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四期
  • (方志巡礼)内蒙古新方志巡礼(之十三)
  • 《呼和浩特市志》李瑛主编。总监修郝存柱。、冯士亮作序。历届编委会主任曲和、赛吉尔夫、张举沄、郝存柱。《呼和浩特市志》始修于1983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8369/K·347,责任编辑荣竹林。全书25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地质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3 000套(每套3册)。定价456元。

    志书设40卷191章:卷一政区,设3章;卷二地理·资源,设6章;卷三人口,设4章;卷四民族,设7章;卷五政党,设3章;卷六政权·政协,设4章;卷七群众团体,设7章;卷八人民武装斗争,设6章;卷九政法,设4章;卷十民政·外事·侨务,设2章;卷十一劳动人事,设2章;卷十二军事,设6章;卷十三工业,设4章;卷十四农业,设10章;卷十五畜牧业,设7章;卷十六林业,设5章;卷十七水利,设4章;卷十八商业,设5章;卷十九粮油,设4章;卷二十财政,设5章;卷二十一金融,设9章;卷二十二税务,设7章;卷二十三工商·物价,设2章;卷二十四物资,设5章;卷二十五标准计量,设2章;卷二十六交通,设5章;卷二十七邮电,设2章;卷二十八城市建设,设5章;卷二十九基本建设和建筑业,设4章;卷三十科技,设4章;卷三十一文化艺术,设5章;卷三十二新闻,设2章;卷三十三教育,设10章;卷三十四卫生,设6章;卷三十五体育,设7章;卷三十六社情民俗,设2章;卷三十七方言,设3章;卷三十八宗教,设5章;卷三十九文物古迹,设5章;卷四十人物,设3章。冠以综述、大事记,殿以编纂始末。

    1949年,呼和浩特市城区(时称归绥市)还是一座十分简陋的小城,建筑总面积141万平方米,房屋土木结构居多,只有两座被称为洋楼的二层小楼,马路大多数是狭窄弯曲的土路,扎达盖河上有3座石木小桥。没有自来水,没有成体系的绿化林网。民谣曰:从新城,到旧城,灯不明来路不平,全城两座楼,刮起风来土埋人。1950年~1953年,在旧城小北街修筑第一条白灰碎石路,在中山路工人文化宫至市毛织厂铺筑一条水泥路,在第一中学门前修建第一座石台木面桥,从而拉开呼和浩特市路桥大规模建设的序幕。到1985年(本书下限,下同),全市有主要道路389条,其中高级路面291条,总长度250公里,相当于1949年的91倍。市内的道路网呈棋盘式方格状,主轴线是东西走向的新华大街和南北方向的锡林南北路,另配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干道、次干道、街坊路,此外还配有外网道路网。有新式桥梁11座,公路———铁路立交桥2座。大街小巷共装路灯4 516盏。20世纪50年代初,在市区普遍栽树,同时营造北防风林带,东西长6.5公里,宽210米,成为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在原赛马场、新城南门外、北城墙外、西河沿、孤魂滩及城区河流两岸、街道两侧、庭院屋隅等空闲地带广植树木,总计城区造林面积652.6公顷,此外大青山造林215公顷。人民公园是包括植物、动物在内的综合性公园,自1950年秋季建园后,经3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为满足城市绿化所需苗木,贯彻自采、自育、自造方针,1953年建立第一苗圃,以培育花灌木为主;1957年建立第二苗圃,以阔叶树为主;1960年建立第三苗圃,以培育针叶树为主。1985年,城区北部已形成总面积125公顷的防护林带,城区形成面积1 204公顷的园林绿地。喷泉、假山、雕塑、花架、凉亭、水榭等风姿各异的园林小区随处可见。至1985年底,全市有人民公园、满都海公园、公主府公园、市郊大青山公园共4处,小游园12处,另外还有博物馆、车站、新华广场等。原有防风带也逐步更新,栽植油松、落叶松、杨树。总长86公里的干道栽有绿树,种花铺草,园林绿化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城1983年,市绿化工程队被评为全国城市绿化先进单位。从20世纪60年代兴建第一期给水工程开始,经过20余年努力,全市的供给排水系统日臻完善。供水厂4家,深井71眼、清水池12座,供水管道210公里,日供水能力达16.2万吨,总供水人口40万人,给水普及率达80%。铺设排水管道169公里,污水日排放量13万吨。城市房屋建设经历单项建设为主和成片建设为主两个阶段,包括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两个方面。1979年,注重在基本建设中协调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缺点,使城市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据统计,1950年~1985年,共完成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投资27.59亿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12.19亿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15.4亿元,建筑总面积1 267万平方米,是建城400多年来建筑总面积的9倍(1949年数)。其中1976年~1985年,基本建设竣工面积最大的时期,达496万平方米,分别占1950年~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额和竣工面积的60.4%和39%。1979年后,全市有1/3的居民迁入新居,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6平方米。70年代以来,企业三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利用电厂余热集中供暖的工程形成规模,减少城市烟尘污染初见成效。国家批准的煤气一期工程已竣工,全市有30 000户居民用上煤气,公共卫生方面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清扫面积保持在500万平方米。市内拥有公共汽车146辆,营运线路18条,总长度325公里,公共汽车的车容车貌、服务质量都被外地客人评价为上乘。城市的基本建设队伍逐步扩大,技术设备逐年更新。内蒙古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内蒙古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呼和浩特市建筑工程公司和呼和浩特安装公司等国营一级建筑企业,拥有固定资产4 373万元,主要施工机械设备2 599台(件),拥有工程技术人员644人,年平均完成的工作量可达1.6亿元,年平均竣工面积可达40万平方米以上。

    《呼和浩特市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丛书。这部巨志纵贯千年,横陈百业,坚持实事求是、详今略古的原则,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载呼和浩特市的变迁和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开发建设的艰难历程,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建设成就,突出首府中心城市的优势和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粲然备载,资治、存史、教育意义深远,堪称呼和浩特市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对全市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热爱内蒙古自治区情、市情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也为各级领导运筹帷幄、指导方略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同时,又为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内蒙古,了解呼和浩特市开辟窗口,提供信息,架起桥梁。这部巨志,对于打造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作用。

    《阿尔山市志》李玉侠主编。宝音、 ***作序。编委会主任 ***。《阿尔山市志》始修于1999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59875/K·402,责任编辑李杰。全书63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市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58元。

    志书设19编,80章:第一编建制,设2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6章;第三编人口民族宗教,设3章;第四编林业,设6章;第五编农牧渔水利,设3章;第六编工业与乡镇企业,设3章;第七编交通邮电,设3章;第八编城建环保,设5章;第九编商贸,设6章;第十编疗养旅游,设2章;第十一编财税金融,设4章;第十二编综合管理,设9章;第十三编党政群团,设5章;第十四编人事劳动民政,设3章;第十五编公检法司,设4章;第十六编军事,设6章;第十七编教科文体卫,设5章;第十八编报刊广播电视档案史志,设3章;第十九编人物荣誉,设2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神奇而美丽的矿泉城———阿尔山市,是我国东北部一座新兴的林区城市。阿尔山市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矿泉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巨大。阿尔山矿泉被开发利用已有几百年,其中有史料可查的就有150年历史。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佐领敖拉·昌兴邀请一位喇嘛医生到索岳尔济山,在哈拉巴罕台河边(阿尔山河)山坡下发现32个泉眼,他和喇嘛医登高鸟瞰,这些泉眼的分布犹如一个仰卧的巨人,头在山坡上,胸部和腹部在山腰,手和脚向两侧自然伸开,头颅上的嘴、眼、鼻、耳俱全。敖拉·昌兴和喇嘛医对各泉逐一细心察看、品尝、试水温,当畅饮一眼冷泉井后,顿时感觉胃肠舒适,又用一泉洗脸后,眼睛豁然明亮。敖拉·昌兴回到海拉尔向呼伦贝尔都统衙门通报这一发现,并建议开发利用阿尔山矿泉。翌年,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派敖拉·昌兴同喇嘛医、蒙医、工匠赴阿尔山动工建造疗养用房及设施,为每眼矿泉修造木池,用满、蒙、藏文注明每眼泉水的名称和功能。以后,每年春暖花开后,牧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阿尔山饮用或洗浴矿泉,治疗各种疾病。清咸丰三年(1853年),敖拉·昌兴和佐领仁钦·道尔吉在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和新巴尔虎左旗官佐、喇嘛、富牧们的支持下,从各地请来著名藏医、蒙医、活佛、喇嘛和工匠,到阿尔山重新测定、鉴别每眼泉水的温度和功能。工匠们从喀尔喀河(哈拉哈河)北部郭尔邦赛罕敖拉山上采来石头,砖筑32个石池,每个池旁都竖立有泉名、效能的石头标记,如伊和哈伦(很热)、惠腾青吉尔(凉)等,以及治疗内科、外科、皮肤科、眼、鼻、耳、口腔等字样;还有浴治、饮治、点治疗法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年农历八月吉日,全部修筑工程竣工后,敖拉·昌兴用满文刻制一尊石碑,文曰:天然造就的温泉,阴阳成份俱全,来自远近的患者经过三十二眼泉水的治疗,均会得到良好的疗效。多年失修的温泉,在新巴尔虎左翼和正蓝旗官兵、喇嘛、牧民们的无私损款和赞助下,将原有木池木牌均改砌石池、石碑。负责修建者:佐领敖拉·昌兴、仁钦·道尔吉。树碑者:副总管格尼巴特。热情支持修建工程者:佐领赛音巴图。清咸丰三年八月吉日。民国9年(1920年)俄国医师伊万诺夫首次赴阿尔山对矿泉水进行测定。民国10年~14年,俄国医生喀尔尼茨基、化学家哈尔洛夫和敏什柯夫组成特别调查委员会,对阿尔山矿泉进行全面调查。谢克罗得尼斯博士和化学家伊耶陶哈尔诺娃对矿泉水进行初步的化验分析,并测定各矿泉池的涌水量。此间,俄国贝加尔湖畔的布利亚特蒙古族居民大量涌入阿尔山矿泉洗浴。在矿泉池边刻俄文石碑,在泉四周围起木栅栏,在泉区内筑一座敖包,俗称章嘉葛根敖包,供来此治病者供祭。至民国15年,每年来此洗浴者达1 700多人。民国16年,应成德的倡议,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官银局拨款3万元,创办阿尔山公司。由成德指挥,在辉河架设桥梁,修筑海拉尔———阿尔山的公路。在阿尔山修建简易旅馆,每年接待各地牧民和从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来阿尔山避暑和疗养的国内外游客及外来使节。民国20年夏,西藏班禅活佛一行200多人到阿尔山一游。民国22年,在第34号泉打1眼33.5米深井,铺设铁管。民国23年,西科前旗(今科尔沁右翼前旗)王爷庙(今乌兰浩特)阿尔山公路修通。是年,在矿泉区北100米处修造石头楼大和旅社,并将34号泉水用管道引入旅社的5个浴池内。民国3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在阿尔山建立军人疗养所,修建水疗室和解放纪念碑。建院初期,有板房10栋、床位50张、医务人员20人。1951年,疗养所交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管理后,开始对矿泉水的饮用、洗浴进行科学指导。1954年,疗养所移交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定称为内蒙古工人第二疗养院。1956年,国家地质部大兴安岭地质测量队对矿泉水文地质及放射性元素进行调查。全国总工会于1956年~1957年投资120多万元,兴建5 000多平方米的字形楼,其中疗养楼2 330平方米,理疗室2栋1 130平方米,俱乐部1 400平方米,餐厅及附属建筑700平方米,至1957年竣工,设床位150张,医护人员84人,配备较先进的诊断和理疗设备。1963年,再次移交内蒙古自治卫生厅,改称为阿尔山温泉医院。此后,吉林省总工会、卫生局投资80万元,新建疗养楼1座3 400平方米,矿泉房13座。1979年5月,阿尔山温泉医院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称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工人阿尔山疗养院。198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拨款100万元,建造800平方米具有民族风格,造型新颖的水疗厅和1座1 460平方米家属楼,水疗厅每日可接待800人次洗浴。1994年,阿尔山经济开发区投资30万元在泉区内打地热井1口,并将此水引至北楼、水疗厅、游泳馆及财政宾馆。1996年,将原570平方米的理疗室改建成泳池面积300平方米的游泳馆,每日可接待顾客500人次。1999年,阿尔山市人民政府投资700多万元对疗养院进行改、扩建、新建疗养平房4栋860平方米,锅炉房仓库480平方米,打50米深冷水井1眼,铺设地下电缆2 000米,安装院内程控电话,改建水疗厅、游泳馆、餐厅等服务设施。2000年,中共阿尔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投资1 500万元,对疗养院进行整体改造,维修旧楼2座,计5 000余平方米,硬化地面15 715平方米,绿化7 166 平方米,建水池1处,立雕塑2座,贴壁画2处,改善旅游疗养接待条件。经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阿尔山矿泉群各泉的治疗功能适应症已被人们掌握。据2 914份病历统计:治疗牛皮癣的有效率为95.4%;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89.5%;增生性关节炎有效率91.7%;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92.9%;风湿痛有效率90.5%;大骨节病有效率76%。

    《阿尔山市志》是在新世纪之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书。这是阿尔山历史上第一部志书,也是阿尔山市5万人民谱写的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该志的问世,是阿尔山市走向繁荣富强的标志。《阿尔山市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述阿尔山市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该志忠于史实、秉笔直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突出时代特点、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较好地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91年修毕,交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116007679/P·652,责任编辑李锡荣、伦志强(文字)、周耀礼、李宝玉、朱玉瑛(彩图)。全书11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由地质出版社印刷厂印制,印数12 290册。定价96元。

    志书设5篇,35章:第一篇地层,设13章;第二篇岩浆石和岩浆作用,设6章;第三篇区域变质岩及变质作用,设9章;第四篇地质构造,设5章;第五篇地质发展史,设2章。冠以前言,殿以结语、参考文献、英文摘要。

    该志全面系统地阐述内蒙古的区域地质特征,以当代地质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1.地层方面。对全区地层进行系统的研究,重新厘定一些地层单位的名称和含义,并对各时代地层进行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单位地对比和划分,研究各时代地层的岩相特征和古地理状况,进一步完善内蒙古的地层层序。2.岩浆岩和岩浆作用方面。本志统一划分全区的构造岩浆区和岩浆岩带,对各旋回侵入的地质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等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力图了解其岩浆成因、侵位深度和方式以及剥蚀程度等。本志将全区划分为地台型、地槽型及太平洋型3个构造岩浆区和15个岩浆岩带,指出本区岩浆岩具有多旋回、多成因、多种活动方式等特征。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岩浆活动以侵入作用为主,中生代以后火山作用为主。其中,华力西期侵入岩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及大兴安岭北段;燕山期侵入岩次之,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南段。3.变质岩与变质作用方面。本志对内蒙古自治区域变质岩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成份、微量元素、原岩恢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的成因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和探讨全区变质作用的特征,合理划分变质带与混合岩带、变质相与变质相系以及变质作用类型,从而提高内蒙古变质岩的研究程度。4.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发展史方面。以多旋回槽台学说与板块构造理论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合理划分构造旋回和构造单位,系统阐述极其复杂的内蒙古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特征和发展阶段,从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演变等方面,全面论述内蒙古的地质发展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地层方面。太古界原乌拉山群中的麻粒岩组合和色尔腾山群现在的划分归属依据不充分,有争议,应进一步研究解决。元古界存在问题较多。现划下元古界二道凹群、宝音图群、兴华渡口群、上元古界爱力格庙群等均无上、下限资料,本身同位素年龄资料也贫乏,其时代归属及层位关系均存在问题,丞待研究解决。此外,对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各自分布范围的划分及赤峰市南部零星出露的前寒武纪中一浅变质地层的归属,还应进一步厘定。2.岩浆岩和岩浆作用方面。对侵入岩的岩浆成因、侵位方式、深度以及剥蚀程度等研究不足。如对早元古代以后同时代或同时不同岩性的中酸性岩体为何具有不同的成因和侵位方式,它们与构造区、带的成因联系或制约关系尚未查明。3.岩质岩及变质作用方面。对中一层变质岩的原岩恢复研究程度不足。如太古代区域变质岩中的辉石麻粒岩,其原岩是基性火山岩抑或深成侵入岩,丞待查明。4.地质构造方面。宝音图隆起对其东、西两侧蓟县纪地层以及两个古生代地槽的发展起到控制作用已有资料可予论证,然而它是否影响到两侧更老地层建造的生成发展,其本身的形成机制如何,尚需结合蒙古和邻省的资料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对区内比较发育的推覆构造研究欠深入,有关韧性剪切带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许多问题丞待深入研究。总观内蒙古地区的区域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存在两个大问题:其一是古生代板块运动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的机制及其特点问题;其二是东部大兴安岭燕山火山活动带与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成因联系及发展特征问题,均需深入探讨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域地质志》是由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专志。系统地公开出版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地质志》及其地质图件,在我国尚属首次。它的编制、编辑与公开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及我国地质科学工作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将大大提高我国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和地质研究程度,全面系统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研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这部专著,是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成果的结晶,鉴于其意义重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参加人数多。因此,被列为地质矿产部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志》张同生主编。编委会主任张同生。《内蒙古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志》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1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     ISBN7204038223/K·286,责任编辑李连成。全书33万字,飨图附表,简装大32开本。由呼和浩特市苏虎街小学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定价23.8元。

    志书设前言、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下设新城区等9个文化馆)、包头市群众艺术馆(下设昆都仑区等10个文化馆)、乌海市群众艺术馆(下设乌达区等3个文化馆)、赤峰市群众艺术馆(下设红山区等12个文化馆)、呼伦贝尔盟群众艺术馆(下设海拉尔市等14个文化馆)、兴安盟群众艺术馆(下设乌兰浩特市等5个文化馆)、哲里木盟群众艺术馆(下设通辽市等7个文化馆)、锡林郭勒盟群众艺术馆(下设锡林浩特市等12个文化馆)、乌兰察布盟群众艺术馆(下设集宁市等11个文化馆)、伊克昭盟群众艺术馆(下设东胜市等8个文化馆)、巴彦淖尔盟群众艺术馆(下设临河市等7个文化馆)、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下设阿拉善左旗等3个文化馆),计13部分内容。

    该书对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均予以系统的志述。其中如:兴和县图书文化馆,源于1928年始建的民众教育馆,馆址设在该县大庙坡东侧,首任馆长常瑞斋。1931年,民众教育馆首次从张家口请来电影放映队放映无声电影。1933年,国民党兴和县党部创办《兴和周报》,报社设在民众教育馆并办报,宣传本县重大新闻。1937年,刘澜涛化名刘振汉受中共北方局派遣,任《兴和周报》社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其影响下,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演文明戏,唱抗日歌曲。1938年~1940年,国民党兴和县党部停办《兴和周报》,民众教育馆工作处于低潮。1946年,恢复民众教育馆。1947年~1948年,民众教育馆迁址兴和县衙门口(现法院院址),工作人员2名。1949年,民众教育馆由国家政务院宣布改称人民文化馆。主要工作是组建农村业余剧团,宣传土改政策等活动。20世纪50年代,县文化馆多次组办群众文艺会演,培养文艺骨干,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86年,馆办业余剧团获全盟农村业余剧团汇演集体演出一等奖、个人表演奖、创作奖。又,商都县文化馆,位于商都县城关镇新安街15号,馆舍面积450平方米。1996年在册人员24名(包括剧团7名),其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3名、管理员13名。1996年国家拨经费10.7万元。设群艺组(业余轻音乐团)、美术摄影组、阵地组。1985年,商都县文化馆获盟群众文艺辅导奖。同年,文化馆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1992年,商都县文化馆获全盟现代戏巡回评比集体丰收奖。1994年,馆被评为全县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再有凉城县文化馆,成立于1949年9月,由新堂总馆、天家镇分馆和天成阅览室组成。1950年,在原职工业余剧团的基础上,成立民艺宣传队,排演自编的《提高警惕》、《红色种子》、《刘胡兰》等歌剧。凉城县文化馆1954年扶持的双山子道情剧团,参加内蒙古音乐舞蹈、戏曲观摩汇演,道情剧《武彦龙打刀》获表演奖、音乐奖和集体演出奖。1957年,文化馆开始重点培养业余创作队伍,其中诗人孟三创作诗歌600多首,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民间文学》、《内蒙古日报》、《草原》等报刊上发表。

    《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内蒙古专业志书,该书的出版为全区群众文化事业工作者树起一座丰碑。本志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全面系统地记录全区13个群艺馆、100个文化馆的历史足迹和贡献,全面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区群众文化事业所取得成就。本志书集思想性、资料性、专业性为一体,资料翔实、述而不评。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志馆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志巡礼)内蒙古新方志巡礼(之十三)
  • 《呼和浩特市志》李瑛主编。总监修郝存柱。、冯士亮作序。历届编委会主任曲和、赛吉尔夫、张举沄、郝存柱。《呼和浩特市志》始修于1983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8369/K·347,责任编辑荣竹林。全书25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地质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3 000套(每套3册)。定价456元。

    志书设40卷191章:卷一政区,设3章;卷二地理·资源,设6章;卷三人口,设4章;卷四民族,设7章;卷五政党,设3章;卷六政权·政协,设4章;卷七群众团体,设7章;卷八人民武装斗争,设6章;卷九政法,设4章;卷十民政·外事·侨务,设2章;卷十一劳动人事,设2章;卷十二军事,设6章;卷十三工业,设4章;卷十四农业,设10章;卷十五畜牧业,设7章;卷十六林业,设5章;卷十七水利,设4章;卷十八商业,设5章;卷十九粮油,设4章;卷二十财政,设5章;卷二十一金融,设9章;卷二十二税务,设7章;卷二十三工商·物价,设2章;卷二十四物资,设5章;卷二十五标准计量,设2章;卷二十六交通,设5章;卷二十七邮电,设2章;卷二十八城市建设,设5章;卷二十九基本建设和建筑业,设4章;卷三十科技,设4章;卷三十一文化艺术,设5章;卷三十二新闻,设2章;卷三十三教育,设10章;卷三十四卫生,设6章;卷三十五体育,设7章;卷三十六社情民俗,设2章;卷三十七方言,设3章;卷三十八宗教,设5章;卷三十九文物古迹,设5章;卷四十人物,设3章。冠以综述、大事记,殿以编纂始末。

    1949年,呼和浩特市城区(时称归绥市)还是一座十分简陋的小城,建筑总面积141万平方米,房屋土木结构居多,只有两座被称为洋楼的二层小楼,马路大多数是狭窄弯曲的土路,扎达盖河上有3座石木小桥。没有自来水,没有成体系的绿化林网。民谣曰:从新城,到旧城,灯不明来路不平,全城两座楼,刮起风来土埋人。1950年~1953年,在旧城小北街修筑第一条白灰碎石路,在中山路工人文化宫至市毛织厂铺筑一条水泥路,在第一中学门前修建第一座石台木面桥,从而拉开呼和浩特市路桥大规模建设的序幕。到1985年(本书下限,下同),全市有主要道路389条,其中高级路面291条,总长度250公里,相当于1949年的91倍。市内的道路网呈棋盘式方格状,主轴线是东西走向的新华大街和南北方向的锡林南北路,另配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干道、次干道、街坊路,此外还配有外网道路网。有新式桥梁11座,公路———铁路立交桥2座。大街小巷共装路灯4 516盏。20世纪50年代初,在市区普遍栽树,同时营造北防风林带,东西长6.5公里,宽210米,成为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在原赛马场、新城南门外、北城墙外、西河沿、孤魂滩及城区河流两岸、街道两侧、庭院屋隅等空闲地带广植树木,总计城区造林面积652.6公顷,此外大青山造林215公顷。人民公园是包括植物、动物在内的综合性公园,自1950年秋季建园后,经3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为满足城市绿化所需苗木,贯彻自采、自育、自造方针,1953年建立第一苗圃,以培育花灌木为主;1957年建立第二苗圃,以阔叶树为主;1960年建立第三苗圃,以培育针叶树为主。1985年,城区北部已形成总面积125公顷的防护林带,城区形成面积1 204公顷的园林绿地。喷泉、假山、雕塑、花架、凉亭、水榭等风姿各异的园林小区随处可见。至1985年底,全市有人民公园、满都海公园、公主府公园、市郊大青山公园共4处,小游园12处,另外还有博物馆、车站、新华广场等。原有防风带也逐步更新,栽植油松、落叶松、杨树。总长86公里的干道栽有绿树,种花铺草,园林绿化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城1983年,市绿化工程队被评为全国城市绿化先进单位。从20世纪60年代兴建第一期给水工程开始,经过20余年努力,全市的供给排水系统日臻完善。供水厂4家,深井71眼、清水池12座,供水管道210公里,日供水能力达16.2万吨,总供水人口40万人,给水普及率达80%。铺设排水管道169公里,污水日排放量13万吨。城市房屋建设经历单项建设为主和成片建设为主两个阶段,包括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两个方面。1979年,注重在基本建设中协调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缺点,使城市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据统计,1950年~1985年,共完成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投资27.59亿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12.19亿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15.4亿元,建筑总面积1 267万平方米,是建城400多年来建筑总面积的9倍(1949年数)。其中1976年~1985年,基本建设竣工面积最大的时期,达496万平方米,分别占1950年~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额和竣工面积的60.4%和39%。1979年后,全市有1/3的居民迁入新居,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6平方米。70年代以来,企业三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利用电厂余热集中供暖的工程形成规模,减少城市烟尘污染初见成效。国家批准的煤气一期工程已竣工,全市有30 000户居民用上煤气,公共卫生方面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清扫面积保持在500万平方米。市内拥有公共汽车146辆,营运线路18条,总长度325公里,公共汽车的车容车貌、服务质量都被外地客人评价为上乘。城市的基本建设队伍逐步扩大,技术设备逐年更新。内蒙古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内蒙古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呼和浩特市建筑工程公司和呼和浩特安装公司等国营一级建筑企业,拥有固定资产4 373万元,主要施工机械设备2 599台(件),拥有工程技术人员644人,年平均完成的工作量可达1.6亿元,年平均竣工面积可达40万平方米以上。

    《呼和浩特市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丛书。这部巨志纵贯千年,横陈百业,坚持实事求是、详今略古的原则,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载呼和浩特市的变迁和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开发建设的艰难历程,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建设成就,突出首府中心城市的优势和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粲然备载,资治、存史、教育意义深远,堪称呼和浩特市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对全市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热爱内蒙古自治区情、市情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也为各级领导运筹帷幄、指导方略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同时,又为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内蒙古,了解呼和浩特市开辟窗口,提供信息,架起桥梁。这部巨志,对于打造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作用。

    《阿尔山市志》李玉侠主编。宝音、 ***作序。编委会主任 ***。《阿尔山市志》始修于1999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59875/K·402,责任编辑李杰。全书63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市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58元。

    志书设19编,80章:第一编建制,设2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6章;第三编人口民族宗教,设3章;第四编林业,设6章;第五编农牧渔水利,设3章;第六编工业与乡镇企业,设3章;第七编交通邮电,设3章;第八编城建环保,设5章;第九编商贸,设6章;第十编疗养旅游,设2章;第十一编财税金融,设4章;第十二编综合管理,设9章;第十三编党政群团,设5章;第十四编人事劳动民政,设3章;第十五编公检法司,设4章;第十六编军事,设6章;第十七编教科文体卫,设5章;第十八编报刊广播电视档案史志,设3章;第十九编人物荣誉,设2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神奇而美丽的矿泉城———阿尔山市,是我国东北部一座新兴的林区城市。阿尔山市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矿泉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巨大。阿尔山矿泉被开发利用已有几百年,其中有史料可查的就有150年历史。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佐领敖拉·昌兴邀请一位喇嘛医生到索岳尔济山,在哈拉巴罕台河边(阿尔山河)山坡下发现32个泉眼,他和喇嘛医登高鸟瞰,这些泉眼的分布犹如一个仰卧的巨人,头在山坡上,胸部和腹部在山腰,手和脚向两侧自然伸开,头颅上的嘴、眼、鼻、耳俱全。敖拉·昌兴和喇嘛医对各泉逐一细心察看、品尝、试水温,当畅饮一眼冷泉井后,顿时感觉胃肠舒适,又用一泉洗脸后,眼睛豁然明亮。敖拉·昌兴回到海拉尔向呼伦贝尔都统衙门通报这一发现,并建议开发利用阿尔山矿泉。翌年,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派敖拉·昌兴同喇嘛医、蒙医、工匠赴阿尔山动工建造疗养用房及设施,为每眼矿泉修造木池,用满、蒙、藏文注明每眼泉水的名称和功能。以后,每年春暖花开后,牧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阿尔山饮用或洗浴矿泉,治疗各种疾病。清咸丰三年(1853年),敖拉·昌兴和佐领仁钦·道尔吉在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和新巴尔虎左旗官佐、喇嘛、富牧们的支持下,从各地请来著名藏医、蒙医、活佛、喇嘛和工匠,到阿尔山重新测定、鉴别每眼泉水的温度和功能。工匠们从喀尔喀河(哈拉哈河)北部郭尔邦赛罕敖拉山上采来石头,砖筑32个石池,每个池旁都竖立有泉名、效能的石头标记,如伊和哈伦(很热)、惠腾青吉尔(凉)等,以及治疗内科、外科、皮肤科、眼、鼻、耳、口腔等字样;还有浴治、饮治、点治疗法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年农历八月吉日,全部修筑工程竣工后,敖拉·昌兴用满文刻制一尊石碑,文曰:天然造就的温泉,阴阳成份俱全,来自远近的患者经过三十二眼泉水的治疗,均会得到良好的疗效。多年失修的温泉,在新巴尔虎左翼和正蓝旗官兵、喇嘛、牧民们的无私损款和赞助下,将原有木池木牌均改砌石池、石碑。负责修建者:佐领敖拉·昌兴、仁钦·道尔吉。树碑者:副总管格尼巴特。热情支持修建工程者:佐领赛音巴图。清咸丰三年八月吉日。民国9年(1920年)俄国医师伊万诺夫首次赴阿尔山对矿泉水进行测定。民国10年~14年,俄国医生喀尔尼茨基、化学家哈尔洛夫和敏什柯夫组成特别调查委员会,对阿尔山矿泉进行全面调查。谢克罗得尼斯博士和化学家伊耶陶哈尔诺娃对矿泉水进行初步的化验分析,并测定各矿泉池的涌水量。此间,俄国贝加尔湖畔的布利亚特蒙古族居民大量涌入阿尔山矿泉洗浴。在矿泉池边刻俄文石碑,在泉四周围起木栅栏,在泉区内筑一座敖包,俗称章嘉葛根敖包,供来此治病者供祭。至民国15年,每年来此洗浴者达1 700多人。民国16年,应成德的倡议,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官银局拨款3万元,创办阿尔山公司。由成德指挥,在辉河架设桥梁,修筑海拉尔———阿尔山的公路。在阿尔山修建简易旅馆,每年接待各地牧民和从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来阿尔山避暑和疗养的国内外游客及外来使节。民国20年夏,西藏班禅活佛一行200多人到阿尔山一游。民国22年,在第34号泉打1眼33.5米深井,铺设铁管。民国23年,西科前旗(今科尔沁右翼前旗)王爷庙(今乌兰浩特)阿尔山公路修通。是年,在矿泉区北100米处修造石头楼大和旅社,并将34号泉水用管道引入旅社的5个浴池内。民国3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在阿尔山建立军人疗养所,修建水疗室和解放纪念碑。建院初期,有板房10栋、床位50张、医务人员20人。1951年,疗养所交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管理后,开始对矿泉水的饮用、洗浴进行科学指导。1954年,疗养所移交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定称为内蒙古工人第二疗养院。1956年,国家地质部大兴安岭地质测量队对矿泉水文地质及放射性元素进行调查。全国总工会于1956年~1957年投资120多万元,兴建5 000多平方米的字形楼,其中疗养楼2 330平方米,理疗室2栋1 130平方米,俱乐部1 400平方米,餐厅及附属建筑700平方米,至1957年竣工,设床位150张,医护人员84人,配备较先进的诊断和理疗设备。1963年,再次移交内蒙古自治卫生厅,改称为阿尔山温泉医院。此后,吉林省总工会、卫生局投资80万元,新建疗养楼1座3 400平方米,矿泉房13座。1979年5月,阿尔山温泉医院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称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工人阿尔山疗养院。198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拨款100万元,建造800平方米具有民族风格,造型新颖的水疗厅和1座1 460平方米家属楼,水疗厅每日可接待800人次洗浴。1994年,阿尔山经济开发区投资30万元在泉区内打地热井1口,并将此水引至北楼、水疗厅、游泳馆及财政宾馆。1996年,将原570平方米的理疗室改建成泳池面积300平方米的游泳馆,每日可接待顾客500人次。1999年,阿尔山市人民政府投资700多万元对疗养院进行改、扩建、新建疗养平房4栋860平方米,锅炉房仓库480平方米,打50米深冷水井1眼,铺设地下电缆2 000米,安装院内程控电话,改建水疗厅、游泳馆、餐厅等服务设施。2000年,中共阿尔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投资1 500万元,对疗养院进行整体改造,维修旧楼2座,计5 000余平方米,硬化地面15 715平方米,绿化7 166 平方米,建水池1处,立雕塑2座,贴壁画2处,改善旅游疗养接待条件。经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阿尔山矿泉群各泉的治疗功能适应症已被人们掌握。据2 914份病历统计:治疗牛皮癣的有效率为95.4%;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89.5%;增生性关节炎有效率91.7%;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92.9%;风湿痛有效率90.5%;大骨节病有效率76%。

    《阿尔山市志》是在新世纪之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书。这是阿尔山历史上第一部志书,也是阿尔山市5万人民谱写的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该志的问世,是阿尔山市走向繁荣富强的标志。《阿尔山市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述阿尔山市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该志忠于史实、秉笔直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突出时代特点、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较好地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91年修毕,交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116007679/P·652,责任编辑李锡荣、伦志强(文字)、周耀礼、李宝玉、朱玉瑛(彩图)。全书11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由地质出版社印刷厂印制,印数12 290册。定价96元。

    志书设5篇,35章:第一篇地层,设13章;第二篇岩浆石和岩浆作用,设6章;第三篇区域变质岩及变质作用,设9章;第四篇地质构造,设5章;第五篇地质发展史,设2章。冠以前言,殿以结语、参考文献、英文摘要。

    该志全面系统地阐述内蒙古的区域地质特征,以当代地质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1.地层方面。对全区地层进行系统的研究,重新厘定一些地层单位的名称和含义,并对各时代地层进行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单位地对比和划分,研究各时代地层的岩相特征和古地理状况,进一步完善内蒙古的地层层序。2.岩浆岩和岩浆作用方面。本志统一划分全区的构造岩浆区和岩浆岩带,对各旋回侵入的地质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等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力图了解其岩浆成因、侵位深度和方式以及剥蚀程度等。本志将全区划分为地台型、地槽型及太平洋型3个构造岩浆区和15个岩浆岩带,指出本区岩浆岩具有多旋回、多成因、多种活动方式等特征。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岩浆活动以侵入作用为主,中生代以后火山作用为主。其中,华力西期侵入岩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及大兴安岭北段;燕山期侵入岩次之,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南段。3.变质岩与变质作用方面。本志对内蒙古自治区域变质岩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成份、微量元素、原岩恢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的成因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和探讨全区变质作用的特征,合理划分变质带与混合岩带、变质相与变质相系以及变质作用类型,从而提高内蒙古变质岩的研究程度。4.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发展史方面。以多旋回槽台学说与板块构造理论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合理划分构造旋回和构造单位,系统阐述极其复杂的内蒙古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特征和发展阶段,从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演变等方面,全面论述内蒙古的地质发展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地层方面。太古界原乌拉山群中的麻粒岩组合和色尔腾山群现在的划分归属依据不充分,有争议,应进一步研究解决。元古界存在问题较多。现划下元古界二道凹群、宝音图群、兴华渡口群、上元古界爱力格庙群等均无上、下限资料,本身同位素年龄资料也贫乏,其时代归属及层位关系均存在问题,丞待研究解决。此外,对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各自分布范围的划分及赤峰市南部零星出露的前寒武纪中一浅变质地层的归属,还应进一步厘定。2.岩浆岩和岩浆作用方面。对侵入岩的岩浆成因、侵位方式、深度以及剥蚀程度等研究不足。如对早元古代以后同时代或同时不同岩性的中酸性岩体为何具有不同的成因和侵位方式,它们与构造区、带的成因联系或制约关系尚未查明。3.岩质岩及变质作用方面。对中一层变质岩的原岩恢复研究程度不足。如太古代区域变质岩中的辉石麻粒岩,其原岩是基性火山岩抑或深成侵入岩,丞待查明。4.地质构造方面。宝音图隆起对其东、西两侧蓟县纪地层以及两个古生代地槽的发展起到控制作用已有资料可予论证,然而它是否影响到两侧更老地层建造的生成发展,其本身的形成机制如何,尚需结合蒙古和邻省的资料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对区内比较发育的推覆构造研究欠深入,有关韧性剪切带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许多问题丞待深入研究。总观内蒙古地区的区域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存在两个大问题:其一是古生代板块运动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的机制及其特点问题;其二是东部大兴安岭燕山火山活动带与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成因联系及发展特征问题,均需深入探讨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域地质志》是由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专志。系统地公开出版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地质志》及其地质图件,在我国尚属首次。它的编制、编辑与公开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及我国地质科学工作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将大大提高我国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和地质研究程度,全面系统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研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这部专著,是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成果的结晶,鉴于其意义重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参加人数多。因此,被列为地质矿产部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志》张同生主编。编委会主任张同生。《内蒙古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志》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1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     ISBN7204038223/K·286,责任编辑李连成。全书33万字,飨图附表,简装大32开本。由呼和浩特市苏虎街小学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定价23.8元。

    志书设前言、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下设新城区等9个文化馆)、包头市群众艺术馆(下设昆都仑区等10个文化馆)、乌海市群众艺术馆(下设乌达区等3个文化馆)、赤峰市群众艺术馆(下设红山区等12个文化馆)、呼伦贝尔盟群众艺术馆(下设海拉尔市等14个文化馆)、兴安盟群众艺术馆(下设乌兰浩特市等5个文化馆)、哲里木盟群众艺术馆(下设通辽市等7个文化馆)、锡林郭勒盟群众艺术馆(下设锡林浩特市等12个文化馆)、乌兰察布盟群众艺术馆(下设集宁市等11个文化馆)、伊克昭盟群众艺术馆(下设东胜市等8个文化馆)、巴彦淖尔盟群众艺术馆(下设临河市等7个文化馆)、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下设阿拉善左旗等3个文化馆),计13部分内容。

    该书对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均予以系统的志述。其中如:兴和县图书文化馆,源于1928年始建的民众教育馆,馆址设在该县大庙坡东侧,首任馆长常瑞斋。1931年,民众教育馆首次从张家口请来电影放映队放映无声电影。1933年,国民党兴和县党部创办《兴和周报》,报社设在民众教育馆并办报,宣传本县重大新闻。1937年,刘澜涛化名刘振汉受中共北方局派遣,任《兴和周报》社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其影响下,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演文明戏,唱抗日歌曲。1938年~1940年,国民党兴和县党部停办《兴和周报》,民众教育馆工作处于低潮。1946年,恢复民众教育馆。1947年~1948年,民众教育馆迁址兴和县衙门口(现法院院址),工作人员2名。1949年,民众教育馆由国家政务院宣布改称人民文化馆。主要工作是组建农村业余剧团,宣传土改政策等活动。20世纪50年代,县文化馆多次组办群众文艺会演,培养文艺骨干,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86年,馆办业余剧团获全盟农村业余剧团汇演集体演出一等奖、个人表演奖、创作奖。又,商都县文化馆,位于商都县城关镇新安街15号,馆舍面积450平方米。1996年在册人员24名(包括剧团7名),其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3名、管理员13名。1996年国家拨经费10.7万元。设群艺组(业余轻音乐团)、美术摄影组、阵地组。1985年,商都县文化馆获盟群众文艺辅导奖。同年,文化馆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1992年,商都县文化馆获全盟现代戏巡回评比集体丰收奖。1994年,馆被评为全县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再有凉城县文化馆,成立于1949年9月,由新堂总馆、天家镇分馆和天成阅览室组成。1950年,在原职工业余剧团的基础上,成立民艺宣传队,排演自编的《提高警惕》、《红色种子》、《刘胡兰》等歌剧。凉城县文化馆1954年扶持的双山子道情剧团,参加内蒙古音乐舞蹈、戏曲观摩汇演,道情剧《武彦龙打刀》获表演奖、音乐奖和集体演出奖。1957年,文化馆开始重点培养业余创作队伍,其中诗人孟三创作诗歌600多首,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民间文学》、《内蒙古日报》、《草原》等报刊上发表。

    《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内蒙古专业志书,该书的出版为全区群众文化事业工作者树起一座丰碑。本志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全面系统地记录全区13个群艺馆、100个文化馆的历史足迹和贡献,全面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区群众文化事业所取得成就。本志书集思想性、资料性、专业性为一体,资料翔实、述而不评。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志馆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