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20卷  /  概况

2020卷

  • 区情综述  
  • 发布时间:10-19
  • 来源:
  •  

    【行政区划】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辖9个地级市、3个盟(合计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合计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市政府驻新城区;包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市政府驻昆都仑区;呼伦贝尔市辖2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代管5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海拉尔区;兴安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3个旗,盟公署驻乌兰浩特市;通辽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科尔沁区;赤峰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7个旗,市政府驻松山区;锡林郭勒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9个旗,盟公署驻锡林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4个旗,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集宁区;鄂尔多斯市辖2个市辖区、7个旗,市政府驻康巴什区;巴彦淖尔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4个旗,市政府驻临河区;乌海市辖3个市辖区,市政府驻海勃湾区;阿拉善盟辖3个旗,盟公署驻阿拉善左旗。

    【自然地理】 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8省区相邻,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4200多公里。地貌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部是莽莽的大兴安岭林海,南部是富饶的嫩江平原、西辽河平原和河套平原,西部是浩瀚的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是辽阔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气温在25℃左右,冬季中西部最低气温低于-20℃,东部林区最低气温低于-50℃。

    2019年气候特征】 2019年,内蒙古东部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中西部接近常年;降水量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全年共17站日出现极端气候事件,其中7站日出现极端高温、7站日出现极端降雨和3站日出现极端降雪。春季出现8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春夏季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遭受旱灾;夏季全区各地暴雨洪涝、冰雹灾害频发;春末、秋初多地发生低温冷害和冻害。综合评价2019年气候年景为正常。

    气温 2019年,全区平均气温在-3.6(图里河)℃~10.7℃(额济纳旗)之间,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相比,气温东高西低,锡林郭勒盟及以东大部地区偏高1℃~2.1℃(乌拉盖),以西大部地区接近常年。

     

    19612019年内蒙古历年平均气温

     

    2019年,全区平均气温为6.1℃,比历史同期偏高1℃,比上年同期高0.3℃,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5高。

    降水 2019年,全区总降水量在32毫米(额济纳旗)~756.5毫米(莫力达瓦旗)之间,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相比,除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巴彦淖尔市南部、乌海市、阿拉善盟东部等地偏少25%40.4%(伊克乌素)外,其余地区均接近常年或偏多25%2.2倍(拐子湖),其中阿拉善盟北部偏多1倍以上。

    2019年,全区平均降水量343.3毫米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多21.9毫米,比上年同期少39.4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23多。

    极端气候事件 2019年,全区共7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极端阈值,出现极端高温事件,比上年少4站日。2019年全区共14站日降雪量达到或超过极端降雪阈值,出现极端降雪事件,较上年多5站日,其中阿尔山、东乌珠穆沁旗2站超过历史极值。

    2019年,共7站日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极端降雨阈值,出现极端降雨事件,较上年少38站日,其中拐子湖、那仁宝力格、希拉穆仁共3站超过历史极值。

    沙尘天气过程 2019年春季,全区出现8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比上年同期少3次。44日,全区出现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历年同期偏晚48天,较上年晚21天。8次沙尘天气过程中以510-12日过程强度较强,全区共有67站、96站次出现浮尘、扬沙或沙尘暴天气。主要影响区域为阿拉善盟北部、巴彦淖尔市大部及兴安盟东北部、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包头市北部等地。

    【民族人口】 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55个民族。2019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53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09.4万人,乡村人口93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308.3万人,女性人口1231.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0.9万人,出生率为8.23‰;死亡人口14.4万人,死亡率为5.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7‰。

    【资源】

    矿产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截至2018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20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45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95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勘查累计估算资源总量9538.97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4730.69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4808.28亿吨。全区煤炭保有资源量为4590.41亿吨,占全国的26.87%,居全国第一位;全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Au868.65吨,Ag91460.97吨;铜、铅、锌三种有色金属保有金属资源储量6144.1万吨(2019年数据于2020年年底统计)。

    农业资源 2019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2.8万公顷,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5.8万公顷,增长1.2%。粮食总产量3652.6万吨,比上年增长2.8%;油料产量228.7万吨,增长13.5%;甜菜产量629.6万吨,增长22.1%;蔬菜产量1090.8万吨,增长8.4%;水果(含果用瓜)产量280.4万吨,增长6.1%

    畜牧业资源 2019年,全年肉类总产量264.6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其中,猪肉产量62.6万吨,下降12.9%;牛肉产量63.8万吨,增长3.8%;羊肉产量109.8万吨,增长3.2%;禽肉产量20.7万吨,增长5.1%。禽蛋产量58.1万吨,增长5.3%。牛奶产量577.2万吨,增长2.1%。年末牲畜存栏数7192.4万头(只),比上年下降1.2%。其中,生猪存栏429.6万头,下降13.6%;牛存栏626.1万头,增长1.6%;羊存栏5975.9万只,下降0.4%

    2019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859.9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4%

    水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嘴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2%。另外黄河分水58.6亿立方米,黑河分水8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2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0亿立方米,地下水11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20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0.76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6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4%,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野生植物资源 内蒙古有维管植物2686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2498种,引种栽培的有188种。这些植物隶属于144科,783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3种。

    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生境多样、复杂,孕育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截至2019年,全区共有陆生野生动物704种。其中,两栖动物8种,占全国两栖动物465种的1.72%;爬行动物23种,占全国爬行动物481种的4.78%;鸟类524种,占全国鸟类1445种的36.26%;兽类149种,占全国兽类499种的29.86%704种陆生脊椎动物列入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6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动物名录100种。全区各种生境分布北山羊、普氏原羚、双峰驼、雪豹、蒙古野驴、马麝、原麝、丹顶鹤、黑鹳、金雕、黑嘴松鸡、遗鸥、大鸨、波斑鸨、白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珍稀濒危动物。蒙古百灵是自治区区鸟。

    煤炭资源 2019年,全区生产煤炭10.9亿吨、同比增加1.15亿吨,增长10.1%。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生产原煤2.82亿吨、同比增长3.4%,西部地区生产原煤8.09亿吨、同比增长15.1%,其中鄂尔多斯市7.21亿吨、同比增长11%。从企业类型看,地方企业生产原煤6.25亿吨、同比增长20.8%,区外国企生产原煤4926.44万吨、同比增长5.3%,党中央所属煤炭企业生产原煤4.13亿吨、同比增长1.8%,其中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在自治区煤矿生产原煤2.56亿吨、同比下降0.2%2019年,全区进口煤炭3518万吨、增长1.1%,占全国煤炭进口总量的11.7%2019年,全区销售煤炭10.9亿吨、同比增长11.2%。其中,销往区外6.7亿吨、同比增长17.5%;区内销售4.2亿吨、同比增长2.4%2019年,全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7.4%

    森林资源 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据2018年全区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森林面积0.26亿公顷,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22.1%;人工林面积600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森林蓄积15.2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区,人工林遍布全区各地。全区乔灌树种丰富,有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白桦、栎类等乔木和锦鸡儿、白刺、山杏、柠条、沙柳、梭梭、杨柴、沙棘等灌木。(全区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每五年开展一次)。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 根据2014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0.61亿公顷和0.41亿公顷,与2009年相比分别减少41.67万公顷和34.33万公顷。(全区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每五年开展一次)。

    湿地资源 除海洋以外,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9种类型,湿地面积601.0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26%,居全国第三位。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的保护体系,保护湿地面积达到公顷187.91万公顷,湿地保护率31.26%

    自然保护地 全区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等6类自然保护地,共334处,总面积0.16亿公顷,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13%。其中,自然保护区182个,总面积0.13亿公顷(国家级29个、面积426.2万公顷,自治区级60个、面积610.67万公顷,自治区级以下93个、面积230.2万公顷);风景名胜区5个,总面积75.4万公顷(国家级2个、面积15.21万公顷,自治区级3个、面积60.19万公顷);地质公园23个,总面积47.03万公顷(世界级3个、面积27.77万公顷,国家级9个、面积11.01万公顷,自治区级11个、面积8.25万公顷);森林公园58处,总面积129.79万公顷(国家级36处、面积108.64万公顷,自治区级21处、面积20.61万公顷,盟市级1处,面积0.54万公顷);国家湿地公园53处,总面积33.76万公顷;国家沙漠公园13处,总面积4.59万公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区情综述  
  • 发布时间:10-19
  • 来源:
  •  

    【行政区划】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辖9个地级市、3个盟(合计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合计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市政府驻新城区;包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市政府驻昆都仑区;呼伦贝尔市辖2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代管5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海拉尔区;兴安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3个旗,盟公署驻乌兰浩特市;通辽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科尔沁区;赤峰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7个旗,市政府驻松山区;锡林郭勒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9个旗,盟公署驻锡林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4个旗,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集宁区;鄂尔多斯市辖2个市辖区、7个旗,市政府驻康巴什区;巴彦淖尔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4个旗,市政府驻临河区;乌海市辖3个市辖区,市政府驻海勃湾区;阿拉善盟辖3个旗,盟公署驻阿拉善左旗。

    【自然地理】 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8省区相邻,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4200多公里。地貌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部是莽莽的大兴安岭林海,南部是富饶的嫩江平原、西辽河平原和河套平原,西部是浩瀚的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是辽阔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气温在25℃左右,冬季中西部最低气温低于-20℃,东部林区最低气温低于-50℃。

    2019年气候特征】 2019年,内蒙古东部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中西部接近常年;降水量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全年共17站日出现极端气候事件,其中7站日出现极端高温、7站日出现极端降雨和3站日出现极端降雪。春季出现8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春夏季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遭受旱灾;夏季全区各地暴雨洪涝、冰雹灾害频发;春末、秋初多地发生低温冷害和冻害。综合评价2019年气候年景为正常。

    气温 2019年,全区平均气温在-3.6(图里河)℃~10.7℃(额济纳旗)之间,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相比,气温东高西低,锡林郭勒盟及以东大部地区偏高1℃~2.1℃(乌拉盖),以西大部地区接近常年。

     

    19612019年内蒙古历年平均气温

     

    2019年,全区平均气温为6.1℃,比历史同期偏高1℃,比上年同期高0.3℃,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5高。

    降水 2019年,全区总降水量在32毫米(额济纳旗)~756.5毫米(莫力达瓦旗)之间,与历史同期(19812010年)相比,除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巴彦淖尔市南部、乌海市、阿拉善盟东部等地偏少25%40.4%(伊克乌素)外,其余地区均接近常年或偏多25%2.2倍(拐子湖),其中阿拉善盟北部偏多1倍以上。

    2019年,全区平均降水量343.3毫米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多21.9毫米,比上年同期少39.4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23多。

    极端气候事件 2019年,全区共7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极端阈值,出现极端高温事件,比上年少4站日。2019年全区共14站日降雪量达到或超过极端降雪阈值,出现极端降雪事件,较上年多5站日,其中阿尔山、东乌珠穆沁旗2站超过历史极值。

    2019年,共7站日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极端降雨阈值,出现极端降雨事件,较上年少38站日,其中拐子湖、那仁宝力格、希拉穆仁共3站超过历史极值。

    沙尘天气过程 2019年春季,全区出现8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比上年同期少3次。44日,全区出现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历年同期偏晚48天,较上年晚21天。8次沙尘天气过程中以510-12日过程强度较强,全区共有67站、96站次出现浮尘、扬沙或沙尘暴天气。主要影响区域为阿拉善盟北部、巴彦淖尔市大部及兴安盟东北部、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包头市北部等地。

    【民族人口】 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55个民族。2019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53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09.4万人,乡村人口93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308.3万人,女性人口1231.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0.9万人,出生率为8.23‰;死亡人口14.4万人,死亡率为5.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7‰。

    【资源】

    矿产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截至2018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20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45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95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勘查累计估算资源总量9538.97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4730.69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4808.28亿吨。全区煤炭保有资源量为4590.41亿吨,占全国的26.87%,居全国第一位;全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Au868.65吨,Ag91460.97吨;铜、铅、锌三种有色金属保有金属资源储量6144.1万吨(2019年数据于2020年年底统计)。

    农业资源 2019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2.8万公顷,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5.8万公顷,增长1.2%。粮食总产量3652.6万吨,比上年增长2.8%;油料产量228.7万吨,增长13.5%;甜菜产量629.6万吨,增长22.1%;蔬菜产量1090.8万吨,增长8.4%;水果(含果用瓜)产量280.4万吨,增长6.1%

    畜牧业资源 2019年,全年肉类总产量264.6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其中,猪肉产量62.6万吨,下降12.9%;牛肉产量63.8万吨,增长3.8%;羊肉产量109.8万吨,增长3.2%;禽肉产量20.7万吨,增长5.1%。禽蛋产量58.1万吨,增长5.3%。牛奶产量577.2万吨,增长2.1%。年末牲畜存栏数7192.4万头(只),比上年下降1.2%。其中,生猪存栏429.6万头,下降13.6%;牛存栏626.1万头,增长1.6%;羊存栏5975.9万只,下降0.4%

    2019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859.9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4%

    水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嘴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2%。另外黄河分水58.6亿立方米,黑河分水8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2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0亿立方米,地下水11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20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0.76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6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4%,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野生植物资源 内蒙古有维管植物2686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2498种,引种栽培的有188种。这些植物隶属于144科,783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3种。

    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生境多样、复杂,孕育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截至2019年,全区共有陆生野生动物704种。其中,两栖动物8种,占全国两栖动物465种的1.72%;爬行动物23种,占全国爬行动物481种的4.78%;鸟类524种,占全国鸟类1445种的36.26%;兽类149种,占全国兽类499种的29.86%704种陆生脊椎动物列入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6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动物名录100种。全区各种生境分布北山羊、普氏原羚、双峰驼、雪豹、蒙古野驴、马麝、原麝、丹顶鹤、黑鹳、金雕、黑嘴松鸡、遗鸥、大鸨、波斑鸨、白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珍稀濒危动物。蒙古百灵是自治区区鸟。

    煤炭资源 2019年,全区生产煤炭10.9亿吨、同比增加1.15亿吨,增长10.1%。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生产原煤2.82亿吨、同比增长3.4%,西部地区生产原煤8.09亿吨、同比增长15.1%,其中鄂尔多斯市7.21亿吨、同比增长11%。从企业类型看,地方企业生产原煤6.25亿吨、同比增长20.8%,区外国企生产原煤4926.44万吨、同比增长5.3%,党中央所属煤炭企业生产原煤4.13亿吨、同比增长1.8%,其中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在自治区煤矿生产原煤2.56亿吨、同比下降0.2%2019年,全区进口煤炭3518万吨、增长1.1%,占全国煤炭进口总量的11.7%2019年,全区销售煤炭10.9亿吨、同比增长11.2%。其中,销往区外6.7亿吨、同比增长17.5%;区内销售4.2亿吨、同比增长2.4%2019年,全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7.4%

    森林资源 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据2018年全区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森林面积0.26亿公顷,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22.1%;人工林面积600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森林蓄积15.2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区,人工林遍布全区各地。全区乔灌树种丰富,有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白桦、栎类等乔木和锦鸡儿、白刺、山杏、柠条、沙柳、梭梭、杨柴、沙棘等灌木。(全区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每五年开展一次)。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 根据2014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0.61亿公顷和0.41亿公顷,与2009年相比分别减少41.67万公顷和34.33万公顷。(全区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每五年开展一次)。

    湿地资源 除海洋以外,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9种类型,湿地面积601.0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26%,居全国第三位。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的保护体系,保护湿地面积达到公顷187.91万公顷,湿地保护率31.26%

    自然保护地 全区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等6类自然保护地,共334处,总面积0.16亿公顷,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13%。其中,自然保护区182个,总面积0.13亿公顷(国家级29个、面积426.2万公顷,自治区级60个、面积610.67万公顷,自治区级以下93个、面积230.2万公顷);风景名胜区5个,总面积75.4万公顷(国家级2个、面积15.21万公顷,自治区级3个、面积60.19万公顷);地质公园23个,总面积47.03万公顷(世界级3个、面积27.77万公顷,国家级9个、面积11.01万公顷,自治区级11个、面积8.25万公顷);森林公园58处,总面积129.79万公顷(国家级36处、面积108.64万公顷,自治区级21处、面积20.61万公顷,盟市级1处,面积0.54万公顷);国家湿地公园53处,总面积33.76万公顷;国家沙漠公园13处,总面积4.59万公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