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8卷  /  经济

1998卷

  • 畜牧业
  •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领导名录】

        厅    长:于铁夫(蒙古族)

        副 厅 长:杨  德(蒙古族)

                  许  岢

                  郝斗林(蒙古族)

                  赛吉拉乎(蒙古族)

        纪检组长:巴瑞明(蒙古族)

    【概况】  1948年11月,内蒙古自治政府设农牧部,下设畜牧处。1950年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设农林厅畜牧局。1954年2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农牧部与绥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合并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下设畜牧局。同年6月25日,将内设的畜牧局撤销,设畜牧处、兽医处,同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改称农牧厅,仍设畜牧处、兽医处。1956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将自治区农牧厅分设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1966年2月,自治区成立“五大委”,畜牧厅归属农牧林委员会,为自治区农牧林委员会畜牧局。1966年10月,撤销“五大委”,恢复畜牧厅。1970年6月,改为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畜牧局。1980年8月,为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1983年6月,农口几大厅局合并,组建自治区农牧渔业厅,下设畜牧局(准厅级)。1985年4月,撤销农牧渔业厅,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委员会,下设畜牧局。1993年8月,撤销自治区农业委员会,1994年6月,再度恢复自治区畜牧厅。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内设畜牧处、兽医处、草原处、科教处、综合处、计财处、机关党委、人事处、老干部处、办公室10个职能处室,厅属事业单位19个、企业单位4个。1997年,自治区畜牧业在遭受严重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夺得连续13年的大丰收,畜牧业总产值达到97.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1.1%,牲畜头数、畜产品产量、农牧民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各项生产建设均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的任务。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7 112.39万头只,同比增加414.66万头只,增长6.2%。日历年度在出栏率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存栏牲畜仍达到5180.39万头只,同比增加92.48万头只,增长1.8%。其中生猪增长幅度最大,年末存栏达809.75万口,比上年增长13.59%。年末肉类总产量125.08万吨,比上年增长24.58%;牛奶产量59万吨,比上年增长8.56%;禽蛋产量20.8万吨,比上年增长3.07%;绵羊毛产量6.69万吨,比上年增长7.93%;山羊绒产量3 831吨,比上年增长8.4%,年末出栏牲畜2 660.9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3%,出栏率52.4%。其中,大牲畜出栏164.93万头,出栏率22.5%;羊出栏1 749.98万只,出栏率48%;猪出栏746.08万口,出栏率105%。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牧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1997年度,农牧民人均收入1 780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牧民人均收入2 344元,比上年增长20.1%。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广大农牧民和畜牧战线全体干部职工,不断深化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开展畜牧业基础建设,靠畜牧业科技进步,使全区畜牧业步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促进自治区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其显著的发展特点:1.畜牧业基础建设的成效越来越明显。1997年,全区畜牧业生产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和虫灾,牧草减产幅度较大,加之牲畜存栏增加,给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但畜牧业仍上一个新的台阶,主要是得益于畜牧业基础建设和稳定生产能力的提高。2.全区畜牧业正在向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不但牧区牧户的养殖规模在逐年扩大,农区也正改变传统的“小而全”经营格局,向规模养殖发展,不少地区已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3.各地区、各经济类型区、各畜种普遍增长。表现为12个盟市,无论是农区、半农半牧区还是牧区,无论是大畜、小畜还是生猪,均创历史最高水平。4.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迅速,每年牲畜纯增都在200万头只以上,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农副产品的转化利用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5.畜牧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年改良配种大小畜1 500多万头只,良改畜比重达63.69%,畜牧业科技含量达到38%,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2%。

                                                       (郝福楼)

    【草原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总面积8 80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6 800万公顷。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等草原类型。全区草原分布有种子植物2 330多种,其中,主要优良牧草200多种。内蒙古草原是世界上保护最好、质量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平均每公顷每年生产可利用饲草643.2公斤,可饲养0.7个绵羊单位。自治区在全国最早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和草原有偿使用制度,通过不断深化畜牧业改革,理顺生产关系,调动和激发农牧民保护、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在草原建设中,坚持“全面规划,加强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指导方针,在畜牧业防灾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牧区开  发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下,草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八五”时期,草原建设总规模每年都在130万公顷以上,至1997年,全区草原建设累计面积达到1 050万公顷,其中,1997年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201万公顷,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草原建设放在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建设草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人工草地  建立人工草地是通过栽培手段种植牧草,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自治区开展人工种草建人工草地比较早,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至60年代,提倡示范,70年代后期形成大规模群众运动,80年代进入巩固、提高和稳步发展阶段。特别是“八五”时期,全区草原建设以每年人工种草60万公顷的速度推进,至1997年,全区人工草地累计建设面积达到272万公顷,其中,1997年人工草地建设66万公顷,建设质量也明显提高。

    改良草地  通过围栏封育、翻耙更新、补播牧草、飞播牧草、草场施肥、灌溉等措施进行草地改良,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牧草产量,提高草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改良草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在西部荒漠草原主要采取围栏封育、灌溉措施;在以根茎禾草为主的草甸草原,主要采取翻耙更新措施;在沙地草场主要采用飞播措施。飞播牧草是一种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的改良手段,自治区从1985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当年在48个旗县的250个播区共飞播牧草9.5万公顷。自治区从70年代起开展大面积草场改良,“八五”时期,全区改良草地每年以30多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至1997年,全区改良草地累计保留面积697万公顷,其中,1997年改良草地80万公顷。

    草原保护  用行政、法律、技术手段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主要措施有: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实行依法治草,依法管草,严禁开垦、破坏草原。2.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建设、管理草原的积极性。3.坚持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方针,实行以草定畜、畜草平衡责任制。4.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草原鼠、虫、病害和毒害草的防治。自治区草原鼠害严重危害面积每年都在400万公顷以上,主要害鼠有布氏田鼠、长爪沙鼠、跳鼠、达乌里鼠兔、鼢鼠。灭鼠方法一般采用毒饵法,用机械或人工投饵;灭鼠时间,通常在春、秋两季。自治区的灭鼠工作从1974年开始试点,1977年后,国家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灭鼠,自治区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灭鼠技术规程》,从此这项工作得到迅速开展,每年灭鼠在100万公顷以上。1997年,全区草原鼠害发生面积507万公顷,其中达到防治标准面积为278万公顷,主要鼠害是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和鼢鼠。防治面积130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26%;自治区主要草原害虫是蝗虫类和巨膜长蝽等,防治方法主要是药物灭虫。1997年,全区草原虫害发生面积470万公顷,达到防治标准面积为391万公顷,其中受害严重的地区是阿拉善盟、赤峰市。全区防治面积76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16%;草原毒害草主要是狼毒、醉马草等,防除方法是机械或药物防除。1997年,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111万公顷,防除面积17万公顷,占发生面积15%。

    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合理利用草原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内蒙古畜牧业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加强对草原的培育和管理,科学核定载畜量,推行增草增畜,以草定畜的畜草平衡责任制和推广科学的轮牧制度,解决畜草矛盾,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科学轮牧是草原合理利用的有效措施,主要是根据草原的生产能力,把草原划分若干个小区,牲畜在每个小区内放牧一定的天数,并依次轮回,不断循环。划区轮牧,不但可以提高牧草利用率,而且便于对草原和牲畜的管理。

                                                        (刘永志)

    【畜禽养殖】  根据自治区畜牧业的主体在牧区、发展潜力在农区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指导牧区畜牧业工作上,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加快建设步伐,走效益畜牧业、生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道路。具体工作中,在全区38个牧业旗实施防灾基地建设,全区新建防灾基地户20 143户,新建暖棚12 100座。在全区20个牧业旗实施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加强良种繁育、饲草料生产、疫病防治和推广服务四大体系建设。在全区18个牧业旗实施草原畜牧业示范项目,使全区示范户达到7100万户,为发展高效益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起到示范作用。在指导农区畜牧业工作上,坚持以加快粮食和秸秆等农副产品转化为中心,挖掘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加快发展,重点突破,使其成为全区畜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工作中,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实施“十、百、千”11程,使养牛10头以上的户达到38 791户,养猪20口以上的户达到27 981户,养羊100只以上的户达到44 177户,养鸡1 000只以上的户达到6 868户。出现兴发集团、通辽金锣集团等集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典型。全区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35%。

    畜种结构  1997年牧业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总头数为7 112.39万头(只),其中,大小畜合计6 005.61万头(只),生猪1106.77万头(只)。大小畜头数中,大畜存栏840.29万头(只),占大小畜的比例为14%,小畜存栏5 164.82万头(只),占86%。全区畜牧业中,养羊业占有较大比重。养羊业中细毛羊存栏1 358.21万只,占40%,半细毛羊601.93万只,占17.3%,山羊1 110.65万只,占31.89%。1997年,除马匹数量有所下降之外,其它各畜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小畜增长比例高于大畜,尤以山羊数量增长幅度最大,比上年增长9.24%。在全区牲畜总头数中,良种、改良种大小畜存栏3 825.15万头(只),占大小畜总数的63.69%,比上年提高0.57个百分点,其中良种改良种牛存栏264.37万头,占牛总数的54.28%,良种改良种绵羊存栏2 372.1万只,占绵羊总数的72.21%,良种改良种山羊存栏1 110.65万只,占山羊总数的59.08%。在全区各盟市中,伊克昭盟、哲里木盟、巴彦淖尔盟和赤峰市的大小畜良种化程度较高,良种、改良种大小畜占大小畜总数的比重分别为伊克昭盟84.89%、哲里木盟82.47%、巴彦淖尔盟77.54%、赤峰市70.86%。

    繁殖改良  1997年,全区大小畜合计繁殖仔畜2 106.2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219.41万头(只),增长11.62%;繁殖率81.55%,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成活仔畜1 991.4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229.15万头(只),增长13%;成活率94.55%,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繁殖成活率72.11%,比上年提高2.88个百分点。1997年,全区家畜改良工作以黄牛冷配和绵山羊人工授精为重点,全面推广家畜改良实用技术,采用行政技术双承包和家畜改良集团承包等组织措施,全年大小畜改良配种总规模达到1 636.28万头(只)。牛羊胚胎移植作为加快家畜良种化进程的一项新技术,在1997年又有新进展,全年移植牛胚胎437枚,妊娠率达到45~50%,移植羊胚胎2 390枚,妊娠率达到70~75%。除在区内推广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外,自治区家畜改良站的技术人员还应邀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省、自治区从事胚胎移植工作,并在内蒙古家畜改良站举办全国胚胎移植技术高级研讨班,使该项新技术成为家畜改良重要手段。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家畜育种工作取得新成果,8月4日正式育成验收命名苏尼特羊新品种。内蒙古自治区育成的家畜新品种已达24个。

    饲养管理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施以“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肉羊模式化育肥、鸡模式化饲养、肉牛模式化育肥、奶牛模式化饲养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丰收计划,旨在改善全区畜禽饲养管理水平,促进畜禽养殖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1997年,全区“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380.97万口,肉羊模式化育肥553.33万只,鸡模式化饲养1 160.52万只,肉牛模式化育肥43.44万头,奶牛模式化饲养9.03万头。牧区90%以上的畜群实现棚圈化,其中暖棚比例占10%左右。通过引种入牧,饲草料生产水平有一定的提高,过冬畜均贮草达到115公斤/头(只),贮料达到23.1公斤/头(只)。同时,随着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产冬羔和早春羔数量增多,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例加大,全年牲畜出栏总数增加,年内出栏牲畜2 660.9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3%,出栏率达52.4%。

    饲草料  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的饲草料来源主要是天然草地,由于草地的沙化、退化,导致牧草产量下降,至使全区草地普遍超载,草畜矛盾突出。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的饲草料来源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由于加工技术和饲喂方式落后,农作物秸秆浪费很大,利用率不高。1997年,全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是34.8%,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解决草畜矛盾的主要途径:1.充分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饲草,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和浪费。2.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千方百计增草。3.提高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利用率。4.发展饲草料的多层次加工利用。5.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草料的转化率。

    牲畜周转  根据全区草牧场资源特点,制定冷季少养,暖季多养,加快出栏,加速周转的方针,有效地加快牲畜周转。近几年通过棚圈建设提高冬羔和早春羔比例,通过饲草料加工调剂,模式化养畜,加大牛羊育肥出栏比例,使全区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不断提高。1997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7 112.39万头(只),日历年度牲畜存栏5 180.39万头(只),出栏牲畜2 660.9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3%,出栏率52.4%,其中,大牲畜出栏164.93万头(只),出栏率22.5%;羊出栏1 749.98只,出栏率达48%;猪出栏746.08口,出栏率达105%。

    畜产品  肉类总产量达125.08万吨,比上年增长24.58%,猪牛羊肉比上年增长23.61%,其中,猪肉68.79万吨,比上年增长16.36%;牛肉17.35万吨,比上年增长48.04%;羊肉27.56万吨,比上年增长30.37%。牛奶59万吨,比上年增长8.5%。羊毛7.04万吨,比上年增长8.1%。山羊绒3 831吨,比上年增长8.4%。禽蛋产量20.8万吨,比上年增长7.17%。

                                                      (高雪峰  刘永志  布  仁)

    【牲畜品种】  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家禽品种资源丰富,并培育出一大批适合当地条件而又生产性能良好、遗传性能稳定的家畜家禽品种。这些品种是汇集各种优良性状的基因宝库,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内蒙古地区的一些传统畜禽品种,如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不仅对全国畜牧业的发展和某些优良品种的形成有过重要贡献,而且对其它国家某些优良品种的形成有过重要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家禽品种,根据其来源和形成过程,分为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良种。   

    地方品种  地方品种分布广、数量多。这类品种一般都具有体质结实、肢蹄健壮、结构协调、胸廓发育良好、耐寒耐暑、耐劳持久、抗逆性强等特点,是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和培育新品种良好的母本材料。自治区地方品种主要有蒙古牛、蒙古羊、蒙古马、白绒山羊、河套大耳猪和边鸡等。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带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所处草原条件好,则个体较大,乳、肉、毛的产量较高;反之,则表现较差。地方品种的主要缺点是产品率不高,生长周期长,产值低。   

    引进品种  为加快家畜改良和育种工作的步伐,内蒙古自治区曾先后引入50多个国内外品种进行纯种繁殖和用于杂交改良。引入品种都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一部分因其本身严重退化而被淘汰,一部分因其本身用途尚不适合国民经济需要而不宜大量发展,但也有不少品种已顺利通过风土驯化,生产性能和生长发育情况比引入当时还有所提高,成为家畜改良和育种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从国外引进的家畜家禽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海福特牛、安格斯牛、赫斯坦奶牛、澳洲美利奴羊、邦德羊、多赛特羊、英纯血马、美国迪卡配套系猪、迪卡配套系蛋鸡、伊沙蛋鸡、爱拨益加肉鸡、爱维茵肉鸡等。

    培育品种  内蒙古自治区从50年代开始就开展大规模的家畜育种工作。经过40年的努力,通过杂交改良和本品种选育,先后培育出24个家畜新品种或品种群,成为全国培育家畜新品种最多的省、区之一。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使内蒙古自治区牲畜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畜产品质量、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1997年,全区良种改良种牲畜达到3 825.15万头(只),占牲畜总数的63.69%,其中,良种牲畜达到1 201.77万头(只),占牲畜总数的20.01%。内蒙古自治区培育的24个家畜新品种或品种群包括:中国草原红牛、三河牛、中国赫斯坦黑白奶牛、科尔沁牛、三河马、锡林郭勒马、阿拉善双峰驼、中国美利奴(科尔沁型)羊、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兴安细毛羊、乌兰察布细毛羊、呼伦贝尔细毛羊、内蒙古半细毛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罕山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乌兰哈达猪、内蒙古白猪、内蒙古黑猪。

                                                               (高雪峰)

    【疫病防治】  1997年,兽医疫病防治工作紧紧围绕畜牧业“双增双提”发展战略和建设畜牧业强区的奋斗目标,坚持“预防为主”方针,以“2123动物保健工程”为重点,全面开展防检疫工作,有效地控制危害严重的畜禽疫病,减少病害损失。1997年,全区大小牲畜死亡率2.86%,比上年减少0.47%;生猪死亡率5.32%,比上年减少1.08%。畜禽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兽医卫生、兽药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为全区畜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作出贡献。1997年,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已有各级兽医站1 645个,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104个,其中,机构单设的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61个。全区有国家兽医人员3 972名,集体兽医人员7 837名,监督员719名,检疫员4 062名。

    法制建设  1997年,全区开始实施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家禽防疫实施办法》同时,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内蒙古自治区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自治区畜牧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兽医从业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兽药监督检验抽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199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之年,也是国务院发布实施《兽药管理条例》10周年。从自治区到各盟市、旗县都利用这一有利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法规的宣传活动。对全区2 000余名检疫员、监督员进行法律培训,并统一命题考试,参加1 840人,合格1 837人,由自治区政府颁发《行政执法证》。同时组织全区各级兽医卫生行政执法人员144人参加农业部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举办的法律专业证书班。

    疫病防治制度  1997年,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和“早、快、严、小”原则,强化防疫、检疫、监督和管理,建立对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实行免疫证登记管理制度、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和报检制度,完善“定点屠宰,到点检疫”管理制度和动物防检疫证章标志管理制度,实施对主要疫病监测制度,健全违法违章案件处理制度。全面推行畜禽疫病防治分级管理实施方案,1997年,按照畜禽疫病防治分级管理的规定,自治区财政筹措资

    550万元,盟市旗县筹措资金450万元,全区疫病防治经费比上年增加536万元,较好地解决防治经费不足的问题。

    寄生虫病防治  1997年,全区继续推广冬春驱虫、牛皮蝇蛆病防治、猪囊虫病诊治等适用增产技术。在年内,全区驱治内寄生虫6 114.5万头(只)次,药浴4 718万头(只)次,分别完成任务的119.4%和126.8%,猪囊虫诊治155.9万口,完成任务的132.5%,牛皮蝇蛆病驱治277.98万头,完成任务的102.9%,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畜禽主要寄生虫病虽然得到控制,但是自治区的畜禽寄生虫病种类繁多,流行复杂,由于防治资金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防治效果。还有一些寄生虫病如牛皮蝇蛆病等,除畜牧部门增加投入、加大防治力度外,还需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特别是畜产品收购上一定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以此来调动广大农牧民主动防治的积极性,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

    传染病防治  1997年,全区免疫预防各种畜禽1.42亿头(只)次,比上年提高9.8%。其中,家畜7 901万头(只)次,比上年提高18.8%,家禽6 283万(羽)次,比上年提高0.2%。年内羊的疫病比上年明显减少,一些牛和马的疫病区旗县通过自治区的考核验收,猪鸡病的控制保持稳定,达到年度防治目标。1997年,把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好坏与畜牧业的立项、评奖、评先进挂钩,加强调控措施,收到明显效果。对一些重点疫病,组织科研、教学部门配合进行联合攻关,逐步解决疑难病的防治问题,提高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水平。同时加强疫情普查、调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和分析疫情动态,为畜禽传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控制和扑灭奠定基础。

    兽医卫生检疫  1997年,全区活畜禽产地检疫1 861.67头(只),比上年提高73%;检疫肉类36.3万吨,比上年提高43.7%;检疫消毒毛类21 028吨,骨角头蹄1 759吨,皮张1 617.6万张,消毒各种运输畜禽及其产品舶车辆36 295辆次。全区有94个旗县市开展生猪“定点屠宰,到点检疫”工作,比上年增加5.6%。全年生猪检疫185.7万口,其中定点屠宰检疫137.3万口,分别超额完成47.9%和49.6%,做到宰前检疫、宰后检验,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全年铁路监督检验活畜6 208头(只),比上年提高43%,禽类9.45万只,蜜蜂35 130箱,消毒外包装40多万平方米。1997年,口岸检疫毛类1 083.6吨,比上年提高37%,皮张4.4万张,种鸡6 672只。同时对23个定点厂家进行年审。

    兽药管理  1997年,紧紧围绕兽药市场的整顿,加大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兽药行为的力度,保证畜禽疫病防治的需要。年内查处兽药违法案件195起,取缔非法生产经营企业80多家,没收假劣兽药300多种,价值31.98万元,罚没款5.01万元,有力地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劣兽药行为。1997年,共抽、送检兽药产品433批次,比上年提高15%。兽药市场抽检合格率为46%,旗县抽检覆盖面比上年提高5%。在年内审批第四类新兽药二种、审批兽药产品批准文号41个,换发到期兽药批准文号24个,核发《兽用生物药品供应许可证》108个,1997年编辑发行《内蒙古兽药药政简报》3期,为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打击各种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兽药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

    【牧业机械】  畜牧业机械包括草原保护、建设机械、饲草饲料种植、收获、加工和调制机械、畜禽饲养管理机械、疫病防治机械、畜产品采集和加工机械、牧业运输机械。1997年,全区牧业机械总动力84.19万千瓦,占农牧业总动力的8.1%;牧业用拖拉机4.33万台,占拖拉机总数的11.1%;牧业用运输汽车2 512辆;饲料粉碎机4万台;机引割草机1.86万台;药浴设备638套,青贮切碎机2 115台;风力发电机6.71万台(6 990千瓦);搂草机1.33万台;围栏总长度1.82亿延长米。牧业机械的发展方向是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小型、轻便、适用的机械。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牧业机械新产品开发较快。其特点是:草原建设、保护机械以合理利用草原、恢复植被为出发点,提高牧草产量为目标,结合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开发围栏、耕作、补播、牧草更新复壮和喷、撤灭虫、灭鼠药物机械;牧草收获机械是在完善提高单园盘割草机、三刀悬挂割草机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搂、捆联合作业和多圆盘割草机、青贮收获机、干燥高密压块机;饲草料加工机械主要开发秸秆、饲草料粉碎、膨化、制粒、压块设备;牧区能源利用机械是开发以中小型为主的太阳能、风能动力机械及其配套机具;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开发以小型、移动式为主的毛、绒剪毛、清洗、梳毛机械和肉奶食品加工机械;畜禽饲养机械和牧业运输机械开发适合专业户生产要求的小型作业机械;牧区水利机械是以开发人畜饮水,小面积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为主的机械。

                                                        (刘永志)

    【优良品种简介】

    内蒙古细毛羊  是自治区培育的第一个毛肉兼用细毛羊品种。育种区位于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太仆寺旗、多伦县、镶黄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和西乌珠穆沁旗。内蒙古细毛羊是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苏联美利奴羊、高加索美利奴羊、新疆细毛羊和德国美利奴羊等为父本,从1952年开始杂交改良,197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内蒙古细毛羊被毛纯白,密度适中,细度与长度均匀,细度60~64支,以64支为主,弯曲正常,公羊12个月体侧毛长7.5厘米以上,净毛率35~40%,产羔率120%,成年公羊剪毛后体重80千克,剪毛量8.2千克,成年母羊剪毛后体重45千克,剪毛量4.5千克。从1985年开始,引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对内蒙古细毛羊进行导血,经过8年的科技攻关,使内蒙古细毛羊由旧型细毛羊改造成新型细毛羊,细毛羊除保留原有优良特点之外,羊毛长度、净毛率、羊毛综合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和改进。

    敖汉细毛羊  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和宁城县,中心产区为敖汉旗。敖汉种羊场为敖汉细毛羊的原种场,1968年以来,敖汉细毛羊先后输出到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敖汉细毛羊的育种工作自1959年开始,连同以前的杂交改良在内,历经30年时间。1982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为新品种。敖汉细毛羊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以苏联美利奴羊、斯达夫羊、高加索羊等为父本,采用育成杂交方法育成,1972年,曾引入过澳大利亚美利奴羊血液进行导血,1985年,大批量引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进行导血,经过8年的科技攻关,在羊毛长度、腹毛着生、弯曲和油汗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净毛率提高更为明显,同时仍保持敖汉细毛羊原有的外貌以及体大、繁殖率高和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敖汉细毛羊被毛密度适中,成年羊12个月毛长7厘米以上,细度以64支为主,成年公羊剪毛后体重77千克以上,剪毛量12.5千克以上,成年母羊剪毛后体重42千克以上,剪毛量5.5千克。

    鄂尔多斯细毛羊  是伊克昭盟培育的细毛羊新品种,产于乌审旗及其邻近的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杭锦旗和鄂托克旗境内,以乌审旗拥有的数量为最多。鄂尔多斯细毛羊是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新疆细毛羊、苏联美利奴羊为父本,并引入波尔华斯、澳波种公羊,经过育成杂交培育而成,从1952年开始杂交改良,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鄂尔多斯细毛羊新”品种。鄂尔多斯细毛羊被毛洁白,密度适中,细度均匀,以64支为主,有明显的正常弯曲,油汗呈白色或乳白色,含量适中,分布均匀,12个月体侧毛自然长度公羊为8厘米,母羊7.5厘米。鄂尔多斯细毛羊个体净毛率36%以上,成年公羊剪毛后体重55千克以上,剪毛量9千克,成年母羊剪毛后体重35千克以上,剪毛量4千克以上。鄂尔多斯细毛羊适应性很强,对毛乌素沙漠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耐干旱耐粗饲、抓膘复壮快等特点。1985年引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导血后,使羊毛综合品质有明显改进,生产性能得到普遍提高。

    中国美利奴(科尔沁型)羊  是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为父本,波尔华斯羊为母本级进杂交培育的细毛羊新品种。杂交工作从1972年开始,育种时间13年,是中国用最短时间培育的新型细毛羊新品种。育种基地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境内的嘎达苏种畜场。品种具有体型好、体质结实、适宜放牧饲养、净毛产量高、毛长、羊毛品质优良的特点。被毛细度60~64支,以64支为主,各部位毛丛长度与细度均匀,密度大,公母羊毛长度平均在10厘米以上,为典型的优良长毛型毛用细毛羊。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和兴安细毛羊都引入中国美利奴(科尔沁型)细毛羊的血液,对毛长、净毛率、净毛量、弯曲、油汗、体型和腹毛的提高与改进效果显著。1986年3月,由国家经济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美利奴(科尔沁型)羊”。

    乌珠穆沁羊  原产于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乌珠穆沁草原,系蒙古羊在当地水草丰美、冬季严寒漫长、全年放牧条件下长期繁育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类群,是肉脂兼用粗毛羊。品种属短脂尾型绵羊,并以体大、尾大、肉脂多、羔羊生长发育快著称。乌珠穆沁羊主要分布在东、西乌珠穆沁旗及毗邻的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部分地区。在单纯放牧条件下,当年羔羊断奶后可以达到一般肉用品种在优良条件下所达到的水平,并具有生长发育快、成熟早、肉质细嫩、色味鲜美、营养成分高的优点,是有发展前途的肉脂兼用粗毛羊品种,适于肥羔生产。从1959年开始有计划地选育,经过27年的选育,乌珠穆沁羊数量、质量、生产性能、出栏率、商品率都显著提高。1986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乌珠穆沁羊”。

    苏尼特羊  也称戈壁羊,是蒙古羊的一个优良类群,形成的历史悠久。在放牧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成为具有耐寒、抗旱、生长发育快、生命力强、最能适应荒漠、半荒漠草原的一个肉用地方良种。苏尼特羊体格大、产肉性能好、瘦肉率高、含蛋白多、脂肪低,富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脂肪酸,是制作“涮羊肉”的最佳原料,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苏尼特羊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进入80年代以来,经过有组织、有计划的选育,苏尼特羊数量、质量、生产性能明显提高,成为类群整齐、生产性能高、体格大、体质健壮、产肉性能好的优良品种。1997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苏尼特羊”。

    内蒙古白绒山羊  是绒肉兼用型地方良种。按主要产区可分为阿尔巴斯、二郎山和阿拉善地区白绒山羊等三个部分。阿尔巴斯地区白山羊产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千里山和桌子山一带,主要分布于鄂托克旗和杭锦旗的部分苏木。二郎山地区白山羊产于巴彦淖尔盟的阴山山脉一带,主要分布于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前旗和磴口县。阿拉善地区白山羊产于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的部分苏木。内蒙古白绒山羊产区属贫瘠的荒漠、半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温度变化剧烈。内蒙古白绒山羊全身被毛纯白,被毛分内外两层,外层由光泽良好的粗长毛组成,内层由柔软而纤细的绒毛组成。从60年代开始,经28年的选育,1988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内蒙古白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作为新选育成的绒山羊品种,其主要特点和优点是:羊绒细,平均为13~15微米,纤维长、光泽好、强度大、白度高、绒毛手感柔软、综合品质优良,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享有很高声誉,曾获意大利柴格那国际山羊绒奖。

    乌珠穆沁白山羊  产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的乌珠穆沁草原,分布于东乌珠穆沁旗全境和西乌珠穆沁东部,乌珠穆沁白山羊全年天然放牧管理,生产性能高、抗逆性强、遗传性能稳定。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过开展有计划的本品种选育,使乌珠穆沁白山羊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显著提高,1994年6月,自治区政府正式命名为乌珠穆沁白山羊。乌珠穆沁白山羊的特点是个体产绒量高,特一级公羊产绒640克左右,特一级母羊产绒488克左右,绒纤维细,13~16微米,体型大,产肉性能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罕山白绒山羊  主产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和哲里木盟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库伦旗,产区大部分属半干旱草原类型区,天然草场植被较好,牧草种类繁多,草质优良。罕山白绒山羊是采用本品种选育和导血提高相结合培育形成的新品种。罕山白绒山羊以产绒为主,绒肉兼用。经过多年培育,罕山白绒山羊产绒量高,成年公羊产绒量600克,成年母羊产绒400克,体格较大,体质结实,羊绒品质好,绒细13~16微米,净绒率65%,抗病力和适应性强,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肉质鲜美。1995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罕山白绒山羊”。

    (高雪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畜牧业
  •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领导名录】

        厅    长:于铁夫(蒙古族)

        副 厅 长:杨  德(蒙古族)

                  许  岢

                  郝斗林(蒙古族)

                  赛吉拉乎(蒙古族)

        纪检组长:巴瑞明(蒙古族)

    【概况】  1948年11月,内蒙古自治政府设农牧部,下设畜牧处。1950年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设农林厅畜牧局。1954年2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农牧部与绥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合并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下设畜牧局。同年6月25日,将内设的畜牧局撤销,设畜牧处、兽医处,同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改称农牧厅,仍设畜牧处、兽医处。1956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将自治区农牧厅分设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1966年2月,自治区成立“五大委”,畜牧厅归属农牧林委员会,为自治区农牧林委员会畜牧局。1966年10月,撤销“五大委”,恢复畜牧厅。1970年6月,改为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畜牧局。1980年8月,为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1983年6月,农口几大厅局合并,组建自治区农牧渔业厅,下设畜牧局(准厅级)。1985年4月,撤销农牧渔业厅,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委员会,下设畜牧局。1993年8月,撤销自治区农业委员会,1994年6月,再度恢复自治区畜牧厅。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内设畜牧处、兽医处、草原处、科教处、综合处、计财处、机关党委、人事处、老干部处、办公室10个职能处室,厅属事业单位19个、企业单位4个。1997年,自治区畜牧业在遭受严重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夺得连续13年的大丰收,畜牧业总产值达到97.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1.1%,牲畜头数、畜产品产量、农牧民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各项生产建设均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的任务。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7 112.39万头只,同比增加414.66万头只,增长6.2%。日历年度在出栏率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存栏牲畜仍达到5180.39万头只,同比增加92.48万头只,增长1.8%。其中生猪增长幅度最大,年末存栏达809.75万口,比上年增长13.59%。年末肉类总产量125.08万吨,比上年增长24.58%;牛奶产量59万吨,比上年增长8.56%;禽蛋产量20.8万吨,比上年增长3.07%;绵羊毛产量6.69万吨,比上年增长7.93%;山羊绒产量3 831吨,比上年增长8.4%,年末出栏牲畜2 660.9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3%,出栏率52.4%。其中,大牲畜出栏164.93万头,出栏率22.5%;羊出栏1 749.98万只,出栏率48%;猪出栏746.08万口,出栏率105%。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牧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1997年度,农牧民人均收入1 780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牧民人均收入2 344元,比上年增长20.1%。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广大农牧民和畜牧战线全体干部职工,不断深化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开展畜牧业基础建设,靠畜牧业科技进步,使全区畜牧业步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促进自治区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其显著的发展特点:1.畜牧业基础建设的成效越来越明显。1997年,全区畜牧业生产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和虫灾,牧草减产幅度较大,加之牲畜存栏增加,给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但畜牧业仍上一个新的台阶,主要是得益于畜牧业基础建设和稳定生产能力的提高。2.全区畜牧业正在向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不但牧区牧户的养殖规模在逐年扩大,农区也正改变传统的“小而全”经营格局,向规模养殖发展,不少地区已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3.各地区、各经济类型区、各畜种普遍增长。表现为12个盟市,无论是农区、半农半牧区还是牧区,无论是大畜、小畜还是生猪,均创历史最高水平。4.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迅速,每年牲畜纯增都在200万头只以上,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农副产品的转化利用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5.畜牧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年改良配种大小畜1 500多万头只,良改畜比重达63.69%,畜牧业科技含量达到38%,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2%。

                                                       (郝福楼)

    【草原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总面积8 80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6 800万公顷。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等草原类型。全区草原分布有种子植物2 330多种,其中,主要优良牧草200多种。内蒙古草原是世界上保护最好、质量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平均每公顷每年生产可利用饲草643.2公斤,可饲养0.7个绵羊单位。自治区在全国最早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和草原有偿使用制度,通过不断深化畜牧业改革,理顺生产关系,调动和激发农牧民保护、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在草原建设中,坚持“全面规划,加强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指导方针,在畜牧业防灾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牧区开  发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下,草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八五”时期,草原建设总规模每年都在130万公顷以上,至1997年,全区草原建设累计面积达到1 050万公顷,其中,1997年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201万公顷,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草原建设放在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建设草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人工草地  建立人工草地是通过栽培手段种植牧草,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自治区开展人工种草建人工草地比较早,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至60年代,提倡示范,70年代后期形成大规模群众运动,80年代进入巩固、提高和稳步发展阶段。特别是“八五”时期,全区草原建设以每年人工种草60万公顷的速度推进,至1997年,全区人工草地累计建设面积达到272万公顷,其中,1997年人工草地建设66万公顷,建设质量也明显提高。

    改良草地  通过围栏封育、翻耙更新、补播牧草、飞播牧草、草场施肥、灌溉等措施进行草地改良,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牧草产量,提高草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改良草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在西部荒漠草原主要采取围栏封育、灌溉措施;在以根茎禾草为主的草甸草原,主要采取翻耙更新措施;在沙地草场主要采用飞播措施。飞播牧草是一种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的改良手段,自治区从1985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当年在48个旗县的250个播区共飞播牧草9.5万公顷。自治区从70年代起开展大面积草场改良,“八五”时期,全区改良草地每年以30多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至1997年,全区改良草地累计保留面积697万公顷,其中,1997年改良草地80万公顷。

    草原保护  用行政、法律、技术手段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主要措施有: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实行依法治草,依法管草,严禁开垦、破坏草原。2.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建设、管理草原的积极性。3.坚持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方针,实行以草定畜、畜草平衡责任制。4.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草原鼠、虫、病害和毒害草的防治。自治区草原鼠害严重危害面积每年都在400万公顷以上,主要害鼠有布氏田鼠、长爪沙鼠、跳鼠、达乌里鼠兔、鼢鼠。灭鼠方法一般采用毒饵法,用机械或人工投饵;灭鼠时间,通常在春、秋两季。自治区的灭鼠工作从1974年开始试点,1977年后,国家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灭鼠,自治区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灭鼠技术规程》,从此这项工作得到迅速开展,每年灭鼠在100万公顷以上。1997年,全区草原鼠害发生面积507万公顷,其中达到防治标准面积为278万公顷,主要鼠害是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和鼢鼠。防治面积130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26%;自治区主要草原害虫是蝗虫类和巨膜长蝽等,防治方法主要是药物灭虫。1997年,全区草原虫害发生面积470万公顷,达到防治标准面积为391万公顷,其中受害严重的地区是阿拉善盟、赤峰市。全区防治面积76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16%;草原毒害草主要是狼毒、醉马草等,防除方法是机械或药物防除。1997年,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111万公顷,防除面积17万公顷,占发生面积15%。

    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合理利用草原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内蒙古畜牧业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加强对草原的培育和管理,科学核定载畜量,推行增草增畜,以草定畜的畜草平衡责任制和推广科学的轮牧制度,解决畜草矛盾,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科学轮牧是草原合理利用的有效措施,主要是根据草原的生产能力,把草原划分若干个小区,牲畜在每个小区内放牧一定的天数,并依次轮回,不断循环。划区轮牧,不但可以提高牧草利用率,而且便于对草原和牲畜的管理。

                                                        (刘永志)

    【畜禽养殖】  根据自治区畜牧业的主体在牧区、发展潜力在农区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指导牧区畜牧业工作上,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加快建设步伐,走效益畜牧业、生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道路。具体工作中,在全区38个牧业旗实施防灾基地建设,全区新建防灾基地户20 143户,新建暖棚12 100座。在全区20个牧业旗实施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加强良种繁育、饲草料生产、疫病防治和推广服务四大体系建设。在全区18个牧业旗实施草原畜牧业示范项目,使全区示范户达到7100万户,为发展高效益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起到示范作用。在指导农区畜牧业工作上,坚持以加快粮食和秸秆等农副产品转化为中心,挖掘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加快发展,重点突破,使其成为全区畜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工作中,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实施“十、百、千”11程,使养牛10头以上的户达到38 791户,养猪20口以上的户达到27 981户,养羊100只以上的户达到44 177户,养鸡1 000只以上的户达到6 868户。出现兴发集团、通辽金锣集团等集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典型。全区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35%。

    畜种结构  1997年牧业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总头数为7 112.39万头(只),其中,大小畜合计6 005.61万头(只),生猪1106.77万头(只)。大小畜头数中,大畜存栏840.29万头(只),占大小畜的比例为14%,小畜存栏5 164.82万头(只),占86%。全区畜牧业中,养羊业占有较大比重。养羊业中细毛羊存栏1 358.21万只,占40%,半细毛羊601.93万只,占17.3%,山羊1 110.65万只,占31.89%。1997年,除马匹数量有所下降之外,其它各畜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小畜增长比例高于大畜,尤以山羊数量增长幅度最大,比上年增长9.24%。在全区牲畜总头数中,良种、改良种大小畜存栏3 825.15万头(只),占大小畜总数的63.69%,比上年提高0.57个百分点,其中良种改良种牛存栏264.37万头,占牛总数的54.28%,良种改良种绵羊存栏2 372.1万只,占绵羊总数的72.21%,良种改良种山羊存栏1 110.65万只,占山羊总数的59.08%。在全区各盟市中,伊克昭盟、哲里木盟、巴彦淖尔盟和赤峰市的大小畜良种化程度较高,良种、改良种大小畜占大小畜总数的比重分别为伊克昭盟84.89%、哲里木盟82.47%、巴彦淖尔盟77.54%、赤峰市70.86%。

    繁殖改良  1997年,全区大小畜合计繁殖仔畜2 106.2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219.41万头(只),增长11.62%;繁殖率81.55%,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成活仔畜1 991.4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229.15万头(只),增长13%;成活率94.55%,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繁殖成活率72.11%,比上年提高2.88个百分点。1997年,全区家畜改良工作以黄牛冷配和绵山羊人工授精为重点,全面推广家畜改良实用技术,采用行政技术双承包和家畜改良集团承包等组织措施,全年大小畜改良配种总规模达到1 636.28万头(只)。牛羊胚胎移植作为加快家畜良种化进程的一项新技术,在1997年又有新进展,全年移植牛胚胎437枚,妊娠率达到45~50%,移植羊胚胎2 390枚,妊娠率达到70~75%。除在区内推广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外,自治区家畜改良站的技术人员还应邀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省、自治区从事胚胎移植工作,并在内蒙古家畜改良站举办全国胚胎移植技术高级研讨班,使该项新技术成为家畜改良重要手段。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家畜育种工作取得新成果,8月4日正式育成验收命名苏尼特羊新品种。内蒙古自治区育成的家畜新品种已达24个。

    饲养管理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施以“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肉羊模式化育肥、鸡模式化饲养、肉牛模式化育肥、奶牛模式化饲养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丰收计划,旨在改善全区畜禽饲养管理水平,促进畜禽养殖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1997年,全区“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380.97万口,肉羊模式化育肥553.33万只,鸡模式化饲养1 160.52万只,肉牛模式化育肥43.44万头,奶牛模式化饲养9.03万头。牧区90%以上的畜群实现棚圈化,其中暖棚比例占10%左右。通过引种入牧,饲草料生产水平有一定的提高,过冬畜均贮草达到115公斤/头(只),贮料达到23.1公斤/头(只)。同时,随着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产冬羔和早春羔数量增多,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例加大,全年牲畜出栏总数增加,年内出栏牲畜2 660.9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3%,出栏率达52.4%。

    饲草料  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的饲草料来源主要是天然草地,由于草地的沙化、退化,导致牧草产量下降,至使全区草地普遍超载,草畜矛盾突出。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的饲草料来源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由于加工技术和饲喂方式落后,农作物秸秆浪费很大,利用率不高。1997年,全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是34.8%,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解决草畜矛盾的主要途径:1.充分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饲草,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和浪费。2.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千方百计增草。3.提高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利用率。4.发展饲草料的多层次加工利用。5.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草料的转化率。

    牲畜周转  根据全区草牧场资源特点,制定冷季少养,暖季多养,加快出栏,加速周转的方针,有效地加快牲畜周转。近几年通过棚圈建设提高冬羔和早春羔比例,通过饲草料加工调剂,模式化养畜,加大牛羊育肥出栏比例,使全区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不断提高。1997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7 112.39万头(只),日历年度牲畜存栏5 180.39万头(只),出栏牲畜2 660.9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3%,出栏率52.4%,其中,大牲畜出栏164.93万头(只),出栏率22.5%;羊出栏1 749.98只,出栏率达48%;猪出栏746.08口,出栏率达105%。

    畜产品  肉类总产量达125.08万吨,比上年增长24.58%,猪牛羊肉比上年增长23.61%,其中,猪肉68.79万吨,比上年增长16.36%;牛肉17.35万吨,比上年增长48.04%;羊肉27.56万吨,比上年增长30.37%。牛奶59万吨,比上年增长8.5%。羊毛7.04万吨,比上年增长8.1%。山羊绒3 831吨,比上年增长8.4%。禽蛋产量20.8万吨,比上年增长7.17%。

                                                      (高雪峰  刘永志  布  仁)

    【牲畜品种】  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家禽品种资源丰富,并培育出一大批适合当地条件而又生产性能良好、遗传性能稳定的家畜家禽品种。这些品种是汇集各种优良性状的基因宝库,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内蒙古地区的一些传统畜禽品种,如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不仅对全国畜牧业的发展和某些优良品种的形成有过重要贡献,而且对其它国家某些优良品种的形成有过重要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家禽品种,根据其来源和形成过程,分为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良种。   

    地方品种  地方品种分布广、数量多。这类品种一般都具有体质结实、肢蹄健壮、结构协调、胸廓发育良好、耐寒耐暑、耐劳持久、抗逆性强等特点,是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和培育新品种良好的母本材料。自治区地方品种主要有蒙古牛、蒙古羊、蒙古马、白绒山羊、河套大耳猪和边鸡等。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带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所处草原条件好,则个体较大,乳、肉、毛的产量较高;反之,则表现较差。地方品种的主要缺点是产品率不高,生长周期长,产值低。   

    引进品种  为加快家畜改良和育种工作的步伐,内蒙古自治区曾先后引入50多个国内外品种进行纯种繁殖和用于杂交改良。引入品种都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一部分因其本身严重退化而被淘汰,一部分因其本身用途尚不适合国民经济需要而不宜大量发展,但也有不少品种已顺利通过风土驯化,生产性能和生长发育情况比引入当时还有所提高,成为家畜改良和育种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从国外引进的家畜家禽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海福特牛、安格斯牛、赫斯坦奶牛、澳洲美利奴羊、邦德羊、多赛特羊、英纯血马、美国迪卡配套系猪、迪卡配套系蛋鸡、伊沙蛋鸡、爱拨益加肉鸡、爱维茵肉鸡等。

    培育品种  内蒙古自治区从50年代开始就开展大规模的家畜育种工作。经过40年的努力,通过杂交改良和本品种选育,先后培育出24个家畜新品种或品种群,成为全国培育家畜新品种最多的省、区之一。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使内蒙古自治区牲畜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畜产品质量、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1997年,全区良种改良种牲畜达到3 825.15万头(只),占牲畜总数的63.69%,其中,良种牲畜达到1 201.77万头(只),占牲畜总数的20.01%。内蒙古自治区培育的24个家畜新品种或品种群包括:中国草原红牛、三河牛、中国赫斯坦黑白奶牛、科尔沁牛、三河马、锡林郭勒马、阿拉善双峰驼、中国美利奴(科尔沁型)羊、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兴安细毛羊、乌兰察布细毛羊、呼伦贝尔细毛羊、内蒙古半细毛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罕山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乌兰哈达猪、内蒙古白猪、内蒙古黑猪。

                                                               (高雪峰)

    【疫病防治】  1997年,兽医疫病防治工作紧紧围绕畜牧业“双增双提”发展战略和建设畜牧业强区的奋斗目标,坚持“预防为主”方针,以“2123动物保健工程”为重点,全面开展防检疫工作,有效地控制危害严重的畜禽疫病,减少病害损失。1997年,全区大小牲畜死亡率2.86%,比上年减少0.47%;生猪死亡率5.32%,比上年减少1.08%。畜禽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兽医卫生、兽药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为全区畜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作出贡献。1997年,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已有各级兽医站1 645个,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104个,其中,机构单设的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61个。全区有国家兽医人员3 972名,集体兽医人员7 837名,监督员719名,检疫员4 062名。

    法制建设  1997年,全区开始实施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家禽防疫实施办法》同时,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内蒙古自治区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自治区畜牧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兽医从业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兽药监督检验抽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199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之年,也是国务院发布实施《兽药管理条例》10周年。从自治区到各盟市、旗县都利用这一有利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法规的宣传活动。对全区2 000余名检疫员、监督员进行法律培训,并统一命题考试,参加1 840人,合格1 837人,由自治区政府颁发《行政执法证》。同时组织全区各级兽医卫生行政执法人员144人参加农业部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举办的法律专业证书班。

    疫病防治制度  1997年,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和“早、快、严、小”原则,强化防疫、检疫、监督和管理,建立对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实行免疫证登记管理制度、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和报检制度,完善“定点屠宰,到点检疫”管理制度和动物防检疫证章标志管理制度,实施对主要疫病监测制度,健全违法违章案件处理制度。全面推行畜禽疫病防治分级管理实施方案,1997年,按照畜禽疫病防治分级管理的规定,自治区财政筹措资

    550万元,盟市旗县筹措资金450万元,全区疫病防治经费比上年增加536万元,较好地解决防治经费不足的问题。

    寄生虫病防治  1997年,全区继续推广冬春驱虫、牛皮蝇蛆病防治、猪囊虫病诊治等适用增产技术。在年内,全区驱治内寄生虫6 114.5万头(只)次,药浴4 718万头(只)次,分别完成任务的119.4%和126.8%,猪囊虫诊治155.9万口,完成任务的132.5%,牛皮蝇蛆病驱治277.98万头,完成任务的102.9%,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畜禽主要寄生虫病虽然得到控制,但是自治区的畜禽寄生虫病种类繁多,流行复杂,由于防治资金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防治效果。还有一些寄生虫病如牛皮蝇蛆病等,除畜牧部门增加投入、加大防治力度外,还需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特别是畜产品收购上一定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以此来调动广大农牧民主动防治的积极性,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

    传染病防治  1997年,全区免疫预防各种畜禽1.42亿头(只)次,比上年提高9.8%。其中,家畜7 901万头(只)次,比上年提高18.8%,家禽6 283万(羽)次,比上年提高0.2%。年内羊的疫病比上年明显减少,一些牛和马的疫病区旗县通过自治区的考核验收,猪鸡病的控制保持稳定,达到年度防治目标。1997年,把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好坏与畜牧业的立项、评奖、评先进挂钩,加强调控措施,收到明显效果。对一些重点疫病,组织科研、教学部门配合进行联合攻关,逐步解决疑难病的防治问题,提高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水平。同时加强疫情普查、调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和分析疫情动态,为畜禽传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控制和扑灭奠定基础。

    兽医卫生检疫  1997年,全区活畜禽产地检疫1 861.67头(只),比上年提高73%;检疫肉类36.3万吨,比上年提高43.7%;检疫消毒毛类21 028吨,骨角头蹄1 759吨,皮张1 617.6万张,消毒各种运输畜禽及其产品舶车辆36 295辆次。全区有94个旗县市开展生猪“定点屠宰,到点检疫”工作,比上年增加5.6%。全年生猪检疫185.7万口,其中定点屠宰检疫137.3万口,分别超额完成47.9%和49.6%,做到宰前检疫、宰后检验,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全年铁路监督检验活畜6 208头(只),比上年提高43%,禽类9.45万只,蜜蜂35 130箱,消毒外包装40多万平方米。1997年,口岸检疫毛类1 083.6吨,比上年提高37%,皮张4.4万张,种鸡6 672只。同时对23个定点厂家进行年审。

    兽药管理  1997年,紧紧围绕兽药市场的整顿,加大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兽药行为的力度,保证畜禽疫病防治的需要。年内查处兽药违法案件195起,取缔非法生产经营企业80多家,没收假劣兽药300多种,价值31.98万元,罚没款5.01万元,有力地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劣兽药行为。1997年,共抽、送检兽药产品433批次,比上年提高15%。兽药市场抽检合格率为46%,旗县抽检覆盖面比上年提高5%。在年内审批第四类新兽药二种、审批兽药产品批准文号41个,换发到期兽药批准文号24个,核发《兽用生物药品供应许可证》108个,1997年编辑发行《内蒙古兽药药政简报》3期,为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打击各种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兽药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

    【牧业机械】  畜牧业机械包括草原保护、建设机械、饲草饲料种植、收获、加工和调制机械、畜禽饲养管理机械、疫病防治机械、畜产品采集和加工机械、牧业运输机械。1997年,全区牧业机械总动力84.19万千瓦,占农牧业总动力的8.1%;牧业用拖拉机4.33万台,占拖拉机总数的11.1%;牧业用运输汽车2 512辆;饲料粉碎机4万台;机引割草机1.86万台;药浴设备638套,青贮切碎机2 115台;风力发电机6.71万台(6 990千瓦);搂草机1.33万台;围栏总长度1.82亿延长米。牧业机械的发展方向是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小型、轻便、适用的机械。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牧业机械新产品开发较快。其特点是:草原建设、保护机械以合理利用草原、恢复植被为出发点,提高牧草产量为目标,结合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开发围栏、耕作、补播、牧草更新复壮和喷、撤灭虫、灭鼠药物机械;牧草收获机械是在完善提高单园盘割草机、三刀悬挂割草机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搂、捆联合作业和多圆盘割草机、青贮收获机、干燥高密压块机;饲草料加工机械主要开发秸秆、饲草料粉碎、膨化、制粒、压块设备;牧区能源利用机械是开发以中小型为主的太阳能、风能动力机械及其配套机具;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开发以小型、移动式为主的毛、绒剪毛、清洗、梳毛机械和肉奶食品加工机械;畜禽饲养机械和牧业运输机械开发适合专业户生产要求的小型作业机械;牧区水利机械是以开发人畜饮水,小面积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为主的机械。

                                                        (刘永志)

    【优良品种简介】

    内蒙古细毛羊  是自治区培育的第一个毛肉兼用细毛羊品种。育种区位于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太仆寺旗、多伦县、镶黄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和西乌珠穆沁旗。内蒙古细毛羊是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苏联美利奴羊、高加索美利奴羊、新疆细毛羊和德国美利奴羊等为父本,从1952年开始杂交改良,197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内蒙古细毛羊被毛纯白,密度适中,细度与长度均匀,细度60~64支,以64支为主,弯曲正常,公羊12个月体侧毛长7.5厘米以上,净毛率35~40%,产羔率120%,成年公羊剪毛后体重80千克,剪毛量8.2千克,成年母羊剪毛后体重45千克,剪毛量4.5千克。从1985年开始,引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对内蒙古细毛羊进行导血,经过8年的科技攻关,使内蒙古细毛羊由旧型细毛羊改造成新型细毛羊,细毛羊除保留原有优良特点之外,羊毛长度、净毛率、羊毛综合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和改进。

    敖汉细毛羊  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和宁城县,中心产区为敖汉旗。敖汉种羊场为敖汉细毛羊的原种场,1968年以来,敖汉细毛羊先后输出到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敖汉细毛羊的育种工作自1959年开始,连同以前的杂交改良在内,历经30年时间。1982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为新品种。敖汉细毛羊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以苏联美利奴羊、斯达夫羊、高加索羊等为父本,采用育成杂交方法育成,1972年,曾引入过澳大利亚美利奴羊血液进行导血,1985年,大批量引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进行导血,经过8年的科技攻关,在羊毛长度、腹毛着生、弯曲和油汗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净毛率提高更为明显,同时仍保持敖汉细毛羊原有的外貌以及体大、繁殖率高和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敖汉细毛羊被毛密度适中,成年羊12个月毛长7厘米以上,细度以64支为主,成年公羊剪毛后体重77千克以上,剪毛量12.5千克以上,成年母羊剪毛后体重42千克以上,剪毛量5.5千克。

    鄂尔多斯细毛羊  是伊克昭盟培育的细毛羊新品种,产于乌审旗及其邻近的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杭锦旗和鄂托克旗境内,以乌审旗拥有的数量为最多。鄂尔多斯细毛羊是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新疆细毛羊、苏联美利奴羊为父本,并引入波尔华斯、澳波种公羊,经过育成杂交培育而成,从1952年开始杂交改良,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鄂尔多斯细毛羊新”品种。鄂尔多斯细毛羊被毛洁白,密度适中,细度均匀,以64支为主,有明显的正常弯曲,油汗呈白色或乳白色,含量适中,分布均匀,12个月体侧毛自然长度公羊为8厘米,母羊7.5厘米。鄂尔多斯细毛羊个体净毛率36%以上,成年公羊剪毛后体重55千克以上,剪毛量9千克,成年母羊剪毛后体重35千克以上,剪毛量4千克以上。鄂尔多斯细毛羊适应性很强,对毛乌素沙漠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耐干旱耐粗饲、抓膘复壮快等特点。1985年引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导血后,使羊毛综合品质有明显改进,生产性能得到普遍提高。

    中国美利奴(科尔沁型)羊  是以澳大利亚美利奴羊为父本,波尔华斯羊为母本级进杂交培育的细毛羊新品种。杂交工作从1972年开始,育种时间13年,是中国用最短时间培育的新型细毛羊新品种。育种基地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境内的嘎达苏种畜场。品种具有体型好、体质结实、适宜放牧饲养、净毛产量高、毛长、羊毛品质优良的特点。被毛细度60~64支,以64支为主,各部位毛丛长度与细度均匀,密度大,公母羊毛长度平均在10厘米以上,为典型的优良长毛型毛用细毛羊。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和兴安细毛羊都引入中国美利奴(科尔沁型)细毛羊的血液,对毛长、净毛率、净毛量、弯曲、油汗、体型和腹毛的提高与改进效果显著。1986年3月,由国家经济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美利奴(科尔沁型)羊”。

    乌珠穆沁羊  原产于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乌珠穆沁草原,系蒙古羊在当地水草丰美、冬季严寒漫长、全年放牧条件下长期繁育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类群,是肉脂兼用粗毛羊。品种属短脂尾型绵羊,并以体大、尾大、肉脂多、羔羊生长发育快著称。乌珠穆沁羊主要分布在东、西乌珠穆沁旗及毗邻的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部分地区。在单纯放牧条件下,当年羔羊断奶后可以达到一般肉用品种在优良条件下所达到的水平,并具有生长发育快、成熟早、肉质细嫩、色味鲜美、营养成分高的优点,是有发展前途的肉脂兼用粗毛羊品种,适于肥羔生产。从1959年开始有计划地选育,经过27年的选育,乌珠穆沁羊数量、质量、生产性能、出栏率、商品率都显著提高。1986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乌珠穆沁羊”。

    苏尼特羊  也称戈壁羊,是蒙古羊的一个优良类群,形成的历史悠久。在放牧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成为具有耐寒、抗旱、生长发育快、生命力强、最能适应荒漠、半荒漠草原的一个肉用地方良种。苏尼特羊体格大、产肉性能好、瘦肉率高、含蛋白多、脂肪低,富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脂肪酸,是制作“涮羊肉”的最佳原料,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苏尼特羊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进入80年代以来,经过有组织、有计划的选育,苏尼特羊数量、质量、生产性能明显提高,成为类群整齐、生产性能高、体格大、体质健壮、产肉性能好的优良品种。1997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苏尼特羊”。

    内蒙古白绒山羊  是绒肉兼用型地方良种。按主要产区可分为阿尔巴斯、二郎山和阿拉善地区白绒山羊等三个部分。阿尔巴斯地区白山羊产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千里山和桌子山一带,主要分布于鄂托克旗和杭锦旗的部分苏木。二郎山地区白山羊产于巴彦淖尔盟的阴山山脉一带,主要分布于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前旗和磴口县。阿拉善地区白山羊产于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的部分苏木。内蒙古白绒山羊产区属贫瘠的荒漠、半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温度变化剧烈。内蒙古白绒山羊全身被毛纯白,被毛分内外两层,外层由光泽良好的粗长毛组成,内层由柔软而纤细的绒毛组成。从60年代开始,经28年的选育,1988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内蒙古白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作为新选育成的绒山羊品种,其主要特点和优点是:羊绒细,平均为13~15微米,纤维长、光泽好、强度大、白度高、绒毛手感柔软、综合品质优良,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享有很高声誉,曾获意大利柴格那国际山羊绒奖。

    乌珠穆沁白山羊  产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的乌珠穆沁草原,分布于东乌珠穆沁旗全境和西乌珠穆沁东部,乌珠穆沁白山羊全年天然放牧管理,生产性能高、抗逆性强、遗传性能稳定。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过开展有计划的本品种选育,使乌珠穆沁白山羊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显著提高,1994年6月,自治区政府正式命名为乌珠穆沁白山羊。乌珠穆沁白山羊的特点是个体产绒量高,特一级公羊产绒640克左右,特一级母羊产绒488克左右,绒纤维细,13~16微米,体型大,产肉性能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罕山白绒山羊  主产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和哲里木盟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库伦旗,产区大部分属半干旱草原类型区,天然草场植被较好,牧草种类繁多,草质优良。罕山白绒山羊是采用本品种选育和导血提高相结合培育形成的新品种。罕山白绒山羊以产绒为主,绒肉兼用。经过多年培育,罕山白绒山羊产绒量高,成年公羊产绒量600克,成年母羊产绒400克,体格较大,体质结实,羊绒品质好,绒细13~16微米,净绒率65%,抗病力和适应性强,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肉质鲜美。1995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罕山白绒山羊”。

    (高雪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