及时,西方佛子阅宏规。

    采云隐隐旌旗过,翠阁深深玉笛吹。

    自注:“每年六月望日,帝师以百戏入内,从西华入,然后登城设宴,谓之游皇城也”。

    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间,还经常进行狩猎活动,以保持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特别是到了秋季,天高气爽,草茂兽肥,更是狩猎的好时机。元朝官员周伯琦的《立秋日书事》,描写了元朝皇帝的秋季狩猎活动场面:

    凉亭千里内,相望列东西。

    秋弥声容备,时巡典礼稽。

    鸨凫随失落,豭鹿应弦迷。

    乾豆归时荐,康庄颂耄倪。

    凉亭分为东凉亭和西凉亭,遗址分别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和河北省沽源县境内,均为元朝皇帝的狩猎地。在狩猎时,大鸨野鸭等野禽随着弓箭的响声落到地下,野猪野鹿等野兽被追赶得慌不择路。诗中对元朝皇帝的狩猎场景和娴熟箭术,描写得鲜活灵动,使人如临其境。

    因为东凉亭建有距上都最近的一处行宫,而且滦河流到这里后,又汇集了几条河水,水面宽阔,水势浩淼,元朝皇帝常在这里乘船游览休闲。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描写了这一场景:

    东凉亭下水溶溶,敕赐游船两两红。

    回纥舞时杯在手,玉奴归去马嘶风。

    皇帝在所乘游船上,既欣赏河岸美景,也欣赏船上表演的各种歌舞。其中一种舞蹈是回纥族的少女手持酒杯,一边叩击一边起舞。可见元上都各民族舞蹈的繁荣,也说明流传至今的“酒盅舞”源远流长。秋后,元朝皇帝及扈从就从上都返回大都。周伯琦《九月一日还自上京途中纪事》,描写了返途情况和秋日草原风光:

    九月滦阳道,寒烟暗远垌。

    有山皆积雪,无水不成冰。

    猎犬高于鹿,鸣鸦大似鹰。

    欲为风土记,问俗果凭谁。

    随着皇帝、外国使者、诸王和商人亦纷纷离去,元上都开始沉寂下来。在漫长而严寒的冬季,除了当地的牧民和手工业者外,就是留守的少数官吏和负责守卫城垣的将士。

    “辉煌千舍区,奇货耀出日”

    ——元上都的独特风情和繁华景象

    元上都周围的金莲川草原水草丰美,  自古以来就是优良的牧场。这里的蒙古族牧民,积累了丰富的养畜、打猎经验。元上都建成之后,对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多,促进了这里牧业和猎业的发展,其中上都河马是体格健壮、胸廓身长、耐力持久的优良马种。正蓝旗现在每年都要举办“马文化节”,主要有耐力马、颠马、走马、速度马、马术等比赛,表演打马鬃、牵马、驯马,举行马奶宴等内容。

    萨都剌的《上京即事》中有一首诗描写了牧民的游牧生活: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牧民在游牧过程中,还抽空打猎。柳贯《后滦水秋风词》中描写丈夫狩猎妻子驾车的情景:

    旋卷木皮斟醴酩,半笼羔帽敌风沙。

    丈夫狩猎妇当御,水草肥甘行处家。

    到了秋天,牛羊肥壮,但这里的牧民更为忙碌,为过冬做准备。

    杨允孚《滦京杂咏》有一首诗写道:

    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牛肥。

    毡房纳实茶添火,有女褰裳拾粪归。

    并自注:“紫菊花惟滦京有之,名公多见题品。地椒草牛羊食之,其肉香肥。纳实,蒙古茶”。

    上都作为元代的夏都,每年皇帝来这里驻跸期间,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人员大量集中在这里。前来朝觐的蒙古诸王带来大量牲畜,毡车如雪,白马如云,牛羊撒满草原。各地商贩也蜂拥而至,酒楼店肆纷纷开张。人员的激增对粮食和日用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还有许多商品在这里集散,因而促进了当地手工业、运输业和商贸业的发展。

    上都的手工业生产已趋专门化,有制奶食、制毡、制革、制甲、织染、酿酒、铁器冶铸、金银器制造、砖瓦烧造、山林采伐等,行业俱全。《元史》记载,1293(至元三十年),上都工匠有2 999户,手业工管理机构和厂局120余处。其中有专门的皇家奶食供应基地。奶食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为纯洁、吉祥,分为奶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子、奶油等几十种,饮料有奶茶、奶子酒、酸奶等。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描写奶食在当地民众饮食中的重要作用:

    不须白粲备晨炊,乳酪羊酥塞北奇。

    泥土炕床银瓮酒,佳人椎髻语侏离。

    早餐不用专门去做,现成的奶酪和羊肉就足够了,泥土炕上银瓮中马奶酒也随便喝,只是发式如椎的妇女由于操少数民族语言而听不懂她所讲的话。至今正蓝旗仍延续元代奶食制作的传统工艺,并被文化部命名为“查干伊德文化之乡”。

    为适应各种商品物资集散流通的需要,元上都一带的运输业也兴旺起来。运输业以各种畜力为主,长途运输则以驼运为主。元代诗人乃贤《塞上五曲》中有一首写道:

    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渡滦河。

    当辕老妪行程惯,倚岸敲冰饮橐驼。

    这首诗既反映了驼运的繁荣,也反映了驼运人生活的艰辛。

    在元朝皇帝驻跸期间,这里就成为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在上都城郊,“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上都城内,“太平楼上客纷纷”,“初更灯火铁楼东”。袁桷在上都供职时写作的《开平十咏》中的一首诗写道:

    煌煌千舍区,奇货耀出日。

    方言互欺诋,粉泽变初质。

    开张益茗酪,谈笑合胶漆。

    在鳞次栉比的房舍,各种货物无奇不有,各种方言相互交流,客商们饮茶洽谈,在谈笑中就达成了买卖协议。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上都繁华的商贸情况。《马可·波罗游记》中还写道:

    “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也都会集中在这个城里,尤其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契丹各省和帝国其他地方,凡有价值的东西也都运到这里,以满足来京都经商而住在附近的商人的需要。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因为仅马车和驴车运载生丝到这里的,每天就不下千次。我们使用的金丝织物和其他各种丝织物,也在这里大量地生产。”

    在上都经商游览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胡助所写的《滦阳》诗中描述了南方人被夏日草原美景美酒陶醉的情景:

    朝来雨过黑山云,百眼泉生水草新。

    长夏蚊蝇俱扫迹,葡萄马湩醉南人。

    在上都,还有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老外”。贡诗泰在《滦水曲》中写道:

    椎髻使来交趾国,橐驼车宿李陵台。

    遥闻彻夜铃声过,知进六宫瓜果回。

    交趾国在遥远的中印半岛,李陵台在元上都西南,因传说汉代名将李陵在此居住过而得名。他们的驼队夜间还在行进,向上都皇宫内进贡瓜果。

    杨允孚的《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写道:

    怪得家僮笑语回,门前惊见事奇哉:

    老翁携鼠街头卖,碧眼黄髯骑象来。

    在街头叫卖黄鼠的老翁,长着蓝眼睛黄胡子、骑着大象在街头行走的白种人,使幼僮感到十分好奇有趣。这两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上都的开放程度和繁华景象。

    1358年元上都首次被焚毁到今天,600多年过去了。但值得庆幸的是,至今元上都城垣基本保存完好,宫殿门楼等建筑物遗迹的台基仍清晰可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进一步加强了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和发掘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元上都及其周边所形成的蒙古语标准音,包括长调在内的蒙古族歌舞、民间诗歌、那达慕大会等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并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

    元代吟咏元上都的诗词,几乎与元王朝的兴衰相始终。作为元上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元代不少史籍史料失传的情况下,不但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是我们研究元上都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外交诸方面极为重要的史料,值得今人们认真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发掘。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稿)百年『世界心脏』的形象描绘--元朝诗词中的元上都
  • 新华网2011119日电:经国务院批准,内蒙古元上都遗址近日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请2012年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题记

        元上都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1256年,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次子,奉其兄蒙哥汗之命驻帐金莲川。“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忽必烈(12151294),在这里始筑开平城,三年后基本竣工。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汗位,建元“中统”,随即升开平为府,作为临时都城。1263年,将开平府加号上都,并大规模扩建,  同时将燕京(今北京)改为中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上都为夏都,确定了两都制。因上都是位于滦河上游北岸的京城,故又有上京、滦京、滦阳之称。特别是1279年忽必烈攻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起“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强大王朝后,元上都成为元朝的“龙兴之地”,成为元朝重要的政治、军事、商贸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元代有人称其“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八)

    元上都从1256年初建到元末1358年首次被焚毁的百余年间,元朝11位皇帝中,包括忽必烈在内有6位皇帝在这里登基,历代皇帝每年夏天来这里避暑理政,许多足以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曾在上都居住多年,并受忽必烈礼遇和重用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3世纪末在欧洲出版《马可·波罗游记》后,元上都更是誉满全球,被称为“世界的心脏”。

    作为元上都文化和蒙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以吟咏元上都为题材的元代诗词就有五百余首。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上都的壮美风光、雄伟建筑、繁华景象、独特风情,展现了鲜为人知的宫廷礼仪、典章和舞乐、宴会等情况。品读和赏析这些诗词,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领略到这座草原都城的雄浑景观,感受到蒙元文化的独特魅力,触摸到这一“世界心脏”跳动的有力脉搏。

    “势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间”

       ——元上都的山川地势和美丽富饶

    百万貔貅拥御闲,滦江如带绿回还。

    势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间。

    金阙觚稜龙虎气,玉阶阊阖鹭鵷班。

    微臣亦有河汾策,愿叩刚风上帝关。

    这是元初曾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陈孚所写的七律《开平即事》中的一首。全诗气势宏大,高屋建瓴。首联描写了数量众多、勇武强大的禁卫军营,据点环拥城外四周,蜿蜒曲折,犹如银带的滦江水流回还碧绿草原。颔联高度概括了上都城的山川地势和重要地理位置。颈联中的“觚稜”,指宫殿顶上转角处瓦脊,“鹭鵷”指停立飞行很讲次序的两种鸟类,借此颂扬了城内宫殿的龙虎气魄和文武大臣列队上朝的庄重场面。尾联则表达了作者愿将治国良策上达朝廷的强烈心情。

    元上都和元大都均由忽必烈重臣刘秉忠主持修筑,两都直线距离270公里。但令人称奇的是,据前些年专家们用现代仪器测量,元大都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那条著名的中轴线,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逆时针方向偏了1分经度,与元上都恰在一条中轴线上。这一现象是机缘巧合还是专门设计,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元上都北依龙岗山,南临闪电河。龙岗山虽只是一条东西横亘的浅山,但在平坦辽阔的草原上显得格外雄浑壮观。闪电河是滦河的上游,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水量充沛,河道蜿蜒,上都城建成之后又有上都河之称。上都城背山面河,周围则是宽广的金莲川草原。金莲川因这里的草原上夏季盛开金莲花而得名,最早见于金代。《金史·地理志》载:世宗曰“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胡东川更名为金莲川。忽必烈周围来自蒙、汉、藏、维、回等族的谋士集团,也相应被称之为“金莲川幕府”。

    史料介绍,“金莲花,花瓣似莲较制钱稍大,作为黄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基数朵绕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澜然,至秋花干而不落。结子如粟米而黑,其叶绿色瘦尖而长,或五尖或七尖。”此外,金莲花还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药用功能。入夏时节,草原上成了金莲花海,一株株娇巧花枝随风颤动,一缕缕幽淡香气沁人心脾。曾任元朝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承旨等职的刘敏中在《鹊桥仙·上都金莲》词中倾情写道:

    重房自拆,娇黄谁注?烂熳风前无数。

    凌波梦断几番秋,只认得三生月露。

    川平野阔,山遮水护。不似溪塘迟暮。

    年年迎送翠华行,看照耀,恩光满路。

    词的上半阙,描写了金莲花的美丽,花房自然分开,颜色天然娇黄,微风吹拂,草原一派烂漫景色,河流两岸的金莲花更是迷人,美不胜收。下半阙在赞美金莲川草原的勃勃生机后,指出每年金莲花盛开时节,元朝皇帝都要来这里巡幸。至今每年七月,正蓝旗都要举办金莲川赏花节,以花为媒,以花会友,让国内外友人感受草原文化,融入绿色生态。   

    蒙古族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夏季凉爽、冬季严寒的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金莲川草原的气候,对“不耐暑热”的蒙古族来说,实在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曾任元朝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的袁桷《上京杂咏》中“午溽曾持扇,朝寒却衣锦”的诗句,反映了这里的温差;曾任元朝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的马祖常,在《上京翰院书怀》中“门外春桥漾绿波”、“薰风到面无蒸暑”的诗句,反映了这里夏季的清凉;元代诗人范玉壶的《上都》一诗,则通俗而形象地反映了这里初夏雪景:

    上都五月雪飞花,顷刻银装十万家。

    说与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袄不穿纱。

    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在这里形成了特殊的动植物资源和特产。元代后期曾任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等职的许有壬,写有《上京十咏并序》,吟咏了上都的十种土特产:马酒、秋羊、黄羊、黄鼠、糁面(碎米和羹)、芦菔(萝卜)、白菜、沙菌(蘑菇)、地椒(野生香料)、韭花。这组诗形象生动,脍炙人口,如称赞马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描写黄羊“草美秋先腯,沙平夜不藏”,赞美沙菌“斋厨供玉食,毳索出毡车”,颂扬韭花“气较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洋溢着浓郁强烈的草原气息。

    还要说道的是,在元上都遗址西北,有一处铁幡杆渠遗址。这条古渠,是元代著名科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1298年主持修建的,它巧妙地将铁幡杆山(蒙古语称哈登合山)汇集的洪水引入滦河,以保护上都免遭洪涝灾害。这在当时是全世界草原上最大的防洪设施,也是内蒙古草原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当年铁幡杆山上伫立高大苏鲁锭的巨石基座至今仍存,与古渠相依相伴。元代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描写铁幡杆下草原的美景:

    铁幡杆下草如茵,澹澹东风六月春。

    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

    “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楼”

           ——元上都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建筑

    “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楼”这两句诗,是陈孚《开平即事》第二首中的颈联。它夸张而形象地描写了城北的龙岗山绕衬着城内众多街道,城中宫殿香气飘荡在满城楼阁之上,也为我们描绘出了元上都的大致格局。

    元上都的总体布局,从元朝皇帝避暑理政的需求出发,既体现了中原地区都城“君临天下”的威严气势,又符合蒙古族作为“马背民族”的特点和“崇尚自然”的理念,被誉为“古老的草原生态城市”。全城由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组成。外城城垣呈正方形,每边长2 200米。城内东南部是皇城,也呈正方形,每边长1 400米。皇城东南两墙即是外城东墙南段和南墙东段。皇城北面保存着大片天然草地和水泊,是皇家园林区域,称为北苑、御苑或御林苑。皇城西面则是民居、商铺、库房和城内军营等。外城东西两侧城墙外还有广阔的关厢区,分别称为东关和西关,也住有许多居民和商人。

    在皇城正中偏北是宫城,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略呈长方形,为皇帝后妃的居住区域,也是城中最主要的建筑群。宫城四角有角楼,东、西、南三面城墙正中开设城门,分别称东华门、西华门、御天门,北门则直通御苑。宫城内的建筑巍峨华丽,《马可·波罗游记》中对此赞美道:

    上都城“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绘有各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大安阁是宫城内最大的建筑,也是举行忽里勒台(蒙古语意为大朝会)和重大典礼的地方。此外还有设宴的地方水晶殿、学子考试选拔的地方奎章阁等。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诗云:

    大安阁下晚风收,海月团团照上头。

    谁道人间三伏节,水晶宫里十分秋。

    诗下自注:“大安阁,上京大内也。别有水晶殿。

    太平天子重文曹,阁建奎章选俊髦。

    一自六龙天上去,至今黄帕御床高。

    诗下自注:“昔文宗建奎章阁于大内。”

    此外,宫城内还有一片青草地,用栏杆护卫,不准践踏,从忽必烈时开始形成制度,以示游牧民族不忘草原之意。明代笔记《草木子》中载:“元世祖思创业艰难,移沙漠莎草于丹墀,示子孙无忘草地,谓之誓俭草”。元朝蒙古族诗人达不花在《宫词》一诗中写道:

    墨河万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创业难。

    却望阑干护青草,丹墀留与子孙看。

    萨都剌《上京杂咏》中亦有一首描写这片青草地:

    大野连山沙作堆,白沙平处见楼台。

    行人禁地避芳草,尽向曲阑斜路来。

    御天门直对着既是皇城也是外城的南门明德门。从御天门到明德门宽阔的南北向大道,称为御道。以御道为中轴,划分为若干街区,沿街有许多建筑物。包括元廷设在上都城的分衙和下属官署,佛寺、孔庙、道观、清真寺、基督教堂等各种寺庙及商肆酒楼等。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描写了御道两旁的景象:

    偶因试马小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

    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

    并自注:“明德门,午门也”。

    元朝皇帝推崇藏传佛教,尊奉其首领为国师。元上都皇城内乾元寺和华严寺是两处较大的佛教寺院。元代著名蒙古族诗人萨都剌《上京杂咏》中,有一首描写了佛寺诵经情况,并介绍夏天御厨对寺院还有冰块供应:

    院院翻经有咒僧,垂帘日昼点酥灯。

    上京六月凉如水,酒渴天厨更赐冰。

    上都城外还有一个巨大的昔喇斡尔朵(蒙古语意为金帐或黄色宫帐),这是元朝皇帝宴请朝廷重臣和前来觐见的蒙古王公贵族、各行省主要官员的地方,可同时容纳2 000多人。因为防雨而在帐顶上铺设厚厚的棕毛,又俗称棕殿或棕毛殿。《马可·波罗游记》曾对棕毛殿描述道:

    用竹子作梁架,以金漆缠龙绕柱,劈竹涂金作瓦,殿内壁画花草百鸟,外用彩绳牵拉固定,高达百尺,可容纳数千人同时进餐,故也称为“竹宫”。   

    萨都剌在《上京杂咏五首》中描写棕毛殿:

    沙苑棕毛百尺楼,天风摇曳锦绒钩。

    内家宴罢无人问,面面珠帘夜不收。

    同宫城内豪华高大的宫殿相反,城内外的普通百姓、牧民居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和毡房(即蒙古包),甚至还有半地穴式的简陋房子,仅可栖身。马祖常《上京翰苑书怀》中有“土房通火为长炕,毡屋疏凉启小棂”的记述,柳贯《上都诗》中有“雪毳千家帐,冰飘百眼泉”的描写,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滦京九月雪花飞”,“土屋人人愁出户”的感受。

    “时巡岁岁还京乐,别换新声被管弦”

        ——元朝皇帝在上都的活动 

    元代中期曾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学士承旨的张翥,曾写《上京秋月》组诗,其中一首概括了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间的活动:

    水绕云回万里川,乌飞不下草连天。

    歌残敕勒风生帐,猎罢阏氏雪没鞯。

    红颊女儿花作队,紫髯都护酒如泉。

    时巡岁岁还京乐,别换新声被管弦。

    从忽必烈开始,元朝皇帝每年三四月从大都来到上都驻夏,一般到八九月才返回大都。大都与上都之间的驿道就有四条,皇帝及扈从赴上都,是出建德门,经昌平过居庸关,然后北行穿古长城经沽源到达,全程300余公里。曾任秘书监丞的李孝光《送阁学士赴上都》中描写了出行情况:

    从官万骑拥鸾舆,东阁词臣载宝书。

    雨过草肥金络马,月明山转紫驼东。

    皇帝鸾舆到达上都城后,从御天门到下榻宫殿玉阶前有教坊组织的舞女在前面载歌载舞,既表欢迎又作引导。随后皇帝与王公大臣共同赴宴。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对此描写道:

    又是宫车入御天,丽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称贺天颜喜,寿酒诸王次第传。

    诗下自注:“千官至御天门俱下马徒行,独至尊骑马独入。前有教坊舞女引导,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样,至玉阶乃止。内门曰御天之门。”舞女们边行进边歌舞,而且能舞出“天下太平”字样,反映了她们高超的舞蹈艺术水平。

    元朝皇帝在上都半年的时间里,主要精力还是处理军国大事,包括举行朝会,颁布诏书,会见蒙古宗王、行省官员及外国使节、宾客等。杨允孚《滦京杂咏》中“龙驹河北王来觐,直入金门下马行”,反映了蒙古宗王前来觐见的情况;“曙色苍茫阊阖开,相君有奏入蓬莱”,反映了各地官员前来奏报的情况。

    遇有皇帝颁发重大决策诏谕时,在御天门前举行隆重的诏书宣读仪式,然后通往大都传发全国各地。元朝也曾任过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胡助《滦阳杂咏十首》中有一首描写道:

    御天门外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

    九洲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

    此外,元朝皇帝还要进行祭祀、宴请、佛事、狩猎和一些娱乐休闲活动。这些活动既体现和传承着蒙古族的古老习俗,也起着树立权威、广施恩惠、商讨朝政、收服人心的重要作用。

    元朝皇帝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天和祭祖。关于祭天活动,《元史·祭祀志》载:“每岁,驾幸上都,  以六月二十八日祭祀,谓之洒马奶。用马一,羯羊八,彩缎练绢各九匹,以及羊毛缠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觋及蒙古汉人秀才达官领其事,再拜告天”。萨都剌的《上京即事》中的一首,描写了元朝皇帝的祭天活动:

    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

    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

    祭天仪式之后,便要祭祖。“天子与后素服望祭此方陵园,奠马酒,执事者皆世臣子弟”。

    宴会也是元朝皇帝在上都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在前文所讲昔喇斡尔朵举行的宴会,是其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宴会,参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卫、大臣”,一般要连续进行三天。遇有新皇即位,宴会的场面更为盛大而隆重。此外在宫城水晶殿内也举行规模小些的宴会。这类宴会又称为“质孙宴”或“诈马宴”。质孙是蒙古族“颜色”的意译,质孙服即颜色完全一样的衣冠,赴宴者都要统一穿皇帝所赐质孙服,而且三天宴会中每天的质孙服都颜色不同。诈马,蒙古语意为去除毛发的家畜,是一种分食整羊整牛的传统饮食。质孙宴或诈马宴,也是最完整荟萃了蒙元礼仪、美食、音乐、舞蹈、服饰诸方面的宫廷宴会。

    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记述了赴宴的场景:

    千官万骑到山椒,个个金鞍雉尾高。

    下马一齐催入宴,玉阑干外换宫袍。

    并自注:“每年六月三日诈马筵席,所以喻其盛事也。千官以雉尾饰马,入宴”。赴宴者所骑良马要配以镶金的马鞍,并用鸟羽装饰。到了金帐前,换上统一的质孙服,庄重进入宴会场地。

    曾任元朝吏部侍郎、户部尚书的贡师泰,曾有一首《上都诈马大燕》(燕通宴)一诗,描写了宴会的盛大场面和主要过程:

    卿云弄彩日重晖,一色金沙接翠微。

    野韭露肥黄鼠出,地椒风软白翎飞。

    水精殿上开珠扇,云母屏中见衮衣。

    走马何人偏醉甚,锦鞲赐得海青归。

    在祥云缭绕、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水草丰美、鸟兽欢唱的季节,皇帝在豪华的宫殿里宴请群臣,群臣尽兴,略有醉意,离开时还能得到皇帝亲赐的礼物——猎鹰海东青。

    质孙宴或诈马宴的饮食十分丰富精美,其原料来自山南海北不同的产地。袁桷在《伯庸开平书事次韵》诗中写道:

    桂蠹除烦来五岭,冰蚕却暑贡三齐。

    金罂醅重凝花露,翠釜膏浮透杏泥。

    有安神作用的名贵食品桂蠹来自广东五岭一带,身着凉爽的名贵丝品来自山东地区。金杯中的贡酒如同花上的露水一样清香,火锅中的食品如同果酱一样香甜。

    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写道:

    嘉鱼贡自黑龙江,西域蒲萄酒更良。

    南土至奇夸凤髓,北陲异品是黄羊。

    诗下自注:“黑龙江产哈巴尔图鱼。凤髓,茶名。黄羊,北方所产,御膳用。”

    这两首诗一方面反映了统治者的奢华,一方面也说明了元朝疆域的广大和道路的畅通。

    在宴会上,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歌舞表演助兴。君臣宾朋们也往往齐唱颂歌、翩翩起舞。萨都剌在《上京杂咏》中写道:

    其一: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

          诸生舞蹈千官贺,高捧蒲萄寿两宫。

    其二: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华帽宴亲王。

          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

    第一首诗描写了在宫廷音乐声中,参加宴会的人们跳起舞蹈,并高捧葡萄美酒,向皇帝皇后祝福。第二首诗描写了在宴会进行过程中,十六名舞女跳起了婀娜多姿的元代宫廷舞蹈。

    元朝皇帝为宣扬藏传佛教,从1270年起,按照帝师八思巴的旨意,除了每年二月十五日在元大都举行“游皇城”佛事活动外,每年六月十五日也在上都城内举办“游皇城”活动。“游皇城”时,置白伞盖1个,顶用素缎,用纸金书写梵文,称为镇伏邪魔护安国刹,用诸色仪仗导引,  自西华门登上皇城,在鼓乐声中游转皇城一周。

    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记述“游皇城”盛况:

    百戏游城又及时,西方佛子阅宏规。

    采云隐隐旌旗过,翠阁深深玉笛吹。

    自注:“每年六月望日,帝师以百戏入内,从西华入,然后登城设宴,谓之游皇城也”。

    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间,还经常进行狩猎活动,以保持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特别是到了秋季,天高气爽,草茂兽肥,更是狩猎的好时机。元朝官员周伯琦的《立秋日书事》,描写了元朝皇帝的秋季狩猎活动场面:

    凉亭千里内,相望列东西。

    秋弥声容备,时巡典礼稽。

    鸨凫随失落,豭鹿应弦迷。

    乾豆归时荐,康庄颂耄倪。

    凉亭分为东凉亭和西凉亭,遗址分别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和河北省沽源县境内,均为元朝皇帝的狩猎地。在狩猎时,大鸨野鸭等野禽随着弓箭的响声落到地下,野猪野鹿等野兽被追赶得慌不择路。诗中对元朝皇帝的狩猎场景和娴熟箭术,描写得鲜活灵动,使人如临其境。

    因为东凉亭建有距上都最近的一处行宫,而且滦河流到这里后,又汇集了几条河水,水面宽阔,水势浩淼,元朝皇帝常在这里乘船游览休闲。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描写了这一场景:

    东凉亭下水溶溶,敕赐游船两两红。

    回纥舞时杯在手,玉奴归去马嘶风。

    皇帝在所乘游船上,既欣赏河岸美景,也欣赏船上表演的各种歌舞。其中一种舞蹈是回纥族的少女手持酒杯,一边叩击一边起舞。可见元上都各民族舞蹈的繁荣,也说明流传至今的“酒盅舞”源远流长。秋后,元朝皇帝及扈从就从上都返回大都。周伯琦《九月一日还自上京途中纪事》,描写了返途情况和秋日草原风光:

    九月滦阳道,寒烟暗远垌。

    有山皆积雪,无水不成冰。

    猎犬高于鹿,鸣鸦大似鹰。

    欲为风土记,问俗果凭谁。

    随着皇帝、外国使者、诸王和商人亦纷纷离去,元上都开始沉寂下来。在漫长而严寒的冬季,除了当地的牧民和手工业者外,就是留守的少数官吏和负责守卫城垣的将士。

    “辉煌千舍区,奇货耀出日”

    ——元上都的独特风情和繁华景象

    元上都周围的金莲川草原水草丰美,  自古以来就是优良的牧场。这里的蒙古族牧民,积累了丰富的养畜、打猎经验。元上都建成之后,对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多,促进了这里牧业和猎业的发展,其中上都河马是体格健壮、胸廓身长、耐力持久的优良马种。正蓝旗现在每年都要举办“马文化节”,主要有耐力马、颠马、走马、速度马、马术等比赛,表演打马鬃、牵马、驯马,举行马奶宴等内容。

    萨都剌的《上京即事》中有一首诗描写了牧民的游牧生活: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牧民在游牧过程中,还抽空打猎。柳贯《后滦水秋风词》中描写丈夫狩猎妻子驾车的情景:

    旋卷木皮斟醴酩,半笼羔帽敌风沙。

    丈夫狩猎妇当御,水草肥甘行处家。

    到了秋天,牛羊肥壮,但这里的牧民更为忙碌,为过冬做准备。

    杨允孚《滦京杂咏》有一首诗写道:

    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牛肥。

    毡房纳实茶添火,有女褰裳拾粪归。

    并自注:“紫菊花惟滦京有之,名公多见题品。地椒草牛羊食之,其肉香肥。纳实,蒙古茶”。

    上都作为元代的夏都,每年皇帝来这里驻跸期间,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人员大量集中在这里。前来朝觐的蒙古诸王带来大量牲畜,毡车如雪,白马如云,牛羊撒满草原。各地商贩也蜂拥而至,酒楼店肆纷纷开张。人员的激增对粮食和日用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还有许多商品在这里集散,因而促进了当地手工业、运输业和商贸业的发展。

    上都的手工业生产已趋专门化,有制奶食、制毡、制革、制甲、织染、酿酒、铁器冶铸、金银器制造、砖瓦烧造、山林采伐等,行业俱全。《元史》记载,1293(至元三十年),上都工匠有2 999户,手业工管理机构和厂局120余处。其中有专门的皇家奶食供应基地。奶食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为纯洁、吉祥,分为奶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子、奶油等几十种,饮料有奶茶、奶子酒、酸奶等。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描写奶食在当地民众饮食中的重要作用:

    不须白粲备晨炊,乳酪羊酥塞北奇。

    泥土炕床银瓮酒,佳人椎髻语侏离。

    早餐不用专门去做,现成的奶酪和羊肉就足够了,泥土炕上银瓮中马奶酒也随便喝,只是发式如椎的妇女由于操少数民族语言而听不懂她所讲的话。至今正蓝旗仍延续元代奶食制作的传统工艺,并被文化部命名为“查干伊德文化之乡”。

    为适应各种商品物资集散流通的需要,元上都一带的运输业也兴旺起来。运输业以各种畜力为主,长途运输则以驼运为主。元代诗人乃贤《塞上五曲》中有一首写道:

    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渡滦河。

    当辕老妪行程惯,倚岸敲冰饮橐驼。

    这首诗既反映了驼运的繁荣,也反映了驼运人生活的艰辛。

    在元朝皇帝驻跸期间,这里就成为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在上都城郊,“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上都城内,“太平楼上客纷纷”,“初更灯火铁楼东”。袁桷在上都供职时写作的《开平十咏》中的一首诗写道:

    煌煌千舍区,奇货耀出日。

    方言互欺诋,粉泽变初质。

    开张益茗酪,谈笑合胶漆。

    在鳞次栉比的房舍,各种货物无奇不有,各种方言相互交流,客商们饮茶洽谈,在谈笑中就达成了买卖协议。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上都繁华的商贸情况。《马可·波罗游记》中还写道:

    “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也都会集中在这个城里,尤其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契丹各省和帝国其他地方,凡有价值的东西也都运到这里,以满足来京都经商而住在附近的商人的需要。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因为仅马车和驴车运载生丝到这里的,每天就不下千次。我们使用的金丝织物和其他各种丝织物,也在这里大量地生产。”

    在上都经商游览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胡助所写的《滦阳》诗中描述了南方人被夏日草原美景美酒陶醉的情景:

    朝来雨过黑山云,百眼泉生水草新。

    长夏蚊蝇俱扫迹,葡萄马湩醉南人。

    在上都,还有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老外”。贡诗泰在《滦水曲》中写道:

    椎髻使来交趾国,橐驼车宿李陵台。

    遥闻彻夜铃声过,知进六宫瓜果回。

    交趾国在遥远的中印半岛,李陵台在元上都西南,因传说汉代名将李陵在此居住过而得名。他们的驼队夜间还在行进,向上都皇宫内进贡瓜果。

    杨允孚的《滦京杂咏》中有一首诗写道:

    怪得家僮笑语回,门前惊见事奇哉:

    老翁携鼠街头卖,碧眼黄髯骑象来。

    在街头叫卖黄鼠的老翁,长着蓝眼睛黄胡子、骑着大象在街头行走的白种人,使幼僮感到十分好奇有趣。这两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上都的开放程度和繁华景象。

    1358年元上都首次被焚毁到今天,600多年过去了。但值得庆幸的是,至今元上都城垣基本保存完好,宫殿门楼等建筑物遗迹的台基仍清晰可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进一步加强了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和发掘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元上都及其周边所形成的蒙古语标准音,包括长调在内的蒙古族歌舞、民间诗歌、那达慕大会等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并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

    元代吟咏元上都的诗词,几乎与元王朝的兴衰相始终。作为元上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元代不少史籍史料失传的情况下,不但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是我们研究元上都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外交诸方面极为重要的史料,值得今人们认真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发掘。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