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9卷  /  盟市旗县

1999卷

  • 商都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吕润生(7月免) 

             赵恩虎(7月任)           

    人大常委会主任:仁代福       

        长:赵恩虎(7月免) 

             肖  军(7月任)           

    政协主席:李万笑       

    概述  是年,商都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并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亿元,较上年的6.08亿元增长15%;粮食总产量3.1亿斤,较上年的2.56亿斤增加0.54亿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牧业年度大小畜存栏58.3万头(只),较上年的54.3万头(只)增长7%;稳定解决1.24万户和4.4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亿元,较上年的7 750万元增长38%;全县财政收入4 535万元,较上年的4 039万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 842元,较上年的1 642元增加200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 200元,较上年的2 800元增加400元:全县义务教育完成率86%,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7.5%,“普初”、“普九”达标工作成绩显著;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2‰;计划生育率97.3%,综合节育率90.5%。

    农牧业  重点搞好“三个结构调整”,突出“235'、“321”和“三养”三大工程,调整优化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1.在种植结构上,大幅度压缩小麦、莜麦等劣势作物,扩大链条长、转化率和商品率高的优势作物面积,全县马铃薯、玉米、甜菜、蔬菜、杂粮等优势作物的播种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占总面积60%以上。其中马铃薯50.1万亩、玉米27.4万亩,两类作物占总播面积45.1%的耕地,产出占总产量77%的粮食。2.大农业围绕“养”字调结构,以种促养,以种带养,突出畜牧业的主体地位。至年底,全县共建起养殖小区74个,养殖专业村205个,发展养殖大户1.4万户。同时,采取机关单位加大户和机关单位加农户的“双加”模式,建成育肥牛基地6处,育肥猪基地180处。是年大小畜饲养量突破100万头(只),大畜达到112万头(只),畜牧业生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  38.7%,农民增收近50%来源于畜牧业。3.在农村产业结构方面,立足第一产业优势,引导农民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畜产品的商品率和转化率。到年底,全县粗淀粉加工厂(家)1 600多个,粮油加工企业581家,小屠宰场和小冷库达到31个,一个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的工业格局正在形成。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17亿元,其中农畜产品加工所实现的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9%。                 

    生态工程建设  从全力实施盟委、行署提出的“进退还”战略着手,全县一次性规划进区面积139万亩,退出耕地40多万亩。进区内,有水浇地的乡村人均种好2亩水浇地,或2亩旱作稳产田和一亩水浇地,或3亩旱作稳产田。没有水浇地的乡村人均最多种好5亩旱作稳产田。退区内,分年种植多年生牧草。在西北部风蚀沙化严重的乡村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共种树种草12.04万亩,完成“三荒”治理面积1.46万亩,全部开通56公里绿色通道,开通110公里工程路。     

    脱贫  从五个方面七条途径坚持“八个到村到户”,稳定解决温饱,加快脱贫步伐。主要做法是:就地开发脱贫,外迁开发脱贫,借地择业脱贫,联手脱贫,官逼干帮脱贫。在此基础上,又及时提出做到基础建设覆盖到村到户;“235”工程项目覆盖到村到户;畜牧业“两专一区”和“三养”22程落实到村到户;农畜产品加工业项目覆盖到村到户;科技服务到村到户;水、电、路、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扶贫资金落实到户和包扶责任到村到户八个到村到户的扶贫开发方式。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由1994年的4.2万户和12.9万人锐减到1.24万户和4.48万人。       

    企业改革  坚持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入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资本经营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工商企业民营化改造。全县74家工商企业,全部进行转制,其中60家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民有民营,占全部工商企业总数的80%。至年底,工委系统14家企业有80%找到了紧密型合作伙伴,全年引进资金4 825万元。如亚麻厂在实施靠大活小战略中挂靠鹿王集团,组建鹿王集团分公司,生产羊绒衫30万件,实现销售2亿元,上缴税金282万元,安置城乡1 000多人就业。北京汽车电机厂商都二分厂租赁变为整体收购,全年完成产值2 400万元,上缴税金110万元。是年,全县共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2.86亿元,较上年增长12%,上缴税金8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实现利润3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产、销、利、税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城镇建设  在城镇基础建设中,突出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供电供水“六大工程”和四个经济小区建设。是年,规划建设了生态广场和万亩森林植物园,安装了25米高的钟塔,完成东出口牌楼至商化公路连段1.4公里三级油路修建和京蒙都山大街1.5公里的三级油路修建任务。拓宽改造红星街、新兴路、翻建新民路,维修镇内油路7条,实施了中渠疏浚排水工程,铺设救灾村供水主管道,镇内程控电话扩容到6 000门。依托改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农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生产、修理和黄牛育肥4个经济小区。东关经济小区已建房4 640平方米,安置“三粉”加工个体户60家。南关经济小区建起塑料大棚1 000座,温室340座,开发保护地面各467亩。北关经济区增设摊位100个,黄牛育肥小区已全面规划,开始启动。与此同时,加快了集贸市场建设步伐,完善牲畜交易粮油蔬菜批发和建材等七大集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在全县初步建起一、二产业支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拉动一、二产业,三次产业拉通联动、互为促进的格局。大批外地客商和当地个体工商户纷纷带资进镇开店办厂、务工经商。至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9 715户,从业人员达到42 672人,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上升到30%。

    精神文明建设  1.始终不渝地遵循“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方针。除县乡党校集中进行辅导和平时自学外,举办集中学习6天的全县干部读书学习会,共有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学习。其后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也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学习辅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整顿基层党组织,全县共有5个乡镇党委实现“六个好”的目标要求,有106个行政村党支部实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突出开展以清理领导住房、清理移动电话和治理“三乱”等为重点的反腐倡廉活动,强化了党纪政纪监督,为全县经济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2.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集中开展以“十星级”小康文明户为中心内容的文明村创建活动,全县共创建区、盟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32个,县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80个、文明户1 200户。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一等奖,并在8月召开的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与此同时,全县的民族宗教、劳动人事、民兵、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等工作也取得明显成绩。3.继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较圆满地完成了22个乡镇的“普初”任务,实现5个乡镇的“普九”目标。坚持“三不变”,贯彻“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连续8年名列全盟榜首。狠抓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医院门诊大楼基础工程。卫生三级网络成效显著,通过全区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验收。繁荣文化事业,开展各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三五”普法力度,全县治安稳定,政治安定。 

    (政府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商都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吕润生(7月免) 

             赵恩虎(7月任)           

    人大常委会主任:仁代福       

        长:赵恩虎(7月免) 

             肖  军(7月任)           

    政协主席:李万笑       

    概述  是年,商都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并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亿元,较上年的6.08亿元增长15%;粮食总产量3.1亿斤,较上年的2.56亿斤增加0.54亿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牧业年度大小畜存栏58.3万头(只),较上年的54.3万头(只)增长7%;稳定解决1.24万户和4.4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亿元,较上年的7 750万元增长38%;全县财政收入4 535万元,较上年的4 039万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 842元,较上年的1 642元增加200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 200元,较上年的2 800元增加400元:全县义务教育完成率86%,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7.5%,“普初”、“普九”达标工作成绩显著;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2‰;计划生育率97.3%,综合节育率90.5%。

    农牧业  重点搞好“三个结构调整”,突出“235'、“321”和“三养”三大工程,调整优化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1.在种植结构上,大幅度压缩小麦、莜麦等劣势作物,扩大链条长、转化率和商品率高的优势作物面积,全县马铃薯、玉米、甜菜、蔬菜、杂粮等优势作物的播种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占总面积60%以上。其中马铃薯50.1万亩、玉米27.4万亩,两类作物占总播面积45.1%的耕地,产出占总产量77%的粮食。2.大农业围绕“养”字调结构,以种促养,以种带养,突出畜牧业的主体地位。至年底,全县共建起养殖小区74个,养殖专业村205个,发展养殖大户1.4万户。同时,采取机关单位加大户和机关单位加农户的“双加”模式,建成育肥牛基地6处,育肥猪基地180处。是年大小畜饲养量突破100万头(只),大畜达到112万头(只),畜牧业生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  38.7%,农民增收近50%来源于畜牧业。3.在农村产业结构方面,立足第一产业优势,引导农民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畜产品的商品率和转化率。到年底,全县粗淀粉加工厂(家)1 600多个,粮油加工企业581家,小屠宰场和小冷库达到31个,一个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的工业格局正在形成。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17亿元,其中农畜产品加工所实现的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9%。                 

    生态工程建设  从全力实施盟委、行署提出的“进退还”战略着手,全县一次性规划进区面积139万亩,退出耕地40多万亩。进区内,有水浇地的乡村人均种好2亩水浇地,或2亩旱作稳产田和一亩水浇地,或3亩旱作稳产田。没有水浇地的乡村人均最多种好5亩旱作稳产田。退区内,分年种植多年生牧草。在西北部风蚀沙化严重的乡村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共种树种草12.04万亩,完成“三荒”治理面积1.46万亩,全部开通56公里绿色通道,开通110公里工程路。     

    脱贫  从五个方面七条途径坚持“八个到村到户”,稳定解决温饱,加快脱贫步伐。主要做法是:就地开发脱贫,外迁开发脱贫,借地择业脱贫,联手脱贫,官逼干帮脱贫。在此基础上,又及时提出做到基础建设覆盖到村到户;“235”工程项目覆盖到村到户;畜牧业“两专一区”和“三养”22程落实到村到户;农畜产品加工业项目覆盖到村到户;科技服务到村到户;水、电、路、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扶贫资金落实到户和包扶责任到村到户八个到村到户的扶贫开发方式。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由1994年的4.2万户和12.9万人锐减到1.24万户和4.48万人。       

    企业改革  坚持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入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资本经营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工商企业民营化改造。全县74家工商企业,全部进行转制,其中60家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民有民营,占全部工商企业总数的80%。至年底,工委系统14家企业有80%找到了紧密型合作伙伴,全年引进资金4 825万元。如亚麻厂在实施靠大活小战略中挂靠鹿王集团,组建鹿王集团分公司,生产羊绒衫30万件,实现销售2亿元,上缴税金282万元,安置城乡1 000多人就业。北京汽车电机厂商都二分厂租赁变为整体收购,全年完成产值2 400万元,上缴税金110万元。是年,全县共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2.86亿元,较上年增长12%,上缴税金8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实现利润3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产、销、利、税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城镇建设  在城镇基础建设中,突出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供电供水“六大工程”和四个经济小区建设。是年,规划建设了生态广场和万亩森林植物园,安装了25米高的钟塔,完成东出口牌楼至商化公路连段1.4公里三级油路修建和京蒙都山大街1.5公里的三级油路修建任务。拓宽改造红星街、新兴路、翻建新民路,维修镇内油路7条,实施了中渠疏浚排水工程,铺设救灾村供水主管道,镇内程控电话扩容到6 000门。依托改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农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生产、修理和黄牛育肥4个经济小区。东关经济小区已建房4 640平方米,安置“三粉”加工个体户60家。南关经济小区建起塑料大棚1 000座,温室340座,开发保护地面各467亩。北关经济区增设摊位100个,黄牛育肥小区已全面规划,开始启动。与此同时,加快了集贸市场建设步伐,完善牲畜交易粮油蔬菜批发和建材等七大集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在全县初步建起一、二产业支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拉动一、二产业,三次产业拉通联动、互为促进的格局。大批外地客商和当地个体工商户纷纷带资进镇开店办厂、务工经商。至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9 715户,从业人员达到42 672人,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上升到30%。

    精神文明建设  1.始终不渝地遵循“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方针。除县乡党校集中进行辅导和平时自学外,举办集中学习6天的全县干部读书学习会,共有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学习。其后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也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学习辅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整顿基层党组织,全县共有5个乡镇党委实现“六个好”的目标要求,有106个行政村党支部实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突出开展以清理领导住房、清理移动电话和治理“三乱”等为重点的反腐倡廉活动,强化了党纪政纪监督,为全县经济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2.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集中开展以“十星级”小康文明户为中心内容的文明村创建活动,全县共创建区、盟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32个,县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80个、文明户1 200户。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一等奖,并在8月召开的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与此同时,全县的民族宗教、劳动人事、民兵、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等工作也取得明显成绩。3.继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较圆满地完成了22个乡镇的“普初”任务,实现5个乡镇的“普九”目标。坚持“三不变”,贯彻“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连续8年名列全盟榜首。狠抓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医院门诊大楼基础工程。卫生三级网络成效显著,通过全区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验收。繁荣文化事业,开展各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三五”普法力度,全县治安稳定,政治安定。 

    (政府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