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5卷  /  经济

2005卷

  • 供销
  •     【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领导名录】
      理事会                         
           副主任:武金祥                
                        王政和               
      监事会                        
        主  任:敖  伦(蒙古族12月离任)
        副主任:侯小玲(女12月离任)   
        【概况】全区供销社系统现有12个盟市供销社、89个旗县供销社、480个基层供销社、278个旗县以上社有及社涉企业。全系统职工人数49942人。自治区供销社本级下设9个直属单位,其中直属企业8个,即: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牧王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土产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供销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纬天冷藏有限公司、内蒙古万邦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可尔棉麻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世奥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另有1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内蒙古经贸学校(事业编制)。自治区供销社及直属单位职工人数446人。
        【经济运行】是年,全区供销社系统完成商品购销总额95亿元,其中商品销售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31.82%;商品购进总额45亿元,同比增长54.6%;上缴国家税金总额4959万元,同比增长32.63%;实现利润总额3335万元,同比增长110.81%。12个盟市供销社和区社直属企业全部实现汇总盈利。
        农资供应  是年,全系统实现农牧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9.55亿元,组织供应化肥110.4万吨,农药、农地膜供应充足,优质化肥供应量占到全区社会需求量的80%以上,继续保持农资市场主导地位。
        供销社传统业务  是年,全系统实现农副产品收购额10亿元,同比增长78.5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84亿元,其中基层社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3亿元,同比增长3.25%;毛绒收购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30%以上,收购粮油1.05亿元,组织供应茶叶15万担,较好地满足了农牧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全系统再生资源类商品购进总额2.58亿元,同比增长84%。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是年,全系统改造重组基层社480个;组织农牧民兴办种植、养殖、服务、农资等专业合作社487个;通过供销社自办、与村委会联办、职工回村领办、委托个体私营业主代办等形式,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1263个,入社农牧户近20万户,帮助农牧民实现收入4.01亿元。
        龙头企业  全系统现有不同规模的龙头企业45个,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流通型龙头企业9个。是年,全系统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76亿元,带动农牧户19.4万户,助农增收3.09亿元。赤峰市喀喇沁旗烟叶产销公司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商品生产基地示范效应  全系统建立科技试验示范田9900公顷,测土配方施肥13万公顷,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服务10.17万人次;兴办种植业基地145个,养殖业基地27个,联合农牧户12.3万户,实现农副产品销售额4.4亿元,助农增收3.18亿元。
        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以区域性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工业品营销中心为骨干。以农村牧区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运营格局。全系统现有各类批发交易市场97个。是年,全系统完成市场交易额近30亿元,其中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1个,1亿元至5亿元的市场6个。全系统有7个市场列入自治区“十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农村牧区商品流通服务网络】
        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  全系统以自治区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盟市、旗县农资公司为基础,整合现有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资源,实施集团化经营战略。在全区重点产粮区、铁路沿线和重要集镇下设24个分公司、5个联营公司,与区内外9个生产厂家建立总代理、总经销关系。2004年底,自治区农资公司以“内蒙农资”为品牌,共发展加盟终端网点250个,优质化肥供应量占到全系统的70%以上,逐步形成上联货源源头、下联网络终端的一体化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农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服务网络  赤峰、包头市等供销社以现有日用消费品企业为基础,整合系统内分散的商场、门店和贸易市场,加入全国总社“新合作”日用消费品网络,已完成分销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连锁加盟方式,包头市烟花爆竹、乌海市盐业经营服务网络已具雏形。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受“循环经济”和相关政策影响,全区各盟市、旗县供销社注重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市场建设,协同有关部门规范市场行为,争取政策扶持。巴彦淖尔市等4个盟市供销社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鄂尔多斯市等7个盟市供销社依托专业公司,联合废旧物资收购网点和经营大户,牵头成立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和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实施价格调节、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体制创新】
        基层社建设  基层社建设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产权主体多元化、服务范围广泛化的特征: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成为组织农牧民进入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由供销社、职工、农牧民、农村牧区各类中介组织组成,内部实行股份合作制运营机制,劳动合作,资本联合,民主管理,分配上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量返利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承担农资供应、农畜产品购销业务的同时,经营服务范围辐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服务推广、日用工业品经营等多个为农服务领域,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是年,全系统基层社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0.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8%,实现利润735万元,同比增长74.58%。
        社有企业改制  盟市、旗县社有企业基本结束以分流人员、消化包袱、消灭亏损源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工作,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来,80%的盟市、旗县社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是年,区直企业在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了社有股减持工作,供销社由绝对控股改为相对控股或参股运营。减持的股权部分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团队、员工及社会法人实施有偿转让。至2004年末,全区278个旗县及旗县以上社有企业中,全资及控股企业123个,参股企业52个,开放办社企业103个。
        职能转变  为适应社企分开和联合社职能定位的要求,全区旗县以上供销社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初步建立起社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上下联合,经济合作,行业指导工作有所加强;积极推行开放办社,努力向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社转变。全区供销社系统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经营组建自治区级行业协会4个,盟市级行业协会14个,旗县级行业协会28个,范围涉及农资、毛绒、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领域。从整体看,全区旗县以上供销社组织机构稳定,12个盟市和85%以上的旗县供销社机关经费和人员编制问题得到解决,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金朝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供销
  •     【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领导名录】
      理事会                         
           副主任:武金祥                
                        王政和               
      监事会                        
        主  任:敖  伦(蒙古族12月离任)
        副主任:侯小玲(女12月离任)   
        【概况】全区供销社系统现有12个盟市供销社、89个旗县供销社、480个基层供销社、278个旗县以上社有及社涉企业。全系统职工人数49942人。自治区供销社本级下设9个直属单位,其中直属企业8个,即: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牧王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土产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供销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纬天冷藏有限公司、内蒙古万邦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可尔棉麻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世奥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另有1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内蒙古经贸学校(事业编制)。自治区供销社及直属单位职工人数446人。
        【经济运行】是年,全区供销社系统完成商品购销总额95亿元,其中商品销售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31.82%;商品购进总额45亿元,同比增长54.6%;上缴国家税金总额4959万元,同比增长32.63%;实现利润总额3335万元,同比增长110.81%。12个盟市供销社和区社直属企业全部实现汇总盈利。
        农资供应  是年,全系统实现农牧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9.55亿元,组织供应化肥110.4万吨,农药、农地膜供应充足,优质化肥供应量占到全区社会需求量的80%以上,继续保持农资市场主导地位。
        供销社传统业务  是年,全系统实现农副产品收购额10亿元,同比增长78.5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84亿元,其中基层社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3亿元,同比增长3.25%;毛绒收购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30%以上,收购粮油1.05亿元,组织供应茶叶15万担,较好地满足了农牧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全系统再生资源类商品购进总额2.58亿元,同比增长84%。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是年,全系统改造重组基层社480个;组织农牧民兴办种植、养殖、服务、农资等专业合作社487个;通过供销社自办、与村委会联办、职工回村领办、委托个体私营业主代办等形式,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1263个,入社农牧户近20万户,帮助农牧民实现收入4.01亿元。
        龙头企业  全系统现有不同规模的龙头企业45个,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流通型龙头企业9个。是年,全系统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76亿元,带动农牧户19.4万户,助农增收3.09亿元。赤峰市喀喇沁旗烟叶产销公司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商品生产基地示范效应  全系统建立科技试验示范田9900公顷,测土配方施肥13万公顷,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服务10.17万人次;兴办种植业基地145个,养殖业基地27个,联合农牧户12.3万户,实现农副产品销售额4.4亿元,助农增收3.18亿元。
        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以区域性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工业品营销中心为骨干。以农村牧区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运营格局。全系统现有各类批发交易市场97个。是年,全系统完成市场交易额近30亿元,其中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1个,1亿元至5亿元的市场6个。全系统有7个市场列入自治区“十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农村牧区商品流通服务网络】
        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  全系统以自治区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盟市、旗县农资公司为基础,整合现有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资源,实施集团化经营战略。在全区重点产粮区、铁路沿线和重要集镇下设24个分公司、5个联营公司,与区内外9个生产厂家建立总代理、总经销关系。2004年底,自治区农资公司以“内蒙农资”为品牌,共发展加盟终端网点250个,优质化肥供应量占到全系统的70%以上,逐步形成上联货源源头、下联网络终端的一体化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农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服务网络  赤峰、包头市等供销社以现有日用消费品企业为基础,整合系统内分散的商场、门店和贸易市场,加入全国总社“新合作”日用消费品网络,已完成分销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连锁加盟方式,包头市烟花爆竹、乌海市盐业经营服务网络已具雏形。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受“循环经济”和相关政策影响,全区各盟市、旗县供销社注重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市场建设,协同有关部门规范市场行为,争取政策扶持。巴彦淖尔市等4个盟市供销社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鄂尔多斯市等7个盟市供销社依托专业公司,联合废旧物资收购网点和经营大户,牵头成立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和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实施价格调节、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体制创新】
        基层社建设  基层社建设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产权主体多元化、服务范围广泛化的特征: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成为组织农牧民进入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由供销社、职工、农牧民、农村牧区各类中介组织组成,内部实行股份合作制运营机制,劳动合作,资本联合,民主管理,分配上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量返利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承担农资供应、农畜产品购销业务的同时,经营服务范围辐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服务推广、日用工业品经营等多个为农服务领域,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是年,全系统基层社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0.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8%,实现利润735万元,同比增长74.58%。
        社有企业改制  盟市、旗县社有企业基本结束以分流人员、消化包袱、消灭亏损源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工作,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来,80%的盟市、旗县社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是年,区直企业在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了社有股减持工作,供销社由绝对控股改为相对控股或参股运营。减持的股权部分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团队、员工及社会法人实施有偿转让。至2004年末,全区278个旗县及旗县以上社有企业中,全资及控股企业123个,参股企业52个,开放办社企业103个。
        职能转变  为适应社企分开和联合社职能定位的要求,全区旗县以上供销社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初步建立起社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上下联合,经济合作,行业指导工作有所加强;积极推行开放办社,努力向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社转变。全区供销社系统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经营组建自治区级行业协会4个,盟市级行业协会14个,旗县级行业协会28个,范围涉及农资、毛绒、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领域。从整体看,全区旗县以上供销社组织机构稳定,12个盟市和85%以上的旗县供销社机关经费和人员编制问题得到解决,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金朝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