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昭君墓与昭君
  •     关于昭君墓和昭君这个人,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史书有记载、文人有演绎。特别是近几年来呼和浩特市连续举办的六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和召开的“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把昭君墓和昭君这个人的有关事迹挖掘得差不多了。听说昭君的故里湖北省兴山县也在举办“昭君艺术节”,可见昭君这个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正如史学家翦伯赞先生196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内蒙访古”一文所言:“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一、昭君墓
        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题昭君墓》中讲:“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这个“埋香骨”的地方就是昭君墓。
        关于昭君墓的真伪,好多史学家都无定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不准备探讨,在别的地方没有证实有昭君墓这一说法前,我确信呼和浩特南郊的昭君墓就是真正的昭君墓。到目前为止,不管正史也好、演义也好、诗词歌赋也好、还是戏剧也好,凡在其中讲到昭君墓和昭君的事,指的都是呼和浩特地区的昭君墓和昭君墓中的昭君。1963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来呼和浩特市考察并谒昭君墓,留下不朽之作: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排斥众议,一斧定音。讲出了昭君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谛。
        我生在昭君墓附近,对昭君的事了解不多,但对昭君墓太熟了。自小学念书开始,便光脚丫子登昭君墓玩耍,带着天真、好奇的心情,探寻有关昭君传说中的“遗物”。那个时候,昭君墓周围杨柳参天、地上杂草丛生,残砖烂瓦比比皆是,有时候还能找到蓝色的、绿色的琉璃瓦块。这说明昭君墓附近历史上曾有建筑,《金史·列传第九·斡鲁》载:“辽主留辎重于青冢,领兵一万往应州。……宗望奄至辽主营(青冢主营)尽俘其妻、子、宗族,得其传国玺。”《金史·列传第十二·宗望》也载:“太祖已定燕京,斡鲁为都统,宗望副之,袭辽主于阴山、青冢之间。”“将至青冢,遇泥泞,众不能进。”“时辽主往应州,其嫔御诸女见敌兵奄至惊骇欲奔,命骑下执之。有倾,后军至。辽太叔胡卢瓦妃、国王捏里次妃、辽汉夫人,并其子秦王、许王,女骨欲、余里衍、斡里衍、大奥野、次奥野,赵王妃斡里衍、招讨迪六、详稳六斤,节度使孛迭、赤狗儿皆降。得车万余乘,惟梁王雅里及其长女乘军乱亡去。”又《辽史·天祚皇帝三》载:“宝大三年(公元1123年)四月戊戌,金兵困辎重于青冢硬寨,太保特母哥窃梁王雅里以遁,秦王、诸妃、公主、丛臣皆陷没。”另《元史·木华黎传》记:“秋八月,从驻青冢,监国公主(成吉思汗三女儿阿拉海别乞)遣使来劳,大飨将士,由东胜渡河西。”从以上诸史记述中,可知昭君墓在辽、金、元时,其侧确有庞大的建筑群,否则何谈驻兵?更何况有辽室皇家臣属居住。最近,在修建昭君墓时,在其西侧挖掘出一块石碑——《重修古丰州圣母庙碑刻序》,碑文记有“圣母庙,其创始也历有年,此当即久也,难得如初,栋析梁摧,帐观瞻兮,莫壮风侵雨剥,伤香火其徒繁遂,使陟降靡,凭神像鲜煌禅之盛,垣墉虽设,寝宫重倾倒之。”这就又证实明清时,这里也还有威严之殿宇。可见历史上昭君墓也曾辉煌过。相传在昭君墓附近曾有昭君故居,后改为昭君娘娘庙,圣母庙,毁于何年,无以考证。人们对昭君很崇拜,据传如有病、求财、求平安、求子,都要来昭君墓焚香磕头,可见信仰之深。解放初,墓前有一凉亭,亭前两旁有一排石碑,多为历代官府权贵所立,也有文人墨客立的,碑石大多为汉白玉,非常漂亮,有几块石碑不知什么原因,偃卧在碑基下,游人随便乱踏,实在不忍多看。那个时候,昭君墓没人管理。自从新立了董必武副主席的《谒昭君墓碑》后才慢慢开始进行管护,修围墙、建陈列室,一直发展到“文革”后的收门票。
        昭君墓,是粘土夯实而成,如留意,还能看出一层层的夯土痕迹。说道底,也不过是一个大土堆而已。一个大土堆,耸立在呼和浩特平原,历经两千余年,风吹雨打,不减不灭。就连石头,两千年的风吹雨打也会风化得不成样子。而这个大土堆,竟能我自岿然不动,真乃神奇至极。
        昭君墓高约二十余丈,占地二十余亩,远远望去,高埠岿然,犹如小山。早晚观之,特象一口巨钟扣在了呼和浩特平原上,隐若有声。昭君墓虽为荒坟野冢,但坟上奇花异草,特别茂盛,就是大旱之年、骄阳似火,周围的庄稼一片枯黄的时候,昭君墓上的草木照样青翠茂盛,正如清代文人钱良择在其《出塞纪略》中所言:“塞草皆荒,惟昭君冢独青”。真乃又一奇观。
        昭君墓是一个胡汉团结的历史丰碑,是一部宏文巨著,它伴随着昭君这个伟大的女性,将永远叠放在呼和浩特平原上,随着“中国昭君文化节”的逐年举办,它的页数将逐年增加,随着历史的推移,它将变得更高更大。
        二、昭君
        关于昭君,我实在难以下笔。据郝诚之先生《昭君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文中记载:“古往今来写过王昭君事迹的比较著名的作家近500人,反映王昭君事迹的诗歌有700余首,描写王昭君的小说、民间故事近40多种,记载或评论王昭君事迹的历代著作有300多种”,话剧演“王昭君”、京剧也演“王昭君”,湖南祁剧、四川川剧、江苏苏剧、云南滇剧、福建梨园戏、东北龙江戏等也演“王昭君”、日本能剧也演《昭君》,更有甚者,日本《新编国语综合》教科书中收录昭君出塞事件等。在中国的历史上,汉朝出了两个盛誉不衰、甚至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一个是关羽(关云长),后被尊为关帝被供奉到神坛、佛庙。一个就是女中豪杰王嫱(王昭君),后被民间尊为昭君娘娘等。不管人们怎么神化他们,但在我的眼中,我还是认为他们是“人”更亲切、更实在。
        关羽,在此不论。对于昭君,我作为生长在她的陵墓附近的一个尊崇者,应该讲点个人的想法。
        昭君,良家女,本名王嫱,出身南郡秭归(湖北兴山县)香溪河畔。因人才出众,选入汉宫。她是中国的四大美女之一。我想说的王昭君,第一她是良家女,平民百姓,第二他品格高尚,她不但貌美,更主要的是心灵美、办的事更美,巾帼英雄,是完人,是集多种美誉于一身的美人,名人。为避免与别人的过多重复,在此我只讲昭君三个了不起。
        其一、《后汉书·匈奴传》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女入选掖庭。”一个偏僻山区的平民女子,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能够被选入宫,了不起。她绝对是端庄貌美、才华出众、知书达理、歌舞演奏、书画刺绣样样俱能的绝代佳人。由于名声远震,超越州郡,所以才被皇家选中的。了不起。
        其二、据《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载:“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昭君得知此事后,“乃请掖庭令求行”(《后汉书·南匈奴传》。)“自愿请行”这一超出一般人想象的举动,惊呆了后宫粉黛,绿艳红芳。充分体现了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的远大抱负,敢于和封建社会挑战的女中豪杰,有超越时代束缚、敢于追求自由、幸福,敢于体现自我价值的伟大女性。所以在“临辞大会”上“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南匈奴传》)。王昭君,淡淡装、天然样,风韵万千、落落大方、超凡脱俗、志向远大,以惊人的美貌,以出塞和亲的高贵情操,出现在朝臣之前,如鹤立鸡群,气压群雄。了不起。
        其三,昭君出塞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按照胡俗,单于死后,为了政权的正常延续,其妻应嫁代立皇位的前阏氏之子。昭君当时不愿意,因有违汉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所以上书求归,汉成帝接奏,复旨“敕令从胡俗”(《后汉书·南匈奴传》)。于是昭君领旨,复为后单于阏氏。从这一事情又可以看出,昭君的和亲对她而言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肩负着国家的利益和胡汉两个民族永结和好的崇高使命,她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重,才有二嫁匈奴的和亲。这一举动更了不起。
        说起“和亲”,在汉朝基本上是一件常事。在昭君以前有,在昭君以后也有,而这些“和亲”者多为皇亲国戚。“奇策安边付女流”这是汉王朝的国策之一,尽管有的也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基本上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起不到长治久安的作用。唯独王昭君,这个平民女子,和亲后“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语)。正如清将世袭云骑尉彦德在《青冢诗碑》中所言: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於卫青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
        有人讲,“和亲”,昭君不是第一人,“出塞”,昭君也不是第一例,论出身,水乡农家女;论身份,布衣庶民。为何昭君能够流芳千古?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别人“和亲”是被动“和亲”,而昭君则是主动“请行”;别人“和亲”是皇亲国戚,带着皇权国威的公主下嫁,而昭君是平民女子,在封建社会她的这一举动是超越身份的行为。所以昭君的“和亲”在当时是一件震撼朝野的事情,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是顶天立地的大事。昭君“和亲”确保了中原汉王朝与匈奴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交往,迎来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太平盛世,昭君一个弱女子,完成了百万雄师难以完成的大事。昭君为汉族和匈奴族的亲如一家立了奇功大绩。所以昭君死后,匈奴人按照汉族习俗进行埋葬,墓冢的高大程度超过汉代所有帝王墓冢,像一座永不陨灭的纪念碑,传颂着昭君为胡汉团结立下的丰功伟绩。

    (作者:呼和浩特市劳动保障协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昭君墓与昭君
  •     关于昭君墓和昭君这个人,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史书有记载、文人有演绎。特别是近几年来呼和浩特市连续举办的六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和召开的“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把昭君墓和昭君这个人的有关事迹挖掘得差不多了。听说昭君的故里湖北省兴山县也在举办“昭君艺术节”,可见昭君这个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正如史学家翦伯赞先生196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内蒙访古”一文所言:“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一、昭君墓
        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题昭君墓》中讲:“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这个“埋香骨”的地方就是昭君墓。
        关于昭君墓的真伪,好多史学家都无定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不准备探讨,在别的地方没有证实有昭君墓这一说法前,我确信呼和浩特南郊的昭君墓就是真正的昭君墓。到目前为止,不管正史也好、演义也好、诗词歌赋也好、还是戏剧也好,凡在其中讲到昭君墓和昭君的事,指的都是呼和浩特地区的昭君墓和昭君墓中的昭君。1963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来呼和浩特市考察并谒昭君墓,留下不朽之作: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排斥众议,一斧定音。讲出了昭君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谛。
        我生在昭君墓附近,对昭君的事了解不多,但对昭君墓太熟了。自小学念书开始,便光脚丫子登昭君墓玩耍,带着天真、好奇的心情,探寻有关昭君传说中的“遗物”。那个时候,昭君墓周围杨柳参天、地上杂草丛生,残砖烂瓦比比皆是,有时候还能找到蓝色的、绿色的琉璃瓦块。这说明昭君墓附近历史上曾有建筑,《金史·列传第九·斡鲁》载:“辽主留辎重于青冢,领兵一万往应州。……宗望奄至辽主营(青冢主营)尽俘其妻、子、宗族,得其传国玺。”《金史·列传第十二·宗望》也载:“太祖已定燕京,斡鲁为都统,宗望副之,袭辽主于阴山、青冢之间。”“将至青冢,遇泥泞,众不能进。”“时辽主往应州,其嫔御诸女见敌兵奄至惊骇欲奔,命骑下执之。有倾,后军至。辽太叔胡卢瓦妃、国王捏里次妃、辽汉夫人,并其子秦王、许王,女骨欲、余里衍、斡里衍、大奥野、次奥野,赵王妃斡里衍、招讨迪六、详稳六斤,节度使孛迭、赤狗儿皆降。得车万余乘,惟梁王雅里及其长女乘军乱亡去。”又《辽史·天祚皇帝三》载:“宝大三年(公元1123年)四月戊戌,金兵困辎重于青冢硬寨,太保特母哥窃梁王雅里以遁,秦王、诸妃、公主、丛臣皆陷没。”另《元史·木华黎传》记:“秋八月,从驻青冢,监国公主(成吉思汗三女儿阿拉海别乞)遣使来劳,大飨将士,由东胜渡河西。”从以上诸史记述中,可知昭君墓在辽、金、元时,其侧确有庞大的建筑群,否则何谈驻兵?更何况有辽室皇家臣属居住。最近,在修建昭君墓时,在其西侧挖掘出一块石碑——《重修古丰州圣母庙碑刻序》,碑文记有“圣母庙,其创始也历有年,此当即久也,难得如初,栋析梁摧,帐观瞻兮,莫壮风侵雨剥,伤香火其徒繁遂,使陟降靡,凭神像鲜煌禅之盛,垣墉虽设,寝宫重倾倒之。”这就又证实明清时,这里也还有威严之殿宇。可见历史上昭君墓也曾辉煌过。相传在昭君墓附近曾有昭君故居,后改为昭君娘娘庙,圣母庙,毁于何年,无以考证。人们对昭君很崇拜,据传如有病、求财、求平安、求子,都要来昭君墓焚香磕头,可见信仰之深。解放初,墓前有一凉亭,亭前两旁有一排石碑,多为历代官府权贵所立,也有文人墨客立的,碑石大多为汉白玉,非常漂亮,有几块石碑不知什么原因,偃卧在碑基下,游人随便乱踏,实在不忍多看。那个时候,昭君墓没人管理。自从新立了董必武副主席的《谒昭君墓碑》后才慢慢开始进行管护,修围墙、建陈列室,一直发展到“文革”后的收门票。
        昭君墓,是粘土夯实而成,如留意,还能看出一层层的夯土痕迹。说道底,也不过是一个大土堆而已。一个大土堆,耸立在呼和浩特平原,历经两千余年,风吹雨打,不减不灭。就连石头,两千年的风吹雨打也会风化得不成样子。而这个大土堆,竟能我自岿然不动,真乃神奇至极。
        昭君墓高约二十余丈,占地二十余亩,远远望去,高埠岿然,犹如小山。早晚观之,特象一口巨钟扣在了呼和浩特平原上,隐若有声。昭君墓虽为荒坟野冢,但坟上奇花异草,特别茂盛,就是大旱之年、骄阳似火,周围的庄稼一片枯黄的时候,昭君墓上的草木照样青翠茂盛,正如清代文人钱良择在其《出塞纪略》中所言:“塞草皆荒,惟昭君冢独青”。真乃又一奇观。
        昭君墓是一个胡汉团结的历史丰碑,是一部宏文巨著,它伴随着昭君这个伟大的女性,将永远叠放在呼和浩特平原上,随着“中国昭君文化节”的逐年举办,它的页数将逐年增加,随着历史的推移,它将变得更高更大。
        二、昭君
        关于昭君,我实在难以下笔。据郝诚之先生《昭君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文中记载:“古往今来写过王昭君事迹的比较著名的作家近500人,反映王昭君事迹的诗歌有700余首,描写王昭君的小说、民间故事近40多种,记载或评论王昭君事迹的历代著作有300多种”,话剧演“王昭君”、京剧也演“王昭君”,湖南祁剧、四川川剧、江苏苏剧、云南滇剧、福建梨园戏、东北龙江戏等也演“王昭君”、日本能剧也演《昭君》,更有甚者,日本《新编国语综合》教科书中收录昭君出塞事件等。在中国的历史上,汉朝出了两个盛誉不衰、甚至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一个是关羽(关云长),后被尊为关帝被供奉到神坛、佛庙。一个就是女中豪杰王嫱(王昭君),后被民间尊为昭君娘娘等。不管人们怎么神化他们,但在我的眼中,我还是认为他们是“人”更亲切、更实在。
        关羽,在此不论。对于昭君,我作为生长在她的陵墓附近的一个尊崇者,应该讲点个人的想法。
        昭君,良家女,本名王嫱,出身南郡秭归(湖北兴山县)香溪河畔。因人才出众,选入汉宫。她是中国的四大美女之一。我想说的王昭君,第一她是良家女,平民百姓,第二他品格高尚,她不但貌美,更主要的是心灵美、办的事更美,巾帼英雄,是完人,是集多种美誉于一身的美人,名人。为避免与别人的过多重复,在此我只讲昭君三个了不起。
        其一、《后汉书·匈奴传》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女入选掖庭。”一个偏僻山区的平民女子,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能够被选入宫,了不起。她绝对是端庄貌美、才华出众、知书达理、歌舞演奏、书画刺绣样样俱能的绝代佳人。由于名声远震,超越州郡,所以才被皇家选中的。了不起。
        其二、据《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载:“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昭君得知此事后,“乃请掖庭令求行”(《后汉书·南匈奴传》。)“自愿请行”这一超出一般人想象的举动,惊呆了后宫粉黛,绿艳红芳。充分体现了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的远大抱负,敢于和封建社会挑战的女中豪杰,有超越时代束缚、敢于追求自由、幸福,敢于体现自我价值的伟大女性。所以在“临辞大会”上“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南匈奴传》)。王昭君,淡淡装、天然样,风韵万千、落落大方、超凡脱俗、志向远大,以惊人的美貌,以出塞和亲的高贵情操,出现在朝臣之前,如鹤立鸡群,气压群雄。了不起。
        其三,昭君出塞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按照胡俗,单于死后,为了政权的正常延续,其妻应嫁代立皇位的前阏氏之子。昭君当时不愿意,因有违汉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所以上书求归,汉成帝接奏,复旨“敕令从胡俗”(《后汉书·南匈奴传》)。于是昭君领旨,复为后单于阏氏。从这一事情又可以看出,昭君的和亲对她而言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肩负着国家的利益和胡汉两个民族永结和好的崇高使命,她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重,才有二嫁匈奴的和亲。这一举动更了不起。
        说起“和亲”,在汉朝基本上是一件常事。在昭君以前有,在昭君以后也有,而这些“和亲”者多为皇亲国戚。“奇策安边付女流”这是汉王朝的国策之一,尽管有的也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基本上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起不到长治久安的作用。唯独王昭君,这个平民女子,和亲后“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语)。正如清将世袭云骑尉彦德在《青冢诗碑》中所言: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於卫青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
        有人讲,“和亲”,昭君不是第一人,“出塞”,昭君也不是第一例,论出身,水乡农家女;论身份,布衣庶民。为何昭君能够流芳千古?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别人“和亲”是被动“和亲”,而昭君则是主动“请行”;别人“和亲”是皇亲国戚,带着皇权国威的公主下嫁,而昭君是平民女子,在封建社会她的这一举动是超越身份的行为。所以昭君的“和亲”在当时是一件震撼朝野的事情,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是顶天立地的大事。昭君“和亲”确保了中原汉王朝与匈奴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交往,迎来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太平盛世,昭君一个弱女子,完成了百万雄师难以完成的大事。昭君为汉族和匈奴族的亲如一家立了奇功大绩。所以昭君死后,匈奴人按照汉族习俗进行埋葬,墓冢的高大程度超过汉代所有帝王墓冢,像一座永不陨灭的纪念碑,传颂着昭君为胡汉团结立下的丰功伟绩。

    (作者:呼和浩特市劳动保障协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