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读志用志)根据地情信息 确立发展思路
  •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联合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位于阴山北麓。东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相接,西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毗邻,南与包头市固阳县、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相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88.6公里。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辖有8个苏木、5个乡、4个镇,总人口11.1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牧业人口1.7万,城镇人口2.8万,少数民族人口1.7万,有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藏、苗、土等18个民族,是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按照中指办字(2005)6号和内志办发(2005)1号文件精神,我们志办最近对全旗的读志用志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大家认为,几年来,我们坚持“修志为用,以志为鉴,服务大局,服务工作,服务领导,服务社会”的原则,努力抓好读志用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志书作为实施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达茂联合旗是我国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也是全国的贫困旗,过去的立旗思想是“以牧为主,以农促牧”,但随着农牧区的植被破坏,草原沙化现象一天比一天增多,严重地制约了全旗经济的发展。
        首届旗志编纂出版后,我们及时将志书送到旗四大班子领导手中,同时还要求旗直机关、各部门、单位、苏木、乡、镇组织订购,做到科(局)级以上干部人手一册,使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近几年新上任的年轻领导干部,都把阅读志书当作了解情况和科学决策的主要途径。2001年旗领导根据旗志资料,发现达茂联合旗地下矿藏极为丰富,已探明的就有32种之多,特别是稀土、铁、磷、石灰石、褐煤的储量尤为可观。还从旗志上了解到全旗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和水系走势情况,根据这一线索,2002年旗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在总结发展经验,分析现实优势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提出了“工业立旗,三产拉动”发展战略和“三个集中”(工业建设向园区集中,农牧业生产向水资源富集区集中,农牧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以工业化思维谋划旗域经济发展,调整生产力布局,在优势区域集中优势生产要素,大力发展钢铁、稀土、能源、口岸、旅游、乳业、肉业、薯业八个立旗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草原地区实现工业化和贫困落后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三年来,达茂联合旗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超常跨越,而且还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开创了我旗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全旗财政收入实现2.5亿元,今年将突破5亿元大关。
        二是依地情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达茂旗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景点有希拉穆仁、百灵庙、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吉穆斯泰等,旗旅游局从旗志上了解到旗内可挖掘的其它旅游资源后,重新整合了全旗旅游资源,整顿提高了原有旅游区的档次和服务水平,又开辟了新宝红色旅游区,满都拉口岸跨境旅游和百灵庙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了百—希、百—新、百—满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了由单一区向多点旅游的转变,旅游市场不断扩大。2004年,旅游人数达到36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了1倍。三年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收入总和。
        三是利用志书开展宣传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大型活动中,全旗各单位、部门都充分利用志书资料,开展知识竞赛和专题展览。用“抗日武装暴动”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光荣的革命传统事迹,对全旗中小学生及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挖掘志书地情宝库,向社会广泛提供服务。2000年旗城建局的领导从旗志中了解到,西汉太初三年(公元102年)汉武帝命徐自为修筑障列亭,从固阳经本旗乌兰忽洞乡,西河乡、新宝力格苏木,入乌拉特中旗。根据这一史料,在百灵庙的西、南出口处共仿修汉长城1000多米。还根据金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将三女儿阿刺合别乞嫁于阿刺忽失的吉惕忽里,相约为“世婚世友”这一史料,在新区修建了“世婚世友”雕像,这些不仅美化了镇容镇貌,而且还提高了百灵庙镇的知名度。
        李铁映同志曾一再强调“修志为用”。读志用志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读志用志工作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围绕在党的中心工作和本地的地情来开展。应抓住当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为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大局服务,更主要地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读志用志的质量。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读志用志)根据地情信息 确立发展思路
  •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联合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位于阴山北麓。东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相接,西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毗邻,南与包头市固阳县、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相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88.6公里。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辖有8个苏木、5个乡、4个镇,总人口11.1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牧业人口1.7万,城镇人口2.8万,少数民族人口1.7万,有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藏、苗、土等18个民族,是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按照中指办字(2005)6号和内志办发(2005)1号文件精神,我们志办最近对全旗的读志用志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大家认为,几年来,我们坚持“修志为用,以志为鉴,服务大局,服务工作,服务领导,服务社会”的原则,努力抓好读志用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志书作为实施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达茂联合旗是我国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也是全国的贫困旗,过去的立旗思想是“以牧为主,以农促牧”,但随着农牧区的植被破坏,草原沙化现象一天比一天增多,严重地制约了全旗经济的发展。
        首届旗志编纂出版后,我们及时将志书送到旗四大班子领导手中,同时还要求旗直机关、各部门、单位、苏木、乡、镇组织订购,做到科(局)级以上干部人手一册,使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近几年新上任的年轻领导干部,都把阅读志书当作了解情况和科学决策的主要途径。2001年旗领导根据旗志资料,发现达茂联合旗地下矿藏极为丰富,已探明的就有32种之多,特别是稀土、铁、磷、石灰石、褐煤的储量尤为可观。还从旗志上了解到全旗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和水系走势情况,根据这一线索,2002年旗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在总结发展经验,分析现实优势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提出了“工业立旗,三产拉动”发展战略和“三个集中”(工业建设向园区集中,农牧业生产向水资源富集区集中,农牧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以工业化思维谋划旗域经济发展,调整生产力布局,在优势区域集中优势生产要素,大力发展钢铁、稀土、能源、口岸、旅游、乳业、肉业、薯业八个立旗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草原地区实现工业化和贫困落后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三年来,达茂联合旗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超常跨越,而且还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开创了我旗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全旗财政收入实现2.5亿元,今年将突破5亿元大关。
        二是依地情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达茂旗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景点有希拉穆仁、百灵庙、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吉穆斯泰等,旗旅游局从旗志上了解到旗内可挖掘的其它旅游资源后,重新整合了全旗旅游资源,整顿提高了原有旅游区的档次和服务水平,又开辟了新宝红色旅游区,满都拉口岸跨境旅游和百灵庙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了百—希、百—新、百—满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了由单一区向多点旅游的转变,旅游市场不断扩大。2004年,旅游人数达到36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了1倍。三年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收入总和。
        三是利用志书开展宣传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大型活动中,全旗各单位、部门都充分利用志书资料,开展知识竞赛和专题展览。用“抗日武装暴动”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光荣的革命传统事迹,对全旗中小学生及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挖掘志书地情宝库,向社会广泛提供服务。2000年旗城建局的领导从旗志中了解到,西汉太初三年(公元102年)汉武帝命徐自为修筑障列亭,从固阳经本旗乌兰忽洞乡,西河乡、新宝力格苏木,入乌拉特中旗。根据这一史料,在百灵庙的西、南出口处共仿修汉长城1000多米。还根据金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将三女儿阿刺合别乞嫁于阿刺忽失的吉惕忽里,相约为“世婚世友”这一史料,在新区修建了“世婚世友”雕像,这些不仅美化了镇容镇貌,而且还提高了百灵庙镇的知名度。
        李铁映同志曾一再强调“修志为用”。读志用志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读志用志工作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围绕在党的中心工作和本地的地情来开展。应抓住当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为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大局服务,更主要地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读志用志的质量。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