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8卷  /  经济

1998卷

  • 商品流通
  • 【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领导名录】

        厅    长:高延青(蒙古族)

        副 厅 长:白相喜

                  张国治

                  康昱幸(蒙古族)

        纪检组长:宋  岍

    【概况】  1945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运来庄成立时就提出“开展自治,贸易先行”的口号。1946年3月,经中共晋察冀党中央局批准,在张家口建立内蒙古实业股份有限总公司,乌兰夫任董事长。同年10月,设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的东蒙人民合作社(前身是西科前旗交易局),改组为东蒙实业公司。1947年5月1日,自治政府成立后,内蒙古实业总公司由张家口市迁往王爷庙,与设在王爷庙的内蒙古实业公司合并,改建为内蒙古贸易总公司。1948年3月,内蒙古贸易总公司改为内蒙古贸易管理总局。1949年1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工商部,下设商业局,并建立粮食、百货、畜产、木材4个专业公司。195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撤销工商部,设立贸易部。1954年1月,绥远省建制撤销,其所属的各级商业行政机构划归自治区管理,自治区贸易部改为商业部。1955年5月,改为商业厅。1958年8月,自治区城市服务厅、供销合作社并入商业厅;10月自治区外贸局并入商业厅(1959年8月又分设)。1961年8月,自治区政府决定供销合作社从商业厅分出单设,恢复供销合作社体制。1965年9月,自治区供销社第二次并入商业厅。1966年初,撤销商业厅,改设财贸委员会商业局。1966年9月,恢复商业厅。10月,商业工作由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生产建设指挥部接管,商业厅再次被撤销。1970年8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商业局(包括工商局、外贸局、供销社和粮油工作),1971年底粮食业务从商业局分出,成立自治区粮食局。1980年7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局,恢复自治区商业厅建制。1985年4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厅,其业务工作并入自治区商业厅。

        1947年5月,内蒙古粮食局在今乌兰浩特市成立。1948年12月,内蒙古粮食公司成立,1953年粮食局、粮食公司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粮食局。195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与绥远省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粮食部。1955年6月,将粮食部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厅。1966年5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厅,成立自治区财贸委员会粮食局。1967年8月,撤销财贸委粮食局,恢复自治区粮食厅。1968年10月,撤销粮食厅,成立自治区粮食油脂公司,隶属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生产建设指挥部。1970年12月,自治区粮食油脂公司改为自治区粮油供应站,归属自治区商业局领导。1971年12月,撤销自治区粮油供应站,组建自治区革委会粮食局。1980年6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局,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厅。1983年8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厅,成立自治区粮食局。1985年4月,自治区粮食局自治区商业厅。1994年5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撤销商业厅、物资局,成立商务厅,原商业厅直属商业、粮食专业公司组成内蒙古商业粮食(集团)总公司。

    【主要成果】  1997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二年,城乡市场平稳、繁荣,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品类丰富。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国有商业企业商品总购进41.2亿元,增长4.04%;总销售51.5亿元,增长5.1%。同年底,商品库存总额12.5亿元,下降5.5%。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总购进103.87亿斤,增长43%;粮食总销售43.45亿斤,下降20%。同年底,全区粮食库存总量达80亿公斤,增长34.33%。物资系统总购进16.6亿元,同比增长10.72%;实现总销售22.02亿元,比上年下降13%。同年底,库存总额32 936万元,下降33.84%。商务系统商品零售额与全区零售额增长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市场运行特点】  1.全区流通领域市场化发展步伐加快,多种经济类型的经济成分逐渐形成。199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占34.02%,集体经济占18.06%,个体经济占30.07%。1997年,国有商业企业零售额下降0.9%,非国有经济零售额的比重由上年的65.8%上升到69.7%。主要原因是国有流通企业认真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快改革步伐,特别是盟市的中小型流通企业实行改、换、租等改革,使经营网点和人数大幅度减少,使商务厅系统的市场占有份额下降到8%。2.买方市场格局持续发展,商品供给结构有所调整。从全区商品供给来看,食品、副食品等商品供应明显改善,商品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发展。据对46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排队分析,均为供求平稳或供大于求,尤其是人民生活必需的肉、菜、糖等商品都达到供求平衡或供应有余。从产品结构看,耐用消费品增长依然较快,25英寸以上彩电、空调等家用电器销量增幅在50%以上,一些市场畅销品牌增幅更大。但也有一些商品供给过剩,造成商品积压,表明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加强。3.商品价格低,购买力分流。全区消费品总指数上涨4.5%,消费品价格起伏变化很小,需求虽有增长但上行拉力不强。一方面居民的消费趋向于比价格、比质量,使整个消费品市场始终保持着平稳的运行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兼并、破产,下岗人员增加,再加上非商品支出增加,购买力分流明显。

    【重要商品宏观调控】  1995年~1997年,自治区粮食生产连续3年获得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125亿公斤的新台阶。为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全区广大粮食干部职工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的指示,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不打白条,积极组织收购入库,基本上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1997年,累计收购入库粮食51.94亿公斤,同比增长83.3%。商务厅党组根据全区粮食获特大丰收,粮食商品量大幅度增加的实际,厅领导6下产区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数次去党中央汇报,为自治区争取回24.5亿公斤国家专储粮任务,仅此一项为农民增加收入近10亿元。特别是哲里木盟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00元左右,为自治区实现两个提高做出直接贡献,也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掌握了粮源。1997年末,全区粮食库存总量达80亿公斤,同比增长34.37%,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因露天存粮数量猛增,而且有28.153亿公斤高水分粮入库,给全区粮食安全保管带来压力。为此,自治区及各盟市成立安全保粮协调领导小组,商务厅又派出保粮小组,指导烘晒工作。经过全区各地粮食干部职工100多天加班加点奋战,按时完成高水分粮降水任务,露天存放的粮食也都安全渡夏渡汛,全区没有发生坏粮事故。

    【流通体制改革】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商务厅配合有关部门对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进行认真调研。1997年10月召开全区粮食工作会议和全区流通体制改革座谈会,总结交流全区商业、粮食和物资企业改革经验。提出全区流通体制改革地对策和意见,并与体改委、经贸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我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分解下达粮食企业下岗分流指标。针对全区流通领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在“抓大”方面主要是指导内蒙古商业粮油(集团)总公司、内蒙古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改革;进一步指导内蒙古民族商场(集团)完善规范股份制运行,扩股融资,开拓新的增长点,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放小”方面主要是指导、协调各地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嫁接改造、租赁、出售、兼并、拍卖、承包经营、破产等形式进行转制。至1997年底,国有商业企业的2 200个网点,已经改制750个,其中,改为股份制的94个,实行“国有民营”的211个,“民有民营”的79个,租赁的273个,破产56个,拍卖37个,从业人员由12万人减少到8万人。粮食部门两条线运行已建立两本账,实现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业务分开,粮食企业下岗分流人员4.4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0%。物资企业从1996年366户减少为1997年的275户,职工人数由1996年的2.36万人减少为1997年的1.8万人,减少24%。全区连锁经营试点工作有良好的开端,1997年,已发展到8户。商务厅指导内蒙古食全食美连锁配送中心、包头市东河菜市场连锁超市、包头粮食“便民”、“利民”等五家连锁经营公司进行规范完善;协助有关部门开办内蒙古民族集团“长乐超市”、锡林菜市场“丽都超市”、包头“家乐”粮油食品总店、赤峰市粮油连锁店、呼和浩特市粮油连锁店。针对全区开展连锁经营的情况,起草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我区商业连锁的实施意见》。

    【扭亏增盈】  扭亏增盈是商务厅1997年指导全行业管理的工作重点。围绕着学邯钢活动,年初召开全区商品流通工作会议,对扭亏增盈工作进行重点部署,积极指导全区商粮物企业开源节流,提高效益,从上到下建立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为彻底摸清亏损原因,帮助、指导、协调各盟市流通企业切实抓好扭亏增盈工作,商务厅于5~6月组织工作组赴盟市和区直重点企业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扭亏增盈工作。10月在包头市召开全区粮食工作会议,要求全区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行动起来,挖掘内部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增收节支,遏制亏损上升的势头。1997年,商业、粮食和物资系统扭亏增盈工作已见成效。全区国有商业企业净亏损6 845万元,同比减亏33.16%;全区粮食企业亏损总额15.75亿元,同比增亏4.16亿元,增亏幅度为35.89%,但和全国增亏147.8%相比,低111.97个百分点;物资企业亏损1.19亿元,比上年1.85亿元减亏6 567万元,减亏35.5%。由于商务厅扭亏增盈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措施得力,成绩明显,受到国内贸易部的通报表扬。

    【国有商业产权制度改革】  1997年,是国有商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较快的一年。各盟市在积极组建完善商业集团公司的同时,对中小型商业实行资产一次性量化、职工一次性买断工龄、历史债务一次性清偿、离退休职工一次性安置等改革措施,使一些小型商业企业自身实力下降,经营不善而退出流通领域,在市场的变革中又以新的身份参与竞争。全年国有商业企业及网点减少到676个,从业人员由12万人减少到8万人,全行业减亏3 396万元,比上年减亏33.16%。

    【商业宏观调控】  1997年,商业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全区消费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平稳。围绕着自治区两大历史性任务,国有商业在推进“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中,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农畜产品收购中,行业主管部门把积极协调牛羊收购资金,开发新兴肉食产品,走增产增收的路子与开拓农村牧区市场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1997年9月,商务厅与锡林郭勒盟委、行署在锡林浩特市成功地举办以“美在天然,贵在绿色”为主题的锡林郭勒盟肉类产品展示展销会,吸引全国各地100多个部门和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共签订合同和达成意向协议67个,总量2.18万吨,折合人民币3.16亿元。1997年,全区国有商业收购农畜产品金额达6.2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共收购菜牛15.6万头,收购菜羊169.8万只,收购生猪11.4万口。全区家畜定点屠宰工作,由于自治区领导的重视,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定点屠宰检疫管理规定》,6月份在包头市举办“定点屠宰”现场会。年末,已有8个盟市完成整顿工作,列入申领“定点屠宰”许可证的单位达189个。

    【国有商业网点建设】  全区各级流通部门把建设培育商业市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花大力气抓规划、抓落实、抓特色,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加快流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促进市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1997年,全区已建商品交易市场1 700多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 675个、生产资料市场109个;全区旗、县、乡镇已设生猪定点屠宰点1 590个。

    【工业品经营】  1997年,全区日用工业品销售比1996年有所下降,但自治区名优特新产品数量在国有商业网点有所增加。通过开展工商联手开拓市场和积极发展连锁店,以及自治区工商企业参加全国商品交易会,使自治区的产品在区内外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达到20%左右。

    【商办工业】  自治区商办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参与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营策略,为保障供给、平抑物价、繁荣市场、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重要贡献,在市场的搏击中不断发展和壮大。1997年末,独立核算企业73个,职工1.24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41亿元,实现利税3 867万元。附营工业15个,职工总数1 296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 991万元,实现利税82万元。

    【副食品风险基金管理】  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区实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初步建立起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副食品风险金制度。自治区落实副食品风险金1 200万元,用于猪肉和食糖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对稳定市场、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平抑物价和调节供求发挥重要作用。

    【饮食服务业】  至1997年12月,全区国有饮食服务业自然网点为540个(独立核算单位325个),从业人员15 029人。全年营业收入15 775万元,比上年增长4.3%;利润总额达99万元,比上年增长11.2%。照相、美容、酒店及多功能娱乐城等效益增长较明显。1997年,商务厅加强对饮食服务行业的管理、指导工作:1.积极协调、组织全区烹饪技术大赛和美发美容大赛,并编辑出版烹饪大赛作品集——《内蒙古美食》。2.推荐3个品种参加“中华名小吃”评定工作,均获通过,并被命名。3.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盟等地帮助、培育饮食服务骨干企业,发挥其联带效应。4.对亏损网点进行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的改革,使一些饮食服务企业走出困境。 

    【粮食商业】  至1997年,全区粮食系统有粮库(站)1 055个(其中粮库847个),设计仓容35.5亿斤,日烘干能力1.14万吨;城镇粮店987个,其中便民连锁店206个,独立核算多种经营企业534个。1997年底,在职职工儿2万人。初步建立起粮食宏观调控和风险基金体系。全区有75个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库,10个自治区粮食储备库。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储备粮食7.2亿斤,储备食油1.26万吨,粮食风险基金1.7亿元。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和保护农业生产,安排灾区人民生活,平抑粮价、调节供求,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和建立粮食市场  全区已建成90个旗县级粮食批发市场,4个区域性粮食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其它经济成分为辅的流通格局。1997年,全区通过粮食市场购销粮食5亿公斤。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企业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已逐步实现从计划供应型向市场经营型和资本经营型、从单一购销经营型向多种经营型、从国内贸易型向内外贸一体型的转变。1997年,粮食流通企业通过“抓大放小”,调整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各种实现形式,发挥了主导作用。一些盟市、旗县以当地优势企业或产品为龙头,开展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积极探索新型的流通经营组织——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一些粮食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实行租、转、卖、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使一些处于困难的小企业找到出路,出现生机和活力。

    粮食企业内部改革与管理  按照“两条线”运行要求,各盟市建立两本账。有的地区将粮库原来多种经营业务、人员、资产全部从粮库分离出来,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多种经营公司。到1997年12月末,全区粮食系统独立核算的多种经营企业共计534个,从事多种经营人员4.1万人,占粮食系统职工总数的36.6%。

    粮食供求管理  1997年,粮食库存总量80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4.33%,掌握社会商品粮源的主要部分,保证粮食市场和价格的稳定,保证军需民食。国有粮食部门对粮油及其制品实行挂牌销售,平抑物价,救灾扶困,切实保证城镇居民、军队、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特困企业职工的粮食需要。

    国家定购粮食收购  自治区政府以内政发[1997]104号文下发全区《关于下达1997粮食年度定购粮食销售调拨计划的通知》,核定各盟市定购粮食计划8.25亿公斤。1997年,粮食年度共收购定购粮8.41亿公斤,完成任务的101.9%,有定购粮任务的盟市全部完成。

    粮食加工  1997年,全区粮食系统有粮油企业131个,年产量225 184吨,职工人数7 933人。1997年,粮食主要品种年加工生产量为:大米2 317吨,小麦粉219 090吨,杂粮3 777吨,植物油70 798吨,精炼食用植物油14 780吨,粮油食品8 256吨。

    议价粮油购进  1997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一方面积极组织国家专储粮和定购粮收购,另一方面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坚持不限收、不拒收、不停收、不打“白条”,满足农民的售粮需要,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至1997年底收购26.75亿公斤议购粮。

      [存在问题]  1.粮食企业亏损大幅度增加。形成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性的,又有经营性的。政策性原因形成亏损占93.04%。2.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给1997年新粮收购有50亿公斤粮食露天存放。

    (孙喜和  张志中)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商品流通
  • 【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领导名录】

        厅    长:高延青(蒙古族)

        副 厅 长:白相喜

                  张国治

                  康昱幸(蒙古族)

        纪检组长:宋  岍

    【概况】  1945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运来庄成立时就提出“开展自治,贸易先行”的口号。1946年3月,经中共晋察冀党中央局批准,在张家口建立内蒙古实业股份有限总公司,乌兰夫任董事长。同年10月,设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的东蒙人民合作社(前身是西科前旗交易局),改组为东蒙实业公司。1947年5月1日,自治政府成立后,内蒙古实业总公司由张家口市迁往王爷庙,与设在王爷庙的内蒙古实业公司合并,改建为内蒙古贸易总公司。1948年3月,内蒙古贸易总公司改为内蒙古贸易管理总局。1949年1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工商部,下设商业局,并建立粮食、百货、畜产、木材4个专业公司。195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撤销工商部,设立贸易部。1954年1月,绥远省建制撤销,其所属的各级商业行政机构划归自治区管理,自治区贸易部改为商业部。1955年5月,改为商业厅。1958年8月,自治区城市服务厅、供销合作社并入商业厅;10月自治区外贸局并入商业厅(1959年8月又分设)。1961年8月,自治区政府决定供销合作社从商业厅分出单设,恢复供销合作社体制。1965年9月,自治区供销社第二次并入商业厅。1966年初,撤销商业厅,改设财贸委员会商业局。1966年9月,恢复商业厅。10月,商业工作由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生产建设指挥部接管,商业厅再次被撤销。1970年8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商业局(包括工商局、外贸局、供销社和粮油工作),1971年底粮食业务从商业局分出,成立自治区粮食局。1980年7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局,恢复自治区商业厅建制。1985年4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厅,其业务工作并入自治区商业厅。

        1947年5月,内蒙古粮食局在今乌兰浩特市成立。1948年12月,内蒙古粮食公司成立,1953年粮食局、粮食公司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粮食局。195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与绥远省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粮食部。1955年6月,将粮食部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厅。1966年5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厅,成立自治区财贸委员会粮食局。1967年8月,撤销财贸委粮食局,恢复自治区粮食厅。1968年10月,撤销粮食厅,成立自治区粮食油脂公司,隶属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生产建设指挥部。1970年12月,自治区粮食油脂公司改为自治区粮油供应站,归属自治区商业局领导。1971年12月,撤销自治区粮油供应站,组建自治区革委会粮食局。1980年6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局,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厅。1983年8月,撤销自治区粮食厅,成立自治区粮食局。1985年4月,自治区粮食局自治区商业厅。1994年5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撤销商业厅、物资局,成立商务厅,原商业厅直属商业、粮食专业公司组成内蒙古商业粮食(集团)总公司。

    【主要成果】  1997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二年,城乡市场平稳、繁荣,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品类丰富。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国有商业企业商品总购进41.2亿元,增长4.04%;总销售51.5亿元,增长5.1%。同年底,商品库存总额12.5亿元,下降5.5%。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总购进103.87亿斤,增长43%;粮食总销售43.45亿斤,下降20%。同年底,全区粮食库存总量达80亿公斤,增长34.33%。物资系统总购进16.6亿元,同比增长10.72%;实现总销售22.02亿元,比上年下降13%。同年底,库存总额32 936万元,下降33.84%。商务系统商品零售额与全区零售额增长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市场运行特点】  1.全区流通领域市场化发展步伐加快,多种经济类型的经济成分逐渐形成。199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占34.02%,集体经济占18.06%,个体经济占30.07%。1997年,国有商业企业零售额下降0.9%,非国有经济零售额的比重由上年的65.8%上升到69.7%。主要原因是国有流通企业认真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快改革步伐,特别是盟市的中小型流通企业实行改、换、租等改革,使经营网点和人数大幅度减少,使商务厅系统的市场占有份额下降到8%。2.买方市场格局持续发展,商品供给结构有所调整。从全区商品供给来看,食品、副食品等商品供应明显改善,商品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发展。据对46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排队分析,均为供求平稳或供大于求,尤其是人民生活必需的肉、菜、糖等商品都达到供求平衡或供应有余。从产品结构看,耐用消费品增长依然较快,25英寸以上彩电、空调等家用电器销量增幅在50%以上,一些市场畅销品牌增幅更大。但也有一些商品供给过剩,造成商品积压,表明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加强。3.商品价格低,购买力分流。全区消费品总指数上涨4.5%,消费品价格起伏变化很小,需求虽有增长但上行拉力不强。一方面居民的消费趋向于比价格、比质量,使整个消费品市场始终保持着平稳的运行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兼并、破产,下岗人员增加,再加上非商品支出增加,购买力分流明显。

    【重要商品宏观调控】  1995年~1997年,自治区粮食生产连续3年获得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125亿公斤的新台阶。为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全区广大粮食干部职工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的指示,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不打白条,积极组织收购入库,基本上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1997年,累计收购入库粮食51.94亿公斤,同比增长83.3%。商务厅党组根据全区粮食获特大丰收,粮食商品量大幅度增加的实际,厅领导6下产区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数次去党中央汇报,为自治区争取回24.5亿公斤国家专储粮任务,仅此一项为农民增加收入近10亿元。特别是哲里木盟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00元左右,为自治区实现两个提高做出直接贡献,也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掌握了粮源。1997年末,全区粮食库存总量达80亿公斤,同比增长34.37%,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因露天存粮数量猛增,而且有28.153亿公斤高水分粮入库,给全区粮食安全保管带来压力。为此,自治区及各盟市成立安全保粮协调领导小组,商务厅又派出保粮小组,指导烘晒工作。经过全区各地粮食干部职工100多天加班加点奋战,按时完成高水分粮降水任务,露天存放的粮食也都安全渡夏渡汛,全区没有发生坏粮事故。

    【流通体制改革】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商务厅配合有关部门对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进行认真调研。1997年10月召开全区粮食工作会议和全区流通体制改革座谈会,总结交流全区商业、粮食和物资企业改革经验。提出全区流通体制改革地对策和意见,并与体改委、经贸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我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分解下达粮食企业下岗分流指标。针对全区流通领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在“抓大”方面主要是指导内蒙古商业粮油(集团)总公司、内蒙古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改革;进一步指导内蒙古民族商场(集团)完善规范股份制运行,扩股融资,开拓新的增长点,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放小”方面主要是指导、协调各地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嫁接改造、租赁、出售、兼并、拍卖、承包经营、破产等形式进行转制。至1997年底,国有商业企业的2 200个网点,已经改制750个,其中,改为股份制的94个,实行“国有民营”的211个,“民有民营”的79个,租赁的273个,破产56个,拍卖37个,从业人员由12万人减少到8万人。粮食部门两条线运行已建立两本账,实现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业务分开,粮食企业下岗分流人员4.4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0%。物资企业从1996年366户减少为1997年的275户,职工人数由1996年的2.36万人减少为1997年的1.8万人,减少24%。全区连锁经营试点工作有良好的开端,1997年,已发展到8户。商务厅指导内蒙古食全食美连锁配送中心、包头市东河菜市场连锁超市、包头粮食“便民”、“利民”等五家连锁经营公司进行规范完善;协助有关部门开办内蒙古民族集团“长乐超市”、锡林菜市场“丽都超市”、包头“家乐”粮油食品总店、赤峰市粮油连锁店、呼和浩特市粮油连锁店。针对全区开展连锁经营的情况,起草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我区商业连锁的实施意见》。

    【扭亏增盈】  扭亏增盈是商务厅1997年指导全行业管理的工作重点。围绕着学邯钢活动,年初召开全区商品流通工作会议,对扭亏增盈工作进行重点部署,积极指导全区商粮物企业开源节流,提高效益,从上到下建立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为彻底摸清亏损原因,帮助、指导、协调各盟市流通企业切实抓好扭亏增盈工作,商务厅于5~6月组织工作组赴盟市和区直重点企业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扭亏增盈工作。10月在包头市召开全区粮食工作会议,要求全区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行动起来,挖掘内部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增收节支,遏制亏损上升的势头。1997年,商业、粮食和物资系统扭亏增盈工作已见成效。全区国有商业企业净亏损6 845万元,同比减亏33.16%;全区粮食企业亏损总额15.75亿元,同比增亏4.16亿元,增亏幅度为35.89%,但和全国增亏147.8%相比,低111.97个百分点;物资企业亏损1.19亿元,比上年1.85亿元减亏6 567万元,减亏35.5%。由于商务厅扭亏增盈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措施得力,成绩明显,受到国内贸易部的通报表扬。

    【国有商业产权制度改革】  1997年,是国有商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较快的一年。各盟市在积极组建完善商业集团公司的同时,对中小型商业实行资产一次性量化、职工一次性买断工龄、历史债务一次性清偿、离退休职工一次性安置等改革措施,使一些小型商业企业自身实力下降,经营不善而退出流通领域,在市场的变革中又以新的身份参与竞争。全年国有商业企业及网点减少到676个,从业人员由12万人减少到8万人,全行业减亏3 396万元,比上年减亏33.16%。

    【商业宏观调控】  1997年,商业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全区消费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平稳。围绕着自治区两大历史性任务,国有商业在推进“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中,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农畜产品收购中,行业主管部门把积极协调牛羊收购资金,开发新兴肉食产品,走增产增收的路子与开拓农村牧区市场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1997年9月,商务厅与锡林郭勒盟委、行署在锡林浩特市成功地举办以“美在天然,贵在绿色”为主题的锡林郭勒盟肉类产品展示展销会,吸引全国各地100多个部门和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共签订合同和达成意向协议67个,总量2.18万吨,折合人民币3.16亿元。1997年,全区国有商业收购农畜产品金额达6.2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共收购菜牛15.6万头,收购菜羊169.8万只,收购生猪11.4万口。全区家畜定点屠宰工作,由于自治区领导的重视,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定点屠宰检疫管理规定》,6月份在包头市举办“定点屠宰”现场会。年末,已有8个盟市完成整顿工作,列入申领“定点屠宰”许可证的单位达189个。

    【国有商业网点建设】  全区各级流通部门把建设培育商业市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花大力气抓规划、抓落实、抓特色,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加快流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促进市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1997年,全区已建商品交易市场1 700多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 675个、生产资料市场109个;全区旗、县、乡镇已设生猪定点屠宰点1 590个。

    【工业品经营】  1997年,全区日用工业品销售比1996年有所下降,但自治区名优特新产品数量在国有商业网点有所增加。通过开展工商联手开拓市场和积极发展连锁店,以及自治区工商企业参加全国商品交易会,使自治区的产品在区内外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达到20%左右。

    【商办工业】  自治区商办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参与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营策略,为保障供给、平抑物价、繁荣市场、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重要贡献,在市场的搏击中不断发展和壮大。1997年末,独立核算企业73个,职工1.24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41亿元,实现利税3 867万元。附营工业15个,职工总数1 296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 991万元,实现利税82万元。

    【副食品风险基金管理】  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区实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初步建立起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副食品风险金制度。自治区落实副食品风险金1 200万元,用于猪肉和食糖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对稳定市场、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平抑物价和调节供求发挥重要作用。

    【饮食服务业】  至1997年12月,全区国有饮食服务业自然网点为540个(独立核算单位325个),从业人员15 029人。全年营业收入15 775万元,比上年增长4.3%;利润总额达99万元,比上年增长11.2%。照相、美容、酒店及多功能娱乐城等效益增长较明显。1997年,商务厅加强对饮食服务行业的管理、指导工作:1.积极协调、组织全区烹饪技术大赛和美发美容大赛,并编辑出版烹饪大赛作品集——《内蒙古美食》。2.推荐3个品种参加“中华名小吃”评定工作,均获通过,并被命名。3.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盟等地帮助、培育饮食服务骨干企业,发挥其联带效应。4.对亏损网点进行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的改革,使一些饮食服务企业走出困境。 

    【粮食商业】  至1997年,全区粮食系统有粮库(站)1 055个(其中粮库847个),设计仓容35.5亿斤,日烘干能力1.14万吨;城镇粮店987个,其中便民连锁店206个,独立核算多种经营企业534个。1997年底,在职职工儿2万人。初步建立起粮食宏观调控和风险基金体系。全区有75个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库,10个自治区粮食储备库。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储备粮食7.2亿斤,储备食油1.26万吨,粮食风险基金1.7亿元。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和保护农业生产,安排灾区人民生活,平抑粮价、调节供求,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和建立粮食市场  全区已建成90个旗县级粮食批发市场,4个区域性粮食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其它经济成分为辅的流通格局。1997年,全区通过粮食市场购销粮食5亿公斤。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企业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已逐步实现从计划供应型向市场经营型和资本经营型、从单一购销经营型向多种经营型、从国内贸易型向内外贸一体型的转变。1997年,粮食流通企业通过“抓大放小”,调整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各种实现形式,发挥了主导作用。一些盟市、旗县以当地优势企业或产品为龙头,开展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积极探索新型的流通经营组织——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一些粮食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实行租、转、卖、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使一些处于困难的小企业找到出路,出现生机和活力。

    粮食企业内部改革与管理  按照“两条线”运行要求,各盟市建立两本账。有的地区将粮库原来多种经营业务、人员、资产全部从粮库分离出来,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多种经营公司。到1997年12月末,全区粮食系统独立核算的多种经营企业共计534个,从事多种经营人员4.1万人,占粮食系统职工总数的36.6%。

    粮食供求管理  1997年,粮食库存总量80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4.33%,掌握社会商品粮源的主要部分,保证粮食市场和价格的稳定,保证军需民食。国有粮食部门对粮油及其制品实行挂牌销售,平抑物价,救灾扶困,切实保证城镇居民、军队、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特困企业职工的粮食需要。

    国家定购粮食收购  自治区政府以内政发[1997]104号文下发全区《关于下达1997粮食年度定购粮食销售调拨计划的通知》,核定各盟市定购粮食计划8.25亿公斤。1997年,粮食年度共收购定购粮8.41亿公斤,完成任务的101.9%,有定购粮任务的盟市全部完成。

    粮食加工  1997年,全区粮食系统有粮油企业131个,年产量225 184吨,职工人数7 933人。1997年,粮食主要品种年加工生产量为:大米2 317吨,小麦粉219 090吨,杂粮3 777吨,植物油70 798吨,精炼食用植物油14 780吨,粮油食品8 256吨。

    议价粮油购进  1997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一方面积极组织国家专储粮和定购粮收购,另一方面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坚持不限收、不拒收、不停收、不打“白条”,满足农民的售粮需要,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至1997年底收购26.75亿公斤议购粮。

      [存在问题]  1.粮食企业亏损大幅度增加。形成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性的,又有经营性的。政策性原因形成亏损占93.04%。2.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给1997年新粮收购有50亿公斤粮食露天存放。

    (孙喜和  张志中)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