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5卷  /  科教文卫体

2005卷

  • 畜牧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副书记 院长:刘永志
        【概况】2004年,承担各级各类项目43项,其中接转项目28项,新上项目15项,半数为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及重点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农业部“十五”期间攻关、国家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攻关等项目。全年共争取国家科研经费625.9万元,自治区371.5万元,企业科研经费35万元。2004年共鉴定验收项目10项,出版专着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内蒙古白绒山羊优质高产类群培育及繁育体系建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山羊舍饲示范工程”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
        【基础研究】2004年,承担国家和自治区基础研究项目各5项。研究内容涵盖了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家畜繁殖育种、畜禽主要疫病病原基因、动物利用营养素规律等领域。
        1.针对传统动物育种周期长、见效慢,不适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开展肉牛、肉羊基因育种研究。通过对蒙古牛和主要肉牛品种骨骼形成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比较了不同品种、不同体形肉牛骨形成蛋白基因的差异,将大型肉牛决定体格大小的骨骼形成蛋白基因导入小型肉牛,尤其是蒙古牛体内,为开展基因育种奠定基础。
        2.为解决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提高自治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开展家畜外寄生虫病生物防治基础理论研究。找出蚕食家畜外寄生虫卵的有益甲虫,利用其防治寄生虫病效果良好,该成果对于家畜外寄生虫病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3.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绒山羊科学饲养水平和舍饲经济效益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展营养素在绒山羊体内周转、代谢、利用规律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白绒山羊利用氨基酸的机理、蛋白质周转、代谢规律的研究,利用褪黑激素和控制光照,提高生绒量以及控制生绒和长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着名动物营养学家、博士生导师、卢德勋研究员,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对传统动物营养学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改革做出重大创新,完成一部40余万字的《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出版基金资助,8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获得广泛好评。
        【应用研究】畜牧科学院把解决当前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服务“三牧”的大事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自治区优势产业集中力量攻关。2004年,共承担应用研究项目27项。
        1.为适应全区大力推进奶业产业化的需要,与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单位联合承担了两个国家“十五”期间奶业重大专项,将饲草料加工调制、营养优化、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等技术进行综合集成、组装配套推广;为解决高产奶牛数量不足的矛盾,进行奶牛胚胎移植等快速繁育及性别控制技术试验,性控准确率达95%,已在生产中小规模推广。开展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用国外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的胚胎移植受体牛已受孕,2005年6月,自治区第一头克隆奶牛有望在本院诞生。同时建立奶牛120急救中心,解决广大奶牛养殖户防疫难的问题。
        2.为提高良改率,通过引进优质种畜、选育提高本地优良畜种,实施肉羊、肉牛、细毛羊和绒山羊4个良繁体系建设项目。为解决绒山羊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的矛盾,进行绒山羊舍饲技术集成的研究。由于采用一系列科学饲养技术,绒山羊各项生产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尽管舍饲增加了成本,但效益不减。
        3.为促进草原生态建设,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多项草业研究项目。从国外引进牧草品种83个,采集野生牧草上百种,在不同气候区进行风土驯化研究。已筛选出15个适宜自治区寒冷、干旱气候特点的牧草品种和1个饲料作物品种,并已大面积扩繁,为全区草场改良、人工草地建设提供了优质种源。完成全区及各盟市、旗县草原类型分布图,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分布图,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当地面监测,对全区天然草原牧草长势及全区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区植被恢复情况,全区33个牧业旗天然草原冷季牧草储量及适宜载畜量进行动态监测及预报,为自治区制定发展规划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编制完成3项全国农业行业标准和2个自治区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草原监测及合理利用方面技术标准的空白。
        4.国家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优势,但受药物残留问题的限制,国际竞争力并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开展高效低残留的中蒙兽药、益生素和纳米兽药的研究。现已研制出治疗奶牛乳房炎、不孕症的中蒙兽药,并在本院药厂投入生产。本院研制的益生素防治畜禽疾病作用明显,可以部分替代抗生素,已获国家专利和农业部新兽药证书,研究编制了益生素生产和产品检验规程,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国内首次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兽药研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5.为充分利用自治区丰富的秸秆等粗饲料资源,研制开发出提高秸秆等粗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的微生物发酵剂—兴牧宝,营养调控剂—营养宝,微量元素、矿物质舔砖等新产品。产品分别在呼市兴牧公司、远通公司批量生产。
        【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畜牧科学院适时调整科技力量和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将大批科技人员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转化科研成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1.山羊舍饲示范工程技术已在全区6个盟市9个旗县,3.13万户、253.7万只山羊舍饲中应用;粗饲料利用技术已在自治区西部6个盟市广泛推广。这两项技术被列入2004年自治区十大重点推广技术。奶牛、肉羊胚胎移植已在19个省区推广,共移植奶牛胚胎1000余枚,受胎率在45%~50%;肉羊胚胎1万枚,受胎率在60%以上;依托本院多年积淀的研究成果,开发高效饲料产品,在伊利集团元兴饲料厂和蒙泰大地饲料厂投入生产,蒙泰大地生产饲料产品9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依托动物医学方面的科研成果,开发高效低残留新兽药46个品种,在百强药厂投入生产,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2.依托本院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势,为全区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锡盟“围封转移”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在项目区将多年来关于草原建设、疫病防治、奶牛增产技术、粗饲料利用技术、肉羊经济杂交等多项技术成果,加以集成、配套进行推广应用。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送成果、送技术下乡,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保证项目的建设成效。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宣传、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制作蒙汉语科技专题片4个,编写《奶牛生产技术》等实用技术科普读物5种,发行3万余册,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和农牧民1.5万余人次。主办5个畜牧业科技期刊,出版40期,400余万字。
        【改善科研条件】2004年创建牧草种子分析实验室、反刍动物实验室,购置一批先进仪器和设备。反刍动物实验室通过自治区组织的评估,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本院拥有代表不同自然经济类型区、科研方向各有侧重的科研综合试验示范基地6个。基地占地总面积4.8万亩,存栏种畜3100头只,其中纯种无角多赛特种羊1240只,纯种德克赛尔、萨福克60只,阿尔巴斯白绒山羊400只,种肉牛146头。建成天然草地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试验区,牧草引种驯化原种圃、优良牧草种子扩繁、高产饲料基地试验区,畜种改良和优质牛羊快速繁育试验区,家畜疫病防治试验区。初步建成机械设备齐全,功能较完备的集约化、现代化、开放式的综合性试验示范中心。中心承担着大量的科研、教学和开发任务,吸引区内外20余位科学家和40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基地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基地已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共同拥有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平台。
        四子王基地是国家级“肉用羊繁育”农引推基地;巴音哈太荒漠草原试验站是国家级“冰草引种与扩繁”农引推基地,也是自治区级优质牧草种子种苗扩繁、农业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草食动物营养试验基地是全国第一个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的反刍动物科研基地,也是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产品中试基地。为使科技人员及时和方便地掌握国内外相关科研动态,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建设。建立院内局域网,设立内蒙古畜牧网站,为科技人员提供国内外主要科技文献库的检索服务。
        【对外合作】2004年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10批29人次专家来院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先后启动与日本筑波农林大学、日本畜产草地研究所、蒙古国畜牧科学院、加拿大枫叶山胚胎公司、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展畜牧业方面的科学研究。18人次赴澳大利亚、日本、蒙古、新西兰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进行专题培训。7月,由本院协办的“国际草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呼和浩特成功举行。
        根据自治区与华北五省地缘相邻,畜牧产业相近的情况,加强与华北五省农科院的协作。与各院达成包括联合申报项目、人才培养、仪器设备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与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农大加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气象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承担了“973”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计划,与内蒙古大学联合承担国家“863”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也是首次承担国家“973”、“863”项目。
        2004年又与临河市政府、阿巴嘎旗政府、中基饲料、殷源饲料公司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
        【重要活动】
        3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畜牧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新型生物活菌制剂的生产工艺优化及产品中试”,通过了由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验收。
        3月30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本院承担并完成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牛、羊新型营养调控饲料配套产品和技术的中试示范”验收会。验收专家组成员在听取项目实施情况介绍,审查相关技术文件和产品后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4月3日至4日,在全区科技工作会议及科技奖励大会上,“内蒙古白绒山羊优质高产类群培育及建立繁育体系”项目被评为2003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5月15日至22日,加拿大枫叶山胚胎公司专家B rain Roland Hill先生到本院,与院有关科技人员合作开展有关奶牛胚胎移植性别鉴定技术方面的研究。通过学术讲座、座谈、示范和现场指导等形式,B rain Roland Hill先生与院技术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5月21日,畜牧科学院与蒙古国畜牧科学院签订合作意向书。双方议定在建立高产人工草地、开发利用蒙古国饲用植物、野生牧草引种驯化、互派科技人员等方面进行合作。
        6月22日,本院主办的《畜牧与饲料科学杂志》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国家新闻出版署18999.1颁布)执行评优活动中,主要规范数据达到标准要求,荣获首届《CAL—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6月,自治区人事厅按照国家外国专家局“农业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和自治区人事厅“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管理办法”规定,组织专家评审了本院申报的“驼绒藜种子种苗扩繁基地”,评审组专家给予高度的评价。自治区人事厅命名本院“驼绒藜种子种苗扩繁基地”为自治区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7月25日,国际草地会议(IGC)主席微维·埃伦女士、国际天然草原会议(IRC)主席詹姆斯·欧诺克先生在畜牧科学院院长刘永志的陪同下,考察综合试验示范中心四子王科研基地,并决定将此基地列入2008年国际草地会议的参观点。
        9月10日,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草地发展与草地合理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专项—禁牧舍饲条件下不同类型的牛羊饲草料供给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自治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秸秆转化配套技术推广”成果通过了由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验收。验收组专家对两个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9月28日,本院科技人员与澳大利亚国际克隆公司专家在呼和浩特市大正美联现代奶牛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项目。14枚克隆牛胚胎被成功地移植到12头受体牛体内。此次克隆奶牛胚胎项目主要是把国外优质奶牛的体细胞移植到奶牛的去核卵子中,进而克隆出国外优质奶牛。
        10月26日,在重庆市召开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上,举行了本院全国着名动物营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卢德勋研究员专着《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首发式及赠书仪式,首发式及赠书仪式由本院院长刘永志主持。动物营养学分会名誉会长张子仪、冯仰廉、李德发、新任会长王康宁及与会代表参加了赠书及首发式。此次赠书及首发式由本院、中国农业出版社和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畜牧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副书记 院长:刘永志
        【概况】2004年,承担各级各类项目43项,其中接转项目28项,新上项目15项,半数为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及重点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农业部“十五”期间攻关、国家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攻关等项目。全年共争取国家科研经费625.9万元,自治区371.5万元,企业科研经费35万元。2004年共鉴定验收项目10项,出版专着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内蒙古白绒山羊优质高产类群培育及繁育体系建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山羊舍饲示范工程”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
        【基础研究】2004年,承担国家和自治区基础研究项目各5项。研究内容涵盖了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家畜繁殖育种、畜禽主要疫病病原基因、动物利用营养素规律等领域。
        1.针对传统动物育种周期长、见效慢,不适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开展肉牛、肉羊基因育种研究。通过对蒙古牛和主要肉牛品种骨骼形成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比较了不同品种、不同体形肉牛骨形成蛋白基因的差异,将大型肉牛决定体格大小的骨骼形成蛋白基因导入小型肉牛,尤其是蒙古牛体内,为开展基因育种奠定基础。
        2.为解决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提高自治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开展家畜外寄生虫病生物防治基础理论研究。找出蚕食家畜外寄生虫卵的有益甲虫,利用其防治寄生虫病效果良好,该成果对于家畜外寄生虫病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3.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绒山羊科学饲养水平和舍饲经济效益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展营养素在绒山羊体内周转、代谢、利用规律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白绒山羊利用氨基酸的机理、蛋白质周转、代谢规律的研究,利用褪黑激素和控制光照,提高生绒量以及控制生绒和长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着名动物营养学家、博士生导师、卢德勋研究员,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对传统动物营养学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改革做出重大创新,完成一部40余万字的《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出版基金资助,8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获得广泛好评。
        【应用研究】畜牧科学院把解决当前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服务“三牧”的大事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自治区优势产业集中力量攻关。2004年,共承担应用研究项目27项。
        1.为适应全区大力推进奶业产业化的需要,与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单位联合承担了两个国家“十五”期间奶业重大专项,将饲草料加工调制、营养优化、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等技术进行综合集成、组装配套推广;为解决高产奶牛数量不足的矛盾,进行奶牛胚胎移植等快速繁育及性别控制技术试验,性控准确率达95%,已在生产中小规模推广。开展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用国外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的胚胎移植受体牛已受孕,2005年6月,自治区第一头克隆奶牛有望在本院诞生。同时建立奶牛120急救中心,解决广大奶牛养殖户防疫难的问题。
        2.为提高良改率,通过引进优质种畜、选育提高本地优良畜种,实施肉羊、肉牛、细毛羊和绒山羊4个良繁体系建设项目。为解决绒山羊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的矛盾,进行绒山羊舍饲技术集成的研究。由于采用一系列科学饲养技术,绒山羊各项生产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尽管舍饲增加了成本,但效益不减。
        3.为促进草原生态建设,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多项草业研究项目。从国外引进牧草品种83个,采集野生牧草上百种,在不同气候区进行风土驯化研究。已筛选出15个适宜自治区寒冷、干旱气候特点的牧草品种和1个饲料作物品种,并已大面积扩繁,为全区草场改良、人工草地建设提供了优质种源。完成全区及各盟市、旗县草原类型分布图,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分布图,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当地面监测,对全区天然草原牧草长势及全区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区植被恢复情况,全区33个牧业旗天然草原冷季牧草储量及适宜载畜量进行动态监测及预报,为自治区制定发展规划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编制完成3项全国农业行业标准和2个自治区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草原监测及合理利用方面技术标准的空白。
        4.国家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优势,但受药物残留问题的限制,国际竞争力并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开展高效低残留的中蒙兽药、益生素和纳米兽药的研究。现已研制出治疗奶牛乳房炎、不孕症的中蒙兽药,并在本院药厂投入生产。本院研制的益生素防治畜禽疾病作用明显,可以部分替代抗生素,已获国家专利和农业部新兽药证书,研究编制了益生素生产和产品检验规程,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国内首次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兽药研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5.为充分利用自治区丰富的秸秆等粗饲料资源,研制开发出提高秸秆等粗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的微生物发酵剂—兴牧宝,营养调控剂—营养宝,微量元素、矿物质舔砖等新产品。产品分别在呼市兴牧公司、远通公司批量生产。
        【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畜牧科学院适时调整科技力量和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将大批科技人员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转化科研成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1.山羊舍饲示范工程技术已在全区6个盟市9个旗县,3.13万户、253.7万只山羊舍饲中应用;粗饲料利用技术已在自治区西部6个盟市广泛推广。这两项技术被列入2004年自治区十大重点推广技术。奶牛、肉羊胚胎移植已在19个省区推广,共移植奶牛胚胎1000余枚,受胎率在45%~50%;肉羊胚胎1万枚,受胎率在60%以上;依托本院多年积淀的研究成果,开发高效饲料产品,在伊利集团元兴饲料厂和蒙泰大地饲料厂投入生产,蒙泰大地生产饲料产品9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依托动物医学方面的科研成果,开发高效低残留新兽药46个品种,在百强药厂投入生产,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2.依托本院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势,为全区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锡盟“围封转移”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在项目区将多年来关于草原建设、疫病防治、奶牛增产技术、粗饲料利用技术、肉羊经济杂交等多项技术成果,加以集成、配套进行推广应用。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送成果、送技术下乡,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保证项目的建设成效。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宣传、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制作蒙汉语科技专题片4个,编写《奶牛生产技术》等实用技术科普读物5种,发行3万余册,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和农牧民1.5万余人次。主办5个畜牧业科技期刊,出版40期,400余万字。
        【改善科研条件】2004年创建牧草种子分析实验室、反刍动物实验室,购置一批先进仪器和设备。反刍动物实验室通过自治区组织的评估,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本院拥有代表不同自然经济类型区、科研方向各有侧重的科研综合试验示范基地6个。基地占地总面积4.8万亩,存栏种畜3100头只,其中纯种无角多赛特种羊1240只,纯种德克赛尔、萨福克60只,阿尔巴斯白绒山羊400只,种肉牛146头。建成天然草地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试验区,牧草引种驯化原种圃、优良牧草种子扩繁、高产饲料基地试验区,畜种改良和优质牛羊快速繁育试验区,家畜疫病防治试验区。初步建成机械设备齐全,功能较完备的集约化、现代化、开放式的综合性试验示范中心。中心承担着大量的科研、教学和开发任务,吸引区内外20余位科学家和40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基地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基地已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共同拥有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平台。
        四子王基地是国家级“肉用羊繁育”农引推基地;巴音哈太荒漠草原试验站是国家级“冰草引种与扩繁”农引推基地,也是自治区级优质牧草种子种苗扩繁、农业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草食动物营养试验基地是全国第一个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的反刍动物科研基地,也是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产品中试基地。为使科技人员及时和方便地掌握国内外相关科研动态,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建设。建立院内局域网,设立内蒙古畜牧网站,为科技人员提供国内外主要科技文献库的检索服务。
        【对外合作】2004年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10批29人次专家来院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先后启动与日本筑波农林大学、日本畜产草地研究所、蒙古国畜牧科学院、加拿大枫叶山胚胎公司、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展畜牧业方面的科学研究。18人次赴澳大利亚、日本、蒙古、新西兰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进行专题培训。7月,由本院协办的“国际草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呼和浩特成功举行。
        根据自治区与华北五省地缘相邻,畜牧产业相近的情况,加强与华北五省农科院的协作。与各院达成包括联合申报项目、人才培养、仪器设备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与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农大加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气象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承担了“973”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计划,与内蒙古大学联合承担国家“863”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也是首次承担国家“973”、“863”项目。
        2004年又与临河市政府、阿巴嘎旗政府、中基饲料、殷源饲料公司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
        【重要活动】
        3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畜牧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新型生物活菌制剂的生产工艺优化及产品中试”,通过了由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验收。
        3月30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本院承担并完成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牛、羊新型营养调控饲料配套产品和技术的中试示范”验收会。验收专家组成员在听取项目实施情况介绍,审查相关技术文件和产品后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4月3日至4日,在全区科技工作会议及科技奖励大会上,“内蒙古白绒山羊优质高产类群培育及建立繁育体系”项目被评为2003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5月15日至22日,加拿大枫叶山胚胎公司专家B rain Roland Hill先生到本院,与院有关科技人员合作开展有关奶牛胚胎移植性别鉴定技术方面的研究。通过学术讲座、座谈、示范和现场指导等形式,B rain Roland Hill先生与院技术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5月21日,畜牧科学院与蒙古国畜牧科学院签订合作意向书。双方议定在建立高产人工草地、开发利用蒙古国饲用植物、野生牧草引种驯化、互派科技人员等方面进行合作。
        6月22日,本院主办的《畜牧与饲料科学杂志》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国家新闻出版署18999.1颁布)执行评优活动中,主要规范数据达到标准要求,荣获首届《CAL—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6月,自治区人事厅按照国家外国专家局“农业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和自治区人事厅“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管理办法”规定,组织专家评审了本院申报的“驼绒藜种子种苗扩繁基地”,评审组专家给予高度的评价。自治区人事厅命名本院“驼绒藜种子种苗扩繁基地”为自治区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7月25日,国际草地会议(IGC)主席微维·埃伦女士、国际天然草原会议(IRC)主席詹姆斯·欧诺克先生在畜牧科学院院长刘永志的陪同下,考察综合试验示范中心四子王科研基地,并决定将此基地列入2008年国际草地会议的参观点。
        9月10日,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草地发展与草地合理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专项—禁牧舍饲条件下不同类型的牛羊饲草料供给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自治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秸秆转化配套技术推广”成果通过了由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验收。验收组专家对两个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9月28日,本院科技人员与澳大利亚国际克隆公司专家在呼和浩特市大正美联现代奶牛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项目。14枚克隆牛胚胎被成功地移植到12头受体牛体内。此次克隆奶牛胚胎项目主要是把国外优质奶牛的体细胞移植到奶牛的去核卵子中,进而克隆出国外优质奶牛。
        10月26日,在重庆市召开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上,举行了本院全国着名动物营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卢德勋研究员专着《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首发式及赠书仪式,首发式及赠书仪式由本院院长刘永志主持。动物营养学分会名誉会长张子仪、冯仰廉、李德发、新任会长王康宁及与会代表参加了赠书及首发式。此次赠书及首发式由本院、中国农业出版社和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