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旧志整理
  • 〔民国〕河套新编  金天翮、冯际隆纂。民国十年(1921)稿本。四册。以志、表、考、记为纲。十五卷外编一卷。志二为河套地理志,河套沿革志。表一为河套内外古今设置郡县表。考七为河套区域考,黄河及诸水考,河套内外诸山考,河套历代渠工考。记为河套垦务调查记,河套农林调查记,河套交通调查记,河套工商调查记,河套渠垦计划书。

    〔民国〕绥远概况  绥远省政府编。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十四编。各编依次为总论、交通、农林业、垦务、水利、牲畜、工业、矿业、商业、金融、教育、保安、社会情况、乌伊两盟概况。

    〔民国〕全蒙盟旗沿革志  原蒙藏委员会参事包维翰编。民国二十三年成书。载于《新蒙古杂志》。另有抄手本。全书内容依次为卓索图盟七旗、哲里木盟十旗、昭乌达盟十三旗、锡林郭勒盟十旗、乌兰察布盟六旗、伊克昭盟七旗、青海二盟十二九旗,察哈尔八旗(外有四个牧厂)、呼伦贝尔二十一旗、外蒙古喀尔喀中路土谢图汗部汗山盟二十旗、外蒙古喀尔喀车臣汗部克鲁伦尔斯和屯盟二十三旗、外蒙古喀尔喀西路扎萨克图汗部扎克毕顿色钦毕都里雅诺尔盟十九旗、额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尔哈图盟十九旗、青邑特启勒图盟十旗、旧土尔扈特部十旗、巴图邑特启勒图盟三旗。

    〔民国〕蒙古鉴  卓宏谋编著。民国八年(1919)成书。先后印行四版,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四版称《最新蒙古鉴》。卷首为题词、序文、例言、蒙古铁路计划图、蒙古特别区域图;正文七卷,依次为地理、人文、实业、政治、内蒙古、外蒙古、附录。全书对于内蒙古的历史、经济、外交多有所记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国〕蒙旗概观  何健民编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上下编十一章。卷首有题词、序文、例言。上编为蒙古总论:蒙古之沿革、蒙古之地理、蒙古之政治、蒙古之宗教、蒙古社会情形;下编为蒙古各盟旗概况计有:总论,内蒙古,青海蒙古,宁夏蒙古,额鲁特蒙古,内属蒙古,外蒙古。

    〔咸丰〕和林格尔厅志  又名《和林格尔域志》。托明纂。清咸丰二年(1852)刊本。四卷。卷一为疆域、沿革、星野、山川、关隘、古迹、村庄;卷二为风俗、物产、田赋、户口、寺庙;卷三为人物;卷四为艺文。该志体例未备,记叙简略,如山川、河流、古迹、特产、寺庙诸目仅列名以存。全志唯风俗、人物、艺文稍详,且艺文又多为无关政事的游览之作。

    〔民国〕绥远通志稿  郭象伋、阎肃、李泰芬、荣祥等编纂。1931年始修,1936年底成稿一百二十卷,约二百万字。手写本,今藏内蒙古图书馆。1939年,傅增湘继任总纂,约请张星粮、张月粮、王光伟、吴丰培、孙楷等等,根据初稿修订成第二稿,分六志、三十六门、子目七十,一百一十六卷。1944年由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送交日本东京东亚文化研究所印刷出版,1945年装订成册,适逢美机轰炸东京,该志全部被毁。1946年国民党绥远省政府派人从傅增湘处取回初稿一百一十三卷(比原稿少七卷)。1956年内蒙古图书馆派人赴北京,从傅增湘遗物中找回第二稿半数草稿。1970年荣祥、郭灵墅、崔毓珍、李怡如、阎秉乾、张中齐、于存灏、张恺然、邢复礼、赵淑普、张登鳌、张万仁等十二人,对该稿进行整理修订,编成《绥远通志》第三稿,一百卷,一百一十八册,三百多万字。志稿所记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料充实,包罗古今。其中疆域沿革二卷,除按省、县、盟旗三部分记述外,还把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分合迁徙贯穿其中,卷后附有“绥远省历代疆域沿革表”。“垦务卷”,对绥远放垦始末,记述详尽,是研究边疆开发史和探讨当地畜牧业向农业转化的重要资料。“水利卷”,记述黄河后套的水利发展历史。“商业卷”,记载翔实,材料来自实地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已对《绥远通志》第三稿详加校勘,即将出版问世。

    〔同治〕和林格尔厅志略  陈宝晋纂。清同治十年(1871)修成,油印本。全一册不分卷。书目为:图(山川方舆疆域古迹总图、分署街道总图),山川,古迹,疆域,边堡,道路,桥梁,公署,监狱,祠祀,仓库,兵制,马政,教场(附火药库、军机库),营讯、俸饷,田赋,税课(附当息当课),户口,驿递,蒙古台站(附草厂),旧制文职,新制文职,已裁文职,现设武职,陵墓,物产。全志极为简略,仅列名附注。

    〔民国〕布特哈志略  西布特哈人孟定恭纂。成书于民国十四年(1925)以后,抄本。另有《辽海丛书》本。不分卷,无目录,内分历代沿革、村落姓氏、人物、古迹、经政。村落姓氏中于布特哈人的生活习俗、日常生活有所介绍,可供参考。

    〔民国〕经棚县志  康清源撰修。成书于民国十八年(1929)五月。正本存原热河省政府,已佚。手稿现存克什克腾旗档案馆。二十八编,志首载录关于经棚县志说明,序,呈报迪令创修县志告成文。内容包括:图说、建制、疆域、区村、户口、公署、法团、学校、山川、庙祠、寺观、古迹、冢墓、税捐、蠲恤、蒙旗、风土、特产、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列女、善举、纪事、艺文、杂志等。各编之前均有几十字至百余字的论序,阐明本编要旨。崔序称其“提携纲目,体例严谨,吾邑二千余年来,山川疆里,轶事阙文,无不寻流溯源,表而出之。”

    〔民国〕呼伦贝尔概要  邹尚友、朱枕薪合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二册五章。各章依序为:呼伦贝尔之地理、呼伦贝尔政治史、呼伦贝尔经济价值、呼伦贝尔社会状况、呼伦贝尔之前途。附录图表、诗歌。

    〔民国〕林西县志  苏绍泉修,徐致轩纂。民国二十年(1931)修成,铅印本。五卷依次分为地理志、人事志、政治志、物产志、艺文志、艺文志中包括辽圣宗哀册文、辽道宗哀册文、辽宣懿皇后哀册文、辽仁懿皇后哀册文,民国朱将军传、常将军传、文庙、武庙、祠堂。

    〔民国〕临河县志  吕咸、白保庄等修,王文墀纂。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三卷。首卷为序文、凡例、目录、题名、图、表。全志分为记略、事略、杂记三门。记略为地舆沿革、城邑建设沿革、山川要隘、垦务沿革、地方保卫、赋税、渠道水利、教育、商业、交通、兵防、风土习俗、荒政、农业林业、全境蒙境界址、户口、生计、保卫、礼俗、昭庙。事略为官吏、绅耆。杂记为渠道、移垦、社会、建筑、风俗、矿产、古迹、慈善、赠别、记异、附记。吕咸序称:“是编大旨,略于述古、详于证今,疏于考据、翔于事实。”全志体例未备,尤其是事略中官吏之记叙,皆为当时存世之县、区、局长之事略,不可取。“汉蒙同文表”按不同读音记载了境内山水,“风土习俗”记载了当地的各种习惯,颇有参考价值,另外“杂记”门内多有移垦、社会、建筑的原始文献。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旧志整理
  • 〔民国〕河套新编  金天翮、冯际隆纂。民国十年(1921)稿本。四册。以志、表、考、记为纲。十五卷外编一卷。志二为河套地理志,河套沿革志。表一为河套内外古今设置郡县表。考七为河套区域考,黄河及诸水考,河套内外诸山考,河套历代渠工考。记为河套垦务调查记,河套农林调查记,河套交通调查记,河套工商调查记,河套渠垦计划书。

    〔民国〕绥远概况  绥远省政府编。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十四编。各编依次为总论、交通、农林业、垦务、水利、牲畜、工业、矿业、商业、金融、教育、保安、社会情况、乌伊两盟概况。

    〔民国〕全蒙盟旗沿革志  原蒙藏委员会参事包维翰编。民国二十三年成书。载于《新蒙古杂志》。另有抄手本。全书内容依次为卓索图盟七旗、哲里木盟十旗、昭乌达盟十三旗、锡林郭勒盟十旗、乌兰察布盟六旗、伊克昭盟七旗、青海二盟十二九旗,察哈尔八旗(外有四个牧厂)、呼伦贝尔二十一旗、外蒙古喀尔喀中路土谢图汗部汗山盟二十旗、外蒙古喀尔喀车臣汗部克鲁伦尔斯和屯盟二十三旗、外蒙古喀尔喀西路扎萨克图汗部扎克毕顿色钦毕都里雅诺尔盟十九旗、额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尔哈图盟十九旗、青邑特启勒图盟十旗、旧土尔扈特部十旗、巴图邑特启勒图盟三旗。

    〔民国〕蒙古鉴  卓宏谋编著。民国八年(1919)成书。先后印行四版,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四版称《最新蒙古鉴》。卷首为题词、序文、例言、蒙古铁路计划图、蒙古特别区域图;正文七卷,依次为地理、人文、实业、政治、内蒙古、外蒙古、附录。全书对于内蒙古的历史、经济、外交多有所记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国〕蒙旗概观  何健民编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上下编十一章。卷首有题词、序文、例言。上编为蒙古总论:蒙古之沿革、蒙古之地理、蒙古之政治、蒙古之宗教、蒙古社会情形;下编为蒙古各盟旗概况计有:总论,内蒙古,青海蒙古,宁夏蒙古,额鲁特蒙古,内属蒙古,外蒙古。

    〔咸丰〕和林格尔厅志  又名《和林格尔域志》。托明纂。清咸丰二年(1852)刊本。四卷。卷一为疆域、沿革、星野、山川、关隘、古迹、村庄;卷二为风俗、物产、田赋、户口、寺庙;卷三为人物;卷四为艺文。该志体例未备,记叙简略,如山川、河流、古迹、特产、寺庙诸目仅列名以存。全志唯风俗、人物、艺文稍详,且艺文又多为无关政事的游览之作。

    〔民国〕绥远通志稿  郭象伋、阎肃、李泰芬、荣祥等编纂。1931年始修,1936年底成稿一百二十卷,约二百万字。手写本,今藏内蒙古图书馆。1939年,傅增湘继任总纂,约请张星粮、张月粮、王光伟、吴丰培、孙楷等等,根据初稿修订成第二稿,分六志、三十六门、子目七十,一百一十六卷。1944年由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送交日本东京东亚文化研究所印刷出版,1945年装订成册,适逢美机轰炸东京,该志全部被毁。1946年国民党绥远省政府派人从傅增湘处取回初稿一百一十三卷(比原稿少七卷)。1956年内蒙古图书馆派人赴北京,从傅增湘遗物中找回第二稿半数草稿。1970年荣祥、郭灵墅、崔毓珍、李怡如、阎秉乾、张中齐、于存灏、张恺然、邢复礼、赵淑普、张登鳌、张万仁等十二人,对该稿进行整理修订,编成《绥远通志》第三稿,一百卷,一百一十八册,三百多万字。志稿所记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料充实,包罗古今。其中疆域沿革二卷,除按省、县、盟旗三部分记述外,还把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分合迁徙贯穿其中,卷后附有“绥远省历代疆域沿革表”。“垦务卷”,对绥远放垦始末,记述详尽,是研究边疆开发史和探讨当地畜牧业向农业转化的重要资料。“水利卷”,记述黄河后套的水利发展历史。“商业卷”,记载翔实,材料来自实地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已对《绥远通志》第三稿详加校勘,即将出版问世。

    〔同治〕和林格尔厅志略  陈宝晋纂。清同治十年(1871)修成,油印本。全一册不分卷。书目为:图(山川方舆疆域古迹总图、分署街道总图),山川,古迹,疆域,边堡,道路,桥梁,公署,监狱,祠祀,仓库,兵制,马政,教场(附火药库、军机库),营讯、俸饷,田赋,税课(附当息当课),户口,驿递,蒙古台站(附草厂),旧制文职,新制文职,已裁文职,现设武职,陵墓,物产。全志极为简略,仅列名附注。

    〔民国〕布特哈志略  西布特哈人孟定恭纂。成书于民国十四年(1925)以后,抄本。另有《辽海丛书》本。不分卷,无目录,内分历代沿革、村落姓氏、人物、古迹、经政。村落姓氏中于布特哈人的生活习俗、日常生活有所介绍,可供参考。

    〔民国〕经棚县志  康清源撰修。成书于民国十八年(1929)五月。正本存原热河省政府,已佚。手稿现存克什克腾旗档案馆。二十八编,志首载录关于经棚县志说明,序,呈报迪令创修县志告成文。内容包括:图说、建制、疆域、区村、户口、公署、法团、学校、山川、庙祠、寺观、古迹、冢墓、税捐、蠲恤、蒙旗、风土、特产、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列女、善举、纪事、艺文、杂志等。各编之前均有几十字至百余字的论序,阐明本编要旨。崔序称其“提携纲目,体例严谨,吾邑二千余年来,山川疆里,轶事阙文,无不寻流溯源,表而出之。”

    〔民国〕呼伦贝尔概要  邹尚友、朱枕薪合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二册五章。各章依序为:呼伦贝尔之地理、呼伦贝尔政治史、呼伦贝尔经济价值、呼伦贝尔社会状况、呼伦贝尔之前途。附录图表、诗歌。

    〔民国〕林西县志  苏绍泉修,徐致轩纂。民国二十年(1931)修成,铅印本。五卷依次分为地理志、人事志、政治志、物产志、艺文志、艺文志中包括辽圣宗哀册文、辽道宗哀册文、辽宣懿皇后哀册文、辽仁懿皇后哀册文,民国朱将军传、常将军传、文庙、武庙、祠堂。

    〔民国〕临河县志  吕咸、白保庄等修,王文墀纂。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三卷。首卷为序文、凡例、目录、题名、图、表。全志分为记略、事略、杂记三门。记略为地舆沿革、城邑建设沿革、山川要隘、垦务沿革、地方保卫、赋税、渠道水利、教育、商业、交通、兵防、风土习俗、荒政、农业林业、全境蒙境界址、户口、生计、保卫、礼俗、昭庙。事略为官吏、绅耆。杂记为渠道、移垦、社会、建筑、风俗、矿产、古迹、慈善、赠别、记异、附记。吕咸序称:“是编大旨,略于述古、详于证今,疏于考据、翔于事实。”全志体例未备,尤其是事略中官吏之记叙,皆为当时存世之县、区、局长之事略,不可取。“汉蒙同文表”按不同读音记载了境内山水,“风土习俗”记载了当地的各种习惯,颇有参考价值,另外“杂记”门内多有移垦、社会、建筑的原始文献。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