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0卷  /  经济

2000卷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  长:赵国卫

        副局长:李红宇(女蒙古族)

                孔燕燕(女蒙古族)

                沈建国

     

    【概述】  “农牧业气象中心”改为“气象科技开发中心”,新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国有增产委托运营公司”,其余机构未变。全区有各类气象台站123个,其中国家基准站13个、基本站34个、一般站76个。气象台站除完成规定的业务工作外,有承担气象探空业务站12个、太阳辐射观测站8个、农牧林专业气象观测站24个、农牧业气象试验站6个、酸雨观测站3个、装备天气雷达站10个、DCP数据平台和自动气象站各3个。因工作和生活环境差,全区共有艰苦台站77个,占总台站数的62.6%。全区气象职工3 183名(不含离退休人员)。其中高级技术人员89名,中级技术人员918名;有硕士10人,本科学历263人,专科学历642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职工总数的20%。

     

    【气象服务】

    为农牧业生产服务  自治区气象局成立“气象决策服务专家组”,以提高气象预报准备性。区气象部门及时预报4月24~26日全区性强寒潮、大风、冷雨天气;对出现干旱趋势、第一场透雨、久旱转雨过程都作出准确预报;入冬以来,准确报出10月27~29日全区性强寒潮、大风和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地区大一暴雨过程。

    专项气象服务  组织黄河凌汛气象服务工作,沿河各气象台站开展专题预报服务;首先监测发现7月4~7日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和根河地区森林火灾,开展扑火现场气象服务,组织飞机实施工工增雨灭火作业,并将大火扑灭;自治区和盟市气象局组织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取得成功;为中国“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返回舱降落,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气象服务产品  自治区气象局除定期向社会发布短期、中期、长期天气预报外,向地方党政及生产指挥部门发布气象服务产品有:重要天气报告;旬、月、季、年雨情和墒情报告;专题气象分析,全区土壤墒情分析,作物生长季和热量条件分析;旬畜牧气象条件分析;防火及防霜冻气象条件分析;全区各地小麦、玉米适宜播种期,牧草返青期,粮豆、小麦和产草量年景,粮豆单产、总产量,冬季草场载畜量和玉米成熟期等预报。同时,通过部分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紫外线强度”、“人体舒适度”、“大气清洁度”等预报。

     

    【现代化建设】  完成自治区、盟市“9210”工程的系统升级、示范安装和技术培训工作,上、下行信息实现业务化运行,制订全区PC—VSAT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和业务运行管理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完成66个站的安装调试任务并投入业务运行,全区单边带数据传网建设工程完成并通过中国气象局验收,6月15日起正式开始业务化运行;自治区气象局直属业务单位有14种指导产品上网,为各级台站服务。

     

    【科研工作】  争取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科委新立科研项目5项,中国气象局科技扶贫项目2项,华北气象区域基金项目2项,争取科研经费22.4万元。自治区气象局新立项目15项,投入11.2万元。2项科研成果分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2项成果获中国气象局科技扶贫二、三等奖,11项科研成果获自治区气象局科技进步奖,1人获科技兴区特别奖。

     

    【结构调整】  自治区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人员分流超过50%(不含科研所和气象学校),绝大多数盟(市)、旗(县)气象局基本业务队伍实现精干高效,并围绕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做了大量工作。

     

    【地方气象事业】  自治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气象部门投资数仍比上年有所增加。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给基层气象台站划拨土地的通知》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区气象部门已得到土地6 132亩,为开展农牧业气象研究奠定基础。4~8月,租用4架增雨飞机作业83架次,飞行197小时,影响面积累计达300万平方公里,增雨效果明显;84部地面人工增雨火箭作业243次,为缓解旱情和扑灭森林大火作出贡献;629门“三七”高炮防雹作业1 533次,发射炮弹61 866发,保护粮食、经济作物面积达4 000万亩;乌盟行署投入136万元,为10个旗县配置火箭人工增雨设备及车辆,扩大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规模。

     

    【气候影响评价】  全区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盛夏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许多地区最高气温创历史纪录。全年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伏旱严重,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对农业生产影响  持续偏高的气温给农作物早播带来充足的热量条件,但由于雨量少,空气干燥,自治区中、西部及东部偏南地区土壤失墒严重,春旱明显,夏季严重高温天气抑制植物正常生长,在巴盟河套区和土默川发生不同程度干热风危害,东部地区由于7~8月出现严重“卡脖旱”,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均受很大影响。大部地区作物约减产2~3成,部分地区减产达5成或以上,伊盟地区作物几近绝收,全区农田绝收面积达50多万公顷。

    对畜牧业生产影响  由于春旱严重,牧草不能正常返青生长,中、西部草场旱象尤为严重,牲畜膘情差,幼畜死亡率升高,牧草产量大幅度下降,全区受灾草场面积3 600多万公顷。入冬后,大部地区降水量增加,致使呼伦贝尔盟大部、兴安盟北部、赤峰市西北部、锡林郭勒盟大部牧区出现白灾。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西部牧区发生不同程度白灾。

     

    【法制建设】  自治区气象局21名工作人员首批领到自治区政府执法证。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法》公布后,自治区气象局组织学习宣传。在自治区人大、政府支持下,12月下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气象法》宣传周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  被地方县以上党委、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已占台站总数95.7%,比上年增长14.2个百分点;自治区气象局晋升自治区级文明单位通过自治区精神文明办检查验收;下发《气象职工文明手册》,规范气象服务文明用语并投入30万元用于环境改造,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制纳入目标管理。

     

    【存在问题】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缺少充足资金支持,在全国气象部门处于较落后状态;一些先进业务手段向基层辐射、指导力度不够;地方气象事业和产业发展缓慢;一些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事业结构调整发展不平衡,少数盟市局在人员分流方面尚无大的动作;学科带头人和关键岗位技术人才匮乏;事业经费缺口较大,影响和制约事业发展。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  长:赵国卫

        副局长:李红宇(女蒙古族)

                孔燕燕(女蒙古族)

                沈建国

     

    【概述】  “农牧业气象中心”改为“气象科技开发中心”,新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国有增产委托运营公司”,其余机构未变。全区有各类气象台站123个,其中国家基准站13个、基本站34个、一般站76个。气象台站除完成规定的业务工作外,有承担气象探空业务站12个、太阳辐射观测站8个、农牧林专业气象观测站24个、农牧业气象试验站6个、酸雨观测站3个、装备天气雷达站10个、DCP数据平台和自动气象站各3个。因工作和生活环境差,全区共有艰苦台站77个,占总台站数的62.6%。全区气象职工3 183名(不含离退休人员)。其中高级技术人员89名,中级技术人员918名;有硕士10人,本科学历263人,专科学历642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职工总数的20%。

     

    【气象服务】

    为农牧业生产服务  自治区气象局成立“气象决策服务专家组”,以提高气象预报准备性。区气象部门及时预报4月24~26日全区性强寒潮、大风、冷雨天气;对出现干旱趋势、第一场透雨、久旱转雨过程都作出准确预报;入冬以来,准确报出10月27~29日全区性强寒潮、大风和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地区大一暴雨过程。

    专项气象服务  组织黄河凌汛气象服务工作,沿河各气象台站开展专题预报服务;首先监测发现7月4~7日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和根河地区森林火灾,开展扑火现场气象服务,组织飞机实施工工增雨灭火作业,并将大火扑灭;自治区和盟市气象局组织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取得成功;为中国“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返回舱降落,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气象服务产品  自治区气象局除定期向社会发布短期、中期、长期天气预报外,向地方党政及生产指挥部门发布气象服务产品有:重要天气报告;旬、月、季、年雨情和墒情报告;专题气象分析,全区土壤墒情分析,作物生长季和热量条件分析;旬畜牧气象条件分析;防火及防霜冻气象条件分析;全区各地小麦、玉米适宜播种期,牧草返青期,粮豆、小麦和产草量年景,粮豆单产、总产量,冬季草场载畜量和玉米成熟期等预报。同时,通过部分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紫外线强度”、“人体舒适度”、“大气清洁度”等预报。

     

    【现代化建设】  完成自治区、盟市“9210”工程的系统升级、示范安装和技术培训工作,上、下行信息实现业务化运行,制订全区PC—VSAT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和业务运行管理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完成66个站的安装调试任务并投入业务运行,全区单边带数据传网建设工程完成并通过中国气象局验收,6月15日起正式开始业务化运行;自治区气象局直属业务单位有14种指导产品上网,为各级台站服务。

     

    【科研工作】  争取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科委新立科研项目5项,中国气象局科技扶贫项目2项,华北气象区域基金项目2项,争取科研经费22.4万元。自治区气象局新立项目15项,投入11.2万元。2项科研成果分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2项成果获中国气象局科技扶贫二、三等奖,11项科研成果获自治区气象局科技进步奖,1人获科技兴区特别奖。

     

    【结构调整】  自治区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人员分流超过50%(不含科研所和气象学校),绝大多数盟(市)、旗(县)气象局基本业务队伍实现精干高效,并围绕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做了大量工作。

     

    【地方气象事业】  自治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气象部门投资数仍比上年有所增加。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给基层气象台站划拨土地的通知》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区气象部门已得到土地6 132亩,为开展农牧业气象研究奠定基础。4~8月,租用4架增雨飞机作业83架次,飞行197小时,影响面积累计达300万平方公里,增雨效果明显;84部地面人工增雨火箭作业243次,为缓解旱情和扑灭森林大火作出贡献;629门“三七”高炮防雹作业1 533次,发射炮弹61 866发,保护粮食、经济作物面积达4 000万亩;乌盟行署投入136万元,为10个旗县配置火箭人工增雨设备及车辆,扩大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规模。

     

    【气候影响评价】  全区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盛夏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许多地区最高气温创历史纪录。全年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伏旱严重,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对农业生产影响  持续偏高的气温给农作物早播带来充足的热量条件,但由于雨量少,空气干燥,自治区中、西部及东部偏南地区土壤失墒严重,春旱明显,夏季严重高温天气抑制植物正常生长,在巴盟河套区和土默川发生不同程度干热风危害,东部地区由于7~8月出现严重“卡脖旱”,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均受很大影响。大部地区作物约减产2~3成,部分地区减产达5成或以上,伊盟地区作物几近绝收,全区农田绝收面积达50多万公顷。

    对畜牧业生产影响  由于春旱严重,牧草不能正常返青生长,中、西部草场旱象尤为严重,牲畜膘情差,幼畜死亡率升高,牧草产量大幅度下降,全区受灾草场面积3 600多万公顷。入冬后,大部地区降水量增加,致使呼伦贝尔盟大部、兴安盟北部、赤峰市西北部、锡林郭勒盟大部牧区出现白灾。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西部牧区发生不同程度白灾。

     

    【法制建设】  自治区气象局21名工作人员首批领到自治区政府执法证。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法》公布后,自治区气象局组织学习宣传。在自治区人大、政府支持下,12月下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气象法》宣传周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  被地方县以上党委、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已占台站总数95.7%,比上年增长14.2个百分点;自治区气象局晋升自治区级文明单位通过自治区精神文明办检查验收;下发《气象职工文明手册》,规范气象服务文明用语并投入30万元用于环境改造,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制纳入目标管理。

     

    【存在问题】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缺少充足资金支持,在全国气象部门处于较落后状态;一些先进业务手段向基层辐射、指导力度不够;地方气象事业和产业发展缓慢;一些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事业结构调整发展不平衡,少数盟市局在人员分流方面尚无大的动作;学科带头人和关键岗位技术人才匮乏;事业经费缺口较大,影响和制约事业发展。

    (魏兴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