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二期
  • (史海钩沉)乌奴耳要塞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际,日本侵略者为挽救其败局,利用占领区大兴安岭的天然地势,在滨洲铁路横穿大兴安岭主脊东、西两侧的崇山峻岭之间,构筑了一条规模庞大的军事工程——乌奴耳要塞防线。其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牙克石市的东南部,距呼伦贝尔市区145公里,距中俄边境350公里,距中蒙边境300公里。乌奴耳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唯一的一处以纵深防御为目的内陆要塞阵地群。

     

    一、修筑要塞的目的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南北长1 200公里,东西宽200300公里,为纵长横短、南窄北宽、呈不规则长方型分布,山峰海拔在9001 300米间。滨洲铁路由中段横穿。牙克石,以其所处山川形势险要得名,满语“要塞”之意,为进出大兴安岭的门户。兴安岭岭高坡陡、地形险要,铁路于岭下盘旋而上,伊列克得、兴安岭为咽喉部位,地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兴安岭隧道既是呼伦贝尔草原向松嫩平原过度的锁匙门闩,也是滨洲铁路西线的哽隙咽喉,其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关东军修筑乌奴耳要塞之目的是日苏之间一旦再次发生战争,其作为第二防线,利用防线区域内大量的永久工事及险要地形凭险固守,消耗苏军有生兵力,阻止苏军进攻和战略展开,以此从西部保护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等地。同时也是向苏蒙出击的捷径和最佳进攻路线。

     

    二、 乌奴耳要塞阵地群

    乌奴耳要塞位于关东军国境要塞中的西正面战略方向。1944年初,日军在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西部,依据山势和战略方向及任务构筑要塞阵地。要塞阵地西起牙克石,东至博克图,长达127.6公里,阵地主要设置在滨洲铁路两侧及隘口、公路两侧高地上,共修筑400余个永备工事和大量的野战阵地及战需附属设施。分为乌奴耳阵地、博克图阵地、免渡河阵地、牙克石阵地。主阵地位于乌奴耳二道梁子,围绕山体构筑有永久工事碉堡、掩蔽部、观察所、指挥所、炮兵阵地、掩体及大量的交通壕、战壕、水井、蓄水池等工事100余个,战时由119师团挺进大队配备重炮扼守。辅助阵地设在乌奴耳的头道梁子、三道梁子及博克图的新南沟、开岭、伊列克得和免渡河、牙克石的卓山、凤凰山。野战阵地以牙克石的卓山、凤凰山野战阵地为主,在二道梁子及各交通要道的山梁子及沟塘边都有分布。卓山、凤凰山阵地战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观察所、炮兵阵地分布有序,是乌奴耳要塞的前沿。免渡河阵地则是联络牙克石、乌奴耳阵地的承接,伊列克得、兴安岭一带为制高点,为乌奴耳要塞最后依托和凭恃,同时保护滨洲铁路和大兴安岭隧道的畅通。除了火力工事外,还修有仓库、山洞等屯集大量物资以作困守之备。粮秣库、武器弹药库、贮水池、屯兵洞星罗棋布。工事内部通风、通讯、排水等设施齐全。坑道四通八达,连接各个阵地。

     

    三、乌奴耳要塞特点

    乌奴耳要塞系采取分散式地下工事设计形式,根据地形特点和防守需要,阵地设计做到既互相呼应成为统一的防御整体,又能够独立分解呈现单元防御状态。要塞以西南方向为防御正面,以伊列克得(时俗称小岭子)为指挥中枢,以兴安岭铁路隧道为防御核心,以大兴安岭山脉为依托固守,回避了东宁、海拉尔要塞以大型阵地设施或以主阵地为核心堡垒的整体布局,根据大兴安岭山脉特有的地势条件,便于在茂密的林莽峰峦间有效发挥火力作用,进行战术呼应特点。要塞多采用分散的以各险要山头或岭顶为主要堡垒、沿脊线居高临下修筑永备工事,或为完成战术配合而修建的策应主阵地两翼的秘密伏击据点,以及承当遭到攻击时由侧翼实施突袭的地下兵员掩蔽坑道。

    与其它关东军要塞相比,乌奴耳要塞有以下特点:一是距离国境线最远的一处军事防御要塞,与阿尔山要塞和海拉尔要塞呈稳定的三角支撑形式,进可以由阿尔山要塞和海拉尔要塞组织反击越过国境线的苏军,退可以依凭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屏障据守乌奴耳要塞,与苏军在内陆二线抗衡,属二线防御要塞。二是关东军构建最大、投资最多的一处要塞,计划屯兵3个师团,计7万余人,日军修筑要塞总计费用5亿伪元,而乌奴耳要塞在战败投降前已经投入8 000万伪元。三是要塞工事大部分沿滨洲铁路(时俗称北满铁路西部线)分布,尤其在乌奴耳、伊利克得一带较为密集,是唯一一处构筑在铁路线两侧山地的军事防御要塞。四是火力点多由地下通道相连,几个火力点设置在一个相连工事内,设有掩蔽部,这是与其它要塞不同点。五是要塞构筑在山地制高点,多为环形工事。因战争后期资源匮乏,计划用10万吨水泥仅到位5万吨,因此工事多为丙、丁级,大部分为素混凝土,很少见到钢筋。六是防空力量不足,仅免渡河、博克图发现二处高射炮阵地,备炮7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乌奴耳要塞的修筑工程尚未完工,但这一军事工程的作用,已经在战争中初显出来。19455月,日本关东军第119师团入驻乌奴耳地区要塞阵地。8月,苏联对日宣战,越过国境线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展开打击攻势,在乌奴耳阵地与关东军第119师团的主力部队交战时,第119师团依靠坚固的地下工事和大兴安岭山地的险要地势负隅顽抗,与进攻的苏军相持7天,使苏军的进攻一时受阻。

     

    四、 乌奴耳要塞设施

    (一)空军基地

    飞机场和飞机库是日本关东军要塞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关东军重视建设和发展空军基地,在要塞地域构筑后方飞机场网,准备抵抗苏军强大的空中袭击,企图取得要塞绝对制空权。从1932年起一直到日军投降,关东军不断扩大和改建乌奴耳要塞飞机场,在空军基地加紧修建守备部队宿舍、油料库、弹药库、飞机掩蔽工事(飞机库)等,铺设专用铁路线,修筑飞机起飞跑道。

    在乌奴耳要塞尚存绰尔、博克图、乌奴耳、免渡河四处比较完整的日军飞机场和飞机库遗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绰尔飞机场和飞机库遗址。  

    (二)二线军事设施和三线基地建设

    1.营房

    日军侵占牙克石地区后,30年代因驻军部队不多,相关基建规模不大。沿博克图、新南沟、乌奴耳、免渡河、牙克石、绰尔一带都修有兵营,以满足驻兵需要。其中博克图是利用原沙俄遗留兵营。1938年关东军第23师团71联队驻防免渡河,修有大片营房。1944年修筑要塞阵地的同时也修建大量野战营房,士兵都住在工事内部,配有照明、通风、防寒设施。现在博克图、免渡河等地仍有日军营房遗址。

    2.军用仓库

    关东军在加紧准备对苏作战中,除有计划大规模实施要塞阵地建设外,同时也在各要塞守备队驻地及其邻近地区大规模修建了地上地下各种军需仓库等辅助性军事设施,其中包括粮食、副食、被装等仓库,用以保障要塞守备队和在邻近地区驻防的关东军野战部队平时和战时需用,为部队作战提供后勤保障。在牙克石境内的莫拐、凤凰山、卓山、乌奴耳、免渡河、伊列克得、兴安岭、博克图、绰尔、梨子山等地均有“野战货厂”。这些物资库有的未建完,有的建完后未启用,有些启用的仓库,在日本投降后,被苏联军队运走物资后炸毁。

    3.用水设施

    关东军各要塞守备队的阵地全部设在山顶高地,那里水源缺乏,水位低下,打井困难,而从远处运输水又有交通不便、运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关东军对要塞驻军营区特别是对作战阵地的水源建设十分重视,分别建有水井、蓄水池等设施。

    4.其他设施

    关东军除在此地修建工事外,还建有大量的生活设施。免渡河地区设立兵站医院、建有发电厂。海拉尔、小北、博克图建有病马场。绰尔有伪满一条街,街上有妓院、药铺、酒保、烟馆等。牙克石市区开办面粉厂,日本人先后开设“福隆”、“珍记”、“元记”公司和商店,经营木材和商品。博克图也有日本人开的妓院、商店,还有白俄人开办的面包房。

       

    五、苏联红军攻克乌奴耳要塞

    194571782,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会议,史称“波茨坦会议”。726,会议发表著名的《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遭到日本政府的强硬拒绝。由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调兵遣将、准备战备物资、制定作战计划、进行战术演练,加紧做好对日作战准备。

    194588,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签发命令,正式向日本宣战。9日零时,苏联远东军总司令部下达进攻命令,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中苏、中蒙边境158万苏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向中国东北全境同时发起进攻,打响“远东战役”。

    89上午,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在满洲里国境及额尔古纳河对岸发动对日军东北地区西正面的全面进攻后,驻守在海拉尔的日军第119师团司令官盐泽清宣中将决定将留守部队撤往乌奴耳要塞区域防守。

    811,日军第119师团第254联队第2大队驻防在牙克石以东卓山1号和2号阵地的2个不满编的步兵中队,在山本及须藤少尉指挥下向进攻的苏军发起反击。此时日军已无法阻挡苏军的强大进攻,经双方短促激战,须藤少尉以下官兵多被击毙。11日晚,近卫坦克第5军先头部队已抵达大兴安岭铁路隧道。苏军勇敢排除日军埋设在大兴安岭隧道内的1 537颗地雷,数千辆坦克与摩托化步兵浩浩荡荡地穿过隧道。

    812,苏军攻占免渡河。 8月15清晨,苏军步兵40人在3辆坦克的掩护下进攻乌奴耳要塞二道梁子主阵地。据守乌奴耳二道梁子主阵地的日本关东军第119师团254联队第2大队,凭借二道梁子山地有利地形、坚固的地下工事和处于秘密状态分布的火力,与苏军展开激烈战斗。由于苏军对乌奴耳地区的地形地貌情况和乌奴耳阵地火力分布情况了解不够准确,对日本关东军阵地钢筋混凝土结构永备工事的防御强度和日军的防范能力更是估计不足,苏军被迫撤退。下午,第254联队第3大队第7中队继续派出“肉弹迫近敢死队” 爆破袭击苏军坦克,遭到苏军反击,无一人生还。

    816,苏军进攻伊列克得,击溃驻防北部大蛇山阵地日本关东军。当日下午,驻守乌奴耳要塞的日本关东军第119师团司令部接到关东军总司令部交出武器、就地停战投降的命令,驻守新南沟、博克图一带的6 000多日军集结博克图投降。

    至此,苏军先后攻克牙克石、免渡河、乌奴耳、开岭(现名沙力)、新南沟、博克图。驻守乌奴耳要塞的日本关东军全部解除武装投降。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人大常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乌奴耳要塞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际,日本侵略者为挽救其败局,利用占领区大兴安岭的天然地势,在滨洲铁路横穿大兴安岭主脊东、西两侧的崇山峻岭之间,构筑了一条规模庞大的军事工程——乌奴耳要塞防线。其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牙克石市的东南部,距呼伦贝尔市区145公里,距中俄边境350公里,距中蒙边境300公里。乌奴耳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唯一的一处以纵深防御为目的内陆要塞阵地群。

     

    一、修筑要塞的目的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南北长1 200公里,东西宽200300公里,为纵长横短、南窄北宽、呈不规则长方型分布,山峰海拔在9001 300米间。滨洲铁路由中段横穿。牙克石,以其所处山川形势险要得名,满语“要塞”之意,为进出大兴安岭的门户。兴安岭岭高坡陡、地形险要,铁路于岭下盘旋而上,伊列克得、兴安岭为咽喉部位,地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兴安岭隧道既是呼伦贝尔草原向松嫩平原过度的锁匙门闩,也是滨洲铁路西线的哽隙咽喉,其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关东军修筑乌奴耳要塞之目的是日苏之间一旦再次发生战争,其作为第二防线,利用防线区域内大量的永久工事及险要地形凭险固守,消耗苏军有生兵力,阻止苏军进攻和战略展开,以此从西部保护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等地。同时也是向苏蒙出击的捷径和最佳进攻路线。

     

    二、 乌奴耳要塞阵地群

    乌奴耳要塞位于关东军国境要塞中的西正面战略方向。1944年初,日军在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西部,依据山势和战略方向及任务构筑要塞阵地。要塞阵地西起牙克石,东至博克图,长达127.6公里,阵地主要设置在滨洲铁路两侧及隘口、公路两侧高地上,共修筑400余个永备工事和大量的野战阵地及战需附属设施。分为乌奴耳阵地、博克图阵地、免渡河阵地、牙克石阵地。主阵地位于乌奴耳二道梁子,围绕山体构筑有永久工事碉堡、掩蔽部、观察所、指挥所、炮兵阵地、掩体及大量的交通壕、战壕、水井、蓄水池等工事100余个,战时由119师团挺进大队配备重炮扼守。辅助阵地设在乌奴耳的头道梁子、三道梁子及博克图的新南沟、开岭、伊列克得和免渡河、牙克石的卓山、凤凰山。野战阵地以牙克石的卓山、凤凰山野战阵地为主,在二道梁子及各交通要道的山梁子及沟塘边都有分布。卓山、凤凰山阵地战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观察所、炮兵阵地分布有序,是乌奴耳要塞的前沿。免渡河阵地则是联络牙克石、乌奴耳阵地的承接,伊列克得、兴安岭一带为制高点,为乌奴耳要塞最后依托和凭恃,同时保护滨洲铁路和大兴安岭隧道的畅通。除了火力工事外,还修有仓库、山洞等屯集大量物资以作困守之备。粮秣库、武器弹药库、贮水池、屯兵洞星罗棋布。工事内部通风、通讯、排水等设施齐全。坑道四通八达,连接各个阵地。

     

    三、乌奴耳要塞特点

    乌奴耳要塞系采取分散式地下工事设计形式,根据地形特点和防守需要,阵地设计做到既互相呼应成为统一的防御整体,又能够独立分解呈现单元防御状态。要塞以西南方向为防御正面,以伊列克得(时俗称小岭子)为指挥中枢,以兴安岭铁路隧道为防御核心,以大兴安岭山脉为依托固守,回避了东宁、海拉尔要塞以大型阵地设施或以主阵地为核心堡垒的整体布局,根据大兴安岭山脉特有的地势条件,便于在茂密的林莽峰峦间有效发挥火力作用,进行战术呼应特点。要塞多采用分散的以各险要山头或岭顶为主要堡垒、沿脊线居高临下修筑永备工事,或为完成战术配合而修建的策应主阵地两翼的秘密伏击据点,以及承当遭到攻击时由侧翼实施突袭的地下兵员掩蔽坑道。

    与其它关东军要塞相比,乌奴耳要塞有以下特点:一是距离国境线最远的一处军事防御要塞,与阿尔山要塞和海拉尔要塞呈稳定的三角支撑形式,进可以由阿尔山要塞和海拉尔要塞组织反击越过国境线的苏军,退可以依凭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屏障据守乌奴耳要塞,与苏军在内陆二线抗衡,属二线防御要塞。二是关东军构建最大、投资最多的一处要塞,计划屯兵3个师团,计7万余人,日军修筑要塞总计费用5亿伪元,而乌奴耳要塞在战败投降前已经投入8 000万伪元。三是要塞工事大部分沿滨洲铁路(时俗称北满铁路西部线)分布,尤其在乌奴耳、伊利克得一带较为密集,是唯一一处构筑在铁路线两侧山地的军事防御要塞。四是火力点多由地下通道相连,几个火力点设置在一个相连工事内,设有掩蔽部,这是与其它要塞不同点。五是要塞构筑在山地制高点,多为环形工事。因战争后期资源匮乏,计划用10万吨水泥仅到位5万吨,因此工事多为丙、丁级,大部分为素混凝土,很少见到钢筋。六是防空力量不足,仅免渡河、博克图发现二处高射炮阵地,备炮7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乌奴耳要塞的修筑工程尚未完工,但这一军事工程的作用,已经在战争中初显出来。19455月,日本关东军第119师团入驻乌奴耳地区要塞阵地。8月,苏联对日宣战,越过国境线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展开打击攻势,在乌奴耳阵地与关东军第119师团的主力部队交战时,第119师团依靠坚固的地下工事和大兴安岭山地的险要地势负隅顽抗,与进攻的苏军相持7天,使苏军的进攻一时受阻。

     

    四、 乌奴耳要塞设施

    (一)空军基地

    飞机场和飞机库是日本关东军要塞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关东军重视建设和发展空军基地,在要塞地域构筑后方飞机场网,准备抵抗苏军强大的空中袭击,企图取得要塞绝对制空权。从1932年起一直到日军投降,关东军不断扩大和改建乌奴耳要塞飞机场,在空军基地加紧修建守备部队宿舍、油料库、弹药库、飞机掩蔽工事(飞机库)等,铺设专用铁路线,修筑飞机起飞跑道。

    在乌奴耳要塞尚存绰尔、博克图、乌奴耳、免渡河四处比较完整的日军飞机场和飞机库遗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绰尔飞机场和飞机库遗址。  

    (二)二线军事设施和三线基地建设

    1.营房

    日军侵占牙克石地区后,30年代因驻军部队不多,相关基建规模不大。沿博克图、新南沟、乌奴耳、免渡河、牙克石、绰尔一带都修有兵营,以满足驻兵需要。其中博克图是利用原沙俄遗留兵营。1938年关东军第23师团71联队驻防免渡河,修有大片营房。1944年修筑要塞阵地的同时也修建大量野战营房,士兵都住在工事内部,配有照明、通风、防寒设施。现在博克图、免渡河等地仍有日军营房遗址。

    2.军用仓库

    关东军在加紧准备对苏作战中,除有计划大规模实施要塞阵地建设外,同时也在各要塞守备队驻地及其邻近地区大规模修建了地上地下各种军需仓库等辅助性军事设施,其中包括粮食、副食、被装等仓库,用以保障要塞守备队和在邻近地区驻防的关东军野战部队平时和战时需用,为部队作战提供后勤保障。在牙克石境内的莫拐、凤凰山、卓山、乌奴耳、免渡河、伊列克得、兴安岭、博克图、绰尔、梨子山等地均有“野战货厂”。这些物资库有的未建完,有的建完后未启用,有些启用的仓库,在日本投降后,被苏联军队运走物资后炸毁。

    3.用水设施

    关东军各要塞守备队的阵地全部设在山顶高地,那里水源缺乏,水位低下,打井困难,而从远处运输水又有交通不便、运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关东军对要塞驻军营区特别是对作战阵地的水源建设十分重视,分别建有水井、蓄水池等设施。

    4.其他设施

    关东军除在此地修建工事外,还建有大量的生活设施。免渡河地区设立兵站医院、建有发电厂。海拉尔、小北、博克图建有病马场。绰尔有伪满一条街,街上有妓院、药铺、酒保、烟馆等。牙克石市区开办面粉厂,日本人先后开设“福隆”、“珍记”、“元记”公司和商店,经营木材和商品。博克图也有日本人开的妓院、商店,还有白俄人开办的面包房。

       

    五、苏联红军攻克乌奴耳要塞

    194571782,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会议,史称“波茨坦会议”。726,会议发表著名的《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遭到日本政府的强硬拒绝。由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调兵遣将、准备战备物资、制定作战计划、进行战术演练,加紧做好对日作战准备。

    194588,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签发命令,正式向日本宣战。9日零时,苏联远东军总司令部下达进攻命令,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中苏、中蒙边境158万苏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向中国东北全境同时发起进攻,打响“远东战役”。

    89上午,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在满洲里国境及额尔古纳河对岸发动对日军东北地区西正面的全面进攻后,驻守在海拉尔的日军第119师团司令官盐泽清宣中将决定将留守部队撤往乌奴耳要塞区域防守。

    811,日军第119师团第254联队第2大队驻防在牙克石以东卓山1号和2号阵地的2个不满编的步兵中队,在山本及须藤少尉指挥下向进攻的苏军发起反击。此时日军已无法阻挡苏军的强大进攻,经双方短促激战,须藤少尉以下官兵多被击毙。11日晚,近卫坦克第5军先头部队已抵达大兴安岭铁路隧道。苏军勇敢排除日军埋设在大兴安岭隧道内的1 537颗地雷,数千辆坦克与摩托化步兵浩浩荡荡地穿过隧道。

    812,苏军攻占免渡河。 8月15清晨,苏军步兵40人在3辆坦克的掩护下进攻乌奴耳要塞二道梁子主阵地。据守乌奴耳二道梁子主阵地的日本关东军第119师团254联队第2大队,凭借二道梁子山地有利地形、坚固的地下工事和处于秘密状态分布的火力,与苏军展开激烈战斗。由于苏军对乌奴耳地区的地形地貌情况和乌奴耳阵地火力分布情况了解不够准确,对日本关东军阵地钢筋混凝土结构永备工事的防御强度和日军的防范能力更是估计不足,苏军被迫撤退。下午,第254联队第3大队第7中队继续派出“肉弹迫近敢死队” 爆破袭击苏军坦克,遭到苏军反击,无一人生还。

    816,苏军进攻伊列克得,击溃驻防北部大蛇山阵地日本关东军。当日下午,驻守乌奴耳要塞的日本关东军第119师团司令部接到关东军总司令部交出武器、就地停战投降的命令,驻守新南沟、博克图一带的6 000多日军集结博克图投降。

    至此,苏军先后攻克牙克石、免渡河、乌奴耳、开岭(现名沙力)、新南沟、博克图。驻守乌奴耳要塞的日本关东军全部解除武装投降。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人大常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