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珍珠滩】西域高原  回家的路上
  • 题记  

      

       家,是西努尔盖,一个地图上几近消失了的名字。  

      那时,想离家漂泊。现在,就想着回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四十六年前的那个冬天,遇到一件事。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降落在呼和乌拉,地图上叫新井。那天,老天爷扯开了的下,雪像雨一样倾倒飘洒。整个原野,连同骆驼,都是诗人笔下的白雪皑皑了,模糊了眼前的一切。  

      雪后,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踉踉跄跄行走在没有路的路上。从早上十点告别牧民依德木草家的前进房子,一直走着,目标是公社。其实,一开始他就把方向弄错了,本来应该是朝西北方向,他却朝东北方向义无反顾地走去,不管不顾的。竟不知吟一句:“风啸啸兮易水寒”,以壮行色。  

      那个雪夜,彻底失去了方向。装满了一个军用水壶的酸奶,便是路上赖以活命的食物了。然而,这壶救命的酸奶却冻瓷实了。  

    死亡离他已经是咫尺之遥。两天一夜。  

      他在第二天黄昏里,看到了巴音温都尔牧场魏尚文的房子和骆驼。那个不顾一切的人,也许不是我。  

      现在想想,要是停下或倒下了,抑或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2  

      最近,看了一部《可可西里》的影片,颇为震撼,仿佛又回到冰天雪地的昨天。  

      只是,可可西里跑的是藏羚羊,眼前却是骆驼。那时,白肚皮的肥硕的黄羊,成群结队的奔逐撒欢,等待它们的是夹脑,还有清炖抑或烧烤。  

      西戈壁,让我领略了生活的艰辛和冷酷。  

      人生就是故事,过去了的,是已经发生的故事,以后的事,是要一天天经历的故事,不可预测,无法重复。最后,变成一个有故事的人。  

    3  

      那些年走路,借力一峰瘦弱乏驼,行走在西风古道,通往羊圈沟、寒水子、石工场的砾石路上。  

      毡包、营盘就是驿站,驿站其实是虚幻的。  

      蒙古包顶上黄羊皮袋子里的冻饺子,算是过年的奢侈。若干年后,一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命题作文,让我进了兰州一所名牌大学,从此有了一次真正意义的学院经历和七七级的殊荣。历史回报了我,我还能说什么呢。总感恩西努尔盖的骆驼粪蛋子,让我在冬日里取暖,吮吸海子里咸涩且实在的气息。  

      没有西努尔盖,就没有我。  

    4  

      窗外就是风景,巴丹吉林天天看着我,盯着我。  

      这片世界上最绝妙的景观,后来成了世界沙漠地质公园。那时,早早晚晚,我守着它,依偎着它,度过了若干个年头,一个漂泊者最黄金的年龄。  

      巴丹吉林黎明时分呈现出的蔚兰的色彩,就是我发现的,至今也颇感得意,觉得自己对颜色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曾经爱过,在一个不知道爱的岁月。  

      初恋是一个呼和乌拉的女孩,她妈妈她哥哥中意的不行,然而她却扭怩了,这事也就黄了,对我打击很大。还有一个上井子的,老高中生,字写的娟秀,却也稀里糊涂不了了之了。  

      至今,还记得她眼睛里闪烁的实诚。  

      那些年,脑子懵懂了,在沙子里等候着西去的列车,期盼着驮盐驮碱的大膘骟驼如期归来……  

      感情的事,只留下一声叹息。再欲聒噪,便显得矫情和虚伪了。  

     5  

      多年后的一天,旧地重游。昔日的公社机关已是一片残垣,唯一没坍塌的卫生所,一半也被黄沙掩埋。感慨不已,唏嘘不已。  

      我无语了,这片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家园。  

      想起许多活着或已逝去的老努尔盖们。  

      想起我们当年放飞了的青春,天边飘动的驼影,恍若眼前。  

      三九天的,骑骆驼蹒跚在巴丹吉林海子边,烤着梭梭火,铺着栽毛褥子,就过夜了。  

      没想到的是,这趟经历让我写了一辈子。  

      风雪中,我和我的骆驼走过了世界上最诗意且艰辛的路。老黑风、羊胡子、黑驴子,还有羊肠子小径、沙峰下的迷惘,以及忐忑、无助、恐怖、死一般的寂静。  

      活着也便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那次,在苇子下的崔家,听着女主人沙哑且乡土且苍凉的歌声,勾起我许多往事,也不由想起当  

    年老爷子喧慌时的情景,那种威严和不容置疑。   

      是西努尔盖历练了我,滋养了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生活的本质和内涵,许多牧民成了我的挚友,给了我诸多人生启蒙。  

      行走,便是生活的基本谋略。骑驼纵横西戈壁,使我拥有了之于这片沙漠的话语权和文学资源。  

     6  

      回家的路,是一种感觉。  

      那时候回家,想的是母亲的唠叨、埋怨,是温暖,是港湾。  

      西域路上,就是我现在的家。那些掏心掏肺的话少了,熬得浓酽的川字砖茶渐渐淡了,但还能依稀品出家的味道。许多景致似曾相识,许多面孔熟悉而陌生,时常想起路人原生态的妙语连珠、驼乡怪才常培富的蹊径独出的真知灼见,德荣先生纵横捭阖的平仄笔墨,若高山流水,感叹再三。  

      西域路上,烽燧、驿站、明驼、快马,捻熟着,滋润着,艳羡着。  

      西域路上,蔽人亦算老马识途,哪儿道上有个沟沟坎坎,哪个州县有个三朋四友,亮清着呢。自认为,在渭水两岸,河西走廊,半月十天,还不至于饿着肚子的。  

    7  

      从巴丹吉林镇到呼和乌拉有一条近路。那便是从马山井沙子翻过去,一路经老牧场,再过可可塔塔,然后向西,与丰乳般的奎森套勒海擦肩而过,就看到苏木的炊烟了。这路,一年曾经要跑十几趟,骑自行车,五六个小时就到旗上了,现在腿上的几疙瘩腱子肉就是那时候舍命练出来的。  

      不过,经大车场,还有一条路,远一些,却直,路上水头站头也多,也有骆驼嚼嚓的草。  

      西努尔盖,风是甜的,孙五爷的咳嗽抑扬顿挫着,还有福元兄拙扑幽默的板桥乡音,时常袭来……  

                             (作者:内蒙古作协副主席 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西域高原  回家的路上
  • 题记  

      

       家,是西努尔盖,一个地图上几近消失了的名字。  

      那时,想离家漂泊。现在,就想着回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四十六年前的那个冬天,遇到一件事。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降落在呼和乌拉,地图上叫新井。那天,老天爷扯开了的下,雪像雨一样倾倒飘洒。整个原野,连同骆驼,都是诗人笔下的白雪皑皑了,模糊了眼前的一切。  

      雪后,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踉踉跄跄行走在没有路的路上。从早上十点告别牧民依德木草家的前进房子,一直走着,目标是公社。其实,一开始他就把方向弄错了,本来应该是朝西北方向,他却朝东北方向义无反顾地走去,不管不顾的。竟不知吟一句:“风啸啸兮易水寒”,以壮行色。  

      那个雪夜,彻底失去了方向。装满了一个军用水壶的酸奶,便是路上赖以活命的食物了。然而,这壶救命的酸奶却冻瓷实了。  

    死亡离他已经是咫尺之遥。两天一夜。  

      他在第二天黄昏里,看到了巴音温都尔牧场魏尚文的房子和骆驼。那个不顾一切的人,也许不是我。  

      现在想想,要是停下或倒下了,抑或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2  

      最近,看了一部《可可西里》的影片,颇为震撼,仿佛又回到冰天雪地的昨天。  

      只是,可可西里跑的是藏羚羊,眼前却是骆驼。那时,白肚皮的肥硕的黄羊,成群结队的奔逐撒欢,等待它们的是夹脑,还有清炖抑或烧烤。  

      西戈壁,让我领略了生活的艰辛和冷酷。  

      人生就是故事,过去了的,是已经发生的故事,以后的事,是要一天天经历的故事,不可预测,无法重复。最后,变成一个有故事的人。  

    3  

      那些年走路,借力一峰瘦弱乏驼,行走在西风古道,通往羊圈沟、寒水子、石工场的砾石路上。  

      毡包、营盘就是驿站,驿站其实是虚幻的。  

      蒙古包顶上黄羊皮袋子里的冻饺子,算是过年的奢侈。若干年后,一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命题作文,让我进了兰州一所名牌大学,从此有了一次真正意义的学院经历和七七级的殊荣。历史回报了我,我还能说什么呢。总感恩西努尔盖的骆驼粪蛋子,让我在冬日里取暖,吮吸海子里咸涩且实在的气息。  

      没有西努尔盖,就没有我。  

    4  

      窗外就是风景,巴丹吉林天天看着我,盯着我。  

      这片世界上最绝妙的景观,后来成了世界沙漠地质公园。那时,早早晚晚,我守着它,依偎着它,度过了若干个年头,一个漂泊者最黄金的年龄。  

      巴丹吉林黎明时分呈现出的蔚兰的色彩,就是我发现的,至今也颇感得意,觉得自己对颜色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曾经爱过,在一个不知道爱的岁月。  

      初恋是一个呼和乌拉的女孩,她妈妈她哥哥中意的不行,然而她却扭怩了,这事也就黄了,对我打击很大。还有一个上井子的,老高中生,字写的娟秀,却也稀里糊涂不了了之了。  

      至今,还记得她眼睛里闪烁的实诚。  

      那些年,脑子懵懂了,在沙子里等候着西去的列车,期盼着驮盐驮碱的大膘骟驼如期归来……  

      感情的事,只留下一声叹息。再欲聒噪,便显得矫情和虚伪了。  

     5  

      多年后的一天,旧地重游。昔日的公社机关已是一片残垣,唯一没坍塌的卫生所,一半也被黄沙掩埋。感慨不已,唏嘘不已。  

      我无语了,这片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家园。  

      想起许多活着或已逝去的老努尔盖们。  

      想起我们当年放飞了的青春,天边飘动的驼影,恍若眼前。  

      三九天的,骑骆驼蹒跚在巴丹吉林海子边,烤着梭梭火,铺着栽毛褥子,就过夜了。  

      没想到的是,这趟经历让我写了一辈子。  

      风雪中,我和我的骆驼走过了世界上最诗意且艰辛的路。老黑风、羊胡子、黑驴子,还有羊肠子小径、沙峰下的迷惘,以及忐忑、无助、恐怖、死一般的寂静。  

      活着也便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那次,在苇子下的崔家,听着女主人沙哑且乡土且苍凉的歌声,勾起我许多往事,也不由想起当  

    年老爷子喧慌时的情景,那种威严和不容置疑。   

      是西努尔盖历练了我,滋养了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生活的本质和内涵,许多牧民成了我的挚友,给了我诸多人生启蒙。  

      行走,便是生活的基本谋略。骑驼纵横西戈壁,使我拥有了之于这片沙漠的话语权和文学资源。  

     6  

      回家的路,是一种感觉。  

      那时候回家,想的是母亲的唠叨、埋怨,是温暖,是港湾。  

      西域路上,就是我现在的家。那些掏心掏肺的话少了,熬得浓酽的川字砖茶渐渐淡了,但还能依稀品出家的味道。许多景致似曾相识,许多面孔熟悉而陌生,时常想起路人原生态的妙语连珠、驼乡怪才常培富的蹊径独出的真知灼见,德荣先生纵横捭阖的平仄笔墨,若高山流水,感叹再三。  

      西域路上,烽燧、驿站、明驼、快马,捻熟着,滋润着,艳羡着。  

      西域路上,蔽人亦算老马识途,哪儿道上有个沟沟坎坎,哪个州县有个三朋四友,亮清着呢。自认为,在渭水两岸,河西走廊,半月十天,还不至于饿着肚子的。  

    7  

      从巴丹吉林镇到呼和乌拉有一条近路。那便是从马山井沙子翻过去,一路经老牧场,再过可可塔塔,然后向西,与丰乳般的奎森套勒海擦肩而过,就看到苏木的炊烟了。这路,一年曾经要跑十几趟,骑自行车,五六个小时就到旗上了,现在腿上的几疙瘩腱子肉就是那时候舍命练出来的。  

      不过,经大车场,还有一条路,远一些,却直,路上水头站头也多,也有骆驼嚼嚓的草。  

      西努尔盖,风是甜的,孙五爷的咳嗽抑扬顿挫着,还有福元兄拙扑幽默的板桥乡音,时常袭来……  

                             (作者:内蒙古作协副主席 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