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文化博览】安代舞的传奇故事
  • 蒙古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牛斗虎舞、跤舞、马刀舞等是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其中安代舞是流传最广、最具群众性的集体舞蹈,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性舞蹈。  

    “安代”一词在蒙语里意为 “抬起头来”,最早是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的起源有几十种说法,据历史记载,安代是蒙古族最早信奉的古老宗教萨满教的产物。萨满教用意念治病,而且教徒们在为病人治病时,嘴里念叨些教词,同时不停地跳着有一定规律的舞蹈式动作。后来,人们三五成群,便跳起类似于萨满教徒们跳的舞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安代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精神性疾病和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人们,消灾祛病之意。  

    《蒙古秘史》中有描写成吉思汗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即安代)之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说明那时安代舞已经形成,而且舞姿热烈奔放。  

    民间还有许多有关安代舞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传说:在很早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女儿不但美丽,而且心灵手巧、能歌善舞,是老阿爸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但是女儿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为此急得各处寻医、拜佛,但当地没有人能治得了她的病症。老阿爸只得用勒勒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当行进到库伦旗时车轴突然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不停地绕车奔走,挥泪顿足,长歌当哭,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和遭遇。歌声引来了许多牧人,大家见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这时,奇迹发生了,不省人事、奄奄一息的女儿竟然慢慢苏醒过来,并悄然走下勒勒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流浃背,大病痊愈。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来观看祝贺,并建议父女二人在库伦旗定居下来。后来这种以绕圈、唱歌跳舞进行治病的方法,就从库伦旗传向了广阔的草原。  

    还有一个传说:草原上一个叫安代的姑娘,爱上一个叫登代的小伙子。安代的父母嫌小伙子穷,不答应婚事,并强迫女儿嫁给了安代不爱的人。安代婚后郁闷成疾,登代得知安代生病,就经常到安代门前唱歌,用以宽慰情人。每当安代听到登代的歌声时,病情就好转。后来,登代赶着勒勒车远走他乡,到了库伦旗车轴坏了,他边修车边唱歌跳舞,向人们倾诉自己的不幸爱情。于是,登代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安代的故事,登代唱的歌和跳的舞就被叫做了“安代舞”。  

    另有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个叫哈日苏可汗的国王。哈日苏可汗生有三个公主,老大叫扎兰都贵,老二叫乌森海洛尔,最小的老三叫额勒格西拉。这三位公主可非同一般,她们是使人闻风丧胆的白鸠!这三个白鸠公主个个神通广大,魔法无边,经常展动她们的神翼遨游世界。当她们在天空遨游的时候,地面上便掠过她们的影子。一旦她们的影子照在地面上年轻女子身上,一种可怕的病症便在这些女孩子们身上发作了。这种病谁也叫不出名来,吃药不见好,医生、喇嘛也治不了,病人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恐怖的阴影吓得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年轻女子成天躲在屋里不敢外出,生恐被三个白鸠的影子照在自己身上。佛祖释迦牟尼听到了这个消息,为了拯救人间这种苦难,就摇身一变,变成了巴布伦医生,向聪明的歌手嘎达苏传授医治这种病的方法。方法是让病人打着鼓和镲坐着,由歌手嘎达苏等人围着病人唱歌跳舞,接着是古老的唱“安代”程序,所以唱“安代”也叫“唱鸠”,意思是赶跑白鸠。   

    此外,也有说“安代”是一种精灵,这个精灵酷爱唱歌跳舞,常会附在心情忧郁、精神不正常的年轻女子身上。因此,如果有人患上精神疾病,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久而久之这些专门能驱除“安代”精灵,治愈精神疾病的萨满,就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称谓“安代”。“安代”在为患者进行治疗之后,要求患者在走出蒙古包与家人和亲属见面时,“安代”就要组织患者的家人、亲友和邻居一起陪患者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绪下锻炼身体,彻底摆脱病魔的缠绕。后来人们把治疗精神疾病程序最后进行的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  

    虽然早期的安代舞充满了种种传说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发展到后来就成了蒙古族群众最喜爱的舞蹈。  

    早期的安代舞有八个环节,也可以说有八个不同的歌曲、内容和舞蹈动作。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作为镇妖避邪之物。首先由一名歌手领唱,随后有十二名伴唱者一起合唱,无乐器伴奏。唱词有时劝慰病人,有时是阴森的迎神送鬼词句,更多的是鼓励病人起身跳舞。例如:  

    打散你黑色的头发,啊,安代!  

    揭开你的病根,啊,安代!  

    你的朋友都来了,啊,安代!  

     跳起来的时候到了,啊,安代!  

    参加者围成圆圈,每人手持一条绸巾或彩带,随着歌声节拍挥舞绸巾、彩带或扯起蒙古袍下摆,边歌边舞,踏足为拍。因为早期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在安代舞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多个。  

    安代舞的动作主要有,原地踏步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开始动作舒缓,随着节奏由慢渐快,舞蹈动作也加快,最后进入高潮,渐渐舞出雄伟的姿态。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作为伴舞的歌曲,还不时夹入大家一起呼号的吉祥蒙语,从而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有时领舞者和助舞者一会儿双脚高跳,一会儿蹲下走矮子步,引导着众人不停地在头上摇动彩巾,现场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好似一群纷飞的彩蝶上下翻舞。安代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不拘一格,还可即兴编词。由于安代舞以歌相伴,所以在安代舞的歌曲发展过程中,老百姓又不断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仅在“安代舞之乡”的库伦旗流行的安代就有十二种之多。所以说,古代草原上这种发自众多人的肺腑,急切期盼病人康复的歌舞,既能用歌舞治病,又能延绵不断地流传下来。  

    安代舞又被称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现在,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是在节庆或每年水草丰美的秋季进行。欢乐的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甚至连续十几天不停地跳。舞者数目不定,少则十几个人,多则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由于安代舞来源于民间,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简单易学,符合群众文化需求,所以经久不衰,并已经从牧区走向了城市,从民间走上舞台。  

    (作者:呼和浩特日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博览】安代舞的传奇故事
  • 蒙古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牛斗虎舞、跤舞、马刀舞等是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其中安代舞是流传最广、最具群众性的集体舞蹈,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性舞蹈。  

    “安代”一词在蒙语里意为 “抬起头来”,最早是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的起源有几十种说法,据历史记载,安代是蒙古族最早信奉的古老宗教萨满教的产物。萨满教用意念治病,而且教徒们在为病人治病时,嘴里念叨些教词,同时不停地跳着有一定规律的舞蹈式动作。后来,人们三五成群,便跳起类似于萨满教徒们跳的舞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安代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精神性疾病和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人们,消灾祛病之意。  

    《蒙古秘史》中有描写成吉思汗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即安代)之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说明那时安代舞已经形成,而且舞姿热烈奔放。  

    民间还有许多有关安代舞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传说:在很早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女儿不但美丽,而且心灵手巧、能歌善舞,是老阿爸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但是女儿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为此急得各处寻医、拜佛,但当地没有人能治得了她的病症。老阿爸只得用勒勒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当行进到库伦旗时车轴突然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不停地绕车奔走,挥泪顿足,长歌当哭,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和遭遇。歌声引来了许多牧人,大家见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这时,奇迹发生了,不省人事、奄奄一息的女儿竟然慢慢苏醒过来,并悄然走下勒勒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流浃背,大病痊愈。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来观看祝贺,并建议父女二人在库伦旗定居下来。后来这种以绕圈、唱歌跳舞进行治病的方法,就从库伦旗传向了广阔的草原。  

    还有一个传说:草原上一个叫安代的姑娘,爱上一个叫登代的小伙子。安代的父母嫌小伙子穷,不答应婚事,并强迫女儿嫁给了安代不爱的人。安代婚后郁闷成疾,登代得知安代生病,就经常到安代门前唱歌,用以宽慰情人。每当安代听到登代的歌声时,病情就好转。后来,登代赶着勒勒车远走他乡,到了库伦旗车轴坏了,他边修车边唱歌跳舞,向人们倾诉自己的不幸爱情。于是,登代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安代的故事,登代唱的歌和跳的舞就被叫做了“安代舞”。  

    另有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个叫哈日苏可汗的国王。哈日苏可汗生有三个公主,老大叫扎兰都贵,老二叫乌森海洛尔,最小的老三叫额勒格西拉。这三位公主可非同一般,她们是使人闻风丧胆的白鸠!这三个白鸠公主个个神通广大,魔法无边,经常展动她们的神翼遨游世界。当她们在天空遨游的时候,地面上便掠过她们的影子。一旦她们的影子照在地面上年轻女子身上,一种可怕的病症便在这些女孩子们身上发作了。这种病谁也叫不出名来,吃药不见好,医生、喇嘛也治不了,病人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恐怖的阴影吓得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年轻女子成天躲在屋里不敢外出,生恐被三个白鸠的影子照在自己身上。佛祖释迦牟尼听到了这个消息,为了拯救人间这种苦难,就摇身一变,变成了巴布伦医生,向聪明的歌手嘎达苏传授医治这种病的方法。方法是让病人打着鼓和镲坐着,由歌手嘎达苏等人围着病人唱歌跳舞,接着是古老的唱“安代”程序,所以唱“安代”也叫“唱鸠”,意思是赶跑白鸠。   

    此外,也有说“安代”是一种精灵,这个精灵酷爱唱歌跳舞,常会附在心情忧郁、精神不正常的年轻女子身上。因此,如果有人患上精神疾病,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久而久之这些专门能驱除“安代”精灵,治愈精神疾病的萨满,就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称谓“安代”。“安代”在为患者进行治疗之后,要求患者在走出蒙古包与家人和亲属见面时,“安代”就要组织患者的家人、亲友和邻居一起陪患者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绪下锻炼身体,彻底摆脱病魔的缠绕。后来人们把治疗精神疾病程序最后进行的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  

    虽然早期的安代舞充满了种种传说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发展到后来就成了蒙古族群众最喜爱的舞蹈。  

    早期的安代舞有八个环节,也可以说有八个不同的歌曲、内容和舞蹈动作。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作为镇妖避邪之物。首先由一名歌手领唱,随后有十二名伴唱者一起合唱,无乐器伴奏。唱词有时劝慰病人,有时是阴森的迎神送鬼词句,更多的是鼓励病人起身跳舞。例如:  

    打散你黑色的头发,啊,安代!  

    揭开你的病根,啊,安代!  

    你的朋友都来了,啊,安代!  

     跳起来的时候到了,啊,安代!  

    参加者围成圆圈,每人手持一条绸巾或彩带,随着歌声节拍挥舞绸巾、彩带或扯起蒙古袍下摆,边歌边舞,踏足为拍。因为早期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在安代舞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多个。  

    安代舞的动作主要有,原地踏步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开始动作舒缓,随着节奏由慢渐快,舞蹈动作也加快,最后进入高潮,渐渐舞出雄伟的姿态。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作为伴舞的歌曲,还不时夹入大家一起呼号的吉祥蒙语,从而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有时领舞者和助舞者一会儿双脚高跳,一会儿蹲下走矮子步,引导着众人不停地在头上摇动彩巾,现场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好似一群纷飞的彩蝶上下翻舞。安代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不拘一格,还可即兴编词。由于安代舞以歌相伴,所以在安代舞的歌曲发展过程中,老百姓又不断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仅在“安代舞之乡”的库伦旗流行的安代就有十二种之多。所以说,古代草原上这种发自众多人的肺腑,急切期盼病人康复的歌舞,既能用歌舞治病,又能延绵不断地流传下来。  

    安代舞又被称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现在,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是在节庆或每年水草丰美的秋季进行。欢乐的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甚至连续十几天不停地跳。舞者数目不定,少则十几个人,多则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由于安代舞来源于民间,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简单易学,符合群众文化需求,所以经久不衰,并已经从牧区走向了城市,从民间走上舞台。  

    (作者:呼和浩特日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