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文化长廊)乔家大院史与剧
  •     从余秋雨那篇大文化散文《抱愧山西》和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世人见面后;晋商、乔家、山西,不得不让人们回眸重新审视。并由此引发了对晋商文化进行研究、去晋商大院旅游的热潮。
        这些经济、文化现象的出现,不独是一二部文化作品使然。而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背景和步履相适应的。近日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乔家大院》,使晋商文化的探究再掀波澜。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写到了乔家大院的创业始祖乔贵发。但他说,晋商发迹始于走西口,始于乔贵发这一代走西口人,就言之差焉。不过余文不是一篇考据的文章,也无伤大雅。说道此,因乔家是清代晋商巨族,就需简要追溯一下晋商的兴起。
        山西人经商,历史久远。有的学者认为“贾”出于“盐”,而“盐”即指河东解州(山西运城一带)池盐。夏、商、周三代国都大体都在汉东解州池盐的消费区,池盐可谓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商业的起源,同盐有着密切关系,最早的重要商品就是盐,因此中国最早的商人恐怕就是晋商。春秋时期,晋国为了远销他国的剩余产品,曾采取“轻关、易运、通商、宽农”等政策,以致晋南绛邑富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晋商兴衰史》)。唐女皇武则天其父武士彟,就是隋唐时期山西文水的大木材商。李渊晋阳起兵,曾得到武士彟的财力支持。
        晋商兴起应为明代,之后称雄明清商界五百年。梁启超曾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的山西商人,鄙人常自夸于世界人之前。”晋商的兴起,得益于明朝政府推行的“开中制”。明政府为巩固边塞的军事目的,出榜招商,由应召商人将内地粮食等实物运至边防卫所,换取政府盐引(因盐的生产、流通是政府直接控制)。盐引就是商人取得了盐的专卖权。商人即可到指定盐场支盐销售。
        山西商人正是利用了地临北方边镇的地理优势,以开中制为契机,捷足先登兴起于商界。
        乔家大院在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其创业始祖、奠基人叫乔贵发,发迹于清乾隆年间的包头。乾隆初,乔贵发为生计所迫只身出口外,先到萨拉齐后到包头开小作坊、经营小本生意谋生。他靠诚信勤勉,生意逐渐兴旺,开起了“复盛公”商号,后发展到复字号联号十几家。复字号商号对当时包头城镇的兴起和商业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老包头人还流传着一句民谚“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贵发之孙。乔致庸名取“不偏不倚,执用两中”之意,定堂名为在中堂。他的小名叫亮儿,乡人称亮财主。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于1907年,享年89岁。乔致庸人如其名,坚信中庸之道,待人随和,处事圆通,颇多善举,经常周济贫困乡邻。十分好学,手不释卷,青年时曾中秀才。后因其兄致广早丧,家政无人主持,便弃文从商,且很快在经商中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乔致庸是乔家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他主持家政时期,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很有发展。先有复字号称雄包头地面,后有“大德通”、“大德恒”两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城市、水陆码头,创建了乔家商业的鼎盛时期,到光绪末年在中堂的资产仅流动资本就有700万两—1000万两的白银之巨。
        乔致庸在家乡大兴土木、光大门庭,宅第范围已扩建到现乔家大院的三分之二。乔致庸一生娶过6房女人(家规不准纳妾)都是续弦,生有6个儿子,11个孙子。1907年,乔致庸去世时,丧事办得十分隆重,成为轰动方圆数十里的大出殡。
        近年来,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改编、创作播出的电视剧,每每受到史学家们的指责和不屑。史家所指主要是剧情有违史实,场景、服装道具、人物语言性格不合历史情境,甚至主题有悖史论等。
        《乔》剧摄取、营造的晋商所在的地域、历史文化氛围,较符合真实历史情境。人物之间、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有很强的观赏性、艺术性,达到了较高的收视率。
        但是,该剧的编导等主创人员为了“好看”,获高收视率,同样违背了一些晋商史实。
        据我所知,明清晋商首创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制。财东选聘贤能者委任总经理(大掌柜),将商号资本、人事全权交付经营管理。财东平时对号事不干预、不过问,只等年终和账期的“财务报告”,按股分红或对大掌柜进行赏罚决定辞聘。
        《乔》剧中的东家乔致庸却始终充当了大掌柜的角色。经常置身号内,一切经营活动事必躬亲,俨然一套家长制,集东家与掌柜于一身,大掌柜却形同仆人,一切言听计从乔东家。
        编导们单纯追求有戏好看,让乔致庸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晋商行规。
        诚然,这是一部电视剧,是对晋商的艺术创作,而非晋商研究。但是对晋商首创的经理负责制,且对现代企业仍可资借鉴,决定晋商成功至关重要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史实不能违背。《乔》剧违背了晋商这一基本史实,算是一处硬伤。况且,我们拍摄播出任何一部历史剧除了赚钱,总该有其现实意义吧。应让观众知晓,你看人家晋商,几百年前就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再说主人公乔致庸的性格塑造。出身在山西腹地祁县,自小尊儒读书,家规门风甚严,又从商服贾;在地域、家风、行业的传承熏染下,乔致庸应是一个内敛、儒雅、忠诚、谨言、慎行,又聪敏而内刚的晋人性格。这是由地域性格基因和家风商行的熏陶历练造就的。
        据史料载:“乔致庸治家严谨,他亲手订立六条家规,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他谆谆告诫子孙做人要:“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
        而剧中的乔致庸常常表现的气燥才露,颇有几分侠气阔少的做派,动辄喝令:“拿酒、来人、下去……”这像是一个晋商的脸谱吗?
        也许有人说,乔致庸是晋商集体脸谱中“这一个”;不对,我理解,“这一个”应是晋商集体脸谱中的典型,而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另类人物。正如有评论说,陈建斌(乔致庸扮演者)的表演过了。我赞同。
        以上指出晋商行规和人格在《乔》剧创作中有失严谨外,另有几处重要细节也应挑剔一下。晋商乔家雇女佣都是老妈子,不用年轻女子,剧中此条犯了禁。乔致庸口称:“先有复盛公,后有归化城”,也错了。虽然乔家也在归化城开了联号,但乔家发迹在包头,应是“后有包头城”。还有乔致庸一行出了杀虎口前往包头,途中怎么又经过雁门关?
        几处细节之误虽无关宏旨,但是不该出现的。
        纵观《乔》剧全剧虽有诸处不足,毕竟瑕不掩瑜还是一部成功之作。这不是一篇评论的例行套话酬酢之语。其成功在于全剧把握演绎了晋商进取敬业、群体的晋商精神及成功之道。这是晋商文化之魂。剧中几个人物性格塑造也是成功的,如孙茂才、陆大可、陆玉菡等,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乔》剧始终有晋风晋韵的音乐萦绕其间,让人由不得想到晋商故里看看去。
    (作者:呼和浩特晚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长廊)乔家大院史与剧
  •     从余秋雨那篇大文化散文《抱愧山西》和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世人见面后;晋商、乔家、山西,不得不让人们回眸重新审视。并由此引发了对晋商文化进行研究、去晋商大院旅游的热潮。
        这些经济、文化现象的出现,不独是一二部文化作品使然。而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背景和步履相适应的。近日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乔家大院》,使晋商文化的探究再掀波澜。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写到了乔家大院的创业始祖乔贵发。但他说,晋商发迹始于走西口,始于乔贵发这一代走西口人,就言之差焉。不过余文不是一篇考据的文章,也无伤大雅。说道此,因乔家是清代晋商巨族,就需简要追溯一下晋商的兴起。
        山西人经商,历史久远。有的学者认为“贾”出于“盐”,而“盐”即指河东解州(山西运城一带)池盐。夏、商、周三代国都大体都在汉东解州池盐的消费区,池盐可谓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商业的起源,同盐有着密切关系,最早的重要商品就是盐,因此中国最早的商人恐怕就是晋商。春秋时期,晋国为了远销他国的剩余产品,曾采取“轻关、易运、通商、宽农”等政策,以致晋南绛邑富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晋商兴衰史》)。唐女皇武则天其父武士彟,就是隋唐时期山西文水的大木材商。李渊晋阳起兵,曾得到武士彟的财力支持。
        晋商兴起应为明代,之后称雄明清商界五百年。梁启超曾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的山西商人,鄙人常自夸于世界人之前。”晋商的兴起,得益于明朝政府推行的“开中制”。明政府为巩固边塞的军事目的,出榜招商,由应召商人将内地粮食等实物运至边防卫所,换取政府盐引(因盐的生产、流通是政府直接控制)。盐引就是商人取得了盐的专卖权。商人即可到指定盐场支盐销售。
        山西商人正是利用了地临北方边镇的地理优势,以开中制为契机,捷足先登兴起于商界。
        乔家大院在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其创业始祖、奠基人叫乔贵发,发迹于清乾隆年间的包头。乾隆初,乔贵发为生计所迫只身出口外,先到萨拉齐后到包头开小作坊、经营小本生意谋生。他靠诚信勤勉,生意逐渐兴旺,开起了“复盛公”商号,后发展到复字号联号十几家。复字号商号对当时包头城镇的兴起和商业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老包头人还流传着一句民谚“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贵发之孙。乔致庸名取“不偏不倚,执用两中”之意,定堂名为在中堂。他的小名叫亮儿,乡人称亮财主。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于1907年,享年89岁。乔致庸人如其名,坚信中庸之道,待人随和,处事圆通,颇多善举,经常周济贫困乡邻。十分好学,手不释卷,青年时曾中秀才。后因其兄致广早丧,家政无人主持,便弃文从商,且很快在经商中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乔致庸是乔家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他主持家政时期,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很有发展。先有复字号称雄包头地面,后有“大德通”、“大德恒”两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城市、水陆码头,创建了乔家商业的鼎盛时期,到光绪末年在中堂的资产仅流动资本就有700万两—1000万两的白银之巨。
        乔致庸在家乡大兴土木、光大门庭,宅第范围已扩建到现乔家大院的三分之二。乔致庸一生娶过6房女人(家规不准纳妾)都是续弦,生有6个儿子,11个孙子。1907年,乔致庸去世时,丧事办得十分隆重,成为轰动方圆数十里的大出殡。
        近年来,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改编、创作播出的电视剧,每每受到史学家们的指责和不屑。史家所指主要是剧情有违史实,场景、服装道具、人物语言性格不合历史情境,甚至主题有悖史论等。
        《乔》剧摄取、营造的晋商所在的地域、历史文化氛围,较符合真实历史情境。人物之间、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有很强的观赏性、艺术性,达到了较高的收视率。
        但是,该剧的编导等主创人员为了“好看”,获高收视率,同样违背了一些晋商史实。
        据我所知,明清晋商首创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制。财东选聘贤能者委任总经理(大掌柜),将商号资本、人事全权交付经营管理。财东平时对号事不干预、不过问,只等年终和账期的“财务报告”,按股分红或对大掌柜进行赏罚决定辞聘。
        《乔》剧中的东家乔致庸却始终充当了大掌柜的角色。经常置身号内,一切经营活动事必躬亲,俨然一套家长制,集东家与掌柜于一身,大掌柜却形同仆人,一切言听计从乔东家。
        编导们单纯追求有戏好看,让乔致庸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晋商行规。
        诚然,这是一部电视剧,是对晋商的艺术创作,而非晋商研究。但是对晋商首创的经理负责制,且对现代企业仍可资借鉴,决定晋商成功至关重要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史实不能违背。《乔》剧违背了晋商这一基本史实,算是一处硬伤。况且,我们拍摄播出任何一部历史剧除了赚钱,总该有其现实意义吧。应让观众知晓,你看人家晋商,几百年前就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再说主人公乔致庸的性格塑造。出身在山西腹地祁县,自小尊儒读书,家规门风甚严,又从商服贾;在地域、家风、行业的传承熏染下,乔致庸应是一个内敛、儒雅、忠诚、谨言、慎行,又聪敏而内刚的晋人性格。这是由地域性格基因和家风商行的熏陶历练造就的。
        据史料载:“乔致庸治家严谨,他亲手订立六条家规,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他谆谆告诫子孙做人要:“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
        而剧中的乔致庸常常表现的气燥才露,颇有几分侠气阔少的做派,动辄喝令:“拿酒、来人、下去……”这像是一个晋商的脸谱吗?
        也许有人说,乔致庸是晋商集体脸谱中“这一个”;不对,我理解,“这一个”应是晋商集体脸谱中的典型,而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另类人物。正如有评论说,陈建斌(乔致庸扮演者)的表演过了。我赞同。
        以上指出晋商行规和人格在《乔》剧创作中有失严谨外,另有几处重要细节也应挑剔一下。晋商乔家雇女佣都是老妈子,不用年轻女子,剧中此条犯了禁。乔致庸口称:“先有复盛公,后有归化城”,也错了。虽然乔家也在归化城开了联号,但乔家发迹在包头,应是“后有包头城”。还有乔致庸一行出了杀虎口前往包头,途中怎么又经过雁门关?
        几处细节之误虽无关宏旨,但是不该出现的。
        纵观《乔》剧全剧虽有诸处不足,毕竟瑕不掩瑜还是一部成功之作。这不是一篇评论的例行套话酬酢之语。其成功在于全剧把握演绎了晋商进取敬业、群体的晋商精神及成功之道。这是晋商文化之魂。剧中几个人物性格塑造也是成功的,如孙茂才、陆大可、陆玉菡等,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乔》剧始终有晋风晋韵的音乐萦绕其间,让人由不得想到晋商故里看看去。
    (作者:呼和浩特晚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