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志鉴论坛)略谈方志学家章学诚
  • 近日翻阅了《中国地方志》刊物2010年第一期和卫国先生《“六经皆史”的视角:章学诚方志思想新论》一文,启发颇深,加之原来对章学诚有丁点了解,勾起我进一步探询章学诚学术思想、治学理念、研究成果等相关知识的渴望和激情。通过对章学诚学术思想、治学理念、史志成果的学习、解读,我以为修志界应该提倡向章学诚学习,地方志系统的刊物应该多刊发一些介绍、研究章学诚的文章,原因有三:一是章学诚严谨的治学理念,对知识、学术的孜孜追求,即使自己的学术成果不被当朝所认可,仍然锲而不舍、初衷不改。章学诚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他却显于今而不著于时。生前,他的学术不被理解,有着别识独裁的《文史通义》一书也殊乏知音。身故后,没有像样的传记,生平事迹和著作足足埋没了120余年。直至20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为之结撰《年谱》,其学术光辉终于日渐显耀。到梁启超,更大力张扬,指出以章学诚之学术不盛行于清代,为清代史学界之耻辱。他的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得到了极高的学术评价。二是甘于清贫,耐得住清贫。章学诚年少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说服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集、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32岁以后,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后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这些学术成果些许是为了生计的“打工”之作,但他的价值和史学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三是对方志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章学诚一生除了在史学上提出“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外,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使地方志从林林总总的学科中独立出来。

     

    一、 章学诚对方志学的杰出贡献

    章学诚,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章学诚自小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 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从27岁起,随父纂修《天门县志》,并着手撰写方志论文。从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间,陆续纂修或参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预修有《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志》等。在纂修志书的同时,他注重总结修志的经验,进行志书的理论建设,写出了《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和《修志十议》等论文。通过长期修志实践和对方志渊源、性质、体例、功用及编纂方法的悉心研讨,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志理论,对近代方志学研究影响颇大。章学诚关于方志学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第一次提出“志属信史”的观点,对地方志的性质作了科学界定,明确了方志的性质。力排陈说,提出了“志乃史体”、“志乃史裁”、“志属信史”、“方志为国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等主张,将方志纳入史书范围,认为史书与志书具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他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州县请立志科议》从志属史体的观念出发,认为方志源于《周官》外史、小史之职掌,强调志书与国史同具资鉴教化作用。2.规范和创新了方志体例和志书编纂方法及原则。方志既为史书,当用史体,他为方志设计了一个三书四体结构,三书即“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文体而作文征”;四体即“皇恩庆典宜作纪,官师科甲宜作谱,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传”。章学诚认为,“自唐宋以后,正史之外,皆有典故会要以为之辅,故典籍至后世而益详也。”正史与会要别为撰述、记注二体,相得益彰,既合史氏文裁,又不与官司案牍混而为一,因而,方志也应分立志与掌故。文征与此相似,远在宋代,朱长文纂《吴郡图经续记》,即将本地诗文辑为《吴门总集》,附于志后,但元明以降,志家多将诗文收入志中,或为各类附注,或为艺文、题咏单列,由于占篇幅较多,故四库馆臣有末大于本之讥。章学诚认为,撰述之体不合间杂文辞,因之“略仿《国风》遗意,取其有关民风流俗,参伍质证,可资考校,分列诗、文、记、序诸体,勒为一邑之书,与志相辅。”三书四体的提出,是章学诚对中国方志理论的重要贡献。在此以前,宋元明志家虽多论及志兼诸体,但尚未有人明确指出著述与著述资料的区别,并以著述体作为撰志的主体。3.章学诚对修志机构、修志组织、修志人员及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为了使编修地方志工作顺利进行,章学诚主张州县设立志科,以收集和保存志书所需的档案史料。他提出“欲使志无遗漏,平日当立志乘科房”。并详细阐述了州县设立志科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方法措施:“州县之志,不可取于一时,平日当于诸典吏中,特立志科,佥典吏之稍明于文法者,以充其选”。“州县既立志科,不患文献之散逸矣”。“至于志科,既约六科案牍之要,以存其籍矣”。府吏必约州县志科之要,以为府志取裁;司吏必约府科之要,以为通志取裁。“令史案牍,政事之凭籍也,有事出不虞,而失于水火者焉;有收藏不谨,而蚀于湿蠹者焉;有奸吏舞法而窜窃更改者焉;如皆录其要,而藏于志科,则无数者之患矣”,除在州县设立志科外,还须在四乡设采访一人,“俾搜遗文逸事,以时呈纳可矣”。强调将志科的设立“立为成法”,这样,“积数十年之久,则访能文学而通史裁者,笔削以为成书,所谓待其人而后行也。如是又积而又修之,于事不劳,而功效已为文史之儒所不能及。”章学诚关于州县设立志科的主张很有创见,梁启超称赞说:“此诚为保存史料之根本办法,未经人道及也”。州县设立志科这一主张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章学诚对修志人员具体要求,明确修志工作要“事有专责”。他在《修志十议》中强调:“提调专主,决断是非,总裁专主笔削文辞,投牒者叙而不议,参阅者议而不断,庶各不相侵,事有专责”。修志者要充分利用地近和时近这两个便利条件,解决志书资料的核实和求真的问题。修志人员要具备有史识、史才、史德,才能够“断凡例”、“决去取”、“绝请托”(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他告诫修志者,必须知道修志有“五难”:“清晰天度难、考衷古界难、调剂众议难、广征藏书难、预杜是非难”。解决了这“五难”,才比较易于编修志书。在具体编撰过程中,还要去除八忌:条理混乱、详略失体、偏尚文辞、妆点名胜、擅翻旧案、浮记功绩、泥古不变、贪载传奇,使志书的体例、内容、文字达到“简、严、核、雅”的要求,即“体例严谨、简明,内容核实真确,文字雅正,言简意赅”。他指出,只有乘二便,名三长,去五难,除八忌,立四体(纪、谱、考、传),方能归之于简、严、核、雅四项要义,编纂出合乎史法的方志。这些要求即使在今天对我们衡量地方志书质量也都适用。

     

    二、修志工作者向章学诚学什么

    1.学习章学诚耐得住清贫、守得住清苦、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努力坚持,做出一番事业。章氏一生清苦,常寄人篱下,从事修志编书,借笔营生。我们现在正欣逢太平盛世,盛世修志已是历史的必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国大规模修志以来,全国共出版三级志书约6000部,行业志、部门志、专业志约2万部,山水名胜古迹志约400余部,地情书约7000部。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启动的二轮修志中,也有700余部三级志书出版面世。自《地方志工作条例》将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列入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任务之后,全国地方志工作系统编纂的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已多达1500余种。在这浩瀚的志书中,流芳百世的精品佳作有,能占到多大比例,笔者说不好。修志队伍庞大,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地方志机构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人,参与修志的专兼职人员约有10万人。前前后后参与过修志的恐怕要超过20万人。在这个队伍中,有燕居谦、耿煌那样的模范人物,把志书编纂上升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但我们也应看到和承认,满足于一般现状、平平淡淡的人也不在少数。修志工作者承担着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光荣任务,责任重大,如何不辱使命、恪尽职守地编写好志书,确实需要修志工作者有坚强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和修志条件不知要比章学诚时代好上多少倍,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本职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在2011518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5周年和中国地方志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方志人精神”作了深刻的阐述:“所谓‘方志人精神’,就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在工作中形成的爱岗敬业、开拓进取、锲而不舍、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是几代地方志工作者,通过长期修志实践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常说,地方志工作是坐冷板凳的工作,地方志工作部门是辛苦、艰苦、清苦的‘三苦’单位。但是,冷和热、苦和乐从来是相对的、辩证的。长期以来,广大方志工作者用安心、甘心、专心去应对‘三苦’,有苦不言苦,苦中寻找乐,把‘冷板凳’坐得热热乎乎,把‘苦差事’干得有声有色。可见,地方志工作尽管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地方志工作者虽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待遇,但无论任何时候,精神的力量都是支撑地方志事业最为重要的支柱,是地方志事业的灵魂。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方志人精神’,安心坐冷板凳,甘心为人民做奉献,专心编撰精品佳志;同时,要团结进取,奋发向上,争取把地方志事业搞得更加红红火火,轰轰烈烈。”

    2.学习章学诚严谨的治学态度,不逢迎、不附庸。章学诚一生清贫,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使他不可能安稳地坐下来从事学术研究,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史学巨著《文史通义》是在颠离动荡生活状态下时断时续完成的,进展十分艰难和缓慢。《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是章学诚从35岁开始,至他64岁逝世时止共历时29年。章学诚逝世前一年,因为积劳成疾,已经双目失明,即使这样,仍笔耕不辍。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章学诚因“二三当事,猥以执笔见推”,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工作。进入志局,处处受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尤其令他气愤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力,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数年之后,章学诚忍无可忍,于是愤然离开志局。在他几十年的修志实践中,注重总结前人的得失:“元明已来,志体大坏,剿窃拼凑,庸陋猥琐,无异类书,毫无断制。”“方志于纪事之体,往往缺而不备”。对明代以来修志者多炫异居功,或蹈袭前人而攘善或弁髦载籍而轻改妄删的做法深恶痛绝。我们现在的修志条件改善了很多,比如对资料的甄别、考证和辨析,以前在一县之境交通就是问题,骑马坐车少则一天,多则几日。今非昔比,现在别说一县,就是一省甚至一国之内也非常便捷,坐飞机二三个小时可到全国任何地方,坐火车也非常方便,高铁、城际高速等交通工具灵活多样,条件比章学诚时代好多了,但我们今天的修志工作者有多少人能向他那样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去修志呢?诚然,在修志战线主流是好的,但我们还是要提倡学习章学诚的治学思想,做事原则,创新方法,认真地、客观地编修好社会主义新方志,使我们编纂的志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当地的文化传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略谈方志学家章学诚
  • 近日翻阅了《中国地方志》刊物2010年第一期和卫国先生《“六经皆史”的视角:章学诚方志思想新论》一文,启发颇深,加之原来对章学诚有丁点了解,勾起我进一步探询章学诚学术思想、治学理念、研究成果等相关知识的渴望和激情。通过对章学诚学术思想、治学理念、史志成果的学习、解读,我以为修志界应该提倡向章学诚学习,地方志系统的刊物应该多刊发一些介绍、研究章学诚的文章,原因有三:一是章学诚严谨的治学理念,对知识、学术的孜孜追求,即使自己的学术成果不被当朝所认可,仍然锲而不舍、初衷不改。章学诚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他却显于今而不著于时。生前,他的学术不被理解,有着别识独裁的《文史通义》一书也殊乏知音。身故后,没有像样的传记,生平事迹和著作足足埋没了120余年。直至20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为之结撰《年谱》,其学术光辉终于日渐显耀。到梁启超,更大力张扬,指出以章学诚之学术不盛行于清代,为清代史学界之耻辱。他的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得到了极高的学术评价。二是甘于清贫,耐得住清贫。章学诚年少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说服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集、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32岁以后,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后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这些学术成果些许是为了生计的“打工”之作,但他的价值和史学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三是对方志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章学诚一生除了在史学上提出“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外,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使地方志从林林总总的学科中独立出来。

     

    一、 章学诚对方志学的杰出贡献

    章学诚,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章学诚自小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 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从27岁起,随父纂修《天门县志》,并着手撰写方志论文。从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间,陆续纂修或参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预修有《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志》等。在纂修志书的同时,他注重总结修志的经验,进行志书的理论建设,写出了《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和《修志十议》等论文。通过长期修志实践和对方志渊源、性质、体例、功用及编纂方法的悉心研讨,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志理论,对近代方志学研究影响颇大。章学诚关于方志学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第一次提出“志属信史”的观点,对地方志的性质作了科学界定,明确了方志的性质。力排陈说,提出了“志乃史体”、“志乃史裁”、“志属信史”、“方志为国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等主张,将方志纳入史书范围,认为史书与志书具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他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州县请立志科议》从志属史体的观念出发,认为方志源于《周官》外史、小史之职掌,强调志书与国史同具资鉴教化作用。2.规范和创新了方志体例和志书编纂方法及原则。方志既为史书,当用史体,他为方志设计了一个三书四体结构,三书即“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文体而作文征”;四体即“皇恩庆典宜作纪,官师科甲宜作谱,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传”。章学诚认为,“自唐宋以后,正史之外,皆有典故会要以为之辅,故典籍至后世而益详也。”正史与会要别为撰述、记注二体,相得益彰,既合史氏文裁,又不与官司案牍混而为一,因而,方志也应分立志与掌故。文征与此相似,远在宋代,朱长文纂《吴郡图经续记》,即将本地诗文辑为《吴门总集》,附于志后,但元明以降,志家多将诗文收入志中,或为各类附注,或为艺文、题咏单列,由于占篇幅较多,故四库馆臣有末大于本之讥。章学诚认为,撰述之体不合间杂文辞,因之“略仿《国风》遗意,取其有关民风流俗,参伍质证,可资考校,分列诗、文、记、序诸体,勒为一邑之书,与志相辅。”三书四体的提出,是章学诚对中国方志理论的重要贡献。在此以前,宋元明志家虽多论及志兼诸体,但尚未有人明确指出著述与著述资料的区别,并以著述体作为撰志的主体。3.章学诚对修志机构、修志组织、修志人员及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为了使编修地方志工作顺利进行,章学诚主张州县设立志科,以收集和保存志书所需的档案史料。他提出“欲使志无遗漏,平日当立志乘科房”。并详细阐述了州县设立志科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方法措施:“州县之志,不可取于一时,平日当于诸典吏中,特立志科,佥典吏之稍明于文法者,以充其选”。“州县既立志科,不患文献之散逸矣”。“至于志科,既约六科案牍之要,以存其籍矣”。府吏必约州县志科之要,以为府志取裁;司吏必约府科之要,以为通志取裁。“令史案牍,政事之凭籍也,有事出不虞,而失于水火者焉;有收藏不谨,而蚀于湿蠹者焉;有奸吏舞法而窜窃更改者焉;如皆录其要,而藏于志科,则无数者之患矣”,除在州县设立志科外,还须在四乡设采访一人,“俾搜遗文逸事,以时呈纳可矣”。强调将志科的设立“立为成法”,这样,“积数十年之久,则访能文学而通史裁者,笔削以为成书,所谓待其人而后行也。如是又积而又修之,于事不劳,而功效已为文史之儒所不能及。”章学诚关于州县设立志科的主张很有创见,梁启超称赞说:“此诚为保存史料之根本办法,未经人道及也”。州县设立志科这一主张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章学诚对修志人员具体要求,明确修志工作要“事有专责”。他在《修志十议》中强调:“提调专主,决断是非,总裁专主笔削文辞,投牒者叙而不议,参阅者议而不断,庶各不相侵,事有专责”。修志者要充分利用地近和时近这两个便利条件,解决志书资料的核实和求真的问题。修志人员要具备有史识、史才、史德,才能够“断凡例”、“决去取”、“绝请托”(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他告诫修志者,必须知道修志有“五难”:“清晰天度难、考衷古界难、调剂众议难、广征藏书难、预杜是非难”。解决了这“五难”,才比较易于编修志书。在具体编撰过程中,还要去除八忌:条理混乱、详略失体、偏尚文辞、妆点名胜、擅翻旧案、浮记功绩、泥古不变、贪载传奇,使志书的体例、内容、文字达到“简、严、核、雅”的要求,即“体例严谨、简明,内容核实真确,文字雅正,言简意赅”。他指出,只有乘二便,名三长,去五难,除八忌,立四体(纪、谱、考、传),方能归之于简、严、核、雅四项要义,编纂出合乎史法的方志。这些要求即使在今天对我们衡量地方志书质量也都适用。

     

    二、修志工作者向章学诚学什么

    1.学习章学诚耐得住清贫、守得住清苦、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努力坚持,做出一番事业。章氏一生清苦,常寄人篱下,从事修志编书,借笔营生。我们现在正欣逢太平盛世,盛世修志已是历史的必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国大规模修志以来,全国共出版三级志书约6000部,行业志、部门志、专业志约2万部,山水名胜古迹志约400余部,地情书约7000部。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启动的二轮修志中,也有700余部三级志书出版面世。自《地方志工作条例》将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列入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任务之后,全国地方志工作系统编纂的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已多达1500余种。在这浩瀚的志书中,流芳百世的精品佳作有,能占到多大比例,笔者说不好。修志队伍庞大,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地方志机构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人,参与修志的专兼职人员约有10万人。前前后后参与过修志的恐怕要超过20万人。在这个队伍中,有燕居谦、耿煌那样的模范人物,把志书编纂上升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但我们也应看到和承认,满足于一般现状、平平淡淡的人也不在少数。修志工作者承担着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光荣任务,责任重大,如何不辱使命、恪尽职守地编写好志书,确实需要修志工作者有坚强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和修志条件不知要比章学诚时代好上多少倍,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本职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在2011518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5周年和中国地方志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方志人精神”作了深刻的阐述:“所谓‘方志人精神’,就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在工作中形成的爱岗敬业、开拓进取、锲而不舍、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是几代地方志工作者,通过长期修志实践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常说,地方志工作是坐冷板凳的工作,地方志工作部门是辛苦、艰苦、清苦的‘三苦’单位。但是,冷和热、苦和乐从来是相对的、辩证的。长期以来,广大方志工作者用安心、甘心、专心去应对‘三苦’,有苦不言苦,苦中寻找乐,把‘冷板凳’坐得热热乎乎,把‘苦差事’干得有声有色。可见,地方志工作尽管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地方志工作者虽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待遇,但无论任何时候,精神的力量都是支撑地方志事业最为重要的支柱,是地方志事业的灵魂。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方志人精神’,安心坐冷板凳,甘心为人民做奉献,专心编撰精品佳志;同时,要团结进取,奋发向上,争取把地方志事业搞得更加红红火火,轰轰烈烈。”

    2.学习章学诚严谨的治学态度,不逢迎、不附庸。章学诚一生清贫,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使他不可能安稳地坐下来从事学术研究,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史学巨著《文史通义》是在颠离动荡生活状态下时断时续完成的,进展十分艰难和缓慢。《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是章学诚从35岁开始,至他64岁逝世时止共历时29年。章学诚逝世前一年,因为积劳成疾,已经双目失明,即使这样,仍笔耕不辍。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章学诚因“二三当事,猥以执笔见推”,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工作。进入志局,处处受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尤其令他气愤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力,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数年之后,章学诚忍无可忍,于是愤然离开志局。在他几十年的修志实践中,注重总结前人的得失:“元明已来,志体大坏,剿窃拼凑,庸陋猥琐,无异类书,毫无断制。”“方志于纪事之体,往往缺而不备”。对明代以来修志者多炫异居功,或蹈袭前人而攘善或弁髦载籍而轻改妄删的做法深恶痛绝。我们现在的修志条件改善了很多,比如对资料的甄别、考证和辨析,以前在一县之境交通就是问题,骑马坐车少则一天,多则几日。今非昔比,现在别说一县,就是一省甚至一国之内也非常便捷,坐飞机二三个小时可到全国任何地方,坐火车也非常方便,高铁、城际高速等交通工具灵活多样,条件比章学诚时代好多了,但我们今天的修志工作者有多少人能向他那样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去修志呢?诚然,在修志战线主流是好的,但我们还是要提倡学习章学诚的治学思想,做事原则,创新方法,认真地、客观地编修好社会主义新方志,使我们编纂的志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当地的文化传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