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卷

  • 东河区
  • 【概况】  包头市东河区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北岸,有近300年的发展历史。历史上曾有“水旱码头”“塞外通衢”的盛名。辖区总面积达470平方公里,辖两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人口54.83万,聚居蒙古、汉、回、藏、满、达斡尔等33个民族,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个宗教界别。区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海湿地公园、莲花山风景区,佛道合一的妙法禅寺,藏传佛教福徵寺,转龙藏天然奇景,王若飞革命旧址泰安客栈和市委旧址等自然人文景观,老城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有包头市最大的蔬菜保护地,国家级铝业生态示范园区,是包头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

    2016年,东河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5亿元,同比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7.7亿元,同比增长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4亿元,同比增长7.5%;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 302元和18 990元,同比均增长7.1%,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94个,总投资616.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29.49亿元,完成投资率109.03%,位列包头市第二;与各类金融机构达成融资意向71.5亿元,到位资金47.28亿元,地方金融实现新突破。招商引资项目29个,正在商洽项目15个,总投资366.15亿元,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1.43365.6调整为1.2631.8466.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9条扶持政策,组建农盈投资公司,为农业农村发展搭建起政策和资金平台。投资1.51亿元,实施祥利丰等7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级设施蔬菜种植加工配送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引进中国供销集团合作建设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园,华鹿、南星现代农业荣获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17家农业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62亿元,带动1.25万户农民增收致富。新增利丰、昊泽合作社等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加快农村专项改革。推广订单合同、流转聘用等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加大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流转土地3600亩。设立村集体产业发展专项奖补资金,16个村申报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项目,5个村已开工建设。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争取金融授信1815万元。全面完成18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完成9个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西部节水增效工程1万亩,农村受益人口2.6万人。精准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分类识别贫困人口1059户、1948人,全部建档立卡。选派68个单位、883名领导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实施区、镇、村、户四级挂图作战,投入资金375万元,通过精准帮扶,实现581户、1044人稳定脱贫。

    【林业】  开展林业生态文明改革。编制完成阿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开展林地确权等改革前期工作。推进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审计工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

    【工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华云一期50万吨高端合金铝、二期60万吨技改一部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盛泰540万只铝轮毂、宏丰达6000辆铝合金挂车等项目进展顺利,凯普松、丰川电子等化成箔企业恢复生产,铝及铝深加工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效应。华云自备电厂二期项目快速推进,铝业园区成为全国首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平远物资与包钢集团废钢交易量50万吨,交易总额突破5亿元,西部天然气总部、环嘉再生资源、清洁塑业等项目签约落地,循环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鹿王羊绒、骑士乳业等轻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推进包铝等企业与东华热电进行电力交易,交易量突破7000万千瓦时。城市棚户区改造消化库存房源8341套。争取自治区发行债券41.8亿元,债务结构明显改善,有效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争取电价、铝水补贴政策,协调中铝集团铝水价格每吨下浮300元,包铝等企业获得电价优惠2.5亿元,协助华云新材料、吉泰铝业等5户企业获得产业基金14.2亿元。

    【商业、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大红门、环西等传统商贸企业稳步经营,完成销售收入17.7亿元;蒙鑫缘等55家企业、500家商户入驻老包头批发网,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交易额23.8亿元;维多利商业广场、蓝泽大金城等城市综合体项目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组织11家企业参加中蒙俄商贸洽谈会和国际美食节等活动。

    【城镇建设】  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坚持规划先行。组建城乡规划园林绿化等6个专家技术委员会,对南海湿地及周边地区总体规划、环城路立体商业街城市设计等7个方案评审;编制完善4个专项规划,北梁腾空区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全面推进。投资92.43亿元,实施包一中新校区等19个重大项目,14条道路开工建设,青山路、井坪路、内环路全线通车,综合管廊建设完成5.8公里;改造主城区道路6条,配套供水二次管网91公里,改造供热管网109万平方米,直饮水覆盖20万居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棚户区改造8518户,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改造205万平方米,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5亿元,实施危房改造1600户,硬化街巷面积77.6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投资5520万元,实施17条景观示范街和2条严管街创建工程,建成便民市场5个,占道经营、马路市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智慧北梁”数字化平台投入使用,成为全市社会管理典范。分类实施环卫市场化作业,市容市貌得到有效改善。全区438个住宅小区推行专业化、准物业化或者居民自治管理,物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旅游业】  莲花山成功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海湿地景区荣获自治区级水利风景区和环境教育基地称号,北梁古民居保护性开发等文化旅游项目顺利推进,国家农业公园形成初步规划设计方案,成功承办2016包头爱飞客·飞行那达慕盛会,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被新华社评为“最美中国·大众休闲·健康养生·旅游胜地”。

    【文化】  新改扩建文化站12个、社区(村)文化室79个,整合提升“草原书屋”41个,足球特色学校23所,成立全市首个曲艺家协会,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举办“雷蒙读书会”等各类文化活动310余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北梁棚改为题材的电视剧《安居》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攻坚克难的“北梁精神”。

    【教育】  与中色科技苏州研究院合作组建包头铝工业研究院,为铝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推行名校资源共享模式,公园路、实验、环城路3所小学和铁一幼均开办分校分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区覆盖。北梁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启用,搬迁居民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新改扩建校舍4.93万平方米,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公开招聘、直聘优秀教育人才190名,教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卫生】  2016年,东河区实施卫生创业引领工程,认定创业孵化基地7个。依托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医联体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层级优化、功能完善、协调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区属三家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物零差率销售。

    【环境保护】  建立网格化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环境监管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投资13.94亿元,建设转龙藏等4个公园、3个街心广场,完成南海湿地景区基础设施一、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推进东河、西河、西井湾及壕赖沟综合整治,完成重点区域绿化7299亩,城区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二级以上良好天数247天,同比增加27天。

    【改革】  行政审批事项由22项精简为19项,办理时限压缩120个工作日,办理要件精简76个,切实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商事登记“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 “两证整合”改革制度全面推行,新增市场主体7525户,同比增加11.13%,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出台工业11条、“五个一批”等各类扶持政策,一批实体经济企业获得政策和资金扶持。云谷电力在新三板上市,吉泰铝业等68户企业在新四板挂牌,冶金矿山机械、骆驼酒业等11户企业获得首批包头市“百年老店”荣誉称号。实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红卫日化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等问题,助推企业稳定生产经营。

    【社会保障】  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持续扩大城乡就业。投资2亿元,开工建设北梁失业人员创业实训基地,为1000多户北梁创业者上门发放营业执照。加强就业服务“一微两网”信息传播,就业培训管理平台上线运行,精准实施扶持创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东河区新增就业1.03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4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两大保险并轨,医药报销实现“一降一增三扩两提高”,政策内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0%。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实现并轨调整,基础养老金平均每人提标230元。财政支出4480万元,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冬季住宅取暖补贴及住房公积金提高至市本级标准。资助特困群众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受益群众1.7万人。开通“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引进“幸福9号”智慧养老项目,新建日间照料中心10个,东河区养老机构达到17家,初步形成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撰稿人:张文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东河区
  • 【概况】  包头市东河区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北岸,有近300年的发展历史。历史上曾有“水旱码头”“塞外通衢”的盛名。辖区总面积达470平方公里,辖两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人口54.83万,聚居蒙古、汉、回、藏、满、达斡尔等33个民族,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个宗教界别。区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海湿地公园、莲花山风景区,佛道合一的妙法禅寺,藏传佛教福徵寺,转龙藏天然奇景,王若飞革命旧址泰安客栈和市委旧址等自然人文景观,老城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有包头市最大的蔬菜保护地,国家级铝业生态示范园区,是包头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

    2016年,东河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5亿元,同比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7.7亿元,同比增长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4亿元,同比增长7.5%;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 302元和18 990元,同比均增长7.1%,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94个,总投资616.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29.49亿元,完成投资率109.03%,位列包头市第二;与各类金融机构达成融资意向71.5亿元,到位资金47.28亿元,地方金融实现新突破。招商引资项目29个,正在商洽项目15个,总投资366.15亿元,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1.43365.6调整为1.2631.8466.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9条扶持政策,组建农盈投资公司,为农业农村发展搭建起政策和资金平台。投资1.51亿元,实施祥利丰等7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级设施蔬菜种植加工配送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引进中国供销集团合作建设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园,华鹿、南星现代农业荣获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17家农业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62亿元,带动1.25万户农民增收致富。新增利丰、昊泽合作社等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加快农村专项改革。推广订单合同、流转聘用等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加大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流转土地3600亩。设立村集体产业发展专项奖补资金,16个村申报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项目,5个村已开工建设。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争取金融授信1815万元。全面完成18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完成9个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西部节水增效工程1万亩,农村受益人口2.6万人。精准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分类识别贫困人口1059户、1948人,全部建档立卡。选派68个单位、883名领导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实施区、镇、村、户四级挂图作战,投入资金375万元,通过精准帮扶,实现581户、1044人稳定脱贫。

    【林业】  开展林业生态文明改革。编制完成阿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开展林地确权等改革前期工作。推进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审计工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

    【工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华云一期50万吨高端合金铝、二期60万吨技改一部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盛泰540万只铝轮毂、宏丰达6000辆铝合金挂车等项目进展顺利,凯普松、丰川电子等化成箔企业恢复生产,铝及铝深加工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效应。华云自备电厂二期项目快速推进,铝业园区成为全国首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平远物资与包钢集团废钢交易量50万吨,交易总额突破5亿元,西部天然气总部、环嘉再生资源、清洁塑业等项目签约落地,循环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鹿王羊绒、骑士乳业等轻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推进包铝等企业与东华热电进行电力交易,交易量突破7000万千瓦时。城市棚户区改造消化库存房源8341套。争取自治区发行债券41.8亿元,债务结构明显改善,有效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争取电价、铝水补贴政策,协调中铝集团铝水价格每吨下浮300元,包铝等企业获得电价优惠2.5亿元,协助华云新材料、吉泰铝业等5户企业获得产业基金14.2亿元。

    【商业、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大红门、环西等传统商贸企业稳步经营,完成销售收入17.7亿元;蒙鑫缘等55家企业、500家商户入驻老包头批发网,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交易额23.8亿元;维多利商业广场、蓝泽大金城等城市综合体项目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组织11家企业参加中蒙俄商贸洽谈会和国际美食节等活动。

    【城镇建设】  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坚持规划先行。组建城乡规划园林绿化等6个专家技术委员会,对南海湿地及周边地区总体规划、环城路立体商业街城市设计等7个方案评审;编制完善4个专项规划,北梁腾空区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全面推进。投资92.43亿元,实施包一中新校区等19个重大项目,14条道路开工建设,青山路、井坪路、内环路全线通车,综合管廊建设完成5.8公里;改造主城区道路6条,配套供水二次管网91公里,改造供热管网109万平方米,直饮水覆盖20万居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棚户区改造8518户,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改造205万平方米,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5亿元,实施危房改造1600户,硬化街巷面积77.6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投资5520万元,实施17条景观示范街和2条严管街创建工程,建成便民市场5个,占道经营、马路市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智慧北梁”数字化平台投入使用,成为全市社会管理典范。分类实施环卫市场化作业,市容市貌得到有效改善。全区438个住宅小区推行专业化、准物业化或者居民自治管理,物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旅游业】  莲花山成功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海湿地景区荣获自治区级水利风景区和环境教育基地称号,北梁古民居保护性开发等文化旅游项目顺利推进,国家农业公园形成初步规划设计方案,成功承办2016包头爱飞客·飞行那达慕盛会,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被新华社评为“最美中国·大众休闲·健康养生·旅游胜地”。

    【文化】  新改扩建文化站12个、社区(村)文化室79个,整合提升“草原书屋”41个,足球特色学校23所,成立全市首个曲艺家协会,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举办“雷蒙读书会”等各类文化活动310余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北梁棚改为题材的电视剧《安居》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攻坚克难的“北梁精神”。

    【教育】  与中色科技苏州研究院合作组建包头铝工业研究院,为铝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推行名校资源共享模式,公园路、实验、环城路3所小学和铁一幼均开办分校分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区覆盖。北梁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启用,搬迁居民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新改扩建校舍4.93万平方米,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公开招聘、直聘优秀教育人才190名,教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卫生】  2016年,东河区实施卫生创业引领工程,认定创业孵化基地7个。依托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医联体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层级优化、功能完善、协调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区属三家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物零差率销售。

    【环境保护】  建立网格化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环境监管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投资13.94亿元,建设转龙藏等4个公园、3个街心广场,完成南海湿地景区基础设施一、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推进东河、西河、西井湾及壕赖沟综合整治,完成重点区域绿化7299亩,城区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二级以上良好天数247天,同比增加27天。

    【改革】  行政审批事项由22项精简为19项,办理时限压缩120个工作日,办理要件精简76个,切实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商事登记“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 “两证整合”改革制度全面推行,新增市场主体7525户,同比增加11.13%,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出台工业11条、“五个一批”等各类扶持政策,一批实体经济企业获得政策和资金扶持。云谷电力在新三板上市,吉泰铝业等68户企业在新四板挂牌,冶金矿山机械、骆驼酒业等11户企业获得首批包头市“百年老店”荣誉称号。实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红卫日化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等问题,助推企业稳定生产经营。

    【社会保障】  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持续扩大城乡就业。投资2亿元,开工建设北梁失业人员创业实训基地,为1000多户北梁创业者上门发放营业执照。加强就业服务“一微两网”信息传播,就业培训管理平台上线运行,精准实施扶持创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东河区新增就业1.03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4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两大保险并轨,医药报销实现“一降一增三扩两提高”,政策内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0%。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实现并轨调整,基础养老金平均每人提标230元。财政支出4480万元,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冬季住宅取暖补贴及住房公积金提高至市本级标准。资助特困群众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受益群众1.7万人。开通“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引进“幸福9号”智慧养老项目,新建日间照料中心10个,东河区养老机构达到17家,初步形成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撰稿人:张文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