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文化天地)钢城·鹿城·草原文化城——略谈包头文化产业的开发
  • 谈起包头,人们一般都知道她是著名的“草原钢城”。自从1959年秋,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包头钢铁公司一号高炉出铁剪彩,草原钢城便名闻遐迩。

        来过包头的人,往往还知道包头的另一个称号——“鹿城。相传,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包克图的意思是有鹿群的地方。今天,当人们漫步在银河广场,与在草坪上徜徉的鹿群嬉戏时,仍不难想见当年大青山麓鹿群出没的情景。

        然而,包头还是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草原文化城。文化产业的开发,将为未来包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对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乃至个人来说,文化都是其灵魂。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商战胜于兵战,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久经战乱的阿富汗,面对战争留下的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有识之士慨言——“只要文化活着,这个国家就活着!因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会为阿富汗人提供战后复兴的精神支柱。

        对于中国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较低,但是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均极为丰富。因此,西部大开发不仅要开发自然资源,也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要发展初级产业、加工产业、服务产业,

    也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西部地区潜力之所在,也是西部地区的前景之所在。

        文化产业,是保护、开发文化资源,满足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在现代社会,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消费的需求以后,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势必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外有的专家学者分析说,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信息业是第四产业,文化产业是第五产业。文化产业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包头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这是发展文化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宝库。

        包头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大青山上自远古以迄,跨越上万年、数千年的原始人类岩画,留下了中华先民在北方大地沧桑岁月的真实写照。试看固阳县银号乡岩壁上栩栩如生的鹿王,至今仍在翘着眺望世间的变迁。3000——6000多年前的阿善沟遗址,留下了当时中华先民的生产、生活遗迹,著名的考古学家、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名之为包头塬

    包头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联结的纽带。遥想当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地拓边,曾来到这里设置了九原郡。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统一神舟,即修筑了自首都咸阳北上,直达九原的秦直道,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雄起朔漠的匈奴,屡次经昆都仑河谷南下。西汉宣帝时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南下长安,请求和亲,就是自昆仑河穿越阴山,上秦直道达长安,迎娶了王昭君并“留居塞下”,在光禄塞(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西南)设置南单于牙帐,由此带来了数十年汉匈和平共处,匈奴人口蕃息,牛马布野,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繁荣时期。  

    包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彩。从大兴安岭嘎仙洞走出来的拓跋鲜卑人,历经坎坷,建立了北魏王朝,设立了安北六镇(后为九镇),其中位于今包头固阳的怀朔镇启东启西,位居中枢锁钥之地,常兼领武川(治所在今呼和浩特武川县)、沃野(治所 在今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二镇,地位尤其重要。怀朔镇下级军官高欢,在六镇大起义中际会风云,纵横捭阖,掌握了北魏、东魏的实权,其子代魏而立,建立北齐,在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纵横大漠南北,叱咤欧亚风云,与世居阴山之北的汪古部结为姻亲,随即越阴山南下,揭开了中华民族第三次大统一的序幕。成吉思汗封汪古部首领为赵王,在今天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草原上建立了赵王城。至今夕阳西下,映照赵王城的断壁残垣,衰草凄凄,不是仍在向人们诉说可歌可泣的往事吗?

        包头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秦汉以迄,昆都仑河谷就是沟 通内地与蒙古草原的重要商道,史称单于道。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人,可能都对叠楼跨院的豪宅大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殊不知,这处闻名于世的乔家大院正是著名的旅蒙商、原包头复盛公老板乔氏家族的宅邸。过去老包头人有句俗话,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说的就是由于复盛公等旅蒙商的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才形成了包头城。到清朝光绪末年,包头的工商业形成了九行十六社,拥有工商户1100多家,每年贸易额达到白银1000万两左右。

        包头市文化产业的开发,首先应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例如,阴山岩画,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遗址,九原郡(五原郡)遗址,五原塞遗址,怀朔镇遗址,中受降城遗址,赵王城遗址,都可以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建设为遗址公园。

        其次,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组织包头本地的专家学者,并聘请外地的专家学者,开展包头学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包头地区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以使文化产业开发中对重要历史文化现象的阐释能够准确、清晰。

        第三,应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搜集、整理。包头是草原文化 与汉文化的荟萃之所,蒙古族古族文化在包头地区具有自身的特点,汉文化以近现代的移民文化为代表,也独具风采。多年来,包头市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地域文化的发掘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预示着 这方面的工作是大有发展前景的。

        第四,应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工作。文化产业范围广 泛,现在的文化、新闻、影视、社会科学研究、旅游等部门皆属其范畴。对于如何确定文化塑市的主题,各部门如何分工协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均应统筹考虑,避免出现无序的状况,特别是严格防范文化资源的破坏。

        总之,文化产业的开发,将为草原钢城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包头市塑造新的、亮丽的城市品牌形象。

        (作者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新经济研究会理事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天地)钢城·鹿城·草原文化城——略谈包头文化产业的开发
  • 谈起包头,人们一般都知道她是著名的“草原钢城”。自从1959年秋,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包头钢铁公司一号高炉出铁剪彩,草原钢城便名闻遐迩。

        来过包头的人,往往还知道包头的另一个称号——“鹿城。相传,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包克图的意思是有鹿群的地方。今天,当人们漫步在银河广场,与在草坪上徜徉的鹿群嬉戏时,仍不难想见当年大青山麓鹿群出没的情景。

        然而,包头还是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草原文化城。文化产业的开发,将为未来包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对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乃至个人来说,文化都是其灵魂。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商战胜于兵战,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久经战乱的阿富汗,面对战争留下的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有识之士慨言——“只要文化活着,这个国家就活着!因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会为阿富汗人提供战后复兴的精神支柱。

        对于中国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较低,但是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均极为丰富。因此,西部大开发不仅要开发自然资源,也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要发展初级产业、加工产业、服务产业,

    也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西部地区潜力之所在,也是西部地区的前景之所在。

        文化产业,是保护、开发文化资源,满足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在现代社会,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消费的需求以后,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势必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外有的专家学者分析说,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信息业是第四产业,文化产业是第五产业。文化产业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包头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这是发展文化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宝库。

        包头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大青山上自远古以迄,跨越上万年、数千年的原始人类岩画,留下了中华先民在北方大地沧桑岁月的真实写照。试看固阳县银号乡岩壁上栩栩如生的鹿王,至今仍在翘着眺望世间的变迁。3000——6000多年前的阿善沟遗址,留下了当时中华先民的生产、生活遗迹,著名的考古学家、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名之为包头塬

    包头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联结的纽带。遥想当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地拓边,曾来到这里设置了九原郡。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统一神舟,即修筑了自首都咸阳北上,直达九原的秦直道,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雄起朔漠的匈奴,屡次经昆都仑河谷南下。西汉宣帝时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南下长安,请求和亲,就是自昆仑河穿越阴山,上秦直道达长安,迎娶了王昭君并“留居塞下”,在光禄塞(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西南)设置南单于牙帐,由此带来了数十年汉匈和平共处,匈奴人口蕃息,牛马布野,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繁荣时期。  

    包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彩。从大兴安岭嘎仙洞走出来的拓跋鲜卑人,历经坎坷,建立了北魏王朝,设立了安北六镇(后为九镇),其中位于今包头固阳的怀朔镇启东启西,位居中枢锁钥之地,常兼领武川(治所在今呼和浩特武川县)、沃野(治所 在今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二镇,地位尤其重要。怀朔镇下级军官高欢,在六镇大起义中际会风云,纵横捭阖,掌握了北魏、东魏的实权,其子代魏而立,建立北齐,在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纵横大漠南北,叱咤欧亚风云,与世居阴山之北的汪古部结为姻亲,随即越阴山南下,揭开了中华民族第三次大统一的序幕。成吉思汗封汪古部首领为赵王,在今天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草原上建立了赵王城。至今夕阳西下,映照赵王城的断壁残垣,衰草凄凄,不是仍在向人们诉说可歌可泣的往事吗?

        包头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秦汉以迄,昆都仑河谷就是沟 通内地与蒙古草原的重要商道,史称单于道。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人,可能都对叠楼跨院的豪宅大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殊不知,这处闻名于世的乔家大院正是著名的旅蒙商、原包头复盛公老板乔氏家族的宅邸。过去老包头人有句俗话,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说的就是由于复盛公等旅蒙商的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才形成了包头城。到清朝光绪末年,包头的工商业形成了九行十六社,拥有工商户1100多家,每年贸易额达到白银1000万两左右。

        包头市文化产业的开发,首先应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例如,阴山岩画,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遗址,九原郡(五原郡)遗址,五原塞遗址,怀朔镇遗址,中受降城遗址,赵王城遗址,都可以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建设为遗址公园。

        其次,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组织包头本地的专家学者,并聘请外地的专家学者,开展包头学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包头地区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以使文化产业开发中对重要历史文化现象的阐释能够准确、清晰。

        第三,应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搜集、整理。包头是草原文化 与汉文化的荟萃之所,蒙古族古族文化在包头地区具有自身的特点,汉文化以近现代的移民文化为代表,也独具风采。多年来,包头市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地域文化的发掘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预示着 这方面的工作是大有发展前景的。

        第四,应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工作。文化产业范围广 泛,现在的文化、新闻、影视、社会科学研究、旅游等部门皆属其范畴。对于如何确定文化塑市的主题,各部门如何分工协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均应统筹考虑,避免出现无序的状况,特别是严格防范文化资源的破坏。

        总之,文化产业的开发,将为草原钢城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包头市塑造新的、亮丽的城市品牌形象。

        (作者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新经济研究会理事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