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5卷  /  科教文卫体

2005卷

  • 科学技术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领导名录】
        厅      长:徐凤君         
        副  厅  长:孙惠民         
                   林  莉(女蒙古族)
                   马  强         
        纪 检组 长:包锐锋(蒙古族) 
        助理巡视员:乌宁奇(蒙古族) 
                   李增建         
        【概况】自治区科技厅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发展计划处、条件财务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与社会发展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处、纪检组、机关党委共11个处室。现有58人,其中,研究生8人,本科38人,专科10人,中专2人;厅属二级单位现有450人,其中,研究生15人,大学本科269人,专科118人,中专30人;科技厅现有少数民族26人,蒙古族24人,回族1人,朝鲜族1人;厅属二级单位有少数民族84人。
        科技厅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有:内蒙古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内蒙古甜菜制糖工业研究所、内蒙古对外交流中心、内蒙古技术市场促进中心、内蒙古分析测试中心、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蒙古科学技术厅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内蒙古科学技术奖励中心、内蒙古科技厅驻北京联络处、内蒙古虚拟科学技术研究院。
        【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区科技进步的位次扭转了十年来一直徘徊在24~28位的局面,跃居全国第19位,增速居全国第一位。80%以上的监测指标都较上年有所提高,尤其是科技产出的指标明显提高。其中亿元投资新增GDP和高新技术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历史性地分别上升至全国第1位和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获国家科技奖励系数以及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等指标均进入全国前7位。
        【科技投入总量增长】2004年,全区R&D(研究与发展的英文字头reseach and development)经费投入达9.3亿元,科技投入总量连续6年保持年均30%的增速。自治区本级科技计划总投资4.7亿元,其中自治区级财政科技拨款7900万元,较上年增长23.2%。全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达3亿元,较上年增长8.8%。全年实施计划项目68项,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的16项重大科技专项共投入经费3.8亿元。2004年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73项,获得经费支持5912万元。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科技计划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科技投入的集中度明显增强。2003年,16项重大科技专项投入资金占到科技计划总投资的80%。二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来自企业的R&D投入已占到全区R&D总额的62.4%。三是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放大。政府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科技总投入的6.5%,社会的科技投入占93.5%。政府引导社会科技投入的比例达到1∶14,超过“十五”前三年1∶10的平均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2004年,通过国家和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的实施,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极大地提升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80.9亿元,较上年增长37.8%,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423.9亿元,较上年增长48.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2.2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8%,比“十五”初期的2.1%提高两倍多。至上年12月,自治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1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47家,超10亿元的4家。高新技术已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科技载体建设】2004年,自治区科技生产力布局调整继续向纵深发展。呼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形成明显的科技资源聚集优势。在这条带上集中了自治区90%以上的高等院校、95%以上的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试验室,80%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这些企业、园区、科研机构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个开发区片特有的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优势充分发挥。在三个开发区片内,以包头稀土高新区、呼和浩特高新技术开发区、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园区、基地,在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特色经济、形成新增长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生产力布局规划建设60个高新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化基地的目标已基本完成。这些园区和基地发展势头良好,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启动建设内蒙古科技城  为改制科研院所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已组建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完成初步规划的编制工作,内蒙古奥特奇中蒙药股份公司建设示范项目,一期计划投资9600万元,已经在科技城安家落户,动工兴建。
        组建内蒙古虚拟科学研究院  虚拟研究院以全新的运行机制,动态、柔性、高效、协作的人才资源组织模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解决科技资源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广泛吸引国内外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力量,达到加强自治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初步形成区域性孵化网络  全区建成不同类型的孵化器7个,孵企业354家,年创产值12.3亿元,转化成果340项,累计毕业企业86家。初步显示出孵化器的集群特征和支撑后续发展的能力。其中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去年孵化项目近100项,成为北京地区乃至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快速向内蒙古转移,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纽带与平台。2004年自治区大学科技园共有申请入园建设项目18个,完成入驻审批的建设项目13个。归国留学人员在留学生创业园内创办、领办企业35家,国家“863”项目“陶瓷改性木材”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在创业园内实施。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区建成15个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组建48个行业推广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推广服务网络。自治区科技厅组织4批6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推介,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仅国家13个推广项目的实施就取得9.4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知识产权工作】全区继续把专利战略纳入科技计划体系之中,通过计划实施和对发明专利资助等手段,有效地提高全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2004年,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稳步增长,百万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21位,百万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第15位。全区专利申请量1457件,授权量831件,申请总量13881件,总授权量7800件,其中发明专利2780件。多层面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取得明显效果。国家专利试点城市—包头市实施专利产品产值达38亿元,比2003年增长21%。
        【科技体制改革】自治区直属26家科研机构中,13家开发类院所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和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中先行一步。转制院所通过学科、专业调整和技术、产品、市场的重新定位,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体系和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科研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13家公益类科研院所在内设机构重组和人员分流的基础上,学科专业和人员结构得到优化。有7家科研院所被确定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依靠科技解决“三农三牧”问题,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列入旗县科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多种形式,把科技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建立起直接、快捷、方便的科技服务体系。主要做法有:一是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开通“96048”农牧业科技语音服务台,延伸了服务范围,使受益农牧民的数量增加。二是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活动,经过积极争取,兴和县、海渤湾区、科尔沁区、鄂尔多斯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科特派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在2004年的科特派创业行动中,全区共下派科技人员1792人次,共投入资金7180万元,试点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提高28.6%。三是为提升农牧业服务能力,建设专家大院6个、主导产业示范小区12个、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站10个。随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科技人员和农牧民在经济利益上的双赢。
        【人才开发行动】2004年,启动自治区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完成计划项目的征集、筛选与评审工作。为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博士和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上发挥更大作用,大幅度增加了自然科学基金额度,从2003年的2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重点资助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优秀人才。依托科技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园区、科技创业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快培养、造就自治区学科带头人和高科技创业人才的步伐。利用网络为全区科技人员和海外归国人员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科技合作技术引进】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实效日益显现。中意合作“内蒙古农村太阳能”示范项目和“中国一西班牙光伏系统”示范项目等一批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应用效果良好。在国内合作方面,与有关省市、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一批技术含量高,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的项目落户内蒙古,提升全区的科技实力,推进技术跨越。
        (张渊 胡德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科学技术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领导名录】
        厅      长:徐凤君         
        副  厅  长:孙惠民         
                   林  莉(女蒙古族)
                   马  强         
        纪 检组 长:包锐锋(蒙古族) 
        助理巡视员:乌宁奇(蒙古族) 
                   李增建         
        【概况】自治区科技厅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发展计划处、条件财务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与社会发展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处、纪检组、机关党委共11个处室。现有58人,其中,研究生8人,本科38人,专科10人,中专2人;厅属二级单位现有450人,其中,研究生15人,大学本科269人,专科118人,中专30人;科技厅现有少数民族26人,蒙古族24人,回族1人,朝鲜族1人;厅属二级单位有少数民族84人。
        科技厅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有:内蒙古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内蒙古甜菜制糖工业研究所、内蒙古对外交流中心、内蒙古技术市场促进中心、内蒙古分析测试中心、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蒙古科学技术厅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内蒙古科学技术奖励中心、内蒙古科技厅驻北京联络处、内蒙古虚拟科学技术研究院。
        【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区科技进步的位次扭转了十年来一直徘徊在24~28位的局面,跃居全国第19位,增速居全国第一位。80%以上的监测指标都较上年有所提高,尤其是科技产出的指标明显提高。其中亿元投资新增GDP和高新技术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历史性地分别上升至全国第1位和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获国家科技奖励系数以及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等指标均进入全国前7位。
        【科技投入总量增长】2004年,全区R&D(研究与发展的英文字头reseach and development)经费投入达9.3亿元,科技投入总量连续6年保持年均30%的增速。自治区本级科技计划总投资4.7亿元,其中自治区级财政科技拨款7900万元,较上年增长23.2%。全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达3亿元,较上年增长8.8%。全年实施计划项目68项,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的16项重大科技专项共投入经费3.8亿元。2004年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73项,获得经费支持5912万元。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科技计划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科技投入的集中度明显增强。2003年,16项重大科技专项投入资金占到科技计划总投资的80%。二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来自企业的R&D投入已占到全区R&D总额的62.4%。三是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放大。政府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科技总投入的6.5%,社会的科技投入占93.5%。政府引导社会科技投入的比例达到1∶14,超过“十五”前三年1∶10的平均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2004年,通过国家和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的实施,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极大地提升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80.9亿元,较上年增长37.8%,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423.9亿元,较上年增长48.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2.2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8%,比“十五”初期的2.1%提高两倍多。至上年12月,自治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1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47家,超10亿元的4家。高新技术已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科技载体建设】2004年,自治区科技生产力布局调整继续向纵深发展。呼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形成明显的科技资源聚集优势。在这条带上集中了自治区90%以上的高等院校、95%以上的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试验室,80%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这些企业、园区、科研机构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个开发区片特有的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优势充分发挥。在三个开发区片内,以包头稀土高新区、呼和浩特高新技术开发区、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园区、基地,在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特色经济、形成新增长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生产力布局规划建设60个高新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化基地的目标已基本完成。这些园区和基地发展势头良好,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启动建设内蒙古科技城  为改制科研院所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已组建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完成初步规划的编制工作,内蒙古奥特奇中蒙药股份公司建设示范项目,一期计划投资9600万元,已经在科技城安家落户,动工兴建。
        组建内蒙古虚拟科学研究院  虚拟研究院以全新的运行机制,动态、柔性、高效、协作的人才资源组织模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解决科技资源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广泛吸引国内外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力量,达到加强自治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初步形成区域性孵化网络  全区建成不同类型的孵化器7个,孵企业354家,年创产值12.3亿元,转化成果340项,累计毕业企业86家。初步显示出孵化器的集群特征和支撑后续发展的能力。其中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去年孵化项目近100项,成为北京地区乃至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快速向内蒙古转移,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纽带与平台。2004年自治区大学科技园共有申请入园建设项目18个,完成入驻审批的建设项目13个。归国留学人员在留学生创业园内创办、领办企业35家,国家“863”项目“陶瓷改性木材”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在创业园内实施。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区建成15个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组建48个行业推广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推广服务网络。自治区科技厅组织4批6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推介,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仅国家13个推广项目的实施就取得9.4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知识产权工作】全区继续把专利战略纳入科技计划体系之中,通过计划实施和对发明专利资助等手段,有效地提高全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2004年,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稳步增长,百万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21位,百万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第15位。全区专利申请量1457件,授权量831件,申请总量13881件,总授权量7800件,其中发明专利2780件。多层面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取得明显效果。国家专利试点城市—包头市实施专利产品产值达38亿元,比2003年增长21%。
        【科技体制改革】自治区直属26家科研机构中,13家开发类院所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和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中先行一步。转制院所通过学科、专业调整和技术、产品、市场的重新定位,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体系和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科研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13家公益类科研院所在内设机构重组和人员分流的基础上,学科专业和人员结构得到优化。有7家科研院所被确定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依靠科技解决“三农三牧”问题,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列入旗县科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多种形式,把科技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建立起直接、快捷、方便的科技服务体系。主要做法有:一是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开通“96048”农牧业科技语音服务台,延伸了服务范围,使受益农牧民的数量增加。二是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活动,经过积极争取,兴和县、海渤湾区、科尔沁区、鄂尔多斯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科特派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在2004年的科特派创业行动中,全区共下派科技人员1792人次,共投入资金7180万元,试点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提高28.6%。三是为提升农牧业服务能力,建设专家大院6个、主导产业示范小区12个、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站10个。随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科技人员和农牧民在经济利益上的双赢。
        【人才开发行动】2004年,启动自治区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完成计划项目的征集、筛选与评审工作。为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博士和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上发挥更大作用,大幅度增加了自然科学基金额度,从2003年的2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重点资助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优秀人才。依托科技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园区、科技创业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快培养、造就自治区学科带头人和高科技创业人才的步伐。利用网络为全区科技人员和海外归国人员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科技合作技术引进】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实效日益显现。中意合作“内蒙古农村太阳能”示范项目和“中国一西班牙光伏系统”示范项目等一批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应用效果良好。在国内合作方面,与有关省市、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一批技术含量高,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的项目落户内蒙古,提升全区的科技实力,推进技术跨越。
        (张渊 胡德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