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珍珠滩)“口蘑”传奇
  • 蘑菇,《现代汉语词典》的词解是“指供食用的蕈类,特指口蘑”。“口蘑”细嫩醇厚,味道鲜美,被公认为蘑菇中的极品,不可多得的野味。可是“口蘑”的产地在何处?它又是怎样被冠名的?下面的故事,也许会助您解开这个谜。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春,北方草原锡林郭勒盟阿巴哈纳尔左翼旗的梅林(官名,旗军务统领)巴图,受旗札萨克(官名,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清朝时由朝廷对蒙古族人册封的官职。一般称为“王爷”,可世袭)之命前往京城禀报例行公务。

    这一日,巴图梅林了了公事,见阳春和煦,想到“京都雅游之所”随意转转,便从正阳门一路往西游逛,不知不觉来到了有“神舟精华萃一衢”之誉的琉璃厂一带。放眼望去,只见街道蜿蜒曲折,商铺古朴典雅,真个是书画充栋,宝玩填街,名人雅士消遣“寻宝”之地。巴图久居草原,乍到这般热闹所在不免有些眼花缭乱。虽然怀揣银票,但接连进了几家店铺都没有分文的开销———不是他对这儿的货物不满意,而是面对丰裕如海的货物,一时间不知究竟该买哪样是好。

    就在巴图四处张望之时,突然,一个春风满面、生就一只疤瘌眼的店伙计深鞠一躬挡住了巴图的去路。一句亲切地蒙语“塔赛拜努”(蒙古语:您好)问候之后,连请带拉地把他拽进一个不大不小的铺子里。店掌柜紧走几步上前施礼,像久违的老友一般,“赛拜努!”“赛拜努!”地说个不停。初时巴图以为他乡遇故知,仔细看过方知掌柜和伙计均为陌生面孔,更非本族人士,但人家如此盛情却让巴图不好一走了之,再说店里虽说不上十分气派,但一应书画古玩也算得上琳琅满目,巴图心想:哪家店铺不是一样做买卖?所以他决计在此处踅摸点可心之物。店掌柜看他的装束气派,断定此人是个有钱的主儿,但从他进店以后这也问问,那也摸摸,既无专一的选货目标,又对“淘宝”老客常用的行话答非所问,便知来者是个看货不问产地、不究年代、不分品相的外行。便生歹意,有意黑他的银子。遂神色庄重地对疤瘌眼伙计说:“看这位爷豪爽仗义,就把本店一直未舍得出手的鼻烟壶相让与他。”“疤瘌眼”急忙上前打手势“制止”,说这个烟壶乃您老祖上相传的镇店之宝,万万不可出让。掌柜的却不以为然:“有道是但凡宝物皆有机缘,只有像他这般高贵气质的草地王爷才有资格享用这个物件儿。”“疤瘌眼”从一个厚重的橱柜里捧出鼻烟壶递给掌柜,掌柜转手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柜台上请巴图鉴赏定夺。巴图手执烟壶上下内外审视一番,即请店家开价。掌柜的心中窃喜,却依旧保持厚重模样:“为结交您这样高贵的朋友,我愿舍本割爱。这只羊脂美玉烟壶玉质温润且雕工了得,就白银三百两吧。”巴图虽不懂古玩,好在对鼻烟壶却并不陌生。草原上的蒙古人见面,自古就有彼此交换鼻烟壶,象征性嗅闻一下再奉还对方,借此表示友好和敬意的礼仪。王公贵族大都随身带有精巧别致的鼻烟壶,因其多为价值不菲的玛瑙翡翠或琥珀美玉制作,所以它也是身份的象征。身为梅林,巴图在与王府、衙门及寺庙交往中不知见过多少上等鼻烟壶,并略晓“良玉不琢”的道理(工匠在雕琢时讲究“无绺不做花”,遇到洁白细腻或橙黄可心的玉料,大都不雕饰花纹,以保持玉质自身天然之美)。而手上这只烟壶看似漂亮,但有一定瑕疵,只是通过精美的雕花掩饰罢了。他让店家开价,无非想看看对方是否真的诚实可交。听得白银三百的报价,巴图已知内里水分,他作为蒙古人,豪爽性格与生俱来,他心理没看上的东西就不愿再与店家“磨牙”,就把鼻烟壶径直往店家手上一塞,欲掉头走人。千不该万不该,就是这随意一塞,惹了麻烦:店家“不知”巴图要还给他货物,一个“措手不及”,鼻烟壶“啪”的一声掉在石板地上摔得粉碎!巴图只道自己理亏,乖乖掏出三百两的银票。

    巴图原来的好心情已荡然无存。就在他连晚饭都未吃一直躺在客栈床上生闷气的时候,意外地接到客栈小二送来的一张字条:“草地客官,适才古玩店东家演的那一出并非新戏。那个鼻烟壶实乃不过十两银子的赝品也。”巴图看过后一骨碌爬起来,急忙问此字条系何处得来?小二说是一个店伙计装束的人送到客栈后便离去了,匆忙间他们连此人的模样也未看清。巴图把字条又细看一番,连连喊道:“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翌日一早,巴图便到昨日那家店讨说法。还没到店门前,就遥遥看到自己的前面走着几个金发碧眼的洋人,那个疤瘌眼伙计当街拦住洋人拉拽生意,其举止做派同昨日并无二样,只是这回不说“塔赛拜努”了,而是“哈喽”、“哈喽”地喊得半条街都能听到。巴图见状,如草原上的猎人见到长着癞癣的狼一般怒火中烧!愤然高呼:“好个狗日的,又在街上蒙人呢!”就在不知原委的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观看的工夫,“疤瘌眼”却像个泥鳅似地闪身钻进自家店里。巴图以为这家伙做贼心虚躲起来了,便急忙追进店中找店家理论。可是,就在他的前脚刚刚跨进店门的一瞬间,只听得耳边“哐啷”一声脆响,一个板凳高的雕花瓷瓶被他脚上的马靴踹得四分八裂!

    巴图顿时不知所措。说时迟,那时快,不知从哪里窜出几个彪形大汉,不容分说地将巴图摁倒在地。店掌柜手上托着一只小小的茶壶,一边嘴对嘴的呷一口茶,一边皮笑肉不笑地俯视着巴图,讥笑道: “这是哪来的莽汉要砸我的铺面?”巴图挣扎着据理力争。店掌柜突然翻脸:“昨儿你毁了我的祖传宝贝我没与你计较,今儿又来砸店,毁了我花费万两纹银收得的宋代汝窑瓷器,天子脚下岂容你放刁不成?还不给我绑了见官!”

    在官府,店家信口雌黄,巴图有口难辩。衙门执事看似公允,不紧不慢地对巴图言道:“你一介武夫趋附风雅原可见谅,但不应在京城耍蛮,提拳动脚。念你系初犯,就免了刑责,但须赔偿店家万两银子的损失此案方可了结!”巴图气得七窍生烟,就把店家连同衙门执事搅在一起大骂起来。衙门执事起身喝道:“反了不成?”遂令左右班衙用棍棒给巴图“杀威”。可怜的巴图顿时皮开肉绽……

    突然,衙府前传来喧嚷之声。只见三个店伙计模样的青年人在一个头戴白帽的小伙子带领下进得堂来。小伙子生的高鼻梁、大眼睛,年龄二十岁上下,手里还拎着个包袱。他手指店掌柜对衙门执事仗义执言:“官老爷:我等乃是他店中伙计,今儿个要来说句良心话。”那个店掌柜预感到事情不妙,抢先叱责:“公堂上哪有尔等说话之处,还不退下!”衙门执事方才在给巴图“杀威”过程中,恍惚听得巴图嚷着自己也是公职在身之人,此番又见堂上站立的几人有话要说,便瞪了店家一眼,示意小伙子讲话。小伙子一身正气,他说自己和同来的几个师兄弟原本都是这家古玩店里多年的伙计。老掌柜前年病故后,古玩店由老掌柜的独子也就是现在的东家接手经营。可是少东家的心思不在买卖上,而是整日嗜赌寻花,眼瞅着这百年铺面要转手他人。东家为维持自己赌场娼门的开销,雇佣那个疤瘌眼的街溜子充伙计,疤瘌眼又招呼来几个混混当打手,他们合谋干尽坑蒙拐骗的勾当。小伙子戳穿了店家设局坑害巴图的伎俩。原来,古玩界有一行规,即买卖双方对易损的瓷器、玉器珠宝等货物都不会手递手传看,而是要等对方将物品放置在固定物体上且放稳当之后才拿取观赏。这位草地客官不懂得这一行规,在他将没看上眼的鼻烟壶猛然递还店家时,心存歹诈的店家佯作没有及时接手,故意让那个赝品烟壶跌落,这位客官的三百两白银便这般落入我们东家的腰包。

    衙门执事听得半信半疑,“即便鼻烟壶一事有些蹊跷,那他踹碎人家的汝窑瓷器总该赔偿吧?”与小伙子同来的几个店伙计闻得此言异口同声地说:“这事儿更怨不得这位客官,我们个个可以证明。”小伙子莞尔一笑,对衙门执事言道:这就是您老说的那个“汝窑瓷器”。随即把手拎的包袱朝地上一抖落,一堆瓷片“哗啦”一下应声落地。见衙门执事紧锁眉头不知所以,小伙子轻蔑地用下巴颏点了一下“疤瘌眼”,说这事儿还要烦大人您问问这一位。“疤瘌眼”刚才见小伙子他们上堂时就心虚得直往后面躲,现如今事情说道自个儿头上,转身想溜。衙门执事一声断喝,早有手疾眼快的衙役一堂棍戳在“疤瘌眼”腿弯上,让他来了个嘴啃地。“疤瘌眼”只好如实招供。原来,他在店门前见到巴图怒气冲冲一路走来,知道昨日鼻烟壶的事要露馅儿,便急忙返回店里,进门时顺手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瓷瓶子拎到门口,故意绊脚讹人。这并非“疤瘌眼”急中生智,这个损招儿其实也是他与店掌柜预先谋划好的———这跟那个鼻烟壶讹人的做法相类似,有的客人进店没买东西,离店时又大大咧咧的不注意脚下,“疤瘌眼”他们就不留痕迹的挪动个易碎的物件“挡路”坑人。虽然不是每每如此,但也屡试不爽……

    水落石出。店掌柜跪地求饶。衙门执事责打店掌柜和“疤瘌眼”各三十大板,命其当堂奉还巴图那三百两银票并由官府罚款千两白银。挨了板子的店掌柜虽痛得呲牙咧嘴但口中称谢,匍匐地上执笔画押。一段公案,如此了结。

    小伙子们一路扶持着巴图回到客栈。巴图找出行李中携带的刀枪药粉草草敷在伤处,然后正了衣冠,与众人逐一见礼。见戴白帽的小伙子与众人不同,便试着问道:“这位兄弟可是贵教人否?”小伙子还礼:“在下克里麦,确系回民。”巴图又问:“昨日给我送信,说鼻烟壶之事是店家捣鬼的那位可是兄弟?”克里麦(阿拉伯语,意为慷慨,高贵)回答:“正是。昨日客官在店里受冤,在下因怕丢了饭碗不敢出面,只好尾随您到客栈并留下便条。未曾想东家今日再次讹人,还来个恶人先告状。我等若再顾及自家饭碗而畏缩不前的话,怕是要一辈子心有不安。”巴图热泪盈眶,对四位年轻人深鞠一躬:“你们几位与我素昧平生,今日仗义相助叫我永生不忘。诸位因我之事已与东家交恶,不知今后作何打算?”那三位汉民伙计坦言道,这位蒙古大哥无辜受冤,克里麦兄弟相约我等上前说句公道话理所应当。自打少东家当了掌柜坑人钱财之时起,我等就已萌生远离这是非之地回山西老家种地的念头,今日与其说是丢了饭碗,莫如说称了各自心愿。克里麦却一时语塞。原来,克里麦自幼父母双亡,是牛街众多的回民街坊拉扯他长大,后来又到寺里学习识字。十五岁那年,由寺里阿訇出面介绍他到那家古玩店学徒。他至今孤单一人。由于今日事发突然,使他一时没了去处。巴图弄清各自的情况,遂把那三百两银票交由客栈柜上兑为现银,自己做东,请大家到街口一家挂着蓝布幌子的饭馆点了一桌饭菜。席间,巴图赠送三位汉民兄弟每人五十两银予以为谢礼,其余银两不容推辞地塞进克里麦怀中,由衷言道:“几位兄弟小小年纪舍己为人,结识你们乃是愚兄的荣幸。你们几位既已决定回老家另寻生计,我也就放心了,祝各位路上平安。只是克里麦一人留在京城着实让愚兄放心不下。依兄之见,你不如随我去草原落脚,兄弟之间早晚好有个照应。”并讲明了去草原应走的路线。那三位伙计谢过巴图的馈赠,又一起劝克里麦不妨同巴图到草原走走,再作打算不迟。对巴图及众人好意,克里麦十分感动:“下一步如何,容我回牛街和乡邻们作个商量。只是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此言一出,引得大家泪涌双眸。平素饮用一桶烈酒也不会醉倒的巴图,尊重回民习俗,遂举茶祝愿大家后会有期。众人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克里麦又回到牛街。原本想着用巴图馈赠的银两当本钱做个小买卖,岂料那个“疤瘌眼”打听得他栖身之处后,便纠结一伙街痞五次三番地前来寻衅,克里麦虽有回回街坊相助,但街痞如同狗皮膏药,弄得克里麦无一日安宁。无奈之下,克里麦想起巴图大哥的叮咛,决计辞别街坊乡邻,独身前往草原。他照着旅蒙商的样子,到骡马市上买了峰穿了鼻的骆驼,又拴起一辆车。选在主麻日到礼拜寺洗了大净之后,把换水的汤瓶及事先预备的帐篷油伞、炒面大饼等装在车上,便悄然启程。

    北出京门,再过张家口,便是塞外草原。时令已到初夏,但见天高地阔,雄鹰翱翔;莽莽草原,一望无际。头一次出远门的克里麦说不清心理是兴奋还是紧张,他沿着旅蒙商进出草地的车辙,晓行夜宿,只盼着能早日见到巴图大哥。

    话分两头。再说巴图与克里麦等分手后,也不日离京返回草原。可惜的是,因他在京时受了窝囊气,过张家口坝子时又着了风寒,进了家门便一病不起。家人急忙请来喇嘛大夫把脉诊治,怎奈已病入膏肓。巴图念念不忘克里麦这位回民朋友,交待家人及众亲友,倘若克里麦前来草原,务必待若亲人。言毕,溘然辞世!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克里麦按照巴图叮嘱的路线终于来到锡林河畔。那天,他突然看见前面山梁上有绰绰人影,正欲细看,须臾间早有几匹骏马飞驰而来。几位身着蒙古袍的汉子翻身下马,其中一人两手抱拳施礼,用生硬的汉话问来者可是克里麦先生?得到肯定回答之后,他从怀中掏出蓝绸哈达,双手捧起,深深鞠躬道:我等奉家父之命在此迎候克里麦先生已经多日了!慌得克里麦连忙还礼,随后在众人簇拥下来到前面的浩特(类似内地的村子)。

    贵客临门,草原上人欢犬吠,好不热闹。巴图的家是几顶洁白的蒙古包,女主人带领全家上下人等早已迎候在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上。在主人热情引领下,克里麦进入中间那座较大的包内在西北侧落坐,众人依次敬献哈达,嘘寒问暖。半晌未见巴图露面,克里麦难免东张西望。女主人知道克里麦之意,只好如实相告。克里麦陡然得知憨厚的巴图大哥已在一个多月前亡故,犹如晴天霹雳,大放悲声!在众人劝解下,他强忍悲戚,询问巴图大哥葬在何处,要前去走坟(扫墓)。众人解释道,蒙古人崇尚草原天葬,故而无有坟茔。克里麦闻言再次洒泪不止……

    转眼间,克里麦来到草原已数日,巴图全家上下敬其为上宾。为使这位回民朋友宾至如归,女主人特派专人到旗里买来新的锅碗炊具和菜蔬。巴图之子名叫朝克图,其实比克里麦小不了几岁,但仍像对待亲叔父般相伴左右。适逢管旗王爷在锡林河畔楚克拉干敖包附近举办颇具规模的“那达慕”,朝克图不仅陪着克里麦去“那达慕”会上领略了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摔跤),而且还专门去参观了正在修建中的贝子庙。

    朝克图几次三番地劝说克里麦在草原安家,一应生计皆由他家负责安顿。但克里麦不想久留,一是巴图大哥已不在人世,自己在此打扰于心不安;再则自己不通蒙语,生活习惯亦有不便。见克里麦主意已定,他们只好主随客便,修整好克里麦的驼垛和车辆,将春天剪的羊毛装进十几个硕大的口袋里,满满登登的装了一车。朝克图母子又以百两纹银相赠,对克里麦叮嘱道:你欲返回故里我们不好强留。这些羊毛你运回去到市上出手,权充生活所需。如觉得顺畅,不妨再来草原做些绒毛皮张生意,一来有了营生,二来我们也好不时相见。克里麦不好推辞,一一收下,择日起程。朝克图母子携众人一路相送到楚克拉干敖包山下,依依告别后,母子二人登临山顶祭祀敖包,祈祷佛祖保佑克里麦一路平安。

    归程晴空万里。克里麦把骆驼拴在车后,自己爬上高高的羊毛车,赶车前行。他既感慨巴图一家仗义为人,又盘算着日后自己怎样生活,不知不觉中已走出六七十里。眼见红日西沉,遂赶车离开路径,选了一片较高地势支起帐篷,给牲口上绊后撒在草原上……

    草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夜半时分,克里麦被滚滚雷声惊醒。须臾间大雨倾盆,那单薄的帐篷怎禁得住这般肆虐的天气,克里麦只好手撑脚踩地护着帐篷以免被风雨卷走。捱至天明,雨势虽然略减,但还是没有停歇的迹象。乌云翻滚,雨雾弥漫,不知已是什么时辰。他感到饥饿时方才想起行囊中的炒面,不用打开行囊,凭手感觉就知里面都是面糊糊了。克里麦叫苦不迭。好在身上尚有朝克图母子用油布包裹的一些奶豆腐干儿,原本当作路上烦闷时可偶尔食之,岂料此刻竟成充饥救命之物。吃了几口奶豆腐,他突然想起散放的牲口,如果走失了牲口那就真的难以走出这广袤的草原了!克里麦如离弦弓箭般出了帐篷。雨雾中,隐约见到牲口仍在不远处啃草觅食,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漫长的几天就在这般困顿中过去了。这一日,天傍黑时终于风住雨歇。车载的羊毛遭雨浸后重如沙袋。饥肠辘辘,可是那一点儿奶食也已告罄。垂头丧气的克里麦呆坐了半夜也没思谋出该如何是好……

    突然,高大的巴图梅林骑着骏马驰骋而来。巴图告诉克里麦:“遭雨浸过的羊毛几日内就会霉变生虫,你把它全部扔掉吧。此地叫做灰腾梁。你由此向西南方向再行进数里,便可见成片的蘑菇等你采摘———这可是世上少有的山珍呢!”多日来,克里麦一直想念巴图大哥,此番不期而遇,他激动至极,如泉的泪水遮挡了视线。待他定睛再看时,大哥早已不知去向!克里麦急了,巴图大哥、巴图大哥的乱叫起来。———原来是南柯一梦!

    克里麦再也难以入眠。刚才所见所闻虽系梦境,但眼下别无办法,不妨依照大哥梦中嘱咐去办。破晓之时,他便收了帐篷,卸掉羊毛,牵牲口套车,径直朝西南方向而去。

    雨后的草甸草原,彩练当空,百草含露,清香的气息沁人肺脾。克里麦忘了饥饿,骑在驼上悠悠前行,四下寻觅。突然,一簇鲜嫩的白蘑菇呈现在眼前。那无言的骆驼似乎也早已知道主人的目的,没等克里麦吆喝已动卧下。克里麦三步并作两步向那簇蘑菇奔去!天哪,这哪里是一簇蘑菇,那蘑菇的前头分明还有一簇,不,是一圈接连一圈的蘑菇啊!

    在茵茵绿草托衬下,成群结队的蘑菇形成一个个不规则的环状圈。蘑菇顶根粗壮,大都伞盖张开,舒舒婷婷,恰似出水芙蓉。那些尚未张开伞盖的“蘑菇丁”则个个娇嫩欲滴,看上去别有一番意境。克里麦惊喜若狂但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采摘起来。啊呀,蘑菇多得摘不过来!他支起小铁锅,拣了些“蘑菇丁”煮了起来,顿时奇香扑鼻。连吃带喝填饱了肚子,克里麦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嗬,原来这儿除了救命的蘑菇,还有那开兰花的沙参,开黄花的线叶菊、柴胡,开紫花的鸢尾,以及黄芪、野豌豆……草原简直是个大花园嘛!他感慨了一番,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蘑菇如此鲜嫩,如何带得出草原?

    也是真主垂怜,接连数日云淡天蓝。克里麦抓住时机晾晒蘑菇,干透的就按白、黑、黄颜色分别装在那些原来装羊毛的大口袋里。南返途中依旧的艰辛自不待言。为防蘑菇遭受雨淋,克里麦着实费了不少脑筋。后来在沙窝子中见到漫漫的沙柳,割下来编成笆席,这才解决了问题。

    这一日,克里麦进入到察哈尔汉人农区。他试着用干蘑换点儿口粮。蘑菇对农民来说虽不稀罕,但克里麦的蘑菇无论从品相、口感都令他们啧啧称奇。他们问蘑菇怎么卖?克里麦一时没有听清对方的塞北方言,只当是人家问自己名字,就一边把交换来的些许小米、莜面搭在驼垛上,一边随口回答:克里麦。农民们也听差了,以为他说要到口里卖(自古至今,这一带的人们仍然把张家口以南称作“口里”,张家口以北称作“口外”)。大家口口相传,从此人人都知道张家口有上等蘑菇卖。

    张家口是紧傍京城的重要商埠,汉、回、蒙、满各路商家云集,北方草原绒毛皮张也大都在此集散。克里麦从大境门进得城来,见街面上熙来攘往人头攒动,买卖吆喝此起彼伏,挂着都阿(清真标志)的饭馆随处可见。想想自己在京城是个孤儿,还不时受“疤瘌眼”那些地痞的欺辱,不如就在此地谋生便了。主意打定,进了一家饭馆点了两碗打卤面,顺便打听租赁或购置买卖铺面的行情。

    克里麦盘下了一处临街的铺面,挂出“克氏蘑菇”的招牌,专门做起了蘑菇等山珍生意。他不忘昔日京城古玩店曾同甘共苦的那几位汉民弟兄,分别致信,诚邀他们聚集张家口共同谋生。      

     “克氏蘑菇”店信义第一,童叟无欺,生意很快火了起来。每年六七月间,克里麦或亲自带队或派人前往灰腾锡勒草原采摘收购蘑菇,经晾晒包装运到张家口“克氏蘑菇”店。八方商贾从这儿采购后,再销往京津直隶地区乃至天南地北。从此,灰腾梁的蘑菇走出草原尽天下人品尝。而每年到草原收购蘑菇时,克里麦都忘不了带上几样稀罕物品当作礼物,专程赶往锡林河畔,看望巴图大哥的夫人及朝克图侄儿。后来克里麦成亲时,朝克图奉母亲之命带着丰厚的贺礼前来参加穆斯林婚庆大典。两家人情谊与日俱增,世代相传。

     “克氏蘑菇”以其细嫩醇厚,味道鲜美,被朝野各方人士公认为属蘑菇中的极品,不可多得的野味,延年益寿的佳肴。但人们不知道“克氏蘑菇”确切的产地。张家口当地人为把“克氏蘑菇”店出售的珍品蘑菇与其他地方进货的普通蘑菇相区别,干脆就称之为“克蘑”;而更多的外埠人士只知道这种蘑菇只有在张家口才能买到,所以又把它称为“口蘑”,直至几百年后的今天……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珍珠滩)“口蘑”传奇
  • 蘑菇,《现代汉语词典》的词解是“指供食用的蕈类,特指口蘑”。“口蘑”细嫩醇厚,味道鲜美,被公认为蘑菇中的极品,不可多得的野味。可是“口蘑”的产地在何处?它又是怎样被冠名的?下面的故事,也许会助您解开这个谜。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春,北方草原锡林郭勒盟阿巴哈纳尔左翼旗的梅林(官名,旗军务统领)巴图,受旗札萨克(官名,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清朝时由朝廷对蒙古族人册封的官职。一般称为“王爷”,可世袭)之命前往京城禀报例行公务。

    这一日,巴图梅林了了公事,见阳春和煦,想到“京都雅游之所”随意转转,便从正阳门一路往西游逛,不知不觉来到了有“神舟精华萃一衢”之誉的琉璃厂一带。放眼望去,只见街道蜿蜒曲折,商铺古朴典雅,真个是书画充栋,宝玩填街,名人雅士消遣“寻宝”之地。巴图久居草原,乍到这般热闹所在不免有些眼花缭乱。虽然怀揣银票,但接连进了几家店铺都没有分文的开销———不是他对这儿的货物不满意,而是面对丰裕如海的货物,一时间不知究竟该买哪样是好。

    就在巴图四处张望之时,突然,一个春风满面、生就一只疤瘌眼的店伙计深鞠一躬挡住了巴图的去路。一句亲切地蒙语“塔赛拜努”(蒙古语:您好)问候之后,连请带拉地把他拽进一个不大不小的铺子里。店掌柜紧走几步上前施礼,像久违的老友一般,“赛拜努!”“赛拜努!”地说个不停。初时巴图以为他乡遇故知,仔细看过方知掌柜和伙计均为陌生面孔,更非本族人士,但人家如此盛情却让巴图不好一走了之,再说店里虽说不上十分气派,但一应书画古玩也算得上琳琅满目,巴图心想:哪家店铺不是一样做买卖?所以他决计在此处踅摸点可心之物。店掌柜看他的装束气派,断定此人是个有钱的主儿,但从他进店以后这也问问,那也摸摸,既无专一的选货目标,又对“淘宝”老客常用的行话答非所问,便知来者是个看货不问产地、不究年代、不分品相的外行。便生歹意,有意黑他的银子。遂神色庄重地对疤瘌眼伙计说:“看这位爷豪爽仗义,就把本店一直未舍得出手的鼻烟壶相让与他。”“疤瘌眼”急忙上前打手势“制止”,说这个烟壶乃您老祖上相传的镇店之宝,万万不可出让。掌柜的却不以为然:“有道是但凡宝物皆有机缘,只有像他这般高贵气质的草地王爷才有资格享用这个物件儿。”“疤瘌眼”从一个厚重的橱柜里捧出鼻烟壶递给掌柜,掌柜转手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柜台上请巴图鉴赏定夺。巴图手执烟壶上下内外审视一番,即请店家开价。掌柜的心中窃喜,却依旧保持厚重模样:“为结交您这样高贵的朋友,我愿舍本割爱。这只羊脂美玉烟壶玉质温润且雕工了得,就白银三百两吧。”巴图虽不懂古玩,好在对鼻烟壶却并不陌生。草原上的蒙古人见面,自古就有彼此交换鼻烟壶,象征性嗅闻一下再奉还对方,借此表示友好和敬意的礼仪。王公贵族大都随身带有精巧别致的鼻烟壶,因其多为价值不菲的玛瑙翡翠或琥珀美玉制作,所以它也是身份的象征。身为梅林,巴图在与王府、衙门及寺庙交往中不知见过多少上等鼻烟壶,并略晓“良玉不琢”的道理(工匠在雕琢时讲究“无绺不做花”,遇到洁白细腻或橙黄可心的玉料,大都不雕饰花纹,以保持玉质自身天然之美)。而手上这只烟壶看似漂亮,但有一定瑕疵,只是通过精美的雕花掩饰罢了。他让店家开价,无非想看看对方是否真的诚实可交。听得白银三百的报价,巴图已知内里水分,他作为蒙古人,豪爽性格与生俱来,他心理没看上的东西就不愿再与店家“磨牙”,就把鼻烟壶径直往店家手上一塞,欲掉头走人。千不该万不该,就是这随意一塞,惹了麻烦:店家“不知”巴图要还给他货物,一个“措手不及”,鼻烟壶“啪”的一声掉在石板地上摔得粉碎!巴图只道自己理亏,乖乖掏出三百两的银票。

    巴图原来的好心情已荡然无存。就在他连晚饭都未吃一直躺在客栈床上生闷气的时候,意外地接到客栈小二送来的一张字条:“草地客官,适才古玩店东家演的那一出并非新戏。那个鼻烟壶实乃不过十两银子的赝品也。”巴图看过后一骨碌爬起来,急忙问此字条系何处得来?小二说是一个店伙计装束的人送到客栈后便离去了,匆忙间他们连此人的模样也未看清。巴图把字条又细看一番,连连喊道:“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翌日一早,巴图便到昨日那家店讨说法。还没到店门前,就遥遥看到自己的前面走着几个金发碧眼的洋人,那个疤瘌眼伙计当街拦住洋人拉拽生意,其举止做派同昨日并无二样,只是这回不说“塔赛拜努”了,而是“哈喽”、“哈喽”地喊得半条街都能听到。巴图见状,如草原上的猎人见到长着癞癣的狼一般怒火中烧!愤然高呼:“好个狗日的,又在街上蒙人呢!”就在不知原委的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观看的工夫,“疤瘌眼”却像个泥鳅似地闪身钻进自家店里。巴图以为这家伙做贼心虚躲起来了,便急忙追进店中找店家理论。可是,就在他的前脚刚刚跨进店门的一瞬间,只听得耳边“哐啷”一声脆响,一个板凳高的雕花瓷瓶被他脚上的马靴踹得四分八裂!

    巴图顿时不知所措。说时迟,那时快,不知从哪里窜出几个彪形大汉,不容分说地将巴图摁倒在地。店掌柜手上托着一只小小的茶壶,一边嘴对嘴的呷一口茶,一边皮笑肉不笑地俯视着巴图,讥笑道: “这是哪来的莽汉要砸我的铺面?”巴图挣扎着据理力争。店掌柜突然翻脸:“昨儿你毁了我的祖传宝贝我没与你计较,今儿又来砸店,毁了我花费万两纹银收得的宋代汝窑瓷器,天子脚下岂容你放刁不成?还不给我绑了见官!”

    在官府,店家信口雌黄,巴图有口难辩。衙门执事看似公允,不紧不慢地对巴图言道:“你一介武夫趋附风雅原可见谅,但不应在京城耍蛮,提拳动脚。念你系初犯,就免了刑责,但须赔偿店家万两银子的损失此案方可了结!”巴图气得七窍生烟,就把店家连同衙门执事搅在一起大骂起来。衙门执事起身喝道:“反了不成?”遂令左右班衙用棍棒给巴图“杀威”。可怜的巴图顿时皮开肉绽……

    突然,衙府前传来喧嚷之声。只见三个店伙计模样的青年人在一个头戴白帽的小伙子带领下进得堂来。小伙子生的高鼻梁、大眼睛,年龄二十岁上下,手里还拎着个包袱。他手指店掌柜对衙门执事仗义执言:“官老爷:我等乃是他店中伙计,今儿个要来说句良心话。”那个店掌柜预感到事情不妙,抢先叱责:“公堂上哪有尔等说话之处,还不退下!”衙门执事方才在给巴图“杀威”过程中,恍惚听得巴图嚷着自己也是公职在身之人,此番又见堂上站立的几人有话要说,便瞪了店家一眼,示意小伙子讲话。小伙子一身正气,他说自己和同来的几个师兄弟原本都是这家古玩店里多年的伙计。老掌柜前年病故后,古玩店由老掌柜的独子也就是现在的东家接手经营。可是少东家的心思不在买卖上,而是整日嗜赌寻花,眼瞅着这百年铺面要转手他人。东家为维持自己赌场娼门的开销,雇佣那个疤瘌眼的街溜子充伙计,疤瘌眼又招呼来几个混混当打手,他们合谋干尽坑蒙拐骗的勾当。小伙子戳穿了店家设局坑害巴图的伎俩。原来,古玩界有一行规,即买卖双方对易损的瓷器、玉器珠宝等货物都不会手递手传看,而是要等对方将物品放置在固定物体上且放稳当之后才拿取观赏。这位草地客官不懂得这一行规,在他将没看上眼的鼻烟壶猛然递还店家时,心存歹诈的店家佯作没有及时接手,故意让那个赝品烟壶跌落,这位客官的三百两白银便这般落入我们东家的腰包。

    衙门执事听得半信半疑,“即便鼻烟壶一事有些蹊跷,那他踹碎人家的汝窑瓷器总该赔偿吧?”与小伙子同来的几个店伙计闻得此言异口同声地说:“这事儿更怨不得这位客官,我们个个可以证明。”小伙子莞尔一笑,对衙门执事言道:这就是您老说的那个“汝窑瓷器”。随即把手拎的包袱朝地上一抖落,一堆瓷片“哗啦”一下应声落地。见衙门执事紧锁眉头不知所以,小伙子轻蔑地用下巴颏点了一下“疤瘌眼”,说这事儿还要烦大人您问问这一位。“疤瘌眼”刚才见小伙子他们上堂时就心虚得直往后面躲,现如今事情说道自个儿头上,转身想溜。衙门执事一声断喝,早有手疾眼快的衙役一堂棍戳在“疤瘌眼”腿弯上,让他来了个嘴啃地。“疤瘌眼”只好如实招供。原来,他在店门前见到巴图怒气冲冲一路走来,知道昨日鼻烟壶的事要露馅儿,便急忙返回店里,进门时顺手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瓷瓶子拎到门口,故意绊脚讹人。这并非“疤瘌眼”急中生智,这个损招儿其实也是他与店掌柜预先谋划好的———这跟那个鼻烟壶讹人的做法相类似,有的客人进店没买东西,离店时又大大咧咧的不注意脚下,“疤瘌眼”他们就不留痕迹的挪动个易碎的物件“挡路”坑人。虽然不是每每如此,但也屡试不爽……

    水落石出。店掌柜跪地求饶。衙门执事责打店掌柜和“疤瘌眼”各三十大板,命其当堂奉还巴图那三百两银票并由官府罚款千两白银。挨了板子的店掌柜虽痛得呲牙咧嘴但口中称谢,匍匐地上执笔画押。一段公案,如此了结。

    小伙子们一路扶持着巴图回到客栈。巴图找出行李中携带的刀枪药粉草草敷在伤处,然后正了衣冠,与众人逐一见礼。见戴白帽的小伙子与众人不同,便试着问道:“这位兄弟可是贵教人否?”小伙子还礼:“在下克里麦,确系回民。”巴图又问:“昨日给我送信,说鼻烟壶之事是店家捣鬼的那位可是兄弟?”克里麦(阿拉伯语,意为慷慨,高贵)回答:“正是。昨日客官在店里受冤,在下因怕丢了饭碗不敢出面,只好尾随您到客栈并留下便条。未曾想东家今日再次讹人,还来个恶人先告状。我等若再顾及自家饭碗而畏缩不前的话,怕是要一辈子心有不安。”巴图热泪盈眶,对四位年轻人深鞠一躬:“你们几位与我素昧平生,今日仗义相助叫我永生不忘。诸位因我之事已与东家交恶,不知今后作何打算?”那三位汉民伙计坦言道,这位蒙古大哥无辜受冤,克里麦兄弟相约我等上前说句公道话理所应当。自打少东家当了掌柜坑人钱财之时起,我等就已萌生远离这是非之地回山西老家种地的念头,今日与其说是丢了饭碗,莫如说称了各自心愿。克里麦却一时语塞。原来,克里麦自幼父母双亡,是牛街众多的回民街坊拉扯他长大,后来又到寺里学习识字。十五岁那年,由寺里阿訇出面介绍他到那家古玩店学徒。他至今孤单一人。由于今日事发突然,使他一时没了去处。巴图弄清各自的情况,遂把那三百两银票交由客栈柜上兑为现银,自己做东,请大家到街口一家挂着蓝布幌子的饭馆点了一桌饭菜。席间,巴图赠送三位汉民兄弟每人五十两银予以为谢礼,其余银两不容推辞地塞进克里麦怀中,由衷言道:“几位兄弟小小年纪舍己为人,结识你们乃是愚兄的荣幸。你们几位既已决定回老家另寻生计,我也就放心了,祝各位路上平安。只是克里麦一人留在京城着实让愚兄放心不下。依兄之见,你不如随我去草原落脚,兄弟之间早晚好有个照应。”并讲明了去草原应走的路线。那三位伙计谢过巴图的馈赠,又一起劝克里麦不妨同巴图到草原走走,再作打算不迟。对巴图及众人好意,克里麦十分感动:“下一步如何,容我回牛街和乡邻们作个商量。只是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此言一出,引得大家泪涌双眸。平素饮用一桶烈酒也不会醉倒的巴图,尊重回民习俗,遂举茶祝愿大家后会有期。众人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克里麦又回到牛街。原本想着用巴图馈赠的银两当本钱做个小买卖,岂料那个“疤瘌眼”打听得他栖身之处后,便纠结一伙街痞五次三番地前来寻衅,克里麦虽有回回街坊相助,但街痞如同狗皮膏药,弄得克里麦无一日安宁。无奈之下,克里麦想起巴图大哥的叮咛,决计辞别街坊乡邻,独身前往草原。他照着旅蒙商的样子,到骡马市上买了峰穿了鼻的骆驼,又拴起一辆车。选在主麻日到礼拜寺洗了大净之后,把换水的汤瓶及事先预备的帐篷油伞、炒面大饼等装在车上,便悄然启程。

    北出京门,再过张家口,便是塞外草原。时令已到初夏,但见天高地阔,雄鹰翱翔;莽莽草原,一望无际。头一次出远门的克里麦说不清心理是兴奋还是紧张,他沿着旅蒙商进出草地的车辙,晓行夜宿,只盼着能早日见到巴图大哥。

    话分两头。再说巴图与克里麦等分手后,也不日离京返回草原。可惜的是,因他在京时受了窝囊气,过张家口坝子时又着了风寒,进了家门便一病不起。家人急忙请来喇嘛大夫把脉诊治,怎奈已病入膏肓。巴图念念不忘克里麦这位回民朋友,交待家人及众亲友,倘若克里麦前来草原,务必待若亲人。言毕,溘然辞世!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克里麦按照巴图叮嘱的路线终于来到锡林河畔。那天,他突然看见前面山梁上有绰绰人影,正欲细看,须臾间早有几匹骏马飞驰而来。几位身着蒙古袍的汉子翻身下马,其中一人两手抱拳施礼,用生硬的汉话问来者可是克里麦先生?得到肯定回答之后,他从怀中掏出蓝绸哈达,双手捧起,深深鞠躬道:我等奉家父之命在此迎候克里麦先生已经多日了!慌得克里麦连忙还礼,随后在众人簇拥下来到前面的浩特(类似内地的村子)。

    贵客临门,草原上人欢犬吠,好不热闹。巴图的家是几顶洁白的蒙古包,女主人带领全家上下人等早已迎候在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上。在主人热情引领下,克里麦进入中间那座较大的包内在西北侧落坐,众人依次敬献哈达,嘘寒问暖。半晌未见巴图露面,克里麦难免东张西望。女主人知道克里麦之意,只好如实相告。克里麦陡然得知憨厚的巴图大哥已在一个多月前亡故,犹如晴天霹雳,大放悲声!在众人劝解下,他强忍悲戚,询问巴图大哥葬在何处,要前去走坟(扫墓)。众人解释道,蒙古人崇尚草原天葬,故而无有坟茔。克里麦闻言再次洒泪不止……

    转眼间,克里麦来到草原已数日,巴图全家上下敬其为上宾。为使这位回民朋友宾至如归,女主人特派专人到旗里买来新的锅碗炊具和菜蔬。巴图之子名叫朝克图,其实比克里麦小不了几岁,但仍像对待亲叔父般相伴左右。适逢管旗王爷在锡林河畔楚克拉干敖包附近举办颇具规模的“那达慕”,朝克图不仅陪着克里麦去“那达慕”会上领略了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摔跤),而且还专门去参观了正在修建中的贝子庙。

    朝克图几次三番地劝说克里麦在草原安家,一应生计皆由他家负责安顿。但克里麦不想久留,一是巴图大哥已不在人世,自己在此打扰于心不安;再则自己不通蒙语,生活习惯亦有不便。见克里麦主意已定,他们只好主随客便,修整好克里麦的驼垛和车辆,将春天剪的羊毛装进十几个硕大的口袋里,满满登登的装了一车。朝克图母子又以百两纹银相赠,对克里麦叮嘱道:你欲返回故里我们不好强留。这些羊毛你运回去到市上出手,权充生活所需。如觉得顺畅,不妨再来草原做些绒毛皮张生意,一来有了营生,二来我们也好不时相见。克里麦不好推辞,一一收下,择日起程。朝克图母子携众人一路相送到楚克拉干敖包山下,依依告别后,母子二人登临山顶祭祀敖包,祈祷佛祖保佑克里麦一路平安。

    归程晴空万里。克里麦把骆驼拴在车后,自己爬上高高的羊毛车,赶车前行。他既感慨巴图一家仗义为人,又盘算着日后自己怎样生活,不知不觉中已走出六七十里。眼见红日西沉,遂赶车离开路径,选了一片较高地势支起帐篷,给牲口上绊后撒在草原上……

    草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夜半时分,克里麦被滚滚雷声惊醒。须臾间大雨倾盆,那单薄的帐篷怎禁得住这般肆虐的天气,克里麦只好手撑脚踩地护着帐篷以免被风雨卷走。捱至天明,雨势虽然略减,但还是没有停歇的迹象。乌云翻滚,雨雾弥漫,不知已是什么时辰。他感到饥饿时方才想起行囊中的炒面,不用打开行囊,凭手感觉就知里面都是面糊糊了。克里麦叫苦不迭。好在身上尚有朝克图母子用油布包裹的一些奶豆腐干儿,原本当作路上烦闷时可偶尔食之,岂料此刻竟成充饥救命之物。吃了几口奶豆腐,他突然想起散放的牲口,如果走失了牲口那就真的难以走出这广袤的草原了!克里麦如离弦弓箭般出了帐篷。雨雾中,隐约见到牲口仍在不远处啃草觅食,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漫长的几天就在这般困顿中过去了。这一日,天傍黑时终于风住雨歇。车载的羊毛遭雨浸后重如沙袋。饥肠辘辘,可是那一点儿奶食也已告罄。垂头丧气的克里麦呆坐了半夜也没思谋出该如何是好……

    突然,高大的巴图梅林骑着骏马驰骋而来。巴图告诉克里麦:“遭雨浸过的羊毛几日内就会霉变生虫,你把它全部扔掉吧。此地叫做灰腾梁。你由此向西南方向再行进数里,便可见成片的蘑菇等你采摘———这可是世上少有的山珍呢!”多日来,克里麦一直想念巴图大哥,此番不期而遇,他激动至极,如泉的泪水遮挡了视线。待他定睛再看时,大哥早已不知去向!克里麦急了,巴图大哥、巴图大哥的乱叫起来。———原来是南柯一梦!

    克里麦再也难以入眠。刚才所见所闻虽系梦境,但眼下别无办法,不妨依照大哥梦中嘱咐去办。破晓之时,他便收了帐篷,卸掉羊毛,牵牲口套车,径直朝西南方向而去。

    雨后的草甸草原,彩练当空,百草含露,清香的气息沁人肺脾。克里麦忘了饥饿,骑在驼上悠悠前行,四下寻觅。突然,一簇鲜嫩的白蘑菇呈现在眼前。那无言的骆驼似乎也早已知道主人的目的,没等克里麦吆喝已动卧下。克里麦三步并作两步向那簇蘑菇奔去!天哪,这哪里是一簇蘑菇,那蘑菇的前头分明还有一簇,不,是一圈接连一圈的蘑菇啊!

    在茵茵绿草托衬下,成群结队的蘑菇形成一个个不规则的环状圈。蘑菇顶根粗壮,大都伞盖张开,舒舒婷婷,恰似出水芙蓉。那些尚未张开伞盖的“蘑菇丁”则个个娇嫩欲滴,看上去别有一番意境。克里麦惊喜若狂但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采摘起来。啊呀,蘑菇多得摘不过来!他支起小铁锅,拣了些“蘑菇丁”煮了起来,顿时奇香扑鼻。连吃带喝填饱了肚子,克里麦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嗬,原来这儿除了救命的蘑菇,还有那开兰花的沙参,开黄花的线叶菊、柴胡,开紫花的鸢尾,以及黄芪、野豌豆……草原简直是个大花园嘛!他感慨了一番,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蘑菇如此鲜嫩,如何带得出草原?

    也是真主垂怜,接连数日云淡天蓝。克里麦抓住时机晾晒蘑菇,干透的就按白、黑、黄颜色分别装在那些原来装羊毛的大口袋里。南返途中依旧的艰辛自不待言。为防蘑菇遭受雨淋,克里麦着实费了不少脑筋。后来在沙窝子中见到漫漫的沙柳,割下来编成笆席,这才解决了问题。

    这一日,克里麦进入到察哈尔汉人农区。他试着用干蘑换点儿口粮。蘑菇对农民来说虽不稀罕,但克里麦的蘑菇无论从品相、口感都令他们啧啧称奇。他们问蘑菇怎么卖?克里麦一时没有听清对方的塞北方言,只当是人家问自己名字,就一边把交换来的些许小米、莜面搭在驼垛上,一边随口回答:克里麦。农民们也听差了,以为他说要到口里卖(自古至今,这一带的人们仍然把张家口以南称作“口里”,张家口以北称作“口外”)。大家口口相传,从此人人都知道张家口有上等蘑菇卖。

    张家口是紧傍京城的重要商埠,汉、回、蒙、满各路商家云集,北方草原绒毛皮张也大都在此集散。克里麦从大境门进得城来,见街面上熙来攘往人头攒动,买卖吆喝此起彼伏,挂着都阿(清真标志)的饭馆随处可见。想想自己在京城是个孤儿,还不时受“疤瘌眼”那些地痞的欺辱,不如就在此地谋生便了。主意打定,进了一家饭馆点了两碗打卤面,顺便打听租赁或购置买卖铺面的行情。

    克里麦盘下了一处临街的铺面,挂出“克氏蘑菇”的招牌,专门做起了蘑菇等山珍生意。他不忘昔日京城古玩店曾同甘共苦的那几位汉民弟兄,分别致信,诚邀他们聚集张家口共同谋生。      

     “克氏蘑菇”店信义第一,童叟无欺,生意很快火了起来。每年六七月间,克里麦或亲自带队或派人前往灰腾锡勒草原采摘收购蘑菇,经晾晒包装运到张家口“克氏蘑菇”店。八方商贾从这儿采购后,再销往京津直隶地区乃至天南地北。从此,灰腾梁的蘑菇走出草原尽天下人品尝。而每年到草原收购蘑菇时,克里麦都忘不了带上几样稀罕物品当作礼物,专程赶往锡林河畔,看望巴图大哥的夫人及朝克图侄儿。后来克里麦成亲时,朝克图奉母亲之命带着丰厚的贺礼前来参加穆斯林婚庆大典。两家人情谊与日俱增,世代相传。

     “克氏蘑菇”以其细嫩醇厚,味道鲜美,被朝野各方人士公认为属蘑菇中的极品,不可多得的野味,延年益寿的佳肴。但人们不知道“克氏蘑菇”确切的产地。张家口当地人为把“克氏蘑菇”店出售的珍品蘑菇与其他地方进货的普通蘑菇相区别,干脆就称之为“克蘑”;而更多的外埠人士只知道这种蘑菇只有在张家口才能买到,所以又把它称为“口蘑”,直至几百年后的今天……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