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盟市园地)额尔敦敖包山与贝子庙
  • 凡是到锡林浩特市旅游的人,无论参观路线如何安排,都一定会到额尔敦敖包山和贝子庙景区观光游览,因为那里可谓当地首屈一指的著名景点。

    额尔敦敖包山坐落在锡林浩特市区北端,因山上有13座敖包而得名。相传,清朝年间,山脚下住着一位叫额尔敦的老牧人,他信仰佛教,因乐善好施而远近闻名。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座山叫额尔敦山,山上的敖包也随之被称为额尔敦敖包。

    额尔敦(汉语意为宝地)敖包,建于清乾隆年间。历史上曾由13个敖包组成。中间的大敖包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敖包;左边的第一个敖包是贝子庙朝克沁主殿敖包;右边第一、二个是贝子庙敖包,其余9个敖包分别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所辖9个佐的敖包(佐,就是现在的苏木)。

    闻名遐迩的额尔敦敖包山,雄踞锡林浩特市市区与郊外的分界处,其大小近似北京城内的景山,其形状恰如一顶武士的头盔。一山独立,方圆数十里皆是平坦的草原。山南,市区主要街道宽阔笔直的额尔敦大街中轴线正对着山顶党中央的敖包,清帝乾隆御笔赐名的贝子庙古刹傍山而建,人文景观与自然造物浑然一体;山北,潺潺的锡林河依山流淌,碧波般的草原一望无垠,勾勒出美不胜收的塞外画卷;山顶,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敖包13座,一字排开,中间一座尤为高大,每座敖包上部均插满柳条,党中央立有幡杆,杆上有五色飘带绸、八色布条和经幡,幡杆顶端硕大的铜铸饰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数公里外亦可见到。各敖包间有条条吉祥彩带相连,其景象庄严、肃穆、神圣,蔚为壮观。当地人们说,正是草原上有了这座突兀的小山,先人们才在此选址建了敖包;有了敖包山,才有了内蒙古西部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有了贝子庙,才有了如今被誉为“草原明珠”的锡林浩特市。

     “文化大革命”初期,额尔敦敖包被毁。2003年恢复重建13敖包,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祭敖包的传统习俗也得以恢复。额尔敦敖包山共有171个台阶(由199组成,171相加也是9)。中间大敖包后增设了一个水祭坛,祭坛中的黑白日月图寓意日月同辉。

    内蒙古西部四大著名庙宇之一的贝子庙,即坐落在额尔敦敖包山下。该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先后历经七代活佛,经过六次大规模的扩建,共花费白银174万余两建成。现存庙宇均为清代建筑。

    此庙因治旗贝子巴拉吉尔道尔吉与巴拉珠尔吉隆德布一世活佛主持兴建,故称贝子庙。贝子庙整体上以朝克钦殿(行政、教务殿)、明干殿(活佛殿)、却日殿(哲学殿)、珠都巴殿(经学、理论殿)、甘珠尔殿、丁克尔殿(天文、数学殿)、额日特图殿(医务殿)等7座大殿为中心,以及新拉布楞、却日道伦间等5个拉布楞(即葛根、活佛的殿堂)组成。另有大仓、葛根仓、却日仓等大小30多个庙仓及两千余间喇嘛住宅,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各个殿内均有反映蒙古族历史的生产、生活的壁画。庙内设有时轮学部、医学部、密教部、显教部。喇嘛最多时达1200多人。

    在贝子庙最兴盛时期,这里终日香烟缭绕,诵经声不绝于耳。骑马乘车前来朝拜的牧民络绎不绝,俨然北方草原的一处宗教圣地。

    贝子庙曾拥有铸造、雕塑佛像凡千尊,各种绘画镂刻工艺品几万件,收藏各种经卷上千种。雄伟富丽的庙宇建筑,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特点,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个建筑群是内地与当地、蒙古族与汉族共同创造,并凝聚着蒙汉民族文化特色的古代建筑瑰宝。在建筑艺术上,蒙、汉、藏多民族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内蒙古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的中心,在中国内蒙古地区享有盛名。极盛时期,贝子庙作为著名佛教学府之一,与包头五当召、四子王旗锡拉木仑召、达茂旗百灵庙同为内蒙古西部四大藏传佛教寺庙。1929年,九世班禅曾到此诵经传教。

    贝子庙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派出干部到贝子庙地区开辟工作,这里曾为中共“锡察巴乌”工委所在地(“锡察巴乌”是指锡林郭勒、察哈尔、巴彦塔拉、乌兰察布4个盟。中国共产党锡察巴乌工作委员会是这4个盟的领导,首脑机关设在贝子庙。1948年时,锡察巴乌地区只有锡盟东部、察盟北部是解放区。察盟的西部、南部,锡盟的西部,巴盟和乌盟,均是敌占区和土匪、叛匪的盘踞地,解放区比较小,大片的土地尚待解放。锡察巴乌工委的任务是坚持对敌斗争,解放锡察巴乌,消灭土匪,安定秩序,开展民主改革,进行政权建设,恢复和发展经济)。

    “文化大革命”期间,贝子庙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后由市、盟、自治区文物部门及国家民族宗教部门共同投资,历经20多年分期分批对却日殿等主要大殿进行了修缮,修复后的各殿已正式对外开放。20065月,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贝子庙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庙内除辟有庙史陈列展之外,锡盟史志办等部门还在此分别设置了《锡林郭勒盟红色旅游展览》和《蒙古族风俗展览》。 

    在建筑贝子庙之初,就有了贝子庙广场。新中国成立后,贝子庙广场主要成为政府组织政治集会、驻锡部队国庆阅兵、中小学校举办体育运动会的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冠名为“红旗广场”,伴随着各种政治运动,广场的使用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十几年间,广场整体被改建为集贸市场。随着贝子庙逐步恢复重建,该集贸市场被彻底拆除,按照贝子庙与额尔敦敖包相协调,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锡林浩特市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对贝子庙广场进行前所未有的高规格建设。

    贝子庙广场东西长268米,南北宽184米,总占地面积52354平方米。其中水体面积2613平方米,道路铺装17805平方米,绿化面积31936平方米,各类景观灯951盏。广场由北侧的庙前区域及南侧广场核心区两部分构成,分为中轴景观道、宗教祭拜区、人流集散区和休闲区,通过树阵、廊道、水池加以划分,同时又自然有机地连接贯通、浑然一体。中轴景观道设计了水镜池和汉白玉底座的转经桶式的可转动景观灯,展现了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具有景观与照明的双重功效。宗教祭拜区设计了4处水祭坛,祭坛水道相连,象征蒙古民族各部落往来密切。

    如今,敖包山、贝子庙及其庙前广场共同组成了极具草原特色的游览观光胜地,每天游人如织。入夜时分,无数的灯饰把广场以及山、庙装扮的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尽显祥和温馨的气氛。以敖包山、贝子庙为背景,广场上每年都要举办几场大型的歌舞晚会,国内外不少知名演艺人员纷纷到场献艺。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盟市园地)额尔敦敖包山与贝子庙
  • 凡是到锡林浩特市旅游的人,无论参观路线如何安排,都一定会到额尔敦敖包山和贝子庙景区观光游览,因为那里可谓当地首屈一指的著名景点。

    额尔敦敖包山坐落在锡林浩特市区北端,因山上有13座敖包而得名。相传,清朝年间,山脚下住着一位叫额尔敦的老牧人,他信仰佛教,因乐善好施而远近闻名。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座山叫额尔敦山,山上的敖包也随之被称为额尔敦敖包。

    额尔敦(汉语意为宝地)敖包,建于清乾隆年间。历史上曾由13个敖包组成。中间的大敖包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敖包;左边的第一个敖包是贝子庙朝克沁主殿敖包;右边第一、二个是贝子庙敖包,其余9个敖包分别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所辖9个佐的敖包(佐,就是现在的苏木)。

    闻名遐迩的额尔敦敖包山,雄踞锡林浩特市市区与郊外的分界处,其大小近似北京城内的景山,其形状恰如一顶武士的头盔。一山独立,方圆数十里皆是平坦的草原。山南,市区主要街道宽阔笔直的额尔敦大街中轴线正对着山顶党中央的敖包,清帝乾隆御笔赐名的贝子庙古刹傍山而建,人文景观与自然造物浑然一体;山北,潺潺的锡林河依山流淌,碧波般的草原一望无垠,勾勒出美不胜收的塞外画卷;山顶,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敖包13座,一字排开,中间一座尤为高大,每座敖包上部均插满柳条,党中央立有幡杆,杆上有五色飘带绸、八色布条和经幡,幡杆顶端硕大的铜铸饰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数公里外亦可见到。各敖包间有条条吉祥彩带相连,其景象庄严、肃穆、神圣,蔚为壮观。当地人们说,正是草原上有了这座突兀的小山,先人们才在此选址建了敖包;有了敖包山,才有了内蒙古西部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有了贝子庙,才有了如今被誉为“草原明珠”的锡林浩特市。

     “文化大革命”初期,额尔敦敖包被毁。2003年恢复重建13敖包,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祭敖包的传统习俗也得以恢复。额尔敦敖包山共有171个台阶(由199组成,171相加也是9)。中间大敖包后增设了一个水祭坛,祭坛中的黑白日月图寓意日月同辉。

    内蒙古西部四大著名庙宇之一的贝子庙,即坐落在额尔敦敖包山下。该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先后历经七代活佛,经过六次大规模的扩建,共花费白银174万余两建成。现存庙宇均为清代建筑。

    此庙因治旗贝子巴拉吉尔道尔吉与巴拉珠尔吉隆德布一世活佛主持兴建,故称贝子庙。贝子庙整体上以朝克钦殿(行政、教务殿)、明干殿(活佛殿)、却日殿(哲学殿)、珠都巴殿(经学、理论殿)、甘珠尔殿、丁克尔殿(天文、数学殿)、额日特图殿(医务殿)等7座大殿为中心,以及新拉布楞、却日道伦间等5个拉布楞(即葛根、活佛的殿堂)组成。另有大仓、葛根仓、却日仓等大小30多个庙仓及两千余间喇嘛住宅,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各个殿内均有反映蒙古族历史的生产、生活的壁画。庙内设有时轮学部、医学部、密教部、显教部。喇嘛最多时达1200多人。

    在贝子庙最兴盛时期,这里终日香烟缭绕,诵经声不绝于耳。骑马乘车前来朝拜的牧民络绎不绝,俨然北方草原的一处宗教圣地。

    贝子庙曾拥有铸造、雕塑佛像凡千尊,各种绘画镂刻工艺品几万件,收藏各种经卷上千种。雄伟富丽的庙宇建筑,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特点,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个建筑群是内地与当地、蒙古族与汉族共同创造,并凝聚着蒙汉民族文化特色的古代建筑瑰宝。在建筑艺术上,蒙、汉、藏多民族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内蒙古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的中心,在中国内蒙古地区享有盛名。极盛时期,贝子庙作为著名佛教学府之一,与包头五当召、四子王旗锡拉木仑召、达茂旗百灵庙同为内蒙古西部四大藏传佛教寺庙。1929年,九世班禅曾到此诵经传教。

    贝子庙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派出干部到贝子庙地区开辟工作,这里曾为中共“锡察巴乌”工委所在地(“锡察巴乌”是指锡林郭勒、察哈尔、巴彦塔拉、乌兰察布4个盟。中国共产党锡察巴乌工作委员会是这4个盟的领导,首脑机关设在贝子庙。1948年时,锡察巴乌地区只有锡盟东部、察盟北部是解放区。察盟的西部、南部,锡盟的西部,巴盟和乌盟,均是敌占区和土匪、叛匪的盘踞地,解放区比较小,大片的土地尚待解放。锡察巴乌工委的任务是坚持对敌斗争,解放锡察巴乌,消灭土匪,安定秩序,开展民主改革,进行政权建设,恢复和发展经济)。

    “文化大革命”期间,贝子庙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后由市、盟、自治区文物部门及国家民族宗教部门共同投资,历经20多年分期分批对却日殿等主要大殿进行了修缮,修复后的各殿已正式对外开放。20065月,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贝子庙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庙内除辟有庙史陈列展之外,锡盟史志办等部门还在此分别设置了《锡林郭勒盟红色旅游展览》和《蒙古族风俗展览》。 

    在建筑贝子庙之初,就有了贝子庙广场。新中国成立后,贝子庙广场主要成为政府组织政治集会、驻锡部队国庆阅兵、中小学校举办体育运动会的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冠名为“红旗广场”,伴随着各种政治运动,广场的使用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十几年间,广场整体被改建为集贸市场。随着贝子庙逐步恢复重建,该集贸市场被彻底拆除,按照贝子庙与额尔敦敖包相协调,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锡林浩特市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对贝子庙广场进行前所未有的高规格建设。

    贝子庙广场东西长268米,南北宽184米,总占地面积52354平方米。其中水体面积2613平方米,道路铺装17805平方米,绿化面积31936平方米,各类景观灯951盏。广场由北侧的庙前区域及南侧广场核心区两部分构成,分为中轴景观道、宗教祭拜区、人流集散区和休闲区,通过树阵、廊道、水池加以划分,同时又自然有机地连接贯通、浑然一体。中轴景观道设计了水镜池和汉白玉底座的转经桶式的可转动景观灯,展现了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具有景观与照明的双重功效。宗教祭拜区设计了4处水祭坛,祭坛水道相连,象征蒙古民族各部落往来密切。

    如今,敖包山、贝子庙及其庙前广场共同组成了极具草原特色的游览观光胜地,每天游人如织。入夜时分,无数的灯饰把广场以及山、庙装扮的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尽显祥和温馨的气氛。以敖包山、贝子庙为背景,广场上每年都要举办几场大型的歌舞晚会,国内外不少知名演艺人员纷纷到场献艺。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