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文化大观】独具魅力的《呼伦贝尔摄影》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有一片神奇的沃土,它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蜿蜒的河流,生活着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蒙古、汉等不同民族的人们,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越来越引起世人注目。《呼伦贝尔摄影》就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它的一个可贵窗口。  

      《呼伦贝尔摄影》源起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一群摄影爱好者对当地摄影资源的珍视,继而得到了旗里和呼伦贝尔市及外界有识之士的认可与支持。该杂志发行3年多来,不断探索摄影艺术与自然、人文的结合点,用一幅幅表现某一领域、某一场景的优秀作品组成特定刊内栏目,有时甚至用一整期来表现一个宣传专题,图文并茂,生动展示了呼伦贝尔的真实面貌与自然之美,在众多的摄影杂志中独显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发掘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俗、维护民族发展是《呼伦贝尔摄影》的办刊理念。《呼伦贝尔摄影》总第十五期专门刊登了被誉为“草原之子”的摄影家王学林的 “布里亚特蒙古人”、“草原蒙古人家”等摄影专辑,通过布里亚特蒙古人的饮食、服饰、婚礼场面,让人们感受到这片草原深处蒙古族群体的原生态生活;以黑白素色画面记述了一个个以蒙古毡房为居的朴实、幸福的蒙古人家。同时,画面之外的文字道出了作者对摄影实践的体认,只有深入到牧户家中去,仔细观察他们的劳动、生活、宗教、饮食等,才能拍出贴切实际、水准精湛的照片。《呼伦贝尔摄影》总第十七期,编辑了“打马印”、“天下第一敖包”、“广慧司晒大佛”、“达斡尔乌钦”等图文并茂的篇节,向人们介绍了马背民族打马印的完成过程,巴彦呼硕景区引发“敖包相会”民歌创作的神秘魅力,广慧司藏传佛教“晒大佛”传统法事活动给人的震撼,以及达斡尔族民间说唱形式“乌钦”的传承人那音太的艺术生涯。《呼伦贝尔摄影》还编撰了“百名摄影家聚焦鄂温克冬季那达慕”的冰雪文化专辑,精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亲历鄂温克人在冰雪世界中骑马赛驼的珍贵镜头,地冻天寒中的火热氛围可令外界的人们也激情澎湃,甚至燃起奔赴呼伦贝尔亲身体验草原冬季冰雪文化的强烈欲望。  

      捕捉自然之美,寻求生态之真是《呼伦贝尔摄影》编撰工作的又一宗旨。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旷野开发、生态危机,人心也时常处于焦虑与萎靡之中,但翻阅《呼伦贝尔摄影》总第四期,看到在广袤草原上奔驰的蒙古马时,可以让你感到身心的愉悦和振奋。摄影作品里,“激情四射”、“行云流水”、“万马奔腾世界纪录”等群马镜像,表现了万马驰骋在原野的壮观;“快马加鞭”、“穷追不舍”、“横杆立马”等驯马镜像,表现了人与马之间征服与逃逸的互动;“此岸”、“回眸”、“回归”等单马镜像,则表现了在静穆荒野中天马徜徉的俊美神姿。《呼伦贝尔摄影》总第九期,是森工之都牙克石专刊,通过“大兴安岭的冬天”、“杜鹃迎春”、“夏季滑雪”、“十二里沟”、“森林铁路”等作品,展现了大兴安岭林区巍莽多姿的画面,显示出只有身处林涛松海之境才能领略到的天然趣意。  

      甄选出技术含量与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入刊,是《呼伦贝尔摄影》的编辑准则。摄影与绘画一样,都属于视觉艺术,但摄影作品被成功定格的瞬间却凝聚着摄影家长久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只有展示出精良的艺术作品,才能引领摄影事业向前发展。现以《呼伦贝尔摄影》总第十三期的几幅优秀作品为例。“雪乡吹暖”拍摄了一个林区小山庄大雪初停的晨景,虽然厚厚的白雪覆盖在房屋、篱笆、松树上,充满冷色调,但红日东升,炊烟袅袅,霞光映衬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的却是温馨如春的景致,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作者捕捉镜头的时机上,使红光恰到好处地起到调整画面的质感作用。“牧归”反映了呼伦贝尔初秋一个草地、河流、树林相间的场地,夕阳斜射,使画面主体的羊群以及作为衬景的河流、草地、树木光影分明,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犹如西方古典油画中的田园风光,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是风景照中的上乘之作。“凝视”的画面简洁明快,清澈的蓝天与开阔的雪原间一位身穿蒙古长袍,头戴红围巾的巴尔虎妇女身背满满的一筐干羊粪伫立远眺,不远处蒙古包、米日干车、风力发电机等生活设施清晰可见,画面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质朴和善良,是作者深入牧区采风抓拍的成果,也是难得的人物写实之作。“骆驼牧人”记录了一群草原双峰驼在牧人的驱赶下奔驰穿行的场面,草原双峰驼群褐白相间、体态健硕、昂首挺胸,将小骆驼们围拥在中间,奔赴既定的畜驼场地,照片背景中还依稀可见几座蒙古包和牧民身影,提示出这是草原深处的静谧环境,由于草原双峰驼存量越来越少,普通人更难得一见,“骆驼牧人”的影像犹显珍贵。  

      《呼伦贝尔摄影》是一座桥梁,勾连起当地与外界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们密切联系,让他们走进呼伦贝尔,领略神奇的北国风光,用自己的镜头记录和传播古老的草原文明。刊物工作者也不失时机地奔赴天津、广西、新疆、澳门等地及蒙古国,举办影展,学习和观摩,使杂志成为一个开放日新的领地。《呼伦贝尔摄影》也是一个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们展示作品、交流技艺的园地,不但刊登作品图片,还时常发表作者的摄影感悟、创作经过、个人简历,让读者能够了解到作品拍摄的境外意蕴及摄影作品的技术成分,增进了摄影家之间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融合与了解,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尽管《呼伦贝尔摄影》还很年轻,办刊上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帮助和办刊人员的努力,刊物会越办越好,成为摄影界的一朵奇葩。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大观】独具魅力的《呼伦贝尔摄影》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有一片神奇的沃土,它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蜿蜒的河流,生活着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蒙古、汉等不同民族的人们,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越来越引起世人注目。《呼伦贝尔摄影》就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它的一个可贵窗口。  

      《呼伦贝尔摄影》源起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一群摄影爱好者对当地摄影资源的珍视,继而得到了旗里和呼伦贝尔市及外界有识之士的认可与支持。该杂志发行3年多来,不断探索摄影艺术与自然、人文的结合点,用一幅幅表现某一领域、某一场景的优秀作品组成特定刊内栏目,有时甚至用一整期来表现一个宣传专题,图文并茂,生动展示了呼伦贝尔的真实面貌与自然之美,在众多的摄影杂志中独显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发掘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俗、维护民族发展是《呼伦贝尔摄影》的办刊理念。《呼伦贝尔摄影》总第十五期专门刊登了被誉为“草原之子”的摄影家王学林的 “布里亚特蒙古人”、“草原蒙古人家”等摄影专辑,通过布里亚特蒙古人的饮食、服饰、婚礼场面,让人们感受到这片草原深处蒙古族群体的原生态生活;以黑白素色画面记述了一个个以蒙古毡房为居的朴实、幸福的蒙古人家。同时,画面之外的文字道出了作者对摄影实践的体认,只有深入到牧户家中去,仔细观察他们的劳动、生活、宗教、饮食等,才能拍出贴切实际、水准精湛的照片。《呼伦贝尔摄影》总第十七期,编辑了“打马印”、“天下第一敖包”、“广慧司晒大佛”、“达斡尔乌钦”等图文并茂的篇节,向人们介绍了马背民族打马印的完成过程,巴彦呼硕景区引发“敖包相会”民歌创作的神秘魅力,广慧司藏传佛教“晒大佛”传统法事活动给人的震撼,以及达斡尔族民间说唱形式“乌钦”的传承人那音太的艺术生涯。《呼伦贝尔摄影》还编撰了“百名摄影家聚焦鄂温克冬季那达慕”的冰雪文化专辑,精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亲历鄂温克人在冰雪世界中骑马赛驼的珍贵镜头,地冻天寒中的火热氛围可令外界的人们也激情澎湃,甚至燃起奔赴呼伦贝尔亲身体验草原冬季冰雪文化的强烈欲望。  

      捕捉自然之美,寻求生态之真是《呼伦贝尔摄影》编撰工作的又一宗旨。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旷野开发、生态危机,人心也时常处于焦虑与萎靡之中,但翻阅《呼伦贝尔摄影》总第四期,看到在广袤草原上奔驰的蒙古马时,可以让你感到身心的愉悦和振奋。摄影作品里,“激情四射”、“行云流水”、“万马奔腾世界纪录”等群马镜像,表现了万马驰骋在原野的壮观;“快马加鞭”、“穷追不舍”、“横杆立马”等驯马镜像,表现了人与马之间征服与逃逸的互动;“此岸”、“回眸”、“回归”等单马镜像,则表现了在静穆荒野中天马徜徉的俊美神姿。《呼伦贝尔摄影》总第九期,是森工之都牙克石专刊,通过“大兴安岭的冬天”、“杜鹃迎春”、“夏季滑雪”、“十二里沟”、“森林铁路”等作品,展现了大兴安岭林区巍莽多姿的画面,显示出只有身处林涛松海之境才能领略到的天然趣意。  

      甄选出技术含量与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入刊,是《呼伦贝尔摄影》的编辑准则。摄影与绘画一样,都属于视觉艺术,但摄影作品被成功定格的瞬间却凝聚着摄影家长久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只有展示出精良的艺术作品,才能引领摄影事业向前发展。现以《呼伦贝尔摄影》总第十三期的几幅优秀作品为例。“雪乡吹暖”拍摄了一个林区小山庄大雪初停的晨景,虽然厚厚的白雪覆盖在房屋、篱笆、松树上,充满冷色调,但红日东升,炊烟袅袅,霞光映衬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的却是温馨如春的景致,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作者捕捉镜头的时机上,使红光恰到好处地起到调整画面的质感作用。“牧归”反映了呼伦贝尔初秋一个草地、河流、树林相间的场地,夕阳斜射,使画面主体的羊群以及作为衬景的河流、草地、树木光影分明,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犹如西方古典油画中的田园风光,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是风景照中的上乘之作。“凝视”的画面简洁明快,清澈的蓝天与开阔的雪原间一位身穿蒙古长袍,头戴红围巾的巴尔虎妇女身背满满的一筐干羊粪伫立远眺,不远处蒙古包、米日干车、风力发电机等生活设施清晰可见,画面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质朴和善良,是作者深入牧区采风抓拍的成果,也是难得的人物写实之作。“骆驼牧人”记录了一群草原双峰驼在牧人的驱赶下奔驰穿行的场面,草原双峰驼群褐白相间、体态健硕、昂首挺胸,将小骆驼们围拥在中间,奔赴既定的畜驼场地,照片背景中还依稀可见几座蒙古包和牧民身影,提示出这是草原深处的静谧环境,由于草原双峰驼存量越来越少,普通人更难得一见,“骆驼牧人”的影像犹显珍贵。  

      《呼伦贝尔摄影》是一座桥梁,勾连起当地与外界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们密切联系,让他们走进呼伦贝尔,领略神奇的北国风光,用自己的镜头记录和传播古老的草原文明。刊物工作者也不失时机地奔赴天津、广西、新疆、澳门等地及蒙古国,举办影展,学习和观摩,使杂志成为一个开放日新的领地。《呼伦贝尔摄影》也是一个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们展示作品、交流技艺的园地,不但刊登作品图片,还时常发表作者的摄影感悟、创作经过、个人简历,让读者能够了解到作品拍摄的境外意蕴及摄影作品的技术成分,增进了摄影家之间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融合与了解,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尽管《呼伦贝尔摄影》还很年轻,办刊上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帮助和办刊人员的努力,刊物会越办越好,成为摄影界的一朵奇葩。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