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1卷  /   盟市旗县市 区

2011卷

  • 乌拉特后旗
  • 【领导名录】

    旗委书记:苏和巴图(蒙古族 10月离任)杜占贵(蒙古族 10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图布吉(蒙古族)

        长:杜占贵(蒙古族)

    政协主席:徐建军

    武装部长:杨 

        委:岩  松(蒙古族)

    【概况】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820″~107°3820",北纬40°4130"42°2140"之间。属巴彦淖尔市管辖,是内蒙古自治区18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东与乌拉特中旗交界,西与阿拉善左旗毗邻,南与杭锦后旗、磴口县相连,北与蒙古国接壤,面积2.5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95.25公里,是巴彦淖尔国土面积最大的旗。是汉族居多的少数民族边境旗。

    2010年,全旗总面积2 450 26667公顷,其中草牧场2 354 600公顷,占总面积的96.2%;耕地8 557亩,人工林0.07公顷,占总面积的0.06%;城镇、工矿、交通用地4 73333公顷,占总面积的0.19%;水域只有2 200公顷,占总面积的0.1%,其它用地面积0.5%。乌拉特后旗以阴山为分水岭,划为两个水系,山脉南侧为黄河水系,北侧为内陆河水系。属黄河水系的乌拉特后旗流域面积2 298平方公里,大小山沟92条,全旗平均年总径流量6 442立方米,山前黄河流域1 148.8万立方米,山后内陆河流域5 293.2万立方米。

    2010年,乌拉特后旗行政区划现状辖3个镇、2个苏木、51个嘎查村、19个居民委员会。2010 年,全旗共有少数民族5个,共有17 037人。其中蒙古族占全旗人口的27%,少数民族分布在5个苏木镇,51个嘎查村。2010年末,乌拉特后旗总人口6.49万人,其中男性3.34万人、女性3.15万人,城镇人口3.37万人、嘎查村人口3.12万人。2010年,人口分布状况为,巴音宝力格镇3.42万人,呼和温都尔镇1.21万人,潮格温都尔镇1.27万人,巴音前达门苏木0.29万人,获各琦苏木0.28万人。

    2010年全旗生产总值实现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3万元,居全区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9亿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 94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40元。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3.584.312.2。连续四年跨入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旗县,连续两年跨入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旗县,2010年首次被评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旗县,列第50位。

    【农牧业经济】退牧转移扎实推进,集中转移获各琦苏木满都拉嘎查、钼矿和风电项目区、获青线和赛临线两侧牧民221865人,实现禁牧100万亩,休牧30万亩,补播30万亩。引进内蒙古圣牧高科公司在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西补隆村整合土地2万亩实行规模化经营,并投资8 000万元配套建成一座规模为6 000头奶牛的标准化牧场,近1 500名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多方整合涉牧项目资金,高标准启动实施12户新牧区改建示范户建设。圆满完成三支渠1万亩农田“六配套”改造工程。启动实施阴山冲积扇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完成了固察线5公里绿化任务。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惠牧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及农业保险等各项资金1 559万元。

    【工业经济】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8.9亿元,同比增长30.4%;完成工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13.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8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亿元,29个工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瑞峰铅冶炼8万吨电解铅项目和双利120万吨球团点火试车;齐华8万吨合成氨、盾安3 000吨多晶硅、齐华40万吨复合肥、青山300万吨水泥、西部铜业170万吨铜采矿扩建和200万吨铅锌采选、紫金矿业330万吨低品位铅锌采选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风电项目建成中广核二期5万千瓦、大唐河北二期5万千瓦;石油勘探成效显著,钼矿初步探明储量42万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入驻园区企业达到34户。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共引进项目16项,到位资金51.6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投资完成5.51亿元。电力调度大楼、会展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民族教育园区和边防大队营房投入使用,巴音宝力格镇6条市政道路全面完工。新增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巴音宝力格镇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运行。建成河套500千伏和双利、毕其尔、东富山、海力素435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完成杨贵沟、工业园区东侧撇洪沟防洪工程;启动巴音宝力格镇北山坡截洪沟建设工程。西补隆至乌根高勒固察线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口岸公路和川敖线至哈拉图嘎查公路稳步推进;投资近3 000万元的获各琦铜矿至善岱庙旅游公路建成通车。

    【教育】投入240万元为各学校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不断优化。继续落实义务教育全免费和高中“三免一补”政策,投入保障资金583.6万元,惠及学生5 051名。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住校生生活补贴标准,中、小学住校生生活补助分别提高至每月300元和240元。积极开展扶困助学工程,资助困难大学生222人。为确保校园安全,投入120万元为各学校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

    【卫生】投资918万元在呼和温都尔镇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中心卫生院。旗综合医院扩建项目开工建设。整改修缮了3所基层卫生院并已投入使用。“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本旗补偿资金提高至50元,属全市最高。大病医疗救助54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10.8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培训方式,提高医技人员素质。

    【文化】代表巴彦淖尔市参加全区第七届民运会和第十二届运动会,获得106银。拍摄完成中国第一部反映乌拉特牧区原生态的主旋律儿童电影《蓝学校》。投资近20万元对汉长城23处古城遗址进行立牌保护。建成草原书屋56个,实现全旗嘎查村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的全覆盖。争取到全区村村通地面接收设备2 174套,解决了偏远地区农牧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统筹人口管理,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

    【再就业】全年就业安置2 782人;城镇新增就业1 04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52,其中“4050”人员225人;职业技能培训2 150人,其中“送出去”培训254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 874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

    【社会保障】全旗养老保险参保16 183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30 422人,工伤保险参保8 607人,生育保险参保10 822人,失业保险参保7 480人,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均达到目标任务的100%。率先在全区开展农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有3 460名农牧民纳入养老保险统筹。 、投资5 669万元新建廉租住房994套、4.12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4.2万平方米。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 912万元,农牧区低保金873万元,分别保障城市和农牧区困难群众8 875人、5 993人;发放各类救灾救济款140万元,救济受灾户1 573户。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630元、300元。自筹资金将牧区低保标准提高至城镇低保水平。各单位对口帮扶村嘎查投入资金325万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乌拉特后旗
  • 【领导名录】

    旗委书记:苏和巴图(蒙古族 10月离任)杜占贵(蒙古族 10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图布吉(蒙古族)

        长:杜占贵(蒙古族)

    政协主席:徐建军

    武装部长:杨 

        委:岩  松(蒙古族)

    【概况】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820″~107°3820",北纬40°4130"42°2140"之间。属巴彦淖尔市管辖,是内蒙古自治区18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东与乌拉特中旗交界,西与阿拉善左旗毗邻,南与杭锦后旗、磴口县相连,北与蒙古国接壤,面积2.5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95.25公里,是巴彦淖尔国土面积最大的旗。是汉族居多的少数民族边境旗。

    2010年,全旗总面积2 450 26667公顷,其中草牧场2 354 600公顷,占总面积的96.2%;耕地8 557亩,人工林0.07公顷,占总面积的0.06%;城镇、工矿、交通用地4 73333公顷,占总面积的0.19%;水域只有2 200公顷,占总面积的0.1%,其它用地面积0.5%。乌拉特后旗以阴山为分水岭,划为两个水系,山脉南侧为黄河水系,北侧为内陆河水系。属黄河水系的乌拉特后旗流域面积2 298平方公里,大小山沟92条,全旗平均年总径流量6 442立方米,山前黄河流域1 148.8万立方米,山后内陆河流域5 293.2万立方米。

    2010年,乌拉特后旗行政区划现状辖3个镇、2个苏木、51个嘎查村、19个居民委员会。2010 年,全旗共有少数民族5个,共有17 037人。其中蒙古族占全旗人口的27%,少数民族分布在5个苏木镇,51个嘎查村。2010年末,乌拉特后旗总人口6.49万人,其中男性3.34万人、女性3.15万人,城镇人口3.37万人、嘎查村人口3.12万人。2010年,人口分布状况为,巴音宝力格镇3.42万人,呼和温都尔镇1.21万人,潮格温都尔镇1.27万人,巴音前达门苏木0.29万人,获各琦苏木0.28万人。

    2010年全旗生产总值实现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3万元,居全区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9亿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 94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40元。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3.584.312.2。连续四年跨入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旗县,连续两年跨入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旗县,2010年首次被评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旗县,列第50位。

    【农牧业经济】退牧转移扎实推进,集中转移获各琦苏木满都拉嘎查、钼矿和风电项目区、获青线和赛临线两侧牧民221865人,实现禁牧100万亩,休牧30万亩,补播30万亩。引进内蒙古圣牧高科公司在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西补隆村整合土地2万亩实行规模化经营,并投资8 000万元配套建成一座规模为6 000头奶牛的标准化牧场,近1 500名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多方整合涉牧项目资金,高标准启动实施12户新牧区改建示范户建设。圆满完成三支渠1万亩农田“六配套”改造工程。启动实施阴山冲积扇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完成了固察线5公里绿化任务。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惠牧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及农业保险等各项资金1 559万元。

    【工业经济】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8.9亿元,同比增长30.4%;完成工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13.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8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亿元,29个工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瑞峰铅冶炼8万吨电解铅项目和双利120万吨球团点火试车;齐华8万吨合成氨、盾安3 000吨多晶硅、齐华40万吨复合肥、青山300万吨水泥、西部铜业170万吨铜采矿扩建和200万吨铅锌采选、紫金矿业330万吨低品位铅锌采选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风电项目建成中广核二期5万千瓦、大唐河北二期5万千瓦;石油勘探成效显著,钼矿初步探明储量42万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入驻园区企业达到34户。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共引进项目16项,到位资金51.6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投资完成5.51亿元。电力调度大楼、会展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民族教育园区和边防大队营房投入使用,巴音宝力格镇6条市政道路全面完工。新增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巴音宝力格镇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运行。建成河套500千伏和双利、毕其尔、东富山、海力素435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完成杨贵沟、工业园区东侧撇洪沟防洪工程;启动巴音宝力格镇北山坡截洪沟建设工程。西补隆至乌根高勒固察线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口岸公路和川敖线至哈拉图嘎查公路稳步推进;投资近3 000万元的获各琦铜矿至善岱庙旅游公路建成通车。

    【教育】投入240万元为各学校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不断优化。继续落实义务教育全免费和高中“三免一补”政策,投入保障资金583.6万元,惠及学生5 051名。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住校生生活补贴标准,中、小学住校生生活补助分别提高至每月300元和240元。积极开展扶困助学工程,资助困难大学生222人。为确保校园安全,投入120万元为各学校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

    【卫生】投资918万元在呼和温都尔镇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中心卫生院。旗综合医院扩建项目开工建设。整改修缮了3所基层卫生院并已投入使用。“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本旗补偿资金提高至50元,属全市最高。大病医疗救助54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10.8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培训方式,提高医技人员素质。

    【文化】代表巴彦淖尔市参加全区第七届民运会和第十二届运动会,获得106银。拍摄完成中国第一部反映乌拉特牧区原生态的主旋律儿童电影《蓝学校》。投资近20万元对汉长城23处古城遗址进行立牌保护。建成草原书屋56个,实现全旗嘎查村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的全覆盖。争取到全区村村通地面接收设备2 174套,解决了偏远地区农牧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统筹人口管理,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

    【再就业】全年就业安置2 782人;城镇新增就业1 04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52,其中“4050”人员225人;职业技能培训2 150人,其中“送出去”培训254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 874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

    【社会保障】全旗养老保险参保16 183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30 422人,工伤保险参保8 607人,生育保险参保10 822人,失业保险参保7 480人,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均达到目标任务的100%。率先在全区开展农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有3 460名农牧民纳入养老保险统筹。 、投资5 669万元新建廉租住房994套、4.12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4.2万平方米。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 912万元,农牧区低保金873万元,分别保障城市和农牧区困难群众8 875人、5 993人;发放各类救灾救济款140万元,救济受灾户1 573户。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630元、300元。自筹资金将牧区低保标准提高至城镇低保水平。各单位对口帮扶村嘎查投入资金325万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