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工作研究)由《库伦旗志》出版发行所想到的
  •     2006年3月8日,《库伦旗志》举行首发式座谈会,至此一部涵盖库伦370多年历史的百科全书《库伦旗志》终于出版发行了。这部书的编纂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面世于21世纪第6个年头,前后跨越27年。27年,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啊!本人曾是1981年—1984年首批参与旗志编写的工作人员,参加过自治区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并且从1997年后又重新加入志书编写队伍,亲历了《库伦旗志》杀青成书的最后阶段。在庆贺《库伦旗志》出版发行的欣喜之余,也引发了几点思考。当年曹雪芹曾感叹自己的作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荒唐言”只是作者的掩饰之词,而“辛酸泪”却是肺腑之言。《库伦旗志》虽不能与《红楼梦》同日而语,但历时27年的成书历程,倒真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供探究。
        《库伦旗志》的编纂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80—1984年为第一阶段,是顺应形势蓬勃发起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85—2000年,可称为扎实推进,有功无果的阶段;2001—2005年为第三阶段,可称为拨乱反正,大功告成阶段。
        在第一阶段,党中央有胡乔木关于加强方志研究编纂的提议,国家成立了“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由国家社会科学院负责组织协调。库伦旗在一些老领导、老同志的积极推动下,于1980年8月,由中共库伦旗委发文,组建了《库伦旗志》编审委员会,编写办公室与旗政协合署办公,编写工作委托旗政协管理。旗志办在条件和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边学边干,投入到紧张的资料抢救工作之中。老主任齐克奇带领一班人,走遍全旗各地调查征访,随后又走出库伦到呼市、北京、沈阳等地征集和查寻资料,并广泛与国内外熟悉库伦历史的人士交流沟通。在这一阶段,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库伦旗历史资料的征集。同时对《库伦旗志》的编目、体例等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是,由于旗政协机构刚刚恢复,工作千头万绪,人手不足,而且而临着诸如落实政策,拨乱反正等诸多紧迫工作,使政协领导编写《旗志》的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编写工作的实践,也使大家逐渐认识到,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举全旗之力,特别是需要党委的有力领导和政府的有序组织实施。几经协调沟通,1985年旗志编写工作正式纳入旗政府序列。
        1985年库伦旗重组《库伦旗志》编纂委员会,对编写人员进行调整和充实,办公条件也有很大改善。1985年6月召开全旗专业志编修工作会议。会上66个职能部门与政府签订编写责任书,限期完成专业志编写任务。1991年初旗志进入了紧张的总纂阶段,并于1992年3月通过了自治区和盟两级方志机构的评审。可是,在书稿付梓后,却因为出版经费没着落而被迫延岩不前。这一停就是七八年。虽经包福舜主编和诸多热心人多方努力,终是无力回天。这种有功无果的局面,不但拖了全区修志工作的后腿,也令方志工作者揪心扼腕。这使得人们对盛世修志的认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那就是方志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清明的政治,更要有繁荣经济的支撑。
        时间进入21世纪,国家和自治区都宣布第一轮修志工作基本结束,并开始了以记述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主的第二轮修志。此时的库伦旗,旗志办公室已自行解体,人员散尽,已经写好下限至1986年近百万字的《库伦旗志》书稿下落不明,志书出版杳然无期。库伦旗委、旗政府为扭转这种局面,在2001年初决定重新启动旗志编纂工作。编纂任务交给了当时机构、人员都较完整的中共库伦旗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简称党史办),随后又将党史办更名为史志办,同时承担党史征研和方志编纂任务。为了吸取过去资金后续无力的教训,结合库伦旗国贫旗的实际,决定小书经费分年度拨齐,要求《库伦旗志》在2001年底完成。此后史志办相继从旗直机关抽调17名编写人员,加上本单位的6人,从2001年4月至2004年2月,20几个人,耗尽先后拨付的近20万元经费,却未能完成编纂任务,甚至连如何写、上限起于何时的基本问题也未确定下来。
        2004年3月,旗委调整了史志办领导班子,新到任的办公室主任高永生同志很快就理清了旗志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他对内发挥编写人员积极性,实行激励机制,对外协调关系,争取到协作单位。经旗委政府批准,决定首先写好时限在1987—2003年的续志稿,然后与1987年前的志稿合编。集两轮修志任务与一役,编成一部《库伦旗志》。续志编写工作从5月份开始,到10月末,45万字的初稿告成,2005年1月召开续志稿评稿会,一审通过。6个人、7个月,没用多少钱,却完成了原来20多人、3年多、花掉20万元没有办成的事。经过2005年与协作单位近一年的合编总纂,到年底,库伦旗第一部地方志——《库伦旗志》就面世了。
        应该说,《库伦旗志》编纂的第三阶段给人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实施工才战略的极端重要性。“算事业终须人做”。如何挑选和造就一批爱岗敬业,有志于方志事业的专业人才,成为方志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回顾《库伦旗志》的成书过程,笔者深有感触的另一点,即是加强对史志工作的领导。应该说,历届的库伦旗党政领导对修志工作都是重视的。但是这种重视不能只停留在部署和号召上,更需要有随时的指导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深信每个史志工作者都希望我们的史志工作能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为全面创建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史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由《库伦旗志》出版发行所想到的
  •     2006年3月8日,《库伦旗志》举行首发式座谈会,至此一部涵盖库伦370多年历史的百科全书《库伦旗志》终于出版发行了。这部书的编纂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面世于21世纪第6个年头,前后跨越27年。27年,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啊!本人曾是1981年—1984年首批参与旗志编写的工作人员,参加过自治区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并且从1997年后又重新加入志书编写队伍,亲历了《库伦旗志》杀青成书的最后阶段。在庆贺《库伦旗志》出版发行的欣喜之余,也引发了几点思考。当年曹雪芹曾感叹自己的作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荒唐言”只是作者的掩饰之词,而“辛酸泪”却是肺腑之言。《库伦旗志》虽不能与《红楼梦》同日而语,但历时27年的成书历程,倒真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供探究。
        《库伦旗志》的编纂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80—1984年为第一阶段,是顺应形势蓬勃发起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85—2000年,可称为扎实推进,有功无果的阶段;2001—2005年为第三阶段,可称为拨乱反正,大功告成阶段。
        在第一阶段,党中央有胡乔木关于加强方志研究编纂的提议,国家成立了“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由国家社会科学院负责组织协调。库伦旗在一些老领导、老同志的积极推动下,于1980年8月,由中共库伦旗委发文,组建了《库伦旗志》编审委员会,编写办公室与旗政协合署办公,编写工作委托旗政协管理。旗志办在条件和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边学边干,投入到紧张的资料抢救工作之中。老主任齐克奇带领一班人,走遍全旗各地调查征访,随后又走出库伦到呼市、北京、沈阳等地征集和查寻资料,并广泛与国内外熟悉库伦历史的人士交流沟通。在这一阶段,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库伦旗历史资料的征集。同时对《库伦旗志》的编目、体例等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是,由于旗政协机构刚刚恢复,工作千头万绪,人手不足,而且而临着诸如落实政策,拨乱反正等诸多紧迫工作,使政协领导编写《旗志》的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编写工作的实践,也使大家逐渐认识到,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举全旗之力,特别是需要党委的有力领导和政府的有序组织实施。几经协调沟通,1985年旗志编写工作正式纳入旗政府序列。
        1985年库伦旗重组《库伦旗志》编纂委员会,对编写人员进行调整和充实,办公条件也有很大改善。1985年6月召开全旗专业志编修工作会议。会上66个职能部门与政府签订编写责任书,限期完成专业志编写任务。1991年初旗志进入了紧张的总纂阶段,并于1992年3月通过了自治区和盟两级方志机构的评审。可是,在书稿付梓后,却因为出版经费没着落而被迫延岩不前。这一停就是七八年。虽经包福舜主编和诸多热心人多方努力,终是无力回天。这种有功无果的局面,不但拖了全区修志工作的后腿,也令方志工作者揪心扼腕。这使得人们对盛世修志的认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那就是方志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清明的政治,更要有繁荣经济的支撑。
        时间进入21世纪,国家和自治区都宣布第一轮修志工作基本结束,并开始了以记述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主的第二轮修志。此时的库伦旗,旗志办公室已自行解体,人员散尽,已经写好下限至1986年近百万字的《库伦旗志》书稿下落不明,志书出版杳然无期。库伦旗委、旗政府为扭转这种局面,在2001年初决定重新启动旗志编纂工作。编纂任务交给了当时机构、人员都较完整的中共库伦旗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简称党史办),随后又将党史办更名为史志办,同时承担党史征研和方志编纂任务。为了吸取过去资金后续无力的教训,结合库伦旗国贫旗的实际,决定小书经费分年度拨齐,要求《库伦旗志》在2001年底完成。此后史志办相继从旗直机关抽调17名编写人员,加上本单位的6人,从2001年4月至2004年2月,20几个人,耗尽先后拨付的近20万元经费,却未能完成编纂任务,甚至连如何写、上限起于何时的基本问题也未确定下来。
        2004年3月,旗委调整了史志办领导班子,新到任的办公室主任高永生同志很快就理清了旗志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他对内发挥编写人员积极性,实行激励机制,对外协调关系,争取到协作单位。经旗委政府批准,决定首先写好时限在1987—2003年的续志稿,然后与1987年前的志稿合编。集两轮修志任务与一役,编成一部《库伦旗志》。续志编写工作从5月份开始,到10月末,45万字的初稿告成,2005年1月召开续志稿评稿会,一审通过。6个人、7个月,没用多少钱,却完成了原来20多人、3年多、花掉20万元没有办成的事。经过2005年与协作单位近一年的合编总纂,到年底,库伦旗第一部地方志——《库伦旗志》就面世了。
        应该说,《库伦旗志》编纂的第三阶段给人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实施工才战略的极端重要性。“算事业终须人做”。如何挑选和造就一批爱岗敬业,有志于方志事业的专业人才,成为方志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回顾《库伦旗志》的成书过程,笔者深有感触的另一点,即是加强对史志工作的领导。应该说,历届的库伦旗党政领导对修志工作都是重视的。但是这种重视不能只停留在部署和号召上,更需要有随时的指导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深信每个史志工作者都希望我们的史志工作能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为全面创建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史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