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珍珠滩)魂牵梦萦居延海
  •     在内蒙古的最西部、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的尽头,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居延海。它横空出世,历经沧桑,与金戈铁马交相辉映,伴男耕女织倩影,阅尽人间春色,蕴藉传奇几多。因其而得名的“居延文化”在兴于西汉、衰于明初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溅起浪花朵朵。在南起甘肃省金塔县毛目北到额济纳旗苏果淖尔的宗间阿玛长250公里、西起纳林河东抵居延泽宽约60公里的广大区域内,留下了古城遗址13座、汉代烽燧118座、西夏庙宇10余处、屯田故地60万亩。
      标志性古城、著名的“哈拉浩特”(黑城子)至今巍然屹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黑水绕城流,绿杨映日落,白塔入云霄,驼铃传朔漠的昔日辉煌和屡遭劫掠的惨状。自1886俄国学者波塔宁发现了黑城子,并于《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区与党中央蒙古》一书公诸于世,打破了黑城子的沉寂,它便失去了往日的安宁。先是沙俄的科兹洛夫的狂挖滥盗,后是西方探险家华尔纳、斯文·赫定、斯坦因等的巧取豪夺,使无数珍宝流落异国他乡。1963年苏联出版的《西夏文写本和刊书》披露的西夏文献就有佛经345种,政治法律著作60余种。这里出土的“汉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量的四分之三,其时间延续几乎贯穿了两汉的数百年。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破城子发掘汉简2万余枚,使世界为之一振。专家将“居延汉简”与敦煌藏经洞并称为20世纪中国西北两大发现。从此居延海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不胫而走。
      居延海的知名度的再次提升,是在本世纪初。因黑河中上游无节制地用水,使地处下游的居延海干涸,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难民”引起国家最高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催生了黑河分水方案。媒体以“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为题,予以披露,由此居延海成为新世纪的焦点。
      居延海知名度第三次提升是在最近:阿拉善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沙漠地质公园,居延海名列其中,与巴丹吉林沙漠、敖伦布拉格峡谷比肩齐名。至此,居延海完成了由额济纳的居延海到驰名中国的居延海,再到世界知名的居延海的三重唱。
      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的黑河,千回百折,劈山越岭,穿沙过漠,行程821公里,一路走来,给极度干旱的荒漠注入生命的甘泉。烟波浩淼的居延海,鱼跃鹰翔,走兽出没,遂有匈奴、乌孙、突厥、柔然、回鹘、党项、鞑靼、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此驻牧,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历史壮歌,描绘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迷人景色。然而在不过百年的时间里,她憔悴了许多,衰老了许多,甚至变得丑陋不堪了。
      居延海系匈奴语,意为“天池”、“幽隐”,大致依其所处地理位置偏僻而取名。史书称,先秦时期,匈奴居延部落在此游牧,因此将此湖泊称为“居延泽”。魏晋时期改为“西海”,唐代以后一直称“居延海”。
      早先的居延海由西居延海、东居延海、景斯图淖尔组成,最大面积曾达到2600多平方公里,到秦汉时期仍有726平方公里。清代以来由于黑河下泄水量锐减,居延海分成了西部的嘎顺淖尔、东部的苏果淖尔,两湖相距35公里。1961年西居延海首先出现断流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亦干涸。
      上世纪70年代我曾在古居延海的遗址上工作过,亲眼看到那里曾经有过的繁盛:在泥沙沉积的地面上,到处点缀着密密麻麻的枯死苇茎,那是被严酷的岁月和着凛冽的西风所切割的痕迹遗存。低矮的沙丘上密如栅栏般的干枯苇墙仍然顽强地挺立着,东一丛,西一簇,格外显眼。我向当地老者问及此景,老者略带激动地说:“解放初,这里到处是绿的,那时的芦苇有这么深”!老者用手在自己的胸前比划着。我被老者的情绪感染,极力张开想象的翅膀,然而终究没有身同感受来得真实、亲切、自然。
      居延海是慷慨的,有时她慷慨得让你欣喜若狂。我与同伴利用休息日驾车到离驻地十多公里的东居延海去摸鱼、捡鸟蛋,接受居延海的丰厚馈赠。水天相连的居延海波光粼粼,各种各样的水鸟于碧波间荡漾徜徉,万头攒动,蔚为壮观。到得湖心岛,鸟语嘈杂,沸反盈天。我仔细地在地面上寻找鸟蛋。水鸟很聪明,在黑褐色在碱土上挖个小坑,里面垫点绒毛,产卵于其上,这样即使是鸟儿一时半会离巢觅食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许多鸟的蛋壳上都是带着伪装色的彩色斑纹的,其伪装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走到近前俯身查看,几乎很难发现。我仔细地欣赏着色彩斑斓大大小小的鸟蛋,为大自然之神奇而感叹不已。捡罢鸟蛋,开始下海捕鱼。居延海盛产大头鱼。大头鱼的学名叫“大鳍鼓鳔鳅”,是大西北的新疆和甘肃的黑河流域才有的稀有物种。它通体无鳞,周身布满了淡褐色的斑纹,大口短须白肚皮,看起来有点像海洋里虎鲨,只是体型无法与之相比。时逢枯水季节,鱼非常好捉。在偌大的海子里捉鱼不用任何捕捞工具,全凭两只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并非诳语。居延海中生长着一种水草,这种水草生长速度极快,为争夺阳光,它总是把自己的梢头露在水面上,与水面齐平,成片成片地集中分布,几乎将它所在的水面封死。大头鱼在水草中避暑,三成群地依偎在一起,一动不动,顺着水草的下部慢慢地触摸,感觉到大头鱼的滑爽皮肤时迅速收拢十指,连同水草一起捞取,鱼便在掌控之中了。有时一把下去,竟能逮到三四条,我只选比巴掌大的,小的悉数放生。三五个人,半下午的时间,摸了整整一麻袋鱼。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一路高歌班师回营。鱼多了,一时半晌吃不完就把它做成熏鱼。大头鱼有个特点,就是怎么做都“可口可乐”。无论是烹、煎、焖、炸,还是炖、烤、蒸、煮,样样来得,样样俱佳,熏鱼只是其中之一。将由背部剖开浸以盐渍和料味表皮风干的鱼放置在锅底撒有红糖或小米的锅筚上,以文火熏制,期间开锅翻动一两次,使鱼腹背受热均匀,等待片刻鱼就熏好了。将熏鱼放在通风的阴凉处保存,个把月不会变质,什么时候想吃便可信手拈来。
      前不久听从额济纳回来的人说,居延海的大头鱼已经变成了稀罕物。有的饭店里倒是也有这道菜,可是鱼已经小得可怜了,大不过10厘米。猜想它该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了。历史上的居延海水草肥美,物产丰饶。远的不,就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吧:据记载,1958年居延海渔场,仅鲫鱼就捕捞了5万公斤;1992东年居延海干涸,海底死鱼多达2万公斤。另据当地牧民传说,早年居延海出现过死鱼现象,散布湖边的鱼骨架如羊骨架大小的不在少数,可见其水产之丰。
      造物主在最需要的地方,给予最需要的恩泽,为极度干旱的大漠戈壁送来孕育生命的甘泉,并且以神秘的面纱笼罩之:西王母瑶池聚会于西海、老子得道骑青牛没入居延、庄子羽化成仙、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不一而足。我曾想揭开居延海神秘的面纱,弄清它从哪里来,究竟有多深,为什么历经千万载而没有被埋没。我猜想,居延海不像是地质凹陷,倒像是陨石坑,因为它北岸的黑色山岩兀自耸立着,与周围的环境极不相容,如果不是陨石坑很难想象它是怎么形成的,再说它的大小恰好与陨石坑大小相仿,此其一。其二,黑河携带的泥沙之大几乎可与黄河相比,其水之黄也不亚于黄河水之黄,然而居延海并未因此而被填平。我见过当地堤坝拦河水干涸后的情景,只一季水涸淤积泥沙就厚达10厘米左右,那么居延海这个黑河水的最后归宿历经千万年淤积泥沙该有多厚?居延海没有足够的深度怎么容得下那么多泥沙呢?又猜想,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真是上苍有眼了。
      奇哉居延海,壮哉居延海,美哉居延海,我魂牵梦萦的居延海!

    (作者:内蒙古人防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魂牵梦萦居延海
  •     在内蒙古的最西部、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的尽头,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居延海。它横空出世,历经沧桑,与金戈铁马交相辉映,伴男耕女织倩影,阅尽人间春色,蕴藉传奇几多。因其而得名的“居延文化”在兴于西汉、衰于明初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溅起浪花朵朵。在南起甘肃省金塔县毛目北到额济纳旗苏果淖尔的宗间阿玛长250公里、西起纳林河东抵居延泽宽约60公里的广大区域内,留下了古城遗址13座、汉代烽燧118座、西夏庙宇10余处、屯田故地60万亩。
      标志性古城、著名的“哈拉浩特”(黑城子)至今巍然屹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黑水绕城流,绿杨映日落,白塔入云霄,驼铃传朔漠的昔日辉煌和屡遭劫掠的惨状。自1886俄国学者波塔宁发现了黑城子,并于《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区与党中央蒙古》一书公诸于世,打破了黑城子的沉寂,它便失去了往日的安宁。先是沙俄的科兹洛夫的狂挖滥盗,后是西方探险家华尔纳、斯文·赫定、斯坦因等的巧取豪夺,使无数珍宝流落异国他乡。1963年苏联出版的《西夏文写本和刊书》披露的西夏文献就有佛经345种,政治法律著作60余种。这里出土的“汉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量的四分之三,其时间延续几乎贯穿了两汉的数百年。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破城子发掘汉简2万余枚,使世界为之一振。专家将“居延汉简”与敦煌藏经洞并称为20世纪中国西北两大发现。从此居延海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不胫而走。
      居延海的知名度的再次提升,是在本世纪初。因黑河中上游无节制地用水,使地处下游的居延海干涸,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难民”引起国家最高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催生了黑河分水方案。媒体以“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为题,予以披露,由此居延海成为新世纪的焦点。
      居延海知名度第三次提升是在最近:阿拉善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沙漠地质公园,居延海名列其中,与巴丹吉林沙漠、敖伦布拉格峡谷比肩齐名。至此,居延海完成了由额济纳的居延海到驰名中国的居延海,再到世界知名的居延海的三重唱。
      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的黑河,千回百折,劈山越岭,穿沙过漠,行程821公里,一路走来,给极度干旱的荒漠注入生命的甘泉。烟波浩淼的居延海,鱼跃鹰翔,走兽出没,遂有匈奴、乌孙、突厥、柔然、回鹘、党项、鞑靼、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此驻牧,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历史壮歌,描绘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迷人景色。然而在不过百年的时间里,她憔悴了许多,衰老了许多,甚至变得丑陋不堪了。
      居延海系匈奴语,意为“天池”、“幽隐”,大致依其所处地理位置偏僻而取名。史书称,先秦时期,匈奴居延部落在此游牧,因此将此湖泊称为“居延泽”。魏晋时期改为“西海”,唐代以后一直称“居延海”。
      早先的居延海由西居延海、东居延海、景斯图淖尔组成,最大面积曾达到2600多平方公里,到秦汉时期仍有726平方公里。清代以来由于黑河下泄水量锐减,居延海分成了西部的嘎顺淖尔、东部的苏果淖尔,两湖相距35公里。1961年西居延海首先出现断流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亦干涸。
      上世纪70年代我曾在古居延海的遗址上工作过,亲眼看到那里曾经有过的繁盛:在泥沙沉积的地面上,到处点缀着密密麻麻的枯死苇茎,那是被严酷的岁月和着凛冽的西风所切割的痕迹遗存。低矮的沙丘上密如栅栏般的干枯苇墙仍然顽强地挺立着,东一丛,西一簇,格外显眼。我向当地老者问及此景,老者略带激动地说:“解放初,这里到处是绿的,那时的芦苇有这么深”!老者用手在自己的胸前比划着。我被老者的情绪感染,极力张开想象的翅膀,然而终究没有身同感受来得真实、亲切、自然。
      居延海是慷慨的,有时她慷慨得让你欣喜若狂。我与同伴利用休息日驾车到离驻地十多公里的东居延海去摸鱼、捡鸟蛋,接受居延海的丰厚馈赠。水天相连的居延海波光粼粼,各种各样的水鸟于碧波间荡漾徜徉,万头攒动,蔚为壮观。到得湖心岛,鸟语嘈杂,沸反盈天。我仔细地在地面上寻找鸟蛋。水鸟很聪明,在黑褐色在碱土上挖个小坑,里面垫点绒毛,产卵于其上,这样即使是鸟儿一时半会离巢觅食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许多鸟的蛋壳上都是带着伪装色的彩色斑纹的,其伪装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走到近前俯身查看,几乎很难发现。我仔细地欣赏着色彩斑斓大大小小的鸟蛋,为大自然之神奇而感叹不已。捡罢鸟蛋,开始下海捕鱼。居延海盛产大头鱼。大头鱼的学名叫“大鳍鼓鳔鳅”,是大西北的新疆和甘肃的黑河流域才有的稀有物种。它通体无鳞,周身布满了淡褐色的斑纹,大口短须白肚皮,看起来有点像海洋里虎鲨,只是体型无法与之相比。时逢枯水季节,鱼非常好捉。在偌大的海子里捉鱼不用任何捕捞工具,全凭两只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并非诳语。居延海中生长着一种水草,这种水草生长速度极快,为争夺阳光,它总是把自己的梢头露在水面上,与水面齐平,成片成片地集中分布,几乎将它所在的水面封死。大头鱼在水草中避暑,三成群地依偎在一起,一动不动,顺着水草的下部慢慢地触摸,感觉到大头鱼的滑爽皮肤时迅速收拢十指,连同水草一起捞取,鱼便在掌控之中了。有时一把下去,竟能逮到三四条,我只选比巴掌大的,小的悉数放生。三五个人,半下午的时间,摸了整整一麻袋鱼。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一路高歌班师回营。鱼多了,一时半晌吃不完就把它做成熏鱼。大头鱼有个特点,就是怎么做都“可口可乐”。无论是烹、煎、焖、炸,还是炖、烤、蒸、煮,样样来得,样样俱佳,熏鱼只是其中之一。将由背部剖开浸以盐渍和料味表皮风干的鱼放置在锅底撒有红糖或小米的锅筚上,以文火熏制,期间开锅翻动一两次,使鱼腹背受热均匀,等待片刻鱼就熏好了。将熏鱼放在通风的阴凉处保存,个把月不会变质,什么时候想吃便可信手拈来。
      前不久听从额济纳回来的人说,居延海的大头鱼已经变成了稀罕物。有的饭店里倒是也有这道菜,可是鱼已经小得可怜了,大不过10厘米。猜想它该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了。历史上的居延海水草肥美,物产丰饶。远的不,就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吧:据记载,1958年居延海渔场,仅鲫鱼就捕捞了5万公斤;1992东年居延海干涸,海底死鱼多达2万公斤。另据当地牧民传说,早年居延海出现过死鱼现象,散布湖边的鱼骨架如羊骨架大小的不在少数,可见其水产之丰。
      造物主在最需要的地方,给予最需要的恩泽,为极度干旱的大漠戈壁送来孕育生命的甘泉,并且以神秘的面纱笼罩之:西王母瑶池聚会于西海、老子得道骑青牛没入居延、庄子羽化成仙、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不一而足。我曾想揭开居延海神秘的面纱,弄清它从哪里来,究竟有多深,为什么历经千万载而没有被埋没。我猜想,居延海不像是地质凹陷,倒像是陨石坑,因为它北岸的黑色山岩兀自耸立着,与周围的环境极不相容,如果不是陨石坑很难想象它是怎么形成的,再说它的大小恰好与陨石坑大小相仿,此其一。其二,黑河携带的泥沙之大几乎可与黄河相比,其水之黄也不亚于黄河水之黄,然而居延海并未因此而被填平。我见过当地堤坝拦河水干涸后的情景,只一季水涸淤积泥沙就厚达10厘米左右,那么居延海这个黑河水的最后归宿历经千万年淤积泥沙该有多厚?居延海没有足够的深度怎么容得下那么多泥沙呢?又猜想,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真是上苍有眼了。
      奇哉居延海,壮哉居延海,美哉居延海,我魂牵梦萦的居延海!

    (作者:内蒙古人防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