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8卷  /  经济

1998卷

  • 医药
  • 【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领导名录】 
        总 经 理:刘显国 
        副总经理:于庆华 
                 王玉宝(蒙古族) 
                 李国良 
                 陈  平(蒙古族) 
        总工程师:肖清俊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5月25日,木伦为首任局长。1980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医药总公司,对全区医药系统工商企业实行产、供、销、人、才、物“六统一”管理,并对全区医药行业行使行业行政管理职能。1991年7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加强自治区医药行业管理,同意内蒙古自治区医药总公司在性质、职能、编制、人员、机构不变的情况下,增挂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的牌子。区内各盟市、旗县级医药公司随后相继增挂医药管理局的牌子。1993年,自治区党委将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确定为自治区8户“无上级主管部门”企业集团之一。1994年11月15日,自治区副主席云布龙、沈淑济召开主席办公会议,决定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体制仍按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转。内部政企分开,扎扎实实抓好行业管理和全区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 
        1997年,自治区医药工商企业共计1 700余户(其中工业企业81户,商业企业1 620户),在职人员3万多人。医药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56亿元(1990年不变价);完成工业销售产值6.19亿元,产销率为94.2%。中成药产量全年完成3 757吨,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化学原料药产量全年完成7 118.7吨,比上年有所下降。全区医药商业企业全年累计购进6.02亿元,累计销售8.44亿元。
    【经济运行特点】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生产企业普遍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加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停止或压缩成本高、利润低、市场销售不畅的产品生产;另一方面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销售形势好于生产发展。生产经营面向市场,企业的营销工作进一步加强,1997年,销售增长比生产增长高出4.6个百分点。制剂生产好于原料药生产。受出口影响,1997年化学原料药出口量下降,从而影响化学原料药生产的正常进行。相反,制剂却因其有服用、携带方便等优点,被消费者看好,产销量均有增长。 
    【中蒙药】  中(蒙)药生产经营状况 1997年,自治区中(蒙)药制药工业共实现总产值1.13亿元(1990年不变价),销售产值1.91亿元。中(蒙)药材购进8 553万元,中(蒙)成药购进1.25亿元,中(蒙)药材销售1.31亿元,中(蒙)成药销售1.66亿元,其中(蒙)药出口332万元。自治区的中(蒙)药制药企业均为中小企业,设备差,规模小,盈利水平低。1997年,自治区中(蒙)药企业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主动与区内外一些大型企业集团联合,并积极进行内部改革。临河中药厂与吉林省省长春长庆药业公司签订联合协议;内蒙古蒙药厂一方面研制新的蒙药产品,另一方面开发中蒙药保健产品,发展第三产业。  
        中(蒙)药材资源开发  自治区中(蒙)药材资源丰富,全区仅野生动植物和矿物类中蒙药材就有近600余种,且分布广、品种多、储量大。为开发利用自治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在国家中医药局的扶持下,自治区医药管理局一方面加大对药材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另一方面在自治区东西部积极引导建立甘草、麻黄草药材种植基地,改变甘草、麻黄草的生产、供应状况,为中蒙药制药企业提供原料,起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草场资源的作用。1997年,伊克昭盟医药分公司采用喷灌技术,将麻黄草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伊克昭盟煤炭集团公司也投入大量资金着手组建甘草公司,种植甘草4万亩,大规模开发质量好、粉性大、畅销国内外的“梁外甘草”。凉城鸿茅集团公司立项建立1万亩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  
        富有民族特色的蒙药  传统的蒙药剂型有10大类,常用蒙药制剂有400余种。1997年,全区共有蒙药制药企业3户(内蒙古蒙药厂、库伦蒙药制药厂、乌兰浩特中蒙药厂)。内蒙古蒙药厂是全国最大的民族制药企业之一。能生产丸、散、汤、膏、酒、丹等各类剂型近100余种,该厂生产的蒙成药额日敦——乌日勒(汉名如意珍宝丸)是治疗半身不遂、痹症淤血阻络症的良药,曾荣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深受区内外患者欢迎。在呼和浩特市、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还设有蒙药经营部(供应站),经营蒙药材500余种,蒙成药150余种。
    【化学药】  1997年,自治区化学原料药产量全年完成7 118.7吨,比上年下降15.2%。其中土霉素产量完成1 313.3吨,灰黄霉素产量完成112.5吨,麻黄素产量完成103.1吨,注射葡萄糖产量完成5 132吨。化学药五大类制剂中粉针、水针、片剂、大输液、胶囊产量分别完成383万瓶、5 079万支、27.4亿片、2 396万瓶、2.58亿粒。从全年化学药的生产、销售情况来看,化学药制剂的生产销售形势均好于1996年,原因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观念有所转变,“大病去医院,小病上药店”的消费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化学药制剂服用、携带方便,越来越被消费者看好。相反,化学原料药却因出口受阻,出口量下降,生产与销售均受到严重的影响。1997年,全区的化学药生产厂家加大企业改革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特别是一些原来以生产化学原料药为主的老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努力开发研制新型化学药制剂产品,收到较好的效果。赤峰制药厂是全国大型二档企业,是自治区最大的药品生产基地,多年来一直以生产化学原料药为主,主要产品灰黄霉素、土霉素、萘普生、麻黄素等都曾获国家及自治区名优产品奖,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1997年,国际市场上化学原料药价格持续下降,出口受阻,内销不畅,赤峰制药厂根据市场形势的转变,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开发生产新药雷蒙系列制剂产品,减少或停止部分老产品的生产。
    【医药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1997年2月20日,自治区党委113次常委会做出改革自治区医药管理体制的决定:撤销内蒙古医药总公司,保留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医药总公司所属企业全部下放所在盟市、旗县管理。由自治区体改委牵头,经贸委、编办、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厅、审计厅、国资局、医药总公司组成的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并征求各盟市意见的基础上,5月5日将《内蒙古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正式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6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分期分批下放区直医药企业,根据这一精神,工作小组对区直医药企业视下放成熟条件,进行认真排队、摸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先行下放呼和浩特、赤峰两市区直医药企业的实施意见》。11月4日,自治区党委第155次常委会会议同意将呼和浩特、赤峰两市区直医药企业先行下放;并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于1998年一季度前后将其余各盟市区直医药企业下放完毕;待企业全部下放后,撤销内蒙古医药总公司,保留内蒙古医药管理局。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1月15日正式批转“自治区体改委关于先行下放呼和浩特、赤峰两市区直医药企业的实施意见”。内蒙古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定精神,积极主动与各盟市联系接触,于1997年11月18日首批将呼和浩特医药分公司、呼和浩特制药厂、大唐药业有限公司驻呼和浩特区直医药企业下放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管理,并于年底前将赤峰、哲里木盟、包头、乌海四盟市区直医药企业下划交接完毕。  
        企业改革  在积极配合自治区体改委等部门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决定精神,抓紧做好区直医药企业下放的同时,自治区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按照1997年初全区医药工作会议上的安排部署,一方面要求各级企业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努力搞活企业;另一方面,组织工作小组,赴改革中困难较大的盟市企业,协助搞好企业改革工作。1997年,全区医药系统改革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相当一批企业通过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减轻债务负担,增强竞争实力。呼和浩特制药厂于12月28日被内蒙古吉兰泰盐化集团公司正式兼并并挂牌运营。通辽制药总厂、内蒙古扎兰屯医药站、扎兰屯制药厂、呼和浩特药材采购供应站以资抵贷,共减轻债务包袱近亿元。赤峰地区医药工商企业、包头制药厂、临河中药厂等主动寻找合作对象,实行集团化经营。乌兰察布盟、哲里木盟、巴彦淖尔盟、锡林郭勒盟医药分公司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精减行政机构,分流富余人员,划小核算单位。五原中药厂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九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整顿医药市场】  中药材专业市场治理整顿  1997年前,全区形成赤峰牛营子和包头敕勒川两个中药材市场。国家在对全国中药材市场进行验收整顿后,公布17个批准保留的中药材市场,自治区的两个中药材市场未在批准保留之列,按照国家规定必须进行关闭或转营。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决定转营和关闭赤峰牛营子和包头敕勒川中药材市场,具体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撤销两个中药材市场改为集贸市场或农贸市场;第二步,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及无证经营的地下药贩。之后,自治区工商局、卫生厅、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对两个中药材市场进行清理整顿。赤峰市、包头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决定精神,摘掉两个药材市场的牌子。  
        清查药品非法经营  针对医药市场管理难度较大、部门扯皮现象严重等问题,1997年,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赤峰市等盟市医药管理局主动联合当地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成立如医药市场纠查队、医药工商管理所、医药物价管理所等联合检查机构,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加大医药市场的清查力度,全区医药市场经营秩序有所好转。1997年,为加大医药市场行业管理力度,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向各盟市医药管理局颁发“医药市场检查证”,并举办行政诉讼法学习班,对医药市场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锡林郭勒盟医药管理局报请锡林郭勒盟行署下发《锡林郭勒盟药品市场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并赋予盟医药管理局行政执法权。  
        打击药品回扣  1997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自治区工商局、医药管理局、卫生厅、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密切配合,部署对全区85家药品生产企业,311户药品经销批发企业,1 234户药品零售企业,555个医疗机构(包括乡镇苏木卫生院),5 274户个体门诊进行全面自查,并在自查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处罚,对触犯法律的移交公安、检察部门进行查处。
        打击售假药  国务院〔1994〕53号和国办发〔1996〕14号文件下发后,全区各级医药管理部门配合工商、卫生、公安、技监等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加大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力度。共查获有问题的药品价值457万元,没收非法所得146万元,取缔非法经营户25户,取缔非法诊所381户,取缔游医药贩82起。1997年,内蒙古医药管理局在全区医药厂长(经理)会期间,组织展出没收的259种假劣药品(包括中药材),并在新闻媒体曝光。
    【医药贸易业】  1997年,自治区医药商业全年累计购进6.02亿元。六大类商品中药材、药品、玻仪、器械、化试、中成药的购进情况分别是:8 553万元、3.4亿元、196万元、3 305万元、328万元、1.25亿元。全年医药商品累计销售8.44亿元。六大类商品中药材、药品、玻仪、器械、化试、中成药的销售情况分别是:1.31亿元、4.8亿元、309万元、4 497万元、637万元、1.66亿元。全年医药产品出口539.5万元,其中成药出口332万元,化学药出口187.5万元。1997年,全区医药商品购进额和销售额比上年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医药流通秩序混乱,药品非法经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加之,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负债较重,机制不活,竞争力弱,导致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此外,医药企业执行国家计委新药品价格政策,药价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导致总额下降。大部分医院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药也是医药商业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根据自治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有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引导企业走集团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的路子,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积极开拓农村牧区医药市场,采取下伸网点、委托经营、巡回送药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善农村牧区用药供应体系;在巩固和活跃医药批发业务的同时,加强医药零售药店建设,开辟医药新领域,努力促使企业向集约化、多元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方便人民用药,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1997年,赤峰医药分公司与赤峰地区医药工业企业已联合组建工商贸一体的集团公司。
    【企业简介】  赤峰制药厂  始建于1949年,属国家大型二档企业,全国医药行业重点企业之一,也是自治区最大的药品生产基地。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占全区医药工业总规模的40%以上,在自治区医药行业占据支柱企业地位。药厂生产的产品以化学原料药为主,具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营销渠道,多年来一直市场稳定,发展迅速,在国内外颇具知名度。近10年来,在绝大多数国营企业效益下降、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赤峰制药厂的工业总产值却以年平均12.55%的速度持续递增,销售收入以17.32%的速度递增,出口创汇以16.65%的速度递增,固定资产以21.72%的速度递增。同时克服各种不断增加的减利因素,经济效益始终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赤峰制药厂拥有一个技术力量雄厚的药物研究所和专门从事新产品试生产的中试站;有一批储备的新产品和正在开发的新产品,从1995~1997年,有4个国家级抗感冒新药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有以自备热电厂为主的、行业内一流的动力供给系统,可以保证企业对水、电、汽、风、冷的需求;有条件优越的质检大楼和装备齐全的精密检测设备,以及技术素质较高的质量监督人员;有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占25%以上。同时药厂还有一批质量和信誉较好的产品,其中“红马牌”盐酸麻黄素是国家出口的化学原料药产品,与“红马牌”盐酸右旋麻黄素双双荣获国家金奖,远销世界各地,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灰黄霉素生产能力、出口量为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并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称号;土霉素年生产能力1 300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产品质量优良、稳定,在海内外广受赞誉。解热镇痛药的前沿产品萘普生系国内首创,获全国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和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称号,其制剂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效益潜力。  
        中美合资内蒙古大唐药业有限公司  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呼和浩特中药厂。1992年,呼和浩特中药厂与美国大唐医用品有限公司就万宝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合资,成立中美合资内蒙古大唐药业有限公司。1993年,公司进行扩股,吸收香港阳路远东发展公司和深圳原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两个新股东,成立内蒙古大唐药业有限公司。“八五”期间药厂迅速发展壮大,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7.8%,销售收入平均年递增20.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0.96万元。1997年,该厂能够生产片剂、水丸、大蜜丸、酊剂、膏剂、散剂、冲剂、糖浆、口服液等9个剂型150多个品种,其中口服液的投产,填补自治区中成药新剂型的空缺。公司拳头产品“三花牌”皮炎宁酊,因其疗效显著,质量上乘,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1995年被评为自治区名牌产品之一。药厂的其它产品“三花牌”板蓝根口服液、万宝口服液、万宝冲剂、胃宁冲剂、黄连上清片、Vc银翘片、牛黄解毒片、六味地黄丸、通宣理肺丸、牛黄解毒丸等也深受区内外患者欢迎,一直产销两旺,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公司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市场占有率为20%以上。主要经销单位共有408个,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远销美国、蒙古、台湾、香港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发展、壮大,内蒙古大唐药业有限公司一方面大规模地投入资金改造基础设施等硬件设备,投资1 100万元新建按国际GMP标准设计的综合制剂大楼,内部设有片剂、蜜丸、口服液三条现代化生产流水线,1997年新制剂大楼已部分投入使用,为公司的发展  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加大科研投入,成立药物研究所,组成一支由研究生和大中专毕业生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几年间引进移植新产品13个,完成国家四类新药板蓝根口服液的研制。开发的新产品胃宁冲剂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万宝冲剂、万宝口服液获国家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和全国医生推荐用药;皮炎宁酊、阿胶补血膏、通宣理肺丸、牛黄解毒丸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公司正在开发的新品种参苓白术冲剂、联苯苄唑凝胶囊剂、黄疸菌陈口服液、小儿肝炎口服液、皮炎宁霜等,部分已经完成研制及临床试验,上报国家卫生部批复。  
        内蒙古甘旗卡制药厂  建于1976年,1997年有职工384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固定资产1 0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共有大输液、胶囊剂、片剂、水针剂和生化制药5个生产车间,拥有大小制药设备200余台(套),能够生产4个剂型,80余种药品。水针车间是该厂“八五”期间的技改项目,其设计能力和生产条件完全符合GMP要求,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企业年产大输液600万瓶,胶囊1亿粒,片剂1.5亿片,水针1.5亿支,年创产值2 500多万元,实现利税300多万元。1991~1997年,企业连续7年利税超百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 780万元,其中利润751万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30倍。主要经济指标在自治区医药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建厂2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旗卡制药厂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管理,狠抓产品质量,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好评,产品畅销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区,与国内20几个省区的400多家用户建立业务关系。企业先后获得各种奖励20多项,其中:1990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先进企业”;1992年,获得全国“质量、品种、效益”杯优胜企业;1994年,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优秀企业”;1995年,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1997年,又被国家人事部、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医药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厂长、党总支书记印永贵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学邯钢优秀企业家称号。
    【存在问题】  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自治区医药产品结构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特点,老产品多、大路品种多;新产品少,名牌产品少。  
        医药市场混乱  无证或证照不全经营的现象严重,各种渠道、各类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患者的生命安危难以得到保障,吃回扣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  
        企业经营状况不佳  由于资金紧缺,再加上企业在经营机制、产品结构、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症结,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根本好转,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徐天平)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医药
  • 【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领导名录】 
        总 经 理:刘显国 
        副总经理:于庆华 
                 王玉宝(蒙古族) 
                 李国良 
                 陈  平(蒙古族) 
        总工程师:肖清俊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5月25日,木伦为首任局长。1980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医药总公司,对全区医药系统工商企业实行产、供、销、人、才、物“六统一”管理,并对全区医药行业行使行业行政管理职能。1991年7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加强自治区医药行业管理,同意内蒙古自治区医药总公司在性质、职能、编制、人员、机构不变的情况下,增挂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的牌子。区内各盟市、旗县级医药公司随后相继增挂医药管理局的牌子。1993年,自治区党委将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确定为自治区8户“无上级主管部门”企业集团之一。1994年11月15日,自治区副主席云布龙、沈淑济召开主席办公会议,决定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体制仍按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转。内部政企分开,扎扎实实抓好行业管理和全区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 
        1997年,自治区医药工商企业共计1 700余户(其中工业企业81户,商业企业1 620户),在职人员3万多人。医药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56亿元(1990年不变价);完成工业销售产值6.19亿元,产销率为94.2%。中成药产量全年完成3 757吨,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化学原料药产量全年完成7 118.7吨,比上年有所下降。全区医药商业企业全年累计购进6.02亿元,累计销售8.44亿元。
    【经济运行特点】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生产企业普遍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加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停止或压缩成本高、利润低、市场销售不畅的产品生产;另一方面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销售形势好于生产发展。生产经营面向市场,企业的营销工作进一步加强,1997年,销售增长比生产增长高出4.6个百分点。制剂生产好于原料药生产。受出口影响,1997年化学原料药出口量下降,从而影响化学原料药生产的正常进行。相反,制剂却因其有服用、携带方便等优点,被消费者看好,产销量均有增长。 
    【中蒙药】  中(蒙)药生产经营状况 1997年,自治区中(蒙)药制药工业共实现总产值1.13亿元(1990年不变价),销售产值1.91亿元。中(蒙)药材购进8 553万元,中(蒙)成药购进1.25亿元,中(蒙)药材销售1.31亿元,中(蒙)成药销售1.66亿元,其中(蒙)药出口332万元。自治区的中(蒙)药制药企业均为中小企业,设备差,规模小,盈利水平低。1997年,自治区中(蒙)药企业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主动与区内外一些大型企业集团联合,并积极进行内部改革。临河中药厂与吉林省省长春长庆药业公司签订联合协议;内蒙古蒙药厂一方面研制新的蒙药产品,另一方面开发中蒙药保健产品,发展第三产业。  
        中(蒙)药材资源开发  自治区中(蒙)药材资源丰富,全区仅野生动植物和矿物类中蒙药材就有近600余种,且分布广、品种多、储量大。为开发利用自治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在国家中医药局的扶持下,自治区医药管理局一方面加大对药材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另一方面在自治区东西部积极引导建立甘草、麻黄草药材种植基地,改变甘草、麻黄草的生产、供应状况,为中蒙药制药企业提供原料,起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草场资源的作用。1997年,伊克昭盟医药分公司采用喷灌技术,将麻黄草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伊克昭盟煤炭集团公司也投入大量资金着手组建甘草公司,种植甘草4万亩,大规模开发质量好、粉性大、畅销国内外的“梁外甘草”。凉城鸿茅集团公司立项建立1万亩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  
        富有民族特色的蒙药  传统的蒙药剂型有10大类,常用蒙药制剂有400余种。1997年,全区共有蒙药制药企业3户(内蒙古蒙药厂、库伦蒙药制药厂、乌兰浩特中蒙药厂)。内蒙古蒙药厂是全国最大的民族制药企业之一。能生产丸、散、汤、膏、酒、丹等各类剂型近100余种,该厂生产的蒙成药额日敦——乌日勒(汉名如意珍宝丸)是治疗半身不遂、痹症淤血阻络症的良药,曾荣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深受区内外患者欢迎。在呼和浩特市、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还设有蒙药经营部(供应站),经营蒙药材500余种,蒙成药150余种。
    【化学药】  1997年,自治区化学原料药产量全年完成7 118.7吨,比上年下降15.2%。其中土霉素产量完成1 313.3吨,灰黄霉素产量完成112.5吨,麻黄素产量完成103.1吨,注射葡萄糖产量完成5 132吨。化学药五大类制剂中粉针、水针、片剂、大输液、胶囊产量分别完成383万瓶、5 079万支、27.4亿片、2 396万瓶、2.58亿粒。从全年化学药的生产、销售情况来看,化学药制剂的生产销售形势均好于1996年,原因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观念有所转变,“大病去医院,小病上药店”的消费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化学药制剂服用、携带方便,越来越被消费者看好。相反,化学原料药却因出口受阻,出口量下降,生产与销售均受到严重的影响。1997年,全区的化学药生产厂家加大企业改革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特别是一些原来以生产化学原料药为主的老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努力开发研制新型化学药制剂产品,收到较好的效果。赤峰制药厂是全国大型二档企业,是自治区最大的药品生产基地,多年来一直以生产化学原料药为主,主要产品灰黄霉素、土霉素、萘普生、麻黄素等都曾获国家及自治区名优产品奖,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1997年,国际市场上化学原料药价格持续下降,出口受阻,内销不畅,赤峰制药厂根据市场形势的转变,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开发生产新药雷蒙系列制剂产品,减少或停止部分老产品的生产。
    【医药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1997年2月20日,自治区党委113次常委会做出改革自治区医药管理体制的决定:撤销内蒙古医药总公司,保留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医药总公司所属企业全部下放所在盟市、旗县管理。由自治区体改委牵头,经贸委、编办、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厅、审计厅、国资局、医药总公司组成的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并征求各盟市意见的基础上,5月5日将《内蒙古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正式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6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分期分批下放区直医药企业,根据这一精神,工作小组对区直医药企业视下放成熟条件,进行认真排队、摸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先行下放呼和浩特、赤峰两市区直医药企业的实施意见》。11月4日,自治区党委第155次常委会会议同意将呼和浩特、赤峰两市区直医药企业先行下放;并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于1998年一季度前后将其余各盟市区直医药企业下放完毕;待企业全部下放后,撤销内蒙古医药总公司,保留内蒙古医药管理局。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1月15日正式批转“自治区体改委关于先行下放呼和浩特、赤峰两市区直医药企业的实施意见”。内蒙古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定精神,积极主动与各盟市联系接触,于1997年11月18日首批将呼和浩特医药分公司、呼和浩特制药厂、大唐药业有限公司驻呼和浩特区直医药企业下放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管理,并于年底前将赤峰、哲里木盟、包头、乌海四盟市区直医药企业下划交接完毕。  
        企业改革  在积极配合自治区体改委等部门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决定精神,抓紧做好区直医药企业下放的同时,自治区医药化工(集团)总公司按照1997年初全区医药工作会议上的安排部署,一方面要求各级企业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努力搞活企业;另一方面,组织工作小组,赴改革中困难较大的盟市企业,协助搞好企业改革工作。1997年,全区医药系统改革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相当一批企业通过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减轻债务负担,增强竞争实力。呼和浩特制药厂于12月28日被内蒙古吉兰泰盐化集团公司正式兼并并挂牌运营。通辽制药总厂、内蒙古扎兰屯医药站、扎兰屯制药厂、呼和浩特药材采购供应站以资抵贷,共减轻债务包袱近亿元。赤峰地区医药工商企业、包头制药厂、临河中药厂等主动寻找合作对象,实行集团化经营。乌兰察布盟、哲里木盟、巴彦淖尔盟、锡林郭勒盟医药分公司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精减行政机构,分流富余人员,划小核算单位。五原中药厂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九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整顿医药市场】  中药材专业市场治理整顿  1997年前,全区形成赤峰牛营子和包头敕勒川两个中药材市场。国家在对全国中药材市场进行验收整顿后,公布17个批准保留的中药材市场,自治区的两个中药材市场未在批准保留之列,按照国家规定必须进行关闭或转营。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决定转营和关闭赤峰牛营子和包头敕勒川中药材市场,具体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撤销两个中药材市场改为集贸市场或农贸市场;第二步,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及无证经营的地下药贩。之后,自治区工商局、卫生厅、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对两个中药材市场进行清理整顿。赤峰市、包头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决定精神,摘掉两个药材市场的牌子。  
        清查药品非法经营  针对医药市场管理难度较大、部门扯皮现象严重等问题,1997年,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赤峰市等盟市医药管理局主动联合当地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成立如医药市场纠查队、医药工商管理所、医药物价管理所等联合检查机构,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加大医药市场的清查力度,全区医药市场经营秩序有所好转。1997年,为加大医药市场行业管理力度,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向各盟市医药管理局颁发“医药市场检查证”,并举办行政诉讼法学习班,对医药市场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锡林郭勒盟医药管理局报请锡林郭勒盟行署下发《锡林郭勒盟药品市场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并赋予盟医药管理局行政执法权。  
        打击药品回扣  1997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自治区工商局、医药管理局、卫生厅、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密切配合,部署对全区85家药品生产企业,311户药品经销批发企业,1 234户药品零售企业,555个医疗机构(包括乡镇苏木卫生院),5 274户个体门诊进行全面自查,并在自查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处罚,对触犯法律的移交公安、检察部门进行查处。
        打击售假药  国务院〔1994〕53号和国办发〔1996〕14号文件下发后,全区各级医药管理部门配合工商、卫生、公安、技监等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加大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力度。共查获有问题的药品价值457万元,没收非法所得146万元,取缔非法经营户25户,取缔非法诊所381户,取缔游医药贩82起。1997年,内蒙古医药管理局在全区医药厂长(经理)会期间,组织展出没收的259种假劣药品(包括中药材),并在新闻媒体曝光。
    【医药贸易业】  1997年,自治区医药商业全年累计购进6.02亿元。六大类商品中药材、药品、玻仪、器械、化试、中成药的购进情况分别是:8 553万元、3.4亿元、196万元、3 305万元、328万元、1.25亿元。全年医药商品累计销售8.44亿元。六大类商品中药材、药品、玻仪、器械、化试、中成药的销售情况分别是:1.31亿元、4.8亿元、309万元、4 497万元、637万元、1.66亿元。全年医药产品出口539.5万元,其中成药出口332万元,化学药出口187.5万元。1997年,全区医药商品购进额和销售额比上年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医药流通秩序混乱,药品非法经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加之,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负债较重,机制不活,竞争力弱,导致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此外,医药企业执行国家计委新药品价格政策,药价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导致总额下降。大部分医院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药也是医药商业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医药管理局根据自治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有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引导企业走集团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的路子,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积极开拓农村牧区医药市场,采取下伸网点、委托经营、巡回送药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善农村牧区用药供应体系;在巩固和活跃医药批发业务的同时,加强医药零售药店建设,开辟医药新领域,努力促使企业向集约化、多元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方便人民用药,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1997年,赤峰医药分公司与赤峰地区医药工业企业已联合组建工商贸一体的集团公司。
    【企业简介】  赤峰制药厂  始建于1949年,属国家大型二档企业,全国医药行业重点企业之一,也是自治区最大的药品生产基地。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占全区医药工业总规模的40%以上,在自治区医药行业占据支柱企业地位。药厂生产的产品以化学原料药为主,具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营销渠道,多年来一直市场稳定,发展迅速,在国内外颇具知名度。近10年来,在绝大多数国营企业效益下降、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赤峰制药厂的工业总产值却以年平均12.55%的速度持续递增,销售收入以17.32%的速度递增,出口创汇以16.65%的速度递增,固定资产以21.72%的速度递增。同时克服各种不断增加的减利因素,经济效益始终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赤峰制药厂拥有一个技术力量雄厚的药物研究所和专门从事新产品试生产的中试站;有一批储备的新产品和正在开发的新产品,从1995~1997年,有4个国家级抗感冒新药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有以自备热电厂为主的、行业内一流的动力供给系统,可以保证企业对水、电、汽、风、冷的需求;有条件优越的质检大楼和装备齐全的精密检测设备,以及技术素质较高的质量监督人员;有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占25%以上。同时药厂还有一批质量和信誉较好的产品,其中“红马牌”盐酸麻黄素是国家出口的化学原料药产品,与“红马牌”盐酸右旋麻黄素双双荣获国家金奖,远销世界各地,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灰黄霉素生产能力、出口量为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并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称号;土霉素年生产能力1 300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产品质量优良、稳定,在海内外广受赞誉。解热镇痛药的前沿产品萘普生系国内首创,获全国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和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称号,其制剂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效益潜力。  
        中美合资内蒙古大唐药业有限公司  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呼和浩特中药厂。1992年,呼和浩特中药厂与美国大唐医用品有限公司就万宝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合资,成立中美合资内蒙古大唐药业有限公司。1993年,公司进行扩股,吸收香港阳路远东发展公司和深圳原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两个新股东,成立内蒙古大唐药业有限公司。“八五”期间药厂迅速发展壮大,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7.8%,销售收入平均年递增20.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0.96万元。1997年,该厂能够生产片剂、水丸、大蜜丸、酊剂、膏剂、散剂、冲剂、糖浆、口服液等9个剂型150多个品种,其中口服液的投产,填补自治区中成药新剂型的空缺。公司拳头产品“三花牌”皮炎宁酊,因其疗效显著,质量上乘,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1995年被评为自治区名牌产品之一。药厂的其它产品“三花牌”板蓝根口服液、万宝口服液、万宝冲剂、胃宁冲剂、黄连上清片、Vc银翘片、牛黄解毒片、六味地黄丸、通宣理肺丸、牛黄解毒丸等也深受区内外患者欢迎,一直产销两旺,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公司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市场占有率为20%以上。主要经销单位共有408个,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远销美国、蒙古、台湾、香港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发展、壮大,内蒙古大唐药业有限公司一方面大规模地投入资金改造基础设施等硬件设备,投资1 100万元新建按国际GMP标准设计的综合制剂大楼,内部设有片剂、蜜丸、口服液三条现代化生产流水线,1997年新制剂大楼已部分投入使用,为公司的发展  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加大科研投入,成立药物研究所,组成一支由研究生和大中专毕业生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几年间引进移植新产品13个,完成国家四类新药板蓝根口服液的研制。开发的新产品胃宁冲剂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万宝冲剂、万宝口服液获国家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和全国医生推荐用药;皮炎宁酊、阿胶补血膏、通宣理肺丸、牛黄解毒丸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公司正在开发的新品种参苓白术冲剂、联苯苄唑凝胶囊剂、黄疸菌陈口服液、小儿肝炎口服液、皮炎宁霜等,部分已经完成研制及临床试验,上报国家卫生部批复。  
        内蒙古甘旗卡制药厂  建于1976年,1997年有职工384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固定资产1 0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共有大输液、胶囊剂、片剂、水针剂和生化制药5个生产车间,拥有大小制药设备200余台(套),能够生产4个剂型,80余种药品。水针车间是该厂“八五”期间的技改项目,其设计能力和生产条件完全符合GMP要求,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企业年产大输液600万瓶,胶囊1亿粒,片剂1.5亿片,水针1.5亿支,年创产值2 500多万元,实现利税300多万元。1991~1997年,企业连续7年利税超百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 780万元,其中利润751万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30倍。主要经济指标在自治区医药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建厂2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旗卡制药厂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管理,狠抓产品质量,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好评,产品畅销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区,与国内20几个省区的400多家用户建立业务关系。企业先后获得各种奖励20多项,其中:1990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先进企业”;1992年,获得全国“质量、品种、效益”杯优胜企业;1994年,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优秀企业”;1995年,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1997年,又被国家人事部、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医药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厂长、党总支书记印永贵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学邯钢优秀企业家称号。
    【存在问题】  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自治区医药产品结构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特点,老产品多、大路品种多;新产品少,名牌产品少。  
        医药市场混乱  无证或证照不全经营的现象严重,各种渠道、各类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患者的生命安危难以得到保障,吃回扣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  
        企业经营状况不佳  由于资金紧缺,再加上企业在经营机制、产品结构、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症结,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根本好转,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徐天平)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