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民俗风情)达斡尔族生育习俗
  •     达斡尔人的生育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对于家庭来说,生育为家庭迎来新的成员,实现了人丁兴旺。对于新生婴儿来说,则是开始了人生的曙光。人生开端的礼仪习俗被称为诞生礼。诞生礼习俗持续的时间较长,包括求子、孕期、生育、婴儿抚育等阶段。达斡尔族很重视婴儿的出生和抚育,有着传统的生育习俗。
      达斡尔族诞生礼仪有求子习俗。达斡尔人认为,人的生命形成于“奥蔑·巴日肯”(奥蔑神)的生命之泉里。“奥蔑?巴日肯”是掌管后嗣子孙的神。它住处的大门外有雌雄两只凤凰把守,院子有三层院墙,奥蔑神住在院内有金子、银子柱支撑,有九层台阶的九顶白色毡房的正中的包房内。院里有九眼大锅似的泉水,穿着下摆很长衣袍的年迈父母在泉水中孕育着生命。在他们宽阔的前胸后背上,都怀抱着孩子。他们还有供孩子玩的金、银制的“萨克”(兽踝骨)。其中母神的乳房很长,能从袖筒里伸出,也能搭在肩膀后面,给旁边和背后的孩子哺乳。当婴儿发育成熟时,母神拍一下他(她)的屁股,说一声“去吧”,婴儿就哇地哭一声来到人间,屁股上也就留下了母神拍过的发黑的胎记。祈求“奥蔑·巴日肯”保佑孩子时,需牺牲羊或猪,祭词中说“好好保佑我的孩子吧,守候他直到他长成男丁,带领他直到他长成汉子”,受到保佑的孩子称为奥蔑·克库。人们家里生的子女若是没有站住夭亡,为了以后生育,也向“奥蔑?巴日肯”求助。也有的夫妻俩在除夕夜里到磨房求奥蔑神,认为推磨可以推掉压着子女夭亡的台子。这样以后得子后,为了孩子好养活,要请来一位妇女做孩子的妈妈。那位妈妈来后抱起孩子说“这是我的孩子”,并给孩子做一件衣服。家里给那位妇女一桶粮食。这个孩子也一直把那位妇女当作自己的妈妈。“奥蔑?巴日肯”,有画像,挂在西炕上。
      达斡尔族妇女怀孕后仍然参加一些较轻的劳动。怀孕期间,不参加婚宴和丧葬;禁止坐卧在熊皮上,不许吃驴肉,不能坐驴车,不许往灶坑里看,认为这样不利于生孩子。在饮食方面不吃凉、生食品和野兽肉。分娩地点多在外屋的“额勒乌”(炕池)上或铺草的地上,过去实行蹲式生产。到时候,要请来“巴列沁”(即接生婆)给予帮助。“巴列沁”多由有接产经验的老年妇女担当,有的还领有“敖里·巴日肯”的神灵。如果没有“巴列沁”,也可请来子女多的妇女帮助接生。如果没有接生的人,产妇只好自己处理一切。孩子的脐带掉后,把毡子毛剪下一些,经火烧后把剩下的灰抹在脐带上,这样孩子不受风。用温水仔细清洗婴儿。小孩生下来以后都要剃胎毛,剃头发,然后把剃下来的毛发揉成小团保存在盒子里,有的人家还保存着剪下来的脐带。妇女分娩时,男人不能进产房,即使是丈夫也不例外。怕给婴儿和家庭带来不利。产房内的事都由妇女操办。父亲看到婴儿时,要把他举起过头顶,认为这样吉祥。
      过去,产妇分娩三天后便下地做家务活,屋里屋外什么活都干。如果家里有人干,就干得少些。家里人要给坐月子的妇女适当改善生活,吃加红糖的燕麦炒面。但不能吃烙饼,认为会回奶。如果母亲的乳奶不够,则给加喂熟牛奶,把鹿皮缝成奶嘴,称为“哦日吉”,套在瓶口上喂奶用。给婴儿用装小米的枕头,认为枕它会头型好。现在,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不下地干活,要多休息,为的是预防生病,尽快得到恢复。
      在产妇坐月子期间,在房门前横放一根大轱辘车车轴,以示家有产妇坐月子不能随便走动。有些地方有女孩就在大门上挂红布,如有男孩红布上系根草挂在大门上作标记。这期间,外人不能擅入屋内。如果有事非进屋不可,则在屋门外边放一锹火炭,让来者从上面跨过后才可入屋。外地的车马或出汗的马,都不得进入院里。产后三天内,忌讳小孩的父母上“烟囱脖子”,不能推碾子,禁止移动屋内的缸罐等东西。还禁止产妇在“满月”前出大门及去屋内外西北角(供神处)、井边,以防惹到门神、神龛里供的神和污染水井。也忌讳从坐月子的人家拿出粮食,怕产妇回奶。
      亲友得知生孩子后,要前来看望产妇,称为“亚塔·乌吉贝”。都是妇女前来,而且是产妇的长辈和同辈人。一般对长辈坐月子,即使年龄比自己小,也很少去。去看望产妇时,要带给婴儿做衣服的几尺花布,或者一只活鸡、一二斤红糖、鸡蛋等,表示祝贺。主要问候产妇和婴儿的身体健康情况:如你身体什么样?小孩身体什么样?婴儿能否够吃奶等等。正在怀孕和哺乳的妇女不能去看望产妇,怕抢了新生婴儿的奶水。
      满月时不摆宴席。母亲抱着新生婴儿去亲友家串门,给长辈装烟表示问候,同时示意已满月。所到人家的老人在孩子脖子上套一挂线,祝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没有棉线的话麻线也可以。还要端饭盛菜给予招待。
      达斡尔人把孩子一概称为“诺诺”(nio  nio)。有的人二三十岁了,仍然被长辈称为“诺诺”。达斡尔人一般都有小名,在家里和村屯中称呼,待上学、工作时,或者要记入家谱时,要另起正式的名子,称为“阿勒贝·讷日”,即官名。起的名字不能与家谱上的长辈相同。多是由爷爷奶奶给孩子起名,父母也给孩子起名,也有请求有学问的亲友给起名的。孩子的正式命名要根据情况,一般都在出生后两三岁起名,取名字没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是为了好记,意思吉利就行。如果曾有兄姐夭亡或者体质虚弱的孩子,家里会给起个小动物的名字,以示孩子命贱,防被鬼怪侵扰。或要请村里的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家里,杀一头猪,准备些好吃好喝的东西招待,请老人为孩子取名字。来的每位老人还要给孩子剃一刀头发,并在孩子后脑勺留一撮头发。老人们在小孩的手腕和脚腕处带上镯子,表明“拴住了,谁也带不走”。等到了七岁的时候,还要请这些老人到家里,来给孩子取下手上的镯子,如果条件好的话也要杀一头猪请老人们享用。
      按照达斡尔族传统,孩子长到一周岁时,要过周岁生日,家里做黄油“拉里”(奶熬稠粥),也有吃饸饹面的。届时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孩子的将来。所谓“抓周”,是在炕上放一张桌子,在男孩面前摆放一些钱、笔、书、弓箭模型等,在女孩面前则放针线、书和笔等,让孩子去抓,认为孩子头一个抓到什么,长大了就会做什么。如果抓到钱,就表明孩予以后能赚大钱;如果抓到笔或书,就表明孩子将来读书有出息;抓到针线就会手艺巧,这习俗反映了长辈对子孙的期待。还要给孩子剃头,穿新衣服。除一周岁生日外,以后不再过生日了。
      达斡尔族在养育婴儿时,需用“达日德”(即摇篮),过去多数人家都有。摇篮的使用虽然普遍,但在制作上却是很慎重的。要请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手艺精良的木匠制作,认为这样的人制作的摇篮用起来才心理踏实、安然。而且摇篮制作者最好兄弟姐妹多或儿女多。摇篮的周帮材料,讲究从茂密的稠李子丛林中,选其树干弯向升太阳方向的稠李子树,单独的稠李子树或被雷击、风刮而倒下的稠李子树不能选用。认为独树难避风雨,用此种树木做材料,摇篮里的孩子会爱哭闹,而从树丛中选树木做材料,摇篮里的孩子才会健康,才会兄弟姐妹多,能互相照应。
      “达日德”有约1米长,它的周帮高6厘米多,分“U”形状的头部分和肢体部分,两部分周帮用鹿筋或皮条固定,头部分周帮翘成一定角度,便于孩子躺着舒适。头部周帮下边缝钉有“达日德·贺科”,即摇篮头衬。它是把半圆形的数层厚布和剪抠出半圆洞的黑色鹿皮(或黑绒布),缝钉在摇篮周帮上,然后在上面贴缝、刺绣出花草或者升腾式云卷纹,或者有蝙蝠地对称圆形图案、圆形对称的“福”、“喜”等汉字图案等。头衬的下沿横挂有3厘米宽的软鹿皮穗,称为“沙阿勒”。肢体部分周帮下面用木楔子钉上较轻的杨木板作为底版。摇篮成形后,在摇篮周帮外侧绘各种图案,其中头部周帮中间位置,是酷似耳朵形状的云卷纹图案,称为“齐克·依勒嘎”,在周帮上下边沿绘上略像“弓”形的连续纹样,称为“霍路乌·依勒嘎”。周帮上还绘几个菱形、圆形连续的单独纹样。在上面刷一层桐油,起到保持图案不褪色和木质防腐的作用。
      摇篮头部分周帮中部架弧形柳条,在上罩纱布,防止蚊蝇叮落到孩子的脸上,两边挂有三到五个串有十来个玉珠、小贝壳、铜钱的皮条,在底部横挂串有二十多个鹿腿小骨或野鸡腿骨的响坠儿,称为“卡撇勒金库”。随着摇篮的拉动,响坠儿有节奏地敲打底板,声声清脆,催促孩子进入甜蜜的梦乡。使用摇篮时,把它用鹿颈皮带挂在屋内党中央的横梁上。拉动摇篮尾部的皮带,摇篮便像一叶小舟,在空中来回荡漾。
      达斡尔人使用摇篮时,垫裹孩子的东西也很讲究。在最下层,头部放装荞麦皮的枕头,肢体部分放薄棉褥子。薄棉褥子上放用薄桦皮做的类似簸箕的尿垫,称为“绰阔其”。在上面放装荞麦皮的布袋褥子。在它的上面是包裹孩子的大方布,称为“讷日刻”。再放约20厘米宽的双层长布,包裹孩子的手。放约60厘米长宽的方布呈菱形,包裹孩子的腿脚。上面再放两层很薄的桃形桦皮膜,用于垫接孩子的大小便。把孩子包裹起来后,盖上绣有花鸟图案的长条小棉被。最后,用一根几尺长的鹿皮条穿摇篮底板上的五个皮条套,把孩子捆在摇篮里。孩子的铺盖可根据季节适当增减。达斡尔人一般在孩子出生十来天就放在摇篮里,认为早用摇篮孩子的手脚会长得直。白天也要适时把孩子取下换尿垫,让孩子得到放松。晚上把孩子取下来,睡在母亲身旁。孩子会走路以后,就不再使用摇篮了。
      有的人家一时没有摇篮,可借亲友家的使用。人们愿意借子女多人家的摇篮。在使用之前,需先把摇篮放在炭火上经过烟熏一下,称为“霍特贝”。用完借来的摇篮,还给主人时,摇篮里要放些荞面苏子饼、糖块或二三尺布、一些烟叶等,以表谢意。达斡尔人对摇篮非常爱护,讲究世代相传,一个摇篮可使用六十年。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民俗风情)达斡尔族生育习俗
  •     达斡尔人的生育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对于家庭来说,生育为家庭迎来新的成员,实现了人丁兴旺。对于新生婴儿来说,则是开始了人生的曙光。人生开端的礼仪习俗被称为诞生礼。诞生礼习俗持续的时间较长,包括求子、孕期、生育、婴儿抚育等阶段。达斡尔族很重视婴儿的出生和抚育,有着传统的生育习俗。
      达斡尔族诞生礼仪有求子习俗。达斡尔人认为,人的生命形成于“奥蔑·巴日肯”(奥蔑神)的生命之泉里。“奥蔑?巴日肯”是掌管后嗣子孙的神。它住处的大门外有雌雄两只凤凰把守,院子有三层院墙,奥蔑神住在院内有金子、银子柱支撑,有九层台阶的九顶白色毡房的正中的包房内。院里有九眼大锅似的泉水,穿着下摆很长衣袍的年迈父母在泉水中孕育着生命。在他们宽阔的前胸后背上,都怀抱着孩子。他们还有供孩子玩的金、银制的“萨克”(兽踝骨)。其中母神的乳房很长,能从袖筒里伸出,也能搭在肩膀后面,给旁边和背后的孩子哺乳。当婴儿发育成熟时,母神拍一下他(她)的屁股,说一声“去吧”,婴儿就哇地哭一声来到人间,屁股上也就留下了母神拍过的发黑的胎记。祈求“奥蔑·巴日肯”保佑孩子时,需牺牲羊或猪,祭词中说“好好保佑我的孩子吧,守候他直到他长成男丁,带领他直到他长成汉子”,受到保佑的孩子称为奥蔑·克库。人们家里生的子女若是没有站住夭亡,为了以后生育,也向“奥蔑?巴日肯”求助。也有的夫妻俩在除夕夜里到磨房求奥蔑神,认为推磨可以推掉压着子女夭亡的台子。这样以后得子后,为了孩子好养活,要请来一位妇女做孩子的妈妈。那位妈妈来后抱起孩子说“这是我的孩子”,并给孩子做一件衣服。家里给那位妇女一桶粮食。这个孩子也一直把那位妇女当作自己的妈妈。“奥蔑?巴日肯”,有画像,挂在西炕上。
      达斡尔族妇女怀孕后仍然参加一些较轻的劳动。怀孕期间,不参加婚宴和丧葬;禁止坐卧在熊皮上,不许吃驴肉,不能坐驴车,不许往灶坑里看,认为这样不利于生孩子。在饮食方面不吃凉、生食品和野兽肉。分娩地点多在外屋的“额勒乌”(炕池)上或铺草的地上,过去实行蹲式生产。到时候,要请来“巴列沁”(即接生婆)给予帮助。“巴列沁”多由有接产经验的老年妇女担当,有的还领有“敖里·巴日肯”的神灵。如果没有“巴列沁”,也可请来子女多的妇女帮助接生。如果没有接生的人,产妇只好自己处理一切。孩子的脐带掉后,把毡子毛剪下一些,经火烧后把剩下的灰抹在脐带上,这样孩子不受风。用温水仔细清洗婴儿。小孩生下来以后都要剃胎毛,剃头发,然后把剃下来的毛发揉成小团保存在盒子里,有的人家还保存着剪下来的脐带。妇女分娩时,男人不能进产房,即使是丈夫也不例外。怕给婴儿和家庭带来不利。产房内的事都由妇女操办。父亲看到婴儿时,要把他举起过头顶,认为这样吉祥。
      过去,产妇分娩三天后便下地做家务活,屋里屋外什么活都干。如果家里有人干,就干得少些。家里人要给坐月子的妇女适当改善生活,吃加红糖的燕麦炒面。但不能吃烙饼,认为会回奶。如果母亲的乳奶不够,则给加喂熟牛奶,把鹿皮缝成奶嘴,称为“哦日吉”,套在瓶口上喂奶用。给婴儿用装小米的枕头,认为枕它会头型好。现在,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不下地干活,要多休息,为的是预防生病,尽快得到恢复。
      在产妇坐月子期间,在房门前横放一根大轱辘车车轴,以示家有产妇坐月子不能随便走动。有些地方有女孩就在大门上挂红布,如有男孩红布上系根草挂在大门上作标记。这期间,外人不能擅入屋内。如果有事非进屋不可,则在屋门外边放一锹火炭,让来者从上面跨过后才可入屋。外地的车马或出汗的马,都不得进入院里。产后三天内,忌讳小孩的父母上“烟囱脖子”,不能推碾子,禁止移动屋内的缸罐等东西。还禁止产妇在“满月”前出大门及去屋内外西北角(供神处)、井边,以防惹到门神、神龛里供的神和污染水井。也忌讳从坐月子的人家拿出粮食,怕产妇回奶。
      亲友得知生孩子后,要前来看望产妇,称为“亚塔·乌吉贝”。都是妇女前来,而且是产妇的长辈和同辈人。一般对长辈坐月子,即使年龄比自己小,也很少去。去看望产妇时,要带给婴儿做衣服的几尺花布,或者一只活鸡、一二斤红糖、鸡蛋等,表示祝贺。主要问候产妇和婴儿的身体健康情况:如你身体什么样?小孩身体什么样?婴儿能否够吃奶等等。正在怀孕和哺乳的妇女不能去看望产妇,怕抢了新生婴儿的奶水。
      满月时不摆宴席。母亲抱着新生婴儿去亲友家串门,给长辈装烟表示问候,同时示意已满月。所到人家的老人在孩子脖子上套一挂线,祝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没有棉线的话麻线也可以。还要端饭盛菜给予招待。
      达斡尔人把孩子一概称为“诺诺”(nio  nio)。有的人二三十岁了,仍然被长辈称为“诺诺”。达斡尔人一般都有小名,在家里和村屯中称呼,待上学、工作时,或者要记入家谱时,要另起正式的名子,称为“阿勒贝·讷日”,即官名。起的名字不能与家谱上的长辈相同。多是由爷爷奶奶给孩子起名,父母也给孩子起名,也有请求有学问的亲友给起名的。孩子的正式命名要根据情况,一般都在出生后两三岁起名,取名字没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是为了好记,意思吉利就行。如果曾有兄姐夭亡或者体质虚弱的孩子,家里会给起个小动物的名字,以示孩子命贱,防被鬼怪侵扰。或要请村里的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家里,杀一头猪,准备些好吃好喝的东西招待,请老人为孩子取名字。来的每位老人还要给孩子剃一刀头发,并在孩子后脑勺留一撮头发。老人们在小孩的手腕和脚腕处带上镯子,表明“拴住了,谁也带不走”。等到了七岁的时候,还要请这些老人到家里,来给孩子取下手上的镯子,如果条件好的话也要杀一头猪请老人们享用。
      按照达斡尔族传统,孩子长到一周岁时,要过周岁生日,家里做黄油“拉里”(奶熬稠粥),也有吃饸饹面的。届时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孩子的将来。所谓“抓周”,是在炕上放一张桌子,在男孩面前摆放一些钱、笔、书、弓箭模型等,在女孩面前则放针线、书和笔等,让孩子去抓,认为孩子头一个抓到什么,长大了就会做什么。如果抓到钱,就表明孩予以后能赚大钱;如果抓到笔或书,就表明孩子将来读书有出息;抓到针线就会手艺巧,这习俗反映了长辈对子孙的期待。还要给孩子剃头,穿新衣服。除一周岁生日外,以后不再过生日了。
      达斡尔族在养育婴儿时,需用“达日德”(即摇篮),过去多数人家都有。摇篮的使用虽然普遍,但在制作上却是很慎重的。要请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手艺精良的木匠制作,认为这样的人制作的摇篮用起来才心理踏实、安然。而且摇篮制作者最好兄弟姐妹多或儿女多。摇篮的周帮材料,讲究从茂密的稠李子丛林中,选其树干弯向升太阳方向的稠李子树,单独的稠李子树或被雷击、风刮而倒下的稠李子树不能选用。认为独树难避风雨,用此种树木做材料,摇篮里的孩子会爱哭闹,而从树丛中选树木做材料,摇篮里的孩子才会健康,才会兄弟姐妹多,能互相照应。
      “达日德”有约1米长,它的周帮高6厘米多,分“U”形状的头部分和肢体部分,两部分周帮用鹿筋或皮条固定,头部分周帮翘成一定角度,便于孩子躺着舒适。头部周帮下边缝钉有“达日德·贺科”,即摇篮头衬。它是把半圆形的数层厚布和剪抠出半圆洞的黑色鹿皮(或黑绒布),缝钉在摇篮周帮上,然后在上面贴缝、刺绣出花草或者升腾式云卷纹,或者有蝙蝠地对称圆形图案、圆形对称的“福”、“喜”等汉字图案等。头衬的下沿横挂有3厘米宽的软鹿皮穗,称为“沙阿勒”。肢体部分周帮下面用木楔子钉上较轻的杨木板作为底版。摇篮成形后,在摇篮周帮外侧绘各种图案,其中头部周帮中间位置,是酷似耳朵形状的云卷纹图案,称为“齐克·依勒嘎”,在周帮上下边沿绘上略像“弓”形的连续纹样,称为“霍路乌·依勒嘎”。周帮上还绘几个菱形、圆形连续的单独纹样。在上面刷一层桐油,起到保持图案不褪色和木质防腐的作用。
      摇篮头部分周帮中部架弧形柳条,在上罩纱布,防止蚊蝇叮落到孩子的脸上,两边挂有三到五个串有十来个玉珠、小贝壳、铜钱的皮条,在底部横挂串有二十多个鹿腿小骨或野鸡腿骨的响坠儿,称为“卡撇勒金库”。随着摇篮的拉动,响坠儿有节奏地敲打底板,声声清脆,催促孩子进入甜蜜的梦乡。使用摇篮时,把它用鹿颈皮带挂在屋内党中央的横梁上。拉动摇篮尾部的皮带,摇篮便像一叶小舟,在空中来回荡漾。
      达斡尔人使用摇篮时,垫裹孩子的东西也很讲究。在最下层,头部放装荞麦皮的枕头,肢体部分放薄棉褥子。薄棉褥子上放用薄桦皮做的类似簸箕的尿垫,称为“绰阔其”。在上面放装荞麦皮的布袋褥子。在它的上面是包裹孩子的大方布,称为“讷日刻”。再放约20厘米宽的双层长布,包裹孩子的手。放约60厘米长宽的方布呈菱形,包裹孩子的腿脚。上面再放两层很薄的桃形桦皮膜,用于垫接孩子的大小便。把孩子包裹起来后,盖上绣有花鸟图案的长条小棉被。最后,用一根几尺长的鹿皮条穿摇篮底板上的五个皮条套,把孩子捆在摇篮里。孩子的铺盖可根据季节适当增减。达斡尔人一般在孩子出生十来天就放在摇篮里,认为早用摇篮孩子的手脚会长得直。白天也要适时把孩子取下换尿垫,让孩子得到放松。晚上把孩子取下来,睡在母亲身旁。孩子会走路以后,就不再使用摇篮了。
      有的人家一时没有摇篮,可借亲友家的使用。人们愿意借子女多人家的摇篮。在使用之前,需先把摇篮放在炭火上经过烟熏一下,称为“霍特贝”。用完借来的摇篮,还给主人时,摇篮里要放些荞面苏子饼、糖块或二三尺布、一些烟叶等,以表谢意。达斡尔人对摇篮非常爱护,讲究世代相传,一个摇篮可使用六十年。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