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卷

  • 乌海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市  委                                                
        书  记:赵  忠                                       
        副书记:(蒙古族)   刘  彪  韩琦运       
                                                            
      人  大                                                
        主  任:王  成                                       
        副主任:罗庆国  伊  英(蒙古族)  武文俊  刘东镐(朝鲜族)
               沙日娜(女 蒙古族)       王铁坚               
                                                            
      政  府                                                
        市  长:(蒙古族)                               
        副市长:  刘新乐(蒙古族)  ***  甄晨岚(女)   
               徐德林(蒙古族)  李  斌  李新征  金  奎(蒙古族)
                                                            
      政  协                                                
        主  席:云高怀(蒙古族)                               
        副主席:杜建和  马  武(蒙古族)  赵  秀(女)  杜建明   
               刘伍才  许惠和  ***  许宏然      康文胜   
               马万良                                       
                                                            
      政法委                                                
        书  记:陈凤珠(女12月任职)                           
                                                            
      纪检委                                                
        书  记:刘  彪(11月任职)                             
                                                            
      法  院                                                
        院  长:张  锐(11月离职)  曹凤龙(11月任代理院长)     
                                                            
      检察院                                                
        检察长:宝孟和(蒙古族)                               
                                                            
      军分区                                                
        司令员:吴东海                                       
        政  委:马誉炜(12月离职)  傅振坤(12月任职)           
        副司令员:臧忠友(10月离职)                           
        副政委:张凤高                                       
        【概况】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缘。东邻鄂托克旗,西连阿拉善左旗,南界鄂托克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北接鄂托克旗、阿拉善左旗。介于北纬39°02’30”~39°54’55”,东经106°36’25”~107°08’05”之间,东西相距约45公里,南北距离约100公里。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辖3区,4镇、16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乌海居住半年以上人口)46.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94‰;死亡率4.66‰;自然增长率5.28‰。少数民族人口2.9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66万人。城镇人口44.0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94.73%。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2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8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9.14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42亿元,增长18.9%。三次产业比重为1.6∶61.4∶37.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26109元(折合3191美元),比上年增长23.3%。财政总收入完成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0.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4亿元,比上年增长52.7%。财政总支出14.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89亿元,增长24.4%;科技三项费用支出984万元,比上年增长26.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90.07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8.5亿元,增长23.3%;更新改造投资20.6亿元,增长38.2%;房地产开发投资8.3亿元,增长29.9%。全社会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60.8亿元,增长2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4.2%,与上年基本持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4%。全市确定的40个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当年累计完成投资49.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6%。至年底,已有7个项目交付使用。
        【农业】  完成农业总产值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现价计算)。其中,种植业产值16251万元,增长16.2%;牧业产值14699万元,增长17.6%。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4433公顷,比上年增长4.04%;粮食总产量31665吨,增长10.9%。全年蔬菜产量132422吨,增长4.7%;2005年新植葡萄3436亩,新增日光温室690亩,分别达到14000亩和3600亩。
        【林业】  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13.8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6.64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4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1.2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50万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3.8%。
        【工业】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3.9%。全市14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9.0亿元,增长28.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33.81亿元,增长41.9。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4.96%。

        【牧业经济】  禽蛋产量1680吨,增长15.1%;肉类产量10866吨,增长16.2%;牛奶产量9463吨,增长13.4%;生猪出栏8.27万头,增长21.3%;家禽出栏29.4万只,增长18.4%。
        【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三个城区及滨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东(胜)—乌(海)铁路开工建设,市内“三纵四环”公路网络总体框架初步建成,村村通公路工程基本完工。实施城区道路新建改造、城乡电网改造、热电联供、民用煤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海勃湾热网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开工建设了海勃湾热网二期、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和乌达热网、污水处理工程以及海达街、建设路、五虎山等五座公铁立交桥。乌海学院基本建成,五个重点项目加紧推进,新建改造一批公厕,更新大批环卫设施。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快速推进,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水利部技术审查。旧城区拆迁改造有序推进,全市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2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4%;其中住宅103.4万平方米,增长71.5%。房屋竣工面积57.0万平方米,增长12.6%;其中住宅49.3万平方米,增长50.8%。商品房销售面积84.7万平方米,增长5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3.3万平方米,增长76.2%,比上年提高36.9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2.73亿元,增长58.7%;其中商品住房销售额9.92亿元,增长120.4%。
        【交通运输】  2005年,交通行业完成投资规模69229万元。全年新改建公路163.7公里,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滨河大道等20多条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及排水工程等公共设施项目共投入资金26405万元,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全市公共汽车(含小公共汽车,下同)线路达到21条,比上年增加4条;运营里程1804公里,比上年增长22.0%。全市共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315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952辆。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2190万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4.0%。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88805辆。汽车保有量28058辆,其中,小型汽车12663辆。个人汽车保有量达18067辆,其中,个人小型汽车保有量8984辆。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544万吨,比上年下降12.3%。其中,铁路1877万吨,增长44.1%;公路2677万吨,下降31.3%。旅客运输总量522.33万人,比上年增长19.9%。其中,铁路81.27万人,增长4.2%;公路440万人,增长23.2%;民航1.06万人,增长63.1%。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84.2%、15.6%、0.2%。
        【招商引资】  全市签订利用外资项目93个,合同外资金额5935万美元,同比增长1.99倍;实际利用外资1507万美元,同比增长48.9%。引进国内(市外)资金47.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其中,实际引进区外资金41.24亿元,同比增长35.7%。从外资的产业投向看,主要集中在二产业,投入较多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工业。
        【对外贸易】  全市进出口总值达8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5%;其中出口81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9%。
        【生态环境建设】  由国家环科院编制完成《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通过自治区环保局的评审论证,被列入全区循环经济示范区。有20多户企业基本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清洁生产开始起步,对10家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全市生态遥感调查和市级生态示范乡创建工作。成立生态监察大队,查处生态破坏事件10余起。对保护区内7家煤矿、9家焦化企业进行清理。对16公里的保护区内围栏进行全面维修。开工建设海勃湾热网二期、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和乌达热网、污水处理工程。
        2005年,对73家电石铁合金企业148台矿热炉进行清理整顿,对37台没有环境治理设施或经治理无法正常运行的矿热炉予以关停,对治理设施还不能达标排放或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80台矿热炉进行停产整改,对32家2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全部进行关停,关停取缔小炼铁企业8家,对103座土炼焦进行彻底捣毁。积极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将沿黄企业、重点排污企业、对地下水存在污染隐患企业及控制区范围内的34家企业46个项目列入2005年限期治理任务。共完成治理项目34个,其中10家沿黄企业有9家完成了治理任务,有两家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71项,否决38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或选址不当的项目,总投资达5.85亿元。对全市2000年以来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132个工业项目进行了“补课”。完成了三个工业园区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新上的焦化、硅铁、电石、炼铁等工业项目提高准入门槛,新建项目的环评执行率达到100%。海勃湾城区2005年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为343天,比2004年增加151天。经综合评定,乌海大气污染物综合指数2004年为6.61,属极重度污染;2005年为4.441,属中度污染。
        【科技】  2005年,乌海市科技三项费用总支出984万元,比上年增长26.79%。全年申请专利14项,授权专利3项。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1项,其中1项获得自治区奖励。全市签订技术合同51项,合同成交额3834万元,比上年增长87.6%,其中技术交易额255万元,同比增长40.1%。
        【教育】  2005年,乌海市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招收专科学生947人,专科在校生达128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82.6%和283.6%。有普通高中7所,招生人数达到4078名,在校生总数达到10603名,毕业生3106人。有中等职业学校3所,招生695人,在校生2510人,毕业生761人。有普通初中29所,招生6467人,在校生19926人,毕业生6461人。小学46所,招生5724人,在校生37994人,毕业生630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5人,在校生73人。幼儿园39所,在园幼儿4764人。全市民办学校有3所,其中,民办中学2所,民办小学1所。共招生328人,在校生共1054人,毕业生共321人。教职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两基”达标成果得到巩固,高等教育取得突破,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立了“市长助学基金”,义务教育阶段农区学校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现了“两免一补”,确保了特困家庭子女正常入学。取消了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借读费。
        【文化】  艺术团体有乌海市文工团1个,人数77人;市属1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举办演出347场。有各类电影院3个,全年放映电影554场。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4.8万册,书库建筑面积850平方米,书架单层总长度3624米。博物馆1座,文物藏品600件。书画院1个,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书画作品1100件。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点10处。
        乌海广播电视大厦建成,广播电视光缆环网、数字采编播出系统投入使用。有乌海电视台、乌海有线电视台、乌海电台各1家。开播4个频道,电视节目达到32套。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75.0%。实现了让所有的农区居民都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的目标。有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2座,发射机功率8千瓦,广播混合覆盖率96.3%;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6座(系统内2座,系统外4座),发射机功率4.82千瓦(系统内4.38千瓦,系统外0.44千瓦),电视覆盖率97.2%。
        【卫生】  乌海市共有卫生机构及各类诊所、卫生所等331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2个,卫生所、医务室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村卫生室34个,诊所21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126张,其中,医院1888张,卫生院77张,妇幼保健院121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575人,其中,执业医师1020人,助理执业医师170人,注册护士788人。万元以上医疗设备627台(件),每万人拥有病床0.426张,每万人拥有医生0.246人,婴儿死亡率1.569%,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初步形成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的公共卫生新体制和城区医疗服务二级格局,完善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村级卫生组织覆盖率达64.3%。
        【人民生活】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全市城市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为10006元,比上年增长2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9%。人均消费支出为7716元,比上年增长2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3%。农区居民均纯收入达到4635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3%。城镇居民均住房使用面积20.6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1平方米;农区居民均住房面积23.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2平方米。
        【社会保障】  乌海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5万农民全部转为城市户口,将农区困难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启动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8.49万人、12.66万人、9.1万人和6.49万人,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08万人、0.72万人和1.15万人,失业保险人数有所下降。参加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33759人,占全市农区常住人口72.6%。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30800人,比上年减少2902人;享受农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2412人,比上年增加118人。
        全市从业人员174543人,比上年末增加2979人。其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01704人,比上年增加2794人,工商注册个体私营从业人员47763人,比上年末减少407人。
    (李普军 张海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乌海市
  •     【党政军领导名录】 
      市  委                                                
        书  记:赵  忠                                       
        副书记:(蒙古族)   刘  彪  韩琦运       
                                                            
      人  大                                                
        主  任:王  成                                       
        副主任:罗庆国  伊  英(蒙古族)  武文俊  刘东镐(朝鲜族)
               沙日娜(女 蒙古族)       王铁坚               
                                                            
      政  府                                                
        市  长:(蒙古族)                               
        副市长:  刘新乐(蒙古族)  ***  甄晨岚(女)   
               徐德林(蒙古族)  李  斌  李新征  金  奎(蒙古族)
                                                            
      政  协                                                
        主  席:云高怀(蒙古族)                               
        副主席:杜建和  马  武(蒙古族)  赵  秀(女)  杜建明   
               刘伍才  许惠和  ***  许宏然      康文胜   
               马万良                                       
                                                            
      政法委                                                
        书  记:陈凤珠(女12月任职)                           
                                                            
      纪检委                                                
        书  记:刘  彪(11月任职)                             
                                                            
      法  院                                                
        院  长:张  锐(11月离职)  曹凤龙(11月任代理院长)     
                                                            
      检察院                                                
        检察长:宝孟和(蒙古族)                               
                                                            
      军分区                                                
        司令员:吴东海                                       
        政  委:马誉炜(12月离职)  傅振坤(12月任职)           
        副司令员:臧忠友(10月离职)                           
        副政委:张凤高                                       
        【概况】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缘。东邻鄂托克旗,西连阿拉善左旗,南界鄂托克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北接鄂托克旗、阿拉善左旗。介于北纬39°02’30”~39°54’55”,东经106°36’25”~107°08’05”之间,东西相距约45公里,南北距离约100公里。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辖3区,4镇、16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乌海居住半年以上人口)46.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94‰;死亡率4.66‰;自然增长率5.28‰。少数民族人口2.9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66万人。城镇人口44.0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94.73%。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2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8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9.14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42亿元,增长18.9%。三次产业比重为1.6∶61.4∶37.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26109元(折合3191美元),比上年增长23.3%。财政总收入完成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0.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4亿元,比上年增长52.7%。财政总支出14.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89亿元,增长24.4%;科技三项费用支出984万元,比上年增长26.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90.07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8.5亿元,增长23.3%;更新改造投资20.6亿元,增长38.2%;房地产开发投资8.3亿元,增长29.9%。全社会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60.8亿元,增长2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4.2%,与上年基本持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4%。全市确定的40个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当年累计完成投资49.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6%。至年底,已有7个项目交付使用。
        【农业】  完成农业总产值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现价计算)。其中,种植业产值16251万元,增长16.2%;牧业产值14699万元,增长17.6%。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4433公顷,比上年增长4.04%;粮食总产量31665吨,增长10.9%。全年蔬菜产量132422吨,增长4.7%;2005年新植葡萄3436亩,新增日光温室690亩,分别达到14000亩和3600亩。
        【林业】  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13.8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6.64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4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1.2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50万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3.8%。
        【工业】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3.9%。全市14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9.0亿元,增长28.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33.81亿元,增长41.9。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4.96%。

        【牧业经济】  禽蛋产量1680吨,增长15.1%;肉类产量10866吨,增长16.2%;牛奶产量9463吨,增长13.4%;生猪出栏8.27万头,增长21.3%;家禽出栏29.4万只,增长18.4%。
        【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三个城区及滨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东(胜)—乌(海)铁路开工建设,市内“三纵四环”公路网络总体框架初步建成,村村通公路工程基本完工。实施城区道路新建改造、城乡电网改造、热电联供、民用煤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海勃湾热网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开工建设了海勃湾热网二期、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和乌达热网、污水处理工程以及海达街、建设路、五虎山等五座公铁立交桥。乌海学院基本建成,五个重点项目加紧推进,新建改造一批公厕,更新大批环卫设施。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快速推进,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水利部技术审查。旧城区拆迁改造有序推进,全市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2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4%;其中住宅103.4万平方米,增长71.5%。房屋竣工面积57.0万平方米,增长12.6%;其中住宅49.3万平方米,增长50.8%。商品房销售面积84.7万平方米,增长5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3.3万平方米,增长76.2%,比上年提高36.9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2.73亿元,增长58.7%;其中商品住房销售额9.92亿元,增长120.4%。
        【交通运输】  2005年,交通行业完成投资规模69229万元。全年新改建公路163.7公里,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滨河大道等20多条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及排水工程等公共设施项目共投入资金26405万元,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全市公共汽车(含小公共汽车,下同)线路达到21条,比上年增加4条;运营里程1804公里,比上年增长22.0%。全市共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315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952辆。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2190万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4.0%。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88805辆。汽车保有量28058辆,其中,小型汽车12663辆。个人汽车保有量达18067辆,其中,个人小型汽车保有量8984辆。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544万吨,比上年下降12.3%。其中,铁路1877万吨,增长44.1%;公路2677万吨,下降31.3%。旅客运输总量522.33万人,比上年增长19.9%。其中,铁路81.27万人,增长4.2%;公路440万人,增长23.2%;民航1.06万人,增长63.1%。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84.2%、15.6%、0.2%。
        【招商引资】  全市签订利用外资项目93个,合同外资金额5935万美元,同比增长1.99倍;实际利用外资1507万美元,同比增长48.9%。引进国内(市外)资金47.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其中,实际引进区外资金41.24亿元,同比增长35.7%。从外资的产业投向看,主要集中在二产业,投入较多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工业。
        【对外贸易】  全市进出口总值达8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5%;其中出口81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9%。
        【生态环境建设】  由国家环科院编制完成《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通过自治区环保局的评审论证,被列入全区循环经济示范区。有20多户企业基本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清洁生产开始起步,对10家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全市生态遥感调查和市级生态示范乡创建工作。成立生态监察大队,查处生态破坏事件10余起。对保护区内7家煤矿、9家焦化企业进行清理。对16公里的保护区内围栏进行全面维修。开工建设海勃湾热网二期、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和乌达热网、污水处理工程。
        2005年,对73家电石铁合金企业148台矿热炉进行清理整顿,对37台没有环境治理设施或经治理无法正常运行的矿热炉予以关停,对治理设施还不能达标排放或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80台矿热炉进行停产整改,对32家2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全部进行关停,关停取缔小炼铁企业8家,对103座土炼焦进行彻底捣毁。积极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将沿黄企业、重点排污企业、对地下水存在污染隐患企业及控制区范围内的34家企业46个项目列入2005年限期治理任务。共完成治理项目34个,其中10家沿黄企业有9家完成了治理任务,有两家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71项,否决38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或选址不当的项目,总投资达5.85亿元。对全市2000年以来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132个工业项目进行了“补课”。完成了三个工业园区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新上的焦化、硅铁、电石、炼铁等工业项目提高准入门槛,新建项目的环评执行率达到100%。海勃湾城区2005年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为343天,比2004年增加151天。经综合评定,乌海大气污染物综合指数2004年为6.61,属极重度污染;2005年为4.441,属中度污染。
        【科技】  2005年,乌海市科技三项费用总支出984万元,比上年增长26.79%。全年申请专利14项,授权专利3项。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1项,其中1项获得自治区奖励。全市签订技术合同51项,合同成交额3834万元,比上年增长87.6%,其中技术交易额255万元,同比增长40.1%。
        【教育】  2005年,乌海市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招收专科学生947人,专科在校生达128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82.6%和283.6%。有普通高中7所,招生人数达到4078名,在校生总数达到10603名,毕业生3106人。有中等职业学校3所,招生695人,在校生2510人,毕业生761人。有普通初中29所,招生6467人,在校生19926人,毕业生6461人。小学46所,招生5724人,在校生37994人,毕业生630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5人,在校生73人。幼儿园39所,在园幼儿4764人。全市民办学校有3所,其中,民办中学2所,民办小学1所。共招生328人,在校生共1054人,毕业生共321人。教职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两基”达标成果得到巩固,高等教育取得突破,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立了“市长助学基金”,义务教育阶段农区学校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现了“两免一补”,确保了特困家庭子女正常入学。取消了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借读费。
        【文化】  艺术团体有乌海市文工团1个,人数77人;市属1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举办演出347场。有各类电影院3个,全年放映电影554场。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4.8万册,书库建筑面积850平方米,书架单层总长度3624米。博物馆1座,文物藏品600件。书画院1个,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书画作品1100件。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点10处。
        乌海广播电视大厦建成,广播电视光缆环网、数字采编播出系统投入使用。有乌海电视台、乌海有线电视台、乌海电台各1家。开播4个频道,电视节目达到32套。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75.0%。实现了让所有的农区居民都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的目标。有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2座,发射机功率8千瓦,广播混合覆盖率96.3%;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6座(系统内2座,系统外4座),发射机功率4.82千瓦(系统内4.38千瓦,系统外0.44千瓦),电视覆盖率97.2%。
        【卫生】  乌海市共有卫生机构及各类诊所、卫生所等331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2个,卫生所、医务室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村卫生室34个,诊所21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126张,其中,医院1888张,卫生院77张,妇幼保健院121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575人,其中,执业医师1020人,助理执业医师170人,注册护士788人。万元以上医疗设备627台(件),每万人拥有病床0.426张,每万人拥有医生0.246人,婴儿死亡率1.569%,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初步形成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的公共卫生新体制和城区医疗服务二级格局,完善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村级卫生组织覆盖率达64.3%。
        【人民生活】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全市城市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为10006元,比上年增长2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9%。人均消费支出为7716元,比上年增长2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3%。农区居民均纯收入达到4635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3%。城镇居民均住房使用面积20.6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1平方米;农区居民均住房面积23.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2平方米。
        【社会保障】  乌海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5万农民全部转为城市户口,将农区困难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启动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8.49万人、12.66万人、9.1万人和6.49万人,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08万人、0.72万人和1.15万人,失业保险人数有所下降。参加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33759人,占全市农区常住人口72.6%。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30800人,比上年减少2902人;享受农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2412人,比上年增加118人。
        全市从业人员174543人,比上年末增加2979人。其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01704人,比上年增加2794人,工商注册个体私营从业人员47763人,比上年末减少407人。
    (李普军 张海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