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盟市园地)母亲湖--额吉诺尔盐湖
  • 在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距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165公里处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内,点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母亲湖,蒙古文称作“额吉诺尔”。额吉诺尔盐湖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最大的一座天然盐湖,出产优质的青盐。这座盐湖在历史上就享有盛名,在北方民族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这座美丽的湖泊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额吉诺尔盐湖的发展、变迁可直观地反映锡林郭勒地区发展、变迁的历史。

    在锡林郭勒地区生息活跃过的北方民族,除了依靠畜牧业外,另一大财政来源即为出产于各处天然盐湖的蒙古盐,其中尤以额吉诺尔盐湖出产的青盐产量最丰、品质最佳、最为著名。在有历史记载的一千余年的历史中,额吉诺尔作为一项重要资源为各朝各代、各方势力竞相争夺,对锡林郭勒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辽统一北方民族后,施行贵族长轮流执政的“轮掌制”进行统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了实现由其一人专制的政治野心,发动了宫廷政变,而他的政变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取得了对额吉诺尔盐湖的控制权。因为占据了这条经济命脉,辽太祖得以顺利推行他的专制统治制度,从辽代到元代,历代党中央政府逐步建立起对额吉诺尔盐湖的严密的管理体系,额吉诺尔盐湖不但为当地的居民,更为党中央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元室北迁之后,与明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从此,额吉诺尔盐湖进入由蒙古民族自行管理的时期,这种状况持续到清代中叶,随着清政府施行“新政”政策,额吉诺尔盐湖因其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重要性,首当其冲成为清政府对蒙政策转变的突破口。

    生活在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人将额吉诺尔盐湖视为上天赐予蒙古人的礼物,对盐湖的态度十分虔敬,认为盐湖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在额吉诺尔盐湖东北部建有一座名为“达布苏庙”(达布苏:蒙古语“盐”之意)的喇嘛庙宇。清代,额吉诺尔盐湖位于乌珠穆沁右翼旗和浩齐特左翼旗旗界内,两旗王府授权达布苏庙的大喇嘛管理盐湖,每年旧历清明,喇嘛诵经数日后才开放盐湖,进人拉盐。出于宗教禁忌以及保护盐湖内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额吉诺尔盐湖严禁外族、女人及铁轱辘车进入湖内拉盐。额吉诺尔盐湖湖水终年不冻,有泉水从湖中心源源不断地涌出,卤质的泉水自然结晶为盐,随捞随结,取之不竭。刘朝铭的《蒙盐纪要》中对额吉诺尔盐湖有详细的记载,他在书中描述此湖的景色:“……半隅水色澄清,至东半显露皑皑之白盐,夏日立南方里许纵目远眺,觉水蒸气与盐泽之发散辉映,月光之中,俨若对岸观火……”。如此丰厚资源,自然引起各方势力的极大关注。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面临对西方列国的巨额赔款,财政危机空前加重,为解决财政日绌等问题,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推行“筹蒙改制”的政策,1901(光绪二十七年)8月,军政使副使姚锡光专程前往额吉诺尔盐湖考察,试图通过控制额吉诺尔盐湖,达到全面治理蒙古,削夺蒙古王公权利的目的。同时,出于相同的目的,日、俄、英、法、美等国也先后派人到额吉诺尔盐湖探查情况,及至军阀时期,时任西北边防督办的冯玉祥也亲自到额吉诺尔视察,将盐湖控制在自己手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国内国际形势下,额吉诺尔盐湖的平静亦被打破,1914年(民国3年)在多伦(喇嘛庙)成立了管理额吉诺尔盐务的口北蒙盐总局与口北收税总局。围绕额吉诺尔盐湖设立了诸多支局卡站和四通八达的盐路,过往盐商络绎不绝,客观上促进了锡林郭勒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自治运动首先在锡察盟开展,锡察盟成为华北的后方战略基地和连接华北、东北解放区的重要通道。锡察巴乌工委在贝子庙(锡林浩特)成立,开展建立民主政权的工作。新的人民政权建立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民主政府和军队的物资供应问题,能否从蒙古王公手中接管额吉诺尔盐湖成为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民主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将额吉诺尔收归民主政府管理,有力地支持了锡察盟革命事业的开展,同时还解决了东北解放区几百万军民的食盐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额吉诺尔盐湖更名为额吉诺尔盐场,收归国有,引进了现代的生产工艺,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人工生产,产品也从单纯的原盐生产发展为精制盐、加碘盐、工业用盐等多个品种。

    美丽的额吉诺尔盐湖,正像母亲一样,用洁白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的草原儿女,沉默无语地见证了锡林郭勒草原千年的沧桑变迁。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盟市园地)母亲湖--额吉诺尔盐湖
  • 在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距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165公里处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内,点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母亲湖,蒙古文称作“额吉诺尔”。额吉诺尔盐湖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最大的一座天然盐湖,出产优质的青盐。这座盐湖在历史上就享有盛名,在北方民族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这座美丽的湖泊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额吉诺尔盐湖的发展、变迁可直观地反映锡林郭勒地区发展、变迁的历史。

    在锡林郭勒地区生息活跃过的北方民族,除了依靠畜牧业外,另一大财政来源即为出产于各处天然盐湖的蒙古盐,其中尤以额吉诺尔盐湖出产的青盐产量最丰、品质最佳、最为著名。在有历史记载的一千余年的历史中,额吉诺尔作为一项重要资源为各朝各代、各方势力竞相争夺,对锡林郭勒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辽统一北方民族后,施行贵族长轮流执政的“轮掌制”进行统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了实现由其一人专制的政治野心,发动了宫廷政变,而他的政变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取得了对额吉诺尔盐湖的控制权。因为占据了这条经济命脉,辽太祖得以顺利推行他的专制统治制度,从辽代到元代,历代党中央政府逐步建立起对额吉诺尔盐湖的严密的管理体系,额吉诺尔盐湖不但为当地的居民,更为党中央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元室北迁之后,与明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从此,额吉诺尔盐湖进入由蒙古民族自行管理的时期,这种状况持续到清代中叶,随着清政府施行“新政”政策,额吉诺尔盐湖因其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重要性,首当其冲成为清政府对蒙政策转变的突破口。

    生活在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人将额吉诺尔盐湖视为上天赐予蒙古人的礼物,对盐湖的态度十分虔敬,认为盐湖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在额吉诺尔盐湖东北部建有一座名为“达布苏庙”(达布苏:蒙古语“盐”之意)的喇嘛庙宇。清代,额吉诺尔盐湖位于乌珠穆沁右翼旗和浩齐特左翼旗旗界内,两旗王府授权达布苏庙的大喇嘛管理盐湖,每年旧历清明,喇嘛诵经数日后才开放盐湖,进人拉盐。出于宗教禁忌以及保护盐湖内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额吉诺尔盐湖严禁外族、女人及铁轱辘车进入湖内拉盐。额吉诺尔盐湖湖水终年不冻,有泉水从湖中心源源不断地涌出,卤质的泉水自然结晶为盐,随捞随结,取之不竭。刘朝铭的《蒙盐纪要》中对额吉诺尔盐湖有详细的记载,他在书中描述此湖的景色:“……半隅水色澄清,至东半显露皑皑之白盐,夏日立南方里许纵目远眺,觉水蒸气与盐泽之发散辉映,月光之中,俨若对岸观火……”。如此丰厚资源,自然引起各方势力的极大关注。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面临对西方列国的巨额赔款,财政危机空前加重,为解决财政日绌等问题,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推行“筹蒙改制”的政策,1901(光绪二十七年)8月,军政使副使姚锡光专程前往额吉诺尔盐湖考察,试图通过控制额吉诺尔盐湖,达到全面治理蒙古,削夺蒙古王公权利的目的。同时,出于相同的目的,日、俄、英、法、美等国也先后派人到额吉诺尔盐湖探查情况,及至军阀时期,时任西北边防督办的冯玉祥也亲自到额吉诺尔视察,将盐湖控制在自己手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国内国际形势下,额吉诺尔盐湖的平静亦被打破,1914年(民国3年)在多伦(喇嘛庙)成立了管理额吉诺尔盐务的口北蒙盐总局与口北收税总局。围绕额吉诺尔盐湖设立了诸多支局卡站和四通八达的盐路,过往盐商络绎不绝,客观上促进了锡林郭勒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自治运动首先在锡察盟开展,锡察盟成为华北的后方战略基地和连接华北、东北解放区的重要通道。锡察巴乌工委在贝子庙(锡林浩特)成立,开展建立民主政权的工作。新的人民政权建立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民主政府和军队的物资供应问题,能否从蒙古王公手中接管额吉诺尔盐湖成为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民主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将额吉诺尔收归民主政府管理,有力地支持了锡察盟革命事业的开展,同时还解决了东北解放区几百万军民的食盐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额吉诺尔盐湖更名为额吉诺尔盐场,收归国有,引进了现代的生产工艺,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人工生产,产品也从单纯的原盐生产发展为精制盐、加碘盐、工业用盐等多个品种。

    美丽的额吉诺尔盐湖,正像母亲一样,用洁白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的草原儿女,沉默无语地见证了锡林郭勒草原千年的沧桑变迁。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