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7卷  /  附录

2017卷

  • 牧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
  • 近期,政府研究室会同相关部门对自治区牧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牧区工程推进情况和主要做法  

    自治区牧区共有嘎查3607个,占全区行政嘎查村总数30.9%,居住方式基本上分为集中居住和分散居住两种。其中分散居住的嘎查有1543个,占全区牧区嘎查总数42.8%,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巴彦淖尔、阿拉善盟4个盟市。各地在推进牧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对集中居住的嘎查,与农区的做法基本相同,而对散居的嘎查,则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实施工程建设。一是以牧户为单位实施工程规划。基于牧户散居的特点,各地深入每一牧户调查摸底,充分听取牧民意愿确定实施项目、进行项目规划,并发放“工程推进明白卡”,让每个牧户明白自家的建设项目、建设标准、施工要求以及资金筹集方式,以凝聚共识,发挥牧民参与工程建设的主动性。二是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推进工程。根据散居牧民现实的迫切需求,在项目实施中坚持既必要又可行的原则,不搞一刀切。街巷硬化项目只在个别牧户较为集中的嘎查实施,大多数嘎查将项目经费重点用于改造与牧民打草放牧等密切相关的生产道路;医疗卫生室建设项目通过每户发放小药箱和苏木卫生院配备流动医疗服务车等形式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牧民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嘎查通电项目通过风光互补扩能升级的方式来解决家庭用电问题,将风光互补发动机的功率由300瓦提高到2000瓦以上;人畜饮水工程项目通过集中打水源井、周边牧户修建玻璃钢大容量储水窖、送水服务队有偿配送等方式解决。比如,储水窖一次储水可满足单户1个月的人畜用水需求,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三是以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改善来布局工程。结合开展精准扶贫工程,突出补齐制约牧民生产生活发展短板,重点推进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通讯、社会保障5项工程。对不适宜在牧区散居点实施的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和便民超市等工程,将资金投入到牧户生产急需的贮草棚、标准化棚圈、饲料青贮窖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巩固牧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提供了产业支撑。  

    截至2015年底,有2924个嘎查实现了工程全覆盖,占牧区嘎查总数81.1%,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调研中,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美丽乡村建设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农村牧区投入规模最大、受益面最广、效果最好的民生工程。工程推进两年来,牧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新牧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针对牧区特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与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怎么适合怎么办”的原则,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确保不漏一个嘎查,不落一个牧户。  

    一是关于牧区投入成本高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分配是按照工程量来核定,尽管对牧区提高了一定的投入比例,但相对于牧区偏高的建设成本,倾斜幅度仍然不够。比如,出厂价0.3元左右的砖运到牧区后零售价高达0.8元,成本成倍增加。牧区技术工人每天工资800元,壮工每天300元,高出农区1倍。下一步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牧区的资金投入还要大幅度倾斜,按照实际情况核定牧区人力和建设成本,将牧区建设成本高于农区的部分予以补齐。  

    二是关于下达项目指标不足的问题。牧区地域广、战线长、居住分散,无疑会增加工程难度和建设投资。但项目下达指标与基层需求相差甚远。比如,锡盟街巷硬化投资概算每公里55万元,但指标只按每公里45万元的一半补贴。通辽市今年牧区需完成危房改造5.1万户,而上级投入只有2.1万户的建设指标,是实际工程量的41%。有的旗需要街巷硬化480公里,实际指标只有13.5公里。建议按照牧区实际核算道路建设投资补贴标准,并适当提高补贴比例。  

    三是关于完善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街巷硬化、文化卫生室、连锁超市等项目在散居牧区就不宜与农区一样建设。因此,对于牧区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就应该差别化对待,从解决牧民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需求出发来衡量建设成效,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对于目前牧区以建设贮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风光互补发电增容解决照明、电视广播、生产用电等问题,小药箱加流动医疗服务车解决牧民“看病难”问题等创新做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并积极推行。  

    四是关于工程未覆盖群体问题。目前,在牧区有两类人员无法完全享受美丽乡村建设优惠政策。一是生活在牧区但户籍是城镇户口的居民,主要是苏木精简安置人员、原供销社或粮站等部门工作人员。二是国有小农牧林渔场职工,因户口身份等问题无法完全享受危房改造、通信工程等相关政策。建议自治区应充分考虑这部分群众利益诉求,将其纳入工程覆盖范畴,从城镇建设发展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解决这部分群众没有享受政策补贴的问题。

                                 

     课题主持:雷继鹏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课题人员:李  健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执笔)

    王建龙   自治区农牧业厅          

    温占茂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陈晓庆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执笔)

    赵趣超   自治区发改委            

    王海威   自治区发改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牧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
  • 近期,政府研究室会同相关部门对自治区牧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牧区工程推进情况和主要做法  

    自治区牧区共有嘎查3607个,占全区行政嘎查村总数30.9%,居住方式基本上分为集中居住和分散居住两种。其中分散居住的嘎查有1543个,占全区牧区嘎查总数42.8%,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巴彦淖尔、阿拉善盟4个盟市。各地在推进牧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对集中居住的嘎查,与农区的做法基本相同,而对散居的嘎查,则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实施工程建设。一是以牧户为单位实施工程规划。基于牧户散居的特点,各地深入每一牧户调查摸底,充分听取牧民意愿确定实施项目、进行项目规划,并发放“工程推进明白卡”,让每个牧户明白自家的建设项目、建设标准、施工要求以及资金筹集方式,以凝聚共识,发挥牧民参与工程建设的主动性。二是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推进工程。根据散居牧民现实的迫切需求,在项目实施中坚持既必要又可行的原则,不搞一刀切。街巷硬化项目只在个别牧户较为集中的嘎查实施,大多数嘎查将项目经费重点用于改造与牧民打草放牧等密切相关的生产道路;医疗卫生室建设项目通过每户发放小药箱和苏木卫生院配备流动医疗服务车等形式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牧民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嘎查通电项目通过风光互补扩能升级的方式来解决家庭用电问题,将风光互补发动机的功率由300瓦提高到2000瓦以上;人畜饮水工程项目通过集中打水源井、周边牧户修建玻璃钢大容量储水窖、送水服务队有偿配送等方式解决。比如,储水窖一次储水可满足单户1个月的人畜用水需求,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三是以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改善来布局工程。结合开展精准扶贫工程,突出补齐制约牧民生产生活发展短板,重点推进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通讯、社会保障5项工程。对不适宜在牧区散居点实施的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和便民超市等工程,将资金投入到牧户生产急需的贮草棚、标准化棚圈、饲料青贮窖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巩固牧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提供了产业支撑。  

    截至2015年底,有2924个嘎查实现了工程全覆盖,占牧区嘎查总数81.1%,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调研中,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美丽乡村建设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农村牧区投入规模最大、受益面最广、效果最好的民生工程。工程推进两年来,牧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新牧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针对牧区特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与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怎么适合怎么办”的原则,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确保不漏一个嘎查,不落一个牧户。  

    一是关于牧区投入成本高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分配是按照工程量来核定,尽管对牧区提高了一定的投入比例,但相对于牧区偏高的建设成本,倾斜幅度仍然不够。比如,出厂价0.3元左右的砖运到牧区后零售价高达0.8元,成本成倍增加。牧区技术工人每天工资800元,壮工每天300元,高出农区1倍。下一步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牧区的资金投入还要大幅度倾斜,按照实际情况核定牧区人力和建设成本,将牧区建设成本高于农区的部分予以补齐。  

    二是关于下达项目指标不足的问题。牧区地域广、战线长、居住分散,无疑会增加工程难度和建设投资。但项目下达指标与基层需求相差甚远。比如,锡盟街巷硬化投资概算每公里55万元,但指标只按每公里45万元的一半补贴。通辽市今年牧区需完成危房改造5.1万户,而上级投入只有2.1万户的建设指标,是实际工程量的41%。有的旗需要街巷硬化480公里,实际指标只有13.5公里。建议按照牧区实际核算道路建设投资补贴标准,并适当提高补贴比例。  

    三是关于完善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街巷硬化、文化卫生室、连锁超市等项目在散居牧区就不宜与农区一样建设。因此,对于牧区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就应该差别化对待,从解决牧民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需求出发来衡量建设成效,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对于目前牧区以建设贮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风光互补发电增容解决照明、电视广播、生产用电等问题,小药箱加流动医疗服务车解决牧民“看病难”问题等创新做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并积极推行。  

    四是关于工程未覆盖群体问题。目前,在牧区有两类人员无法完全享受美丽乡村建设优惠政策。一是生活在牧区但户籍是城镇户口的居民,主要是苏木精简安置人员、原供销社或粮站等部门工作人员。二是国有小农牧林渔场职工,因户口身份等问题无法完全享受危房改造、通信工程等相关政策。建议自治区应充分考虑这部分群众利益诉求,将其纳入工程覆盖范畴,从城镇建设发展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解决这部分群众没有享受政策补贴的问题。

                                 

     课题主持:雷继鹏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课题人员:李  健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执笔)

    王建龙   自治区农牧业厅          

    温占茂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陈晓庆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执笔)

    赵趣超   自治区发改委            

    王海威   自治区发改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