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0卷  /  科教文卫体

2000卷

  • 农业科研
  •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长:李  彦
    【农业科研】  是年全院职工414人,其中科技人员24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6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0人)。科技人员中,硕士学位10人,本科学历116人,专科学历65人。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的11%。在重点科技项目全部通过“九五”攻关中期评估后,农科院将科研工作重点放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上,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1项,其中《显性核不育亚麻遗传规律及利用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抗病、高产、高油向日葵杂交种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内蒙古阴山北麓坡耕地改造与建设稳产基本农田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亚麻新品种蒙纤一号》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由自治区农业厅主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承担完成的《内蒙古自治区“九五”及2010年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经自治区政府批准,作为政府正式文件转发全区贯彻执行。在自治区第二届科技情报成果奖评选中,农科院有7项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由农科院和农学会主办的《内蒙古农业科技》荣获全区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此外,有2个科研项目获自治区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获自治区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三等奖。有4个农作物新品种(青椒新品种“北星三号”、“北星七号”、胡麻新品种“内亚五号”、旱地小麦新品种“蒙麦33号”)通过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并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是年农科院对科研方向作了进一步调整。调整后的项目研究方向和任务更加面向全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小麦育种课题面对全区缺乏专用优质小麦品种现状,选定研究目标为“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选育”、“旱地农业综合治理与发展研究”课题,围绕乌兰察布盟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的难题,提出研究目标为“旱地带水带肥带药播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植保课题针对巴彦淖尔盟地区经济作物病害严重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为“主要经济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研究”;果树课题针对巴盟苹果梨生产基地品质下降的问题,制定研究目标为“果树病虫防治,果实套袋等综合措施提高品质的研究”等。全年共落实科研项目17项,总经费115.4万元。
     【农业科技推广】  按照自治区政府和农业厅有关指示精神,继续参与“百乡千村科技兴农示范工程”的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承包”工作,同时继续搞好包扶乡的扶贫工作。1.圆满完成巴彦淖尔盟临河市隆胜乡“百乡千村科教兴农示范区”工作,共开展试验、示范、推广项目41项,培训农民30 000人次;2.配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科委、科协主办的全区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编写《灌区农业实用增产技术》、《旱作农业实用增产技术》、《果树实用增产技术》、《蔬菜实用增产技术》等4本小册子,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讲授科学技术;3.在乌兰察布盟商都县小海子乡小海子村以及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门其日格乡,开展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覆膜玉米、甜菜增产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建设家庭小果园,营造防风林,试引种美国烤烟等科技扶贫工作;4.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和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有关科技人员合作编写的《农村科技致富金钥匙》一套8本系列丛书由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农牧民致富技术丛书》一套20本,由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郝益东作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中《种子包衣及处理实用技术》、《合理施肥技术》、《秸杆还田与轮作倒茬实用技术》是由农科院科技人员主编完成的。两套系列致富技术丛书的出版发行,不仅为自治区完成“八七”脱贫攻坚计划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为自治区推广普及农牧业科学技术,传播实用致富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术交流】  农科院先后组织5次专题学术报告会,接待墨西哥、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来访专家5人次,引进小麦资源材料40份。全院科技人员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9篇,《内蒙古农业科技》、《华北农学报》共刊发论文151篇79万字。
     【存在问题】 1.农业科技储备成果不足,特别是缺乏能够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和创新技术。2.缺乏技术创新手段,迄今没有建立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中心,落后于国内发展水平。3.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率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知识更新滞后。5.学科结构亟待调整,领导管理水平及科技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王千里  云和义  常玉霞  罗中旺  冯惠校  宇文美玲)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业科研
  •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长:李  彦
    【农业科研】  是年全院职工414人,其中科技人员24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6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0人)。科技人员中,硕士学位10人,本科学历116人,专科学历65人。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的11%。在重点科技项目全部通过“九五”攻关中期评估后,农科院将科研工作重点放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上,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1项,其中《显性核不育亚麻遗传规律及利用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抗病、高产、高油向日葵杂交种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内蒙古阴山北麓坡耕地改造与建设稳产基本农田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亚麻新品种蒙纤一号》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由自治区农业厅主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承担完成的《内蒙古自治区“九五”及2010年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经自治区政府批准,作为政府正式文件转发全区贯彻执行。在自治区第二届科技情报成果奖评选中,农科院有7项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由农科院和农学会主办的《内蒙古农业科技》荣获全区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此外,有2个科研项目获自治区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获自治区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三等奖。有4个农作物新品种(青椒新品种“北星三号”、“北星七号”、胡麻新品种“内亚五号”、旱地小麦新品种“蒙麦33号”)通过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并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是年农科院对科研方向作了进一步调整。调整后的项目研究方向和任务更加面向全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小麦育种课题面对全区缺乏专用优质小麦品种现状,选定研究目标为“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选育”、“旱地农业综合治理与发展研究”课题,围绕乌兰察布盟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的难题,提出研究目标为“旱地带水带肥带药播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植保课题针对巴彦淖尔盟地区经济作物病害严重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为“主要经济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研究”;果树课题针对巴盟苹果梨生产基地品质下降的问题,制定研究目标为“果树病虫防治,果实套袋等综合措施提高品质的研究”等。全年共落实科研项目17项,总经费115.4万元。
     【农业科技推广】  按照自治区政府和农业厅有关指示精神,继续参与“百乡千村科技兴农示范工程”的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承包”工作,同时继续搞好包扶乡的扶贫工作。1.圆满完成巴彦淖尔盟临河市隆胜乡“百乡千村科教兴农示范区”工作,共开展试验、示范、推广项目41项,培训农民30 000人次;2.配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科委、科协主办的全区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编写《灌区农业实用增产技术》、《旱作农业实用增产技术》、《果树实用增产技术》、《蔬菜实用增产技术》等4本小册子,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讲授科学技术;3.在乌兰察布盟商都县小海子乡小海子村以及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门其日格乡,开展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覆膜玉米、甜菜增产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建设家庭小果园,营造防风林,试引种美国烤烟等科技扶贫工作;4.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和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有关科技人员合作编写的《农村科技致富金钥匙》一套8本系列丛书由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农牧民致富技术丛书》一套20本,由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郝益东作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中《种子包衣及处理实用技术》、《合理施肥技术》、《秸杆还田与轮作倒茬实用技术》是由农科院科技人员主编完成的。两套系列致富技术丛书的出版发行,不仅为自治区完成“八七”脱贫攻坚计划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为自治区推广普及农牧业科学技术,传播实用致富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术交流】  农科院先后组织5次专题学术报告会,接待墨西哥、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来访专家5人次,引进小麦资源材料40份。全院科技人员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9篇,《内蒙古农业科技》、《华北农学报》共刊发论文151篇79万字。
     【存在问题】 1.农业科技储备成果不足,特别是缺乏能够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和创新技术。2.缺乏技术创新手段,迄今没有建立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中心,落后于国内发展水平。3.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率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知识更新滞后。5.学科结构亟待调整,领导管理水平及科技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王千里  云和义  常玉霞  罗中旺  冯惠校  宇文美玲)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