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二期
  • (史海钩沉)依岸敲冰饮骆驼
  • “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冰泮长河堪饮马,月落大野照移营。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这首七律,是清初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亲征,彻底消灭噶尔丹叛乱势力后所作《出塞诗》中的一首,诗中描写了对外蒙古、新疆战争结束,政治统一,社会稳定,驿路通畅的情景。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胜利,北方辽阔疆域社会的稳定,内地商人赴蒙古草原经商政策的放宽,以及蒙古族上层人物、广大牧民和清军驻军对内地商品需求激增,促进了蒙古草原和内地之间商贸活动的发展,因此,漠南蒙古各地商埠的长途运输业—驼运业也应运而生,而多伦诺尔作为漠南的重要商埠和军事重镇,经济繁荣,商贾众多,也是交通枢纽之地。驼运促进了商业,商业繁荣了驼道,驼运成为多伦商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驼运业便很快繁荣起来。

     雍正五年(公元1722年)开始,清政府开放了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外贸口岸。这一外贸通道上,茶叶自是中方出口的主要产品。在走出国门之后,再经俄商运往整个欧洲。从此,茶叶从国饮变为世界饮品。后来虽然因种种原因两次关市,但不久便重新开放,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结束。

    1886年(光绪十一年)开始,俄军就正式把茶叶列为军用食品,定量供给士兵,战时每天可达6克。后经不断改进,俄军把过去饮用的普通茶叶制成由牛奶、黄油、食盐、糖与茶叶合成的砖茶,这种砖茶送到士兵手中时,已经被磨成粉末,冲上水之后,相当于蒙古族的奶茶。俄罗斯对大批量茶叶的需求,达到“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激发了晋冀蒙等地商人的极大兴趣,中俄的“茶叶之路”便应运而生。

    在漫漫的万里茶路上,在内蒙古内行程较快,沿途大多为人迹罕至的牧区和半沙漠地带。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内蒙古商道的走向做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张家口到恰克图的茶路,究竟如何而行,又如何进入外蒙,说法不一。据不同专家的考证,从张家口北行的路线,至少三条经多伦诺尔。即张家口—多伦诺尔—乌珠穆沁—呼伦布雨尔(今海拉尔),张家口—多伦诺尔—赛汗塔拉—二连浩特—库伦,张家口—多伦诺尔—贝子庙—达赖庙—库伦。

    从多伦的交通来看,在清朝前期,只有南下张家口,是一条经刻意修筑的道路。其它通内蒙古诸部,甚至到库伦的路,都是在草原自然路的基础上,因车马骆驼通行,稍加整治,并没有长远规划,故而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通过水毁或其它原因,往往有所变更。可以肯定的说,从张家口经多伦诺尔赴库伦再到恰克图的茶叶之路,起码在前期是最佳选择。

    以多伦诺尔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驿道、商道、盐道和宗教进香路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牛车驼运昼夜兼程,鱼贯而行,运输业迅速发展起来。驼运则是“漠南商埠”多伦诺尔与内地和漠北地区贸易往来的一种主要交通工具。

    骆驼号称“沙漠之舟”,身躯粗壮,体质结实,肌肉发达,耐饥耐渴耐酷热,负重力而能致远,性温善且能解人意。一般六七岁成年,役用能力很强,相当于一匹挽马,接近两头犍牛,可乘可挽可驮,自古以来就是荒漠半荒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元代曾任过翰林编修官的迺贤在多伦诺尔和上都地区亲眼见过上百辆毡车连在一起,用骆驼驾辕,老妇人赶车的情景: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过滦河,当辕老妪行程惯,依岸敲冰饮骆驼。成年骆驼短途挽车,每车能载八九百斤。驮运时,每峰骆驼驮载三四百斤,日行六七十公里,不显疲倦,一星期不吃不喝还能连续役使。骆驼的一生,能够为人类役用三十多年。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双峰驼是中国三大双峰骆驼的优良品种之一。多伦诺尔商号用骆驼运输的方法有三种,即驼轿、驼车、驼载。用骆驼运载货物时大多是鱼贯结队而行,因此被称为驼队。著名的大商号运送货物全凭骆驼,它有多少骆驼,谁也说不清。仅在百灵地靠近大营路的地方,驼场养殖的骆驼就有两千多峰,在去往乌里雅斯台的途中一驼场也有一千多峰骆驼。在运送货物途中,驼队换驼不换人,所以走得快,到得早。

    多伦诺尔的大商号,除了有几十辆、上百辆“牛牛车”外,一般还有几峰骆驼。此外,还有专门为商号驮运货物,往来于内蒙古各地的驼业行帮。鼎盛时期,多伦诺尔有多少骆驼,已无从考证,估计不下两万峰。到了民国初,还有九千多峰。其中,顺和隆商号的驼队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此外,往返多伦诺尔的还有不少外地货物运输骆驼队,以宁夏、张家口的驼队居多。

    驼运过程中,各商号都有自己的拉驼人,也叫“驼官”。他们常说的有两句话:“八沟热河喇嘛庙,西口到东口再到喇嘛庙”。八沟指平泉,热河指承德,喇嘛庙指多伦诺尔,西口指呼和浩特、包头,东口指张家口。这是当时形成的两条繁忙的驼运路线。

    长期的驼运实践,多伦商人在货物的包装、载重量的搭配以及驼运工具的使用上,积累了一套经验。包装木碗时,碗与碗之间垫草,用毡包起草来,用铁钩子使劲捆绑好,往恰克图、库伦等地运送。途中走几千里地,起卸几十次,到了地头,一个都不损毁。茶叶无疑是运往蒙古草原的最主要产品,因而多伦通往外蒙古乃至俄罗斯、哈萨克等地的驼路,又被称为“茶叶之路”。大盛魁的小号“三玉川”设在山西祁县,也是该县最大的茶庄,在湖南采制各种砖茶。因驼队装砖茶的箱子大小固定,按装箱块数,分别称二四茶、三六茶、三九茶。大盛魁根据蒙民品味,对砖茶制作不断改进。相沿日久,对“三玉川”品牌砖茶极大信任,尤喜“三玉川”的三九砖茶。每箱三九茶是39块、一块55两重,合三斤七两,一箱子茶叶重130斤。普通骆驼驮两箱子茶。再搭配一些不磨损不串味的货物。一峰骆驼驮400多斤,可驮三箱子茶。在装驮时,他们把另外一箱子茶分成两半,一边加一半,运到地头,再把两半个箱茶(即竹篓子)用麻绳捆好,又是一个整篓子。

    骆驼作为转运货物的交通工具。它们行进在沙漠戈壁、深山野岭,驼户与骆驼相依为命,他们意识到,只有确保骆驼的安全与繁衍,才能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势力相抗衡。多伦商人在运输商品货物时,为抵御途中遭盗匪或自然灾害、狼群袭击伤害,往往集合数百辆车的车队或一二百峰骆驼的驼队,结伙同行,随行还有护犬和镖师,昼夜担任巡逻护卫任务。在草原上,夜里可能遭到土匪和狼群的袭击,而当商队行进时,在最后一峰骆驼的脖子上挂一金属小铃,这也绝非偶然。铃声可以吓退狼,还可以提醒行人倾听夜间的动静。在蒙古的各条大道上行进着这样大量的商队。在历尽艰险的长途跋涉中,每天每个“驼官”不仅负责牵引照看大约15峰骆驼,还要承担骆驼驮载货物的装卸。每到黎明时宿营后,还要安排骆驼的放牧和饲喂。支搭帐篷、拾柴禾、熬茶,检查货物包装是否完整,货物有无短缺等。在整个行程中,他们大多是步行牵引骆驼。有人这样描述驼队出发的盛况:

    运驮货物的商队,约在傍晚黄昏时上路,驼铃叮当,夜间在旅途中行路,到次日凌晨四五点停歇。这就要求驮运商队的领班(亦称驼官),十分熟悉路途,负责车队管理、引路,寻找水源,安排食宿等事宜。一名先生负责途中给骆驼治疗和钉驼掌等事。每十五峰骆驼为一链子(又叫一把子),由一驮工牵引,并照管驮运的货物。另有数名护卫商队的镖师和伙夫负责防卫和炊饮。一批十几领的骆驼商队,大约有一百五六十峰骆驼,约有十余名驼官牵引,加上伙夫、镖师、杂役、先生、领班等共约20人组成,还带有10只左右的护卫犬。每次驮运商队出发前,都要按人犬数目,备足够两个多月的食品,如白面、挂面、炒米、莜面和炸制的猪肉、羊肉、豆腐和咸菜干等,以及装几桶供饮用、煮饭用水(因为戈壁沙漠地带没水,或只有苦水)。一只骆驼的驮载量为150~200公斤,可日行40多公里。从多伦诺尔到恰克图往返约二三个月,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时局的多变,商业的萧条,驼运商路的堵塞,汽车的出现,牛车马车的增多,骆驼运输失去了自己的市场,多伦驼运业也因此出现空前的衰退。1933年,多伦有骆驼一千多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后存在个人经营的运输驼队是“顺和隆”商号骆驼队。1963年,多伦有骆驼42峰。民国24年(1935),多伦开始有私营汽车,到1949年,多伦有三家商号经营汽车,主要运输皮毛、牲畜及日常生活用品。

    参考资料:

    钟志祥:《“漠南商埠”多伦诺尔》

    卓孔明:《多伦县志》

    《中国剪报》20101112日第四版)

    (作者:锡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依岸敲冰饮骆驼
  • “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冰泮长河堪饮马,月落大野照移营。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这首七律,是清初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亲征,彻底消灭噶尔丹叛乱势力后所作《出塞诗》中的一首,诗中描写了对外蒙古、新疆战争结束,政治统一,社会稳定,驿路通畅的情景。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胜利,北方辽阔疆域社会的稳定,内地商人赴蒙古草原经商政策的放宽,以及蒙古族上层人物、广大牧民和清军驻军对内地商品需求激增,促进了蒙古草原和内地之间商贸活动的发展,因此,漠南蒙古各地商埠的长途运输业—驼运业也应运而生,而多伦诺尔作为漠南的重要商埠和军事重镇,经济繁荣,商贾众多,也是交通枢纽之地。驼运促进了商业,商业繁荣了驼道,驼运成为多伦商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驼运业便很快繁荣起来。

     雍正五年(公元1722年)开始,清政府开放了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外贸口岸。这一外贸通道上,茶叶自是中方出口的主要产品。在走出国门之后,再经俄商运往整个欧洲。从此,茶叶从国饮变为世界饮品。后来虽然因种种原因两次关市,但不久便重新开放,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结束。

    1886年(光绪十一年)开始,俄军就正式把茶叶列为军用食品,定量供给士兵,战时每天可达6克。后经不断改进,俄军把过去饮用的普通茶叶制成由牛奶、黄油、食盐、糖与茶叶合成的砖茶,这种砖茶送到士兵手中时,已经被磨成粉末,冲上水之后,相当于蒙古族的奶茶。俄罗斯对大批量茶叶的需求,达到“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激发了晋冀蒙等地商人的极大兴趣,中俄的“茶叶之路”便应运而生。

    在漫漫的万里茶路上,在内蒙古内行程较快,沿途大多为人迹罕至的牧区和半沙漠地带。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内蒙古商道的走向做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张家口到恰克图的茶路,究竟如何而行,又如何进入外蒙,说法不一。据不同专家的考证,从张家口北行的路线,至少三条经多伦诺尔。即张家口—多伦诺尔—乌珠穆沁—呼伦布雨尔(今海拉尔),张家口—多伦诺尔—赛汗塔拉—二连浩特—库伦,张家口—多伦诺尔—贝子庙—达赖庙—库伦。

    从多伦的交通来看,在清朝前期,只有南下张家口,是一条经刻意修筑的道路。其它通内蒙古诸部,甚至到库伦的路,都是在草原自然路的基础上,因车马骆驼通行,稍加整治,并没有长远规划,故而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通过水毁或其它原因,往往有所变更。可以肯定的说,从张家口经多伦诺尔赴库伦再到恰克图的茶叶之路,起码在前期是最佳选择。

    以多伦诺尔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驿道、商道、盐道和宗教进香路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牛车驼运昼夜兼程,鱼贯而行,运输业迅速发展起来。驼运则是“漠南商埠”多伦诺尔与内地和漠北地区贸易往来的一种主要交通工具。

    骆驼号称“沙漠之舟”,身躯粗壮,体质结实,肌肉发达,耐饥耐渴耐酷热,负重力而能致远,性温善且能解人意。一般六七岁成年,役用能力很强,相当于一匹挽马,接近两头犍牛,可乘可挽可驮,自古以来就是荒漠半荒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元代曾任过翰林编修官的迺贤在多伦诺尔和上都地区亲眼见过上百辆毡车连在一起,用骆驼驾辕,老妇人赶车的情景: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过滦河,当辕老妪行程惯,依岸敲冰饮骆驼。成年骆驼短途挽车,每车能载八九百斤。驮运时,每峰骆驼驮载三四百斤,日行六七十公里,不显疲倦,一星期不吃不喝还能连续役使。骆驼的一生,能够为人类役用三十多年。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双峰驼是中国三大双峰骆驼的优良品种之一。多伦诺尔商号用骆驼运输的方法有三种,即驼轿、驼车、驼载。用骆驼运载货物时大多是鱼贯结队而行,因此被称为驼队。著名的大商号运送货物全凭骆驼,它有多少骆驼,谁也说不清。仅在百灵地靠近大营路的地方,驼场养殖的骆驼就有两千多峰,在去往乌里雅斯台的途中一驼场也有一千多峰骆驼。在运送货物途中,驼队换驼不换人,所以走得快,到得早。

    多伦诺尔的大商号,除了有几十辆、上百辆“牛牛车”外,一般还有几峰骆驼。此外,还有专门为商号驮运货物,往来于内蒙古各地的驼业行帮。鼎盛时期,多伦诺尔有多少骆驼,已无从考证,估计不下两万峰。到了民国初,还有九千多峰。其中,顺和隆商号的驼队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此外,往返多伦诺尔的还有不少外地货物运输骆驼队,以宁夏、张家口的驼队居多。

    驼运过程中,各商号都有自己的拉驼人,也叫“驼官”。他们常说的有两句话:“八沟热河喇嘛庙,西口到东口再到喇嘛庙”。八沟指平泉,热河指承德,喇嘛庙指多伦诺尔,西口指呼和浩特、包头,东口指张家口。这是当时形成的两条繁忙的驼运路线。

    长期的驼运实践,多伦商人在货物的包装、载重量的搭配以及驼运工具的使用上,积累了一套经验。包装木碗时,碗与碗之间垫草,用毡包起草来,用铁钩子使劲捆绑好,往恰克图、库伦等地运送。途中走几千里地,起卸几十次,到了地头,一个都不损毁。茶叶无疑是运往蒙古草原的最主要产品,因而多伦通往外蒙古乃至俄罗斯、哈萨克等地的驼路,又被称为“茶叶之路”。大盛魁的小号“三玉川”设在山西祁县,也是该县最大的茶庄,在湖南采制各种砖茶。因驼队装砖茶的箱子大小固定,按装箱块数,分别称二四茶、三六茶、三九茶。大盛魁根据蒙民品味,对砖茶制作不断改进。相沿日久,对“三玉川”品牌砖茶极大信任,尤喜“三玉川”的三九砖茶。每箱三九茶是39块、一块55两重,合三斤七两,一箱子茶叶重130斤。普通骆驼驮两箱子茶。再搭配一些不磨损不串味的货物。一峰骆驼驮400多斤,可驮三箱子茶。在装驮时,他们把另外一箱子茶分成两半,一边加一半,运到地头,再把两半个箱茶(即竹篓子)用麻绳捆好,又是一个整篓子。

    骆驼作为转运货物的交通工具。它们行进在沙漠戈壁、深山野岭,驼户与骆驼相依为命,他们意识到,只有确保骆驼的安全与繁衍,才能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势力相抗衡。多伦商人在运输商品货物时,为抵御途中遭盗匪或自然灾害、狼群袭击伤害,往往集合数百辆车的车队或一二百峰骆驼的驼队,结伙同行,随行还有护犬和镖师,昼夜担任巡逻护卫任务。在草原上,夜里可能遭到土匪和狼群的袭击,而当商队行进时,在最后一峰骆驼的脖子上挂一金属小铃,这也绝非偶然。铃声可以吓退狼,还可以提醒行人倾听夜间的动静。在蒙古的各条大道上行进着这样大量的商队。在历尽艰险的长途跋涉中,每天每个“驼官”不仅负责牵引照看大约15峰骆驼,还要承担骆驼驮载货物的装卸。每到黎明时宿营后,还要安排骆驼的放牧和饲喂。支搭帐篷、拾柴禾、熬茶,检查货物包装是否完整,货物有无短缺等。在整个行程中,他们大多是步行牵引骆驼。有人这样描述驼队出发的盛况:

    运驮货物的商队,约在傍晚黄昏时上路,驼铃叮当,夜间在旅途中行路,到次日凌晨四五点停歇。这就要求驮运商队的领班(亦称驼官),十分熟悉路途,负责车队管理、引路,寻找水源,安排食宿等事宜。一名先生负责途中给骆驼治疗和钉驼掌等事。每十五峰骆驼为一链子(又叫一把子),由一驮工牵引,并照管驮运的货物。另有数名护卫商队的镖师和伙夫负责防卫和炊饮。一批十几领的骆驼商队,大约有一百五六十峰骆驼,约有十余名驼官牵引,加上伙夫、镖师、杂役、先生、领班等共约20人组成,还带有10只左右的护卫犬。每次驮运商队出发前,都要按人犬数目,备足够两个多月的食品,如白面、挂面、炒米、莜面和炸制的猪肉、羊肉、豆腐和咸菜干等,以及装几桶供饮用、煮饭用水(因为戈壁沙漠地带没水,或只有苦水)。一只骆驼的驮载量为150~200公斤,可日行40多公里。从多伦诺尔到恰克图往返约二三个月,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时局的多变,商业的萧条,驼运商路的堵塞,汽车的出现,牛车马车的增多,骆驼运输失去了自己的市场,多伦驼运业也因此出现空前的衰退。1933年,多伦有骆驼一千多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后存在个人经营的运输驼队是“顺和隆”商号骆驼队。1963年,多伦有骆驼42峰。民国24年(1935),多伦开始有私营汽车,到1949年,多伦有三家商号经营汽车,主要运输皮毛、牲畜及日常生活用品。

    参考资料:

    钟志祥:《“漠南商埠”多伦诺尔》

    卓孔明:《多伦县志》

    《中国剪报》20101112日第四版)

    (作者:锡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