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3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专稿】牢记新使命奋进新征程 构建全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 发布时间:2024-05-20
  • 来源:
  • ◆贺彪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续载录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标识。两千多年来,地方志代代相传,永不断章,忠实履行着“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发挥着“传承文明,记载历史,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积极作用。

    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随后各盟市工作机构相继成立,至此全区地方志工作全面启动。到2000年,基本完成170余部首轮三级志书编纂任务,十余种综合年鉴先后创刊,部分单位编辑史志期刊,地方志工作开局良好。2003年,我区启动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同时推动资料室和网络信息化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和业务培训,整体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不懈努力,全区地方志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推进的事业格局,拓展了事业发展领域,丰富了方志文化内涵,为文化强区建设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更加充分发挥“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时代之问、发展之问。带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我们对推进全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一、调研基本情况

    2023年4—7月,会同相关处室人员,综合采取实地观察、会议调查、统计调查等方式,对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一)实地观察。先后赴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兴安盟、呼伦贝尔5个盟市,五原县、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伊金霍洛旗、阿尔山市6个旗县(市、区),拉僧庙镇(海南区)、乌兰淖尔镇(乌达区)、千里山镇(海勃湾区)、乌兰木伦镇(伊金霍洛旗)、金河镇(赛罕区)5个乡镇开展实地调研。

    (二)会议调查。调研期间,召开座谈会议15次,详细了解各地在第二轮志书和综合年鉴编纂、开展乡镇村志编纂、推进方志馆建设、资源开发服务等方面的积极做法、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三)统计调查。为全面准确掌握有关工作进展情况,4月,印发《关于开展全区地方志系统有关业务统计工作的通知》,对全区地方志系统各类书籍出版、历代方志整理出版、方志馆建设、地情网站建设、新媒体平台建设、期刊编辑发行等情况进行统计调查。

    二、当前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现状

    (一)依法治志取得新进展。2006年,国务院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后,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2年颁布《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工作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责任,标志着全区地方志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轨道。同时,先后制订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行文规则》《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书评审验收及出版规定》等,为开展全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志鉴编纂成果丰硕。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编纂出版首轮《内蒙古自治区志》分志71部,盟市、旗县两级志书114部;第二轮《内蒙古自治区志》分志73部,盟市、旗县两级志书115部;编纂出版盟市(旗县)专业志441部、乡镇村志55部、各级各类特色志书27部、蒙古文志书23部,整理各类旧志20余种;《内蒙古年鉴》连续出版25部,编纂出版盟市、旗县综合年鉴500余部;同时还编纂出版了大量的地情书和地域文化著作。

    (三)方志馆建设稳步推进。内蒙古方志馆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总建筑面积16300㎡,设地上五层、地下两层。全区盟市、旗县两级已建成方志馆(资料室)20个,馆藏志书20余万册。

    (四)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彰显。全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利用现有地情资源,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发掘地方志在资政育人、文化旅游、招商引资等方面作用,积极转化修志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系统历年编纂出版各类地情书70余部,特色志书近30部,口袋书10余部。

    (五)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以“内蒙古自治区情网”(汉文版、蒙古文版、手机版)、微信公众号、双语数据库为重点的数字方志建设。目前,全区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共开通网站(网页)13个、手机客户端6个、微信公众号26个,蒙汉双语数据库入库志鉴文献600余部,总字数达6亿字。(六)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党的十九大以来,自治区地方志工作机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以评代训”等方式,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先后举办全区性业务培训10余次,参训人员达2000余人次。

    三、影响和制约全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地方志工作认识不足、方志事业发展失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层队伍现状堪忧等。

    (一)对地方志工作认识不足方面方志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段时期以来,方志文化的宣传推广不够好,其受众范围比较窄,社会各界对地方志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尤其是部分干部只注重“热线”工作、“显性”业绩、“眼前”事情,对地方志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一些地区机构不健全、编制不到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地方志事业发展。

    1.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区有8个旗县(市区)未设立专门地方志工作机构,只是由有关部门代行职能。分别是:通辽市科左后旗设档案馆,履行党史地方志职能;霍林郭勒市党委办公室下设法规档案股,履行党史地方志职能;杭锦后旗党委办下设政策研究中心,履行党史地方志职能;武川县档案馆设编研科,受县委办委托履行年鉴工作;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和林格尔县由政府办履行地方志职能。2.人员编制不到位。有14个旗县区专职地方志工作人员不足2名。分别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武川县、和林格尔县;通辽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霍林郭勒市;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商都县、凉城县;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磴口县。

    3.宣传力度不够大。过去我区地方志部门只注重埋头修志,宣传手段单一、范围极小,使地方志工作长期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经过两轮修志,特别是志鉴编纂“两全目标”攻坚,再加上信息化宣传平台建立推广,全社会认识、关注地方志的氛围逐步形成。但从新时代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看,对方志文化的宣传不够深入,覆盖面还不够广,地方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仅局限于小众群体,社会普遍关注度、认识度、重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方志事业发展失衡方面在全区开展的两轮修志中,大部分地区对地方志工作相对重视,在有序开展志书编纂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综合年鉴编纂、旧志整理和服务类地情书籍编纂等业务,取得了积极成绩。然而,仍有部分地区仅限于落实上级部署的志鉴编纂任务,甚至连基本的志鉴编修质量也难以保证。久而久之,地区间工作差距越拉越大,整体工作重志鉴轻其他业务问题越来越突出。

    4.志鉴编纂成果产出不及时。调研发现,受认识不足、基础薄弱、人员短缺、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我区志鉴编纂普遍存在资料收集难、初稿质量低、编纂周期长等问题,导致编纂的志书年鉴迟迟不能出版问世,难以及时发挥资政辅治参考价值。如在推进完成国家部署的“两全目标”任务中,自治区地方志工作部门利用五年时间,先后采取签订责任书、分组攻坚、印发推进通知、向部分地区主要领导致信、每周调度、每月点对点通报、每季全区排名通报等多种强力措施,才基本完成目标任务。但截至目前,第二轮三级志书仍有30余部未能印刷见书。综合年鉴编纂经过连续几年的督促指导,盟市、旗县综合年鉴基本能够实现年初启动、年中编纂审校,但年内出版印刷的寥寥无几,多数是第二年中后期才能见书。

    5.资政育人作用发挥不够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若只注重存史不关注现实,必然导致发展道路越来越窄,社会影响越来越低。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地方志系统组织编纂的各类特色志、地情书不到100种,且多为文化艺术类作品。从目前情况看,我区地方志工作还缺乏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和超前服务的意识,不能与时代发展同向同力、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6.资源开发成果供给不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日益广泛,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经过40余年的志鉴编修,全区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志资源宝库,但当前地方志资源开发意识不够,利用手段单一,成果供给不足,难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方志文化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方面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基本都有地方志工作机构,但有条件保存志书的单位只有21家,设置地情展览的单位仅有2家,其中还有部分单位设施尚不达标,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浓郁文化特色的方志馆建设还比较薄弱。201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出台《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按照国家要求,我们也将方志馆建设写入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同时协调自治区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呼吁重视方志馆建设,加强方志资源的保存和开发利用。以上举措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当前地方志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与方志文化价值不相称,也与方志文化应有的地位不相匹配。

    7.全区方志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本次调研统计显示,全区已建成各级方志馆20个;其中盟市级方志馆5个,旗县级方志馆15个。已建成各馆多数与档案和党史合并建设,方志内容实际使用面积占比非常小。如我区已建成建筑面积最大的卓资县档案史志馆,建筑面积3140㎡,地方志馆藏面积仅有150㎡,且未布置综合地情展览。其余各馆地方志馆藏面积多为50-80㎡。

    8.内蒙古方志馆项目进展缓慢。2018年,内蒙古方志馆立项并开工建设,属于呼和浩特市文化客厅整体项目的一部分,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代建。该项目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塔拉路以东,内蒙古党校以南,保全庄街以北,古楼西路以西。总建筑面积为16300㎡,其中,地上五层主体14000㎡,地下两层2300㎡。项目总投资概算为22842万元(已支付13000万元)。截至目前,内蒙古方志馆主体建设约完成总进度的70%。

    (四)基层队伍现状堪忧方面编修地方志是“官职官责”,乡贤、名流、文人修志是历代约定俗成的传统。当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分工发生明显变化,众手成志已成为当今修志的普遍现象。但与古代修志人员相比,现今方志领域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尤其是基层地方志工作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导致志鉴编纂质量难以保证,其他业务工作开展乏力,整体事业发展严重受限。

    9.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问题。近年来,自编纂一轮志书起即从事地方志工作的老一辈专家,均已成批次退休,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再参与工作。现地方志系统工作人员以80、90后为主,再加之2020年后的事业单位改革,原系统内人员有很大一部分岗位调整至其他部门,导致目前全区系统内的许多工作人员岗位锻炼时间短、参与编纂实践少、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专项工作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10.第一批乡镇村志经费短缺问题。经过调研,首批乡镇村志编修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费短缺。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当地乡镇财政相对宽松,但由于认识问题,经费没拨付到位,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另一种是当地乡镇财政紧张,编纂经费难以落实。

    11.乡镇村志编修人才短缺问题。由于此次乡镇村志试点编纂工作首次纳入全区地方志编纂规划,且各乡镇均无专业的地方志编纂机构,因此在人才队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乡镇党委政府委托当地文人编纂,此类人员没有史志编纂经验,编纂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展。二是乡镇各部门单位抽调一名人员参与编纂,组成的临时编纂队伍都是各部门业务骨干,同时承担着基层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工作繁重,常常顾此失彼。三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有能力的参编人员无法吸纳进来。

    12.专家型年鉴人才匮乏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实施了全区综合年鉴精品工程,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专家组,并对申报的9部年鉴篇目大纲进行了评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能够胜任年鉴评审工作的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能够对年鉴篇目和条目编写提出科学合理修改意见的专家型人才极度缺乏。

    13.旧志影印经费不足问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古籍整理保护工作的相关要求,2021年,我们启动《内蒙古历代方志集成》影印出版项目。目前,第一辑23种旧志已进入印刷环节;甄选的第二辑38种旧志已完成前期资料收集和内容审定,具备影印条件,但目前专项经费不足,影响了《内蒙古历代方志集成》影印出版项目推进。

    四、全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和措施

    为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针对当前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着眼长远发展,下大力破解基础难题

    地方志事业关乎历史延续、文化传承,关乎当前建设、未来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并认真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要求(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之中,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截至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志机构全覆盖,并配齐配强人员队伍。但我区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对地方志工作认识不足、机构人员不到位的基础性难题,需要下大力气去破解。

    1.协调有关地区和机构编制部门,解决机构设置不健全问题。成立专项工作组,采取致函、调研、提请督察等多种方式,对涉及的8个旗县区进行专项督导,力争在2025年底前实现工作机构全覆盖。

    2.协调督查室进行专项督察,解决人员编制不足问题。抽调业务骨干,配合督查室成立专项工作督察组,对涉及的14家基层单位人员配备少、占编不在岗、随意抽调等情况进行督察。

    3.多渠道宣传方志文化,提升地方志社会影响力。一是推进志书“六进”活动(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提高读志传志用志水平。二是推动史志读书角阵地建设,拓展方志文化传播空间。三是依托“方志内蒙古”微信公众号和22家盟市、旗县微信公众号,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四是积极拓展视频号、音频号等新型传播方式,打造方志文化立体传播新格局。

    (二)推动创新发展,全方位应对失衡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时至今日,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推动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第一动力。地方志源远流长,两千余年赓续不断,是我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和铸就了地方志深沉的文化底蕴和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地方志正是在发展中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让这一古老文化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4.紧盯编纂各个环节,解决编纂成果产出不及时问题。志书年鉴编纂大都经历收集资料、篇目设计、初稿编纂、审验修改、移交出版、三审三校(出版社)、出版印刷等关键步骤,目前影响编纂效率的主要是资料收集、审验修改和三审三校环节。为提高编纂效率,需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行资料年报制度,从源头治理资料收集难问题。二是拓展专业年鉴编纂,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建立资料汇编机制。三是研究建立地方志专家库,加强编纂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四是加强质量管控,实施精品志书年鉴工程,推动志鉴编纂提质增效。

    5.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地区重点工作和重要历史节点,推进系列丛书编纂,更好发挥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只有关注现实任务,体悟时代主题,始终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人民,主动融入时代、融入社会、融入群众,才能不断推进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研究启动第三轮志书编纂工作,启动内蒙古高校志、重点企业志系列丛书,“十四五”期间适时启动大型事业单位志丛书,记录新时代历史伟业进程。二是组织编纂全区扶贫志丛书,载录新时代伟大历史成就。三是持续推进乡镇村志丛书编纂,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四是推进完成《内蒙古抗日战争志》编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五是组织编纂《内蒙古十年大事记(2012—2022)》和“区情概览——数说内蒙古”系列丛书,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六是编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讴歌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6.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丰富资源开发成果供给。“志属信史”,“其间一事一物,皆酌考众书,厘正讹谬,然后落笔”。新老方志代代相传,赓续文脉,是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最好载体。进入新时代,将方志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社会共享的文化成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更加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发展地方志事业的基本任务。一是持续推进《内蒙古历代方志集成》影印出版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历史需求。二是拍摄《草原丝绸之路》系列微视频,弘扬草原丝路文化,挖掘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拍摄《内蒙古影像方志》系列微视频,展现各旗县(市区)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展示模范自治区人民精神风貌。

    (三)全面协调发展,高质量推进方志事业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打造高质量方志文化产品,提供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地方志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自豪感。

    7.推动全区方志馆建设。着眼更好发挥育人服务作用,力争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重点推动内蒙古方志馆和各盟市方志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旗县(市区)建设方志馆。

    8.开展地方史编研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地方史编纂的方针政策,逐步将地方史编研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探索建立地方史编研组织管理机制。研究启动“内蒙古简史丛书”项目,不断拓展地方史研究领域,推出高质量地方史成果。9.推进数字共享平台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依托现已建成的多功能数据库,建设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的数字方志一体化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方志成果数字化、成果利用网络化、方志服务智能化。

    10.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推进专家队伍建设。分类建立志书编纂、年鉴编纂等专家库,培育和打造优秀专家队伍。二是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对机构负责人和志书编纂、年鉴编纂、资源开发等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开办线上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评代训、调研培训等多种方式,多频次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全系统专兼职人员业务水平。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推动自治区部门(单位)兼职修志队伍建设,鼓励教育科研工作者、古籍专家、文史专家、地情爱好者和文化传承人等参与地方志工作,凝聚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地方志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

    11.实施出版印刷资助工程。针对第一批乡镇村志经费短缺问题,拟申请专项经费,待志书定稿验收后统一组织出版印刷。

    12.提升乡镇村志编纂人员业务能力。利用召开《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志(稿)》评审会时机,组织全区首批乡镇村志主编或统稿人员进行以会代训、集中培训,促使理论学习与编纂实际联系更加紧密,切实增强乡镇村志编纂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13.大力培养年鉴专家队伍。一是邀请区外知名专家参与我区精品年鉴工程,在工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年鉴专家。二是组织开展年鉴评审工作,采取“以评代训”的形式,不断提高专职人员专业化水平。三是举办业务骨干培训、征文研讨、评鉴品鉴、体会交流等活动,利用多种方式锻炼年鉴编撰队伍。

    14.积极推进《内蒙古历代方志集成》(第二辑)影印出版工作。申请追加专项经费,争取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出版印刷。当前,内蒙古地方志事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地方志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初心,切实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更好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自治区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书写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稿】牢记新使命奋进新征程 构建全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 发布时间:2024-05-20
  • 来源:
  • ◆贺彪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续载录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标识。两千多年来,地方志代代相传,永不断章,忠实履行着“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发挥着“传承文明,记载历史,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积极作用。

    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随后各盟市工作机构相继成立,至此全区地方志工作全面启动。到2000年,基本完成170余部首轮三级志书编纂任务,十余种综合年鉴先后创刊,部分单位编辑史志期刊,地方志工作开局良好。2003年,我区启动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同时推动资料室和网络信息化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和业务培训,整体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不懈努力,全区地方志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推进的事业格局,拓展了事业发展领域,丰富了方志文化内涵,为文化强区建设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更加充分发挥“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时代之问、发展之问。带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我们对推进全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一、调研基本情况

    2023年4—7月,会同相关处室人员,综合采取实地观察、会议调查、统计调查等方式,对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一)实地观察。先后赴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兴安盟、呼伦贝尔5个盟市,五原县、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伊金霍洛旗、阿尔山市6个旗县(市、区),拉僧庙镇(海南区)、乌兰淖尔镇(乌达区)、千里山镇(海勃湾区)、乌兰木伦镇(伊金霍洛旗)、金河镇(赛罕区)5个乡镇开展实地调研。

    (二)会议调查。调研期间,召开座谈会议15次,详细了解各地在第二轮志书和综合年鉴编纂、开展乡镇村志编纂、推进方志馆建设、资源开发服务等方面的积极做法、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三)统计调查。为全面准确掌握有关工作进展情况,4月,印发《关于开展全区地方志系统有关业务统计工作的通知》,对全区地方志系统各类书籍出版、历代方志整理出版、方志馆建设、地情网站建设、新媒体平台建设、期刊编辑发行等情况进行统计调查。

    二、当前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现状

    (一)依法治志取得新进展。2006年,国务院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后,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2年颁布《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工作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责任,标志着全区地方志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轨道。同时,先后制订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行文规则》《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书评审验收及出版规定》等,为开展全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志鉴编纂成果丰硕。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编纂出版首轮《内蒙古自治区志》分志71部,盟市、旗县两级志书114部;第二轮《内蒙古自治区志》分志73部,盟市、旗县两级志书115部;编纂出版盟市(旗县)专业志441部、乡镇村志55部、各级各类特色志书27部、蒙古文志书23部,整理各类旧志20余种;《内蒙古年鉴》连续出版25部,编纂出版盟市、旗县综合年鉴500余部;同时还编纂出版了大量的地情书和地域文化著作。

    (三)方志馆建设稳步推进。内蒙古方志馆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总建筑面积16300㎡,设地上五层、地下两层。全区盟市、旗县两级已建成方志馆(资料室)20个,馆藏志书20余万册。

    (四)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彰显。全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利用现有地情资源,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发掘地方志在资政育人、文化旅游、招商引资等方面作用,积极转化修志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系统历年编纂出版各类地情书70余部,特色志书近30部,口袋书10余部。

    (五)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以“内蒙古自治区情网”(汉文版、蒙古文版、手机版)、微信公众号、双语数据库为重点的数字方志建设。目前,全区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共开通网站(网页)13个、手机客户端6个、微信公众号26个,蒙汉双语数据库入库志鉴文献600余部,总字数达6亿字。(六)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党的十九大以来,自治区地方志工作机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以评代训”等方式,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先后举办全区性业务培训10余次,参训人员达2000余人次。

    三、影响和制约全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地方志工作认识不足、方志事业发展失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层队伍现状堪忧等。

    (一)对地方志工作认识不足方面方志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段时期以来,方志文化的宣传推广不够好,其受众范围比较窄,社会各界对地方志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尤其是部分干部只注重“热线”工作、“显性”业绩、“眼前”事情,对地方志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一些地区机构不健全、编制不到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地方志事业发展。

    1.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区有8个旗县(市区)未设立专门地方志工作机构,只是由有关部门代行职能。分别是:通辽市科左后旗设档案馆,履行党史地方志职能;霍林郭勒市党委办公室下设法规档案股,履行党史地方志职能;杭锦后旗党委办下设政策研究中心,履行党史地方志职能;武川县档案馆设编研科,受县委办委托履行年鉴工作;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和林格尔县由政府办履行地方志职能。2.人员编制不到位。有14个旗县区专职地方志工作人员不足2名。分别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武川县、和林格尔县;通辽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霍林郭勒市;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商都县、凉城县;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磴口县。

    3.宣传力度不够大。过去我区地方志部门只注重埋头修志,宣传手段单一、范围极小,使地方志工作长期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经过两轮修志,特别是志鉴编纂“两全目标”攻坚,再加上信息化宣传平台建立推广,全社会认识、关注地方志的氛围逐步形成。但从新时代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看,对方志文化的宣传不够深入,覆盖面还不够广,地方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仅局限于小众群体,社会普遍关注度、认识度、重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方志事业发展失衡方面在全区开展的两轮修志中,大部分地区对地方志工作相对重视,在有序开展志书编纂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综合年鉴编纂、旧志整理和服务类地情书籍编纂等业务,取得了积极成绩。然而,仍有部分地区仅限于落实上级部署的志鉴编纂任务,甚至连基本的志鉴编修质量也难以保证。久而久之,地区间工作差距越拉越大,整体工作重志鉴轻其他业务问题越来越突出。

    4.志鉴编纂成果产出不及时。调研发现,受认识不足、基础薄弱、人员短缺、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我区志鉴编纂普遍存在资料收集难、初稿质量低、编纂周期长等问题,导致编纂的志书年鉴迟迟不能出版问世,难以及时发挥资政辅治参考价值。如在推进完成国家部署的“两全目标”任务中,自治区地方志工作部门利用五年时间,先后采取签订责任书、分组攻坚、印发推进通知、向部分地区主要领导致信、每周调度、每月点对点通报、每季全区排名通报等多种强力措施,才基本完成目标任务。但截至目前,第二轮三级志书仍有30余部未能印刷见书。综合年鉴编纂经过连续几年的督促指导,盟市、旗县综合年鉴基本能够实现年初启动、年中编纂审校,但年内出版印刷的寥寥无几,多数是第二年中后期才能见书。

    5.资政育人作用发挥不够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若只注重存史不关注现实,必然导致发展道路越来越窄,社会影响越来越低。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地方志系统组织编纂的各类特色志、地情书不到100种,且多为文化艺术类作品。从目前情况看,我区地方志工作还缺乏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和超前服务的意识,不能与时代发展同向同力、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6.资源开发成果供给不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日益广泛,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经过40余年的志鉴编修,全区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志资源宝库,但当前地方志资源开发意识不够,利用手段单一,成果供给不足,难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方志文化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方面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基本都有地方志工作机构,但有条件保存志书的单位只有21家,设置地情展览的单位仅有2家,其中还有部分单位设施尚不达标,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浓郁文化特色的方志馆建设还比较薄弱。201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出台《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按照国家要求,我们也将方志馆建设写入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同时协调自治区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呼吁重视方志馆建设,加强方志资源的保存和开发利用。以上举措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当前地方志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与方志文化价值不相称,也与方志文化应有的地位不相匹配。

    7.全区方志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本次调研统计显示,全区已建成各级方志馆20个;其中盟市级方志馆5个,旗县级方志馆15个。已建成各馆多数与档案和党史合并建设,方志内容实际使用面积占比非常小。如我区已建成建筑面积最大的卓资县档案史志馆,建筑面积3140㎡,地方志馆藏面积仅有150㎡,且未布置综合地情展览。其余各馆地方志馆藏面积多为50-80㎡。

    8.内蒙古方志馆项目进展缓慢。2018年,内蒙古方志馆立项并开工建设,属于呼和浩特市文化客厅整体项目的一部分,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代建。该项目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塔拉路以东,内蒙古党校以南,保全庄街以北,古楼西路以西。总建筑面积为16300㎡,其中,地上五层主体14000㎡,地下两层2300㎡。项目总投资概算为22842万元(已支付13000万元)。截至目前,内蒙古方志馆主体建设约完成总进度的70%。

    (四)基层队伍现状堪忧方面编修地方志是“官职官责”,乡贤、名流、文人修志是历代约定俗成的传统。当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分工发生明显变化,众手成志已成为当今修志的普遍现象。但与古代修志人员相比,现今方志领域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尤其是基层地方志工作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导致志鉴编纂质量难以保证,其他业务工作开展乏力,整体事业发展严重受限。

    9.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问题。近年来,自编纂一轮志书起即从事地方志工作的老一辈专家,均已成批次退休,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再参与工作。现地方志系统工作人员以80、90后为主,再加之2020年后的事业单位改革,原系统内人员有很大一部分岗位调整至其他部门,导致目前全区系统内的许多工作人员岗位锻炼时间短、参与编纂实践少、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专项工作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10.第一批乡镇村志经费短缺问题。经过调研,首批乡镇村志编修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费短缺。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当地乡镇财政相对宽松,但由于认识问题,经费没拨付到位,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另一种是当地乡镇财政紧张,编纂经费难以落实。

    11.乡镇村志编修人才短缺问题。由于此次乡镇村志试点编纂工作首次纳入全区地方志编纂规划,且各乡镇均无专业的地方志编纂机构,因此在人才队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乡镇党委政府委托当地文人编纂,此类人员没有史志编纂经验,编纂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展。二是乡镇各部门单位抽调一名人员参与编纂,组成的临时编纂队伍都是各部门业务骨干,同时承担着基层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工作繁重,常常顾此失彼。三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有能力的参编人员无法吸纳进来。

    12.专家型年鉴人才匮乏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实施了全区综合年鉴精品工程,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专家组,并对申报的9部年鉴篇目大纲进行了评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能够胜任年鉴评审工作的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能够对年鉴篇目和条目编写提出科学合理修改意见的专家型人才极度缺乏。

    13.旧志影印经费不足问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古籍整理保护工作的相关要求,2021年,我们启动《内蒙古历代方志集成》影印出版项目。目前,第一辑23种旧志已进入印刷环节;甄选的第二辑38种旧志已完成前期资料收集和内容审定,具备影印条件,但目前专项经费不足,影响了《内蒙古历代方志集成》影印出版项目推进。

    四、全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和措施

    为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针对当前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着眼长远发展,下大力破解基础难题

    地方志事业关乎历史延续、文化传承,关乎当前建设、未来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并认真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要求(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之中,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截至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志机构全覆盖,并配齐配强人员队伍。但我区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对地方志工作认识不足、机构人员不到位的基础性难题,需要下大力气去破解。

    1.协调有关地区和机构编制部门,解决机构设置不健全问题。成立专项工作组,采取致函、调研、提请督察等多种方式,对涉及的8个旗县区进行专项督导,力争在2025年底前实现工作机构全覆盖。

    2.协调督查室进行专项督察,解决人员编制不足问题。抽调业务骨干,配合督查室成立专项工作督察组,对涉及的14家基层单位人员配备少、占编不在岗、随意抽调等情况进行督察。

    3.多渠道宣传方志文化,提升地方志社会影响力。一是推进志书“六进”活动(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提高读志传志用志水平。二是推动史志读书角阵地建设,拓展方志文化传播空间。三是依托“方志内蒙古”微信公众号和22家盟市、旗县微信公众号,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四是积极拓展视频号、音频号等新型传播方式,打造方志文化立体传播新格局。

    (二)推动创新发展,全方位应对失衡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时至今日,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推动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第一动力。地方志源远流长,两千余年赓续不断,是我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和铸就了地方志深沉的文化底蕴和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地方志正是在发展中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让这一古老文化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4.紧盯编纂各个环节,解决编纂成果产出不及时问题。志书年鉴编纂大都经历收集资料、篇目设计、初稿编纂、审验修改、移交出版、三审三校(出版社)、出版印刷等关键步骤,目前影响编纂效率的主要是资料收集、审验修改和三审三校环节。为提高编纂效率,需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行资料年报制度,从源头治理资料收集难问题。二是拓展专业年鉴编纂,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建立资料汇编机制。三是研究建立地方志专家库,加强编纂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四是加强质量管控,实施精品志书年鉴工程,推动志鉴编纂提质增效。

    5.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地区重点工作和重要历史节点,推进系列丛书编纂,更好发挥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只有关注现实任务,体悟时代主题,始终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人民,主动融入时代、融入社会、融入群众,才能不断推进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研究启动第三轮志书编纂工作,启动内蒙古高校志、重点企业志系列丛书,“十四五”期间适时启动大型事业单位志丛书,记录新时代历史伟业进程。二是组织编纂全区扶贫志丛书,载录新时代伟大历史成就。三是持续推进乡镇村志丛书编纂,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四是推进完成《内蒙古抗日战争志》编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五是组织编纂《内蒙古十年大事记(2012—2022)》和“区情概览——数说内蒙古”系列丛书,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六是编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讴歌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6.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丰富资源开发成果供给。“志属信史”,“其间一事一物,皆酌考众书,厘正讹谬,然后落笔”。新老方志代代相传,赓续文脉,是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最好载体。进入新时代,将方志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社会共享的文化成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更加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发展地方志事业的基本任务。一是持续推进《内蒙古历代方志集成》影印出版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历史需求。二是拍摄《草原丝绸之路》系列微视频,弘扬草原丝路文化,挖掘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拍摄《内蒙古影像方志》系列微视频,展现各旗县(市区)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展示模范自治区人民精神风貌。

    (三)全面协调发展,高质量推进方志事业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打造高质量方志文化产品,提供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地方志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自豪感。

    7.推动全区方志馆建设。着眼更好发挥育人服务作用,力争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重点推动内蒙古方志馆和各盟市方志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旗县(市区)建设方志馆。

    8.开展地方史编研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地方史编纂的方针政策,逐步将地方史编研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探索建立地方史编研组织管理机制。研究启动“内蒙古简史丛书”项目,不断拓展地方史研究领域,推出高质量地方史成果。9.推进数字共享平台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依托现已建成的多功能数据库,建设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的数字方志一体化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方志成果数字化、成果利用网络化、方志服务智能化。

    10.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推进专家队伍建设。分类建立志书编纂、年鉴编纂等专家库,培育和打造优秀专家队伍。二是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对机构负责人和志书编纂、年鉴编纂、资源开发等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开办线上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评代训、调研培训等多种方式,多频次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全系统专兼职人员业务水平。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推动自治区部门(单位)兼职修志队伍建设,鼓励教育科研工作者、古籍专家、文史专家、地情爱好者和文化传承人等参与地方志工作,凝聚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地方志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

    11.实施出版印刷资助工程。针对第一批乡镇村志经费短缺问题,拟申请专项经费,待志书定稿验收后统一组织出版印刷。

    12.提升乡镇村志编纂人员业务能力。利用召开《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志(稿)》评审会时机,组织全区首批乡镇村志主编或统稿人员进行以会代训、集中培训,促使理论学习与编纂实际联系更加紧密,切实增强乡镇村志编纂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13.大力培养年鉴专家队伍。一是邀请区外知名专家参与我区精品年鉴工程,在工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年鉴专家。二是组织开展年鉴评审工作,采取“以评代训”的形式,不断提高专职人员专业化水平。三是举办业务骨干培训、征文研讨、评鉴品鉴、体会交流等活动,利用多种方式锻炼年鉴编撰队伍。

    14.积极推进《内蒙古历代方志集成》(第二辑)影印出版工作。申请追加专项经费,争取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出版印刷。当前,内蒙古地方志事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地方志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初心,切实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更好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自治区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书写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