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续志时空)收集续志资料要着眼于一个变字
  • 在认真总结第一届修志经验的基础上,许多市县正在谋划或启动续志工程。不论续志工程处于何阶段,无一例外地都在认真收集续志资料。续志资料收集与第一届修志资料收集有何根本不同呢?从时间上说,第一届修志资料收集的历史跨度长,要从一个县市的建置开始,要上溯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而续志资料收集的历史跨度短,只有十几年至二十年时间。但历史绝不会凝固,地情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虽然续志资料收集的历史跨度短,也一定要弄清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发展变化,清晰地画出一地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了掌握一地十几年至二十年的地情变化,修志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海洋中去,充分地认识重要的历史事件,充分地认识历史前进的脚步,充分地认识重要的新生事物,充分地认识思想观念的变化,充分地认识社会的协调发展,充分地认识生存环境的变迁,充分地认识新的人物,充分地认识新的世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修志工作者如果思想观念陈旧,存有许多认识盲点,即使在一个县市工作了很长时间,对地情依然是若明若暗。有的修志工作者由于缺乏政治敏感性,对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缺乏应有的热情,续志资料的收集是很难做得深入细致、特色鲜明、翔实完备的。近年来,笔者通过续志工程的实践,深刻地体会到一点,就是收集续志资料一定要着眼于一个变字,才能看清当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历史”,看清当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人物”,看清当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地情”。

     历史长河千帆进,瞬间流水已涤新。续志要写变中事,独寻真知启后人。收集续志资料要着眼于一个变字,修志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对一地的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纵向比较,务求做到在宏观上把握准确,在微观上抓住典型,即要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变化抓得准,地情摸得清。概要地讲来,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30年中,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的说来,由于在1957年后指导思想上的的错误,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很少、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等运动,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导致国民经济的三年困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更使我们蒙受巨大的灾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在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其引起中国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真正是开始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实践,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步一步把中华民族引向伟大的复兴!我们的续修县市志虽然记述的时间跨度短,但它是中国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在一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实录,其意义十分重大,今人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

    我们的续修县市志要真正编成改革开放在一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实录,修志工作者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了解一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下苦功夫收集掌握大量的从宏观到微观的续志资料,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一地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修好一部续志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呢?从大的方面讲,大约有十个转变: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停滞封闭转到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从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僵化的“苏联模式”转到了充满活力的全面体制改革;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到了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强化集权政治转到了建设民主法治国家;从思想禁锢转到了思想解放,鼓励创新;从鄙薄知识、轻视和摧残人才转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大搞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的治国方略转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的长期曲折和大起大落转到了持续、快速、协调、有序;从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线上转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并进而向更富裕的目标迈进。总之,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全面转型的进程;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并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经济不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化;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城市和城镇发展速度在加快。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等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计划经济体制已渐渐淡化出历史舞台。

    修志工作者只有清楚地了解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才能从宏观上着眼,在收集续志资料时真正把握住一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势大略,抓住一地“发展中的历史”的主干资料。但这远远不够,还要从中观和微观的层次上去看待改革开放以后的方方面面的变化。例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就有许多方面的资料值得修志工作者热切关注:第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推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使广大农村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工、贸、服务诸业全面发展,朝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新的集体化方向前进。第二,所有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从鼓励保护个体户、专业户,到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第三,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在历经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租赁后,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企业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第四,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按照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针,积极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通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建成。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健全市场规则,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第六,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在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初步走上了一条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消耗,增加效益,保护环境,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环保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七,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打破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第八,积极推进劳动制度改革。从由国家统包统配到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劳动力市场,从低收入高就业到减员增效,下岗与分流,形成了劳动力多渠道就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职工能进能出的局面。第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恢复高考制度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从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第十,各行各业各部门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突破和进展。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税收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商管理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商业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技术监督体制改革、计划体制改革等等,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部门都有许多改革举措,都有许多改革成果。所有的改革,所有的成果,共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巨变,共同构成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修志工作者如果把一个县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方方面面变化的资料真正掌握在手了,把如此丰富的改革实践、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巨大丰硕的改革成果写进续修志书之中,就会向今人和后人昭示一条真理: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将当代中国的改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述这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都是“实”的变化,修志工作者在收集续志资料时,一般是比较注意的。还有一些“虚”的变化,即意识形态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有些修志工作者在收集续志资料时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完全忽略了这些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值得引起修志工作者重视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推动思想观念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革,又必然极大地影响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改革开放的序幕得以拉开。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宝贵的思想成果和精神财富。正是这灿烂的思想解放之花才结出了思想领域的丰硕成果。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冲破了“右”的思想障碍,更冲破了“左”的思想障碍,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审视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人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新观念、新思想不是在某一方面的单个突破,而是全面的广泛的变革。尤其人们在社会主义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社会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前进。

    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以后,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非常巨大的。修志工作者用心收集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典型资料,并采取恰当的形式写进续修志书之中,这也是在一个方面反映时代特点的极重要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变化,是改革开放前所没有的。修志工作者在收集续志资料时,要对这些新生事物一样一样地进行调查了解,务求弄懂这个新生事物之所以存在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它的作用、职能是什么,有什么经济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等等。这样在续修志书中记述这个新生事物时,修志工作者才能心理有底。例如经济部类的新生事物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示范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乡镇工业小区等等。又例如政治部类的新生事物有: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法治国、以法治市、反腐倡廉、廉政建设、反贪污贿赂检查、审计监督、党内外监督机制、党风建设、“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邪教斗争等等。又例如文化部类的新生事物:社会力量办学、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兴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开展“打黄打非”检查、希望工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等。又例如社会部类的新生事物:人口老龄化问题、城镇社区建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光彩事业、青年志愿者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托老所等等。又例如人物部类的新的人物:优秀企业家、中小学名师、科技拔尖人才、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公仆等等。这些新生事物和新的人物体现了历史的新发展,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

    修志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好的方面变化的资料,用这些资料来反映一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好,歌颂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歌颂改革开放好,歌颂四化建设好。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续修志书的主体内容,要浓墨重彩地进行记述。

    修志工作者还应充分掌握一些坏的方面变化的资料,把改革开放以后某些支流的沉渣泛起、某些由于人为破坏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变迁记述清楚。比如由于商海滔滔,物欲横流,金钱崇拜,有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出现了党风败坏、官场腐败、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吸毒贩毒、走私贩私、奢靡之风等社会丑恶现象。又比如生态环境恶化、滥伐滥砍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湿地萎缩消失、草原退化、降雨量减少、空气质量下降等等。又比如社会状况堪忧、黑社会性组织猖獗、拐卖妇女儿童、道德滑坡、赌博成风等等。续修志书作为一地之“信史”,决不能回避记述这些确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收集续志资料也决不能丢掉这些向坏的方面变化的资料,记下这些向坏的方面变化的资料,才可增强国人的忧患意识,才可使人警醒,才可作为殷鉴。“不溢美,不隐恶”,是中国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存真求实,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记述历史,这是编修“信史”的起码要求。粉饰现实,不讲真话,回避问题,是历代编史修志的大忌。

    修志工作者为了充分掌握一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历史”资料,充分掌握一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人物”资料,充分掌握一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地情”资料,就要下功夫去收集三个方面的资料:一是文字资料;二是口碑资料;三是实地考察资料。应特别强调要重视实地考察资料。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修志工作者是与历史同步前进的,对于正在发展变化中的资料就有一个如何正确把握“度”的问题。有许多的事情(地、事、人、物)需要修志工作者亲自去看一看、问一问、甚至要与当事人议一议,个别的还要考核真假虚实,去掉浮夸的“水分”廓清假象的“迷雾”,务必求实存真。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续志时空)收集续志资料要着眼于一个变字
  • 在认真总结第一届修志经验的基础上,许多市县正在谋划或启动续志工程。不论续志工程处于何阶段,无一例外地都在认真收集续志资料。续志资料收集与第一届修志资料收集有何根本不同呢?从时间上说,第一届修志资料收集的历史跨度长,要从一个县市的建置开始,要上溯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而续志资料收集的历史跨度短,只有十几年至二十年时间。但历史绝不会凝固,地情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虽然续志资料收集的历史跨度短,也一定要弄清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发展变化,清晰地画出一地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了掌握一地十几年至二十年的地情变化,修志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海洋中去,充分地认识重要的历史事件,充分地认识历史前进的脚步,充分地认识重要的新生事物,充分地认识思想观念的变化,充分地认识社会的协调发展,充分地认识生存环境的变迁,充分地认识新的人物,充分地认识新的世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修志工作者如果思想观念陈旧,存有许多认识盲点,即使在一个县市工作了很长时间,对地情依然是若明若暗。有的修志工作者由于缺乏政治敏感性,对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缺乏应有的热情,续志资料的收集是很难做得深入细致、特色鲜明、翔实完备的。近年来,笔者通过续志工程的实践,深刻地体会到一点,就是收集续志资料一定要着眼于一个变字,才能看清当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历史”,看清当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人物”,看清当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地情”。

     历史长河千帆进,瞬间流水已涤新。续志要写变中事,独寻真知启后人。收集续志资料要着眼于一个变字,修志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对一地的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纵向比较,务求做到在宏观上把握准确,在微观上抓住典型,即要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变化抓得准,地情摸得清。概要地讲来,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30年中,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的说来,由于在1957年后指导思想上的的错误,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很少、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等运动,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导致国民经济的三年困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更使我们蒙受巨大的灾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在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其引起中国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真正是开始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实践,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步一步把中华民族引向伟大的复兴!我们的续修县市志虽然记述的时间跨度短,但它是中国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在一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实录,其意义十分重大,今人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

    我们的续修县市志要真正编成改革开放在一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实录,修志工作者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了解一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下苦功夫收集掌握大量的从宏观到微观的续志资料,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一地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修好一部续志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呢?从大的方面讲,大约有十个转变: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停滞封闭转到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从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僵化的“苏联模式”转到了充满活力的全面体制改革;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到了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强化集权政治转到了建设民主法治国家;从思想禁锢转到了思想解放,鼓励创新;从鄙薄知识、轻视和摧残人才转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大搞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的治国方略转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的长期曲折和大起大落转到了持续、快速、协调、有序;从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线上转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并进而向更富裕的目标迈进。总之,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全面转型的进程;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并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经济不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化;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城市和城镇发展速度在加快。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等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计划经济体制已渐渐淡化出历史舞台。

    修志工作者只有清楚地了解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才能从宏观上着眼,在收集续志资料时真正把握住一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势大略,抓住一地“发展中的历史”的主干资料。但这远远不够,还要从中观和微观的层次上去看待改革开放以后的方方面面的变化。例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就有许多方面的资料值得修志工作者热切关注:第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推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使广大农村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工、贸、服务诸业全面发展,朝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新的集体化方向前进。第二,所有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从鼓励保护个体户、专业户,到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第三,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在历经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租赁后,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企业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第四,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按照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针,积极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通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建成。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健全市场规则,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第六,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在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初步走上了一条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消耗,增加效益,保护环境,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环保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七,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打破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第八,积极推进劳动制度改革。从由国家统包统配到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劳动力市场,从低收入高就业到减员增效,下岗与分流,形成了劳动力多渠道就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职工能进能出的局面。第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恢复高考制度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从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第十,各行各业各部门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突破和进展。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税收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商管理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商业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技术监督体制改革、计划体制改革等等,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部门都有许多改革举措,都有许多改革成果。所有的改革,所有的成果,共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巨变,共同构成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修志工作者如果把一个县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方方面面变化的资料真正掌握在手了,把如此丰富的改革实践、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巨大丰硕的改革成果写进续修志书之中,就会向今人和后人昭示一条真理: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将当代中国的改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述这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都是“实”的变化,修志工作者在收集续志资料时,一般是比较注意的。还有一些“虚”的变化,即意识形态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有些修志工作者在收集续志资料时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完全忽略了这些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值得引起修志工作者重视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推动思想观念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革,又必然极大地影响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改革开放的序幕得以拉开。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宝贵的思想成果和精神财富。正是这灿烂的思想解放之花才结出了思想领域的丰硕成果。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冲破了“右”的思想障碍,更冲破了“左”的思想障碍,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审视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人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新观念、新思想不是在某一方面的单个突破,而是全面的广泛的变革。尤其人们在社会主义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社会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前进。

    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以后,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非常巨大的。修志工作者用心收集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典型资料,并采取恰当的形式写进续修志书之中,这也是在一个方面反映时代特点的极重要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变化,是改革开放前所没有的。修志工作者在收集续志资料时,要对这些新生事物一样一样地进行调查了解,务求弄懂这个新生事物之所以存在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它的作用、职能是什么,有什么经济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等等。这样在续修志书中记述这个新生事物时,修志工作者才能心理有底。例如经济部类的新生事物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示范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乡镇工业小区等等。又例如政治部类的新生事物有: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法治国、以法治市、反腐倡廉、廉政建设、反贪污贿赂检查、审计监督、党内外监督机制、党风建设、“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邪教斗争等等。又例如文化部类的新生事物:社会力量办学、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兴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开展“打黄打非”检查、希望工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等。又例如社会部类的新生事物:人口老龄化问题、城镇社区建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光彩事业、青年志愿者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托老所等等。又例如人物部类的新的人物:优秀企业家、中小学名师、科技拔尖人才、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公仆等等。这些新生事物和新的人物体现了历史的新发展,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

    修志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好的方面变化的资料,用这些资料来反映一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好,歌颂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歌颂改革开放好,歌颂四化建设好。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续修志书的主体内容,要浓墨重彩地进行记述。

    修志工作者还应充分掌握一些坏的方面变化的资料,把改革开放以后某些支流的沉渣泛起、某些由于人为破坏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变迁记述清楚。比如由于商海滔滔,物欲横流,金钱崇拜,有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出现了党风败坏、官场腐败、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吸毒贩毒、走私贩私、奢靡之风等社会丑恶现象。又比如生态环境恶化、滥伐滥砍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湿地萎缩消失、草原退化、降雨量减少、空气质量下降等等。又比如社会状况堪忧、黑社会性组织猖獗、拐卖妇女儿童、道德滑坡、赌博成风等等。续修志书作为一地之“信史”,决不能回避记述这些确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收集续志资料也决不能丢掉这些向坏的方面变化的资料,记下这些向坏的方面变化的资料,才可增强国人的忧患意识,才可使人警醒,才可作为殷鉴。“不溢美,不隐恶”,是中国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存真求实,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记述历史,这是编修“信史”的起码要求。粉饰现实,不讲真话,回避问题,是历代编史修志的大忌。

    修志工作者为了充分掌握一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历史”资料,充分掌握一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人物”资料,充分掌握一地“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地情”资料,就要下功夫去收集三个方面的资料:一是文字资料;二是口碑资料;三是实地考察资料。应特别强调要重视实地考察资料。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修志工作者是与历史同步前进的,对于正在发展变化中的资料就有一个如何正确把握“度”的问题。有许多的事情(地、事、人、物)需要修志工作者亲自去看一看、问一问、甚至要与当事人议一议,个别的还要考核真假虚实,去掉浮夸的“水分”廓清假象的“迷雾”,务必求实存真。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