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7卷  /  科技

2017卷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 【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以下简称草原所)内设机构13个。其中职能部门4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条财处;专业研究室6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草地生态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建有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地生态与修复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地与农业生态遥感重点实验室、中俄草地生态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实验室、国家牧草种质中期库、国家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农业部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玉树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农业部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站、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等。现有在职职工16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9人。

    【科学研究】  整合资源,凝练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申报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共组织申报各类项目8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项,内蒙古自然基金17项,科技部中蒙国际合作专项项目1项,其他项目29项;已获批立项项目22项,经费576万元,加上科技创新工程经费, 年度科研经费1611万元。其中包括主持科技部中蒙国际合作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内蒙古科技计划类项目1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1项。

    培育和凝练重大成果,加强成果转化能力。2016年共组织申报省部级奖励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奖励3项,包括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草学会草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43篇,其中以第一单位发表SCI/EI论文18篇;出版著作(含专著、编著和译著)32部;获得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鉴定(评价)成果2个,审定登记新品种3个,鉴定农机新产品2套,制定行业标准1项。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引育并举新措施,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和博士后推进计划。1人入选院级青年英才,2人入选所级青年英才。公开招聘博士后2人,博士3人,硕士1人,充实到科研、管理岗位;科技人才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全所科技人才120人,站在职职工的71.9%。平均年龄42岁,45岁及以下占6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科技人才91人,占科技人员总数75.8%。全所具有高级职称科技人才54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48.1%。博士后招收规模和质量逐年提升,博士后进站2人,出站1人。接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拓宽渠道,重视和加强科技人员的学习培训。组织处级干部参加农业部轮训3人次,组织党务干部培训16人次,参加各类科技培训120余人次。推荐6名优秀在职人员攻读博、硕士学位。

    宣传吸引优秀生源,注重培养,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2016年共招收研究生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4人。毕业博士4人,硕士4人。

    【合作交流】  在国际合作方面,拓展国际合作伙伴,新拓展国际合作伙伴9个,包括俄罗斯全俄瓦维洛夫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瑞典国家企业和创新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谷物研究中心、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等。在国际交流方面,先后派出专家11人次赴蒙古、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瑞典5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先后请进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国外专家50人次,组织各类培训班、国际研讨会2次,各类学术报告25场,培养3名蒙古国博士留学生。

    【科技兴农】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品种转化方面,正在与有关企业确定“中草8号杂花苜蓿”新品种成果转化事宜。结合已有的9GX-2.5型六圆盘割草机、BL-600型指盘式搂草机、9LZ-5型指盘式搂草机、RT-13型指盘式搂草机、9JK-1.7型捡拾打捆机等设备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开展牧草刈割、搂集、捡拾打捆机械化作业试验示范18 000亩;新技术转化推广方面,对北方草地主要害虫及毒害草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进行推广。推广新技术5项,累计推广面积240万亩,有效控制草地害虫及毒害草等重大生物灾害的发生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15%20%,新建科技示范基地1个,推广新成果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6 864万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哈素海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牧草免耕播种试验示范,播种苜蓿、冰草、黑麦草、披碱草等10多种牧草,试验示范1000亩。

    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结合科技推广工作,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等工作。依据国外标准品种抗寒指标对现有国产品种进行抗寒性评价,确定其对应的抗寒指数,确定抗寒指数分布。确定不同品种苜蓿根系性状对秋眠级的响应等,通过抗寒性评价,可以有效地提升苜蓿种植中品种选择的水平,保证生产安全、高效;继续研发和完善SDM-1750型甩刀式秸秆刈割机各项工艺,在小型圆捆机的三维建模基础上试制样机,并进行性能测试;委托内蒙古包头市鹿灵机械有限责任公司9GX-2.5型圆盘式割草机的小批量生产,进行实验研究;完成小型圆捆机的三维建模及工艺的研发,河北沧州进行样机的试制。以上机型有望进入农牧民生产活动中,提高农牧民生产效率;登记“中草10号紫花苜蓿”“金岭青贮玉米”等牧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3个;在呼和浩特沙尔沁、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等地,进一步整理良种繁育基地及施肥改良,重点进行培肥地力、机械配套、杂草防控等种子繁育技术研究,提升研究所自主培育的新品种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生产应用速度,为地方和企业实施苜蓿良种生产,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的23个定点试验牧户进行草畜平衡、草地恢复和草场生产经营等相关草地知识普及。发放草牧业科普丛书600余册。推进科技示范旗建设工作。在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建设2个智慧牧场,在原有溯源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手段实现养殖过程的智能化,实现棚舍环境信息的检测和自动调节、养殖设施的远程控制、养殖户局域网络覆盖及生活条件的智能化升级等功能,改善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基地建设】  新增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即农业部草地生态与修复治理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草地与农业生态遥感重点实验室。草原所已形较为完整的草原科学科技平台体系。草原所科技平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四大类。其中科技服务平台1个,包括“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6个: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地生态与修复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地与农业生态遥感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8个: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试验示范基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基地、太仆寺旗典型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廊坊农区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

    【条件建设】  草原所科技平台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科技支撑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16年草原所共申报条件建设项目8项,其中农业基本建设项目4项,修缮购置专项资金项目4项。在建项目中,国家种质资源呼和浩特多年生牧草圃改扩建项目已完成建设内容,共采购科研仪器设备及农机具45台(套);“温带荒漠草原监测站建设项目”通过部委托农科院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共采购科研仪器设备12台(套);完成2014年修缮购置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基地农机具购置”项目报验。

    草原所各平台共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作物保种项目等各类项目70项,先后开展草原野外生态环境监测、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草地放牧管理、草地鼠虫害防控、草地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草原所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支撑。

    (撰稿人:戴雅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 【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以下简称草原所)内设机构13个。其中职能部门4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条财处;专业研究室6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草地生态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建有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地生态与修复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地与农业生态遥感重点实验室、中俄草地生态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实验室、国家牧草种质中期库、国家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农业部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玉树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农业部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站、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等。现有在职职工16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9人。

    【科学研究】  整合资源,凝练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申报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共组织申报各类项目8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项,内蒙古自然基金17项,科技部中蒙国际合作专项项目1项,其他项目29项;已获批立项项目22项,经费576万元,加上科技创新工程经费, 年度科研经费1611万元。其中包括主持科技部中蒙国际合作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内蒙古科技计划类项目1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1项。

    培育和凝练重大成果,加强成果转化能力。2016年共组织申报省部级奖励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奖励3项,包括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草学会草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43篇,其中以第一单位发表SCI/EI论文18篇;出版著作(含专著、编著和译著)32部;获得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鉴定(评价)成果2个,审定登记新品种3个,鉴定农机新产品2套,制定行业标准1项。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引育并举新措施,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和博士后推进计划。1人入选院级青年英才,2人入选所级青年英才。公开招聘博士后2人,博士3人,硕士1人,充实到科研、管理岗位;科技人才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全所科技人才120人,站在职职工的71.9%。平均年龄42岁,45岁及以下占6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科技人才91人,占科技人员总数75.8%。全所具有高级职称科技人才54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48.1%。博士后招收规模和质量逐年提升,博士后进站2人,出站1人。接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拓宽渠道,重视和加强科技人员的学习培训。组织处级干部参加农业部轮训3人次,组织党务干部培训16人次,参加各类科技培训120余人次。推荐6名优秀在职人员攻读博、硕士学位。

    宣传吸引优秀生源,注重培养,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2016年共招收研究生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4人。毕业博士4人,硕士4人。

    【合作交流】  在国际合作方面,拓展国际合作伙伴,新拓展国际合作伙伴9个,包括俄罗斯全俄瓦维洛夫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瑞典国家企业和创新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谷物研究中心、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等。在国际交流方面,先后派出专家11人次赴蒙古、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瑞典5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先后请进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国外专家50人次,组织各类培训班、国际研讨会2次,各类学术报告25场,培养3名蒙古国博士留学生。

    【科技兴农】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品种转化方面,正在与有关企业确定“中草8号杂花苜蓿”新品种成果转化事宜。结合已有的9GX-2.5型六圆盘割草机、BL-600型指盘式搂草机、9LZ-5型指盘式搂草机、RT-13型指盘式搂草机、9JK-1.7型捡拾打捆机等设备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开展牧草刈割、搂集、捡拾打捆机械化作业试验示范18 000亩;新技术转化推广方面,对北方草地主要害虫及毒害草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进行推广。推广新技术5项,累计推广面积240万亩,有效控制草地害虫及毒害草等重大生物灾害的发生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15%20%,新建科技示范基地1个,推广新成果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6 864万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哈素海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牧草免耕播种试验示范,播种苜蓿、冰草、黑麦草、披碱草等10多种牧草,试验示范1000亩。

    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结合科技推广工作,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等工作。依据国外标准品种抗寒指标对现有国产品种进行抗寒性评价,确定其对应的抗寒指数,确定抗寒指数分布。确定不同品种苜蓿根系性状对秋眠级的响应等,通过抗寒性评价,可以有效地提升苜蓿种植中品种选择的水平,保证生产安全、高效;继续研发和完善SDM-1750型甩刀式秸秆刈割机各项工艺,在小型圆捆机的三维建模基础上试制样机,并进行性能测试;委托内蒙古包头市鹿灵机械有限责任公司9GX-2.5型圆盘式割草机的小批量生产,进行实验研究;完成小型圆捆机的三维建模及工艺的研发,河北沧州进行样机的试制。以上机型有望进入农牧民生产活动中,提高农牧民生产效率;登记“中草10号紫花苜蓿”“金岭青贮玉米”等牧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3个;在呼和浩特沙尔沁、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等地,进一步整理良种繁育基地及施肥改良,重点进行培肥地力、机械配套、杂草防控等种子繁育技术研究,提升研究所自主培育的新品种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生产应用速度,为地方和企业实施苜蓿良种生产,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的23个定点试验牧户进行草畜平衡、草地恢复和草场生产经营等相关草地知识普及。发放草牧业科普丛书600余册。推进科技示范旗建设工作。在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建设2个智慧牧场,在原有溯源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手段实现养殖过程的智能化,实现棚舍环境信息的检测和自动调节、养殖设施的远程控制、养殖户局域网络覆盖及生活条件的智能化升级等功能,改善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基地建设】  新增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即农业部草地生态与修复治理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草地与农业生态遥感重点实验室。草原所已形较为完整的草原科学科技平台体系。草原所科技平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四大类。其中科技服务平台1个,包括“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6个: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地生态与修复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地与农业生态遥感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8个: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试验示范基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基地、太仆寺旗典型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廊坊农区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

    【条件建设】  草原所科技平台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科技支撑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16年草原所共申报条件建设项目8项,其中农业基本建设项目4项,修缮购置专项资金项目4项。在建项目中,国家种质资源呼和浩特多年生牧草圃改扩建项目已完成建设内容,共采购科研仪器设备及农机具45台(套);“温带荒漠草原监测站建设项目”通过部委托农科院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共采购科研仪器设备12台(套);完成2014年修缮购置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基地农机具购置”项目报验。

    草原所各平台共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作物保种项目等各类项目70项,先后开展草原野外生态环境监测、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草地放牧管理、草地鼠虫害防控、草地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草原所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支撑。

    (撰稿人:戴雅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