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6卷  /  经济

2006卷

  • 扶贫
  •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名录】 
        主      任:云才晓(蒙古族)                                        
        副  主  任:白长江(蒙古族)  周立群  杜  古(鄂温克族)              
        纪 检组 长:甄小兵                                                
        助理巡视员:杨秉谦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简称)是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独立的正厅级单位,列入政府序列。行政编制26名,内设4个处,分别为综合处、项目管理处、社会扶贫处和计划财务审计处。下设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扶贫培训中心、扶贫开发中心、扶贫基金会共4个事业单位。
        2005年,如期完成710个重点贫困嘎查村的建设任务,解决10万余人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年共新建水浇地120万亩、饲草料基地330万亩,种树种草500万亩,购买和调剂牲畜350万只羊单位,解决21万人、9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培训贫困地区干部群众121万人次,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0.48万人,实现转移9.13万人,落实扶贫贴息贷款3.6亿元。
        【瞄准扶贫对象 直接扶持到户】  一是对全区贫困人口进行认真的调查摸底,建立和完善贫困户档案,保证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并全部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二是因地制宜,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在筛选扶贫对象时,把计划生育先进户、干部结对帮扶户、移民扶贫搬迁困难户等作为优先扶持对象。在扶贫项目选择上,重点发展养羊业。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各地采取领导联系、干部挂钩、党员帮扶和“富帮穷”等形式,把帮助贫困户脱贫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扶贫资金、项目和社会帮扶等各项措施进村到户、落到实处。是年全区直接扶贫到村到户的财政扶贫资金占到资金总额的85%以上。配合国务院扶贫办开展6个重点嘎查村的贫困状况抽样调查工作。
        【实施整村推进 构建和谐文明新村】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是年整村推进工作主要是通过减少嘎查村扶持数量,来加大每个嘎查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贫困问题。是年扶持的重点嘎查村数由上一批的2300个减少到710个,减少2/3。投入资金由过去每个嘎查村分三年投入20万元改为一次性投入30万元以上。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自治区用于整村推进的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达到2.6亿元。对整村推进工程实行公告公示制度,各盟市、旗县均在当地主要媒体上进行公示,各重点嘎查村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贫困户,在全嘎查村范围进行公示。采取旗县自查、盟市互查、自治区抽查的方式,对第一批整村推进扶贫工程进行检查验收,按照以奖代投的方式表彰奖励17个先进旗县。
        【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 增加农牧民收入】  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是自治区在产业化扶贫上的创新,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2004、2005年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2005年全区用于龙头企业的扶贫贴息贷款达2.5亿元。经过努力争取,全区的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由8家增加到15家,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前列。安排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在10个旗县开展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把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开发和招商引资力度作为产业化扶贫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大连举办的中国首届扶贫展洽会上,全区12个盟市(包括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共组织67个旗县参展,共签意向性协议41个,协议金额达95亿元人民币和0.83亿美元,成交额居全国第一,获得国务院扶贫办颁发的最佳组织奖、成果奖和设计奖,党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自治区参展情况作详细报道。
        【加强劳动力培训 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全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并要求80%以上受训者实现转移就业。培训范围由上年的62个旗县扩大到全区所有旗县;培训任务分配到盟市,再由盟市向旗县分解。全区共认定培训机构224家,其中通辽市内蒙古煤炭工业技术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并涌现出准格尔旗、和林格尔县、奈曼旗、敖汉旗等许多先进典型旗县,为全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
        【移民扶贫开发与加强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对第三期移民扩镇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并对先进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与财政厅共同制定下达第四期移民扩镇项目计划,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项目涉及30个旗县,计划搬迁1.2万人。大部分移民点的基建及主导产业基础建设已经完成,2006年可完成全部搬迁安置任务。修订项目实施和验收方案,与财政厅联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移民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资金运行和报账等一系列程序。召开全区移民扩镇项目现场工作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移民扩镇扶贫进行大胆创新,起草《吸纳社会资金开展移民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采取政府、企业、个人“三家抬”的办法,安排4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吸纳东达蒙古王集团公司投资6000万元,计划移民安置贫困人口0.4万人,完成首批50户住宅及主导产业基础建设项目。全区的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由跨地区移民转向本地区就近扩镇移民,由小规模试点发展到现在全区普遍实施,由政府投入发展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探索出种植型、养殖型、种养结合型和无土安置型等多种移民模式。8月,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同志在自治区考察时,对移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自治区移民工作开展早、跨度大、起点高、效果好。
        【世行扶贫贷款项目成效显着后续项目开始启动】  到6月底,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76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98%;全区累计报账5502万美元,占全部项目贷款的92%。在项目实施中,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导项目农户科学选择项目、确定实施计划;二是严格采购程序,保证采购质量;三是狠抓培训,努力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四是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五是科学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六是加强领导与部门协调。世行项目实施以来,世行项目检查团历次对自治区的项目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肯定,认为自治区的世行贷款项目在同类型的项目实施区内走在了前列。7月,世界银行和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合作的“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CDD项目)已确定在自治区试点,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世行赠款50万美元,项目试点成果将在世行第五期扶贫贷款项目中推广应用。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 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  全区参加定点包扶嘎查村的单位有1万个,干部蹲点人数3.4万人,包扶单位直接投入的资金物资4.47亿元,引进资金3.07亿元,引进各类人才547人,引进各种技术468项,修建校舍386所,举办各类培训班4600多期,共培训人员50.5万人次,输出劳务44.7万人次,资助学生3.1万人。年内投入资金物资近6000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4710万元。区直机关工委、扶贫办组成三个检查验收组,对帮扶工作进行全面验收。自治区直属机关整体转移帮扶兴安盟的工作开始具体落实。19个党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持自治区26个国家级重点旗县,共计投入资金物资5756万元,引进资金1965万元,共实施项目62个,培训干部群众2200多人次,劳务输出8000多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600人次。京蒙对口帮扶北京市无偿援助2225万元,援建学校8所,新修公路93公里,建设基本农田102万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0.7万人、1万头只牲畜,劳务输出3.8万人次,劳务收入9000多万元,培训0.6万人次。首次开展行业协作扶贫工作,先后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自治区工商联、卫生厅、劳动厅、教育厅、内蒙军区政治部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扶贫开发宣传以及组织非公有制企业、有关部门、军队参与扶贫的意见。
        【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区域扶贫】  2003~2005年,对兴安盟“南三北八”11个苏木共119个嘎查总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和各有关部门资金1.75亿元,投放基础母羊12.54万只,新建标准化棚圈1875座,新建青贮窖1413个,解决8.8万人、15.33万只牲畜饮水和越冬问题,改造危房、破房3635户,全部实现人人1亩以上水浇地,贫困户户均拥有牲畜近10头(只),培训贫困农牧民1.47万多人次,三年共在外务工人数达4.55万人次,累计解决基本温饱人口达8.74万人,占区域内贫困人口的90%,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是年,自治区民委、扶贫办为呼伦贝尔市10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试点嘎查村安排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扶贫开发项目。与自治区民委共同组织召开全区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项目现场会。对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通辽市和兴安盟的4个旗县给予重点扶持。
        【争取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自治区领导及自治区扶贫办领导多次进京汇报,向国家争取资金和政策,2005年国家分配给自治区的财政扶贫资金达到4.1亿元(包括地方配套3200万元),比1996年增加3倍,比上年增加3200万元。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上,继续完善“三专一封闭”(专项资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和封闭运行)和报账制管理制度。加快资金的拨付进度,国家下达全区的扶贫资金的80%于4月底全部下达,比往年提前3个月,其余资金也于年末全部下达。转变项目管理机制,由自治区审批项目为主转变为各旗县确定、盟市审批、自治区备案为主。加强审计监督,对扶贫资金的到位情况严格跟踪督查,对2002~2004年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采取旗县自查、盟市互查、自治区抽查的方式进行专项检查。
        【组织开展《纲要》的中期评估及“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2005年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的第五个年头。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组织力量对《纲要》的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调研,特别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牧区、边境地区贫困状况的调研,向国务院扶贫办上报了自治区的评估报告。针对可能进行的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调整开展大量的争取工作。积极向国务院扶贫办及有关部门反映全区贫困问题的特殊性,争取国家以扶持贫困村为主,不再确定国家扶贫重点县。与有关部门衔接了“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工作。
        【拓展扶贫业务 开展扶贫救助】  2005年自治区扶贫办共举办各类培训、国内外考察学习班7期,培训贫困地区和扶贫系统干部共400人。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的示范建设,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建立自治区扶贫科技示范园区,通过两年的建设,总资产近1000万元;完成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固阳县综合扶贫项目和世界银行日元赠款项目;启动克什克腾旗南京爱德基金会旅游扶贫项目;组织并超额完成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评审论证工作,评审扶贫贴息贷款项目5.8亿元,实际落实到位资金2.5亿元;注册成立内蒙古扶贫开发协会,落实理事、会员单位,筹集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建立起业务联系。扶贫基金会向全区200个贫困乡镇苏木卫生院捐赠价值2746.9万元的医疗设备,改善当地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争取到国家海关总署捐赠的价值1000万元的海关侵权罚没物资,将陆续发往贫困地区。注册“自治区爱心扶贫促进会”。

    (云利燕)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扶贫
  •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名录】 
        主      任:云才晓(蒙古族)                                        
        副  主  任:白长江(蒙古族)  周立群  杜  古(鄂温克族)              
        纪 检组 长:甄小兵                                                
        助理巡视员:杨秉谦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简称)是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独立的正厅级单位,列入政府序列。行政编制26名,内设4个处,分别为综合处、项目管理处、社会扶贫处和计划财务审计处。下设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扶贫培训中心、扶贫开发中心、扶贫基金会共4个事业单位。
        2005年,如期完成710个重点贫困嘎查村的建设任务,解决10万余人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年共新建水浇地120万亩、饲草料基地330万亩,种树种草500万亩,购买和调剂牲畜350万只羊单位,解决21万人、9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培训贫困地区干部群众121万人次,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0.48万人,实现转移9.13万人,落实扶贫贴息贷款3.6亿元。
        【瞄准扶贫对象 直接扶持到户】  一是对全区贫困人口进行认真的调查摸底,建立和完善贫困户档案,保证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并全部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二是因地制宜,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在筛选扶贫对象时,把计划生育先进户、干部结对帮扶户、移民扶贫搬迁困难户等作为优先扶持对象。在扶贫项目选择上,重点发展养羊业。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各地采取领导联系、干部挂钩、党员帮扶和“富帮穷”等形式,把帮助贫困户脱贫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扶贫资金、项目和社会帮扶等各项措施进村到户、落到实处。是年全区直接扶贫到村到户的财政扶贫资金占到资金总额的85%以上。配合国务院扶贫办开展6个重点嘎查村的贫困状况抽样调查工作。
        【实施整村推进 构建和谐文明新村】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是年整村推进工作主要是通过减少嘎查村扶持数量,来加大每个嘎查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贫困问题。是年扶持的重点嘎查村数由上一批的2300个减少到710个,减少2/3。投入资金由过去每个嘎查村分三年投入20万元改为一次性投入30万元以上。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自治区用于整村推进的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达到2.6亿元。对整村推进工程实行公告公示制度,各盟市、旗县均在当地主要媒体上进行公示,各重点嘎查村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贫困户,在全嘎查村范围进行公示。采取旗县自查、盟市互查、自治区抽查的方式,对第一批整村推进扶贫工程进行检查验收,按照以奖代投的方式表彰奖励17个先进旗县。
        【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 增加农牧民收入】  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是自治区在产业化扶贫上的创新,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2004、2005年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2005年全区用于龙头企业的扶贫贴息贷款达2.5亿元。经过努力争取,全区的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由8家增加到15家,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前列。安排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在10个旗县开展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把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开发和招商引资力度作为产业化扶贫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大连举办的中国首届扶贫展洽会上,全区12个盟市(包括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共组织67个旗县参展,共签意向性协议41个,协议金额达95亿元人民币和0.83亿美元,成交额居全国第一,获得国务院扶贫办颁发的最佳组织奖、成果奖和设计奖,党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自治区参展情况作详细报道。
        【加强劳动力培训 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全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并要求80%以上受训者实现转移就业。培训范围由上年的62个旗县扩大到全区所有旗县;培训任务分配到盟市,再由盟市向旗县分解。全区共认定培训机构224家,其中通辽市内蒙古煤炭工业技术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并涌现出准格尔旗、和林格尔县、奈曼旗、敖汉旗等许多先进典型旗县,为全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
        【移民扶贫开发与加强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对第三期移民扩镇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并对先进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与财政厅共同制定下达第四期移民扩镇项目计划,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项目涉及30个旗县,计划搬迁1.2万人。大部分移民点的基建及主导产业基础建设已经完成,2006年可完成全部搬迁安置任务。修订项目实施和验收方案,与财政厅联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移民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资金运行和报账等一系列程序。召开全区移民扩镇项目现场工作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移民扩镇扶贫进行大胆创新,起草《吸纳社会资金开展移民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采取政府、企业、个人“三家抬”的办法,安排4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吸纳东达蒙古王集团公司投资6000万元,计划移民安置贫困人口0.4万人,完成首批50户住宅及主导产业基础建设项目。全区的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由跨地区移民转向本地区就近扩镇移民,由小规模试点发展到现在全区普遍实施,由政府投入发展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探索出种植型、养殖型、种养结合型和无土安置型等多种移民模式。8月,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同志在自治区考察时,对移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自治区移民工作开展早、跨度大、起点高、效果好。
        【世行扶贫贷款项目成效显着后续项目开始启动】  到6月底,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76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98%;全区累计报账5502万美元,占全部项目贷款的92%。在项目实施中,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导项目农户科学选择项目、确定实施计划;二是严格采购程序,保证采购质量;三是狠抓培训,努力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四是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五是科学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六是加强领导与部门协调。世行项目实施以来,世行项目检查团历次对自治区的项目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肯定,认为自治区的世行贷款项目在同类型的项目实施区内走在了前列。7月,世界银行和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合作的“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CDD项目)已确定在自治区试点,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世行赠款50万美元,项目试点成果将在世行第五期扶贫贷款项目中推广应用。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 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  全区参加定点包扶嘎查村的单位有1万个,干部蹲点人数3.4万人,包扶单位直接投入的资金物资4.47亿元,引进资金3.07亿元,引进各类人才547人,引进各种技术468项,修建校舍386所,举办各类培训班4600多期,共培训人员50.5万人次,输出劳务44.7万人次,资助学生3.1万人。年内投入资金物资近6000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4710万元。区直机关工委、扶贫办组成三个检查验收组,对帮扶工作进行全面验收。自治区直属机关整体转移帮扶兴安盟的工作开始具体落实。19个党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持自治区26个国家级重点旗县,共计投入资金物资5756万元,引进资金1965万元,共实施项目62个,培训干部群众2200多人次,劳务输出8000多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600人次。京蒙对口帮扶北京市无偿援助2225万元,援建学校8所,新修公路93公里,建设基本农田102万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0.7万人、1万头只牲畜,劳务输出3.8万人次,劳务收入9000多万元,培训0.6万人次。首次开展行业协作扶贫工作,先后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自治区工商联、卫生厅、劳动厅、教育厅、内蒙军区政治部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扶贫开发宣传以及组织非公有制企业、有关部门、军队参与扶贫的意见。
        【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区域扶贫】  2003~2005年,对兴安盟“南三北八”11个苏木共119个嘎查总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和各有关部门资金1.75亿元,投放基础母羊12.54万只,新建标准化棚圈1875座,新建青贮窖1413个,解决8.8万人、15.33万只牲畜饮水和越冬问题,改造危房、破房3635户,全部实现人人1亩以上水浇地,贫困户户均拥有牲畜近10头(只),培训贫困农牧民1.47万多人次,三年共在外务工人数达4.55万人次,累计解决基本温饱人口达8.74万人,占区域内贫困人口的90%,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是年,自治区民委、扶贫办为呼伦贝尔市10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试点嘎查村安排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扶贫开发项目。与自治区民委共同组织召开全区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项目现场会。对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通辽市和兴安盟的4个旗县给予重点扶持。
        【争取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自治区领导及自治区扶贫办领导多次进京汇报,向国家争取资金和政策,2005年国家分配给自治区的财政扶贫资金达到4.1亿元(包括地方配套3200万元),比1996年增加3倍,比上年增加3200万元。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上,继续完善“三专一封闭”(专项资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和封闭运行)和报账制管理制度。加快资金的拨付进度,国家下达全区的扶贫资金的80%于4月底全部下达,比往年提前3个月,其余资金也于年末全部下达。转变项目管理机制,由自治区审批项目为主转变为各旗县确定、盟市审批、自治区备案为主。加强审计监督,对扶贫资金的到位情况严格跟踪督查,对2002~2004年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采取旗县自查、盟市互查、自治区抽查的方式进行专项检查。
        【组织开展《纲要》的中期评估及“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2005年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的第五个年头。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组织力量对《纲要》的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调研,特别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牧区、边境地区贫困状况的调研,向国务院扶贫办上报了自治区的评估报告。针对可能进行的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调整开展大量的争取工作。积极向国务院扶贫办及有关部门反映全区贫困问题的特殊性,争取国家以扶持贫困村为主,不再确定国家扶贫重点县。与有关部门衔接了“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工作。
        【拓展扶贫业务 开展扶贫救助】  2005年自治区扶贫办共举办各类培训、国内外考察学习班7期,培训贫困地区和扶贫系统干部共400人。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的示范建设,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建立自治区扶贫科技示范园区,通过两年的建设,总资产近1000万元;完成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固阳县综合扶贫项目和世界银行日元赠款项目;启动克什克腾旗南京爱德基金会旅游扶贫项目;组织并超额完成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评审论证工作,评审扶贫贴息贷款项目5.8亿元,实际落实到位资金2.5亿元;注册成立内蒙古扶贫开发协会,落实理事、会员单位,筹集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建立起业务联系。扶贫基金会向全区200个贫困乡镇苏木卫生院捐赠价值2746.9万元的医疗设备,改善当地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争取到国家海关总署捐赠的价值1000万元的海关侵权罚没物资,将陆续发往贫困地区。注册“自治区爱心扶贫促进会”。

    (云利燕)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