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卷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 局长:乌  兰(蒙古族)

    副局长:李彰俊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副局长:顾润源 裴浩 王金良(挂职)

    巡视员:李红宇(女 蒙古族)

    【概况】 机构设置  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为办公室、应急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直属事业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中心、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结算中心)。

    台站设置 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13个国家基准气候站、3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72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23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6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5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634个区域自动站、71座测风塔、6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人员情况2010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094人。学历结构:博士10人,硕士172人,本科1 569人,大专971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308(正研级14人、副研级294),中级职称1 610人,初级职称989人。

    【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全区各级气象部门认真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完善农牧业干旱指标和流程,制定干旱预警发布标准,强化干旱灾害认定权威性。新建区、盟、旗三级服务系统在预报预警、灾害评估和救灾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黄河凌汛和汛期服务措施得力、服务及时。“6.26”等森林火灾多部门联动服务获国家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评价。跨境联防拓展防扑火服务新领域。东部雪灾、6次寒潮、6次霜冻、7次沙尘暴等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高效。组建自治区航空气象服务中心,承担8个运行和在建支线机场气象保障服务。为区内铁路防汛监测和应急处置提供全程动态服务。为首届国际那达慕大会、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等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保障。全年向各级党政部门上报专题材料5 445期,发布预警信号797次,发送各类气象信息1 978万人次,启动应急响应3次,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效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优质服务受到决策部门、各界用户、社会公众的好评。区局分别获“全国草原防火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政府“特色网站奖”;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获“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呼伦贝尔市气象局获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各盟(市)政府均致函区局为当地气象部门请奖。

    “两个体系”建设自治区和盟市政府分别下发文件部署“两个体系”(农牧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各盟市均组建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部分盟市政府和试点旗县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实绩考核,政府主导的“两个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得到加强。自治区气象局制订“现代农牧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和“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主抓2个盟市试点,盟市气象局各选择1个旗县开展试点工作。加强与政府应急办、民政、农牧业、国土等部门合作联动。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编制蒙汉两种版本的信息员培训教材。

    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工作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完成《内蒙古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内蒙古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写任务。选取气候变化代表站点,进行资料均一化检验订正。形成《气候变化对草原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等多项决策材料。

    完成内蒙古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任务,工作总量占全国2/5。全面开展风电场选址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服务。完成《内蒙古风能资源综合评估报告》、《内蒙古风能资源短期数值模拟技术报告》。建立内蒙古太阳能资源评估业务系统。建成风电功率短期预报示范系统,内蒙古电力调度与风电场气象服务平台投入运行。

    人工增雨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实现升级,业务现代化建设和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工影响天气联防作业有效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由8架增雨飞机(其中自购3架)、264部火箭、676门高炮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对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的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现代化建设】综合观测业务编制完成7类专项观测系统建设规划。完成新增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区域自动站和雷电监测站建设。完成71座测风塔516个测风传感器的检定及更换任务。自主开发“台站天气实况传输及监测系统”并投入运行。完成新一代国内通信业务系统本地化并在全国率先投入运行。探索测报岗位分级管理并在部分基层局站试点。加强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研究和观测初级产品的制作,为观测站网布局、预报预测提供了基础支撑。

    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制定“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完善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开展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并形成对下指导产品。加强预报预测指标方法的研发和数值预报模式产品释用、检验。改进天气会商流程,研制预报质量考核管理平台。实现台站实景监控系统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业务在短临预报中的综合应用。组建暴雨、大雪、沙尘暴预报创新团队,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制定实施预报员学习考核跟踪检查办法,倡导重温天气学。实行新进预报员岗前培训、导师培养和考核上岗制。组织盟市台长业务培训,举办台长论坛。开展汛期预报质量竞赛。编制完成内蒙古天气预报技术手册。

    【科技创新与人才体系建设】 任务型科研完成科研立项125项,其中科技部、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14项,总经费达830万元。发表科技论文227篇,其中SCI收录2篇,国内核心期刊66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举办以“气象与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第五届科技月活动。

    多层次人才培养 1人获得正研职称,25人获得副研职称,112人获得中级职称。引进大学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82人。调整补充11个处级领导班子,对6名处级干部进行轮岗交流。完成4个处级领导班子副职竞争上岗工作。落实中国气象局《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计划》,选拔3名干部到盟市气象局任职锻炼。选派38名干部到部门内外交流挂职。举办培训班1934 588人次。98人完成为期1年的气象专业知识培训。选送出国培训5人。干部人事档案通过中国气象局审核、验收,并被评为“优秀”等次。

    【社会与科学管理】社会管理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修订《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编写草原干旱评估技术规范和内蒙古防雷装置检测规范等行标、地标各2项。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信息传播、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防雷减灾、施放气球等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与教育部门、民委联合开展防雷安全检查。受理气象行政许可事项5 049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4 915件。执法检查798件,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处理和纠正。区气象局被自治区政府评为“行政执法工作突出单位”。

    科学管理区气象局各处室根据职责分别在12个盟市气象局试点,建立完善上下衔接、运行有序的各类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实行科技服务收支预算审批制、地方经费预算和大额资金使用备案制。采取自查、互查、中介审计的方式加大财务监督检查力度。预算执行序时进度居气象部门前列。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地方投入经费1.8亿元,同比增长40%。调整科技服务收入分配机制,全区收入1.466亿元,同比增长62.44%。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党建与基层工作】党建以“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履职能力”为重点,坚持与“试点工作、业务工作、帮扶工作、整改落实、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相结合,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受到自治区指导检查组充分肯定。4个单位获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8人获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人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全部通过文明委复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得到自治区纪委充分肯定,在全区大会做典型发言。审计项目683.55亿元,节约资金454万元。连续8年被中国气象局、连续6年被自治区评为内审先进单位。

    基层工作  派出制、托管制、轮休制、轮换制运行模式在29个旗县以下艰苦站推广,并获中国气象局创新工作奖。预算分配向基层倾斜,落实倾斜资金3 167万元,同比增长1 459万元。积极解决地方性津补贴,职工收入得到提高,办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自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气候影响评价】气候概况201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前半年偏冷,后半年偏暖;年总降水量全区大部地区正常到偏多。冬春季全区出现罕见持续低温;夏季全区大部地区出现高温、局部地区出现暴雨、雷暴、冰雹、病虫害等灾害,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干旱,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气候与农业    2010年度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冬季极端低温、降雪、春季低温、沙尘暴、夏季极端高温等事件在历史同期排位均靠前,秋季降水普遍偏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34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持续偏低24℃,持续低温寡照造成全区大部地区春播生产延后约15天左右,已经播种作物出苗期延缓,同时低温寡照也给设施农业作物移栽及缓苗带来一定困难;5月大部地区天气对流旺盛,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频繁出现,洪涝、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造成水毁、机械伤害等对农作物尤其是苗期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一些设施农业造成损害。春季大风沙尘天气不利于土壤保墒,对春耕播种等农业活动造成影响;夏季内蒙古地区异常高温少雨,出现明显夏旱,6月下旬开始高温天气逐步加剧,大面积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7月全区干旱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大田作物正常生长,大部地区作物生育期普遍推迟,特别是中西部大部地区受长时间干旱少雨和高温共同影响,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水分亏缺,甚至导致减产;8月全区降水仍然偏少,特别是通辽市北部、赤峰市北部及阴山以北地区,干旱严重影响玉米后期灌浆和马铃薯块茎增大。秋季降水偏多以及寡照天气对中西部大部以及赤峰市南部等地大田作物收获以及晾晒不利。总之,2010年气候条件对自治区农业生产活动影响是弊大于利。

    气候与畜牧业2010年气候条件对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冬季大部牧区气温偏低,降雪量偏多,且部分地区低温持续时间长,是近年来少有冷冬。持续低温以及降雪天气造成内蒙古大部牧区被积雪覆盖,且积雪持续时间长,牲畜无法外出觅食,牲畜抗病能力较差,牧区交通运输受阻,对饲草料短缺地区造成影响。春季多低温、寡照天气,造成牧草返青相应推迟,影响牲畜体力恢复及膘情增长尤其对母畜、幼畜及老弱病畜造成严重威胁,对牧区接羔保育造成不利影响。5月洪涝、冰雹天气还对牧区牲畜生产造成损害,致使牲畜受伤、死亡等,但5月降水普遍偏多,对牧区春旱的缓解有利。夏季内蒙古牧区出现大范围干旱,牧草生长受阻,大部地区牧草出现黄尖、萎蔫和干枯等现象。另外,夏季高温少雨,我区大部牧区出现草原虫害,对牧草产量以及品质造成影响,对当地牧业生产影响较大。秋季内蒙古东部以及锡林郭勒盟东北部牧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牲畜采食、脂肪蓄积以及接羔保育打草、贮草、晾晒等,但中西部大部牧区由于降水偏多,对当地牧草晾晒等不利。

    【重要活动】12526日,2010年全区气象局长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党风廉政建设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和全区人工影响天气会议一并召开。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内蒙古气象局被评为全国草原防火工作先进单位。323日,区气象局围绕2010年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主题举办多种庆祝活动。812日,中国气象局沈晓农副局长一行3人到区局宣布人事任免通知,并检查指导工作。8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063号)。1126日,中国气象局沈晓农副局长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视察扶贫工作。122日,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签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78号令和第179号令,正式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 局长:乌  兰(蒙古族)

    副局长:李彰俊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副局长:顾润源 裴浩 王金良(挂职)

    巡视员:李红宇(女 蒙古族)

    【概况】 机构设置  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为办公室、应急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直属事业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中心、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结算中心)。

    台站设置 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13个国家基准气候站、3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72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23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6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5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634个区域自动站、71座测风塔、6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人员情况2010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094人。学历结构:博士10人,硕士172人,本科1 569人,大专971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308(正研级14人、副研级294),中级职称1 610人,初级职称989人。

    【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全区各级气象部门认真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完善农牧业干旱指标和流程,制定干旱预警发布标准,强化干旱灾害认定权威性。新建区、盟、旗三级服务系统在预报预警、灾害评估和救灾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黄河凌汛和汛期服务措施得力、服务及时。“6.26”等森林火灾多部门联动服务获国家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评价。跨境联防拓展防扑火服务新领域。东部雪灾、6次寒潮、6次霜冻、7次沙尘暴等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高效。组建自治区航空气象服务中心,承担8个运行和在建支线机场气象保障服务。为区内铁路防汛监测和应急处置提供全程动态服务。为首届国际那达慕大会、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等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保障。全年向各级党政部门上报专题材料5 445期,发布预警信号797次,发送各类气象信息1 978万人次,启动应急响应3次,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效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优质服务受到决策部门、各界用户、社会公众的好评。区局分别获“全国草原防火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政府“特色网站奖”;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获“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呼伦贝尔市气象局获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各盟(市)政府均致函区局为当地气象部门请奖。

    “两个体系”建设自治区和盟市政府分别下发文件部署“两个体系”(农牧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各盟市均组建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部分盟市政府和试点旗县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实绩考核,政府主导的“两个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得到加强。自治区气象局制订“现代农牧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和“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主抓2个盟市试点,盟市气象局各选择1个旗县开展试点工作。加强与政府应急办、民政、农牧业、国土等部门合作联动。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编制蒙汉两种版本的信息员培训教材。

    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工作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完成《内蒙古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内蒙古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写任务。选取气候变化代表站点,进行资料均一化检验订正。形成《气候变化对草原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等多项决策材料。

    完成内蒙古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任务,工作总量占全国2/5。全面开展风电场选址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服务。完成《内蒙古风能资源综合评估报告》、《内蒙古风能资源短期数值模拟技术报告》。建立内蒙古太阳能资源评估业务系统。建成风电功率短期预报示范系统,内蒙古电力调度与风电场气象服务平台投入运行。

    人工增雨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实现升级,业务现代化建设和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工影响天气联防作业有效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由8架增雨飞机(其中自购3架)、264部火箭、676门高炮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对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的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现代化建设】综合观测业务编制完成7类专项观测系统建设规划。完成新增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区域自动站和雷电监测站建设。完成71座测风塔516个测风传感器的检定及更换任务。自主开发“台站天气实况传输及监测系统”并投入运行。完成新一代国内通信业务系统本地化并在全国率先投入运行。探索测报岗位分级管理并在部分基层局站试点。加强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研究和观测初级产品的制作,为观测站网布局、预报预测提供了基础支撑。

    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制定“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完善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开展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并形成对下指导产品。加强预报预测指标方法的研发和数值预报模式产品释用、检验。改进天气会商流程,研制预报质量考核管理平台。实现台站实景监控系统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业务在短临预报中的综合应用。组建暴雨、大雪、沙尘暴预报创新团队,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制定实施预报员学习考核跟踪检查办法,倡导重温天气学。实行新进预报员岗前培训、导师培养和考核上岗制。组织盟市台长业务培训,举办台长论坛。开展汛期预报质量竞赛。编制完成内蒙古天气预报技术手册。

    【科技创新与人才体系建设】 任务型科研完成科研立项125项,其中科技部、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14项,总经费达830万元。发表科技论文227篇,其中SCI收录2篇,国内核心期刊66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举办以“气象与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第五届科技月活动。

    多层次人才培养 1人获得正研职称,25人获得副研职称,112人获得中级职称。引进大学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82人。调整补充11个处级领导班子,对6名处级干部进行轮岗交流。完成4个处级领导班子副职竞争上岗工作。落实中国气象局《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计划》,选拔3名干部到盟市气象局任职锻炼。选派38名干部到部门内外交流挂职。举办培训班1934 588人次。98人完成为期1年的气象专业知识培训。选送出国培训5人。干部人事档案通过中国气象局审核、验收,并被评为“优秀”等次。

    【社会与科学管理】社会管理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修订《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编写草原干旱评估技术规范和内蒙古防雷装置检测规范等行标、地标各2项。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信息传播、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防雷减灾、施放气球等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与教育部门、民委联合开展防雷安全检查。受理气象行政许可事项5 049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4 915件。执法检查798件,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处理和纠正。区气象局被自治区政府评为“行政执法工作突出单位”。

    科学管理区气象局各处室根据职责分别在12个盟市气象局试点,建立完善上下衔接、运行有序的各类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实行科技服务收支预算审批制、地方经费预算和大额资金使用备案制。采取自查、互查、中介审计的方式加大财务监督检查力度。预算执行序时进度居气象部门前列。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地方投入经费1.8亿元,同比增长40%。调整科技服务收入分配机制,全区收入1.466亿元,同比增长62.44%。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党建与基层工作】党建以“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履职能力”为重点,坚持与“试点工作、业务工作、帮扶工作、整改落实、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相结合,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受到自治区指导检查组充分肯定。4个单位获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8人获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人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全部通过文明委复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得到自治区纪委充分肯定,在全区大会做典型发言。审计项目683.55亿元,节约资金454万元。连续8年被中国气象局、连续6年被自治区评为内审先进单位。

    基层工作  派出制、托管制、轮休制、轮换制运行模式在29个旗县以下艰苦站推广,并获中国气象局创新工作奖。预算分配向基层倾斜,落实倾斜资金3 167万元,同比增长1 459万元。积极解决地方性津补贴,职工收入得到提高,办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自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气候影响评价】气候概况201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前半年偏冷,后半年偏暖;年总降水量全区大部地区正常到偏多。冬春季全区出现罕见持续低温;夏季全区大部地区出现高温、局部地区出现暴雨、雷暴、冰雹、病虫害等灾害,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干旱,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气候与农业    2010年度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冬季极端低温、降雪、春季低温、沙尘暴、夏季极端高温等事件在历史同期排位均靠前,秋季降水普遍偏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34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持续偏低24℃,持续低温寡照造成全区大部地区春播生产延后约15天左右,已经播种作物出苗期延缓,同时低温寡照也给设施农业作物移栽及缓苗带来一定困难;5月大部地区天气对流旺盛,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频繁出现,洪涝、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造成水毁、机械伤害等对农作物尤其是苗期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一些设施农业造成损害。春季大风沙尘天气不利于土壤保墒,对春耕播种等农业活动造成影响;夏季内蒙古地区异常高温少雨,出现明显夏旱,6月下旬开始高温天气逐步加剧,大面积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7月全区干旱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大田作物正常生长,大部地区作物生育期普遍推迟,特别是中西部大部地区受长时间干旱少雨和高温共同影响,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水分亏缺,甚至导致减产;8月全区降水仍然偏少,特别是通辽市北部、赤峰市北部及阴山以北地区,干旱严重影响玉米后期灌浆和马铃薯块茎增大。秋季降水偏多以及寡照天气对中西部大部以及赤峰市南部等地大田作物收获以及晾晒不利。总之,2010年气候条件对自治区农业生产活动影响是弊大于利。

    气候与畜牧业2010年气候条件对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冬季大部牧区气温偏低,降雪量偏多,且部分地区低温持续时间长,是近年来少有冷冬。持续低温以及降雪天气造成内蒙古大部牧区被积雪覆盖,且积雪持续时间长,牲畜无法外出觅食,牲畜抗病能力较差,牧区交通运输受阻,对饲草料短缺地区造成影响。春季多低温、寡照天气,造成牧草返青相应推迟,影响牲畜体力恢复及膘情增长尤其对母畜、幼畜及老弱病畜造成严重威胁,对牧区接羔保育造成不利影响。5月洪涝、冰雹天气还对牧区牲畜生产造成损害,致使牲畜受伤、死亡等,但5月降水普遍偏多,对牧区春旱的缓解有利。夏季内蒙古牧区出现大范围干旱,牧草生长受阻,大部地区牧草出现黄尖、萎蔫和干枯等现象。另外,夏季高温少雨,我区大部牧区出现草原虫害,对牧草产量以及品质造成影响,对当地牧业生产影响较大。秋季内蒙古东部以及锡林郭勒盟东北部牧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牲畜采食、脂肪蓄积以及接羔保育打草、贮草、晾晒等,但中西部大部牧区由于降水偏多,对当地牧草晾晒等不利。

    【重要活动】12526日,2010年全区气象局长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党风廉政建设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和全区人工影响天气会议一并召开。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内蒙古气象局被评为全国草原防火工作先进单位。323日,区气象局围绕2010年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主题举办多种庆祝活动。812日,中国气象局沈晓农副局长一行3人到区局宣布人事任免通知,并检查指导工作。8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063号)。1126日,中国气象局沈晓农副局长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视察扶贫工作。122日,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签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78号令和第179号令,正式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