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史志资料)《经棚日记》的史料价值
  • 1914年年底,在现今赤峰市境内,一驾马车冒着严寒,在皑皑雪原上艰难地行进。一个官差模样的南方人,穿着厚厚的皮衣,踉跄地跟在车后,模样十分狼狈。他就是奉交通部令赴经棚修补电报杆线的程廷鏞。一路上,他“一车两马,栖栖在途,环顾东西南北,无辙可寻,无村可息,饥肠复辘轳自鸣,手足殭裂,顿失知觉;车折轮,马蹶蹄,趦趄同失动力,役夫彷徨,垂泪不语,几不知尘寰中尚有我在”。迨晚宿村店,他又不顾夜深寒酷,“呵笔作记”,写下沿途闻见,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经棚日记》。

    《经棚日记》,程廷鏞撰。有约民国四年(1915年)热河印刷所铅印本,十一叶;约民国七年(1918年)春电界杂志社再版铅印本,①十三叶。1993年《克什克腾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之附录收录全文。2001年四川民族出版社曾将民国七年再版本影印出版,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第28册。程廷鏞(约1866-?)②,广东人,生平不详,曾任北京电报北分局局长。除《经棚日记》外,还编译有《日俄战事始末译略》(清光绪三十一年铅印本),绘有《热河郡街全图》(清光绪三十一年木刻本,单色,116×62cm)。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收藏。

    经棚,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1914127日,程廷鏞自热河出发,途经围场县、赤峰县、昭乌达盟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境,于1915221日返回热河,历时近两个半月。

    该日记颇简略,约七千余字,却颇具史料价值。

    首先,载有此次公务的整个过程。时“朔风凛冽,寒透重裘”,程氏饱尝旅途的艰难,既有雪深路断,不得已绕道迂行的无奈,亦有因严寒而彻夜无眠的痛苦,甚至面临工人不堪寒冻,一日之内,“逃散数十名”的困境。读罢,使人领略了当地电报业起步的艰难,更对前人的艰辛报以由衷的敬意。

    其次,对沿途所经各地有所记述,使人对当时状况有所了解,并有了今昔对比的依据。例如,赤峰大庙(今松山区大庙镇)“前清设县佐一员,而今改为巡警驻守所,派巡官一员以卫之。昔日土产以罂粟为大宗,故称繁盛,大街小巷,屋宇齐整”。(第三叶)

    克什克腾旗土城子“系赤峰、林西、乌丹、经棚大道通衢,为五日之集镇”。“回汉杂处,回居多数,店为汉籍,而夥计大都回民,须就回教范围。”(第四叶)

    经棚一带,“农田以麦为大宗,其麦有四种:一为小麦,土人宝之,将以磨面作饼、馒头,并诸般食法。其色甚白,上等者较洋白面尤佳,每斤仅铜元五枚。一曰油麦,色淡黄,细长,与小茴相似,土人以之磨面煮饼。其法系将面和好,卷之成条,约四分径,或成饼,放在开水之内,捞出即食。又有不待和好,将面粉洒落开水之内,逾时成粒,大小与黄豆相仿,土人名之曰苦梨。每斤铜元四枚,亦有喜食者也。一曰苦荞,与荞面无异,惟稍带苦味耳。该处不产高粱,亦不种小米,喂马均用羊草。其羊草系产自草地,土人赶牛车一辆,前往割取,毋须花钱购买。平时甚廉,本年为大雪盖没,异常昂贵,竟至每斤铜元三枚者也。炭每百斤一元五角,土人谓之疙疸炭,因树木割去,将根挖出烧炭也。土人无论贫富,均披裘。其裘不加工作,以革代面,大半取法蒙古也。”(第五叶)

    蛤蟆山“祗有居民一家,询其家世,答云祖居于此,原籍山西人,因荒年,父子来此种地。”“问其种地若干,答云所种仅三石耳。因此处无亩数,祗以籽种计算,种若干,即有若干之地。青苗在地之时,蒙人之为地主者,来此验看,再议地租。”(第八叶)

    再次,大约受近代科学知识的熏陶,程氏颇具生态观念,对沿途所见移民农垦及樵采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颇为关注,故记载较多。在河北省围场县境,他写道:锥子山“前清同治以前为猎场,树木葱茏,山川秀丽,飞禽野兽,盘踞其中,诚天然景象者也。自光绪中叶开辟以来,各川树木割伐殆尽,现在仅存南北西三路沟内尚有树木山禽,而野兽则不知逃往何处矣。此时商贾云集,为其现有屯垦局,又有木植局。屯垦局专为放地收租。木植局专为割卖树木,与植字毫无关系,徒有木植之虚名耳。东北百里有代尹梁,前清乾隆时射猎至此,将来树木割尽,地方势必日渐衰败也”。(第三叶)而赛罕坝“坝东林木已尽,西坝尚存,将来砍伐尽时,遂成不毛之地也”。(第十一叶)

    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他看到以往繁盛的大庙(即松山区大庙镇)因“森林斩伐俱罄,无人培植,炊爨所需,舍草根外,惟仗马粪”;“且百物昂贵,商贾裹足,昼夜狂风,飞沙遮目,举目一片荒凉。”(第三叶)而三义永烧锅(在松山区岗子乡)百年前“商业隆盛,皆由长林遍野,取用自如”。“今乃山童树尽,无物可烧,其所以不歇业者,恋恋于前置之地亩耳。不得已而运煤于元宝山③,距此百四十里,往返四五日,脚价之昂,已可概见。”(第三叶)合成公(在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从前烧酒榨油,带卖粮食杂货,并种地数十顷,生意甚大;近来连年失收,烧炎日缺,以致歇业。现下别项生意俱已停止,只有经理地亩一项而已”。(第十叶)头把火(在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一带,“现在森林俱已斩尽,烧炎日缺。”当地百姓因“泉脉太深,试种多次,亦均旱坏”。他不由得感叹到:“噫!此处将为不毛之地乎?”(第四叶)在刘家店(在克什克腾旗),他从移居此地已50年的山东籍店东处得知:“从前遍山林木,柴草不缺,河身甚窄,舍利木伦河两岸膏腴,产麦最富。河水黑色,沙土亦然,所以名之曰黑沙滩。外省逃氓,见之亲热,殷勤留宿,相待如宾,设或愿留于此,觅事甚易。数年之内,置地盖屋,不及十年,即可成家立业。彼之到此亦然。惟近今十余年,落雨愆期,累年冰雹,荒歉甚重。且河身宽阔,昔之膏腴,而今已成泽国。河水、沙土,已无黑色,禾稼细弱,粮食寥寥,不及从前四分之一。况林木毁坏,烧炎日缺。”(第九叶)“现下累年失收,农人籽种人工赔累不堪,从前为小康之家,而今几于无可糊口。”(第十叶)由于缺乏烧柴,沿途有的“店屋全烧马粪,由外而入,烟霞夺目,臭气薰人”,以致“无论茶水饭食,俱是粪味”,“铺盖衣服,粪味难闻。”(第四、五叶)

    再次,对一些地名的记载颇有根据,有助于后人正确理解其来历、含义,可匡正讹误。例如:赤峰县之前、后牌楼沟,即今松山区大庙镇前牌鹿沟村和岗子乡牌鹿沟村。④“牌鹿”不词,“牌楼”似正确,当地应曾有牌楼存在。⑤翁牛特旗之头把火、二把火、三把火诸村,今作“头把伙”、“二把伙”、“三把伙”。其来历、含义被释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邢、温两家在此种地,分设第一、二、三处“伙房,故名”。⑥而程氏“询土人,始知头把火得名之由。盖殖之初,林木过密,无从开辟,祗好放火烧之,是以谓曰头把火。其次有二把火、三把火,均在此地上游”。(第四叶)两相比较,日记所载更为合理,当正确。克什克腾旗之对面峭,似因地形而得名。今作“对面笑”,殊不可解,似误。

    此外,对沿途气候的记载和关于巴布札布军队逼近经棚的传闻等,都是有用的讯息。

    综上所述,《经棚日记》的记载来自撰者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故独到而真切可靠,对了解民国初年河北省围场县和热河特别区赤峰县及附近蒙旗的当时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地方文献相对贫乏的内蒙古而言,其价值弥足珍贵。

     

    注释:

    ①李振刚主编《克什克腾旗志》第64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经棚日记》(1915年本)第八叶民国四年(1915)一月二十三日条,撰者自称“明年五十岁”。考时人年龄习用旧历,往往虚一岁,从是年215日旧历年起程氏即为五十岁推算,其出生当在1866年。

    ③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镇境。

    ④参见《标准地名图册》第724页,赤峰市郊区地名办公室,1986年。

    ⑤类似的例子有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牌楼板村(“板”即蒙古语“板申”的略称,义为村),缘当地有清代都统丹津墓及牌楼。详见《呼和浩特市地名志》第237页,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1985年。

    ⑥《翁牛特旗地名志》第228页,翁牛特旗人民政府,1987年。

                                                (作者:内蒙古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志资料)《经棚日记》的史料价值
  • 1914年年底,在现今赤峰市境内,一驾马车冒着严寒,在皑皑雪原上艰难地行进。一个官差模样的南方人,穿着厚厚的皮衣,踉跄地跟在车后,模样十分狼狈。他就是奉交通部令赴经棚修补电报杆线的程廷鏞。一路上,他“一车两马,栖栖在途,环顾东西南北,无辙可寻,无村可息,饥肠复辘轳自鸣,手足殭裂,顿失知觉;车折轮,马蹶蹄,趦趄同失动力,役夫彷徨,垂泪不语,几不知尘寰中尚有我在”。迨晚宿村店,他又不顾夜深寒酷,“呵笔作记”,写下沿途闻见,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经棚日记》。

    《经棚日记》,程廷鏞撰。有约民国四年(1915年)热河印刷所铅印本,十一叶;约民国七年(1918年)春电界杂志社再版铅印本,①十三叶。1993年《克什克腾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之附录收录全文。2001年四川民族出版社曾将民国七年再版本影印出版,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第28册。程廷鏞(约1866-?)②,广东人,生平不详,曾任北京电报北分局局长。除《经棚日记》外,还编译有《日俄战事始末译略》(清光绪三十一年铅印本),绘有《热河郡街全图》(清光绪三十一年木刻本,单色,116×62cm)。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收藏。

    经棚,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1914127日,程廷鏞自热河出发,途经围场县、赤峰县、昭乌达盟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境,于1915221日返回热河,历时近两个半月。

    该日记颇简略,约七千余字,却颇具史料价值。

    首先,载有此次公务的整个过程。时“朔风凛冽,寒透重裘”,程氏饱尝旅途的艰难,既有雪深路断,不得已绕道迂行的无奈,亦有因严寒而彻夜无眠的痛苦,甚至面临工人不堪寒冻,一日之内,“逃散数十名”的困境。读罢,使人领略了当地电报业起步的艰难,更对前人的艰辛报以由衷的敬意。

    其次,对沿途所经各地有所记述,使人对当时状况有所了解,并有了今昔对比的依据。例如,赤峰大庙(今松山区大庙镇)“前清设县佐一员,而今改为巡警驻守所,派巡官一员以卫之。昔日土产以罂粟为大宗,故称繁盛,大街小巷,屋宇齐整”。(第三叶)

    克什克腾旗土城子“系赤峰、林西、乌丹、经棚大道通衢,为五日之集镇”。“回汉杂处,回居多数,店为汉籍,而夥计大都回民,须就回教范围。”(第四叶)

    经棚一带,“农田以麦为大宗,其麦有四种:一为小麦,土人宝之,将以磨面作饼、馒头,并诸般食法。其色甚白,上等者较洋白面尤佳,每斤仅铜元五枚。一曰油麦,色淡黄,细长,与小茴相似,土人以之磨面煮饼。其法系将面和好,卷之成条,约四分径,或成饼,放在开水之内,捞出即食。又有不待和好,将面粉洒落开水之内,逾时成粒,大小与黄豆相仿,土人名之曰苦梨。每斤铜元四枚,亦有喜食者也。一曰苦荞,与荞面无异,惟稍带苦味耳。该处不产高粱,亦不种小米,喂马均用羊草。其羊草系产自草地,土人赶牛车一辆,前往割取,毋须花钱购买。平时甚廉,本年为大雪盖没,异常昂贵,竟至每斤铜元三枚者也。炭每百斤一元五角,土人谓之疙疸炭,因树木割去,将根挖出烧炭也。土人无论贫富,均披裘。其裘不加工作,以革代面,大半取法蒙古也。”(第五叶)

    蛤蟆山“祗有居民一家,询其家世,答云祖居于此,原籍山西人,因荒年,父子来此种地。”“问其种地若干,答云所种仅三石耳。因此处无亩数,祗以籽种计算,种若干,即有若干之地。青苗在地之时,蒙人之为地主者,来此验看,再议地租。”(第八叶)

    再次,大约受近代科学知识的熏陶,程氏颇具生态观念,对沿途所见移民农垦及樵采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颇为关注,故记载较多。在河北省围场县境,他写道:锥子山“前清同治以前为猎场,树木葱茏,山川秀丽,飞禽野兽,盘踞其中,诚天然景象者也。自光绪中叶开辟以来,各川树木割伐殆尽,现在仅存南北西三路沟内尚有树木山禽,而野兽则不知逃往何处矣。此时商贾云集,为其现有屯垦局,又有木植局。屯垦局专为放地收租。木植局专为割卖树木,与植字毫无关系,徒有木植之虚名耳。东北百里有代尹梁,前清乾隆时射猎至此,将来树木割尽,地方势必日渐衰败也”。(第三叶)而赛罕坝“坝东林木已尽,西坝尚存,将来砍伐尽时,遂成不毛之地也”。(第十一叶)

    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他看到以往繁盛的大庙(即松山区大庙镇)因“森林斩伐俱罄,无人培植,炊爨所需,舍草根外,惟仗马粪”;“且百物昂贵,商贾裹足,昼夜狂风,飞沙遮目,举目一片荒凉。”(第三叶)而三义永烧锅(在松山区岗子乡)百年前“商业隆盛,皆由长林遍野,取用自如”。“今乃山童树尽,无物可烧,其所以不歇业者,恋恋于前置之地亩耳。不得已而运煤于元宝山③,距此百四十里,往返四五日,脚价之昂,已可概见。”(第三叶)合成公(在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从前烧酒榨油,带卖粮食杂货,并种地数十顷,生意甚大;近来连年失收,烧炎日缺,以致歇业。现下别项生意俱已停止,只有经理地亩一项而已”。(第十叶)头把火(在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一带,“现在森林俱已斩尽,烧炎日缺。”当地百姓因“泉脉太深,试种多次,亦均旱坏”。他不由得感叹到:“噫!此处将为不毛之地乎?”(第四叶)在刘家店(在克什克腾旗),他从移居此地已50年的山东籍店东处得知:“从前遍山林木,柴草不缺,河身甚窄,舍利木伦河两岸膏腴,产麦最富。河水黑色,沙土亦然,所以名之曰黑沙滩。外省逃氓,见之亲热,殷勤留宿,相待如宾,设或愿留于此,觅事甚易。数年之内,置地盖屋,不及十年,即可成家立业。彼之到此亦然。惟近今十余年,落雨愆期,累年冰雹,荒歉甚重。且河身宽阔,昔之膏腴,而今已成泽国。河水、沙土,已无黑色,禾稼细弱,粮食寥寥,不及从前四分之一。况林木毁坏,烧炎日缺。”(第九叶)“现下累年失收,农人籽种人工赔累不堪,从前为小康之家,而今几于无可糊口。”(第十叶)由于缺乏烧柴,沿途有的“店屋全烧马粪,由外而入,烟霞夺目,臭气薰人”,以致“无论茶水饭食,俱是粪味”,“铺盖衣服,粪味难闻。”(第四、五叶)

    再次,对一些地名的记载颇有根据,有助于后人正确理解其来历、含义,可匡正讹误。例如:赤峰县之前、后牌楼沟,即今松山区大庙镇前牌鹿沟村和岗子乡牌鹿沟村。④“牌鹿”不词,“牌楼”似正确,当地应曾有牌楼存在。⑤翁牛特旗之头把火、二把火、三把火诸村,今作“头把伙”、“二把伙”、“三把伙”。其来历、含义被释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邢、温两家在此种地,分设第一、二、三处“伙房,故名”。⑥而程氏“询土人,始知头把火得名之由。盖殖之初,林木过密,无从开辟,祗好放火烧之,是以谓曰头把火。其次有二把火、三把火,均在此地上游”。(第四叶)两相比较,日记所载更为合理,当正确。克什克腾旗之对面峭,似因地形而得名。今作“对面笑”,殊不可解,似误。

    此外,对沿途气候的记载和关于巴布札布军队逼近经棚的传闻等,都是有用的讯息。

    综上所述,《经棚日记》的记载来自撰者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故独到而真切可靠,对了解民国初年河北省围场县和热河特别区赤峰县及附近蒙旗的当时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地方文献相对贫乏的内蒙古而言,其价值弥足珍贵。

     

    注释:

    ①李振刚主编《克什克腾旗志》第64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经棚日记》(1915年本)第八叶民国四年(1915)一月二十三日条,撰者自称“明年五十岁”。考时人年龄习用旧历,往往虚一岁,从是年215日旧历年起程氏即为五十岁推算,其出生当在1866年。

    ③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镇境。

    ④参见《标准地名图册》第724页,赤峰市郊区地名办公室,1986年。

    ⑤类似的例子有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牌楼板村(“板”即蒙古语“板申”的略称,义为村),缘当地有清代都统丹津墓及牌楼。详见《呼和浩特市地名志》第237页,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1985年。

    ⑥《翁牛特旗地名志》第228页,翁牛特旗人民政府,1987年。

                                                (作者:内蒙古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