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6卷  /  经济

2006卷

  • 农牧业
  •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领导名录】 
        厅      长:陶  克(蒙古族)                                        
        副  厅  长:王守陆  高云平  赵存发  纪大才(女)                    
                   周文毅  赵存才  翟  琇                                
        纪 检组 长:李桂兰(女)                                            
        助理巡视员:石先勇  扎木苏(蒙古族 10月任职)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共设行政编制114名,实有人数116人,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经济合作处、科技教育处、种植业管理处、畜牧处、草原处(饲料工作办公室、草原防火办公室)、兽医处、农牧业机械化管理局、农牧场管理局、渔业局(自治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15个职能处室局,另设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及派驻纪检组、监察室。
        2005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589.56亿元,同比增长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989元,同比增长14.7%。
        【粮食生产】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21.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9.1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7.3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9.25万公顷。粮食总产达1662.15万吨,比上年增产156.76万吨;亩产达506.7斤,比上年增加25.6斤。油料、蔬菜产量分别达122.17万吨、1009.61万吨,订单农业达到2226.4万亩,比上年增加307.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9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2万亩。
        【畜牧业发展】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首次突破1亿大关,达到10615.29万头(只),其中,农区牲畜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68%,同比增长14.5%;牲畜总增5169.16万头(只),增长25.3%,牲畜总增率达55.7%。全年肉类、牛奶、禽蛋、绵羊毛、山羊绒产量分别达到229.91万吨、691.08万吨、46.17万吨、9.5万吨和6646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8%、38.8%、19.4%、10.9%和11.6%。奶牛、羊总数及牛奶、羊绒、羊肉、半细羊毛等特色产品产量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
        【农牧业结构调整】  农牧业结构中,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上升为45.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超过种植业产值。畜牧业内部结构中,农区畜牧业牲畜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比重上升达到68%。种植业结构中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达到47.6%,比上年增长2.3个百分点。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比上年增长5个百分点。
        【农牧业产业化】  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541家,比上年增加175家;销售收入达874亿元、完成增加值2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和33.5%。农畜产品加工业完成的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1.6%,全区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达2745个,产业化带动农牧户数142万户,占全区农牧户的40%以上。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品牌达到11个,18户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伊利、蒙牛、华资、亿利等8家成为上市企业。
        【农牧业科技】  全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00万亩,惠及31万农户,节本增效2亿元。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达113万亩,辐射全区机械化免耕播种589.5万亩,占全区旱地总播面积的7.4%。培训、指导农牧民示范户13.8万人次,农牧民科技培训达362.8万人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4余万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牲畜改良比重、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为94%、90.7%和91%,同比分别提高1个、2.3个和1个百分点。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全区以基层防疫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以防控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全面提升动物疫病免疫、疫情处置、检疫和防治水平。全区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赢得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有效阻击亚洲Ⅰ型口蹄疫情传入,实现全区无疫情;有效控制和及时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务院督察组、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区共认定无公害产品产地740个,全区有机食品总数达123个,绿色食品总数424个,无公害农蓄水产品915个。
        【草原生态建设】  在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推进草畜平衡制度、开展禁牧休牧、基本草牧场保护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区禁牧休牧面积达6.24亿亩,草原建设总规模达9670万亩。
        【农村牧区政策落实】  全区各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草原“双权一制”、减轻农牧民负担等党在农村牧区基本政策落实的同时,卓有成效地贯彻落实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区共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8.3亿元,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14亿元,中小学义务教育“两免一补”3.7亿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兑现的补贴38.57亿元,农牧民人均获益400元。
        【禽流感】  2005年全区共发生3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10月14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腾家营村发生首起疫情,19日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11月15日和20日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汉古尔河镇乌兰村和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大水泉村相继发生两起疫情,分别于20日和25日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自治区各级紧急行动,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规定,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严格的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紧急强化免疫、疫情监测等各项措施,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严格的措施迅速控制扑灭疫情,没有发生人的感染。三起疫情共计扑杀禽类120238只,其中赛罕区扑杀93523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扑杀10148只、扎兰屯市扑杀16567只。12月15日最后一起疫情疫区解除封锁后,至2005年底,全区没有再发生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农牧业机械化】  全区共完成机耕6998.5万亩、机播6207.3万亩、机收2220.4万亩、机械打草849.4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4.1%、9.5%、19.7%和33.9%。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75.1%、66.6%和23.9%,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2%,较上年增长2.4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达192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5%。拖拉机拥有量达61.8万台,同比增长32.1%。全区从事农机化作业的服务组织86.13万个,从业人员108.9万人。农机社会化服务比重达41.9%;全区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达54.4亿元,同比增长36.3%。全区兴办的农机服务实体达60多个,农牧民的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5401个,总资产10.4亿元,占全区农机固定资产的8.7%。
        【渔业经济】  全力实施天然水域渔业产业带、池塘养殖产业带和盐碱水域渔业产业带建设,切实开展渔业种苗繁育、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渔政综合执法等工作,大幅度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渔业经济实力。全年水产品产量8.26万吨,比上年增长6.9%,实现渔业产值7.2亿元,增长16%,渔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农垦改革与发展】  全区农垦系统围绕“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的目标,全系统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9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近2倍;农牧场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达3600元,全区农垦粮食总产达120万吨、油料20万吨,肉类5.5万吨、绒毛5000吨、牛奶31万吨。农垦企业的属地管理改革基本完成,初步建立新的农垦企业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制格局;农垦政企、社企分开稳步推进,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基本到位,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深入开展,农垦职工及家属转入城镇户籍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黄伟 马强)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
  •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领导名录】 
        厅      长:陶  克(蒙古族)                                        
        副  厅  长:王守陆  高云平  赵存发  纪大才(女)                    
                   周文毅  赵存才  翟  琇                                
        纪 检组 长:李桂兰(女)                                            
        助理巡视员:石先勇  扎木苏(蒙古族 10月任职)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共设行政编制114名,实有人数116人,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经济合作处、科技教育处、种植业管理处、畜牧处、草原处(饲料工作办公室、草原防火办公室)、兽医处、农牧业机械化管理局、农牧场管理局、渔业局(自治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15个职能处室局,另设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及派驻纪检组、监察室。
        2005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589.56亿元,同比增长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989元,同比增长14.7%。
        【粮食生产】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21.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9.1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7.3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9.25万公顷。粮食总产达1662.15万吨,比上年增产156.76万吨;亩产达506.7斤,比上年增加25.6斤。油料、蔬菜产量分别达122.17万吨、1009.61万吨,订单农业达到2226.4万亩,比上年增加307.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9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2万亩。
        【畜牧业发展】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首次突破1亿大关,达到10615.29万头(只),其中,农区牲畜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68%,同比增长14.5%;牲畜总增5169.16万头(只),增长25.3%,牲畜总增率达55.7%。全年肉类、牛奶、禽蛋、绵羊毛、山羊绒产量分别达到229.91万吨、691.08万吨、46.17万吨、9.5万吨和6646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8%、38.8%、19.4%、10.9%和11.6%。奶牛、羊总数及牛奶、羊绒、羊肉、半细羊毛等特色产品产量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
        【农牧业结构调整】  农牧业结构中,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上升为45.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超过种植业产值。畜牧业内部结构中,农区畜牧业牲畜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比重上升达到68%。种植业结构中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达到47.6%,比上年增长2.3个百分点。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比上年增长5个百分点。
        【农牧业产业化】  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541家,比上年增加175家;销售收入达874亿元、完成增加值2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和33.5%。农畜产品加工业完成的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1.6%,全区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达2745个,产业化带动农牧户数142万户,占全区农牧户的40%以上。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品牌达到11个,18户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伊利、蒙牛、华资、亿利等8家成为上市企业。
        【农牧业科技】  全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00万亩,惠及31万农户,节本增效2亿元。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达113万亩,辐射全区机械化免耕播种589.5万亩,占全区旱地总播面积的7.4%。培训、指导农牧民示范户13.8万人次,农牧民科技培训达362.8万人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4余万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牲畜改良比重、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为94%、90.7%和91%,同比分别提高1个、2.3个和1个百分点。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全区以基层防疫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以防控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全面提升动物疫病免疫、疫情处置、检疫和防治水平。全区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赢得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有效阻击亚洲Ⅰ型口蹄疫情传入,实现全区无疫情;有效控制和及时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务院督察组、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区共认定无公害产品产地740个,全区有机食品总数达123个,绿色食品总数424个,无公害农蓄水产品915个。
        【草原生态建设】  在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推进草畜平衡制度、开展禁牧休牧、基本草牧场保护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区禁牧休牧面积达6.24亿亩,草原建设总规模达9670万亩。
        【农村牧区政策落实】  全区各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草原“双权一制”、减轻农牧民负担等党在农村牧区基本政策落实的同时,卓有成效地贯彻落实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区共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8.3亿元,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14亿元,中小学义务教育“两免一补”3.7亿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兑现的补贴38.57亿元,农牧民人均获益400元。
        【禽流感】  2005年全区共发生3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10月14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腾家营村发生首起疫情,19日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11月15日和20日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汉古尔河镇乌兰村和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大水泉村相继发生两起疫情,分别于20日和25日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自治区各级紧急行动,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规定,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严格的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紧急强化免疫、疫情监测等各项措施,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严格的措施迅速控制扑灭疫情,没有发生人的感染。三起疫情共计扑杀禽类120238只,其中赛罕区扑杀93523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扑杀10148只、扎兰屯市扑杀16567只。12月15日最后一起疫情疫区解除封锁后,至2005年底,全区没有再发生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农牧业机械化】  全区共完成机耕6998.5万亩、机播6207.3万亩、机收2220.4万亩、机械打草849.4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4.1%、9.5%、19.7%和33.9%。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75.1%、66.6%和23.9%,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2%,较上年增长2.4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达192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5%。拖拉机拥有量达61.8万台,同比增长32.1%。全区从事农机化作业的服务组织86.13万个,从业人员108.9万人。农机社会化服务比重达41.9%;全区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达54.4亿元,同比增长36.3%。全区兴办的农机服务实体达60多个,农牧民的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5401个,总资产10.4亿元,占全区农机固定资产的8.7%。
        【渔业经济】  全力实施天然水域渔业产业带、池塘养殖产业带和盐碱水域渔业产业带建设,切实开展渔业种苗繁育、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渔政综合执法等工作,大幅度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渔业经济实力。全年水产品产量8.26万吨,比上年增长6.9%,实现渔业产值7.2亿元,增长16%,渔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农垦改革与发展】  全区农垦系统围绕“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的目标,全系统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9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近2倍;农牧场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达3600元,全区农垦粮食总产达120万吨、油料20万吨,肉类5.5万吨、绒毛5000吨、牛奶31万吨。农垦企业的属地管理改革基本完成,初步建立新的农垦企业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制格局;农垦政企、社企分开稳步推进,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基本到位,国有农牧场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深入开展,农垦职工及家属转入城镇户籍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黄伟 马强)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