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6卷  /  经济

2006卷

  • 质量技术监督
  •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名录】 
        局      长:刘秀清(女)                                            
        副  局  长:扎  那(蒙古族)  王纪和  陆圣时  谢绍清                
        纪 检组 长:雷广田                                                
        助理巡视员:娜日莎(女 蒙古族)  武路希(蒙古族)                     
        【概况】  2005年,全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行政、事业编制总数为5381个。1960个行政编制中,公务员编制1700个(自治区局50个,盟市、旗县市区局1650个);盟市、旗县市区局工勤编制260个。3421个事业编制中,自治区级493个,盟市级1651个,旗县级1277个。
        全系统厅级以上干部有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学学历5人、大专学历2人;处级以上干部15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大学学历124人、大专学历26人;全系统4385人中,大学本科学历2273人、专科学历801人。
        【质量管理】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组织推荐中国和自治区名牌产品。包钢、伊利、蒙牛等6家企业生产的7种产品获“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内蒙古一机集团大地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企业生产的18种产品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共有100种产品获得“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新增2个旗县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共有7个地级市和49个旗县市区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包头和呼伦贝尔市分别召开“质量兴市”工作新闻发布会和产品质量安全联席新闻发布会。安排企业产品质量上等升级计划16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计划20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提高检测能力计划15家,共计51个项目,落实财政划拨资金300万元,项目单位配套资金557万元,共计资金857万元。更新汇总自治区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将自治区内1600多户企业列入数据库管理。分别组织参加国家电线电缆、危险化学品、电石等审查部门举办的细则宣贯会。配合国家有关单位对462户企业的558种产品进行工厂条件审查。组织各盟市符合条件人员54人进行许可证审查员培训。对获证的许可证审查员进行年度确认工作。精心组织以“奉献优质产品,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05年质量月活动。全区直接参加宣传服务活动的人数共计2000余人,参与活动的群众约50万人。有近600个单位及企业通过设置展台、展板、发放宣传品参加宣传活动,共计设置各类展板900余块,现场发放宣传材料100余万份,解答群众咨询投诉近5500余人次,受理消费者投诉800余人次。在全区营造浓厚的人人关心质量的氛围,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实验室计量认证评审和发证109家,审查认可/验收评审9家,被评审实验室涉及18个行业。为具备能力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增加食品中苏丹红含量的检验项目,对230多名内审员进行注册和发证。18家地矿实验室通过能力验证。对8家获得ISO9000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认证稽查工作,首次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源调查,上报国家总局22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
        【食品安全监管和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2005年,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决定,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质监局分别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各级质监局积极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以政府名义召开156次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会议,制定食品整治工作方案109套。旗县政府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1026份。盟市和旗县质监局与企业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5449份。所有旗县局都建立辖区内全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实施分类监管。各地根据实际,划分责任区,落实责任人,做到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现“三个结合”。(与地方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负总责紧密结合;与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紧密结合、与质监部门执法紧密结合)全区全年没有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达到年初的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整治小作坊的有效途径。按照“既要管住、又要便民”的原则,结合开展“百千万行动”,转变思维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在包头昆区尝试建立豆腐集中生产加工点。加工点从购置加工设备、原材料采购、检验产品到销售各个环节统一进行,用1台环保无烟锅炉取代了32台小锅炉,解决就业人员300多人。既解决小作坊卫生条件脏、乱、差的问题,又解决使用“土锅炉”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还解决了环保问题,增加就业机会,一举四得。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协调各方成立粉业协会,帮助制定产品标准,指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档次,规范粉业市场,推动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
        对新建的及整改后的5类食品和肉制品等10类食品企业严格审查监管,确保发证质量;全面启动啤酒等13类食品生产许可证申报工作;完成豆制品等7类食品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专项调查。将全区28类约3000家食品生产企业纳入监管范围,684家企业的780个产品获得生产许可证,促进食品工业的结构调整。
        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以食品、农资、建材为重点,特别是可能含有“苏丹红”的食品和水产加工品企业、水产品养殖户、禽肉制品及禽肉制品生产企业,共抽查52类2693家企业生产的3495种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2.4%。强化后处理工作,对不合格企业提出限期整改的具体措施。将监督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布,起到了扶优治劣,引导消费的作用。包钢钢联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的7种50个规格的产品获国家“免检”资格。全区获“免检”资格的共有25家企业生产的31种235个规格的产品。
        深入开展“大桶水”、乳制品、方便面等食品质量安全和农资、地条钢等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3万人次,当场处罚案件2474起,立案查处案件2431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394万元。
        【标准化工作】  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部署,各级质监部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计划。制定30项农业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紧紧把握住“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两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协调项目承担单位起草、制定、发布实施21项奶牛饲草、防疫、养殖标准,促进全区奶牛养殖业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新上30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示范区建设有力地推动当地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首批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活动的3家企业中,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河套酒业集团被确认为“4A”级(最优为4A)、塞飞亚集团被确认为“3A”级试点企业。启动第二批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创建活动。
        复查和清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备案的产品标准4794项,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规范。实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国家强制性标准,核准公告全区54家企业550种产品的库存食品标签延长使用期限,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在2.46亿元以上。
        组织制定33项地方标准,特别是制定自治区奶酒标准,对规范奶酒生产、保证奶酒质量、维护正规奶酒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起到积极作用。开发建成“内蒙古地方标准信息检索系统”,提高地方标准的利用率。有41个产品办理采用国际标准证书,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创名优产品创造条件。
        【计量工作】  进一步提高计量检测设备的配备率、合格率、受检率,集贸市场、商业场所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检查463家煤矿在用计量器4078台(件),其中瓦斯计1979台(件),为煤炭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证。进一步规范粮食、绒毛、棉花交易过程的计量行为,检查粮食收购站377家计量器具707台(件),受检率提高到100%。检查绒毛计量器具322台(件)。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计量工作,对粮食、乳制品、肉食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餐饮业在用计量器具全面进行登记备案,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监督和定期检定工作。扩大强检计量器具覆盖率,全区各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完成强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1120台(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56万台(件)。
        强化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积极引导成品油经销企业建立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对加油站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考核、发证。培训加油站计量人员1350人,普及计量法律法规、计量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加油站计量人员实际操作技能。对区内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和省道主干线沿线加油站开展计量专项执法检查。
        开展农资定量包装商品和加油站等计量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农资产品缺斤短两计量违法行为,对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四种农资定量包装商品进行计量监督检查,共检查896家生产与经销企业1403个批次,批次合格率为83.0%。抽查电能表、水表、煤气表、压力表、血压计、台(案)秤、电子计价秤、弹簧秤等8种计量器具产品488家企业708批次2053台件,合格率为75.6%。
        帮助神东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伊利集团、乌拉山电厂等5家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完成2家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对全区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状况抽样调查。重点在乳制品行业推广“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合格评价”(“C”标志),有11家企业开展此项工作,其中有1家通过自治区局检查,取得“C”标志。
        全面贯彻实施JJF1069-2003《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对新申请授权和已经授权的13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监督评审。严格按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考核新建计量标准和复查考核185项。组织全区已建立二等水银温度计标准装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和自治区局主持考核建立该项目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开展量值比对,确保各计量检定机构所出具数据准确一致。对全区481家实验室进行摸底调查,基本掌握全区实验室的状况。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  坚持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组织全区215名监察人员参加全国特种设备监察员考核工作,举办无损检测人员、水处理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班。制定自治区特种设备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初步建立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在一些乡、镇、街道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3800多人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气瓶充装单位4300多家,特种设备9800多台,拆除“土锅炉”41台,封停电梯17部、起重机械39台,查处非法充装单位5家,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547份。实现年度零死亡的目标。完成气瓶和工业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工作,在用气瓶产权转移率达到82%,普查工业管道1260千米,公用管道636千米。
        加强结检验机构的管理,各检验机构开展检验工作质量自查整顿,杜绝超核准范围检验和只收费不检验或不出检验报告、出虚假检验报告行为。建立监察机构、检验机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监察机构对检验机构和检验质量跟踪监督,保证检验报告和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技术机构改革和建设】  全系统各级技术机构推行“包检制”、“一站式检验”、“协议检验”、上门取样和负责送达检验报告等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面和市场占有份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提高。自治区计量院、锅检所等技术机构对内部分配、人事等项制度进行改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检测收入大幅度提高。通辽市质监局撤销5个旗县所“小、散、低、弱、重(复)”的质检业务,改为市所派出的工作站,实行市所和旗县局的双重领导,有效整合资源。国家级技术机构在我区的设立使全区技术机构又有新的发展。国家乳肉检测中心建成P2实验室,计量院启动天然气流量计量检定实验室建设,国家毛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挂牌,国家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筹建之中。计量院、质检所、纤检局、包头市质计所都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评审组的监督评审和首次评审,保持或取得由第三方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

    (刘勇)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质量技术监督
  •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名录】 
        局      长:刘秀清(女)                                            
        副  局  长:扎  那(蒙古族)  王纪和  陆圣时  谢绍清                
        纪 检组 长:雷广田                                                
        助理巡视员:娜日莎(女 蒙古族)  武路希(蒙古族)                     
        【概况】  2005年,全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行政、事业编制总数为5381个。1960个行政编制中,公务员编制1700个(自治区局50个,盟市、旗县市区局1650个);盟市、旗县市区局工勤编制260个。3421个事业编制中,自治区级493个,盟市级1651个,旗县级1277个。
        全系统厅级以上干部有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学学历5人、大专学历2人;处级以上干部15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大学学历124人、大专学历26人;全系统4385人中,大学本科学历2273人、专科学历801人。
        【质量管理】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组织推荐中国和自治区名牌产品。包钢、伊利、蒙牛等6家企业生产的7种产品获“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内蒙古一机集团大地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企业生产的18种产品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共有100种产品获得“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新增2个旗县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共有7个地级市和49个旗县市区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包头和呼伦贝尔市分别召开“质量兴市”工作新闻发布会和产品质量安全联席新闻发布会。安排企业产品质量上等升级计划16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计划20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提高检测能力计划15家,共计51个项目,落实财政划拨资金300万元,项目单位配套资金557万元,共计资金857万元。更新汇总自治区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将自治区内1600多户企业列入数据库管理。分别组织参加国家电线电缆、危险化学品、电石等审查部门举办的细则宣贯会。配合国家有关单位对462户企业的558种产品进行工厂条件审查。组织各盟市符合条件人员54人进行许可证审查员培训。对获证的许可证审查员进行年度确认工作。精心组织以“奉献优质产品,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05年质量月活动。全区直接参加宣传服务活动的人数共计2000余人,参与活动的群众约50万人。有近600个单位及企业通过设置展台、展板、发放宣传品参加宣传活动,共计设置各类展板900余块,现场发放宣传材料100余万份,解答群众咨询投诉近5500余人次,受理消费者投诉800余人次。在全区营造浓厚的人人关心质量的氛围,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实验室计量认证评审和发证109家,审查认可/验收评审9家,被评审实验室涉及18个行业。为具备能力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增加食品中苏丹红含量的检验项目,对230多名内审员进行注册和发证。18家地矿实验室通过能力验证。对8家获得ISO9000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认证稽查工作,首次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源调查,上报国家总局22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
        【食品安全监管和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2005年,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决定,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质监局分别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各级质监局积极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以政府名义召开156次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会议,制定食品整治工作方案109套。旗县政府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1026份。盟市和旗县质监局与企业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5449份。所有旗县局都建立辖区内全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实施分类监管。各地根据实际,划分责任区,落实责任人,做到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现“三个结合”。(与地方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负总责紧密结合;与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紧密结合、与质监部门执法紧密结合)全区全年没有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达到年初的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整治小作坊的有效途径。按照“既要管住、又要便民”的原则,结合开展“百千万行动”,转变思维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在包头昆区尝试建立豆腐集中生产加工点。加工点从购置加工设备、原材料采购、检验产品到销售各个环节统一进行,用1台环保无烟锅炉取代了32台小锅炉,解决就业人员300多人。既解决小作坊卫生条件脏、乱、差的问题,又解决使用“土锅炉”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还解决了环保问题,增加就业机会,一举四得。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协调各方成立粉业协会,帮助制定产品标准,指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档次,规范粉业市场,推动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
        对新建的及整改后的5类食品和肉制品等10类食品企业严格审查监管,确保发证质量;全面启动啤酒等13类食品生产许可证申报工作;完成豆制品等7类食品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专项调查。将全区28类约3000家食品生产企业纳入监管范围,684家企业的780个产品获得生产许可证,促进食品工业的结构调整。
        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以食品、农资、建材为重点,特别是可能含有“苏丹红”的食品和水产加工品企业、水产品养殖户、禽肉制品及禽肉制品生产企业,共抽查52类2693家企业生产的3495种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2.4%。强化后处理工作,对不合格企业提出限期整改的具体措施。将监督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布,起到了扶优治劣,引导消费的作用。包钢钢联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的7种50个规格的产品获国家“免检”资格。全区获“免检”资格的共有25家企业生产的31种235个规格的产品。
        深入开展“大桶水”、乳制品、方便面等食品质量安全和农资、地条钢等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3万人次,当场处罚案件2474起,立案查处案件2431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394万元。
        【标准化工作】  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部署,各级质监部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计划。制定30项农业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紧紧把握住“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两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协调项目承担单位起草、制定、发布实施21项奶牛饲草、防疫、养殖标准,促进全区奶牛养殖业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新上30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示范区建设有力地推动当地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首批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活动的3家企业中,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河套酒业集团被确认为“4A”级(最优为4A)、塞飞亚集团被确认为“3A”级试点企业。启动第二批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创建活动。
        复查和清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备案的产品标准4794项,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规范。实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国家强制性标准,核准公告全区54家企业550种产品的库存食品标签延长使用期限,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在2.46亿元以上。
        组织制定33项地方标准,特别是制定自治区奶酒标准,对规范奶酒生产、保证奶酒质量、维护正规奶酒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起到积极作用。开发建成“内蒙古地方标准信息检索系统”,提高地方标准的利用率。有41个产品办理采用国际标准证书,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创名优产品创造条件。
        【计量工作】  进一步提高计量检测设备的配备率、合格率、受检率,集贸市场、商业场所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检查463家煤矿在用计量器4078台(件),其中瓦斯计1979台(件),为煤炭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证。进一步规范粮食、绒毛、棉花交易过程的计量行为,检查粮食收购站377家计量器具707台(件),受检率提高到100%。检查绒毛计量器具322台(件)。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计量工作,对粮食、乳制品、肉食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餐饮业在用计量器具全面进行登记备案,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监督和定期检定工作。扩大强检计量器具覆盖率,全区各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完成强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1120台(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56万台(件)。
        强化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积极引导成品油经销企业建立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对加油站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考核、发证。培训加油站计量人员1350人,普及计量法律法规、计量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加油站计量人员实际操作技能。对区内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和省道主干线沿线加油站开展计量专项执法检查。
        开展农资定量包装商品和加油站等计量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农资产品缺斤短两计量违法行为,对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四种农资定量包装商品进行计量监督检查,共检查896家生产与经销企业1403个批次,批次合格率为83.0%。抽查电能表、水表、煤气表、压力表、血压计、台(案)秤、电子计价秤、弹簧秤等8种计量器具产品488家企业708批次2053台件,合格率为75.6%。
        帮助神东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伊利集团、乌拉山电厂等5家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完成2家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对全区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状况抽样调查。重点在乳制品行业推广“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合格评价”(“C”标志),有11家企业开展此项工作,其中有1家通过自治区局检查,取得“C”标志。
        全面贯彻实施JJF1069-2003《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对新申请授权和已经授权的13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监督评审。严格按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考核新建计量标准和复查考核185项。组织全区已建立二等水银温度计标准装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和自治区局主持考核建立该项目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开展量值比对,确保各计量检定机构所出具数据准确一致。对全区481家实验室进行摸底调查,基本掌握全区实验室的状况。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  坚持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组织全区215名监察人员参加全国特种设备监察员考核工作,举办无损检测人员、水处理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班。制定自治区特种设备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初步建立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在一些乡、镇、街道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3800多人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气瓶充装单位4300多家,特种设备9800多台,拆除“土锅炉”41台,封停电梯17部、起重机械39台,查处非法充装单位5家,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547份。实现年度零死亡的目标。完成气瓶和工业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工作,在用气瓶产权转移率达到82%,普查工业管道1260千米,公用管道636千米。
        加强结检验机构的管理,各检验机构开展检验工作质量自查整顿,杜绝超核准范围检验和只收费不检验或不出检验报告、出虚假检验报告行为。建立监察机构、检验机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监察机构对检验机构和检验质量跟踪监督,保证检验报告和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技术机构改革和建设】  全系统各级技术机构推行“包检制”、“一站式检验”、“协议检验”、上门取样和负责送达检验报告等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面和市场占有份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提高。自治区计量院、锅检所等技术机构对内部分配、人事等项制度进行改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检测收入大幅度提高。通辽市质监局撤销5个旗县所“小、散、低、弱、重(复)”的质检业务,改为市所派出的工作站,实行市所和旗县局的双重领导,有效整合资源。国家级技术机构在我区的设立使全区技术机构又有新的发展。国家乳肉检测中心建成P2实验室,计量院启动天然气流量计量检定实验室建设,国家毛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挂牌,国家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筹建之中。计量院、质检所、纤检局、包头市质计所都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评审组的监督评审和首次评审,保持或取得由第三方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

    (刘勇)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