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5卷  /  科技

2015卷

  • 农牧业科研
  •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院长:冯万玉

    党委书记:翟琇

    副院长:康暄 路战远

    【概况】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现设有8个行政处室、12个专业研究所、3个中心和1个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同时挂有25个国家和自治区农作物、畜牧、草原等领域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站、试验站和示范基地。现有职工847人(其中离退休334人、在职职工513人),在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409人。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后5人、博士90人、硕士110人;在职称结构上,有正高级106人、副高级102人、中级职称148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人选24人、“草原英才”人选2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8个、创新人才基地1个。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作物、家畜、草原。

    【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建设相继制定并下发《院党委会议制度》、《院长办公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公文管理制度》、《干部职工请销假制度》等24项规章制度。各研究所也相应制定完善所务会议制度、科研经费审批制度、科研耗材的出入库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规范。

    人才队伍建设新增加青年创新基金项目22项,总数已达56项。16位青年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申请到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31位在职科技人员攻读学位,其中4人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有11人出国进行培训;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博士23人、硕士14人。有3人新入选“草原英才”,有4个团队入选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有1人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1人入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世纪“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列入国家少数民族特殊培养计划访问学者;2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列入“草原之光”挂职锻炼。

    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国家向日葵分中心、草食动物饲料平台、肉羊遗传资源评价与繁育技术实验室、太阳能光电一体化1.85KW等项目的建设任务;浮空器系统飞行试验基地与草原畜牧业试验基地的建设土地征用也已全部完成。正在实施建设的有托克托县基地、四子王基地、巴彦哈太基地、草食家畜疫病防控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内蒙古科学观测实验站。

    【科技支撑】2014年,共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占全区总数的1/4;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4项,占全区一等奖总数的1/3;鉴定成果2项,审(认)定、登记品种6个,制定并颁布地方标准18项,获国家专利12项。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1篇,其中SCIEI论文15篇,占论文总数的9%,国内核心期刊85篇,占论文总数的56.2%;出版专著4部、参编7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2项;自治区级项目220项;主选题新上的创新基金项目22项,新上青年创新基金项目22项。取得的经费总额达9990余万元。与2013年相比,项目总数和经费都有所增加。

    种植业研究在河套灌区、旱作区、西辽河流域等不同区域,开展了农作物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农机农艺一体化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盐碱地改良及农田污染防控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培育出“蒙啤麦4号”大麦、“蒙糯糜1号”糜子、“蒙芋2号”菊芋、“内2963”甜菜、“中荷10号”黄瓜、“牧科引白花草木犀”牧草等6个农作物和牧草新品种。筛选出多个小麦、玉米、向日葵、大豆、油菜、甜菜、小杂粮、蔬菜等作物的高产优质新组合,共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苗头品种(系)10个。在植物保护方面开展的向日葵螟绿色防控技术、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治、向日葵列当抗性品种筛选、设施大棚内根结线虫防治技术、油菜黑胫病应急预警防控技术等研究,均取得了明显进展。

    养殖业研究围绕肉牛、肉羊、绒山羊、奶牛健康养殖及饲草料开发等方面开展了技术集成与模式研究,围绕功能性饲料研制、营养调控及规模养殖场污染物排放开展了技术研究。利用现代高效繁育技术选育出巴美、呼伦贝尔短尾羊2个优质高产肉羊新品系,核心群规模已达1400只;“1396”超级绒山羊新品系,核心群规模已达400只;西门塔尔牛肉用品系选育、和牛与红安格斯牛杂交犊牛生长发育观察与遗传分析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牧场奶牛疾病防治及保健技术体系获得了发明专利;羊传染性支原体肺炎、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三联灭活疫苗的研究、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的建立、蒙兽药狼毒十味散的研制等,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草原生态保护与技术利用以鄂尔多斯柠条锦鸡儿等7种旱生牧草及植被恢复技术为核心内容,在全区12个旗县区进行规模化技术引领与示范推广,建植面积达11万余亩。从国内外引进各类牧草种质材料180余种;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乡土草种选育与生态适应机制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对自治区特有优良牧草的环境适应机制及其功能基因定位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清华大学合作在草原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方面开展了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资产核算评估体系。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2014年,承担国家农业部下达地对北京市丰台区等9个地区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监测任务,完成600批次样品的抽检;承担国家农业部组织的生鲜乳违禁添加监督抽查,对自治区6个盟市1300个奶站抽样进行三聚氰胺等3900项次的检验;承担对全区12个盟市蔬菜生产基地的监测工作,对46个旗县158个基地的960批次样品进行抽检。在国内首次开展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到羊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分泌模式及其转化率、代谢途径及其机理的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法与乳成分经典检测方法相结合,建立近红外光谱法测定乳成分的模型,明确乳成分快速检测仪的可行性,并对内蒙古地区牛奶中铅的风险隐患进行跟踪评估。通过内蒙古马铃薯及其产地重金属和农药污染与预警研究,明确了内蒙古产区马铃薯主要污染因子。

    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旱生植物抗性基因挖掘、转基因苜蓿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果;乌拉特柄扁桃SOD蛋白基因序列及应用获得技术专利;内蒙古绒山羊3个类群进行的基因测序分析,已构建起基因组DNA文库;以耐盐两倍体甜菜品系为材料,基于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的耐盐相关microRNA及其靶基因挖掘的研究也取得积极进展;降解纤维素基因工程的构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向日葵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获得一批耐盐相关基因;绵羊机体组织中分离胚胎与干细胞类似的多潜能干细胞取得积极进展。此外,农业遥感监测工作已正式启动,在农作物遥感监测的基础研究、卫星影像提取信息方法研究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2014年,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重点,在全区10个盟市56个旗县建立了80余个示范区,推广农牧业科学院自育的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小杂粮、蔬菜、牧草等新品种24个,以及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控技术、肉羊现代繁育技术、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草原生态保护技术等新技术96项;示范核心区面积达15万余亩,辐射推广面积近1000万亩;示范推广优质肉羊、肉牛3万余头只,发放技术资料、光碟3万余份,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10亿余元。同时,还精心组织参加了“中国·内蒙古第二届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促进了新成果、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交流合作】2014年,共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蒙古国等5个国家90余位专家来农牧业科学院。同时,自治区派出近60余位科研人员赴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等国,开展了动植物繁育及营养、牧草加工利用、农作物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学术交流。组织参加在匈牙利召开的“中国—匈牙利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第二次工作会议。180多人次科技人员赴山东、河北、广州等20多个省市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同时还邀请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做专题讲座。首次召开“自治区农牧业科研院所工作座谈会”,与盟市16个农牧科学院(所)探讨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科研
  •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院长:冯万玉

    党委书记:翟琇

    副院长:康暄 路战远

    【概况】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现设有8个行政处室、12个专业研究所、3个中心和1个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同时挂有25个国家和自治区农作物、畜牧、草原等领域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站、试验站和示范基地。现有职工847人(其中离退休334人、在职职工513人),在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409人。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后5人、博士90人、硕士110人;在职称结构上,有正高级106人、副高级102人、中级职称148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人选24人、“草原英才”人选2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8个、创新人才基地1个。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作物、家畜、草原。

    【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建设相继制定并下发《院党委会议制度》、《院长办公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公文管理制度》、《干部职工请销假制度》等24项规章制度。各研究所也相应制定完善所务会议制度、科研经费审批制度、科研耗材的出入库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规范。

    人才队伍建设新增加青年创新基金项目22项,总数已达56项。16位青年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申请到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31位在职科技人员攻读学位,其中4人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有11人出国进行培训;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博士23人、硕士14人。有3人新入选“草原英才”,有4个团队入选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有1人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1人入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世纪“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列入国家少数民族特殊培养计划访问学者;2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列入“草原之光”挂职锻炼。

    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国家向日葵分中心、草食动物饲料平台、肉羊遗传资源评价与繁育技术实验室、太阳能光电一体化1.85KW等项目的建设任务;浮空器系统飞行试验基地与草原畜牧业试验基地的建设土地征用也已全部完成。正在实施建设的有托克托县基地、四子王基地、巴彦哈太基地、草食家畜疫病防控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内蒙古科学观测实验站。

    【科技支撑】2014年,共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占全区总数的1/4;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4项,占全区一等奖总数的1/3;鉴定成果2项,审(认)定、登记品种6个,制定并颁布地方标准18项,获国家专利12项。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1篇,其中SCIEI论文15篇,占论文总数的9%,国内核心期刊85篇,占论文总数的56.2%;出版专著4部、参编7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2项;自治区级项目220项;主选题新上的创新基金项目22项,新上青年创新基金项目22项。取得的经费总额达9990余万元。与2013年相比,项目总数和经费都有所增加。

    种植业研究在河套灌区、旱作区、西辽河流域等不同区域,开展了农作物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农机农艺一体化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盐碱地改良及农田污染防控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培育出“蒙啤麦4号”大麦、“蒙糯糜1号”糜子、“蒙芋2号”菊芋、“内2963”甜菜、“中荷10号”黄瓜、“牧科引白花草木犀”牧草等6个农作物和牧草新品种。筛选出多个小麦、玉米、向日葵、大豆、油菜、甜菜、小杂粮、蔬菜等作物的高产优质新组合,共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苗头品种(系)10个。在植物保护方面开展的向日葵螟绿色防控技术、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治、向日葵列当抗性品种筛选、设施大棚内根结线虫防治技术、油菜黑胫病应急预警防控技术等研究,均取得了明显进展。

    养殖业研究围绕肉牛、肉羊、绒山羊、奶牛健康养殖及饲草料开发等方面开展了技术集成与模式研究,围绕功能性饲料研制、营养调控及规模养殖场污染物排放开展了技术研究。利用现代高效繁育技术选育出巴美、呼伦贝尔短尾羊2个优质高产肉羊新品系,核心群规模已达1400只;“1396”超级绒山羊新品系,核心群规模已达400只;西门塔尔牛肉用品系选育、和牛与红安格斯牛杂交犊牛生长发育观察与遗传分析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牧场奶牛疾病防治及保健技术体系获得了发明专利;羊传染性支原体肺炎、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三联灭活疫苗的研究、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的建立、蒙兽药狼毒十味散的研制等,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草原生态保护与技术利用以鄂尔多斯柠条锦鸡儿等7种旱生牧草及植被恢复技术为核心内容,在全区12个旗县区进行规模化技术引领与示范推广,建植面积达11万余亩。从国内外引进各类牧草种质材料180余种;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乡土草种选育与生态适应机制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对自治区特有优良牧草的环境适应机制及其功能基因定位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清华大学合作在草原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方面开展了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资产核算评估体系。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2014年,承担国家农业部下达地对北京市丰台区等9个地区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监测任务,完成600批次样品的抽检;承担国家农业部组织的生鲜乳违禁添加监督抽查,对自治区6个盟市1300个奶站抽样进行三聚氰胺等3900项次的检验;承担对全区12个盟市蔬菜生产基地的监测工作,对46个旗县158个基地的960批次样品进行抽检。在国内首次开展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到羊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分泌模式及其转化率、代谢途径及其机理的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法与乳成分经典检测方法相结合,建立近红外光谱法测定乳成分的模型,明确乳成分快速检测仪的可行性,并对内蒙古地区牛奶中铅的风险隐患进行跟踪评估。通过内蒙古马铃薯及其产地重金属和农药污染与预警研究,明确了内蒙古产区马铃薯主要污染因子。

    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旱生植物抗性基因挖掘、转基因苜蓿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果;乌拉特柄扁桃SOD蛋白基因序列及应用获得技术专利;内蒙古绒山羊3个类群进行的基因测序分析,已构建起基因组DNA文库;以耐盐两倍体甜菜品系为材料,基于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的耐盐相关microRNA及其靶基因挖掘的研究也取得积极进展;降解纤维素基因工程的构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向日葵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获得一批耐盐相关基因;绵羊机体组织中分离胚胎与干细胞类似的多潜能干细胞取得积极进展。此外,农业遥感监测工作已正式启动,在农作物遥感监测的基础研究、卫星影像提取信息方法研究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2014年,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重点,在全区10个盟市56个旗县建立了80余个示范区,推广农牧业科学院自育的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小杂粮、蔬菜、牧草等新品种24个,以及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控技术、肉羊现代繁育技术、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草原生态保护技术等新技术96项;示范核心区面积达15万余亩,辐射推广面积近1000万亩;示范推广优质肉羊、肉牛3万余头只,发放技术资料、光碟3万余份,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10亿余元。同时,还精心组织参加了“中国·内蒙古第二届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促进了新成果、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交流合作】2014年,共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蒙古国等5个国家90余位专家来农牧业科学院。同时,自治区派出近60余位科研人员赴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等国,开展了动植物繁育及营养、牧草加工利用、农作物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学术交流。组织参加在匈牙利召开的“中国—匈牙利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第二次工作会议。180多人次科技人员赴山东、河北、广州等20多个省市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同时还邀请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做专题讲座。首次召开“自治区农牧业科研院所工作座谈会”,与盟市16个农牧科学院(所)探讨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