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地名探源)内蒙古政区地名简述
  •      乌兰察布市[Ulɑɑn Qɑb Shì]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市人民政府驻集宁区。
      “乌兰察布”系蒙古语,《大清一统志》称“五蓝叉拍山”。“五蓝叉拍”即“乌兰察布”的谐音,原意为“山的两冀红色高地”,引申为“红山口”,但非“崖口”之意。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四子部落旗、乌喇特西公旗、乌喇特中公旗、乌喇特东公旗、茂明安旗(又称“毛明安”)、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汉旗”)等6旗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今呼和浩特市北大青山脚下之红山口),故称“乌兰察布盟”,盟名始此。
      清雍正年后汉族移民增多,先后设清水河、丰镇、托克托、兴和、陶林、和林格尔、武川7厅,属归绥道。1912年将厅改为县,各自的行政区域专名均没有变动。1914年撤销归绥道,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1928年改属绥远省。1950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驻乌兰花,同年8月更名为乌兰察布内蒙古族自治区,迁驻包头市昆都仑召。1951年迁驻固阳县城关。1954年撤销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将乌兰察布内蒙古族自治区更名为乌兰察布盟。1958年撤销平地泉行政区,所辖察哈尔右翼前、中、后3旗、土默特旗及丰镇、兴和、卓资、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武川8县划入乌兰察布盟,盟行政公署由固阳县迁驻集宁市,同年将乌拉特前、中、后3旗划归巴彦淖尔盟。1960年析出土默特旗、固阳县,分别划归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1962年河北省商都县划入。1963年土默特旗、固阳县复入。1969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化德县、二连浩特市划入。1971年析土默特旗为左、右两旗,并分别划归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同年析出固阳县、托克托县分别划归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1980年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划归锡林郭勒盟,1995年将乌兰察布盟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6年将乌兰察布盟的武川县、达尔罕茂明联合旗分别划归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现辖集宁区、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共1区、1市、4旗、5县。
      集宁区[Jínínɡ Qiu]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驻地。原地名叫“老凹嘴”。金为西京路集宁县地。元为集宁路。清为察哈尔正黄旗地。“集宁”一名,始见于金代,是以金代集宁县而得名。《金史地理志》上说:“集宁,明昌三年以春市场置。北至界二百七十里”。据《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划演变》第95页上说:“当时‘集宁’是予兆着‘集市安宁’而得名,后来认为‘集宁’二字象征着‘吉祥’,故遂从古名,……。”
      1919年平绥铁路在此设“平地泉站”(今集宁南站)。此后更名为平地泉。1921年10月析丰镇、凉城、陶林、兴和4县地,以平地泉的“平泉”作专名,设平泉招垦设治局,因与热河省平泉县重名,更名为集宁招垦设治局。1924年更名为集宁县。1948年更名为集宁市。1949年更名为集宁县城关镇,为集宁专员公署驻地。1951年更名为平地泉镇(县级),属集宁专员公署。1954年属平地泉行政区。1956年更
    名为集宁市,与集宁县并存。1957年撤销集宁县。1958年集宁市正式成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驻地。2003年将集宁市更名为集宁区(县级)。境内有著名的风景区老虎山公园,是解放战争时期集宁战役革命纪念地。老虎山西侧存有一山洞,曾是1946年9月集宁战役中绥蒙军区的指挥部,姚吉吉司令员、高克林政委曾在此指挥战斗。1956年8月1日集宁市人民政府在老虎山顶上建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金代集宁县古城遗。
      丰镇市[Fēnɡzhèn Shì]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市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丰镇”一名,是以“丰川卫”和“镇宁所”的首字而命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此设丰川卫和镇宁所,属山西省大同府。乾隆十五年(1750年)将丰川卫、镇宁所合并,设丰镇厅,“丰镇”一名始此,厅府驻衙门口村(今城关镇)。 1912年厅改县,属绥远观察使公署。1958年属乌兰察布盟。1990年11月撤销丰镇县,设丰镇市(县级)。境内有黄石崖,海拔2335米,为该市最高点。沿纳海为该市最大天然湖。薛刚山上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卓资县[Zhuózī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脉南麓。县人民政府驻卓资山镇。
      清为蒙古察哈尔镶红旗、镶蓝旗地。地名称“桌子山”,因山顶平似桌子,故名。后改雅化为“卓资山”。1946年设“龙胜县”,驻卓资山,因贺龙同志指挥人民解放军在卓资山打败了胡宗南、何文定部取得胜利而命名县名为“龙胜”, 表示“贺龙军队取胜”的意思。后因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胜县重名,1952年经内务部批准将龙胜县更名为卓资县,驻卓资山,因境内地名称“卓子山”而得县名。
     “龙胜县”和“卓资县”均属集宁专区。1954年6月党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绥远省,将集宁专区改为平地泉行政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随属。1955年卓资县人民政府驻资山镇。1958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地泉行政区,将卓资县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卓资县随属。境内有大黑河流经。土特产有卓资山熏鸡,为全国三大名鸡之一。纪念地有青山烈士陵园。有战国赵长城遗地。
      化德县[Huàdé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县人民政府驻长顺镇。
      清为察哈尔八旗牧地。1934年析商都、康保2县地,设化德设治局。1936年设化德市,5月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又在嘉卜寺(今化德)把蒙古军总司令部改建为蒙古军政府,因德王对“化德”一词有“化及德王”之德嫌(亦说有“析施德政”之意),所以将“化德市”改为“德化市”,蒙古语名为“Eedem  Soyolt  Hot",汉译为“额尔德木索雅拉图浩特”,“额尔德木”旧意为“德、德行”,“索雅拉图”意为“有文化的”,“浩特”意为“城市”,合意为“有德行的文化城市”。⑤1945年将德化市更名为化德县。1946年将商都、化德两县合并,设商化联合县。1947年10月与康保县合并,设商化康联合县。1949年1月化德解放,复设化德县,1950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察哈尔盟,1959年撤销察哈尔盟,改属锡林郭勒盟。1960年9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化德县,划入商都镶黄旗,同时将商都镶黄旗更名为镶黄旗(亦作“厢黄旗”)。1963年4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复设化德县,其原化德县的行政区域不变。1969年11月将锡林郭勒盟所属的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随属。境内有大脑包山,海拔1,719米,为全旗最高点。较大的河流有二洁淖、民东淖、不勒敦淖尔。京式硬壳剪绒皮帽、旱獭皮帽为名品。古迹有元代古城遗址和金界壕遗址。
      
      商都县[Shānɡdū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县人民政府驻七台镇。
       “商都”一名系满语,据张景三先生的《赛外怀古话商都》一文上说:“据该县《县志》所述为满文“水漩”之意。这是由于从北部流来的不动河(蒙语为粗大的河流)清流激湍在这里拐了个弯儿,然后逶迤向东注入浩瀚的察汗淖尔湖,因河水在拐弯处打漩儿,故得此名。”⑥也就是说注入察干淖尔之河水,清流激湍、回旋成纹,故名。
      清为察哈尔镶黄旗地。1915年设商都垦务行局。1917年更名为商都招垦设治局。1918年设商都县,县名始此,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1929年属察哈尔省。1949年属河北省张家口专区。1958年划归张北县。1960年复设商都县。清代设立张家口驿站时,今该县驻地原为第七台旧址,所以商都又俗称“七台”。其实,“七台”之正式驿名称“明垓”,蒙文《理藩院则例》作Mingrai。满文《站名》作Mingrai。⑦)1962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将河北省的商都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随属。商都县人民政府驻地,最初驻城关镇,2004年更名为商都镇,2006年更名为七台镇。境内有麻黄山、元宝、马鬃等山。河流均属内陆河,有察汗淖尔、潭家营淖、旱海子等淡水、碱水湖。古迹有金界壕遗址。
      兴和县[Xīnɡhé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境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兴和”这一地名,是以元代兴和路而得名。清为蒙古察哈尔正黄正红牧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设和兴厅,驻二道河,属归绥兵备道。1912年将兴和厅更名为兴和县,县名始此,属绥远观察使公署。1914年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兴和道。1929年属绥远省。1949年属绥远省集宁专区。1954年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随属。
      境内有大青山、苏木山、岱青山、阿贵山等。河流多属永定河水系,有二道河、豪沁河、赛乌素河等河流。矿产有石墨、磷石、膨润土、大理石、黄金、玛瑙等,是全国三大石墨生产基地之一。特产黄芪。古迹有元威宁县古城遗址。有元代侍郎墓、清代额附内廷大臣班第墓等古墓葬。有清代清真寺、革命烈士纪念碑。
      
      凉城县[Liánɡchénɡ  Xiàn]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岱海镇。
      “凉城”这一地名是以北魏凉城郡而得名。北魏时设凉城郡,驻今县城东北。辽时设宣德县(今县东北麦胡图镇淤泥滩村),为德州治。金、元时改为宣宁县。明洪武四年将宣宁县更名为宣德卫。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宁朔卫(今后营乡)、怀远所(今永兴镇)。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宁远厅,以宁朔卫和怀远所的“宁”、“远”二字命名。1912年将宁远厅更名为宁远县,驻今永兴镇。1914年因与河北省的宁远县重名而更名为凉城县,县名始此,驻田家镇(今“永兴镇”)。 1929年划归绥远省。1937年迁驻新堂(今“城关镇”)。
      1949年凉城县属绥远省和林格尔专区。同年改属集宁专员公署。1954年属内蒙古自治区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随属。境内有著名的蛮汗山、马头山。有弓土具河、五号河等河流,属岱海、黄河、永定河水系。岱海为最大淡水湖,多产鱼和螃蟹。古迹有汉疆阴县、北魏沃阳、凉城、唐桑乾都督府治、辽宣德县、金、元宣宁县等古城及明天成城遗址。有明长城和赵长城遗址。有烈士陵园。
      察哈尔右翼前旗[Qɑhɑr Yòuyì Qiánqí]  简称“察右前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旗人民政府驻土贵乌拉镇。
     “察哈尔右翼”中的“右翼”,蒙古语称之为“巴润嘎尔”,原意为“右手”,引申为“右翼”。关于“察哈尔”一名的含义和来历,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进行了种种解:
      ㈠中外学术界认为:1、“察哈尔”是“邻近”的意思,因为察哈尔部的驻牧地毗邻长城,所以根据蒙古语“札哈(Jaq-a)”之意推测为“边界”、“边疆”。2、“察哈尔”(caqar)是“白色”的意思,理由是蒙古语“察罕”(caγan)为白色,“察哈尔”一词源于此。3、芬兰的兰斯铁解释“察哈尔”一词为“王宫宫廷周围的平民(工匠和仆人)”,并与意为“狩猎区”的突厥语caqar做了联系。4、国内学术界根据《元朝秘史》第68节“察合”旁译为“孩儿”,以此推测“察哈尔”一词来源于突厥语caqa“孩子、幼小”。4、伯希和认为:“察哈尔”一词来源于波斯语caqar,意为“家人”或“臣仆”。察哈尔部的名称无论如何也应该为jakhar,而不是cakhar。①
      包国庆在他的《敖汉、奈曼部归清始末—从满蒙文档案史料看察哈尔本部的分裂》一文中说:“伯希和对“察哈尔”一词进行了语音和历史两方面的系统论述,其推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据汉文史书记载,早在8世纪时期,活跃于隋唐时期的突厥汗国军队中有被称作“附离”的侍卫之士。有从突厥征集来的控弦之士,还有由中亚昭武九姓胡组成的精兵,这些精兵被称作“柘羯”。唐朝镇压安史之乱时曾从中亚募集以“柘羯”命名的军队。“柘羯”就是caqar一词最早的汉译形式。后来这个词传入蒙古后音jaqar,这并不足为怪。按照中古汉语语音,柘,之夜切,假开三去祃章,拟音为〔ta〕:羯,居竭切,山开三入月见,〔kit〕,构拟作?agat-jaγad. 拟音应该说很接近伯希和的说法。②
      ㈡我区的地名管理机构,在编写地名词典、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对“察哈尔”一词的含义,只做了以下一种解释,如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卷一第207页上说:“‘察哈尔’,系蒙古语‘扎黑曰格’的谐音,意为号令,因察哈尔部是成吉思汗蒙蒙古林丹汗所统辖,故名。”
      此外,在上世纪的1982年12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民族分册”第110页上说:“‘察哈尔’,一称‘插汉’,又称‘察罕儿’、‘插汉儿’,均为蒙古语,意为‘边’。
      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达赉逊库登汗固受土默特部俺答汗(亦称“阿拉坦汗”)压迫,徙牧于辽东边外。因近边,故称所部为‘察哈尔’。”
      明嘉靖年间蒙古察哈尔部在此驻牧。万历后为土默特部所据。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设察哈尔正黄旗,驻木孙忒克山。乾隆十五年(1750年)属丰镇厅。同治年间,迁驻今察哈尔右翼后旗东南大六号镇。1914年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1928年属察哈尔省。1935年改属绥远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绥东四旗(正蓝、正红、镶红、镶蓝)获得解放,归绥蒙政府管辖。1946年9月绥东四旗归绥远省政府管辖。1948年9月,绥东西旗再度解放。1949年2月设绥东蒙旗办事处,统一管辖绥东四旗。1949年复设正黄旗,驻印北梁(今巴音镇,全称为巴音塔拉)。1950年正黄、正红、镶红、镶蓝4旗合并,设联合旗,属中心旗。1954年撤销绥东四旗和陶林县,以正黄旗为基础设立察哈尔右翼前旗,旗名始此,旗人民政府由八苏木迁至管村,并将管村更名为土贵乌拉镇,属平地泉行政区。 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随属。
      境内有岱青山、大脑包山、灰腾梁、琵琶梁等山。有霸王河、泉玉林河、黄茂营河、呼和乌素河、黑沟河、磨子山河等河流,除黄茂营河流入永定河外,其余均注入黄旗海。黄旗海是该旗最大的湖泊。有天然草牧场,多优良牧草。古迹有新石器时代墓群、汉代古城、辽代墓群、元代集宁路古城、古长城、烽火台等遗址。
      察哈尔右翼中旗[Qɑhɑr Yòuyì Zhōnɡqí]  简称“察右中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旗人民政府驻科布尔镇。
     “察哈尔”一名的含义和来历,详见察哈尔右翼前旗条。明嘉靖年间蒙古察哈尔部在此驻牧。万历年后为土默特部所据。清时为察哈尔右翼镶兰旗(也写作“镶蓝旗”)、镶红旗地。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为宁远厅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设陶林厅,驻科布尔,属归绥兵备道。1912年将陶林厅更名为陶林县,属绥远观察使公署。1914年改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1929年划归绥远省。1950年将镶兰旗和镶红旗合并,设镶兰镶红联合旗。1954年撤销陶林县划入镶兰镶红联合旗,设察哈尔右翼中旗,旗名始此,属平地泉行政区。旗人民政府由卓资山迁驻科布尔(原陶林城)。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随属。
      境内最高山峰有脑包山,海拔为21749米。有丁计河、黑山子河、七苏木河、点红岱河等河流。最大的湖泊有大海卜子。盛产黄金,为全国黄金产量超万两旗县之一。灰腾锡勒(亦称“灰腾梁”),是一大片丰美的牧场和天然桦林,为自治区著名的旅游景点,自1980开发以来,接待了日、美、英、泰等国家和港、澳游客。
      察哈尔右翼后旗[Qɑhɑr Yòuyì Hòuqí]  简称“察右后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旗人民政府驻白音察干镇。
      “察哈尔”一名的含义和来历,详见察哈尔右翼前旗条。
     明嘉靖年间察哈尔部在此驻牧。万历后为土默特部所据。清为正红旗察哈尔、正黄旗察哈尔2旗北部。1948年设绥东蒙古旗办事处。1950年设绥东中心旗,旗人民政府驻集宁。1954年原绥东中心旗更名为察哈尔右翼后旗,旗名始此,旗人民政府由集宁迁至土木尔台,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1971年旗人民政府由土牧尔台迁至白音察干镇。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随属。
      境内有灰腾梁、韩勿拉、阿贵庙等山。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有霞江、丹岱等河。有白音察干、阿孟忽洞等湖泊。风能资源丰富,形成区域风力发电网,供应牧区用电。古迹有战国、秦、汉及辽、金、元古城遗址和古墓群。有清代寺庙和古长城遗址。

      四子王旗[Sìzǐwánɡ  Qí]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界蒙古国。旗人民政府驻乌兰花镇。
     “四子王旗”,意即四个贵族统辖的区域。其前身为四子部落,蒙古语称之为“Dorben Keuked Ayimag”,意为“四子部落”或“四子部”。这四子是:僧格、索纳木、鄂木布、伊尔扎木,他们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尔十五世孙诺颜泰的四个儿子。十七世纪上半叶,因连年战争,四子部落从大兴安岭北麓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阴山北麓西拉穆伦流域驻牧。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四子王旗,旗名从部落名,属乌兰察布盟。1914年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28年属绥远省。1954年撤销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4年属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随属。
      境内主要河流为西拉穆伦,最大的湖泊为呼和淖尔,系盐碱湖。有乌兰察布草原之天然牧场。萤石产量名列自治区前茅,并远销美国、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矿产资源丰富,萤石储量居亚洲之首。白乃庙铜矿是自治区最大白铜矿。古迹有古墓群、北魏抚冥城和金净州(亦称“静州”)城遗址,古长城等古迹。
      注释:
      ①②见《蒙古史研究》第七集,第322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③见《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乌兰察布盟分册”,
      ④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⑤参见《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划演变》(内部资料),乌兰察布盟民政处编,1986年;《乌兰察布盟简志》,乌兰察布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89年;
      ⑥见《内蒙古地名》汉文版刊物,1982第3期第21页;
      ⑦见金峰先生的《清代内蒙古五路驿站》一文,载《蒙古史论文选集》第三集第349页,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编印,1983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地名探源)内蒙古政区地名简述
  •      乌兰察布市[Ulɑɑn Qɑb Shì]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市人民政府驻集宁区。
      “乌兰察布”系蒙古语,《大清一统志》称“五蓝叉拍山”。“五蓝叉拍”即“乌兰察布”的谐音,原意为“山的两冀红色高地”,引申为“红山口”,但非“崖口”之意。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四子部落旗、乌喇特西公旗、乌喇特中公旗、乌喇特东公旗、茂明安旗(又称“毛明安”)、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汉旗”)等6旗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今呼和浩特市北大青山脚下之红山口),故称“乌兰察布盟”,盟名始此。
      清雍正年后汉族移民增多,先后设清水河、丰镇、托克托、兴和、陶林、和林格尔、武川7厅,属归绥道。1912年将厅改为县,各自的行政区域专名均没有变动。1914年撤销归绥道,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1928年改属绥远省。1950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驻乌兰花,同年8月更名为乌兰察布内蒙古族自治区,迁驻包头市昆都仑召。1951年迁驻固阳县城关。1954年撤销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将乌兰察布内蒙古族自治区更名为乌兰察布盟。1958年撤销平地泉行政区,所辖察哈尔右翼前、中、后3旗、土默特旗及丰镇、兴和、卓资、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武川8县划入乌兰察布盟,盟行政公署由固阳县迁驻集宁市,同年将乌拉特前、中、后3旗划归巴彦淖尔盟。1960年析出土默特旗、固阳县,分别划归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1962年河北省商都县划入。1963年土默特旗、固阳县复入。1969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化德县、二连浩特市划入。1971年析土默特旗为左、右两旗,并分别划归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同年析出固阳县、托克托县分别划归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1980年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划归锡林郭勒盟,1995年将乌兰察布盟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6年将乌兰察布盟的武川县、达尔罕茂明联合旗分别划归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现辖集宁区、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共1区、1市、4旗、5县。
      集宁区[Jínínɡ Qiu]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驻地。原地名叫“老凹嘴”。金为西京路集宁县地。元为集宁路。清为察哈尔正黄旗地。“集宁”一名,始见于金代,是以金代集宁县而得名。《金史地理志》上说:“集宁,明昌三年以春市场置。北至界二百七十里”。据《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划演变》第95页上说:“当时‘集宁’是予兆着‘集市安宁’而得名,后来认为‘集宁’二字象征着‘吉祥’,故遂从古名,……。”
      1919年平绥铁路在此设“平地泉站”(今集宁南站)。此后更名为平地泉。1921年10月析丰镇、凉城、陶林、兴和4县地,以平地泉的“平泉”作专名,设平泉招垦设治局,因与热河省平泉县重名,更名为集宁招垦设治局。1924年更名为集宁县。1948年更名为集宁市。1949年更名为集宁县城关镇,为集宁专员公署驻地。1951年更名为平地泉镇(县级),属集宁专员公署。1954年属平地泉行政区。1956年更
    名为集宁市,与集宁县并存。1957年撤销集宁县。1958年集宁市正式成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驻地。2003年将集宁市更名为集宁区(县级)。境内有著名的风景区老虎山公园,是解放战争时期集宁战役革命纪念地。老虎山西侧存有一山洞,曾是1946年9月集宁战役中绥蒙军区的指挥部,姚吉吉司令员、高克林政委曾在此指挥战斗。1956年8月1日集宁市人民政府在老虎山顶上建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金代集宁县古城遗。
      丰镇市[Fēnɡzhèn Shì]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市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丰镇”一名,是以“丰川卫”和“镇宁所”的首字而命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此设丰川卫和镇宁所,属山西省大同府。乾隆十五年(1750年)将丰川卫、镇宁所合并,设丰镇厅,“丰镇”一名始此,厅府驻衙门口村(今城关镇)。 1912年厅改县,属绥远观察使公署。1958年属乌兰察布盟。1990年11月撤销丰镇县,设丰镇市(县级)。境内有黄石崖,海拔2335米,为该市最高点。沿纳海为该市最大天然湖。薛刚山上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卓资县[Zhuózī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脉南麓。县人民政府驻卓资山镇。
      清为蒙古察哈尔镶红旗、镶蓝旗地。地名称“桌子山”,因山顶平似桌子,故名。后改雅化为“卓资山”。1946年设“龙胜县”,驻卓资山,因贺龙同志指挥人民解放军在卓资山打败了胡宗南、何文定部取得胜利而命名县名为“龙胜”, 表示“贺龙军队取胜”的意思。后因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胜县重名,1952年经内务部批准将龙胜县更名为卓资县,驻卓资山,因境内地名称“卓子山”而得县名。
     “龙胜县”和“卓资县”均属集宁专区。1954年6月党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绥远省,将集宁专区改为平地泉行政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随属。1955年卓资县人民政府驻资山镇。1958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地泉行政区,将卓资县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卓资县随属。境内有大黑河流经。土特产有卓资山熏鸡,为全国三大名鸡之一。纪念地有青山烈士陵园。有战国赵长城遗地。
      化德县[Huàdé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县人民政府驻长顺镇。
      清为察哈尔八旗牧地。1934年析商都、康保2县地,设化德设治局。1936年设化德市,5月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又在嘉卜寺(今化德)把蒙古军总司令部改建为蒙古军政府,因德王对“化德”一词有“化及德王”之德嫌(亦说有“析施德政”之意),所以将“化德市”改为“德化市”,蒙古语名为“Eedem  Soyolt  Hot",汉译为“额尔德木索雅拉图浩特”,“额尔德木”旧意为“德、德行”,“索雅拉图”意为“有文化的”,“浩特”意为“城市”,合意为“有德行的文化城市”。⑤1945年将德化市更名为化德县。1946年将商都、化德两县合并,设商化联合县。1947年10月与康保县合并,设商化康联合县。1949年1月化德解放,复设化德县,1950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察哈尔盟,1959年撤销察哈尔盟,改属锡林郭勒盟。1960年9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化德县,划入商都镶黄旗,同时将商都镶黄旗更名为镶黄旗(亦作“厢黄旗”)。1963年4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复设化德县,其原化德县的行政区域不变。1969年11月将锡林郭勒盟所属的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随属。境内有大脑包山,海拔1,719米,为全旗最高点。较大的河流有二洁淖、民东淖、不勒敦淖尔。京式硬壳剪绒皮帽、旱獭皮帽为名品。古迹有元代古城遗址和金界壕遗址。
      
      商都县[Shānɡdū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县人民政府驻七台镇。
       “商都”一名系满语,据张景三先生的《赛外怀古话商都》一文上说:“据该县《县志》所述为满文“水漩”之意。这是由于从北部流来的不动河(蒙语为粗大的河流)清流激湍在这里拐了个弯儿,然后逶迤向东注入浩瀚的察汗淖尔湖,因河水在拐弯处打漩儿,故得此名。”⑥也就是说注入察干淖尔之河水,清流激湍、回旋成纹,故名。
      清为察哈尔镶黄旗地。1915年设商都垦务行局。1917年更名为商都招垦设治局。1918年设商都县,县名始此,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1929年属察哈尔省。1949年属河北省张家口专区。1958年划归张北县。1960年复设商都县。清代设立张家口驿站时,今该县驻地原为第七台旧址,所以商都又俗称“七台”。其实,“七台”之正式驿名称“明垓”,蒙文《理藩院则例》作Mingrai。满文《站名》作Mingrai。⑦)1962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将河北省的商都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随属。商都县人民政府驻地,最初驻城关镇,2004年更名为商都镇,2006年更名为七台镇。境内有麻黄山、元宝、马鬃等山。河流均属内陆河,有察汗淖尔、潭家营淖、旱海子等淡水、碱水湖。古迹有金界壕遗址。
      兴和县[Xīnɡhé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境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兴和”这一地名,是以元代兴和路而得名。清为蒙古察哈尔正黄正红牧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设和兴厅,驻二道河,属归绥兵备道。1912年将兴和厅更名为兴和县,县名始此,属绥远观察使公署。1914年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兴和道。1929年属绥远省。1949年属绥远省集宁专区。1954年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随属。
      境内有大青山、苏木山、岱青山、阿贵山等。河流多属永定河水系,有二道河、豪沁河、赛乌素河等河流。矿产有石墨、磷石、膨润土、大理石、黄金、玛瑙等,是全国三大石墨生产基地之一。特产黄芪。古迹有元威宁县古城遗址。有元代侍郎墓、清代额附内廷大臣班第墓等古墓葬。有清代清真寺、革命烈士纪念碑。
      
      凉城县[Liánɡchénɡ  Xiàn]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岱海镇。
      “凉城”这一地名是以北魏凉城郡而得名。北魏时设凉城郡,驻今县城东北。辽时设宣德县(今县东北麦胡图镇淤泥滩村),为德州治。金、元时改为宣宁县。明洪武四年将宣宁县更名为宣德卫。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宁朔卫(今后营乡)、怀远所(今永兴镇)。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宁远厅,以宁朔卫和怀远所的“宁”、“远”二字命名。1912年将宁远厅更名为宁远县,驻今永兴镇。1914年因与河北省的宁远县重名而更名为凉城县,县名始此,驻田家镇(今“永兴镇”)。 1929年划归绥远省。1937年迁驻新堂(今“城关镇”)。
      1949年凉城县属绥远省和林格尔专区。同年改属集宁专员公署。1954年属内蒙古自治区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随属。境内有著名的蛮汗山、马头山。有弓土具河、五号河等河流,属岱海、黄河、永定河水系。岱海为最大淡水湖,多产鱼和螃蟹。古迹有汉疆阴县、北魏沃阳、凉城、唐桑乾都督府治、辽宣德县、金、元宣宁县等古城及明天成城遗址。有明长城和赵长城遗址。有烈士陵园。
      察哈尔右翼前旗[Qɑhɑr Yòuyì Qiánqí]  简称“察右前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旗人民政府驻土贵乌拉镇。
     “察哈尔右翼”中的“右翼”,蒙古语称之为“巴润嘎尔”,原意为“右手”,引申为“右翼”。关于“察哈尔”一名的含义和来历,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进行了种种解:
      ㈠中外学术界认为:1、“察哈尔”是“邻近”的意思,因为察哈尔部的驻牧地毗邻长城,所以根据蒙古语“札哈(Jaq-a)”之意推测为“边界”、“边疆”。2、“察哈尔”(caqar)是“白色”的意思,理由是蒙古语“察罕”(caγan)为白色,“察哈尔”一词源于此。3、芬兰的兰斯铁解释“察哈尔”一词为“王宫宫廷周围的平民(工匠和仆人)”,并与意为“狩猎区”的突厥语caqar做了联系。4、国内学术界根据《元朝秘史》第68节“察合”旁译为“孩儿”,以此推测“察哈尔”一词来源于突厥语caqa“孩子、幼小”。4、伯希和认为:“察哈尔”一词来源于波斯语caqar,意为“家人”或“臣仆”。察哈尔部的名称无论如何也应该为jakhar,而不是cakhar。①
      包国庆在他的《敖汉、奈曼部归清始末—从满蒙文档案史料看察哈尔本部的分裂》一文中说:“伯希和对“察哈尔”一词进行了语音和历史两方面的系统论述,其推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据汉文史书记载,早在8世纪时期,活跃于隋唐时期的突厥汗国军队中有被称作“附离”的侍卫之士。有从突厥征集来的控弦之士,还有由中亚昭武九姓胡组成的精兵,这些精兵被称作“柘羯”。唐朝镇压安史之乱时曾从中亚募集以“柘羯”命名的军队。“柘羯”就是caqar一词最早的汉译形式。后来这个词传入蒙古后音jaqar,这并不足为怪。按照中古汉语语音,柘,之夜切,假开三去祃章,拟音为〔ta〕:羯,居竭切,山开三入月见,〔kit〕,构拟作?agat-jaγad. 拟音应该说很接近伯希和的说法。②
      ㈡我区的地名管理机构,在编写地名词典、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对“察哈尔”一词的含义,只做了以下一种解释,如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卷一第207页上说:“‘察哈尔’,系蒙古语‘扎黑曰格’的谐音,意为号令,因察哈尔部是成吉思汗蒙蒙古林丹汗所统辖,故名。”
      此外,在上世纪的1982年12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民族分册”第110页上说:“‘察哈尔’,一称‘插汉’,又称‘察罕儿’、‘插汉儿’,均为蒙古语,意为‘边’。
      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达赉逊库登汗固受土默特部俺答汗(亦称“阿拉坦汗”)压迫,徙牧于辽东边外。因近边,故称所部为‘察哈尔’。”
      明嘉靖年间蒙古察哈尔部在此驻牧。万历后为土默特部所据。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设察哈尔正黄旗,驻木孙忒克山。乾隆十五年(1750年)属丰镇厅。同治年间,迁驻今察哈尔右翼后旗东南大六号镇。1914年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1928年属察哈尔省。1935年改属绥远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绥东四旗(正蓝、正红、镶红、镶蓝)获得解放,归绥蒙政府管辖。1946年9月绥东四旗归绥远省政府管辖。1948年9月,绥东西旗再度解放。1949年2月设绥东蒙旗办事处,统一管辖绥东四旗。1949年复设正黄旗,驻印北梁(今巴音镇,全称为巴音塔拉)。1950年正黄、正红、镶红、镶蓝4旗合并,设联合旗,属中心旗。1954年撤销绥东四旗和陶林县,以正黄旗为基础设立察哈尔右翼前旗,旗名始此,旗人民政府由八苏木迁至管村,并将管村更名为土贵乌拉镇,属平地泉行政区。 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随属。
      境内有岱青山、大脑包山、灰腾梁、琵琶梁等山。有霸王河、泉玉林河、黄茂营河、呼和乌素河、黑沟河、磨子山河等河流,除黄茂营河流入永定河外,其余均注入黄旗海。黄旗海是该旗最大的湖泊。有天然草牧场,多优良牧草。古迹有新石器时代墓群、汉代古城、辽代墓群、元代集宁路古城、古长城、烽火台等遗址。
      察哈尔右翼中旗[Qɑhɑr Yòuyì Zhōnɡqí]  简称“察右中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旗人民政府驻科布尔镇。
     “察哈尔”一名的含义和来历,详见察哈尔右翼前旗条。明嘉靖年间蒙古察哈尔部在此驻牧。万历年后为土默特部所据。清时为察哈尔右翼镶兰旗(也写作“镶蓝旗”)、镶红旗地。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为宁远厅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设陶林厅,驻科布尔,属归绥兵备道。1912年将陶林厅更名为陶林县,属绥远观察使公署。1914年改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1929年划归绥远省。1950年将镶兰旗和镶红旗合并,设镶兰镶红联合旗。1954年撤销陶林县划入镶兰镶红联合旗,设察哈尔右翼中旗,旗名始此,属平地泉行政区。旗人民政府由卓资山迁驻科布尔(原陶林城)。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随属。
      境内最高山峰有脑包山,海拔为21749米。有丁计河、黑山子河、七苏木河、点红岱河等河流。最大的湖泊有大海卜子。盛产黄金,为全国黄金产量超万两旗县之一。灰腾锡勒(亦称“灰腾梁”),是一大片丰美的牧场和天然桦林,为自治区著名的旅游景点,自1980开发以来,接待了日、美、英、泰等国家和港、澳游客。
      察哈尔右翼后旗[Qɑhɑr Yòuyì Hòuqí]  简称“察右后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旗人民政府驻白音察干镇。
      “察哈尔”一名的含义和来历,详见察哈尔右翼前旗条。
     明嘉靖年间察哈尔部在此驻牧。万历后为土默特部所据。清为正红旗察哈尔、正黄旗察哈尔2旗北部。1948年设绥东蒙古旗办事处。1950年设绥东中心旗,旗人民政府驻集宁。1954年原绥东中心旗更名为察哈尔右翼后旗,旗名始此,旗人民政府由集宁迁至土木尔台,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1971年旗人民政府由土牧尔台迁至白音察干镇。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随属。
      境内有灰腾梁、韩勿拉、阿贵庙等山。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有霞江、丹岱等河。有白音察干、阿孟忽洞等湖泊。风能资源丰富,形成区域风力发电网,供应牧区用电。古迹有战国、秦、汉及辽、金、元古城遗址和古墓群。有清代寺庙和古长城遗址。

      四子王旗[Sìzǐwánɡ  Qí]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界蒙古国。旗人民政府驻乌兰花镇。
     “四子王旗”,意即四个贵族统辖的区域。其前身为四子部落,蒙古语称之为“Dorben Keuked Ayimag”,意为“四子部落”或“四子部”。这四子是:僧格、索纳木、鄂木布、伊尔扎木,他们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尔十五世孙诺颜泰的四个儿子。十七世纪上半叶,因连年战争,四子部落从大兴安岭北麓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阴山北麓西拉穆伦流域驻牧。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四子王旗,旗名从部落名,属乌兰察布盟。1914年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28年属绥远省。1954年撤销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4年属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随属。
      境内主要河流为西拉穆伦,最大的湖泊为呼和淖尔,系盐碱湖。有乌兰察布草原之天然牧场。萤石产量名列自治区前茅,并远销美国、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矿产资源丰富,萤石储量居亚洲之首。白乃庙铜矿是自治区最大白铜矿。古迹有古墓群、北魏抚冥城和金净州(亦称“静州”)城遗址,古长城等古迹。
      注释:
      ①②见《蒙古史研究》第七集,第322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③见《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乌兰察布盟分册”,
      ④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⑤参见《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划演变》(内部资料),乌兰察布盟民政处编,1986年;《乌兰察布盟简志》,乌兰察布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89年;
      ⑥见《内蒙古地名》汉文版刊物,1982第3期第21页;
      ⑦见金峰先生的《清代内蒙古五路驿站》一文,载《蒙古史论文选集》第三集第349页,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编印,1983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