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8卷  /  经济

1998卷

  • 农业
  •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领导名录】
            长:傅守正 
        长:赵小勇
                 王守陆 
                 包布和(蒙古族)
                 高云平 
        纪检组长:尚金荣

     【概况】  1949613日,绥远省人民政府农业厅成立,杨建林任厅长。195011日,绥东绥远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和绥西原国民党绥远省政府建设厅农林科合并,组建绥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1953年底,农林厅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合并。19541117日,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1956927日,农牧厅分设为农业厅和畜牧厅。1965819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林委员会成立,同时筹建农业、畜牧、水利、林业、气象局,其中农业局于1966125日正式成立,同年923日撤销,又恢复原农业厅建制。19683月,农业厅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成立,10月,改为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三分校一连。19706月,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农林局成立,197811月,撤销农林局,分设自治区农业局和林业局。198012月,自治区党委决定将农业局改为农业厅。1983627日,由自治区农委、农业厅、畜牧厅、农牧场总局等合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渔业厅。198541日,由农牧渔业厅、水利厅、林业厅合并组建自治区农业委员会。1994321日,撤销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委员会,重新组建农业厅。19941021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办发〔1994158号文件批复,农业厅内设机构定为15个处(),行政编制128人。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区农业增加值3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 780.2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1 704元,比上年增长9.8%。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 421万吨,比特大丰收的上年减少7.4%,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油料和甜菜总产量分别达到73万吨和306万吨;鲜鱼总产量5.5万吨,比上年增长4.6%。农垦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利税总额2亿元,排在全国36个垦区第5位。199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采取以下措施:1.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至1997年,全区已有8 029个村初步完成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97年,全区农牧民人均负担54.2元,占199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7%,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额以内。3.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7年,自治区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生产支出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90千公顷,建设旱作基本农田464千公顷。4.加大科教兴农的实施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87%,覆膜栽培、种子包衣、间套复种达到668千公顷、1 020.7千公顷、956.7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283.3千公顷、466.7千公顷和394.7千公顷。5.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优化种植结构。1997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特别是高产、稳产作物,如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的面积,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王跃飞)

     【科教兴农】  1997年,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全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的部署,各地突出主要作物、重点地区、重点技术和关键农时,进一步加大以“丰收计划”为龙头,农业“1122工程”、温饱致富工程、种子工程、节本增效工程、旱作农业工程和营造“土壤水库”工程的组织实施力度,大力开展农民的技术培训和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全年完成农业部下达的玉米、油葵、甜菜配套技术推广面积142.5千公顷,增产粮食30.6万吨、油葵1.07万吨、甜菜14.9万吨,完成自治区丰收计划项目30项,684千公顷,增产粮食46万吨、瓜果蔬菜8万吨,纯增效益6.84亿元。全区共有1.2万名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农民339万人次,完成标准化、模式化栽培面积1 780千公顷,建立科技示范乡镇136个。完成覆膜栽培668千公顷、种子包衣1 020.7千公顷、间套复种9567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2833千公顷、4667千公顷和3947千公顷。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  )

     【减轻农民负担】  1997年,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减负政策,全区农牧民负担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5%以内。1997年全区农村牧区提留统筹费7.47亿元,其中,嘎查村提留4.01亿元,苏木乡镇统筹费346亿元。农牧民人均负担54.2元,占199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7%。

    农民合同内负担略有下降  农民直接承担的提留统筹费6.56亿元,其中,嘎查村提留3.5亿元,苏木乡镇统筹费3.06亿元,农民人均负担54.2元,占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农民合同外负担有所遏制  农民承担社会负担总额8亿元(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摊派、其它社会负担等)。人均负担6.7元,比上年减少0.2元。

    牧民合同内负担继续控制在5%限额内  牧民直接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9 159.2万元,其中,嘎查村提留5.14亿元,苏木乡镇统筹费4.02亿元。牧民人均负担54元,占1996年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1%,虽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但仍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比例内。

    “两工”的使用保持在1996年水平  农村牧区义务工总数4 216.5万个,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14个,与上年基本持平,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额内。

                                                                                                                           (刘晓慧)

     【农村延长土地承包期】  1997年,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农业部有关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文件精神,加大对农村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督促检查的力度,推动农村新一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开展。至1997年,自治区有8 029个村初步完成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占全自治区总村数的29.6%。各地在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中,基本做到:坚持民主决策,因地制宜,遵循“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实行“一田制”;承包费都纳入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限额以内,集体经济组织所留机动地控制在耕地总面积的5%以内。

                                                                                                                     (苗学军)

     【种植业】  1997年,自治区粮食作物4 906.4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 421万吨,比上年减少114.万吨,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也是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细粮豆类作物生产  1997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1 16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4%,水稻播种面积12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6.1%。小麦产量307.8万吨,比上年减少11万吨,稻谷产量70.6万吨,比上年增加19.6万吨。两种细粮增减产相抵,纯增8.5万吨,增长2.3%。豆类作物播种面积1 05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56千公顷,其中,大豆播种面积75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6.7%。豆类总产量118.7万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大豆产量97.4万吨,比上年增长16%。

    麦谷生产  1997年,自治区春小麦播种面积1 164.6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5%。单产2 643公斤/公顷,总产307.9万吨,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糜、谷、黍播种面积422.37千公顷,与1996年基本持平。单产1 529.6公斤/公顷,总产64.6万吨。小麦种植在全区均有分布,种植水平由东向西逐步提高。巴彦淖尔盟单产达5 042公斤/公顷,为全区平均单产的1.9倍。河套及土默川平原是优质小麦主产区,产量占全区总产的45.1%。小麦品种以永良4号、内麦19、辽春9、克丰6等为主,各地已形成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包括良种繁育、适时早播、间套复种、精量半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小麦标准化、模式化栽培技术。

    玉米生产  1996年开始,自治区玉米种植面积超过小麦而居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位。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1997年,东部4盟市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区玉米播种面积的74.6%,产量占全区玉米总产量的70.2%。主栽品种以掖单系列、西玉3号、吉单180、四单19等紧凑、半紧凑型和冀承单3号等平展型为主。间、混、套、立体种植、地膜覆盖、精量播种、种子包衣、优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坐水点种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1997年,全区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 279.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6%。玉米总产量为677.9万吨,比上年减少9.8%。主要是自然灾害严重,加之玉米价格下跌,主产区农民投入不足的影响,玉米单产由1996年的每公顷6 733.5公斤降至5 299公斤,每公顷减产1 434.5公斤,减产幅度为21.3%。但玉米总产量仍居全区粮食作物首位,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47.7%。

    大豆生产  1997年,自治区大豆播种面积758.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6.7%,占全区粮豆播种面积的15.5%。总产量97.4万吨,占全区粮豆总产的6.8%,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3%和7%,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大豆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合丰25、合丰30、内豆3号、丰收22,北8619和北878等。主要病虫害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蚜、大豆根潜蝇、大豆霜霉病、菌核病和孢囊线虫病等。

    水稻生产  自治区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哲里木盟、兴安盟、赤峰市和呼伦贝尔盟,其它盟市只有少量种植。1997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12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6.1%;平均单产5 779.5公斤/公顷,比上年提高1.6%,总产为70.6万吨,比上年增长38.4%。在技术措施上:1.推广使用一批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主栽品种为合江21、合江23、腾系138,哲里木盟、赤峰市栽培的品种为新秋、京引127、通35等。各地都建设一批水稻良种基地,开展从品种提纯复壮到良种繁育等工作。良种使用面积逐步扩大,质量也有明显提高。2.普及推广旱育秧、插秧、寒地稀植、抛秧、化学除草等新技术。1997年,插秧面积达到113.3千公顷,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旱育稀植面积100千公顷,机械插秧26.7千公顷,抛秧20千公顷。化学除草也得到广泛应用。

    马铃薯生产  1997年,自治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为454.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71%,平均单产2 460公斤/公顷(折粮),总产量111.84万吨。马铃薯是自治区主栽农作物之一,分布在全区各盟市。乌兰察布盟栽培面积最大,1997年,种植面积为266.9千公顷,占全区马铃薯面积的58.%。种植面积在20千公顷以上的盟市有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盟、伊克昭盟和包头市。生产上应用的主要品种,西部区有紫花白、底西芮、费乌瑞它,东部区有东农303、内薯1号、费乌瑞它等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172千公顷,单产提高30%以上;推广覆膜栽培马铃薯34.7千公顷,单产提高50%左右。

    商品基地建设  “九五”第一批国家商品粮油糖基地建设,是国家对农业的重点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建设期限为19971998年。自治区的阿荣旗、松山区、宁城县、商都县、土默特左旗、达拉特旗、杭锦后旗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旗县。1997年,7个旗县的粮食播种面积649.3千公顷,粮食总产25.7亿公斤。林西县、扎兰屯市、科尔沁右翼前旗被列为国家糖料基地旗县。1997年,3个旗县甜菜总播面积14.5千公顷,总产25.9万吨。乌拉特前旗被列为国家油料基地,1997年,油料播种面积14.1千公顷,总产6.7万吨。敖汉旗、突泉县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续建旗县,1997年,2个旗县粮食播种面积248.1千公顷,总产8亿公斤。国家商品粮油糖基地建设旗县总投资为5 69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 640万元,自治区各级配套资金3 055万元。完成的主要建设目标是改善基地旗县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大力推广适用技术,进而提高基地旗县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油糖生产,增加商品供应量,为国家粮油糖供应综合平衡作出贡献。主要建设内容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原()种繁育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五个方面。

    存在问题  纵观1997年全区的粮食生产情况,主要问题是自然灾害较重。全区普遍遭受严重的旱灾和虫灾,局部地区遭受风雹和洪涝灾害。全区农作物重复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近3 800千公顷,成灾2 000千公顷,绝收380千公顷。其中以干旱危害最重,全区88个产粮旗县,有80个发生旱灾,成灾面积1 326.7千公顷,绝收306.7千公顷,是近20年所罕见的。但西部灾情轻于中东部。呼和浩特市以西的6个盟市,粮食产量均比上年略有增加。其中,巴彦淖尔盟增产10万多吨,乌兰察布盟以东的6个盟市,除呼伦贝尔盟灾情较轻,加上播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外,其它5个盟市均不同程度减产,其中,哲里木盟比上年减产87万吨,减幅为22.3%,占全区粮食减产总量的76.1%。锡林郭勒盟因低温、干旱、虫害严重,比上年减产9万吨,减幅35.4%,为全区粮食减产幅度最大的盟市。1997年,自治区农田鼠害发生面积496.45千公顷次,严重发生地区每公顷有效鼠洞达150300个。防治面积260.5千公顷次。挽回粮、油、糖等农产品损失2.39万吨,实际损失1.39万吨。其原因:1.鼠情监测系统不健全,基层灭鼠队伍人员不稳定,培训少,灭鼠资金严重不足。2.部门之间协调不利,鼠药市场管理混乱,严重影响灭鼠工作进程。

                                                                                      (谭昭华  陈志强  文占平    椿  石先勇)

     【经济作物】  1997年,自治区经济作物总播面积78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6%,但低于同年粮食作物增长幅度,粮经比为84:16,经济作物所占比重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主要特点:1.传统的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油料面积498.9千公顷,甜菜面积126.2千公顷,均比上年略有下降。2.具有地方优势的名特优作物面积增幅较大。蔬菜面积118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4.2%,烟叶面积15.7千公顷,比上年翻近一番,瓜类、药材等作物播种面积均有不同增长。3.经济作物种类和品种不断增加,自治区先后引进一些种植成功的新作物和品种,如阿拉善盟的棉花、巴彦淖尔盟的新疆哈密瓜、网纹蜜瓜、哲里木盟的甘薯、红干椒以及无籽南瓜、杂交油菜、稀有蔬菜、药材等,丰富经济作物的种类和品种,拓宽种植内容,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

    草本油料作物  自治区种植的草本油料作物主要有向日葵、胡麻、油菜、蓖麻、芝麻、花生等。其中以向日葵、胡麻和油菜三大油料作物为主,1997年,播种面积占全区油料作物总播面积的93.8%,产量占96.9%。依据自治区经济条件,形成区域性布局。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包头市及东部的赤峰市为向日葵主产区;中部的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为胡麻主产区,油菜面积也逐年扩大,尤其是双低油菜发展迅速;东部的哲里木盟是蓖麻主产区;呼伦贝尔盟为油菜主产区。1997年,自治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498.9千公顷,总产量7.3亿公斤。其中,向日葵、胡麻、油莱播种面积分别为216.1千公顷、135.1千公顷和116.7千公顷,分别占油料总播面积的433%、27.1%和23.4%;总产分别为5.35亿公斤、0.85亿公斤和0.89亿公斤,分别占油料总产量的73.2%、11.6%、12.2%。其它3种油料作物种植范围较小,播种面积仅占油料总播面积的5.4%,产量占油料总产的2.7%。

    甜 菜  1997年,自治区甜菜种植面积126.2千公顷,平均单产24.25/公顷,甜菜总产306万吨,超计划指标6万吨。其中,黄河河套平原灌区播种面积32.6干公顷,平均单产39.3.公顷,总产128.2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41.9%。单产和总产量均居自治区甜菜主产区首位。其它主要产区有土默特平原灌溉区、阴山丘陵旱作甜菜区、赤峰平川地丘陵旱作甜菜区、西辽河平原灌溉甜菜区和大兴安岭丘陵平原旱作区。在技术措施上,自治区农业厅重点抓30.7千公顷的甜菜“丰收计划”和以地膜覆盖、纸筒育苗移栽两大增产技术为主的甜菜“双二十工程”,使地膜覆盖甜菜达23.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7.8%,纸筒育苗移栽甜菜16.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5.7%。提高甜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瓜类生产  1997年,自治区瓜类播种面积为18.16千公顷,单产为34.1/公顷,总产量为61.92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8.43%、5.3%和24.76%。其中,西瓜播种面积12.28千公顷,总产45.1万吨,比上年增长10%和13.3%;甜瓜播种面积4.67千公顷,总产14.8万吨,比上年增长18%和57.4%;籽瓜播种面积16.3千公顷,总产2.5万吨,比上年增长29.4%和8.7%。瓜类面积的增加,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1997年,自治区蔬菜播种面积为118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42%。总产量为420.4万吨,比上年增长15.1%。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区人均占有蔬菜量达180.7公斤,比上年增加22.3公斤。特别是各地在稳定城市蔬菜生产供应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区蔬菜生产的速度,仅哲里木盟1997年蔬菜种植面积就达到59.3千公顷,比上年新增33.3千公顷。各地在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中,还重点加强蔬菜保护地的生产建设,1997年新增保护地生产2.07千公顷,全区蔬菜保护地设施面积达6.91千公顷,占全区常年菜田比例达9.5%,人均占有保护地设施面积为3平方米。在保护地生产中逐步推广高效节能栽培技术,实施叶类菜周年生产供应,果类菜提早至2月份,延晚至11月份上市,花色品种增加,进一步丰富自治区城乡居民淡季蔬菜供应。人均占有蔬菜与全国1997年人均占有量253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受自然气候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影响,冬春淡季蔬菜生产占全年蔬菜供应的比例很少,均衡供应仍难实现。1997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农区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平均单产却比上年下降14.3%。

    存在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作物种类少,还不能完全满足自治区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乏适应范围广的作物和品种,这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最大的难点。今后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引进和开发新的名特优作物,提高经济作物的面积和产值比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刘永明  融晓萍  谢星明  刘亚农    )

     【渔业】  1997年,全区已利用渔业生产的水面560.3千公顷,其中,养殖水面122.8千公顷,捕捞水面356.6千公顷,水产品产量5.5万吨,比上年增加4.6%,渔业连续十三年获得丰收。其中,淡水养殖产量3.5万吨,淡水捕捞产量2万吨;芦苇面积80.9千公顷,产量12.6万吨,比上年减少5.2%;水产品总产量中,国有渔业产量2.3万吨,占42%,与上年持平;群众渔业3.2万吨,比上年增长8.2%。年产量在5 000吨以上的盟市有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巴彦淖尔盟、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占总产量的77%。

    淡水养殖  养殖水面中,池塘养殖面积7.8千公顷,其中精养塘3.16千公顷,鱼种池1.78千公顷,可越冬的池塘0.64千公顷;国有渔业中池塘养殖面积1.21千公顷,其中精养塘0.44千公顷。湖泊面积62.93千公顷,水库面积50.95千公顷,河沟面积0.93千公顷,其它养殖0.17千公顷;国有渔业中,湖泊面积27.12干公顷,水库面积37.06千公顷,河沟面积7公顷。养殖产量中,池塘养殖产量1.73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49%,其中精养塘产量1.49万吨,占42.5%;国有渔业中,池塘养殖产量2 369吨,占6.7%,精养塘产量2 241吨,占6.4%;湖泊、水库等大中水面增殖养殖产量1.72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49%,其中湖泊产量8 135吨,占23%,水库产量8 581吨,占24.4%;河沟产量515吨,占0.15%;国有渔业中,湖泊产量1 909吨,占5.4%;水库产量5 574吨,占16%;稻田养鱼产量609吨,占1.7%。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1.6%提高到63.7%。池塘养殖平均单产2 211公斤/公顷,其中精养塘4 721公斤/公顷,湖泊129公斤/公顷,水库168公斤/公顷,河沟554公斤/公顷,其它482公斤/公顷。养殖产出鱼类中,鲤、鲢、鳙、草等大宗品种为3.12万吨,占88.7%;鲫鱼3 500吨,占10%;鳊、鲂、罗非鱼、大银鱼等145吨,占0.4%;其它(泥鳅、河蟹等)326吨,占0.93%。池塘养殖面积较大的地区主要在巴彦淖尔盟、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哲里木盟,占池塘总面积的73.2%;大中水面增殖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哲里木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兴安盟、伊克昭盟,占总增养殖水面的89.5%;养殖年产量在4000吨以上的盟市有哲里木盟、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巴彦淖尔盟,占养殖总产量的67%。

    淡水捕捞  捕捞总水面356.57千公顷,占已利用面积的63.6%,其中湖泊318.37千公顷,占56.8%,水库5.86千公顷,占1%,河沟32.34千公顷,占5.8%;国有渔业捕捞面积317.76千公顷,占56.7%,其中湖泊296.97公顷,占53%,水库4.93干公顷,占0.9%,河沟16.86千公顷,占3%。捕捞水面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盟,面积250.21千公顷,占全区捕捞总水面的70%。除此以外,巴彦淖尔盟、赤峰市、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也有部分捕捞水面。捕捞产量2万吨,占总产量的36.3%,其中虾蟹类产量418吨;国有渔业捕捞产量1.33万吨,占24.1%。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盟,年产量占总捕捞产量的71%。

    芦苇生产  1997年,全区芦苇面积80.89千公顷,产量12.61万吨,其中国有芦苇面积64.12千公顷,产量10.36万吨。在当年的产量中,销售量为10.5万吨,其中国有芦苇销售量为9.03万吨。加工量为2.32万吨,其中国有芦苇加工量为2.3万吨。芦苇产区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和呼和浩特市。

    水产品加工  自治区水产品加工企业仅呼伦湖渔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国有),加工能力20万吨/年,用于加工的水产品2 086吨,加工罐制食品500/年。水产冷库19(国有),日冻结能力99吨,冷藏能力2 184/日,制冰能力30/日。

    种苗繁育  1997年,全区亲鱼总数2.72万尾,其中鲤鱼2.22万尾,南鱼(链、鳙、草等)3 076尾,其它1 930尾;鱼苗总数57103万尾,其中自繁鲤鱼苗2亿尾,南鱼4 655万尾;外购鲤鱼苗7 325万尾,南鱼2.5亿尾。鱼种总产量6 349吨,其中鲤鱼3 448吨,南鱼2 901吨。总产量中,稻田养殖鱼种产量376吨。国有渔业中,鱼种总产量2 029吨,其中鲤鱼1 005吨,南鱼1 024吨。鱼种年平均产量3 569公斤/公顷。全区鱼苗早繁场有通辽、宁城热水、鄂托克旗、丰镇等4个,鱼种场站(事业单位)27个。

    渔业科技  1997年,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9%。基层水产技术推广站“三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建站276个,定编479名。确定重点推广技术4项,分别为池塘综合生态模式化养殖、大中水面大银鱼移植增殖、稻田养鱼、小网箱养鱼等。池塘综合养殖重点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进行生态养殖。1997年,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各建立66.67公顷项目示范区;大银鱼在40千公顷水面移植成功;稻田养鱼推广1.57千公顷,其中在哲里木盟和赤峰市分别建立133.3公顷的项目示范区,稻谷增产10%,亩增收250元。科研课题主要集中于大中型水面综合利用、池塘综合养殖、调整品种结构、降本增效等方面。

    渔政管理  自治区设渔政监督管理局,各盟市及重点旗县设渔政监督管理站。全区渔政管理机构46个,渔政管理人员604人,渔政车辆48辆,渔政检查船28艘。渔政管理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渔业的法律、法规,合理保护渔业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对渔业船舶进行监督检验,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

    渔业机具船舶  1997年,全区机动渔船共214艘,总动力为6 842马力,载重量781吨;生产渔船151艘,2 560马力,载重649吨;辅助渔船63艘,861马力,载重132吨;非机动渔船1 696艘,载重1 286吨。国有机动渔船91艘,2 464马力,载重616吨;生产渔船36艘,1 678马力,载重501吨;辅助渔船55艘,786马力,载重115吨;其中渔政船28艘,370马力,载重57吨;国有非机动渔船482艘,载重443吨。全区渔用机动车566(),其中小客车127辆,载重汽车120辆,拖拉机253台,推土机66台。国有渔用车辆为350(),其中小客车92辆,载重车80辆,拖拉机132台,推土机46台。饲料机190台,生产能力208吨/台班,年加工量4.63万吨,增氧机910台,抽水机1 408台,挖塘机42台。大拉网1 285台,刺网139.94万米。

    渔业组织  自治区共有水产行政事业单位163个,自治区渔业局为全区渔业行政主管单位,各盟市、旗县水产事业管理站负责管理当地的渔业生产。全部职工2112人,其中临时工27人,占1.3%;科技人员882(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175),占41.8%;渔政人员472人,占22.3%。自治区的渔业行政事业单位有: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渔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渔政监督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渔船检验站、内蒙古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和内蒙古水产技术推广站。全区共有国有水产企业单位81个,职工总数8 717人,其中科技人员297(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59),临时工97人。水产企业中捕捞企业13个,职工4 285人,科技人员78(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水产养殖企业43个,职工总人数1 751人,其中科技人员140(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4),临时工256人。加工企业4个,职工635人,其中科技人员16(中级职称4),渔业专业村4(集中于巴彦淖尔盟),养鱼专业户3 697户,渔业人口164万人,渔业劳动力1.27万人,其中专业劳动力6 808(捕捞2 239人,养殖4 055人,后勤514),兼业劳动力5 863人。

                                                                                        (张志霞  郑凤忠      白巨财        )

     【农业机械化】  1997年,自治区完成机耕面积3 73507千公顷,机播2 757.95千公顷,机收842.67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5%、7.9%和21.1%,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2.2%、47.2%和144%。其中,机械深耕深松2 156.75千公顷,机械深施化肥2 103.16千公顷,机械精少量播种1 063.97千公顷;机械化旱作农业配套技术207.97千公顷;机械坐水播种51.06千公顷,种子包衣机械化技术228.99千公顷,秸秆根茬还田232.67千公顷,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30.02千公顷,机械地膜覆盖207.64千公顷,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春播夏收秋翻  1997年,自治区机械化春播生产共投入大中型拖拉机4万台次,小型拖拉机47.7万台次,各种农机具37.57万台件,春播第一犁比上年提前10天。春播期间,组织全区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会,并分别在西、中、东部召开现场会,进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使增产效益显著的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中精少量播种、机械铺膜等分别比上年增长42.5个百分点和23.7个百分点。夏收工作以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收割小麦为中心环节,有4支服务队220台联合收割机出区作业,比上年增加一倍。区外作业面积11.73千公顷,台均收入近3万元,参加区内麦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4 000多台,共收割小麦678.6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54.67千公顷;秋翻突出营造“土壤水库”工程,全区共出动40多万农机人员、1.8万台大中型拖拉机、19万台小型拖拉机、20多万台各种机引农具,完成深耕深松面积2 156.7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8.7%。

    机械化技术装备  1997年,自治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 042.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8%。拥有农用拖拉机39067台;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4.24万台(),其中犁1.52万台、耙1.1万台、播种机5 280台、精少量播种机1 425台;有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37.38万台(),其中犁18.6万台、耙5.12万台、播种机8.02万台、精少量播种机3.27万台、铺膜机1万台;有机动收获机械6.13万台,其中联合收割机3 653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6 834台。

    科研与技术推广  1997年,自治区共列农牧业机械化科技推广重点项目28项,落实科技补助经费78.4万元。其中农业部项目6项:残膜回收机科研攻关、机械深施化肥、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旱作农业工程、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实用节水型农业工程增产技术丰收计划项目补助经费42万元;自治区科委项目8项:IMC70型地膜回收起茬机、2E2型玉米穴盘育苗移栽机、一泵多孔组合井喷灌、滴灌配套机具、颗粒饲料压制机功率测试仪、牧草补播机的研制及机械化旱作农业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和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推广,补助经费22万元;自治区扶贫办项目:机械坐水播种覆膜技术示范推广补助经费12万元;自治区农业丰收计划项目:玉米抗旱坐水播种机械化增产技术,补助经费2万元;自治区技术监督局项目3项:机械深耕作业技术规范及质量验收标准、机械整地作业技术规范及质量验收标准和机械中耕作业技术规范及质量验收标准,补助经费4千元;自治区农机局项目9项;马铃薯成套机具的研制等。

    残膜回收起茬机  1997年,由自治区农机局组织自治区农机研究所、伊克昭盟农机推广站等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组成残膜回收机联合攻关小组,成功地研制出适合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浅表土层残膜回收起茬的IMC70型地膜回收起茬机。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座水覆膜播种机和残膜回收起茬机“两机”的推广下发文件。残膜回收起茬机课题组在全区选择5个盟市的5个农机生产厂家,进行科研成果技术转让和布点生产。1997年,已生产200多台残膜回收起茬机,其中60%已投入秋季农田基本建设中,深受各地用户欢迎。

    抗旱播种机械化技术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从1994年宁城县农机研究所研制出第一台坐水播种覆膜机开始试验示范。1997年,全区已拥有行走式节水灌溉作业机具4 000多台(),累计完成机械坐水播种面积50.38千公顷。节省作业用工153万个,节约灌溉用水122.5万立方米。在大旱之年取得新增产玉米4 518.81万公斤,新增产值3 840.99万元的成绩。

    间套种小麦收获机械化技术  依据巴彦淖尔盟地区套田小麦的基本带型和现有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机型,本着既利于机具作业,又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原则,经过两年的试验,将8.8尺带型调整为9尺带型,且小麦、玉米的行数不变,可适用于小型联合收割机作业,将10.9尺带型调整为11尺带型,在保证小麦玉米行数不变的前提下,适用于中型联合收割机作业。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使农机化技术在吨粮田建设中取得新的突破。

    农机鉴定与质量监督  1997年,自治区共完成各类农机鉴定检验任务152项。其中,国家监督抽查任务58项,自治区监督抽查任务20项;自治区报验13项;部级推广鉴定3项。各类检验报告的结论正确性达到100%。在质量监督方面,199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有5个盟市、15个旗县也相继建起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使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安全监理  1997年,自治区结合换发“九二”式牌证开展拖拉机年检验和驾驶员年审验工作,全年共检验拖拉机22.2万台,检验率达86.78%;审验驾驶员19.4万人,审验率达84.28%。全区各地普遍开展安全检查活动,共安全检查28.6万台人次;新考核驾驶员2.4万人;新上户拖拉机2.35万台,消灭无牌证黑车1万台。按照农业部和自治区安全委员会的通知要求,51218日,开展题为“加强管理,保障安全”的第七次安全周活动,降低农机事故发生率。1997年共发生重大农机事故19起,死亡10人,农机事故率和死亡率都控制在1以内。

    农机教育培训  1997年,自治区共有教育培训机构58个,其中,自治区级农机推广培训站1个;盟市普通农机中专学校1所,农机技工学校1所;旗县级农机校(培训班)55所,共有教职工852人。1997年共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6.5万人。培训机手23万人。

    农机销售  1997年,自治区农机市场购销两旺,全区农机公司系统总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农机供应公司系统总购进额9.19亿元,同比增长11.2%;总销售额10.13亿元,同比增长13%;年末库存3.21亿元,同比增长3.5%。农机商品销售9.32亿元,同比增长11.1%,主要是农机具类销售增幅较大。在四类农机商品中,机械化农机具类销售7.04亿元,同比增长27.2%;农用动力及排灌类销售6 032万元,同比下降4.8%;农副产品加工类销售2 495万元,同比下降11.3%;维修配件类销售1.39亿元,同比下降25.4%。非农机商品销售8137万元,同比增长38.2%,主要原因是摩托车销量大增。农机商品销售中,大中型拖拉机销售1 434台,主要分布在东4盟市。从全区销售情况看,与上年基本持平;小四轮拖拉机销售2.44万台,同比增长33.4%;大中型配套农具销售4 249台,同比增长21.9%;农用运输车销售1 922辆,同比增长69.5%;机动三轮车销售19 628辆,同比增长25.3%;水泵销售14 728台,同比增长24.4%。农用动力机械销售1.74万台,近几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同比下降7.9%。

    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  全区农牧业工作会议农机化工作会议于19971710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1996年工作,安排1997年任务。会议由自治区农机局林丹局长、赵淑华副局长分别主持,高云平副局长作题为《抓管理、增效益、促发展》的工作报告,确定1997年农机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即推行“六大战略”,提高农机“六率”。推行科教兴机战略,提高农具完好率;推行体系倡议,提高以法管几率;推行开放带动战略,提高机械化作业率;推行以法管机战略,提高作业安全率;推行项目推进战略,提高农机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推行资源开发战略,提高农机利用率。1997年着重抓好春耕、夏收、秋翻“三大战役”,抓好“节本增效”工程,强化依法管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安全监理,抓好试点,积累经验,搞好信息宣传工作,搞好队伍建设,办好经济实体,增强自身实力。会议表彰1996年度“兴机奖”先进盟市和10个农机化先进旗县。

    存在问题  1997年农机经营运行情况看,销售额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效益仍呈下滑趋势,这是农机供应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全区12个盟市农机公司及自治区农机公司中,只有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赤峰市3家盈利。据不完全统计,全区57家农机供应公司中,销售利润总额盈亏相低,亏损2 092万元,同比亏损额上升17.4%,企业亏损面由60.3%,上升到66.7%。虽然全区农机市场购销两旺,但各公司实质上都在让利销售,全力拼争市场,销售价格一降再降,形成高本微利状态,部分企业亏损经营。

                                                                        (王跃飞  杨桂英  张培军  胥明先  刘俊丽  吴利华  王建江)

     【农业科技】

    地膜覆盖栽培  自治区自1979年引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90年以来迅速发展。1997年,全区共推广覆膜栽培668.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83.3千公顷。其中:玉米覆膜栽培458.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72.75千公顷;覆膜穴播小麦9.4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近两倍;甜菜、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覆膜面积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温饱工程实施以来,旱地覆膜栽培取得突破性进展。1997年,全区旱地覆膜玉米达到312.8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8.5%。其中温饱工程完成2023千公顷,总产达14.4亿公斤,增产玉米589亿公斤,为自治区解决60多万人口当年缺粮问题作出贡献。1997年,自治区地膜覆盖栽培的特点:1. 推广速度快。赤峰市敖汉旗覆膜栽培面积在全国旗县级居首位,达28.67千公顷;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人均旱地覆膜栽培面积1.3亩,是全国人均覆膜面积最大的旗县。2. 推广范围迅速扩大。一些纬度偏高,无霜期短,被认为是种植玉米的“禁区”地区,通过试种,获得成功,栽培面积不断扩大。3. 覆膜栽培作物不断拓宽。1997年,覆膜栽培种类由过去单一的玉米发展为马铃薯、豆类、谷子、高粱、瓜果等作物,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旱作区农业工程  1997年,自治区农业厅从改善旱作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入手,紧紧抓住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两个中心环节,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机和农艺措施,使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建设旱作稳产高产基本农田464.0千公顷,其中,旱平地242.9千公顷,旱坡地221.1千公顷,比年初计划多完成30.7千公顷,超额7.1%。增产粮食4.7亿公斤,平均每公顷增产1 012.5公斤,为全区农业在大灾之年夺取丰收做出重要贡献。

    新品种引育示范推广   1997年,自治区引进新品种208个,安排示范点87个。审定新品种80个,其中蒙麦2224,蒙单56,张玉34,蒙豆5、蒙薯9、胡萝卜金红1号等一批新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原良种生产有新突破  全区原种生产面积达5.47千公顷,良种繁育面积97.3千公顷,产良种3.95亿公斤。其中,杂交玉米制种10.67千公顷,产种6 033万公斤,加上年库存种子,不仅满足区内生产用种,还调往区外3 000多万公斤,远销到中原、东北地区,质量高,信誉好,普遍受到好评。

    种子精选加工包衣包装标牌  全区国有种子公司销售种子9 957万公斤,杂交玉、米、高粱统供率达到95%,常规作物统供率达到20%。加上农民自繁自用,互相串换调齐的良种,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7%。种子包衣面积1 020.6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66.7千公顷。国有种子部门销售的种子全部进行精选和标牌销售。小包装达到80%。哲里木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种子公司和自治区和丰马铃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种子,均注册商标,即“金山”、“松洲”、“北麓”、“河套川”、“和丰”牌,为创造自己的品牌,迈出可喜的一步。

    种子质量  1997年,自治区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六查三整顿”。“六查”是查种子生产经营是否证照齐全、是否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生产销售的品种是否通过审定、销售的种子是否具有质量合格证、是否包装和具有内外标签以及查处伪劣种子案件。“三整顿”是整顿种子管理队伍、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经营单位。确认内蒙古种子总公司等96个单位具有经营农作物杂交种子资格。广泛开展种子法规宣传活动,严厉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种子案件。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进行质量监控,自治区重点抽检,盟市间进行互检。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对43个单位、33个品种、55个样品进行抽检,合格率达67.3%,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国家农业部来自治区抽检种子样品10个,质量合格的有9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  1997年,国家对全区种子工程投资2 600万元,加上自治区配套资金和另外安排的建设项目,总投资5 000万元,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主要建设项目有自治区原种场、自治区种子质量检验中心、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种子基地、种子加工厂等。

    种子体制改革  全区现有种子站、公司117个,职工3 662人,国有良种场57个,职工10 071人。根据事企分开,管理与经营分设的要求,至1997年末,自治区种子系统已有自治区级、赤峰市、哲里木盟、呼和浩特市和20多个旗县的种子管理站与种子公司分设。种子公司内部在机制上深化改革,加强经营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开始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继赤峰市种子联营公司、牙克石市种子有限责任公司、自治区和丰马铃薯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哲里木盟、巴彦淖尔盟已组建起种子集团公司。有少数旗县原种场已与种子公司合并,联为一体。自治区部分盟市、旗县种子公司发展横向联合,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   侯俐伶      张同美)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业
  •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领导名录】
            长:傅守正 
        长:赵小勇
                 王守陆 
                 包布和(蒙古族)
                 高云平 
        纪检组长:尚金荣

     【概况】  1949613日,绥远省人民政府农业厅成立,杨建林任厅长。195011日,绥东绥远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和绥西原国民党绥远省政府建设厅农林科合并,组建绥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1953年底,农林厅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合并。19541117日,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1956927日,农牧厅分设为农业厅和畜牧厅。1965819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林委员会成立,同时筹建农业、畜牧、水利、林业、气象局,其中农业局于1966125日正式成立,同年923日撤销,又恢复原农业厅建制。19683月,农业厅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成立,10月,改为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三分校一连。19706月,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农林局成立,197811月,撤销农林局,分设自治区农业局和林业局。198012月,自治区党委决定将农业局改为农业厅。1983627日,由自治区农委、农业厅、畜牧厅、农牧场总局等合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渔业厅。198541日,由农牧渔业厅、水利厅、林业厅合并组建自治区农业委员会。1994321日,撤销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委员会,重新组建农业厅。19941021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办发〔1994158号文件批复,农业厅内设机构定为15个处(),行政编制128人。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区农业增加值3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 780.2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1 704元,比上年增长9.8%。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 421万吨,比特大丰收的上年减少7.4%,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油料和甜菜总产量分别达到73万吨和306万吨;鲜鱼总产量5.5万吨,比上年增长4.6%。农垦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利税总额2亿元,排在全国36个垦区第5位。199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采取以下措施:1.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至1997年,全区已有8 029个村初步完成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97年,全区农牧民人均负担54.2元,占199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7%,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额以内。3.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7年,自治区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生产支出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90千公顷,建设旱作基本农田464千公顷。4.加大科教兴农的实施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87%,覆膜栽培、种子包衣、间套复种达到668千公顷、1 020.7千公顷、956.7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283.3千公顷、466.7千公顷和394.7千公顷。5.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优化种植结构。1997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特别是高产、稳产作物,如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的面积,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王跃飞)

     【科教兴农】  1997年,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全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的部署,各地突出主要作物、重点地区、重点技术和关键农时,进一步加大以“丰收计划”为龙头,农业“1122工程”、温饱致富工程、种子工程、节本增效工程、旱作农业工程和营造“土壤水库”工程的组织实施力度,大力开展农民的技术培训和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全年完成农业部下达的玉米、油葵、甜菜配套技术推广面积142.5千公顷,增产粮食30.6万吨、油葵1.07万吨、甜菜14.9万吨,完成自治区丰收计划项目30项,684千公顷,增产粮食46万吨、瓜果蔬菜8万吨,纯增效益6.84亿元。全区共有1.2万名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农民339万人次,完成标准化、模式化栽培面积1 780千公顷,建立科技示范乡镇136个。完成覆膜栽培668千公顷、种子包衣1 020.7千公顷、间套复种9567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2833千公顷、4667千公顷和3947千公顷。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  )

     【减轻农民负担】  1997年,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减负政策,全区农牧民负担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5%以内。1997年全区农村牧区提留统筹费7.47亿元,其中,嘎查村提留4.01亿元,苏木乡镇统筹费346亿元。农牧民人均负担54.2元,占199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7%。

    农民合同内负担略有下降  农民直接承担的提留统筹费6.56亿元,其中,嘎查村提留3.5亿元,苏木乡镇统筹费3.06亿元,农民人均负担54.2元,占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农民合同外负担有所遏制  农民承担社会负担总额8亿元(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摊派、其它社会负担等)。人均负担6.7元,比上年减少0.2元。

    牧民合同内负担继续控制在5%限额内  牧民直接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9 159.2万元,其中,嘎查村提留5.14亿元,苏木乡镇统筹费4.02亿元。牧民人均负担54元,占1996年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1%,虽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但仍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比例内。

    “两工”的使用保持在1996年水平  农村牧区义务工总数4 216.5万个,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14个,与上年基本持平,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额内。

                                                                                                                           (刘晓慧)

     【农村延长土地承包期】  1997年,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农业部有关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文件精神,加大对农村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督促检查的力度,推动农村新一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开展。至1997年,自治区有8 029个村初步完成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占全自治区总村数的29.6%。各地在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中,基本做到:坚持民主决策,因地制宜,遵循“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实行“一田制”;承包费都纳入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限额以内,集体经济组织所留机动地控制在耕地总面积的5%以内。

                                                                                                                     (苗学军)

     【种植业】  1997年,自治区粮食作物4 906.4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 421万吨,比上年减少114.万吨,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也是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细粮豆类作物生产  1997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1 16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4%,水稻播种面积12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6.1%。小麦产量307.8万吨,比上年减少11万吨,稻谷产量70.6万吨,比上年增加19.6万吨。两种细粮增减产相抵,纯增8.5万吨,增长2.3%。豆类作物播种面积1 05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56千公顷,其中,大豆播种面积75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6.7%。豆类总产量118.7万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大豆产量97.4万吨,比上年增长16%。

    麦谷生产  1997年,自治区春小麦播种面积1 164.6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5%。单产2 643公斤/公顷,总产307.9万吨,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糜、谷、黍播种面积422.37千公顷,与1996年基本持平。单产1 529.6公斤/公顷,总产64.6万吨。小麦种植在全区均有分布,种植水平由东向西逐步提高。巴彦淖尔盟单产达5 042公斤/公顷,为全区平均单产的1.9倍。河套及土默川平原是优质小麦主产区,产量占全区总产的45.1%。小麦品种以永良4号、内麦19、辽春9、克丰6等为主,各地已形成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包括良种繁育、适时早播、间套复种、精量半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小麦标准化、模式化栽培技术。

    玉米生产  1996年开始,自治区玉米种植面积超过小麦而居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位。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1997年,东部4盟市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区玉米播种面积的74.6%,产量占全区玉米总产量的70.2%。主栽品种以掖单系列、西玉3号、吉单180、四单19等紧凑、半紧凑型和冀承单3号等平展型为主。间、混、套、立体种植、地膜覆盖、精量播种、种子包衣、优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坐水点种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1997年,全区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 279.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6%。玉米总产量为677.9万吨,比上年减少9.8%。主要是自然灾害严重,加之玉米价格下跌,主产区农民投入不足的影响,玉米单产由1996年的每公顷6 733.5公斤降至5 299公斤,每公顷减产1 434.5公斤,减产幅度为21.3%。但玉米总产量仍居全区粮食作物首位,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47.7%。

    大豆生产  1997年,自治区大豆播种面积758.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6.7%,占全区粮豆播种面积的15.5%。总产量97.4万吨,占全区粮豆总产的6.8%,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3%和7%,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大豆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合丰25、合丰30、内豆3号、丰收22,北8619和北878等。主要病虫害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蚜、大豆根潜蝇、大豆霜霉病、菌核病和孢囊线虫病等。

    水稻生产  自治区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哲里木盟、兴安盟、赤峰市和呼伦贝尔盟,其它盟市只有少量种植。1997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12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6.1%;平均单产5 779.5公斤/公顷,比上年提高1.6%,总产为70.6万吨,比上年增长38.4%。在技术措施上:1.推广使用一批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主栽品种为合江21、合江23、腾系138,哲里木盟、赤峰市栽培的品种为新秋、京引127、通35等。各地都建设一批水稻良种基地,开展从品种提纯复壮到良种繁育等工作。良种使用面积逐步扩大,质量也有明显提高。2.普及推广旱育秧、插秧、寒地稀植、抛秧、化学除草等新技术。1997年,插秧面积达到113.3千公顷,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旱育稀植面积100千公顷,机械插秧26.7千公顷,抛秧20千公顷。化学除草也得到广泛应用。

    马铃薯生产  1997年,自治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为454.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71%,平均单产2 460公斤/公顷(折粮),总产量111.84万吨。马铃薯是自治区主栽农作物之一,分布在全区各盟市。乌兰察布盟栽培面积最大,1997年,种植面积为266.9千公顷,占全区马铃薯面积的58.%。种植面积在20千公顷以上的盟市有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盟、伊克昭盟和包头市。生产上应用的主要品种,西部区有紫花白、底西芮、费乌瑞它,东部区有东农303、内薯1号、费乌瑞它等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172千公顷,单产提高30%以上;推广覆膜栽培马铃薯34.7千公顷,单产提高50%左右。

    商品基地建设  “九五”第一批国家商品粮油糖基地建设,是国家对农业的重点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建设期限为19971998年。自治区的阿荣旗、松山区、宁城县、商都县、土默特左旗、达拉特旗、杭锦后旗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旗县。1997年,7个旗县的粮食播种面积649.3千公顷,粮食总产25.7亿公斤。林西县、扎兰屯市、科尔沁右翼前旗被列为国家糖料基地旗县。1997年,3个旗县甜菜总播面积14.5千公顷,总产25.9万吨。乌拉特前旗被列为国家油料基地,1997年,油料播种面积14.1千公顷,总产6.7万吨。敖汉旗、突泉县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续建旗县,1997年,2个旗县粮食播种面积248.1千公顷,总产8亿公斤。国家商品粮油糖基地建设旗县总投资为5 69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 640万元,自治区各级配套资金3 055万元。完成的主要建设目标是改善基地旗县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大力推广适用技术,进而提高基地旗县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油糖生产,增加商品供应量,为国家粮油糖供应综合平衡作出贡献。主要建设内容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原()种繁育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五个方面。

    存在问题  纵观1997年全区的粮食生产情况,主要问题是自然灾害较重。全区普遍遭受严重的旱灾和虫灾,局部地区遭受风雹和洪涝灾害。全区农作物重复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近3 800千公顷,成灾2 000千公顷,绝收380千公顷。其中以干旱危害最重,全区88个产粮旗县,有80个发生旱灾,成灾面积1 326.7千公顷,绝收306.7千公顷,是近20年所罕见的。但西部灾情轻于中东部。呼和浩特市以西的6个盟市,粮食产量均比上年略有增加。其中,巴彦淖尔盟增产10万多吨,乌兰察布盟以东的6个盟市,除呼伦贝尔盟灾情较轻,加上播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外,其它5个盟市均不同程度减产,其中,哲里木盟比上年减产87万吨,减幅为22.3%,占全区粮食减产总量的76.1%。锡林郭勒盟因低温、干旱、虫害严重,比上年减产9万吨,减幅35.4%,为全区粮食减产幅度最大的盟市。1997年,自治区农田鼠害发生面积496.45千公顷次,严重发生地区每公顷有效鼠洞达150300个。防治面积260.5千公顷次。挽回粮、油、糖等农产品损失2.39万吨,实际损失1.39万吨。其原因:1.鼠情监测系统不健全,基层灭鼠队伍人员不稳定,培训少,灭鼠资金严重不足。2.部门之间协调不利,鼠药市场管理混乱,严重影响灭鼠工作进程。

                                                                                      (谭昭华  陈志强  文占平    椿  石先勇)

     【经济作物】  1997年,自治区经济作物总播面积78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6%,但低于同年粮食作物增长幅度,粮经比为84:16,经济作物所占比重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主要特点:1.传统的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油料面积498.9千公顷,甜菜面积126.2千公顷,均比上年略有下降。2.具有地方优势的名特优作物面积增幅较大。蔬菜面积118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4.2%,烟叶面积15.7千公顷,比上年翻近一番,瓜类、药材等作物播种面积均有不同增长。3.经济作物种类和品种不断增加,自治区先后引进一些种植成功的新作物和品种,如阿拉善盟的棉花、巴彦淖尔盟的新疆哈密瓜、网纹蜜瓜、哲里木盟的甘薯、红干椒以及无籽南瓜、杂交油菜、稀有蔬菜、药材等,丰富经济作物的种类和品种,拓宽种植内容,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

    草本油料作物  自治区种植的草本油料作物主要有向日葵、胡麻、油菜、蓖麻、芝麻、花生等。其中以向日葵、胡麻和油菜三大油料作物为主,1997年,播种面积占全区油料作物总播面积的93.8%,产量占96.9%。依据自治区经济条件,形成区域性布局。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包头市及东部的赤峰市为向日葵主产区;中部的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为胡麻主产区,油菜面积也逐年扩大,尤其是双低油菜发展迅速;东部的哲里木盟是蓖麻主产区;呼伦贝尔盟为油菜主产区。1997年,自治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498.9千公顷,总产量7.3亿公斤。其中,向日葵、胡麻、油莱播种面积分别为216.1千公顷、135.1千公顷和116.7千公顷,分别占油料总播面积的433%、27.1%和23.4%;总产分别为5.35亿公斤、0.85亿公斤和0.89亿公斤,分别占油料总产量的73.2%、11.6%、12.2%。其它3种油料作物种植范围较小,播种面积仅占油料总播面积的5.4%,产量占油料总产的2.7%。

    甜 菜  1997年,自治区甜菜种植面积126.2千公顷,平均单产24.25/公顷,甜菜总产306万吨,超计划指标6万吨。其中,黄河河套平原灌区播种面积32.6干公顷,平均单产39.3.公顷,总产128.2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41.9%。单产和总产量均居自治区甜菜主产区首位。其它主要产区有土默特平原灌溉区、阴山丘陵旱作甜菜区、赤峰平川地丘陵旱作甜菜区、西辽河平原灌溉甜菜区和大兴安岭丘陵平原旱作区。在技术措施上,自治区农业厅重点抓30.7千公顷的甜菜“丰收计划”和以地膜覆盖、纸筒育苗移栽两大增产技术为主的甜菜“双二十工程”,使地膜覆盖甜菜达23.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7.8%,纸筒育苗移栽甜菜16.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5.7%。提高甜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瓜类生产  1997年,自治区瓜类播种面积为18.16千公顷,单产为34.1/公顷,总产量为61.92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8.43%、5.3%和24.76%。其中,西瓜播种面积12.28千公顷,总产45.1万吨,比上年增长10%和13.3%;甜瓜播种面积4.67千公顷,总产14.8万吨,比上年增长18%和57.4%;籽瓜播种面积16.3千公顷,总产2.5万吨,比上年增长29.4%和8.7%。瓜类面积的增加,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1997年,自治区蔬菜播种面积为118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42%。总产量为420.4万吨,比上年增长15.1%。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区人均占有蔬菜量达180.7公斤,比上年增加22.3公斤。特别是各地在稳定城市蔬菜生产供应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区蔬菜生产的速度,仅哲里木盟1997年蔬菜种植面积就达到59.3千公顷,比上年新增33.3千公顷。各地在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中,还重点加强蔬菜保护地的生产建设,1997年新增保护地生产2.07千公顷,全区蔬菜保护地设施面积达6.91千公顷,占全区常年菜田比例达9.5%,人均占有保护地设施面积为3平方米。在保护地生产中逐步推广高效节能栽培技术,实施叶类菜周年生产供应,果类菜提早至2月份,延晚至11月份上市,花色品种增加,进一步丰富自治区城乡居民淡季蔬菜供应。人均占有蔬菜与全国1997年人均占有量253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受自然气候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影响,冬春淡季蔬菜生产占全年蔬菜供应的比例很少,均衡供应仍难实现。1997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农区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平均单产却比上年下降14.3%。

    存在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作物种类少,还不能完全满足自治区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乏适应范围广的作物和品种,这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最大的难点。今后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引进和开发新的名特优作物,提高经济作物的面积和产值比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刘永明  融晓萍  谢星明  刘亚农    )

     【渔业】  1997年,全区已利用渔业生产的水面560.3千公顷,其中,养殖水面122.8千公顷,捕捞水面356.6千公顷,水产品产量5.5万吨,比上年增加4.6%,渔业连续十三年获得丰收。其中,淡水养殖产量3.5万吨,淡水捕捞产量2万吨;芦苇面积80.9千公顷,产量12.6万吨,比上年减少5.2%;水产品总产量中,国有渔业产量2.3万吨,占42%,与上年持平;群众渔业3.2万吨,比上年增长8.2%。年产量在5 000吨以上的盟市有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巴彦淖尔盟、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占总产量的77%。

    淡水养殖  养殖水面中,池塘养殖面积7.8千公顷,其中精养塘3.16千公顷,鱼种池1.78千公顷,可越冬的池塘0.64千公顷;国有渔业中池塘养殖面积1.21千公顷,其中精养塘0.44千公顷。湖泊面积62.93千公顷,水库面积50.95千公顷,河沟面积0.93千公顷,其它养殖0.17千公顷;国有渔业中,湖泊面积27.12干公顷,水库面积37.06千公顷,河沟面积7公顷。养殖产量中,池塘养殖产量1.73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49%,其中精养塘产量1.49万吨,占42.5%;国有渔业中,池塘养殖产量2 369吨,占6.7%,精养塘产量2 241吨,占6.4%;湖泊、水库等大中水面增殖养殖产量1.72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49%,其中湖泊产量8 135吨,占23%,水库产量8 581吨,占24.4%;河沟产量515吨,占0.15%;国有渔业中,湖泊产量1 909吨,占5.4%;水库产量5 574吨,占16%;稻田养鱼产量609吨,占1.7%。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1.6%提高到63.7%。池塘养殖平均单产2 211公斤/公顷,其中精养塘4 721公斤/公顷,湖泊129公斤/公顷,水库168公斤/公顷,河沟554公斤/公顷,其它482公斤/公顷。养殖产出鱼类中,鲤、鲢、鳙、草等大宗品种为3.12万吨,占88.7%;鲫鱼3 500吨,占10%;鳊、鲂、罗非鱼、大银鱼等145吨,占0.4%;其它(泥鳅、河蟹等)326吨,占0.93%。池塘养殖面积较大的地区主要在巴彦淖尔盟、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哲里木盟,占池塘总面积的73.2%;大中水面增殖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哲里木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兴安盟、伊克昭盟,占总增养殖水面的89.5%;养殖年产量在4000吨以上的盟市有哲里木盟、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巴彦淖尔盟,占养殖总产量的67%。

    淡水捕捞  捕捞总水面356.57千公顷,占已利用面积的63.6%,其中湖泊318.37千公顷,占56.8%,水库5.86千公顷,占1%,河沟32.34千公顷,占5.8%;国有渔业捕捞面积317.76千公顷,占56.7%,其中湖泊296.97公顷,占53%,水库4.93干公顷,占0.9%,河沟16.86千公顷,占3%。捕捞水面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盟,面积250.21千公顷,占全区捕捞总水面的70%。除此以外,巴彦淖尔盟、赤峰市、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也有部分捕捞水面。捕捞产量2万吨,占总产量的36.3%,其中虾蟹类产量418吨;国有渔业捕捞产量1.33万吨,占24.1%。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盟,年产量占总捕捞产量的71%。

    芦苇生产  1997年,全区芦苇面积80.89千公顷,产量12.61万吨,其中国有芦苇面积64.12千公顷,产量10.36万吨。在当年的产量中,销售量为10.5万吨,其中国有芦苇销售量为9.03万吨。加工量为2.32万吨,其中国有芦苇加工量为2.3万吨。芦苇产区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和呼和浩特市。

    水产品加工  自治区水产品加工企业仅呼伦湖渔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国有),加工能力20万吨/年,用于加工的水产品2 086吨,加工罐制食品500/年。水产冷库19(国有),日冻结能力99吨,冷藏能力2 184/日,制冰能力30/日。

    种苗繁育  1997年,全区亲鱼总数2.72万尾,其中鲤鱼2.22万尾,南鱼(链、鳙、草等)3 076尾,其它1 930尾;鱼苗总数57103万尾,其中自繁鲤鱼苗2亿尾,南鱼4 655万尾;外购鲤鱼苗7 325万尾,南鱼2.5亿尾。鱼种总产量6 349吨,其中鲤鱼3 448吨,南鱼2 901吨。总产量中,稻田养殖鱼种产量376吨。国有渔业中,鱼种总产量2 029吨,其中鲤鱼1 005吨,南鱼1 024吨。鱼种年平均产量3 569公斤/公顷。全区鱼苗早繁场有通辽、宁城热水、鄂托克旗、丰镇等4个,鱼种场站(事业单位)27个。

    渔业科技  1997年,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9%。基层水产技术推广站“三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建站276个,定编479名。确定重点推广技术4项,分别为池塘综合生态模式化养殖、大中水面大银鱼移植增殖、稻田养鱼、小网箱养鱼等。池塘综合养殖重点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进行生态养殖。1997年,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各建立66.67公顷项目示范区;大银鱼在40千公顷水面移植成功;稻田养鱼推广1.57千公顷,其中在哲里木盟和赤峰市分别建立133.3公顷的项目示范区,稻谷增产10%,亩增收250元。科研课题主要集中于大中型水面综合利用、池塘综合养殖、调整品种结构、降本增效等方面。

    渔政管理  自治区设渔政监督管理局,各盟市及重点旗县设渔政监督管理站。全区渔政管理机构46个,渔政管理人员604人,渔政车辆48辆,渔政检查船28艘。渔政管理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渔业的法律、法规,合理保护渔业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对渔业船舶进行监督检验,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

    渔业机具船舶  1997年,全区机动渔船共214艘,总动力为6 842马力,载重量781吨;生产渔船151艘,2 560马力,载重649吨;辅助渔船63艘,861马力,载重132吨;非机动渔船1 696艘,载重1 286吨。国有机动渔船91艘,2 464马力,载重616吨;生产渔船36艘,1 678马力,载重501吨;辅助渔船55艘,786马力,载重115吨;其中渔政船28艘,370马力,载重57吨;国有非机动渔船482艘,载重443吨。全区渔用机动车566(),其中小客车127辆,载重汽车120辆,拖拉机253台,推土机66台。国有渔用车辆为350(),其中小客车92辆,载重车80辆,拖拉机132台,推土机46台。饲料机190台,生产能力208吨/台班,年加工量4.63万吨,增氧机910台,抽水机1 408台,挖塘机42台。大拉网1 285台,刺网139.94万米。

    渔业组织  自治区共有水产行政事业单位163个,自治区渔业局为全区渔业行政主管单位,各盟市、旗县水产事业管理站负责管理当地的渔业生产。全部职工2112人,其中临时工27人,占1.3%;科技人员882(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175),占41.8%;渔政人员472人,占22.3%。自治区的渔业行政事业单位有: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渔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渔政监督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渔船检验站、内蒙古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和内蒙古水产技术推广站。全区共有国有水产企业单位81个,职工总数8 717人,其中科技人员297(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59),临时工97人。水产企业中捕捞企业13个,职工4 285人,科技人员78(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水产养殖企业43个,职工总人数1 751人,其中科技人员140(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4),临时工256人。加工企业4个,职工635人,其中科技人员16(中级职称4),渔业专业村4(集中于巴彦淖尔盟),养鱼专业户3 697户,渔业人口164万人,渔业劳动力1.27万人,其中专业劳动力6 808(捕捞2 239人,养殖4 055人,后勤514),兼业劳动力5 863人。

                                                                                        (张志霞  郑凤忠      白巨财        )

     【农业机械化】  1997年,自治区完成机耕面积3 73507千公顷,机播2 757.95千公顷,机收842.67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5%、7.9%和21.1%,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2.2%、47.2%和144%。其中,机械深耕深松2 156.75千公顷,机械深施化肥2 103.16千公顷,机械精少量播种1 063.97千公顷;机械化旱作农业配套技术207.97千公顷;机械坐水播种51.06千公顷,种子包衣机械化技术228.99千公顷,秸秆根茬还田232.67千公顷,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30.02千公顷,机械地膜覆盖207.64千公顷,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春播夏收秋翻  1997年,自治区机械化春播生产共投入大中型拖拉机4万台次,小型拖拉机47.7万台次,各种农机具37.57万台件,春播第一犁比上年提前10天。春播期间,组织全区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会,并分别在西、中、东部召开现场会,进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使增产效益显著的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中精少量播种、机械铺膜等分别比上年增长42.5个百分点和23.7个百分点。夏收工作以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收割小麦为中心环节,有4支服务队220台联合收割机出区作业,比上年增加一倍。区外作业面积11.73千公顷,台均收入近3万元,参加区内麦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4 000多台,共收割小麦678.6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54.67千公顷;秋翻突出营造“土壤水库”工程,全区共出动40多万农机人员、1.8万台大中型拖拉机、19万台小型拖拉机、20多万台各种机引农具,完成深耕深松面积2 156.7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8.7%。

    机械化技术装备  1997年,自治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 042.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8%。拥有农用拖拉机39067台;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4.24万台(),其中犁1.52万台、耙1.1万台、播种机5 280台、精少量播种机1 425台;有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37.38万台(),其中犁18.6万台、耙5.12万台、播种机8.02万台、精少量播种机3.27万台、铺膜机1万台;有机动收获机械6.13万台,其中联合收割机3 653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6 834台。

    科研与技术推广  1997年,自治区共列农牧业机械化科技推广重点项目28项,落实科技补助经费78.4万元。其中农业部项目6项:残膜回收机科研攻关、机械深施化肥、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旱作农业工程、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实用节水型农业工程增产技术丰收计划项目补助经费42万元;自治区科委项目8项:IMC70型地膜回收起茬机、2E2型玉米穴盘育苗移栽机、一泵多孔组合井喷灌、滴灌配套机具、颗粒饲料压制机功率测试仪、牧草补播机的研制及机械化旱作农业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和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推广,补助经费22万元;自治区扶贫办项目:机械坐水播种覆膜技术示范推广补助经费12万元;自治区农业丰收计划项目:玉米抗旱坐水播种机械化增产技术,补助经费2万元;自治区技术监督局项目3项:机械深耕作业技术规范及质量验收标准、机械整地作业技术规范及质量验收标准和机械中耕作业技术规范及质量验收标准,补助经费4千元;自治区农机局项目9项;马铃薯成套机具的研制等。

    残膜回收起茬机  1997年,由自治区农机局组织自治区农机研究所、伊克昭盟农机推广站等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组成残膜回收机联合攻关小组,成功地研制出适合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浅表土层残膜回收起茬的IMC70型地膜回收起茬机。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座水覆膜播种机和残膜回收起茬机“两机”的推广下发文件。残膜回收起茬机课题组在全区选择5个盟市的5个农机生产厂家,进行科研成果技术转让和布点生产。1997年,已生产200多台残膜回收起茬机,其中60%已投入秋季农田基本建设中,深受各地用户欢迎。

    抗旱播种机械化技术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从1994年宁城县农机研究所研制出第一台坐水播种覆膜机开始试验示范。1997年,全区已拥有行走式节水灌溉作业机具4 000多台(),累计完成机械坐水播种面积50.38千公顷。节省作业用工153万个,节约灌溉用水122.5万立方米。在大旱之年取得新增产玉米4 518.81万公斤,新增产值3 840.99万元的成绩。

    间套种小麦收获机械化技术  依据巴彦淖尔盟地区套田小麦的基本带型和现有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机型,本着既利于机具作业,又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原则,经过两年的试验,将8.8尺带型调整为9尺带型,且小麦、玉米的行数不变,可适用于小型联合收割机作业,将10.9尺带型调整为11尺带型,在保证小麦玉米行数不变的前提下,适用于中型联合收割机作业。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使农机化技术在吨粮田建设中取得新的突破。

    农机鉴定与质量监督  1997年,自治区共完成各类农机鉴定检验任务152项。其中,国家监督抽查任务58项,自治区监督抽查任务20项;自治区报验13项;部级推广鉴定3项。各类检验报告的结论正确性达到100%。在质量监督方面,199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有5个盟市、15个旗县也相继建起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使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安全监理  1997年,自治区结合换发“九二”式牌证开展拖拉机年检验和驾驶员年审验工作,全年共检验拖拉机22.2万台,检验率达86.78%;审验驾驶员19.4万人,审验率达84.28%。全区各地普遍开展安全检查活动,共安全检查28.6万台人次;新考核驾驶员2.4万人;新上户拖拉机2.35万台,消灭无牌证黑车1万台。按照农业部和自治区安全委员会的通知要求,51218日,开展题为“加强管理,保障安全”的第七次安全周活动,降低农机事故发生率。1997年共发生重大农机事故19起,死亡10人,农机事故率和死亡率都控制在1以内。

    农机教育培训  1997年,自治区共有教育培训机构58个,其中,自治区级农机推广培训站1个;盟市普通农机中专学校1所,农机技工学校1所;旗县级农机校(培训班)55所,共有教职工852人。1997年共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6.5万人。培训机手23万人。

    农机销售  1997年,自治区农机市场购销两旺,全区农机公司系统总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农机供应公司系统总购进额9.19亿元,同比增长11.2%;总销售额10.13亿元,同比增长13%;年末库存3.21亿元,同比增长3.5%。农机商品销售9.32亿元,同比增长11.1%,主要是农机具类销售增幅较大。在四类农机商品中,机械化农机具类销售7.04亿元,同比增长27.2%;农用动力及排灌类销售6 032万元,同比下降4.8%;农副产品加工类销售2 495万元,同比下降11.3%;维修配件类销售1.39亿元,同比下降25.4%。非农机商品销售8137万元,同比增长38.2%,主要原因是摩托车销量大增。农机商品销售中,大中型拖拉机销售1 434台,主要分布在东4盟市。从全区销售情况看,与上年基本持平;小四轮拖拉机销售2.44万台,同比增长33.4%;大中型配套农具销售4 249台,同比增长21.9%;农用运输车销售1 922辆,同比增长69.5%;机动三轮车销售19 628辆,同比增长25.3%;水泵销售14 728台,同比增长24.4%。农用动力机械销售1.74万台,近几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同比下降7.9%。

    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  全区农牧业工作会议农机化工作会议于19971710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1996年工作,安排1997年任务。会议由自治区农机局林丹局长、赵淑华副局长分别主持,高云平副局长作题为《抓管理、增效益、促发展》的工作报告,确定1997年农机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即推行“六大战略”,提高农机“六率”。推行科教兴机战略,提高农具完好率;推行体系倡议,提高以法管几率;推行开放带动战略,提高机械化作业率;推行以法管机战略,提高作业安全率;推行项目推进战略,提高农机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推行资源开发战略,提高农机利用率。1997年着重抓好春耕、夏收、秋翻“三大战役”,抓好“节本增效”工程,强化依法管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安全监理,抓好试点,积累经验,搞好信息宣传工作,搞好队伍建设,办好经济实体,增强自身实力。会议表彰1996年度“兴机奖”先进盟市和10个农机化先进旗县。

    存在问题  1997年农机经营运行情况看,销售额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效益仍呈下滑趋势,这是农机供应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全区12个盟市农机公司及自治区农机公司中,只有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赤峰市3家盈利。据不完全统计,全区57家农机供应公司中,销售利润总额盈亏相低,亏损2 092万元,同比亏损额上升17.4%,企业亏损面由60.3%,上升到66.7%。虽然全区农机市场购销两旺,但各公司实质上都在让利销售,全力拼争市场,销售价格一降再降,形成高本微利状态,部分企业亏损经营。

                                                                        (王跃飞  杨桂英  张培军  胥明先  刘俊丽  吴利华  王建江)

     【农业科技】

    地膜覆盖栽培  自治区自1979年引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90年以来迅速发展。1997年,全区共推广覆膜栽培668.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83.3千公顷。其中:玉米覆膜栽培458.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72.75千公顷;覆膜穴播小麦9.4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近两倍;甜菜、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覆膜面积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温饱工程实施以来,旱地覆膜栽培取得突破性进展。1997年,全区旱地覆膜玉米达到312.8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8.5%。其中温饱工程完成2023千公顷,总产达14.4亿公斤,增产玉米589亿公斤,为自治区解决60多万人口当年缺粮问题作出贡献。1997年,自治区地膜覆盖栽培的特点:1. 推广速度快。赤峰市敖汉旗覆膜栽培面积在全国旗县级居首位,达28.67千公顷;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人均旱地覆膜栽培面积1.3亩,是全国人均覆膜面积最大的旗县。2. 推广范围迅速扩大。一些纬度偏高,无霜期短,被认为是种植玉米的“禁区”地区,通过试种,获得成功,栽培面积不断扩大。3. 覆膜栽培作物不断拓宽。1997年,覆膜栽培种类由过去单一的玉米发展为马铃薯、豆类、谷子、高粱、瓜果等作物,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旱作区农业工程  1997年,自治区农业厅从改善旱作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入手,紧紧抓住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两个中心环节,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机和农艺措施,使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建设旱作稳产高产基本农田464.0千公顷,其中,旱平地242.9千公顷,旱坡地221.1千公顷,比年初计划多完成30.7千公顷,超额7.1%。增产粮食4.7亿公斤,平均每公顷增产1 012.5公斤,为全区农业在大灾之年夺取丰收做出重要贡献。

    新品种引育示范推广   1997年,自治区引进新品种208个,安排示范点87个。审定新品种80个,其中蒙麦2224,蒙单56,张玉34,蒙豆5、蒙薯9、胡萝卜金红1号等一批新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原良种生产有新突破  全区原种生产面积达5.47千公顷,良种繁育面积97.3千公顷,产良种3.95亿公斤。其中,杂交玉米制种10.67千公顷,产种6 033万公斤,加上年库存种子,不仅满足区内生产用种,还调往区外3 000多万公斤,远销到中原、东北地区,质量高,信誉好,普遍受到好评。

    种子精选加工包衣包装标牌  全区国有种子公司销售种子9 957万公斤,杂交玉、米、高粱统供率达到95%,常规作物统供率达到20%。加上农民自繁自用,互相串换调齐的良种,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7%。种子包衣面积1 020.6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66.7千公顷。国有种子部门销售的种子全部进行精选和标牌销售。小包装达到80%。哲里木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种子公司和自治区和丰马铃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种子,均注册商标,即“金山”、“松洲”、“北麓”、“河套川”、“和丰”牌,为创造自己的品牌,迈出可喜的一步。

    种子质量  1997年,自治区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六查三整顿”。“六查”是查种子生产经营是否证照齐全、是否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生产销售的品种是否通过审定、销售的种子是否具有质量合格证、是否包装和具有内外标签以及查处伪劣种子案件。“三整顿”是整顿种子管理队伍、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经营单位。确认内蒙古种子总公司等96个单位具有经营农作物杂交种子资格。广泛开展种子法规宣传活动,严厉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种子案件。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进行质量监控,自治区重点抽检,盟市间进行互检。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对43个单位、33个品种、55个样品进行抽检,合格率达67.3%,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国家农业部来自治区抽检种子样品10个,质量合格的有9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  1997年,国家对全区种子工程投资2 600万元,加上自治区配套资金和另外安排的建设项目,总投资5 000万元,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主要建设项目有自治区原种场、自治区种子质量检验中心、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种子基地、种子加工厂等。

    种子体制改革  全区现有种子站、公司117个,职工3 662人,国有良种场57个,职工10 071人。根据事企分开,管理与经营分设的要求,至1997年末,自治区种子系统已有自治区级、赤峰市、哲里木盟、呼和浩特市和20多个旗县的种子管理站与种子公司分设。种子公司内部在机制上深化改革,加强经营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开始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继赤峰市种子联营公司、牙克石市种子有限责任公司、自治区和丰马铃薯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哲里木盟、巴彦淖尔盟已组建起种子集团公司。有少数旗县原种场已与种子公司合并,联为一体。自治区部分盟市、旗县种子公司发展横向联合,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   侯俐伶      张同美)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