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5卷  /  经济

2005卷

  • 质量技术监督
  •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名录】
        局      长:刘秀清(女)     
        副  局  长:扎  那(蒙古族) 
                   王纪和         
                   陆圣时         
                   谢绍清         
        纪 检组 长:雷广田         
        助理巡视员:娜日莎(女蒙古族)
        【概况】全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行政、事业编制总数为5381个。1960个行政编制中,公务员编制1700个(自治区局50个,盟市、旗县市区局1650个);盟市、旗县市区局工勤编制260个。3421个事业编制中,自治区级493个,盟市级1651个,旗县级1277个。
        全系统厅级以上干部有7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学学历4人、大专学历2人;处级以上干部14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学历100人、大专学历37人;全系统4385人中,大学本科学历2203人、专科学历735人。
        【质量管理】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初步确定65家企业76种产品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并在《内蒙古日报》上公示。大力推进“质量兴市”活动,全区已有46个盟市、旗县(市区)开展这项活动。筹集资金801万元用于提高自治区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确定上等升级、质量体系认证等企业61户。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化宣贯、审查与监督管理。分别组织建筑外窗、防水卷材、配装眼镜细则宣贯培训班,组织食用酒精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细则宣贯会。对全区氯碱等危险化学品、复混肥料、建筑外窗等212家企业的工厂条件进行审查。完成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工作,组织对白酒无证生产、销售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规范计量认证工作,统一评审标准。完成实验室计量认证评审55家,审查认可、验收评审8家,被评审实验室涉及近20个行业。培训注册实验室内审员870名。为400多名内审员注册和发证。对地勘行业20多家实验室进行年度监督评审,组织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建立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纳入915户重点企业,及时更新数据库数据。对30种强制认证产品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
        质量监督  取消定期监督检查计划,将监督抽查年度计划改为季度计划,共监督抽查40类2163家企业2828种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7.2%。组织开展农用化肥、禽肉类等7个产品的国家和自治区监督专项抽查,对645家产品抽检不合格的生产企业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全面清理检查禽类产品生产、加工场所及肉类加工厂和肉品冷库,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扩散。积极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又有3种产品获得“免检”资格,全区“免检”产品累计达到22个。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  对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人员实行上岗前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组织执法人员及食品生产、经销企业的有关人员近4000人进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宣贯。组织有关质检机构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项目比对试验。全区共有476家小麦粉等5类食品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对小麦粉等5类食品401家获证企业和366家无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责令停产整顿企业334家,查处经销无证食品企业2594家。全面启动肉制品等10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受理46家企业63种产品的申报材料,18家企业29个产品已获得生产许可证。对242家啤酒等13类食品生产企业必备条件进行专项调查。
        执法打假  全面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完善区域监管三级网络,对制假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查处、早打击、早控制。以食品、农资、建材为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禽流感防控、进口肉类、农资、奶粉、地条钢等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2.9万人次,当场处罚案件2142起,立案查处案件2212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129万元。
        【标准化工作】组织编印农业标准化工作政策汇编。制定《自治区农业地方标准2004~2006年发展计划》。围绕自治区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农业地方标准、技术操作规范1300多项。48个国家及自治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综合效应明显,示范区农户收入显着增加。6个国家及自治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验收,组织申报30个第五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组织各盟市局开展农业标准化互评,巴彦淖尔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在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做经验交流并得到好评。制定8项自治区地方标准,尤其是奶片标准对维护自治区乳制品声誉起到积极作用。组织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为国家首批试点,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为47个产品办理采标证书。组织宣贯新修订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代码数据质量连续8个月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条码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累计发展商品条码成员1682家,使用商品条码的商品有18500多种。及时接收中国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的通报并及时向全区通报。
        【计量工作】制订《计量器具产品质量抽查方案》,进一步规范了抽样、检验、判定程序和项目。对水表等8种重点计量器具进行监督抽查,共抽查424家企业760个批次,批次合格率为79.6%。强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990台(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55万台(件),重点集贸市场的计量器具配备率、受检率达到了90%以上。开展加油站计量专项整治,全区2700多家加油站、9300多台加油机受检率达到99%以上。对全区625家眼镜制配场所进行了普查登记,检查在用计量器具2172台,受检率达97.0%,合格率为94.9%。抽查1543家企业生产销售的2210个批次的定量包装商品(产品),合格1466个批次,合格率为66.3%。检查餐饮店4359家,查处计量违法案件296起。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向国家质检总局推荐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对赤峰电业局等6家企业的复查换证进行确认评审。对企业建立最高计量标准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备案121家企业456项标准。积极推广“C标志”,有4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通过“C标志”考核。统一换发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授权证书。对17个旗县所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测实验室进行认可考核。新建立0.03级电能表标准装置、F2等大砝码标准装置、氧弹热量计检定装置等计量标准,添补自治区空白。完成计量标准考核(复查)118项。对13家社会公正计量行(站)进行计量认证考核(复查)。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节假日安全大检查与日常监察并举,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对重点地区、重要场所、重大危险设备进行动态管理,以责任状形式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制。共出动执法人员3600多人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及气瓶充装单位4000多家,检查特种设备8000多台,强制检验超期气瓶828只。依法拆除“土锅炉”41台,封停不合格的电梯27部、起重机16台、“氢气发生器”20多台,查处非法充装单位6家,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312份。投入资金232.5万元,完成普查整治气瓶892434只,检验气瓶185096只,报废不合格气瓶5085只,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81份。气瓶充装站取证率达到94%,气瓶产权转移率达到82%,基本实现气瓶托管或产权转移。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工作全面展开,累计普查1497公里。
        【信息化建设】投入160万元,建立自治区、盟市和旗县三级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103个,初步完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采集信息累计800万余条,搭建起“金质工程”基本框架,完成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的第一期目标。开通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政务门户网站,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技术机构改革】大力推进以聘用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全部实行全员聘用制。多方筹措资金,购置仪器设备,扩大检测服务领域,提高检测能力。国家绒毛检测中心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国家乳肉检测中心已挂牌运营。计量院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的考核评审,成为全区第一家通过认可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自治区级检验机构加强与盟市及旗县检验机构之间的合作,联合开展检验检测业务。一些技术机构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或意向书,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咨询和检验服务,拓展技术机构的发展空间。
      

     
        (刘勇 王纪和 傅大威)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质量技术监督
  •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名录】
        局      长:刘秀清(女)     
        副  局  长:扎  那(蒙古族) 
                   王纪和         
                   陆圣时         
                   谢绍清         
        纪 检组 长:雷广田         
        助理巡视员:娜日莎(女蒙古族)
        【概况】全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行政、事业编制总数为5381个。1960个行政编制中,公务员编制1700个(自治区局50个,盟市、旗县市区局1650个);盟市、旗县市区局工勤编制260个。3421个事业编制中,自治区级493个,盟市级1651个,旗县级1277个。
        全系统厅级以上干部有7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学学历4人、大专学历2人;处级以上干部14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学历100人、大专学历37人;全系统4385人中,大学本科学历2203人、专科学历735人。
        【质量管理】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初步确定65家企业76种产品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并在《内蒙古日报》上公示。大力推进“质量兴市”活动,全区已有46个盟市、旗县(市区)开展这项活动。筹集资金801万元用于提高自治区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确定上等升级、质量体系认证等企业61户。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化宣贯、审查与监督管理。分别组织建筑外窗、防水卷材、配装眼镜细则宣贯培训班,组织食用酒精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细则宣贯会。对全区氯碱等危险化学品、复混肥料、建筑外窗等212家企业的工厂条件进行审查。完成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工作,组织对白酒无证生产、销售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规范计量认证工作,统一评审标准。完成实验室计量认证评审55家,审查认可、验收评审8家,被评审实验室涉及近20个行业。培训注册实验室内审员870名。为400多名内审员注册和发证。对地勘行业20多家实验室进行年度监督评审,组织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建立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纳入915户重点企业,及时更新数据库数据。对30种强制认证产品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
        质量监督  取消定期监督检查计划,将监督抽查年度计划改为季度计划,共监督抽查40类2163家企业2828种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7.2%。组织开展农用化肥、禽肉类等7个产品的国家和自治区监督专项抽查,对645家产品抽检不合格的生产企业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全面清理检查禽类产品生产、加工场所及肉类加工厂和肉品冷库,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扩散。积极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又有3种产品获得“免检”资格,全区“免检”产品累计达到22个。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  对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人员实行上岗前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组织执法人员及食品生产、经销企业的有关人员近4000人进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宣贯。组织有关质检机构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项目比对试验。全区共有476家小麦粉等5类食品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对小麦粉等5类食品401家获证企业和366家无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责令停产整顿企业334家,查处经销无证食品企业2594家。全面启动肉制品等10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受理46家企业63种产品的申报材料,18家企业29个产品已获得生产许可证。对242家啤酒等13类食品生产企业必备条件进行专项调查。
        执法打假  全面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完善区域监管三级网络,对制假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查处、早打击、早控制。以食品、农资、建材为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禽流感防控、进口肉类、农资、奶粉、地条钢等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2.9万人次,当场处罚案件2142起,立案查处案件2212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129万元。
        【标准化工作】组织编印农业标准化工作政策汇编。制定《自治区农业地方标准2004~2006年发展计划》。围绕自治区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农业地方标准、技术操作规范1300多项。48个国家及自治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综合效应明显,示范区农户收入显着增加。6个国家及自治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验收,组织申报30个第五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组织各盟市局开展农业标准化互评,巴彦淖尔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在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做经验交流并得到好评。制定8项自治区地方标准,尤其是奶片标准对维护自治区乳制品声誉起到积极作用。组织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为国家首批试点,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为47个产品办理采标证书。组织宣贯新修订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代码数据质量连续8个月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条码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累计发展商品条码成员1682家,使用商品条码的商品有18500多种。及时接收中国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的通报并及时向全区通报。
        【计量工作】制订《计量器具产品质量抽查方案》,进一步规范了抽样、检验、判定程序和项目。对水表等8种重点计量器具进行监督抽查,共抽查424家企业760个批次,批次合格率为79.6%。强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990台(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55万台(件),重点集贸市场的计量器具配备率、受检率达到了90%以上。开展加油站计量专项整治,全区2700多家加油站、9300多台加油机受检率达到99%以上。对全区625家眼镜制配场所进行了普查登记,检查在用计量器具2172台,受检率达97.0%,合格率为94.9%。抽查1543家企业生产销售的2210个批次的定量包装商品(产品),合格1466个批次,合格率为66.3%。检查餐饮店4359家,查处计量违法案件296起。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向国家质检总局推荐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对赤峰电业局等6家企业的复查换证进行确认评审。对企业建立最高计量标准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备案121家企业456项标准。积极推广“C标志”,有4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通过“C标志”考核。统一换发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授权证书。对17个旗县所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测实验室进行认可考核。新建立0.03级电能表标准装置、F2等大砝码标准装置、氧弹热量计检定装置等计量标准,添补自治区空白。完成计量标准考核(复查)118项。对13家社会公正计量行(站)进行计量认证考核(复查)。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节假日安全大检查与日常监察并举,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对重点地区、重要场所、重大危险设备进行动态管理,以责任状形式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制。共出动执法人员3600多人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及气瓶充装单位4000多家,检查特种设备8000多台,强制检验超期气瓶828只。依法拆除“土锅炉”41台,封停不合格的电梯27部、起重机16台、“氢气发生器”20多台,查处非法充装单位6家,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312份。投入资金232.5万元,完成普查整治气瓶892434只,检验气瓶185096只,报废不合格气瓶5085只,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81份。气瓶充装站取证率达到94%,气瓶产权转移率达到82%,基本实现气瓶托管或产权转移。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工作全面展开,累计普查1497公里。
        【信息化建设】投入160万元,建立自治区、盟市和旗县三级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103个,初步完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采集信息累计800万余条,搭建起“金质工程”基本框架,完成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的第一期目标。开通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政务门户网站,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技术机构改革】大力推进以聘用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全部实行全员聘用制。多方筹措资金,购置仪器设备,扩大检测服务领域,提高检测能力。国家绒毛检测中心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国家乳肉检测中心已挂牌运营。计量院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的考核评审,成为全区第一家通过认可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自治区级检验机构加强与盟市及旗县检验机构之间的合作,联合开展检验检测业务。一些技术机构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或意向书,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咨询和检验服务,拓展技术机构的发展空间。
      

     
        (刘勇 王纪和 傅大威)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