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6卷  /  经济

2006卷

  • 财政
  •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领导名录】 
        厅      长:王玉明                                                          
        副  厅  长:常军政  云宗元(蒙古族)  张  华                                  
        纪 检组 长:海风云(女 蒙古族)                                               
        助理巡视员:陈文平  崔更发  吴守普  杨茂盛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管财政收支、财税政策、国有资本金基础工作的综合经济部门。厅机关内设24个业务处室,13个事业单位,共有干部职工384名,其中:厅机关人员185名,事业单位人员199名。在厅内,有高级经济师31名,经济师41名。研究生学历的202人,本科学历的215名,大专学历的108名。
        【财政收支情况】  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895.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8%,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6331元,比上年增长23.6%,按当前汇率折算达2023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9.56亿元,增长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第二产业增加值1773.21亿元,增长3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6%;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78亿元,增长1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7.2∶41.0∶41.8调整为15.1∶45.5∶39.4。“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快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87.8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增幅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51.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市场物价平缓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6%。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9137元,比上年增加1014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十五”时期,全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5%,高于“九五”时期0.8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6元,增长17.5%。
        2005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536.29亿元,比上年增加162.8亿元,增长4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5.05亿元,比上年增加94.6亿元,增长39.3%;上划党中央税收收入201.2亿元,同比增加68.2亿元,增长51.3%。全年全区财政总支出734.71亿元,比上年增加131.9亿元,增长21.9%。全区较好地完成各项收支任务,财政收支增加额再次双双突破100亿元。“十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累计分别达986.34亿元和2557.86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28倍和1.77倍。
        【发票管理改革】  一是从2005年元月起,全面使用新版发票,提升发票的使用面和使用率,有奖发票用户量及用票量呈大幅增长,增加税收收入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二是认真加强货物运输发票的管理,特别是规范自开发票纳税人的发票使用管理以及货物运输发票信息采集,网络传输,稽核检查,电脑比对工作。三是努力拓展发票管理的领域,全区有6个盟市地税局将医疗卫生涉税发票纳入地税管理,扩大以票控税的范围。四是加大发票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在全区开展有奖定额发票专项检查和发票交叉检查工作,共检查了59555户用票户,查出违纪发票9661份,查补税款29万元,入库27万元。认真做好推行税控收款机前期准备工作,为推行税控收款机工作奠定基础。五是健全税务稽查工作。自治区地税系统及时制定检查方案,重点对煤炭生产及运销企业、交通企业、电力企业、房地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地税征管的各税种中存在的税收违法行为、征管环节中存在的漏洞、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全区地税系统共检查纳税人3221户,查补总额31887万元,入库24041万元,对净化税收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财政宏观调控支持经济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全年完成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110.2亿元,比上年增加34.3亿元,增长45.1%;重点用于农林水利、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地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机遇,筹资9.5亿多元,比上年增加6亿多元,支持重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全区财政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出29.5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城市建设支出3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9%。
        支持“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000年到2005年党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自治区外贸发展资金2.9亿元,支持项目700多个,有效地促进自治区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利用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2.3亿美元,重点支持海拉尔—满洲里公路建设和包头市大气环境治理等项目。安排资金4000万元,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筹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外贸发展、口岸建设、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2亿多元,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二是安排资金2亿元,支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三是争取党中央财政资源枯竭企业关闭破产补助资金8000万元,妥善安置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
        【支持“三农三牧”】 
        农村牧区税费改革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全方位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全面推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全部免征涉农涉牧三税,自治区为此安排转移支付补助资金28.5亿元,比上年增加5.7亿元。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上年自治区有30个旗县纳入国家产粮大县奖励范围,获得奖励资金2.6亿元。实行“三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以及农机补贴6.2亿元,全部兑付到位。
        财政扶贫  2005年,国家和自治区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6.27亿元,其中,安排2.62亿元重点支持600个村财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扶持到户项目,平均32万元左右、10个三少民族整村推进扶持到户项目,平均50万元左右,100个财政扶贫(以工代赈)整村推进扶持到户项目,平均60万元,安排3000万元,开展对全区30个旗县,用于缺乏基本生活条件村屯(嘎查)贫困人口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搬迁,安排4000多万元,支持产业化扶贫、20个财政科技扶贫项目和20个国有贫困林场。
        退耕还林还草禁牧舍饲天然林保护工程  党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共投入55.1亿元,其中对农牧民的粮食和现金补助及公益林补偿资金27亿元,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扩大“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  2005年,自治区财政加大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投入力度,当年资金总量达3.7亿元,其中:党中央财政免费教科书资金1.44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免杂费资金1.54亿元,盟市、旗县财政安排寄宿生住宿费补助7148万元。实施范围由2004年的75个旗县扩大到81个旗县,覆盖国贫、区贫旗县及边境旗县。从2005年秋季开始,自治区政府决定,对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10.9万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助。全区城乡累计受助学生数由130.7万人增加到169万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59.7%。
        其它相关工作  一是筹集财政资金4300万元,支持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试点旗县由上年的7个扩大到12个,162万农牧民参加合作医疗。启动农村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近万名符合条件的农牧民每人每年可领到600元的奖励扶助金。二是积极推动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三是解决欠发农村牧区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筹集1亿元资金,帮助农村牧区解决拖欠以前年度中小学教师国标工资。四是筹集各类农牧业救灾资金2.2亿多元,用于农牧业救灾,农村牧区疫病防治和震后重建。
        【保障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各级政府征集社会保险费83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22%;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47.2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6.7亿元,增长15.7%。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6.7亿元,比上年增加1.3亿元,增长23%,低保人员年平均财政补差比上年增加120元。自治区筹集就业和再就业补助资金5.2亿元,全年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1.7亿元,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数24.8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筹集资金3000万元,开展农村牧区和城镇医疗救助试点。积极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提高部分优抚对象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全区38万优抚对象按规定标准领取到各项补助。筹集资金3.8亿元,用于农村牧区救灾、疫病防治和灾后重建。
        【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事业  2005年全区各级财政安排教育经费78.7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增长19%。在资金的投向上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鼓励先进,自治区财政对党中央下达自治区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1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分配方式,与此同时,自治区财政筹措近2000万元,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通过自治区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调动各盟市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和增加投入的积极性。自治区要求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工程、二期义教工程、两基攻坚工程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紧密结合。通过加大对布局结构调整的投入以及政策引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到2005年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从1999年的12490所减少到8385所,减少35%,教学点从7114个减少到3020个,减少58%,校均规模从167人增加到249人,牧区和边境地区基本实现中小学向旗县所在地集中。二是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牧区办学条件。2005年党中央及自治区财政共投入基础教育“四大工程”资金达41693万元。其中:农村牧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12000万元、“两基”攻坚工程13500万元、二期义教工程6300万元、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9893万元。三是积极构建对高校贫困生和民族生资助体系。2005年自治区财政下达国家奖学助学金预算指标1965万元,其中奖学金244万元,资助高校品学兼优贫困生609名;助学金1721万元,资助高校特困生11472名。自治区政府要求高校将学费收入的10%用于减免高校贫困生学杂费支出。2005年自治区财政安排国家助学贴息和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安排蒙授生杂费1000万元,16500名少数学生得到资助。四是支持部分高校重点实验室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2005年投入2400万元,先后装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5所院校的重点试验室。争取国家实训基地建设资金2180万元,重点支持数控技术、电工电子、煤矿安全、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等6个专业的实训基地,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紧缺人才提供资金保障。
        科技事业  2005年自治区科技经费支出1.1亿元,其中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和项目的经费为7585万元,占全部科技事业支出的68%,安排科技归类项目43项,为体现项目集成,资金投放重点围绕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绿色奶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专项”、“中蒙药研究”、“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平台建设”和“稀土新材料应用”等项目。
        文体广播事业  2005年,全区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5.2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增长19.2%。重点支持公益性文艺团体和文化场馆建设,以“西新工程”和“走出去工程”为重点,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公共卫生事业  支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05年,全区医疗卫生支出20.8亿元,比上年增加3.3亿元,增长19%。
        公检法司  公检法司支出31.6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增长10.5%,其中政法部门各类专项投入累计24亿元,支持扫黑除恶、反恐怖等专项斗争,推进全区公检司法信息网络共建和科技强警,基层派出所、法庭、检察院的装备和办案条件及监狱设施得以改善。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自治区逐步规范转移支付办法,逐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2005年,自治区对盟市、旗县的财力性补助和专项拨款332.8亿元,自治区对一般性转移支付、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资金以旗县为单位算账分配,保证对困难地区的倾斜照顾。实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政策,党中央财政下拨资金7.1亿元,加上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的3.6亿元,对纳入奖补范围的旗县实施奖励和补助。在党中央财政的政策框架内,自治区进一步细化奖补办法,提出“七奖二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2005年自治区对旗县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6.2亿元,安排边境旗市转移支付1.38亿元。
        【财政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在提早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项目预算的基础上,2004年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预算管理的意见》,对预算编制程序、预算追加权限、财政供给范围等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
        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到2004年底,自治区本级国库集中支付已全面推行,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96亿元,占本级总支出的60%。盟市本级全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7个盟市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深化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  自治区本级40个部门的630多个执收单位纳入改革范围,全区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200亿元。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执行政府采购预算49.9亿元,实际采购规模4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节约资金4.9亿元,资金节约率9.8%。
        加快“金财工程”建设  全区“金财工程”网络系统建设任务完成50%以上。支持事业单位改革。自治区级选择教育、卫生、文化、地勘等9个事业单位作为试点,以改革财政补助方式为突破口,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积累一些经验。完成清理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工作,为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奠定基础。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自治区政府决定调整完善自治区与盟市的财政管理体制,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从2006年起实施。
        【依法理财】  一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自治区财政厅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共完成调研报告99篇,其中厅领导主持课题9篇,干部个人28篇,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应用性。二是及时办理议案提案,2005年共收到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会提案160件,约占全区总量的四分之一。每项议案和提案都得到及时有效办理。对个别议案和提案,根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连续追踪答复,受到好评,办结率达100%。三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全年累计办理人民来信来访30件次,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全区财政系统未发生因财政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群体或集体上访事件。
        继续推行项目库制、投资评审制和社会公示制等管理办法。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据此,自治区财政还制定下发《自治区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自治区本级重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听证规定》等配套制度,对专项资金实行“直通车”、报账制等管理办法,提高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各级财政部门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增值税核查、天然林保护工程专项资金检查、政府采购专项检查、生态建设资金专项检查、非税收入专项检查、专项资金管理督查等一系列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查出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纠正。深入贯彻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组织开展《条例》的培训、学习、宣传活动。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会计条例》,对进一步规范会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丁芳)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财政
  •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领导名录】 
        厅      长:王玉明                                                          
        副  厅  长:常军政  云宗元(蒙古族)  张  华                                  
        纪 检组 长:海风云(女 蒙古族)                                               
        助理巡视员:陈文平  崔更发  吴守普  杨茂盛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管财政收支、财税政策、国有资本金基础工作的综合经济部门。厅机关内设24个业务处室,13个事业单位,共有干部职工384名,其中:厅机关人员185名,事业单位人员199名。在厅内,有高级经济师31名,经济师41名。研究生学历的202人,本科学历的215名,大专学历的108名。
        【财政收支情况】  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895.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8%,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6331元,比上年增长23.6%,按当前汇率折算达2023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9.56亿元,增长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第二产业增加值1773.21亿元,增长3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6%;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78亿元,增长1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7.2∶41.0∶41.8调整为15.1∶45.5∶39.4。“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快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87.8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增幅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51.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市场物价平缓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6%。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9137元,比上年增加1014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十五”时期,全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5%,高于“九五”时期0.8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6元,增长17.5%。
        2005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536.29亿元,比上年增加162.8亿元,增长4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5.05亿元,比上年增加94.6亿元,增长39.3%;上划党中央税收收入201.2亿元,同比增加68.2亿元,增长51.3%。全年全区财政总支出734.71亿元,比上年增加131.9亿元,增长21.9%。全区较好地完成各项收支任务,财政收支增加额再次双双突破100亿元。“十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累计分别达986.34亿元和2557.86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28倍和1.77倍。
        【发票管理改革】  一是从2005年元月起,全面使用新版发票,提升发票的使用面和使用率,有奖发票用户量及用票量呈大幅增长,增加税收收入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二是认真加强货物运输发票的管理,特别是规范自开发票纳税人的发票使用管理以及货物运输发票信息采集,网络传输,稽核检查,电脑比对工作。三是努力拓展发票管理的领域,全区有6个盟市地税局将医疗卫生涉税发票纳入地税管理,扩大以票控税的范围。四是加大发票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在全区开展有奖定额发票专项检查和发票交叉检查工作,共检查了59555户用票户,查出违纪发票9661份,查补税款29万元,入库27万元。认真做好推行税控收款机前期准备工作,为推行税控收款机工作奠定基础。五是健全税务稽查工作。自治区地税系统及时制定检查方案,重点对煤炭生产及运销企业、交通企业、电力企业、房地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地税征管的各税种中存在的税收违法行为、征管环节中存在的漏洞、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全区地税系统共检查纳税人3221户,查补总额31887万元,入库24041万元,对净化税收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财政宏观调控支持经济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全年完成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110.2亿元,比上年增加34.3亿元,增长45.1%;重点用于农林水利、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地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机遇,筹资9.5亿多元,比上年增加6亿多元,支持重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全区财政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出29.5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城市建设支出3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9%。
        支持“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000年到2005年党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自治区外贸发展资金2.9亿元,支持项目700多个,有效地促进自治区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利用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2.3亿美元,重点支持海拉尔—满洲里公路建设和包头市大气环境治理等项目。安排资金4000万元,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筹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外贸发展、口岸建设、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2亿多元,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二是安排资金2亿元,支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三是争取党中央财政资源枯竭企业关闭破产补助资金8000万元,妥善安置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
        【支持“三农三牧”】 
        农村牧区税费改革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全方位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全面推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全部免征涉农涉牧三税,自治区为此安排转移支付补助资金28.5亿元,比上年增加5.7亿元。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上年自治区有30个旗县纳入国家产粮大县奖励范围,获得奖励资金2.6亿元。实行“三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以及农机补贴6.2亿元,全部兑付到位。
        财政扶贫  2005年,国家和自治区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6.27亿元,其中,安排2.62亿元重点支持600个村财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扶持到户项目,平均32万元左右、10个三少民族整村推进扶持到户项目,平均50万元左右,100个财政扶贫(以工代赈)整村推进扶持到户项目,平均60万元,安排3000万元,开展对全区30个旗县,用于缺乏基本生活条件村屯(嘎查)贫困人口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搬迁,安排4000多万元,支持产业化扶贫、20个财政科技扶贫项目和20个国有贫困林场。
        退耕还林还草禁牧舍饲天然林保护工程  党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共投入55.1亿元,其中对农牧民的粮食和现金补助及公益林补偿资金27亿元,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扩大“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  2005年,自治区财政加大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投入力度,当年资金总量达3.7亿元,其中:党中央财政免费教科书资金1.44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免杂费资金1.54亿元,盟市、旗县财政安排寄宿生住宿费补助7148万元。实施范围由2004年的75个旗县扩大到81个旗县,覆盖国贫、区贫旗县及边境旗县。从2005年秋季开始,自治区政府决定,对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10.9万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助。全区城乡累计受助学生数由130.7万人增加到169万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59.7%。
        其它相关工作  一是筹集财政资金4300万元,支持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试点旗县由上年的7个扩大到12个,162万农牧民参加合作医疗。启动农村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近万名符合条件的农牧民每人每年可领到600元的奖励扶助金。二是积极推动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三是解决欠发农村牧区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筹集1亿元资金,帮助农村牧区解决拖欠以前年度中小学教师国标工资。四是筹集各类农牧业救灾资金2.2亿多元,用于农牧业救灾,农村牧区疫病防治和震后重建。
        【保障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各级政府征集社会保险费83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22%;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47.2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6.7亿元,增长15.7%。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6.7亿元,比上年增加1.3亿元,增长23%,低保人员年平均财政补差比上年增加120元。自治区筹集就业和再就业补助资金5.2亿元,全年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1.7亿元,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数24.8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筹集资金3000万元,开展农村牧区和城镇医疗救助试点。积极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提高部分优抚对象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全区38万优抚对象按规定标准领取到各项补助。筹集资金3.8亿元,用于农村牧区救灾、疫病防治和灾后重建。
        【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事业  2005年全区各级财政安排教育经费78.7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增长19%。在资金的投向上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鼓励先进,自治区财政对党中央下达自治区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1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分配方式,与此同时,自治区财政筹措近2000万元,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通过自治区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调动各盟市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和增加投入的积极性。自治区要求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工程、二期义教工程、两基攻坚工程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紧密结合。通过加大对布局结构调整的投入以及政策引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到2005年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从1999年的12490所减少到8385所,减少35%,教学点从7114个减少到3020个,减少58%,校均规模从167人增加到249人,牧区和边境地区基本实现中小学向旗县所在地集中。二是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牧区办学条件。2005年党中央及自治区财政共投入基础教育“四大工程”资金达41693万元。其中:农村牧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12000万元、“两基”攻坚工程13500万元、二期义教工程6300万元、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9893万元。三是积极构建对高校贫困生和民族生资助体系。2005年自治区财政下达国家奖学助学金预算指标1965万元,其中奖学金244万元,资助高校品学兼优贫困生609名;助学金1721万元,资助高校特困生11472名。自治区政府要求高校将学费收入的10%用于减免高校贫困生学杂费支出。2005年自治区财政安排国家助学贴息和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安排蒙授生杂费1000万元,16500名少数学生得到资助。四是支持部分高校重点实验室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2005年投入2400万元,先后装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5所院校的重点试验室。争取国家实训基地建设资金2180万元,重点支持数控技术、电工电子、煤矿安全、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等6个专业的实训基地,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紧缺人才提供资金保障。
        科技事业  2005年自治区科技经费支出1.1亿元,其中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和项目的经费为7585万元,占全部科技事业支出的68%,安排科技归类项目43项,为体现项目集成,资金投放重点围绕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绿色奶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专项”、“中蒙药研究”、“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平台建设”和“稀土新材料应用”等项目。
        文体广播事业  2005年,全区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5.2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增长19.2%。重点支持公益性文艺团体和文化场馆建设,以“西新工程”和“走出去工程”为重点,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公共卫生事业  支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05年,全区医疗卫生支出20.8亿元,比上年增加3.3亿元,增长19%。
        公检法司  公检法司支出31.6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增长10.5%,其中政法部门各类专项投入累计24亿元,支持扫黑除恶、反恐怖等专项斗争,推进全区公检司法信息网络共建和科技强警,基层派出所、法庭、检察院的装备和办案条件及监狱设施得以改善。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自治区逐步规范转移支付办法,逐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2005年,自治区对盟市、旗县的财力性补助和专项拨款332.8亿元,自治区对一般性转移支付、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资金以旗县为单位算账分配,保证对困难地区的倾斜照顾。实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政策,党中央财政下拨资金7.1亿元,加上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的3.6亿元,对纳入奖补范围的旗县实施奖励和补助。在党中央财政的政策框架内,自治区进一步细化奖补办法,提出“七奖二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2005年自治区对旗县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6.2亿元,安排边境旗市转移支付1.38亿元。
        【财政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在提早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项目预算的基础上,2004年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预算管理的意见》,对预算编制程序、预算追加权限、财政供给范围等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
        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到2004年底,自治区本级国库集中支付已全面推行,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96亿元,占本级总支出的60%。盟市本级全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7个盟市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深化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  自治区本级40个部门的630多个执收单位纳入改革范围,全区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200亿元。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执行政府采购预算49.9亿元,实际采购规模4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节约资金4.9亿元,资金节约率9.8%。
        加快“金财工程”建设  全区“金财工程”网络系统建设任务完成50%以上。支持事业单位改革。自治区级选择教育、卫生、文化、地勘等9个事业单位作为试点,以改革财政补助方式为突破口,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积累一些经验。完成清理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工作,为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奠定基础。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自治区政府决定调整完善自治区与盟市的财政管理体制,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从2006年起实施。
        【依法理财】  一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自治区财政厅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共完成调研报告99篇,其中厅领导主持课题9篇,干部个人28篇,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应用性。二是及时办理议案提案,2005年共收到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会提案160件,约占全区总量的四分之一。每项议案和提案都得到及时有效办理。对个别议案和提案,根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连续追踪答复,受到好评,办结率达100%。三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全年累计办理人民来信来访30件次,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全区财政系统未发生因财政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群体或集体上访事件。
        继续推行项目库制、投资评审制和社会公示制等管理办法。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据此,自治区财政还制定下发《自治区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自治区本级重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听证规定》等配套制度,对专项资金实行“直通车”、报账制等管理办法,提高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各级财政部门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增值税核查、天然林保护工程专项资金检查、政府采购专项检查、生态建设资金专项检查、非税收入专项检查、专项资金管理督查等一系列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查出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纠正。深入贯彻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组织开展《条例》的培训、学习、宣传活动。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会计条例》,对进一步规范会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丁芳)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