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四期
  • (史志资料)盛唐两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
  •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最光彩夺目的浪花之一。它618年建国,907年覆亡,历时近300年。综观唐朝的历史,不难发现,唐朝的繁盛不是偶然的,是与唐初的统治者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种种措施紧密相关的,尤其是对边疆各少数民族采取的羁縻政策更是令人惊叹、让人叫绝,堪称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典范。

    雄浑辽阔的北方大草原,自古就是许多北方部落和少数民族的摇篮。到了唐代,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有突厥、回纥、契丹、奚、室韦等族,其中突厥、回纥、契丹还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权。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动乱之后,这些少数民族就像一匹匹脱了缰的野马,同唐王朝时而兵戈相见,互相攻伐,时而和平友好、互通婚姻。边境上的这些不安定因素,使唐王朝不敢轻视、掉以轻心,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唐朝初年,对附属于唐朝的北方各族,唐王朝实行了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即唐代的羁縻政策。

    羁縻,字面之意就是牵制和笼络。唐朝的羁縻政策,就是在给四夷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自主的同时,要求它们在行为上象套上马笼头、栓上马绊子那样,受到束缚和牵制,使之不生异心,不能乱动,要求他们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具体做法是,对各族依其部族设置府州,大一些的称都督府,小一些的称为州,总称羁縻府州。由党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官职世袭,受都护府、边州都督或节镇统辖。羁縻府州管辖各族部众,实行部落制,以畜牧经济为主,因而大多数羁縻府州只是名义上的行政区划,其贡赋和版籍不记在户部的账上。党中央政府的声音,通过都督、刺史这些“地方官”传递给边疆部民。

    唐代全面推行羁縻政策是在唐太宗统治的盛唐时期,赤峰境内的两府———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就是在此期间设立的。

    奚族与契丹族同为东胡后裔,是两个长期友好相处的兄弟民族,共同居住在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赤峰境内。奚族居住在南部的丘陵山区,契丹居住在北部的草原地区。奚族虽然没有建立过自己独立的国家政权,但从北魏时兴起,到金代消亡,前后历千余年,期间与唐、契丹关系极为密切。唐初的奚族拥有胜兵3万人,分为五部。这一强大的部族不能不引起唐王朝的警觉,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政府在奚族居住地设置了饶乐都督府,以奚族首领可度为右领军兼饶乐都督,并赐李姓,同时按唐朝制度改奚族各部为十州。

    饶乐都督府,故址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樱桃沟村南,北靠山,南距西拉沐沦河250米。西拉沐沦,唐代称饶乐水、乐水、弱洛水,此都督府之名因此而来。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二城,东大西小。东西长1400米,南北宽700米,城墙夯土版筑,保存完好,地基宽12米,城墙残高2米,东西墙中各辟二门,并设有瓮城。城内建筑遗迹高出地表,街道市肆清晰可辨,东城北部为衙署所在,南侧有建筑基址三十余处。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饶州城“本唐饶乐府地,贞观中置,(辽)太祖完葺故垒,置饶州,统三县。可见,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城,应是辽饶州城址,但却是在唐饶乐都督府的基础上建成的,明显地保持了唐代风格,因而所反映的还是唐饶乐都督府的基本风貌。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饶乐都督府改为奉城都督府,所领各州不变。前后废置历113年。奚族在安史之乱时分裂为东、西奚,西奚居住在代北(今山西境内),东奚流入契丹,唐朝末年,奚被契丹征服。

    契丹族是唐初居住在赤峰境内的另一支少数民族,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最为强盛的一个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畜牧生活。当时有人丁40余万,胜兵四万三千人,分为八部,对唐王朝是个不小的威胁。契丹与唐,关系曲折复杂,时叛时服,时战时和。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契丹依附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朝在契丹驻地设立了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的老哈河、西拉沐沦河交汇处附近),分契丹八部为十州,任命其首领耶律库哥为都督,封无极男(爵号)赐姓李。

    武则天时,由于措置不当,导致契丹叛唐,唐出兵击败契丹,契丹残部向北依附于北方强族突厥。此后,契丹与唐争战不已。经过几十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直到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契丹才又重新降服于唐朝。唐玄宗援引旧例,重新在赤峰地区设立了饶乐、松漠二都督府行使对契丹的管辖。

    唐代共设羁縻府州856个,均是设在内属唐朝的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它们象一颗颗星星那样,以唐王朝为中心,按唐王朝指定的轨道不停地运转着。唐王朝要求它们在政治上统归党中央整体、四夷一家,与党中央集权保持一致;在这个基本前提下,边远各族安居乡土,自己管理自己;在任用地方官吏、贡赋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自治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在赤峰设置的两个羁縻府均隶属于幽州都督府,几乎使整个赤峰地区纳入了唐王朝的统治之下,加强了这里同唐王朝的联系,增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同内地人民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融合,同时营造了一个安稳、和谐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当时契丹族在政治、经济,特别是民族文化上的发展,加速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契丹族的强盛时期,也是赤峰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让我们跨越时空,撩开历史的面纱,寻访先民们留下的文物古迹。

    唐代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才智创造了辉煌的唐文化,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作品。在赤峰,我们发现过许多带有唐代韵味的金银器皿,这些器皿,有的就是唐朝时从内地流传到契丹本土的,而更多的则是在唐文化的影响下,契丹人自己生产制造的。

    1976年,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发现了6件鎏金錾花银器,其中大型银盘4件、摩羯银壶1件、鹿纹罐1件。这几件银器造型优美、纹饰细腻,是典型的唐代银器。其中一件背后有铭文,是地方向朝廷进献的贡品。这些流传到赤峰的唐代金银器,制作精细工巧,纹饰细腻,造型优美大方,图案严整,富于写实,银地衬托金花交相辉映,十分华贵绚丽,是典型的唐代金银器,凸现着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79年,在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发现了3件唐代馏金银器,其中银镏金錾花皮囊壶1件、银镏金錾花鱼龙壶1件、银镏金錾花鱼龙提梁壶1件。这几件银器工艺精湛、形制端庄大方、花纹錾刻精细、动物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为唐代金银器中难得的精品。

    在辽代契丹的墓葬中,我们还经常发现带有唐代风格的摩羯纹饰品,特别是在辽早期壁画中带有浓浓的唐风。1993年,在赤峰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发现了一座辽代天赞二年大少君墓,墓中的石棺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的是唐代故事。一幅是《杨贵妃教鹦鹉诵经图》,一幅是《寄锦图》,两幅壁画色彩艳丽,人物刻画精细,线条飘逸自如,具有浓郁的唐代风格,是探讨唐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不仅如此,在其他一些壁画中,我们也常看到了一些与唐代文化相关的因素,这些无疑是受到唐文化深深的影响并吸收消化了唐文化后契丹人创造的艺术杰作。无论是流入还是吸收,这里所显示的是契丹对唐文化的承传,而这种继承,正是源自长期的契丹族对唐王朝的依附和唐朝对契丹本土的管理。就这样,契丹在接受先进的文化后,和本民族的文化相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逐步成为一个强族,最终在公元916年建立一个强大的辽帝国。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

  • (史志资料)盛唐两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
  •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最光彩夺目的浪花之一。它618年建国,907年覆亡,历时近300年。综观唐朝的历史,不难发现,唐朝的繁盛不是偶然的,是与唐初的统治者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种种措施紧密相关的,尤其是对边疆各少数民族采取的羁縻政策更是令人惊叹、让人叫绝,堪称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典范。

    雄浑辽阔的北方大草原,自古就是许多北方部落和少数民族的摇篮。到了唐代,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有突厥、回纥、契丹、奚、室韦等族,其中突厥、回纥、契丹还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权。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动乱之后,这些少数民族就像一匹匹脱了缰的野马,同唐王朝时而兵戈相见,互相攻伐,时而和平友好、互通婚姻。边境上的这些不安定因素,使唐王朝不敢轻视、掉以轻心,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唐朝初年,对附属于唐朝的北方各族,唐王朝实行了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即唐代的羁縻政策。

    羁縻,字面之意就是牵制和笼络。唐朝的羁縻政策,就是在给四夷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自主的同时,要求它们在行为上象套上马笼头、栓上马绊子那样,受到束缚和牵制,使之不生异心,不能乱动,要求他们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具体做法是,对各族依其部族设置府州,大一些的称都督府,小一些的称为州,总称羁縻府州。由党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官职世袭,受都护府、边州都督或节镇统辖。羁縻府州管辖各族部众,实行部落制,以畜牧经济为主,因而大多数羁縻府州只是名义上的行政区划,其贡赋和版籍不记在户部的账上。党中央政府的声音,通过都督、刺史这些“地方官”传递给边疆部民。

    唐代全面推行羁縻政策是在唐太宗统治的盛唐时期,赤峰境内的两府———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就是在此期间设立的。

    奚族与契丹族同为东胡后裔,是两个长期友好相处的兄弟民族,共同居住在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赤峰境内。奚族居住在南部的丘陵山区,契丹居住在北部的草原地区。奚族虽然没有建立过自己独立的国家政权,但从北魏时兴起,到金代消亡,前后历千余年,期间与唐、契丹关系极为密切。唐初的奚族拥有胜兵3万人,分为五部。这一强大的部族不能不引起唐王朝的警觉,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政府在奚族居住地设置了饶乐都督府,以奚族首领可度为右领军兼饶乐都督,并赐李姓,同时按唐朝制度改奚族各部为十州。

    饶乐都督府,故址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樱桃沟村南,北靠山,南距西拉沐沦河250米。西拉沐沦,唐代称饶乐水、乐水、弱洛水,此都督府之名因此而来。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二城,东大西小。东西长1400米,南北宽700米,城墙夯土版筑,保存完好,地基宽12米,城墙残高2米,东西墙中各辟二门,并设有瓮城。城内建筑遗迹高出地表,街道市肆清晰可辨,东城北部为衙署所在,南侧有建筑基址三十余处。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饶州城“本唐饶乐府地,贞观中置,(辽)太祖完葺故垒,置饶州,统三县。可见,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城,应是辽饶州城址,但却是在唐饶乐都督府的基础上建成的,明显地保持了唐代风格,因而所反映的还是唐饶乐都督府的基本风貌。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饶乐都督府改为奉城都督府,所领各州不变。前后废置历113年。奚族在安史之乱时分裂为东、西奚,西奚居住在代北(今山西境内),东奚流入契丹,唐朝末年,奚被契丹征服。

    契丹族是唐初居住在赤峰境内的另一支少数民族,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最为强盛的一个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畜牧生活。当时有人丁40余万,胜兵四万三千人,分为八部,对唐王朝是个不小的威胁。契丹与唐,关系曲折复杂,时叛时服,时战时和。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契丹依附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朝在契丹驻地设立了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的老哈河、西拉沐沦河交汇处附近),分契丹八部为十州,任命其首领耶律库哥为都督,封无极男(爵号)赐姓李。

    武则天时,由于措置不当,导致契丹叛唐,唐出兵击败契丹,契丹残部向北依附于北方强族突厥。此后,契丹与唐争战不已。经过几十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直到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契丹才又重新降服于唐朝。唐玄宗援引旧例,重新在赤峰地区设立了饶乐、松漠二都督府行使对契丹的管辖。

    唐代共设羁縻府州856个,均是设在内属唐朝的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它们象一颗颗星星那样,以唐王朝为中心,按唐王朝指定的轨道不停地运转着。唐王朝要求它们在政治上统归党中央整体、四夷一家,与党中央集权保持一致;在这个基本前提下,边远各族安居乡土,自己管理自己;在任用地方官吏、贡赋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自治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在赤峰设置的两个羁縻府均隶属于幽州都督府,几乎使整个赤峰地区纳入了唐王朝的统治之下,加强了这里同唐王朝的联系,增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同内地人民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融合,同时营造了一个安稳、和谐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当时契丹族在政治、经济,特别是民族文化上的发展,加速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契丹族的强盛时期,也是赤峰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让我们跨越时空,撩开历史的面纱,寻访先民们留下的文物古迹。

    唐代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才智创造了辉煌的唐文化,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作品。在赤峰,我们发现过许多带有唐代韵味的金银器皿,这些器皿,有的就是唐朝时从内地流传到契丹本土的,而更多的则是在唐文化的影响下,契丹人自己生产制造的。

    1976年,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发现了6件鎏金錾花银器,其中大型银盘4件、摩羯银壶1件、鹿纹罐1件。这几件银器造型优美、纹饰细腻,是典型的唐代银器。其中一件背后有铭文,是地方向朝廷进献的贡品。这些流传到赤峰的唐代金银器,制作精细工巧,纹饰细腻,造型优美大方,图案严整,富于写实,银地衬托金花交相辉映,十分华贵绚丽,是典型的唐代金银器,凸现着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79年,在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发现了3件唐代馏金银器,其中银镏金錾花皮囊壶1件、银镏金錾花鱼龙壶1件、银镏金錾花鱼龙提梁壶1件。这几件银器工艺精湛、形制端庄大方、花纹錾刻精细、动物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为唐代金银器中难得的精品。

    在辽代契丹的墓葬中,我们还经常发现带有唐代风格的摩羯纹饰品,特别是在辽早期壁画中带有浓浓的唐风。1993年,在赤峰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发现了一座辽代天赞二年大少君墓,墓中的石棺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的是唐代故事。一幅是《杨贵妃教鹦鹉诵经图》,一幅是《寄锦图》,两幅壁画色彩艳丽,人物刻画精细,线条飘逸自如,具有浓郁的唐代风格,是探讨唐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不仅如此,在其他一些壁画中,我们也常看到了一些与唐代文化相关的因素,这些无疑是受到唐文化深深的影响并吸收消化了唐文化后契丹人创造的艺术杰作。无论是流入还是吸收,这里所显示的是契丹对唐文化的承传,而这种继承,正是源自长期的契丹族对唐王朝的依附和唐朝对契丹本土的管理。就这样,契丹在接受先进的文化后,和本民族的文化相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逐步成为一个强族,最终在公元916年建立一个强大的辽帝国。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